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良

(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

鎖定
張良(?-前186年),字子房,一説潁川城父(今河南郟縣)人,一説新鄭(今河南新鄭)人, [123-124]  另一説沛郡(今安徽亳州)人。 [108]  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1]  [121] 
張良體弱多病,不曾單獨領兵,常作為謀臣,時時跟從在劉邦身邊,曾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脱身。 [2]  憑藉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之爭,建立大漢王朝,被冊封為留侯。
張良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隨赤松子雲遊四海,漢高後二年(前186年)去世,諡號文成。漢高祖劉邦曾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説:“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概述圖片來源 [117] 
全    名
張良
別    名
留文成侯
子房
所處時代
秦末漢初
民族族羣
漢族
逝世日期
公元前 186年
主要成就
助劉邦建立漢朝;助劉盈保住太子之位
爵    稱
留侯
諡    號
文成

張良人物生平

張良出身名門

張良,字子房,戰國末年韓國人,他長相俊美,如同女人一樣漂亮, [107]  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 [3] 
張良像 張良像
韓悼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50年),張平去世,死後二十年,秦滅韓。張良當時還年輕,沒有在韓國朝廷任職,韓國破滅後,張良還有私家僕從三百人,他在弟弟死後沒有辦理葬禮,而是將全部家財都投入反秦事業,徵求刺客行刺秦王政,為韓國報仇。 [106] 
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禮,到東方拜見倉海君,共同制定謀殺行動計劃。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打製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然後,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按照君臣車輦規定,天子六駕,即秦始皇所乘車輦由六匹馬拉車,其他大臣四匹馬拉車,刺殺目標是六駕的馬車。 [4] 

張良行刺未果

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東巡,張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遊車隊即將到達陽武縣(今原陽縣的東半部),於是,張良指揮大力士埋伏在到陽武縣的必經之地——博浪沙
不多時,遠遠看到三十六輛車隊由西邊向博浪沙處行走過來,前面鳴鑼開道,緊跟着是馬隊清場,黑色旌旗儀仗隊走在最前面,車隊兩邊,大小官員前呼後擁。見此情景,張良與大力士確定是秦始皇的車隊到達。但所有車輦全為四駕,分不清哪一輛是秦始皇的座駕,只看到車隊最中間的那輛車最豪華。
於是,張良指揮大力士向該車擊去。120斤的大鐵錘一下將乘車者擊斃倒地。張良趁亂鑽入蘆葦叢中,逃離現場(力士是否逃生則沒有任何記載)。然而,被大力士擊中的只是副車,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預防準備,所有車輦全部四駕,時常換乘座駕,張良自然很難判斷哪輛車中是秦始皇。
秦始皇倖免於難,但秦始皇對此事十分惱怒,下令全國緝捕刺客,但因無從查起,使張良得以“逍遙法外”,後來不了了之。古博浪沙張良刺秦從此聞名遐邇。 [4] 

張良圯上受書

張良拜師圖 張良拜師圖
一天,張良閒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脱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
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裏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讚歎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五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5] 
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説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
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老者送給他一本書,説:“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是老夫。”説罷,揚長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説中隱身巖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 [5]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時分,捧書一看,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 [6]  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張良歸從劉邦

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緊接着,各地反秦武裝風起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 [7]  後因自感身單勢孤,難以立足,只好率眾往投景駒(自立為楚假王的農民軍領袖), [8]  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 [9] 
兩人相見如故,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説劉邦,劉邦多能領悟,並常常採納張良的謀略。張良向別人講述《太公兵法》,大家都聽不明白。張良説:“沛公殆天授。”於是,張良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
作為士人,深通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則是要有善於納諫的明主。這次不期而遇,張良“轉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紛紜複雜的形勢中,具有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眼光。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聰明才智也有機會得以充分發揮。

張良佐策入關

張良像 張良像
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項梁項羽叔侄所率領的隊伍已發展壯大到六七萬人,並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集各路義軍首領於薛城(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共商大事。 [10] 
張良不忘復興韓國,忙對項梁提議道:“君既已立楚王為後人,而韓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成最賢,可立為王,藉以多樹黨羽。” [11]  早在下邳之際,張、項之間便有舊誼,因而項梁一口應承。於是,他命人找到韓王成,立為韓王,並以張良為司徒(相當於丞相)。張良“復韓”的目的終於達到了,“復家”的政治夙願也得以實現,因而竭盡全力扶持韓王成,揮師收復韓地(指戰國時韓國地盤),遊兵於潁川附近,時而攻取數城,時而又被秦兵奪回,遲遲未能開創大局面。 [12] 
年底,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並約定:誰先入關進咸陽,誰便可以立而為王。劉邦取道潁川、南陽,打算從武關進入關中。 [13] 
前207年(秦二世三年)七月,劉邦率兵攻佔潁川。韓王和張良便與劉邦會合了。 [13]  劉邦請韓王留守陽翟(韓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而讓張良隨軍南下。九月,軍隊抵達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市)。南陽郡守奇退入宛城(河南南陽)固守。劉邦滅秦心切,見宛城一時難以攻取,打算繞過宛城繼續西進。張良認為不妥,勸道:“您雖然急於進關,但這一路上秦兵還很多,而且都扼據着險要的地勢。現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從後面追殺過來,那時,強秦在前,追兵在後,就很危險了。 [14] 劉邦採納了他的建議,立即更換旗幟,率兵乘夜間抄小路悄悄返回。拂曉時分,劉邦的軍隊已把宛城重重圍住。 [15] 
接着,劉邦又採納了陳恢的意見,以攻心之術,招撫南陽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輕取了宛城。解除了劉邦西進的後顧之憂,劉邦兵威大振,南陽郡的其它城池見太守已降,紛紛起而效之,望風而降。 [16] 
隨後劉邦率軍抵達嶢關(今陝西商州西北)。嶢關是古代南陽與關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難攻,是通往秦都咸陽的咽喉要塞,也是拱衞咸陽的最後一道關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
劉邦趕到關前,想要親率所部兩萬餘眾,強行攻取。張良勸諫道:“目前秦守關的兵力還很強大,不可輕舉妄動。”劉邦惟恐項羽大軍先入關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張良問計。
張良向劉邦獻了一個智取的妙計。他説:“我聽説嶢關的守將是個屠夫的兒子,這種市儈小人,只要用點財幣就可以打動他的心了。您可以派先遣部隊,預備5萬人的糧餉,並在四周山間上增設大量軍隊的旗號,虛張聲勢,作為疑兵。然後再派酈食其多帶珍寶財物去勸誘秦將,事情就可能成功了。 [17]  ”劉邦依計而行,嶢關守將果然獻關投降,並表示願意和劉邦聯合進攻咸陽。 [18]  劉邦欲聽之,張良卻認為不可,道:“這只不過是嶢關的守將想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從。如果士卒不從,後果將不堪設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機消滅他們。”於是,劉邦率兵向嶢關突然發起攻擊,結果秦軍大敗,棄關退守藍田(今陝西藍田縣西)。 [19] 
劉邦乘勝追擊,引兵繞過嶢關,穿越蕢[kuài]山,大敗秦軍於藍田。大軍繼續西進,於公元前207年十月(秦以十月為歲首漢初未改)抵達霸上(今西安市東25裏)。
這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 [20]  僅僅做了46天秦王的子嬰眼見義軍兵臨城下,大勢已去,只好以繩繫頸,乘素車白馬,捧着御璽符節,開城出降。 [21-22]  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內的大秦帝國滅亡了。
劉邦從奉楚懷王之命西進到進入關中,歷時僅一年,由於他採納了張良的計謀,保證了軍事上的順利進展,從而贏得了時間,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中。

張良鬥智鴻門

清人繪張良彩像 清人繪張良彩像
劉邦大軍進入咸陽,看到那豪華的宮殿、美貌的宮女和珍寶異藏,使許多人忘乎所以,以為可以盡享天下。連劉邦也情不自禁,想留居宮中。武將樊噲冒死犯顏強諫,直斥劉邦“要做富家翁”。劉邦根本不予理睬。 [23]  在這關鍵時刻,張良向劉邦分析利害,勸道:“秦王多做不義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進入咸陽。既然您已經為天下人剷除了禍害,就應該布衣素食,以示節儉。大軍剛入秦地,您就沉溺在享樂中,這就是所謂助桀為虐了。況且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願沛公聽從樊噲等人的話。 [24]  ”張良語氣平和,但軟中有硬,尤其是話中對古今成敗的揭示以及“無道秦”、“助桀為虐”等苛刻字眼,隱隱地刺疼了劉邦近乎沉醉的心。這種緊打慢唱的手法,果然奏效。劉邦接受了這卓有遠見的規勸,下令封存秦朝宮寶、府庫、財物,還軍於霸上 [25]  ,以待項羽等路起義軍。在此期間,劉邦還採納張良建議,召集諸縣父老豪傑,與之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26]  ”並通告四方:“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安諸如故。凡吾所以來,非有所侵暴,勿恐。”另外,還派人與秦吏一起巡行各地,曉諭此意。結果,博得了秦民的一致擁戴,爭先恐後用牛羊酒食慰勞軍士。
劉邦見狀,又命令軍士不要接受,傳出話去:“軍中糧食充足,不要勞民破費了。”秦地百姓聽罷此言,越發高興,惟恐劉邦不為秦地之王。 [27] 
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採取一系列安民措施,爭得了民心,為他日後經營關中,並以此為根據地與項羽爭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前206年(漢高祖元年)二月,項羽率諸侯兵抵達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劉邦命令守軍緊閉關門,阻止諸侯兵進關。 [28] 
項羽得知劉邦已攻下咸陽,十分惱怒,正趕上劉邦部下曹無傷密告項羽,説:“沛公要在關中稱王。”項羽立即命令英布督軍強攻。同年十二月,項羽大軍攻破函谷關,進駐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要與劉邦決一死戰。 [29] 
幸虧項羽的叔父項伯與張良曾有舊交。在項羽大軍決定進攻劉邦的前夜,項伯悄悄騎馬來到劉邦軍中私見張良,把消息告訴了張良,並邀他一同潛逃。張良説:“我奉韓王之命,送沛公入關,而今沛公身處危難之中,我悄悄逃走,是不合道義的。我必須去向他辭行再走。”隨即,張良來到劉邦的營帳中,把項伯所説的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劉邦。 [30]  劉邦聽後大驚問:“這可怎麼辦?”張良反問劉邦:“您估計我們的軍隊能抵擋住項羽的進攻嗎?”劉邦默然良久,説:“確實不能。現在該如何是好?”張良審時度勢,張良給劉邦出了個釜底抽薪的主意:“請您去告訴項伯,説您不敢背叛項王。”劉邦問:“項伯和你,誰的年齡大?”張良説:“項伯長我幾歲。”於是,劉邦對張良説:“你替我把項伯請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張良出去,再三邀請項伯入帳見劉邦。 [31] 
項伯進帳後,劉邦親自為項伯斟酒祝壽,並結為了兒女親家。當項伯酒酣耳熱之時,劉邦委屈地説:“我入關以後,秋毫無犯,吏民都造冊入籍,府庫財產嚴加封存,專門等待項將軍來接收。之所以派將士把守函谷關,是為您防備其他盜賊竄入,並防備有非常的變故發生。我守在這裏,日夜盼望項將軍到來,怎麼敢反叛呢?請您千萬向項將軍轉達我的心意,我決不敢背棄將軍的大德。” [32]  一席話後項伯便交代劉邦:“明天一定要早一點親自來向項羽謝罪。”項伯連夜馳回鴻門,把劉邦的話都轉告給了項羽,並百般疏通,使原已劍拔弩張的局勢有所緩解。
劉邦明知此去如虎口做客,危機四伏,但又不能不去,真是前後為難。張良知己知彼,精闢地向劉邦分析了項羽其人,決心深入虎穴,謹慎而靈活地保護劉邦的安全。
第二天,劉邦僅帶着張良、樊噲和百餘名從騎來到楚營。劉邦一見項羽,忙上前説道:“臣與將軍合力攻秦,將軍戰河北,我戰河南。不料我僥倖先入關破秦,得以在此復見將軍。今有小人進讒,致使將軍與我結怨。” [33]  項羽見劉邦只帶百餘從騎前來赴宴,而且一副謙恭委屈的樣子,不禁動了“婦人之仁”,脱口説道:“這都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告訴我的。説你要在關中稱王,令子嬰為相。不然,我何至於如此。” [34] 
劉邦先入為主,努力從精神上壓倒對方,項羽自知劉邦依楚王約,先行入關並無非份之處,自己對劉邦如此這般倒有違約之嫌,頓覺理屈詞窮。
項羽款留劉邦會飲。席間,項羽的謀臣范增屢次舉目示意項羽,又再三舉起所佩玉玦,暗示他速下決斷,殺死劉邦。項羽猶豫不決,默然不應。 [35]  范增只好又從帳外召來勇士項莊,授意他舞劍助興,伺機殺掉劉邦。項伯看出破綻,拔劍對舞,時時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劉邦。 [36] 
張良一看情況不妙,趕快起身出帳去找樊噲,命其速去護駕。樊噲二話沒説,持劍擁盾闖入軍門,直奔帳下,兩眼怒視項羽,頭髮上指,大有萬夫不擋之勇。 [37]  項羽不禁駭然,忙問:“這是什麼人?”張良答道:“是沛公的隨從衞士樊噲。”
項羽説:“一條好漢,賞給他酒!”左右的侍從捧上一大杯酒,樊噲站着一飲而盡。再勸再飲,並借題發揮地數落項羽道:“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接着,便厲聲陳述劉邦的勞苦功高和忠義,指斥項羽疑心太重。項羽一時竟被他慷慨激昂的言辭所震懾,無言以對,只是招呼樊噲説:“坐!”樊噲乘勢坐在張良身邊。過了一會兒,劉邦見情勢已漸好轉,便藉口入廁,招呼樊噲出帳,張良隨之而出。三人商量對策,決定由樊噲保護劉邦趕快脱身,張良留下來應付局面。 [38-39] 
張良在這次生死攸關的鬥爭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幫助劉邦安全脱離虎口,又使項羽內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禍根。

張良暗度陳倉

張良半身像 張良半身像
不久,項羽恃強凌弱,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統轄梁、楚九郡, [40]  他“計功割地”,分封了18位諸侯王。並違背楚懷王“誰先攻入關中,誰就做關中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為漢王。 [41]  而把實際的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 [40]  用以遏制劉邦北上。劉邦心中怨恨,想率兵攻擊項羽,後經蕭何、張良勸阻,決定暫且隱忍不發。
天下分封已定,張良打算離開劉邦回韓國再事韓王成。劉邦賜金百鎰,珠二斗。而張良把金珠悉數轉贈給項伯,使他再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項伯見利忘義,立即前去説服項羽。這樣,劉邦建都南鄭(今陝西南鄭區東北),佔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 [42] 
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漢中市褒城鎮)。此處羣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燬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 [43-44]  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鋭,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
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 [45]  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燒”,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項羽聞知劉邦平定三秦,怒不可遏,決定率兵反擊。 [46]  張良早已料到這一點,於是,寄書矇蔽項羽,聲稱:“漢王名不符實,欲得關中;如約既止,不敢再東進。 [47]  ”同時,張良還把齊王田榮謀叛之事轉告項羽,説是“齊國欲與趙聯兵滅楚,大敵當前,滅頂之災,不可不防啊。”意在將楚軍注意力引向東部。項羽果然中計,竟然無意西顧,轉而北擊三齊諸地毫無生氣的腐朽力量。 [46] 
張良的信從側面加強了“明修棧道”的效果,把項羽的注意力引向東方,從而放鬆了對關中的防範,為劉邦贏得了寶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
不久,項羽於彭城殺死了韓王成,使張良相韓的幻夢徹底破滅。 [48]  同年冬,張良逃出彭城,躲過楚軍的追查,終於回到劉邦的身邊,受封為成信侯, [49]  此後,便朝夕相隨漢王左右,成為畫策之臣。明代李贄曾評論此事説:項羽此舉,“為漢驅一好軍師。”

張良下邑奇謀

張良半身像 張良半身像 [119]
前205年(漢高祖二年)春,劉邦接連收降常山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卬[áng]五個諸侯,得兵56萬。同年四月,劉邦乘項羽集中力量攻打田榮之機,率兵伐楚,直搗楚都彭城。 [50-51] 
攻佔彭城後,劉邦被這輕而易舉得到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不但沒有采取恰當的政治、經濟措施,反而得意忘形,整日置酒宴會,結果項羽聞知彭城失陷,立即親率3萬精兵從小路火速趕回,急救彭城。劉邦數十萬烏合之師難以協調指揮,連糧餉都籌備不齊,所以,一經接戰便遭慘敗,幾乎全軍覆沒
至此,許多諸侯王又望風轉舵,紛紛背漢向楚,劉邦父、妻被俘,與張良籌數十騎狼狽出逃,軍事上再度遭受重大挫折,大好的形勢復又逆轉。
劉邦狼狽逃至下邑,驚魂未定,心灰意冷,萬念俱灰。他沮喪地對羣臣説:“關東地區我不要了,誰能立功破楚,我就把關東平分給他。你們看誰行?”在此兵敗危亡之際,又是張良匠心獨運,為劉邦想出了一個利用矛盾、聯兵破楚的策略。他説:“九江王英布,是楚國的猛將,現在與項羽有了隔閡;彭城之戰,項羽令其相助,他卻按兵不動。項羽對他頗為怨恨,多次派使者責之以罪;彭越項羽分封諸侯時,沒有受封,早對項羽懷有不滿,而且田榮反楚時曾聯絡彭越造反,為此項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結果未成。這二人可以利用。另外,漢王手下的將領,只有韓信可以委託大事,獨當一面。大王如果能用好這三個人,那麼楚可破也。”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謀”。 [52] 
劉邦聽罷,認為這確是一個以弱制強的妙計,於是派舌辯名臣隋何前往九江,策反九江王英布;接着又遣使聯絡彭越;同時,再委派韓信率兵北擊燕、趙等地,發展壯大漢軍力量,迂迴包抄楚軍。 [52] 
“下邑之謀”雖然不是全面的戰略計劃,但它構成了劉邦關於楚漢戰場計劃的重要內容。正是在張良的謀劃下,一個內外聯合共擊項羽的軍事聯盟終於形成,扭轉了楚漢戰爭的局勢,使劉邦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
事實證明了張良“下邑之謀”的深謀遠慮,最後兵圍垓下打敗項羽,主要依靠的正是這三支軍事力量

張良諫阻分封

張良題跋像 張良題跋像 [118]
前204年(漢高祖三年)冬,楚軍兵圍漢王於滎陽,雙方久戰不決。楚軍竭力截斷漢軍的糧食補給和軍援通道。漢軍糧草匱乏,漸漸難撐危機。劉邦詢問羣臣有何良策。
謀士酈食其獻計道:“昔日商湯夏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秦王失德棄義,侵伐諸侯,滅其社稷,使之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之後,六國君臣、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稱霸,楚人只得斂衽而朝。”這其實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誇誇其談,當時劉邦並沒有看到它的危害性,速命人刻制印璽,使酈食其巡行各地分封。
在這關鍵時候,張良外出歸來,拜見劉邦。劉邦一邊吃飯,一邊把實行分封的主張説與張良聽,並問此計得失如何。張良聽罷一驚,忙問:“這是誰給陛下出的計策?”他沉痛地搖搖頭接着説:“照此做法,陛下的大事就要壞了。”劉邦頓時驚慌道:“為什麼?”張良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雙筷子,連比帶劃地講了起來。他指出:
  1. 往昔商湯周武王伐夏桀殷紂後封其後代,是基於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時還可以致其於死地的考慮,然而如今陛下能控制項羽並於必要時致其死地嗎?
  2. 昔日周武王克殷後,殺了商紂王得到了他的頭顱,如今陛下能得到項羽的頭顱嗎?
  3. 表商容之閭(巷門),封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是意在獎掖鞭策本朝臣民。現今漢王所需的是旌忠尊賢的時候嗎?
  4. 武王散錢發粟是用敵國之積蓄,現漢王軍需無着,哪裏還有能力救濟飢貧呢?
  5. 把兵車改為乘車,倒置兵器以示不用,今陛下鏖戰正急,怎能效法呢?
  6. 過去,馬放南山陽坡,牛息桃林蔭下,是因為天下已轉入昇平年代。現今激戰不休,怎能偃武修文呢?
  7. 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給六國後人,則將士謀臣各歸其主,無人隨劉邦爭奪天下。
  8. 楚軍強大,六國軟弱必然屈服,怎麼能向陛下稱臣呢?
張良的分析,真是字字珠璣,精妙至極,且切中要害。他看到古今時移勢異,因而得出絕不能照抄照搬“古聖先賢”之法的結論。尤其重要的是,張良認為封土賜爵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獎掖手段,賞賜給戰爭中的有功之臣,用以鼓勵天下將士追隨漢王,使分封成為一種維繫將士之心的重要措施。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還靠什麼激勵將士從而取得勝利呢?張良鞭辟入裏的分析,較之昔日請立韓王,處心積慮地“復韓”的思想認識,顯然是一個飛躍,而且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佔有重要一頁。難怪1700年之後,還被明人李贄情不自禁地讚歎為“快論”。
張良借箸諫阻分封,使劉邦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以致輟食吐哺,大罵酈食其:“臭儒生,差一點壞了老子的大事!”然後,下令立即銷燬已經刻制完成的六國印璽,從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戰略錯誤。為爾後漢王朝的統一減少了不少麻煩和阻力。不能不承認,張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謀略家和富有遠見的政治家。

張良虛撫韓彭

當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的時候,韓信卻在北路戰線上順利進軍,勢如破竹。他先是平定了魏、代、趙、燕等地,接着又佔據了齊國的故地,欲自立為齊王,使人稟告劉邦求封説:“齊人狡詐多變,反覆無常,南邊又與楚相鄰,如果不設王,就難以鎮撫齊地。望能允許我為假(代理)齊王。”
劉邦一聽,不由得怒氣上衝,當着使者的面,破口大罵道:“我久困於此,朝夕望他前來助我,想不到他竟要自立為王!”當時,陳平正坐在劉邦的旁邊,陳平與張良清醒地認識到,韓信的向背對楚漢戰爭的勝負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況且,韓信遠在齊地自立為王,劉邦鞭長莫及,根本無力阻止。於是,陳平連忙在案下輕輕踩了他一腳,劉邦亦精明,反應亦快,立即感悟先前失言,於是改口罵道:“大丈夫既定諸侯,就要做個真王,何必要做假王!”劉邦本來就愛罵人,有此一罵本不足為奇,況且先後銜接自然,天衣無縫,竟然沒露出什麼破綻。
當年二月,劉邦派張良拿着印綬去齊地封韓信為王,並徵調韓信的軍隊擊楚。授印齊王,雖然是劉邦對韓信的暫時妥協,但這個順水人情和權宜之計,居然籠住了韓信,成功地解決了漢內部的權位矛盾,贏得了楚漢天平上關鍵的一個籌碼。對此,東漢荀悦曾有一句極為中肯的評價,他説:“取非其有(指齊地本非劉邦所有)以予於人,行虛惠、而獲實福。”穩住韓信以後,楚漢戰爭的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轉折。
前203年(漢高祖四年),漢對楚已逐漸形成合圍之勢:韓信據齊地不斷襲擊楚軍,彭越又屢次從梁地出兵,斷絕楚軍的糧道。楚軍兵疲糧竭,項羽無奈,終於送回了被扣押的劉邦的父親與妻子兒女,與劉邦講和。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立約解甲歸國,各不相犯。項羽如約拔營東歸,向彭城而去。劉邦也欲引兵西歸漢中。
在這重大的轉折之際,張良以一個政治謀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項羽腹背受敵、捉襟見肘的處境,便與陳平同諫漢王道:“如今漢據天下三分有二,此時正是滅楚的有利時機,宜猛追窮寇,畢其功於此舉。否則放楚東歸,如放虎歸山,必將遺患無窮。”劉邦採納的張良的意見,親率大軍追擊項羽,並令韓信、彭越合圍項羽。
劉邦率大軍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卻遲遲沒有等來韓信、彭越所率的援兵,結果慘遭失敗。劉邦躲在固陵的壁壘中,不勝焦躁,便問身邊的張良:“他們為什麼沒有如期前來?”此時,張良對韓、彭的心思早已瞭然於心,對應之策已思謀成熟,見劉邦詢問,忙答道:“楚兵既將滅亡,韓信、彭越雖已受封為王,卻沒有確定的疆界。二人此次不來赴約,原因正在於此。陛下若能與之共分天下,當可立招二將。否則最終成敗,尚不可知。”劉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便依張良計,把陳地以東至沿海的地盤劃封齊王韓信;把睢陽以北至谷城的地盤劃封給梁王彭越。兩個月後,韓、彭果然派兵來援。
漢軍各路兵馬陸續會集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沱河北岸)。韓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計兵圍項羽於垓下,繼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計瓦解了敵兵士氣, [53]  終於打敗項羽,迫其別姬、自刎。至此,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徹底勝利而告終結。
百科x混知:圖解漢初三傑 百科x混知:圖解漢初三傑

張良勸都關中

前202年(漢高祖五年)二月,劉邦稱帝,史稱漢高祖。同年五月,漢高祖在洛陽南宮舉行慶功大典,大宴羣臣。席間,觥籌交錯,君臣共飲。劉邦顯得特別高興,當論及楚所以失天下,漢所以得天下時,劉邦道出其中的關鍵在於並用三傑,語中盛讚張良道:“夫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54] 
國基初奠,天下始定,定都何處?這無疑對新興的西漢王朝的鞏固和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起初,劉邦本想長期定都洛陽,羣臣也多持此見。 [55]  一天,一介戍卒齊人婁敬從西域返回洛陽,求見劉邦,陳説關中的地勢險要,勸劉邦定都關中。劉邦一時拿不定主意,而這時那些主張建都洛陽的大臣們卻紛紛陳説建都洛陽的好處。這些人多是六國舊人,眷戀故舊,樂土重遷,勸道:“東都洛陽,綿延幾百年。東有成皋,西有崤[xiáo]函、澠池,背靠黃河,前臨伊、雒二水,地理形勢堅固易守。 [55]  ”獨有張良支持婁敬的主張。他説:“洛陽雖有這些天然的險要,但它的腹地太小,方圓不過數百里;田地貧瘠,而且容易四面受敵,非用武治國之都;關中則左有崤函之險(即崤山與函谷關的合稱,相當於今陝西潼關以東至河南新安縣地),右有隴蜀叢山之溢,土地肥美,沃野千里;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饒農產,北有可牧放牛馬的大草原。既有北、西、南三面的險要可以固守,又可向東方控制諸侯。諸侯安定,則黃河、渭水可以開通漕運,運輸天下的糧食,供給京師所需。如果諸侯有變,就可順流東下以運送糧草,足以維持出征隊伍的補給。這正是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啊!還是婁敬的主張正確。” [56]  張良的分析全面而深刻,加之素負重望,又深得劉邦信賴,因而漢高祖當即決定定都關中。
漢五年八月,劉邦正式遷都長安。

張良深受倚重

漢六年正月,劉邦大封包括張良在內的多位功臣,未被受封的人則議論紛紛,爭功不休。
一天,劉邦從閣道上看見諸將三三五五地坐在沙土上竊竊私語,就詢問張良他們在談論什麼事。 [57]  張良故意危言聳聽地説:“他們在商議謀反!”劉邦問:“天下初定,他們何故要謀反?”
張良答道:“陛下起自布衣,是用了這些人才爭得了天下。現在您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蕭何、曹參您喜愛的人,而誅殺您生平所仇怨的人。現在朝中正在統計戰功。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畢竟有限。這些人怕您不能封賞他們,又怕您追究他們平常的過失,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劉邦憂問:“那該怎麼辦?”張良問“您平時最憎惡的,且為羣臣共知的人是誰?”劉邦答道:“雍齒與我有故,曾數嘗窘辱於我,我想殺了他,但他有不少功勞,所以沒忍心。”張良説:“那您趕緊先封賞雍齒。羣臣見雍齒都被封賞了,自然就會安心了。”於是,劉邦擺設酒席,歡宴羣臣,並當場封雍齒為什邡侯,還催促丞相、御史們趕快定功行封。
羣臣見狀,皆大歡喜,紛紛議論道:“像雍齒那樣的人都能封侯,我們就更不用憂慮了。” [58] 
張良此舉糾正了劉邦循私行賞的弊端,輕而易舉地緩和了矛盾,避免了可能發生的動亂。他這種安一仇而堅眾心的權術,也常常為後世政客們如法炮製。

張良明哲保身

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劉邦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隨着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
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
前197年(漢高祖十年),漢王朝上層出現了一場新的危機。劉邦有改易太子之意。當時劉邦認為太子劉盈懦弱不像自己,又寵愛戚夫人與其子劉如意,並察知呂后有異心,有代劉而王的跡象,故欲廢太子孝惠,改立趙王如意為國儲。朝野大臣,羣起諫爭,但不能更改劉邦初意。 [59] 
眼看太子位行將被剝奪,呂后呂釋之挾持了張良,逼其獻計,張良道口舌難保太子,“商山四皓”(皓:白,即四個白頭髮的老人,分別是東園公甪里先生綺裏季夏黃公)皆八十餘,節義清高,不就漢朝爵位,匿亡山林,皇上敦聘不至,但仍然高義“四皓”。太子若卑辭固請“四皓”出山,出入宮廷以“四皓”相隨,皇上必問而知之,知之則太子位可固。 [60] 
事果如張良言,劉邦問知伴隨太子的“四皓”就是自己數請不來的隱士,今為太子左右,可見太子羽翼已豐,翅膀亦硬,奈何不得,從此再也不提易立太子一事。 [61] 

張良功成身退

願從赤松子遊圖軸 願從赤松子遊圖軸
史記》《漢書》對張良幫助蕭何籌謀劃策多不記載,但亦無妨張良後期的功績。論功行封時,按級班爵,漢高祖劉邦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户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劉邦同意了,故稱張良為留侯。
張良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户、位列侯,看到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户、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一生的宿願基本滿足。加上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又深悟鳥盡弓藏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便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呂后感德張良,勸他毋自苦,張良不得已聽從了呂后的勸告,仍就服人間煙火。 [62] 
前186年(漢高後二年),張良病逝,諡號文成侯。 [63] 

張良歷史評價

  • 兩漢三國
劉邦: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65] 
陳平:智足決疑,量足包荒,才足折衝禦侮,德足輔世長民,皇帝從籌,百僚允若,炎漢萬民之鴻庥;辟穀仙遊,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勳之首冠也。 [66] 
司馬遷: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筴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67] 
太史公自序》:“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68] 
揚雄蕭規曹隨,留侯畫策,陳平出奇,功若泰山,響若坻聵。 [69] 
班固:①聞張良之智勇,以為其貌魁梧奇偉,反若婦人女子。故孔子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學者多疑於鬼神,如良受書老父,亦異矣。高祖數離困厄,良常有力,豈可謂非天乎! [70]  ②赫赫鈄軍,受兵黃石,規圖勝負,不出帷幄。命惠瞻仰,安全正朔,國師是封,光榮舊宅。 [71] 
馮衍:張良以五世相韓,椎秦始皇博浪之中,勇冠乎賁、育,名高乎泰山。 [72] 
諸葛亮: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帝王之師。 [73] 
劉邵: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范蠡、張良是也。
  • 兩晉南北朝
裴松之:張子房青雲之士,誠非陳平之倫。然漢之謀臣,良、平而已。 [74] 
陸機:文成作師,通幽洞冥。永言配命,因心則靈。窮神觀化,望影揣情。鬼無隱謀,物無遁形。武關是闢,鴻門是寧。隨難滎陽,即謀下邑。銷印廢,推齊勸立。運籌固陵,定策東襲。三王從風,五侯允集。霸楚實喪,皇漢凱入。怡顏高覽,彌翼鳳戢。託跡黃、老,辭世卻粒。
傅亮:張子房道亞黃中,照鄰殆庶,風雲玄感,蔚為帝師,夷項定漢,大拯橫流,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 [75] 
謝瞻:王風哀以思,周道蕩無章。卜洛易隆替,興亂罔不亡。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息肩纏民思,靈鑑集朱光。伊人感代工,聿來扶興王。婉婉幕中畫,輝輝天業昌。鴻門消薄蝕,垓下殞攙搶。爵仇建蕭宰,定都護儲皇。肇允契幽叟,翻飛指帝鄉。惠心奮千祀,清埃播無疆。神武睦三正,裁成被八荒。明兩燭河陰,慶霄薄汾陽。鑑旟歷頹寢,飾像薦嘉嘗。聖心豈徒甄,惟德在無忘。逝者如可作,揆子慕周行。濟濟屬車士,粲粲翰墨場。瞽夫違盛觀,竦踴企一方。四達雖平直,蹇步愧無良。餐和忘微遠,延首詠太康。 [76] 
王儉:子房之遇漢後,公達之逢魏君,史籍以為美談,君子稱其高義。 [77] 
  • 唐宋
博浪雄風 博浪雄風
朱敬則:神人無功,達人無跡。張子房元機孤映,清識獨流。踐若發機,應同急箭;優遊澹泊,神交太虛,非諸人所及也。至若陳平、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郭嘉田豐沮授崔浩張賓等,可謂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權合變,因敗為功,爰自秦漢,訖於周隋。
司馬貞:留侯倜儻,志懷憤惋。五代相韓,一朝歸漢。進履宜假,運籌神算。橫陽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靜亂。人稱三傑,辯推八難。赤松原遊,白駒難絆。嗟彼雄略,曾非魁岸。 [67] 
獨孤及:“漢興,蕭何、張良、霍去病霍光以文武大略,佐漢致太平,一名不盡其善,乃有文終、文成、景桓、宣成之諡。” [78] 
薛稷:張良之翼漢王,郭嘉之協魏主,宋武之得穆之,齊高之得褚彥:定策決勝,謀夫孔多。 [79] 
李白: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80] 
胡曾:嬴政鯨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虜諸侯。山東不是無公子,何事張良獨報仇。 [81] 
呂蒙正:張良原是布衣,蕭何曾為縣吏;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之餐,及至遇行,腰懸三齊玉印。 [82] 
王安石:①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固陵始義韓彭地,複道方圖雍齒封。②留侯美好如婦人,五世相韓韓入秦。傾家為主合壯士,博浪沙中擊秦帝。脱身下邳世不知,舉世大索何能為?素書一卷天與之,谷城黃石非吾師。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項羽如嬰兒。從來四皓招不得,為我立棄商山芝。洛陽賈誼才能薄,擾擾空令絳灌疑。
司馬光: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嘗有超然而獨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辯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遊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加高帝所稱者,三傑而已。淮陽誅夷,蕭何繫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故子房託於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83] 
蘇軾: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張預:“子房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太公書》者,後十三年從高帝過濟北,果見谷城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孫子曰:‘無約而請和者,謀也。’良請啖秦將而襲擊之。又曰:‘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良借前箸以破酈生之説。又曰:‘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良未嘗有戰鬥功。又曰:‘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良連籌帷幄,決勝千里。又曰:‘鋭卒勿攻。’良謂楚人剽疾,勿與爭鋒是也。”(《十七史百將傳》)
陳亮:漢高帝所藉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蕭何、韓信、張良蓋傑然於其間。天下既定,而不免於疑。於是張良以神仙自託;蕭何以謹畏自保;韓信以蓋世之功,進退無以自明。
羅大經:張子房蓋俠士之知義、策士之知幾者,要非儒也。故早年頗似荊軻,晚歲頗似魯仲連。得老氏不敢為天下先之術,不代大匠斫,故不傷手,善於打乖。
真德修:子房為漢謀臣,雖未嘗一日居輔相之位,而其功實為三傑之冠,故高帝首稱之。其漢而下,為諸葛孔明略相伯仲。 [84] 
陳元靚:楚兵正雄,秦鹿方走。圯橋跪履,鴻門碎鬥。王業以昌,名垂不朽。去追赤松,從容無咎。
  • 明清
袁宏道:投身刀戟之林,瀕死不悔,不盡其用不止者,張子房、荀文若、賈詡之流是也。 [85] 
歸有光:張子房當秦楚之際,以家世相韓,為韓報仇,擇可以委身者,遂從高帝。漢之天下已定矣,子房不受萬户之封,願從赤松子遊。或謂子房不終事漢者,為韓也。夫誅秦滅項,子房之志已畢,移以事漢,何損於義而必去之?獨其為道恬澹,薄視人世之功名,而有飄然遠舉之志耳。
黃道周:少年為韓,博浪椎秦。一編帝師,圯上老人。沛套天授,説合如神。還軍霸上,謝羽鴻門。當前借暑,理勢具陳。運籌決勝,功莫可論。封齒息反,從劉都尊。布衣封留,志願已伸。寶祠黃石,以明感恩。赤松從遊,辟穀採真。始見終隱,千古惟君。 [86] 
王夫之:漢高帝疑於所立,乃進而謀者,張良、叔孫通耳。良雖多智,而心固無私;通雖詭合,而緣飾儒術;且皆從容諷議之臣,未嘗握兵而持國柄者也。 [87] 
朱彝尊:當年博浪金錐,惜乎不中秦皇帝,咸陽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縱漢當興,使韓成在,肯臣劉季?便論功三傑,封侯萬户,都未是平生意。
屈大均: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制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 [88] 
魏禧:子房之説項梁立橫陽君也,意固亦欲得韓之主而事之,然韓卒以夷滅。韓之為國與漢之為天下,子房辨之明矣。范增以沛公有天子氣,勸羽急擊之,非不忠於所事,而人或笑以為愚。且夫天下公器非一人一姓之私也,天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於水火,則天以為子,而天下戴之以為父。子房欲遂其報韓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禍亂之君,故漢必不可以不輔。夫盂子,學孔子者也,孔子尊周,而孟子遊説列國,惓惓於齊梁之君,教之以王。夫孟子豈不欲周之子孫王天下而朝諸侯?周卒不能;兩天下之生民,不可以不救。天生子房以為天下也,顧欲責子房以匹夫之諒、為范增之所為乎?亦已過矣! [89] 
潘業:孺子報韓志已奇,天涯更有莽男兒。縱然不盡祖龍壽,也是從來第一椎。
  • 近代
蔡東藩:張良之燒絕棧道,一奇也,蕭何之私追逃人,二奇也,韓信之驟拜大將,三奇也。有此三奇,而漢王能一一從之,尤為奇中之奇。乃知國家不患無智士,但患無明君,漢王雖倨慢少禮,動輒罵人,然如張良之燒棧道而不以為怪,蕭何之追逃人而不以為嫌,韓信之拜大將而不以為疑,是實有過人度量,固非齊趙諸王,所得與同日語者。有漢王而後有三傑,此良臣之所以必擇主而事也。 [90] 
馮玉祥:豪傑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長芳,想那志士忠臣,千載猶存憑弔所;神仙古來稀,設黃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願作逍遙遊。
周恩來:項羽打了一百個勝仗,頂不住張良一個主意,優勢變劣勢,只好求和。

張良後世地位

張良着色像 張良着色像
公元731年(唐開元十九年),唐玄宗設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祭。 [91] 
公元760年(唐上元元年),姜太公被尊為武成王,以歷代良將十人配享,其中就有“漢太子少傅張良”。 [91] 
公元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仍以張良配享武成王廟。 [92]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張良亦位列其中。 [93] 
公元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就有張良。 [94] 
清朝康熙年間,遵循明朝舊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有張良。 [95] 

張良年齡略考

根據《史記》記載,韓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年),張良的父親張平去世,張平死後二十年,秦滅韓 [112]  據此可知張良最遲不會晚於公元前250年出生。
那麼韓國滅亡那年(前230年)張良至少已二十歲。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張良在博浪沙刺秦,至少三十二歲。 [113]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劉邦等人起義時,張良至少四十一歲。漢高後二年(前186年),張良去世,當時至少六十四歲。 [114] 

張良軼事典故

張良名字由來

張良字子房。良,謂王良;房,謂房宿,皆星名。《史記·天官書》:“漢中四星,曰天駟。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馬,別騎滿野。”《爾雅·釋天》:“天騎,房也。”郭璞注:“龍為天馬,故房四星謂天駟。”王良古之善御者,因以為天上掌管天駟之星宿名,故以“房”應“良”。“子”為男子美稱。 [116] 

張良貌若好婦

張良男生女相,《史記·三十世家·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載:“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張良運籌帷幄

劉邦稱帝后,曾問羣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讚他是因為“與天下同利”。 [120] 
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並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64] 

張良策論失載

劉邦領軍討伐代地,張良隨同前往,在馬邑貢獻了奇謀妙計,以及在韓信死後 [110]  確立蕭何為相國,劉邦跟張良從容探討的天下大事非常多,但司馬遷主觀認為這些內容無關天下存亡,所以沒有記載下來。 [111] 

張良退隱黃袍山

圯直德眙 圯直德眙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張師山【張良老師隱居之山命名為張師山,位於湘、鄂兩省三縣(通城、平江、岳陽)交界之所 [122]  】。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北宋時期詩人黃庭堅7歲隨父遊黃袍山,黃庭堅造訪張良退隱黃袍山的“良山道觀”和“伐桂書院”時,有賦詩一首:牧童騎牛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明清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圯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現高掛於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張良張良與道教

據《仙傳抬遺》記載,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後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於身,能煉氣絕粒,輕身羽化。與綺裏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為雲霞之交。後解形於世,葬龍首原。赤眉軍起義,有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屍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相傳張良登仙后,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於太清之中。其八世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巢縣誌》記載,巢縣白雲山有子房洞。相傳為張良辟穀隱修之地,後人置祠,歲奉香火。又陳縣(今河南開封東南)天授觀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間封為“凌虛真人”。

張良人際關係

張良親屬

祖父:張開地,戰國時韓相,相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王 [67] 
父親:張平,戰國時韓相,相韓釐王與韓桓惠王。 [67] 
長子:張不疑:襲封留侯。後因與門大夫殺故楚內史,貶為城旦。 [67] 
次子:張闢彊,曾任侍中。
來孫:張千秋,陽陵公乘,元康四年詔復家。 [105] 

張良後裔

六世孫:張皓,字叔明,東漢司空。 [96] 
七世孫:張綱,字文紀,張皓之子,官至廣陵太守。 [97] 
七世孫:張贊,初居吳縣相人裏,當時的人有諺語:“相里張,多賢良。積善應,子孫昌。” [115] 
十世孫:張翼,字伯恭,張皓玄孫,三國蜀漢時官至左車騎將軍、冀州刺史,封都亭侯。 [98] 

張良侯國世系

留侯國世系
留侯(前201年—前175年)
傳位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備註
第1代
留文成侯
張良
16年
前201年-前186年
10000户
第2代
留侯
張不疑
11年
前185年-前175年
張良子

張良史料索引

司馬遷《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67] 
班固《漢書·卷四十·張陳王周傳第十》。 [70] 

張良詩詞作品

尼父贊
巖巖孔聖,異代稱傑。量合乾坤。明參日月。 [115] 

張良後世紀念

張良墓地

  • 河南蘭考縣
河南省蘭考縣城西南六公里的三義寨鄉曹辛莊車站南側,緊靠隴海鐵路處有一座張良墓,墓冢高10米,周圍長100米,保護區面積35000平方米。據傳説,劉邦死後,呂氏專權,張良便託病隱居於東昏縣(今河南蘭考)西南的白雲山,死後就葬於該地。後世的戲曲、小説也有相似描寫,説張良納還冠蓋,辭朝學道,劉邦追至白雲山,張良幻化而去,從此不知下落。可見這種看法是有所依據的。
  • 山東濟水之北
據《漢書》記載,張良死後葬濟北(今山東濟水之北)谷城山下黃石。
  • 江蘇徐州
張家界張良墓 張家界張良墓
徐州沛縣,有一座張良墓。據唐代《括地誌》記載:“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里,與留城相近也。”又載:“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當初劉邦封侯的時候,曾許諾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户”。但張良以在留城與劉邦首次相見為理由,要求封給他留。既然封地在留,死後葬於留城附近,應屬合情合理的事情。這一看法以唐代文獻為依據,且與史實較接近,也有一定説服力。
  • 湖南張家界
湖南張家界的青巖山也有有一座張良墓。當地山水奇麗、林木清幽,是著名的風景區。據《仙釋志》記載:“張良,相傳從赤松子遊。有墓在青巖山,時隱時現。”《陵墓誌》也記載:“漢留侯張良墓,在青巖山。良得黃石公書後,從赤松子遊。邑中天門、青巖各山,多存遺蹟。”核以史實,張良確實曾在封侯之初,便向劉邦作了“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的表白。綜合上述記載,説他晚年前往景色秀美酌青巖山,隱居學道,死後即葬於該地,並不是不可能的。
  • 山東微山縣
位於微山縣微山島西南部微山南麓也有張良墓,在微子墓南1.5公里處。墓下方上圓,紅黃粘土加鵝卵石塊築成,夯土層次清晰,高15米,長寬各100米。墓前有清乾隆二年(1737年)所立石碑,題“漢留侯張良墓”,高1.7米,寬0.9米,厚0.16米。墓東側原有張良祠,“文化大革命”中拆除。

張良張良廟

張良廟,位於陝西省漢中市留壩縣柴關嶺南麓,紫柏山東南腳下,距留壩縣城17公里處的廟台子街上。相傳張良激流勇退後,隱居於此。後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風格,在此建廟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侯祠”,俗稱“張良廟”。2006年5月25日,張良廟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張良廟有6大院,150餘間殿宇,總面積14200餘平方米,為陝西大型祠廟之一。總的佈局是院院相連,亭閣星羅。廟內現存摩崖石碑100多塊,木匾50多面,木、石刻對聯30多副。
張良廟傍山依水,古樸典雅,終年雲靄繚繞,頗有仙家靈氣,它融名勝古蹟、文物、風景於一體,現已是陝南著名的遊覽勝地。

張良相關爭議

出生地爭議
戰國時的城父有兩座,一座屬潁川郡(今河南寶豐)(漢改更名為父城),另一座東城父屬沛郡(今安徽亳州)。 [104] 
張良生於城父的出處在《史記索隱》:“良既世代相韓,故知其先韓人。顧氏按:《後漢書》雲‘張良出於城父,城父縣屬潁川也’。” [104] 
史記索隱》又有“‘傳張良出城父,城父即亳州縣’,一望知其錯誤。” [104]  可知《史記索隱》的作者並不認同張良出於沛郡城父的説法。
而且《後漢紀》也有“朱寵為潁川太守,問功曹鄭凱曰:‘聞貴郡山川多產奇秀,前賢往哲可得聞呼?’凱對曰:‘鄙郡稟嵩之靈,中嶽之精,是以神……留侯張良,奇謀輔世,玄算入微,濟生民之命,恢帝王之略,功成而不居,爵厚而不受,出於父城……’”可知,漢朝也認可張良出於潁川父城(即戰國的潁川城父)。
《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城父在汝州郟城縣東三十里,韓也。’”
史書對他的身世交代很不清晰,只知他是韓國人,祖父和父親都是韓國的相國。而其生年不詳,只説韓被秦滅時(公元前230年)他尚在年少,未曾在韓國做官。而他的父親死在韓悼惠王(桓惠王)23年,也就是公元前250年。也就是説最遲在這一年他已出生了。古人以未“而立”為年少,所以可以想見韓國被滅之時張良應是二十幾歲而不到三十歲的青年。而張良卒於高帝崩後八年,所以應當為公元前187年,享年64至70歲左右。
春秋時楚太子建始建城父,而後楚國在此被晉國擊敗,重新為鄭國屬地,楚國後來就將陳地的夷改為城父。戰國時期兩個城父並存,西城父(漢時更名為父城)屬韓國,2013年河南平頂山魯山縣東部及郟縣東南部一帶(2013年魯山張良鎮),東城父(此名沿用)屬楚國,在今安徽阜陽潁上縣一帶。所以張良的故鄉應為潁川郡城父,而非泗水郡城父。潁川城父,即漢之父城縣,城在今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然而,當時父城制下地域廣闊,張良故里如不在當時的縣城,則具體位置已不可考。
張良離開家時僅二十餘歲,後長期展轉各地。漢建立後,被封為留侯,而留位於今江蘇省沛縣東南的微山湖湖區微山島上,這裏是張良初遇漢高祖劉邦之地。死後,他的兒子張不疑繼任留侯。《史記》雲:“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6年)坐不敬,國除。”此時,失去爵位的張不疑會不會帶領家族回到故里,即使他要回去,能不能找到故里,已成為歷史疑案。

張良藝術形象

張良文學作品

蘇軾《留侯論》。

張良影視形象

1986年電視劇《真命天子》:謝賢飾演張良;
1994年電視劇《東方小故事之孺子可教》:何威飾演張良;
1998年電視劇《呂后傳奇》:周曉文飾演張良;
1998年電視劇《漢劉邦》:王剛飾演張良;
2004年電視劇《楚漢驕雄》:蔣志光飾演張良; [99] 
2004年電視劇《大漢巾幗》:沈保平飾演張良;
2005年電視劇《楚漢風雲》:沈保平飾演張良;
2009年電視劇《戰神韓信》:黃海飾演張良; [100] 
2010年電視劇《大風歌》:馬曉偉飾演張良;
2011年電影《鴻門宴》:張涵予飾演張良; [101] 
2011年電視劇《楚漢爭雄》:馬曉偉飾演張良; [102] 
2012年電影《王的盛宴》:奇道飾演張良;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的張良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的張良
2012年電視劇《楚漢傳奇》:霍青飾演張良; [103] 
2012年電視劇《王的女人》:任學海飾演蘇哲(原型:張良);
2015年電視劇《秦時明月》:丁宇辰飾演張良。
2018年電視劇《天意》李雨軒飾演張良 [109] 

張良動畫形象

動畫片《秦時明月》系列(配音:翟巍、蔣可)
2011年動畫片《秦漢英雄傳》(配音:劉明珠)
參考資料
  • 1.    《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城父在汝州郟城縣東三十里,韓也。’”
  • 2.    《史記·留侯世家》:教我距關無內諸侯,秦地可盡王,故聽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項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為柰何?”良乃固要項伯。項伯見沛公。沛公與飲為壽,結賓婚。令項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項羽,所以距關者,備他盜也。
  • 3.    《史記會注考證》中引《張氏譜》説明:“良,張仲三十七代孫,張老十七代孫”,
  • 4.    《史記·留侯世家》: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
  • 5.    《史記·留侯世家》:良嘗間從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裏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 6.    《史記·留侯世家》: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 7.    《史記·留侯世家》:後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
  • 8.    《史記·留侯世家》: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
  • 9.    《史記·留侯世家》: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
  • 10.    《史記·留侯世家》:及沛公之薛,見項梁。項梁立楚懷王。
  • 11.    《史記·留侯世家》:良乃説項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
  • 12.    《史記·留侯世家》:項梁使良求韓成,立以為韓王。以良為韓申徒,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輒復取之,往來為遊兵潁川。
  • 13.    《史記·留侯世家》:沛公之從雒陽南出轘轅,良引兵從沛公,下韓十餘城,擊破楊熊軍。沛公乃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與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關。
  • 14.    《史記·高祖本紀》:張良諫曰:“沛公雖欲急入關,秦兵尚眾,距險。今不下宛,宛從後擊,彊秦在前,此危道也。”
  • 15.    《史記·高祖本紀》:於是沛公乃夜引兵從他道還,更旗幟,黎明,圍宛城三匝。
  • 16.    《史記·高祖本紀》:其舍人陳恢曰:“死未晚也。”乃逾城見沛公,曰:“臣聞足下約,先入咸陽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大郡之都也,連城數十,人民眾,積蓄多,吏人自以為降必死,故皆堅守乘城今足下盡日止攻,士死傷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隨足下後:足下前則失咸陽之約,後又有彊宛之患。為足下計,莫若約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與之西。諸城未下者,聞聲爭開門而待,足下通行無所累。”沛公曰:“善。”
  • 17.    《史記·留侯世家》:良説曰:“秦兵尚彊,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原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啗秦將。”
  • 18.    《史記·留侯世家》:秦將果畔,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
  • 19.    《史記·留侯世家》:良曰:“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北至藍田,再戰,秦兵竟敗。
  • 20.    《史記·留侯世家》:閻樂曰:“臣受命於丞相,為天下誅足下,足下雖多言,臣不敢報。”麾其兵進。二世自殺。
  • 21.    《史記·留侯世家》: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 22.    《史記·高祖本紀》: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
  • 23.    《史記·留侯世家》: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
  • 24.    《史記·留侯世家》: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原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
  • 25.    《史記·高祖本紀》: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
  • 26.    《史記·高祖本紀》: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巿。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 27.    《史記·高祖本紀》: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 28.    《史記·高祖本紀》:或説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計,從之。十一月中,項羽果率諸侯兵西,欲入關,關門閉。
  • 29.    《史記·高祖本紀》: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十二月中,遂至戲。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欲以求封。
  • 30.    《史記·留侯世家》:項羽至鴻門下,欲擊沛公,項伯乃夜馳入沛公軍,私見張良,欲與俱去。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乃具以語沛公。
  • 31.    《史記·留侯世家》:沛公大驚,曰:“為將柰何?”良曰:“沛公誠欲倍項羽邪?”沛公曰:“鯫生教我距關無內諸侯,秦地可盡王,故聽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項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為柰何?”良乃固要項伯。項伯見沛公。沛公與飲為壽,結賓婚。令項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項羽,所以距關者,備他盜也。
  • 32.    《史記·項羽本紀》:公大驚,曰:“為之柰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説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柰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 33.    《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
  • 34.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35.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鄉坐。亞父南鄉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鄉坐,張良西鄉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 36.    《史記·項羽本紀》: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 37.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衞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鄉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 38.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啗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説,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 39.    《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柰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 40.    《史記·高祖本紀》: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 41.    《史記·高祖本紀》: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三分關中,立秦三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
  • 42.    《史記·留侯世家》: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王賜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漢王之國,良送至襃中,遣良歸韓。
  • 43.    《史記·留侯世家》:良因説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
  • 44.    《史記·留侯世家》:良至韓,韓王成以良從漢王故,項王不遣成之國,從與俱東。良説項王曰:“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乃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王。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兵北擊齊。
  • 45.    《史記·高祖本紀》: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
  • 46.    《史記·項羽本紀》:是時,漢還定三秦。項羽聞漢王皆已並關中,且東,齊、趙叛之:大怒。乃以故吳令鄭昌為韓王,以距漢。
  • 47.    《史記·項羽本紀》:漢使張良徇韓,乃遺項王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又以齊、梁反書遺項王曰:“齊欲與趙並滅楚。”楚以此故無西意,而北擊齊。
  • 48.    《史記·留侯世家》:項王竟不肯遣韓王,乃以為侯,又殺之彭城。
  • 49.    《史記·留侯世家》:亡,間行歸漢王,漢王亦已還定三秦矣。復以良為成信侯,從東擊楚。
  • 50.    《史記·高祖本紀》: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遂入彭城。
  • 51.    《史記·項羽本紀》: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
  • 52.    《史記·留侯世家》: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 53.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 54.    《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55.    《史記·留侯世家》: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雒陽:“雒陽東有成皋,西有餚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 56.    《史記·留侯世家》: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餚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説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
  • 57.    《史記·留侯世家》: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
  • 58.    《史記·留侯世家》:上在雒陽南宮,從複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上乃憂曰:“為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羣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羣臣,羣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羣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 59.    《史記·留侯世家》: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
  • 60.    《史記·留侯世家》:呂后恐,不知所為。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筴,上信用之。”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愛慾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呂澤彊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於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 61.    《史記·留侯世家》: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説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詳許之,猶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角里先生,綺裏季,夏黃公。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闢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遊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柰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歌數闋,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 62.    《史記·留侯世家》: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聽而食。
  • 63.    《史記·留侯世家》:後八年卒,諡為文成侯。
  • 64.    《資治通鑑·漢紀三》: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徹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羣臣説服。
  • 65.    《史記·高祖本紀第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7-29]
  • 66.    陳平·《留侯贊》
  • 67.    《史記·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20]
  • 68.    《太史公自序》: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 69.    揚雄·《解嘲》:婁敬之策於成周之世,則乖矣。有談範蔡之説於金張許史之間,則狂矣。夫蕭規曹隨,留侯畫策,陳平出奇,功若泰山,響若坻頹,雖其人之贍智哉,亦會其時之可為也。
  • 70.    《漢書·張良列傳》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20]
  • 71.    《泗水亭十八侯銘》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7-29]
  • 72.    《後漢書·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上》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7-29]
  • 73.    2006年2月,郟縣李口鎮張店村出土了一塊紅石石刻。經過清理發現,在這塊未經打磨的自然石面上,寫有6行57個字:“亮攜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賢宗。觀地勢不嚴,然清靜秀逸,乃龍鳳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帝王之師。吾輩嘆之、敬之、效之。”
  • 74.    三國志:賈詡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1-20]
  • 75.    《宋書·武帝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7-29]
  • 76.    謝瞻·《詠張子房》
  • 77.    《請解領選表》:臣遠尋終古,近察身事,邀恩幸藉,未見其倫。何者?子房之遇漢後,公達之逢魏君,史籍以為美談,君子稱其高義。二臣才堪王佐,理非曲私,兩主專仗威武,有傷寬裕,豈與庸流之人,憑含弘之澤者,同年而語哉?預在有心,胡寧無感。如使傾宗殞元,有益塵露,猶當畢志驅馳,仰訁州萬一,豈容稍在形飾,以徇常事。九流任要,風猷所先,玉石朱素,由斯而定。臣亦不謂文案之間,都無微解,至於品裁臧否,特所未閒。雖存自勖,識不副意,兼竊而任,彼此俱壅,專情本官,庶幾彷彿。且前代掌選,未必具在代來,何為於今,非臣不可。傾心奉國,匪復退讓之與,預同休慼,寧俟位任為親。陛下若不以此理賜期,豈仰望於殊眷。頻冒嚴威,分甘尤戾。
  • 78.    《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05]
  • 79.    臨難不顧徇節寧邦科策第一道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6-11]
  • 80.    《全唐詩·卷一百八十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20]
  • 81.    《博浪沙》  .漢典詩詞[引用日期2015-07-29]
  • 82.    《破窯賦》: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蓋聞: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文章蓋世,孔子厄於陳邦;武略超羣,太公釣於渭水。顏淵命短,殊非兇惡之徒;盜蹠年長,豈是善良之輩。堯帝明聖,卻生不肖之兒;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晏子身無五尺,封作齊國宰相;孔明卧居草廬,能作蜀漢軍師。楚霸雖雄,敗於烏江自刎;漢王雖弱,竟有萬里江山。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懸三尺玉印,一旦時衰,死於陰人之手。 有先貧而後富,有老壯而少衰。滿腹文章,白髮竟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宮娥,運退反為妓妾;風流妓女,時來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卻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醜之婦。蛟龍未遇,潛水於魚鱉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衣服雖破,常存儀禮之容;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初貧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貧寒肌體。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注福注祿,命裏已安排定,富貴誰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為卿為相? 吾昔寓居洛陽,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飢,上人憎,下人厭,人道我賤,非我不棄也。今居朝堂,官至極品,位置三公,身雖鞠躬於一人之下,而列職於千萬人之上,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思衣而有羅錦千箱,思食而有珍饈百味,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觴,上人寵,下人擁。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聽由天地循環,週而復始焉。
  • 83.    《資治通鑑·漢紀三》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20]
  • 84.    真德秀·《贊子房》
  • 85.    《袁中郞全集之袁中郞文鈔》
  • 86.    黃道周·《廣名將傳》
  • 87.    《讀通鑑論·卷十五·宋武帝》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20]
  • 88.    《翁山文外·訓練輯要序》
  • 89.    清·魏禧《魏叔子文集》
  • 90.    《燒棧道張良定謀 築郊壇韓信拜將》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5-07-29]
  • 91.    新唐書:禮樂志五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20]
  • 92.    《宋史·吉禮志八》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20]
  • 93.    《十七史百將傳·卷二》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20]
  • 94.    《明史·吉禮志四》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20]
  • 95.    《清史稿·吉禮志三》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1-21]
  • 96.    《後漢書·張皓傳》;張晧字叔明,犍為武陽人也。六世祖良,高帝時為太子少傅,封留侯。
  • 97.    《後漢書·張皓傳》:陽嘉元年,復為廷尉。其年卒官,時年八十三。遣使者弔祭,賜葬地於河南縣。子綱。
  • 98.    《三國志·張翼傳》:張翼字伯恭,犍為武陽人也。高祖父司空浩,曾祖父廣陵太守綱,皆有名跡。
  • 99.    電視劇《楚漢驕雄》人物角色分析  .搜狐[引用日期2013-11-20]
  • 100.    資料圖片:《戰神韓信》人物--黃海飾張良  .新浪[引用日期2013-11-20]
  • 101.    圖文:《鴻門宴》人物造型-張涵予飾張良  .新浪[引用日期2013-11-20]
  • 102.    資料圖片:《楚漢爭雄》主演-馬曉偉飾張良  .新浪[引用日期2013-11-20]
  • 103.    《楚漢傳奇》霍青詮釋張良管理智慧  .新浪[引用日期2013-11-20]
  • 104.    琚林勇.張良籍貫考辨: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1986
  • 105.    《漢書·卷十六·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元康四年,良玄孫之子陽陵公乘千秋詔復家。
  • 106.    《漢書·卷四十·張陳王周傳第十》:良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五世相韓故。
  • 107.    《史記·三十世家·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 108.    張良故里  .郟縣人民政府門户網站.2020-02-25[引用日期2021-07-21]
  • 109.    《天意》預告—中國—電視劇—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又名:《Hero's Dream》《天意之秦漢寶鑑》  .優酷網[引用日期2022-03-30]
  • 110.    司馬遷·《史記·卷五十三·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衞。
  • 111.    司馬遷·《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二十五》: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 112.    司馬遷·《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
  • 113.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二十九年,始皇東遊。至陽武博狼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 114.    司馬遷·《史記·卷一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高祖】六年正月丙午,文成侯張良元年。【高後】三年,不疑元年。
  • 115.    堯山堂外紀·卷三·漢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22]
  • 116.    吉常宏,吉發涵.古人名字解詁.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161
  • 117.    明人畫張良像軸  .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引用日期2023-07-16]
  • 118.    張良題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贊,弘治十一年重刻本《歷代古人像贊》。
  • 119.    張良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120.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 121.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留侯【索隱】:韋昭雲“留,今屬彭城”。按:良求封留,以始見高祖於留故也。【正義】:括地誌雲:“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張良者,【索隱】:漢書雲字子房。按:王符、皇甫謐並以良為韓之公族,姬姓也。秦索賊急,乃改姓名。而韓先有張去疾乃張譴,恐非良之先代。其先韓人也。【索隱】:良既歷代相韓,故知其先韓人。顧氏按:後漢書雲“張良出於城父”,城父縣屬潁川也。【正義】:括地誌雲:“城父在汝州郟城縣東三十里,韓也。”大父開地,【集解】:應劭曰:“大父,祖父。開地,名。”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集解】:韓系家及系本作桓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索隱】:謂大父及父相韓五王,故云五代。良嘗學禮淮陽。【正義】:今陳州也。東見倉海君。【集解】:如淳曰:“秦郡縣無倉海。或曰東夷君長。”【索隱】:姚察以武帝時東夷穢君降,為倉海郡,或因以名,蓋得其近也。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10-15]
  • 122.    張師山上的勸世文  .平江縣政府門户網[引用日期2024-03-20]
  • 123.    西漢開國功臣張良  .鄭州日報[引用日期2024-03-22]
  • 124.    歷史名人  .新鄭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3-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