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靖

(中國隋末至唐初時軍事家)

鎖定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藥師(一稱本名藥師 [1]  [2] 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人,祖籍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縣)。隋末至初唐時期傑出的軍事家。 [123] 
李靖出身隴西李氏丹楊房 [101]  。初仕隋朝,拜馬邑郡丞。後轉仕唐朝,隨秦王李世民進擊王世充。武德三年(620年),輔佐趙郡王李孝恭南平蕭銑輔公祏,並招撫嶺南諸部 [3]  。武德八年(625年)起在北疆抵禦東突厥入侵,貞觀三年(629年)以定襄道行軍總管總統諸將北征,以精騎三千夜襲定襄,使頡利可汗部驚潰,又奔襲陰山,一舉滅亡東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陰山北直斥大漠 [4]  。因功拜尚書右僕射,封代國公。貞觀九年(635年),以足疾告退,同年再獲起用,統軍西破吐谷渾。後改封衞國公,世稱“李衞公”。晚年多病,闔門自守,不預政事 [5]  。貞觀十七年(643年),列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終年七十九歲。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諡號“景武”,陪葬昭陵唐肅宗時配享武成王廟,位列十哲 [6]  。晚唐以後逐漸被神化。後晉時追封“靈顯王” [51]  ,到南宋時累封為“輔世靈佑忠烈王” [117] 
李靖一生征戰數十年,為唐王朝的建立及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史家讚道:“近代稱為名將者,英、衞二公,誠煙閣之最。” [56]  他的治軍作戰經驗,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和兵法理論 [7]  。著有《六軍鏡》《衞公兵法》等多部兵書,多已失傳。世傳其與唐太宗論談兵事的《唐太宗李衞公問對》析理透闢,特別是對孫武兵法思想的析論,對後世影響甚大。 [123] 
全    名
李靖
別    名
李衞公
李藥師
藥師
諡    號
景武
封    號
靈顯王(後晉),輔世靈佑忠烈威顯王(宋)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
出生日期
571年
逝世日期
649年7月2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十八日) [122] 
主要成就
滅蕭梁
輔公祏
東突厥
吐谷渾
主要作品
李衞公兵法
李靖六軍鏡
最高官職
尚書右僕射等→司徒、幷州都督(贈)
爵    位
衞國公
地    位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祖    籍
祖籍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縣

李靖人物生平

李靖年少成名

明尤求《紅拂圖》,繪李靖(左下)與紅拂女(左持紅拂者)相遇事 明尤求《紅拂圖》,繪李靖(左下)與紅拂女(左持紅拂者)相遇事 [119]
李靖在北周武帝天和六年(571年)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李靖儀表魁偉,由於受家庭的薰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頗有進取之心,曾對父親説:“大丈夫如果遇到聖明的君主和時代,應當建立功業求取富貴,何必做一個讀書人。”他的舅父韓擒虎是隋朝名將,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並撫摩着他説:“可與之討論孫吳(指春秋戰國時期名將孫武吳起)之術的人,只有你啊。” [1]  [9] 
李靖先任長安縣功曹,後歷任殿內直長、駕部員外郎。他的官職雖然卑微,但其才幹卻聞名於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書牛弘稱讚他有“王佐之才”,隋室重臣楊素也撫着坐牀對他説:“你終當坐到這個位置!” [1] 

李靖曲折投唐

大業(605年-617年)末年,李靖任馬邑治今山西朔縣東郡丞,在李淵帳下和突厥作戰。這時,反隋暴政的叛亂已風起雲湧,河北竇建德,河南翟讓李密,江淮杜伏威輔公祏等領導的三支主力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滌盪着隋朝的統治。身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淵暗中招兵買馬,伺機而動。李靖察覺了他的這一動機,於是偽裝成囚徒,前往江都,準備向隋煬帝告密。但當到了京城長安時,關中已經大亂,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淵於太原起兵(參見太原起兵),並迅速攻佔了長安(參見李淵攻取長安之戰),俘獲了李靖。李靖滿腹經綸,壯志未酬,在臨刑將要被斬時,大聲疾呼:“明公興起義兵,本是為天下除去暴亂,怎麼沒有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斬殺壯士呢?”李淵欣賞他的言談舉動,李淵之子李世民讚賞他的才識和膽氣,因而獲釋。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為三衞 [10] 

李靖平定蕭銑

主詞條:唐平蕭銑之戰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建唐稱帝,即唐高祖。高祖即位後,冊封李世民為秦王。為了平定割據勢力,武德三年(620年),李靖隨從李世民東進,擊滅在洛陽稱帝的王世充參見洛陽、虎牢之戰),以軍功授任開府。從此,李靖開始嶄露頭角。當進擊王世充的戰役打響不久,盤踞在江陵今屬湖北)的南梁蕭銑政權派舟師溯江而上,企圖攻取唐朝峽州(今湖北宜昌)、巴、蜀等地,被峽州刺史許紹擊退,遂退守安蜀城及荊門城。為了削平南梁蕭銑這一割據勢力,李淵調李靖赴夔州(今重慶奉節)平定蕭銑。李靖奉命,率數騎赴任,在途經金州(今陝西安康)時,適遇蠻人鄧世洛率數萬人屯居山谷間,廬江王李瑗進討,接連敗北。李靖為李瑗出謀劃策,一舉擊敗蠻兵,俘虜甚多。於是順利通過金州,抵達峽州。這時,由於蕭銑控制着險塞,再次受阻,遲遲不能前進。李淵卻誤以為他滯留不前,貽誤軍機,秘密詔令許紹將他處死。許紹愛惜李靖的才幹,為他請命,李靖這才免於一死。 [11] 
李靖全身題跋像 李靖全身題跋像 [12]
不久,開州蠻人首領冉肇則叛唐,率眾進犯夔州,趙郡王李孝恭率軍出戰失利,李靖則率八百士卒襲擊其營壘,大破蠻兵。後又在險要處佈下伏兵,一戰而殺死肇則,俘獲五千多人。當捷報傳到京師時,李淵高興地對公卿説:“朕聽説使用有功勞的人不如使用有過失的人,李靖果然立了大功。”立即頒下璽書,慰勞李靖説:“卿竭誠盡力,功績特別卓著。天長日久才發現卿無限忠誠,儘量給你嘉獎賞賜,卿不必擔心功名利祿了。”李靖的精誠至忠博得了李淵的信任。李淵改變了對他的成見,並親筆寫敕與李靖説:“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13] 
武德四年(621年)正月,李靖鑑於敵我雙方的情勢,上陳了攻滅蕭銑的十策。李淵對此頗為重視,二月即任命李孝恭為夔州總管,擢任李靖為行軍總管,兼任李孝恭的行軍長史。李淵認為李孝恭不太精通軍旅之事,“三軍之任,一以委靖”。李靖實際上已成為三軍統帥,李靖組織人力和物力大造舟艦,組織士卒練習水戰,做好下江陵的準備。同時,他見巴、蜀之地歸附唐朝不久,各部族還不太穩定。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李靖勸説李孝恭把各部族酋長子弟都召集到夔州,根據才能的優劣分別授以官職,安置在左右,“外示引擢,實以為質”。這對於穩固巴、蜀政局起了積極的作用。
這年九月,李淵詔令調發巴、蜀兵士,集結於夔州,並任命李孝恭為荊湘道行軍總管,李靖兼行軍長史,統轄十二總管,自夔州順流東進;又任命李瑗為荊郢道行軍元帥,出襄州道,為北路軍;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為南路軍;黃州總管周法明出夏口道,為東路軍。四路大軍分頭並進,一齊殺向江陵,發起了一場規模巨大的軍事攻勢。
適值秋天雨季,江水暴漲,流經三峽的濤濤江水咆哮狂奔而下,響聲震撼着峽谷。蕭銑滿以為水勢洶湧,三峽路險難行,唐軍不能東下,遂休養士兵,不加防備。唐將也大都望而生畏,請求待洪水退後再進兵。李靖力排眾議,説:“兵貴神速,機不可失。如今軍隊剛剛集結,蕭銑還不知道,如果我們乘江水猛漲出師,順流東下,突然出現在江陵城下,正是所説的迅雷不及掩耳,這是兵家上策。縱然蕭銑得知我將出師的消息,倉促調集軍隊,也無法應戰,這樣擒獲蕭銑,定可一舉成功。”李孝恭依從其議,遂率戰艦二千餘艘,沿着三峽,順流東進。由於蕭銑毫無防備,唐軍連破荊門、宜都二鎮,並乘勝於十月返抵夷陵城(湖北宜昌)下。 [14]  [121] 
這時,蕭銑的驍將文士弘率數萬精兵駐守在附近的清江。李孝恭大兵一到,即想進擊。李靖勸告他説:“文士弘,是蕭銑的健將,士卒精鋭驍勇,現在荊門剛剛失守,他把精兵全都派出來迎戰,這是救敗之師,鋭不可擋。我們應當暫且把戰船停泊在長江南岸,不與敵人交鋒,等到他們士氣衰落,然後出擊決戰,一定能攻破敵軍。”李靖避其兵鋒,挫其鋭氣,然後一戰可擒的戰術是正確的,但李孝恭由於連戰告捷,錯誤地估計了敵人的力量,沒有聽從他的勸告,遂命李靖留守軍營,自己率兵出戰。果然不出李靖所料,雙方一交戰,李孝恭軍大敗,逃奔南岸,損失很大。文士弘獲勝以後,縱兵四出搶掠,李靖見敵軍隊伍大亂,當即指揮唐軍出戰。文士弘軍一時難以收攏,結果被唐軍擊潰,被殺及溺水而死者將近一萬人,被繳獲舟艦四百餘艘。 [15] 
李靖等平蕭銑之戰示意圖 李靖等平蕭銑之戰示意圖 [16]
攻下夷陵之後,李靖又馬不停蹄,率輕騎五千為先鋒,直奔南梁都城江陵,李孝恭率大軍繼後。文士弘戰敗後,蕭銑非常恐懼,這時剛剛在江南征召士兵,結果徵召的士兵不能如期趕到。李孝恭帶領大軍繼續進攻,李靖又擊敗蕭銑的驍勇大將楊君茂、鄭文秀,俘獲士卒四千多人,攻克江陵外城,接着又佔領水城,繳獲了大批舟艦,卻讓李孝恭全部散棄江中,順流漂下。諸將對此做法都困惑不解,認為繳獲敵船,正好充當軍艦,為何卻遺棄江中,以資敵用?李靖胸有成竹地説:“蕭銑的地盤,南出嶺表,東距洞庭,我們孤軍深入,如果攻城未拔,對方的援軍四集,我們將表裏受敵,進退不獲,雖有舟楫,將如何使用呢。如今放棄舟艦,使塞江下,援兵見到了,一定以為江陵已經被攻破,不敢輕易進去,往來偵察,往返拖延要一個月,我們一定能攻下。”李靖的疑兵之計果然奏效,長江下游的蕭銑援兵見江中到處都是遺棄散落的舟艦,以為江陵已破,都疑懼不前。交州刺史丘和、長史高士廉等將赴江陵朝見,在行進途中聽説蕭銑已敗,便都到李孝恭營中投降。
唐軍把江陵圍得水泄不通。蕭銑見內外隔絕,外無援兵,城內又難以支持,走投無路,遂開門投降。李靖率軍進入城內,號令嚴肅,秋毫無犯。這時,諸將都以為蕭銑將帥抗拒官軍,罪大惡極,建議籍沒其家財產,用以犒賞官軍將士。李靖立即出面勸止,説:“王者之師,應保持撫慰人民,討伐罪惡的節義。百姓已經受到戰事的驅逼,抵抗作戰難道是他們的願望。況且狗自然會對不是自己主人的人吠叫,為蕭銑戰死的人,死為其主,不能與叛逆者同等看待,這就是蒯通之所以在高祖面前免除死罪的原因啊。現在剛平定荊州、江陵,應當採取寬大的政策,來撫慰遠近的民心,投降了我們而還要沒收他們的家產,恐怕不是救焚拯溺的道義。只怕從此其他城鎮的敵將,拼死抵抗都堅守不降,這不是好的決策。”李靖高瞻遠矚,寬宏大度,不貪財寶。他的做法頗得人心,由是江、漢紛紛望風歸降。蕭銑投降幾天之後,有十幾萬援軍相繼趕到,聽説蕭銑已經投降,唐朝寬大處理,也都放下兵器投降。 [17] 
李靖佐助李孝恭出師,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即消滅了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南梁。因其戰功卓著,李淵詔封他為上柱國、永康縣公,賜物二千五百段。 [18] 

李靖安撫嶺南

李靖題跋像 李靖題跋像 [8]
攻取江陵的戰鬥歷程,表現出了李靖傑出的軍事才幹,他進一步得到了李淵的倚重。戰事剛一結束,李淵即擢任為檢校荊州刺史,命他安撫嶺南諸州,並特許承製拜授。 [19] 
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李靖越過南嶺,到達桂州(今屬廣西),派人分道招撫,所到之處,皆望風歸降。嶺南豪酋馮盎、李光度、寧長真皆派遣子弟求見,表示歸順,李靖承製都授以官爵。於是連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户六十餘萬。自此,“嶺南悉平”。李淵下詔勞勉,授任嶺南道安撫大使、檢校桂州總管 [20]  [3] 
李靖以為南方偏僻之地,距朝廷遙遠,隋末大亂以來,未受朝廷恩惠,若“不遵以禮樂,兼示兵威,無以變其風俗”,遂率其所部兵馬從桂州出發南巡,所經之處,李靖親自“存撫耆老,問其疾苦”,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於是“遠近悦服”,社會安定。 [3] 

李靖平定輔公祏

唐平輔公祏之戰 唐平輔公祏之戰
武德六年(623年)七月,原投降唐朝的農民起義軍將領杜伏威輔公祏二人不和,輔公祏乘杜伏威入朝之際,竊據丹陽(今江蘇南京),舉兵反唐。李淵命李孝恭為帥,李靖為副帥,率李勣等七總管東下討伐。輔公祏派大將馮惠亮率三萬水師駐守當塗(今安徽當塗),陳正道率二萬步騎駐守青林,從梁山用鐵索橫亙長江,以阻斷水路。並築造建月城,綿延十餘里,以為犄角之勢。李孝恭召集諸將議軍事,諸將都説:“馮惠亮、陳正通都掌握了強大的兵力,是想守險不戰,因此構城築壘而固守,倉猝之間是不能攻取的。不如直指丹陽,掩襲輔公祏的巢穴,丹陽一旦攻破,馮惠亮等人自然不戰而降。”李孝恭想採納諸將的意見。 [21] 
李靖透闢地分析了敵方形勢,認為“輔公祏的精鋭兵力,雖然集中在水、陸二軍,然而他自己統帥的軍隊,也都是驍勇的士卒。馮惠亮等駐守的城柵尚且不能攻取,輔公祏已經固守的石頭城,難道是可以輕易攻取的嗎?如果我軍直奔丹陽,旬月之間都不能攻下而滯留在那裏,前面的輔公祏沒有平定,後邊的馮惠亮也是一大隱患,這樣我們就會腹背受敵,恐怕不是萬全之計。馮惠亮、陳正通都是身經百戰的賊將,決不會害怕野戰,只因為輔公祏立下計謀,命令他們持重防守,只想不出戰拖延時間使我軍疲勞。現在如果我們進攻馮惠亮、陳正通的城柵,就可以打他個出其不意,消滅敵賊的機會,只在此一舉。” [22] 
李孝恭贊同李靖的意見。李靖於是率黃君漢等將先攻打馮惠亮,苦戰將其擊破,叛軍被殺傷和溺死者萬餘人,馮惠亮敗走。李靖率輕兵先至丹陽,輔公祏大懼,派遣將領左遊仙領兵守會稽作為援助,輔公祏擁兵東走,去往遊仙,到了吳郡,輔公祏、馮惠亮、陳正通相次被擒獲,江南悉平。李淵設立東南道行台,為了嘉獎李靖的軍功,賜物千段,並賜奴婢一百口,良馬一百匹,授任他為行台兵部尚書。行台被撤銷後,又任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李淵十分欽佩李靖的軍事才幹,極口讚歎説:“李靖乃蕭銑、輔公祏的膏肓之病,古時的名將韓信白起衞青霍去病,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李靖!”江南屢遭兵禍,民生凋敝,李靖鎮撫有方,使一方安定。 [22] 

李靖靈州總管

主詞條:涇陽之戰
李靖半身像 李靖半身像 [124]
江南的局勢安定以後,北方的形勢又一時緊張起來。隋末唐初,東突厥勢力強大,李淵太原起兵時,曾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換取北方的相對安定。唐朝建立後,突厥一方面支持薛舉劉武周等割據勢力,與唐朝分庭抗禮;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在平定江南中功勳卓著的李靖又被調到北方,以反擊突厥。
武德八年(625年)八月,突厥頡利可汗率十餘萬人越過石嶺,大舉進犯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李淵馬上命李靖為行軍總管,統率一萬多江淮兵駐守太谷,與幷州總管任瑰等迎擊突厥。由於突厥來勢兇猛,諸軍迎戰多失利,任瑰全軍覆沒,唯李靖軍得以保全。不久後,李靖“權檢校安州大都督”。 [23-24]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剛剛登基,即唐太宗。頡利便乘唐朝皇帝更替之機,率十幾萬精鋭騎兵再次進犯涇州(今甘肅涇川西北),並長驅直入,兵臨渭水便橋之北。李靖被調為靈州道行軍總管,以抗擊東突厥。頡利不斷派精騎挑戰,還派其心腹執失思力入朝,以觀察虛實。當時徵調的諸州軍馬尚未趕到,長安市民能拿兵器打仗者也不過幾萬人,形勢十分危急。在此種情況下,李世民冒險親臨渭水橋,與頡利結盟,突厥才退兵。在此期間,李靖曾疾馳至豳州,企圖邀擊突厥,但因渭水盟誓達成而作罷。 [25]  事後,李世民擢任李靖為刑部尚書兼行太子左衞率,賜實封食邑四百户 [26] 貞觀二年(628年),以刑部尚書兼檢校中書令,次年(629年)轉任兵部尚書 [27] 

李靖喋血虜庭

此後不久,東突厥國內發生了變亂,所屬薛延陀、回紇拔野古諸部相繼叛離,又恰遇暴風雪,羊馬死亡甚多,因而發生了饑荒,族人紛紛離散。
貞觀三年(629年)八月,李世民接受了代州都督張公瑾的建議,決定出擊東突厥,命李靖為定襄道(《舊唐書》作代州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發起了強大的軍事攻勢。又任命幷州都督李勣、華州刺史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等為各道總管,統率十幾萬軍隊,分道出擊突厥。 [28] 
唐朝前期部分對外戰爭圖 唐朝前期部分對外戰爭圖 [29]
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朔風凜冽,李靖率領三千精鋭騎兵,冒着嚴寒,從馬邑出發,向惡陽嶺挺進。頡利沒有想到唐軍會突如其來,兵將相顧,無不大驚失色。他們判定:如果唐兵不傾國而來,李靖決不會孤軍深入,於是“一日數驚”。李靖探知這一消息,密令間諜離間頡利心腹,使其親信康蘇密前來投降。李靖迅即進擊定襄,在夜幕掩護下,一舉攻入城內,俘獲了隋齊王楊暕之子楊政道及原隋蕭皇后,頡利倉皇逃往磧口(今內蒙二連浩特西南)。李靖因軍功進封代國公,增加食邑三千户,賜物六百段及名馬、寶器等 [30]  。李世民高興地對大臣説:“漢朝李陵帶領五千步卒進攻匈奴,最後落得歸降匈奴的下場,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騎兵深入敵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這是古今所沒有的奇勳,足以雪往年在渭水與突厥結盟之恥。” [28] 
在李靖勝利進軍的同時,李勣也率軍從雲中(今山西大同)出發,與突厥軍在白道(今內蒙呼和浩特北)遭遇。唐軍奮力衝殺,把突厥軍打得潰不成軍。頡利一敗再敗,損失慘重,遂退守鐵山,收集殘兵敗將,只剩下幾萬人馬。頡利可汗處於山窮水盡的境地,他派執失思力入朝請罪,請求舉國歸附唐朝,並表示願意入朝。 [31]  其實,他內心尚猶豫未決,意欲贏得時間,以苟延殘喘,俟草青馬肥之時,逃到大漠以北,以捲土重來。
李世民再任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率軍迎接頡利。同年二月,又派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去撫慰頡利,李靖揣摩到李世民這樣做的真實意圖。前來會合的李勣也和李靖商議説:“頡利雖然戰敗,人馬還多,如果走過沙漠,得到九姓鐵勒的庇護,道路遙遠險阻,就很難追上他們了。如今下詔派唐儉到那裏去,突厥必定放鬆戒備,我們隨後去襲擊,這樣就可以不戰而平定賊寇了。”李靖聞言大喜,握着手腕高興地説:“您的這番話,就是韓信田橫的策略啊。”他又對張公謹説:“使者到了頡利那裏,突厥必定會放鬆戒備。我們就乘此良機,選拔精騎一萬,攜帶二十天的軍糧,帶兵從白道襲擊突厥。”張公謹説:“陛下已經下詔准許頡利可汗歸降,朝廷派去的使者也在那裏,恐怕不宜去討伐進擊。”李靖説:“這正是用兵的良機,時機不可錯過,這就是韓信能消滅齊國的道理。像唐儉等使者即使因此遭到不測,又有什麼可惜的呢。”於是一起定計。李靖率兵連夜出發,李勣領軍跟進。 [32]  [31]  [33] 
李靖率軍進至陰山,遇到突厥斥候千餘帳,一戰而全部俘獲,命與唐軍同行。這時,頡利見到唐儉等人,放鬆了戒備。唐軍前鋒蘇定方率領的兩百餘騎又乘着大霧,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帳七里遠的地方才被發覺。頡利慌忙騎馬逃走,突厥軍四散而逃。李靖大軍隨之趕到,殺敵一萬餘人,俘虜十幾萬,繳獲牛羊數十萬只(頭),並擒獲頡利之子疊羅施,殺死隋義成公主。頡利可汗率萬餘人想北過大漠,投奔沙缽羅設阿史那蘇尼失,在磧口被李勣阻攔,不能北逃,其首領大多投降。 [32]  不久,頡利被行軍副總管張寶相擒獲,並送到京師。東突厥從此滅亡。 [31]  [33] 
自隋朝以來,突厥是西北的強國。李靖等滅亡東突厥,不僅解除了唐朝西北邊境的禍患,而且也洗刷了李淵與李世民向突厥屈尊的恥辱。唐朝的疆域大為擴展,得以“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矣”。因此,李世民頗有感慨地説:“我聽説君主憂愁臣覺得恥辱,君主受辱臣甘願赴死。從前大唐草創之時,太上皇因為百姓的緣故,向突厥稱臣,我為此常常痛心疾首,立志要剪滅突厥,為此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現在只暫時調動一部分軍隊,就無往不勝,使單于歸順,終於洗雪當年稱臣的恥辱!”為此大赦天下,連續五日舉宴慶祝。 [33-34]  太上皇李淵也欣喜萬分,他把李世民及貴臣十幾人,還有諸王、王妃、公主等召至凌煙閣,設宴慶祝。李淵一時興起,還親自彈起了琵琶,李世民起舞,大臣們也接連起身舉杯祝賀,一直延續到深夜。
李靖雖在戰場上勇猛善戰,卻性情沉厚。事後,御史大夫蕭瑀此處説法取自《新唐書》,有爭議,《舊唐書》稱為温彥博)劾奏李靖治軍無方,在襲破頡利可汗牙帳時,一些珍寶文物,都被兵士搶掠一空,請求司法部門予以審查。 [35]  李世民訓責李靖,李靖叩首謝罪。過了好久,李世民對李靖説:“隋朝的將領史萬歲打敗了達頭可汗,可是隋朝不予獎賞,因此導致滅亡。朕就不是這樣,應當赦免你治軍無方的罪,記錄你擊敗突厥的功勳。”於是下詔加封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增加實封食邑(達到五百户)。不久,李世民又對李靖説:“以前有人誹謗你,現在朕已經明白了真相,你千萬不要把這事放在心裏。”再賜絹二千匹。八月,李靖被擢升為尚書右僕射,成為實際的宰相,地位僅次於左僕射房玄齡。李靖生性沉穩厚重,平時與朝臣商議國事時,總是恭謹温順,像是不會説話一樣。 [36-37] 

李靖遠征吐谷渾

李靖畫像,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李靖畫像,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李靖在青少年時曾鋭意進取,然而一旦富貴在身,又深懼盈滿,能知足而退。到了貞觀八年(634年)十月,李靖被授為畿內道大使,作為巡察全國、考察風評的十三位特使之一。不久後,他即以足疾辭任,表奏中的言辭懇切。李世民明白他的心意,並十分欣賞他的這一舉動,派中書侍郎岑文本轉告他説:“朕縱觀從古至今的歷史,身處富貴而能知足的人很少。他們不論愚智,都不能有自知之明,才能即使不能勝任,也竭力想要任職,縱然有疾病,還自己勉強為官,不肯放棄職權。您能夠識大體,見識深遠夠得上是可嘉的了,朕現在不僅成全您的美德,還想讓您成為一代楷模。”特頒下詔書,加授他為特進文散官,正二品),賜物千段,尚乘馬兩匹;如足疾稍好一些,每二三天可到中書、門下平章政事。貞觀九年(635年)正月,李世民又賜給李靖靈壽木手杖,以幫助腿腳不方便的他使用。 [37-38] 
可此事還未過兩個月,就發生了吐谷渾進犯涼州的事件,朝廷決定興兵反擊。在任命統帥時,李世民自然想到了李靖,認為他是最為合適的人選,可惜足疾未愈。而這位年逾花甲的將軍一聽到朝廷將遠征吐谷渾的消息,頓時精神抖擻,他顧不上足疾與年事已高,主動求見房玄齡,請求掛帥遠征。李世民大喜過望,這年十二月,即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又分別任命兵部尚書侯君集、刑部尚書李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右衞將軍李道彥、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五人為各道行軍總管,統由李靖指揮。於是一場大規模的反擊吐谷渾的戰爭序幕拉開了。
李靖奉命赴任之時,正值寒冬臘月季節。他一路踏着冰雪,風餐露宿,備嘗艱辛。翌年閏四月,唐軍在庫山(在今青海天峻)與吐谷渾交戰,李道宗部大敗吐谷渾,唐軍首戰告捷。
狡詐的吐谷渾伏允可汗一面往西敗退,一面令人把野草燒光,以斷絕唐軍馬草。乾草已被燒光,春草尚未萌生,諸將大都認為戰馬瘦弱,不可長途追擊。侯君集認為吐谷渾已“鼠逃鳥散,斥候亦絕,君臣攜離,父子相失,取之易如拾芥,此而不乘,後必悔之”,李靖完全贊同他的意見,決定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於是兵分兩路:李靖與薛萬均、李大亮等從北道;侯君集、李道宗從南道。兩路大軍一齊進發。
李靖親自率領的北路軍進展順利。不幾天,其部將薛孤兒於曼頭山(今屬青海)擊敗吐谷渾軍,殺其名王,用繳獲的大批牛羊充作軍食。接着李靖的主力也先後於牛心堆、赤水源兩次大敗吐谷渾軍。侯君集、李道宗所率南路軍深入荒漠二千餘里,克服了種種困難,長途奔襲,到了五月,終於在烏海(今青海興海)追上了伏允可汗,又大敗其軍,俘獲了其名王。薛萬均等於赤海擊敗吐谷渾的天柱王軍。
李靖都督各軍繼續進擊,又連戰告捷。李大亮軍於蜀渾山擊敗吐谷渾軍,獲其名王二十人。部將執失思力也在居茹川擊敗吐谷渾軍。唐軍乘勝進軍,經過積石山河源,一直打到吐谷渾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部將契苾何力追擊伏允可汗,破其牙帳,殺數千人,繳獲牛羊二十多萬頭(只),並俘虜了其妻子。
伏允可汗率一千多騎兵逃到磧中,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部下紛紛離散。不久,伏允可汗為部下所殺。其長子大寧王慕容順殺死天柱王,率眾降唐。李靖率軍經過了兩個月的浴血奮戰,攻滅了吐谷渾,並向京師告捷。唐朝為了控制吐谷渾舊境,封慕容順為西平郡王、趉故呂烏甘豆可汗,並留下李大亮協助防守。 [39] 

李靖闔門自守

李靖 李靖 [40]
李靖在進擊吐谷渾時,鹽澤道總管高甑生未按期到達,貽誤了軍機,受到李靖的責備。高甑生心懷不滿,戰事結束後,即串通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誣告李靖謀反。李世民下令調查此事,弄清真相,判定高甑生以誣罔罪減死,流放邊疆。從此,李靖“乃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 [5] 
貞觀十一年(637年),李世民改封李靖為衞國公,並依照當時推行的世襲刺史制,授他為濮州刺史,允許世襲。後因他故而未執行。 [37]  [41] 
貞觀十四年(640年),李靖的妻子去世,李世民詔令其墳塋規格依照漢代衞青霍去病的舊例,把墳墓修築成突厥境內的鐵山、吐谷渾境內的積石山的形狀,以此表彰李靖特殊的戰績(唐初得到相同待遇的,只有李勣 [42]  )。 [43]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李世民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太極宮凌煙閣,李靖名列其中,位於第八名(參見詞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44]  同年,太子李承乾謀反案發生,李靖的長子李德謇因與太子友善而坐罪,判決流放於嶺南。李世民體念李靖的功勞,特詔改配於吳郡。 [37] 
貞觀十八年(644年),李世民親自到李靖的府第問候病情,還賜絹五百匹,晉其位為開府儀同三司。二月,李世民準備親征高麗(參見詞條高句麗),把李靖召入閣內,賜坐後問道:“您在南邊平定吳會,北邊掃清沙漠突厥,西邊安定吐谷渾慕容,只有東邊的高麗沒有徵服,您意下如何?”這位年過七旬的老將雖染病在身,仍表示願意從行,對李世民説:“我過去憑藉天子的威力,做了點微小的貢獻,現在已是殘年朽骨,應該隨從這次出征。陛下如果不嫌棄,老臣的病就要好了。”李世民哀憐他瘦弱衰老,沒有同意。 [45]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正月,鐵勒諸部提出修築“參天可汗道”,設置驛站交通。李靖贊成此議,並提出蕃、漢互用的策略。 [16] 

李靖生榮死哀

唐衞景武公李靖碑
唐衞景武公李靖碑(21張)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情惡化,當時也已病重的李世民親臨病榻慰問。他見李靖病危,涕淚俱下,十分難過地對李靖説:“您是朕平生故人,對國家有功。如今病到這種地步,朕為您感到擔憂。”同年五月十八日(7月2日),李靖溘然長逝,享年七十九歲。李世民下詔,冊贈他為司徒、幷州都督,賜班劍、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諡號為“景武”。 [46-47]  [122] 
神龍元年(705年)七月,唐廷追封前代功臣二十五家,李靖便在名單之上。天寶六載(747年)正月,李靖與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杜如晦一同配享太宗廟廷。 [48]  上元元年(760年),李靖成為武成王廟中配享的十位歷代名將之一,同時代被列入“武廟十哲”的只有英國公李勣 [6]  建中元年(780年)九月,唐德宗評定前代功臣,李靖等二十四人被定為第一等。十二月,朝廷將“國初以來將相功臣”功勳卓著者分為二等(上等、次等)。經過評定,李靖等三十四人被定為功臣上等。 [6]  [49] 
到晚唐時期,李靖逐漸被神化。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後唐明宗特贈李靖為太保。 [50]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後晉高祖追封李靖為靈顯王。 [51]  到宋徽宗時,李靖又被宋室追封為“惠武侯”。宋孝宗、寧宗相繼升為“忠惠景武公”“忠烈王”“輔世忠烈王”“輔世靈佑忠烈王” [116]  [117]  。唐宋之世,有不少道家方術的著作,亦假李靖的名義而刊行,認為他精於這些道術。 [37] 
開寶三年(970年),宋太祖為李靖等“前代功臣烈士”專門設置守冢人。 [52]  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李靖。 [53]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李靖亦位列其中。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就有李靖。 [54]  至清代,李靖的塑像還被請到太廟中,成為四十一位陪臣之一,與歷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55] 

李靖主要影響

李靖開疆拓土

李靖早年入秦王李世民幕府,隨之徵戰。武德二年(619年),入蜀協助趙郡王李孝恭籌劃消滅南方割據勢力蕭銑。次年(620年)三月,擊敗開州(今四川開縣)蠻首冉肇叛軍。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向李孝恭獻平蕭銑十策,助其統十二總管兵。以功加授嶺南道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於是度嶺至桂州(今廣西桂林),招撫嶺南九十六州。武德六年(623年),協助李孝恭統七總管兵鎮壓反唐的輔公祏軍,俘斬輔公祏。武德八年(625年),突厥進攻太原,李靖以行軍總管身份統兵萬人屯駐太谷(今屬山西)。次年(626年)四月,在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峽石擊退東突厥頡利可汗進犯。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任定襄道行軍總管,奉命節度幷州都督李勣等六總管兵分道反擊突厥,至貞觀四年(630年)消滅頡利可汗主力,將其生擒,使唐朝疆域大為擴展,自陰山北直至大漠,北方安定。貞觀九年(635年),吐谷渾入侵,李靖自請出兵,以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率侯君集李道宗等五總管兵西征,於次年(636年)平定吐谷渾之亂。 [4] 
李靖一生征戰的地區 李靖一生征戰的地區 [16]

李靖軍事思想

李靖才兼文武,勇敢善戰,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同時,他將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
1.強調做好戰備,以應付突然事變:李靖認為,只有做好平時的戰備,才能臨機應變而立於不敗之地。他説:“若兵無先備則不應卒,卒不應則失於機,失於機則後於事,後於事則不制勝而軍覆矣。” [7] 
2.強調先謀而後戰:李靖指出:“夫決勝之策者,在科察將之材能,審敵之強弱,斷地之形勢,觀時之宜利,先勝而後戰,守地而不失,是謂必勝之道也。”倘若為將者不謀而戰,則無異於“驅蒼生而赴湯火,驅牛羊而啖狼虎”。 [7] 
3.強調攻守之宜因情而定:對進攻與防守兩種基本作戰類型,李靖不僅以“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同歸科勝而已”的論斷,揭示出攻守二者相反相成的辯證關係,而且進一步闡明瞭攻守之宜因情而定的道理,闡發了“防禦持久”的戰略思想。他説,“兵之情雖主速,乘人之不及”,但在“敵將多謀,戎卒輯睦,令行禁止,兵利四堅,氣鋭而嚴,力全而勁”時,“則當卷跡藏聲,蓄盈待竭,避其鋒勢,與其持久,” [7] 
4.強調要善於運用“奇正相變”之術:李靖依據當時戰爭經驗,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對奇正作了系統而辯證的闡述,揭示出“奇正相變”乃是“奇正”理論的精髓。他認為,統分作戰的將帥只會用正不會用奇,或只會用奇不會用正的,都不是最好的將帥,只有“奇正皆得”者,才是輔國之良將。而要“奇正皆得”,關鍵要善於運用“奇正相變”之術於戰爭實踐。為此,他強調在戰法運用上,要以“示形”之法察明敵人虛實,依據具體情勢而“臨時制變”;在兵力部署上,要從敵情實際出發,做到分合適宜,奇正得當。在戰爭實踐中,只要善於運用“奇正相變”之術,做到“無不正,無不奇,使敵莫測”,就能達到“正亦勝,奇亦勝”的作戰目的。 [7] 

李靖歷史評價

韓擒虎: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 [56] 舊唐書》引
牛弘:王佐才也! [56] 《舊唐書》引
楊素:卿終當坐此! [56] 《舊唐書》引
李淵: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將韓、白、衞、霍,豈能及也! [57] 《舊唐書》引
李世民:①靖以騎三千,喋血虜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輩,足澡吾渭水之恥矣! [2] 新唐書》引)②朕觀自古已來,身居富貴,能知止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為一代楷模。 [2] 《舊唐書》引)③器識恢宏,風度衝邈,早申期遇,夙投忠款,宣力運始,效績邊隅,南定荊揚,北清沙塞,皇威遠暢,功業有成。 [56] 加李靖特進制)④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韓、白、衞、霍豈能及也! [59] 貞觀政要》引)⑤得李靖為帥,快哉。 [60] 《辯跡論》引)⑥公南平吳會,北清沙漠,西定慕容……。 [57] 《舊唐書》引
王珪:兼資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 [61] 《舊唐書》引
長孫無忌:李靖南定荊吳,北平突厥。 [62] 唐會要》引
魏元忠:李靖破突厥,侯君集滅高昌,蘇定方開西域,李勣平遼東,雖奉國威靈,亦其才力所致。 [57] 《上高宗封事》
故宮博物院藏《唐宋名臣半身像冊》中的李靖像 故宮博物院藏《唐宋名臣半身像冊》中的李靖像 [125]
柳芳:太宗定禍亂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諫諍而房、杜讓其賢,英、衞善將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歸人主。為唐宗臣,宜哉! [63] 資治通鑑》引
常袞:武德貞觀之間,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齡、杜如晦等,扶翼大運,勤勞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鹹有一德,格於皇天,緬然長懷,風烈猶在。 [64] 大曆五年大赦天下制
李適:維衞及英,啓闢封疆,曰房與杜,振理維綱。 [120] 台衡銘
李絳: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齡、杜如晦輔相聖德,魏徵、王珪規諫闕失,有温彥博、戴胄以彌縫政事,有李靖、李勣訓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67] 《陳時務疏》
呂温:①英、衞受天勇智,雄武佐聖,鼓行海內,麾定四方,此則太公之鷹揚也。 [65] 《凌煙閣勳臣頌》)②有隋之末,羣盜熾爇。帝怒震發,五星從太白。煥照參野,將有聖人,兵定天下。金精下射,猛毅感激。李公矯矯,從此奮跡。躍於中原,王者則獲。閏士不死,唐威載赫。帝曰汝傑,致天之罰。手付金鉞,俾往式遏,不庭則殺。如飆發發,如火烈烈。摧枯爍雪,應鼓如截。遠若荊巫,險若江湖,強若匈奴。莫不率從,莫不震恭。車書混同,氛祲蕩空,衞侯之功。功則維何,威明惠和。策勇駕智,長驅仁義。仁義曠蕩,帝王之將。萬古曷瞻,鐵山巉巉。 [65-66] 《凌煙閣勳臣頌》
劉禹錫:①靖時告老且病矣,梁公虛其心以起之,靖忘老與病,一舉虜其君,郡縣其地而還。夫非伐國之難能,起靖之難能也。靖非不克之為慮,居功之為慮也。 [60] 《辯跡論》)②太宗朝李靖、高宗朝劉仁軌,皆自宰臣,乞骸致政。其後知猶可用,復起於家。進退之間,曲盡情禮。君臣之際,良史美談。 [68] 為裴相公讓官第三表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69] 《注孫子序》
劉昫趙瑩等:①近代稱為名將者,英、衞二公,誠煙閣之最。……衞公將家子,綽有渭陽之風。臨戎出師,凜然威斷。位重能避,功成益謙。銘之鼎鍾,何慚耿、鄧。美哉! [56] 《舊唐書》)②功以懋賞,震主則危。辭祿避位,除猜破疑。功定華夷,志懷忠義。白首平戎,賢哉英、衞。 [56] 《舊唐書》)
宋祁:唐興,其名將曰英、衞,皆擢罪亡之餘,遂能依乘風雲,勒功帝籍。蓋君臣之際,固有以感之,獨推期運,非也。若靖闔門稱疾,畏遠權逼,功大而主不疑,雖古哲人,何以尚茲?……世言靖精風角、鳥佔、雲祲、孤虛之術,為善用兵。是不然,特以臨機果,料敵明,根於忠智而已。 [2] 《新唐書》
趙匡胤:唐李靖、郭子儀,皆出儒生,立大功。 [70] 續資治通鑑》引
何去非:唐之善於兵者,無若李靖。 [71] 何博士備論
蘇洵:漢之衞、霍、趙充國,唐之李靖、李勣,賢將也。漢之韓信、黥布、彭越,唐之薛萬徹、侯君集、盛彥師,才將也。 [72] 《御將》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洎,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餘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温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 [73] 《上杜相公書》
歐陽澈:使……兼資文武,出將入相,有如李靖者,則雖愚夫愚婦亦知其可以必勝矣。 [74] 《歐陽修撰集》
王讜:陳子曰:“衞公之戰伐,無兵也。杜員外詠歌,無詩也。張長史草聖,無書也”。 [75] 唐語林》引
蔡襄:李靖用兵,淳風天文,張旭草書,有唐之三絕也。其尊慕若此。 [76] 《古學篇》
遊師雄:能以功名始終,真一代之名臣也。 [77] 《衞景武公之碑並序》碑陰
李綱:太宗削平僭亂,猛將如雲,惟李靖、李勣號為大將,動無遺策。 [118] 《梁谿集·論大將之才》
陳亮:昔者李靖蓋天下之奇才也……。 [78] 酌古論
孫甫:靖善用兵,法令素整,以少精騎深入,無綱紀安能成功乎? [79] 唐史論斷
趙擴:昔唐太宗以西寇未平,詔起李靖,靖慷慨請行,不以老疾為解。代宗有朔方之難,圖任郭子儀,聞命引道,亦不以讒惎自疑。皆能乘時立功,焜燿竹帛,朕甚慕之。 [80] 宋史》引
陳元靚:隋運告終,四郊多壘。真人勃興,壯士不死。外攘四夷,內參百揆。築闕象山,用昭千古。 [81] 事林廣記後集
朱元璋:若諸葛孔明、羊祜、杜預、李靖輩,文武兼資,難概以一律。 [82] 明太祖實錄》引
歸有光:唐太宗舉兵晉陽,平隋之亂,則有劉弘基、李勣、李靖、房玄齡、杜如晦之流致其勳。 [83] 《嘉靖庚子科鄉試對策五道》
王承裕:①當唐之世,王珪謂公為“文武之才”。呂温謂公為“仁義之佐”。公去今,八百餘年,拜瞻遺像,風神有春陽之和煦、有秋日之嚴厲;軀幹有挺然而不可屈之狀、有確然而不可動之勢;見大功以定邦國,着大名以垂宇宙;固理也,王、呂之言不亦可徵哉! [84] 《唐衞公遺像記》)②衞公,真孟子所謂大丈夫哉! [84] 《唐衞公遺像記》
黃道周:靖初為隋,察唐有異。自囚上言,事已無濟。及唐為君,執靖欲棄。靖呼英君,豈斬誼士。唐祖赦之,命徵蠻地。俘斬冉蠻,俘五千計。帝喜使功,不如過利。蕭銑既降,公祏又系。霍衞白韓,功足相比。往徵劼利,僅三千騎。往取定襄,成功何易。再乘詔機,掃清一切。御史劾之,靖惟謝罪。帝悟念功,加官不議。病尚圖功,帝為流涕。唐帝股肱,李靖其臂。 [85] 廣名將傳
陳子龍: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温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鵰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 [86] 《安雅堂稿》
張彥士:靖奉命伐突厥,欲以萬騎襲之。唐儉深入敵壘,使非為之地,何能脱身得歸哉?知靖默有以全之也。其大破敵於陰山也,勇也;因其寬而襲之,智也;成功而能使儉得歸,仁也。一舉而三善備矣,夫豈淮陽(應作淮陰)狼戾之可比? [87]  《讀史矕疑》
屈大均: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制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 [88] 《訓練輯要序》
朱軾:李靖才略非常,而恂恂如不及,以沉厚稱。雖非章句儒,亦書史之潤矣。唐書贊其闔門稱疾,畏遠權逼,雖古哲人無以尚。又言靖善用兵,特臨機果、料敵明、根於忠智而已。世俗言靖精風角、鳥佔、雲祲、孤虛之術,傳着怪詭,皆不足信。 [89] 《史傳三編》
藍鼎元:李靖才略非常,而恂恂如不及,以沈厚稱,此其善保功名者。雖曰非章旬儒,亦書史之潤矣。唐書贊其闔門稱疾,畏遠權逼,雖古哲人無以尚。又言靖善用兵,特臨機果、料敵明、根予忠智而已。 [87]  《修史試筆》
汪宗沂:如衞公者,夙精兵略,參孫子、吳起而大其用,本太公、尉繚而善其術,乃猶韜晦浮沉,不輕一試,直至出入將相,宣威沙漠、成就功名,方著為書史,傳頌其臨機果、料敵明、根於忠智而止,可謂得實矣。……明何良臣以其論奇正説數更、意數變而疑之,謂談兵之雄,非用兵之傑,其敗闕固已顯著矣。 [90]  衞公兵法輯本·序》
薛福成:中國兵法之有專家,始於戰國之時,厥後漢之韓信、唐之李靖,皆有兵法傳於世,蓋此中窾要,非可鹵莽,宜有心得也。 [91] 《選將練後論》
李靖 李靖 [58]
鄭觀應:①古之為將者,經文緯武,謀勇雙全;能得人,能知人,能愛人,能制人;省天時之機,察地理之要,順人和之情,詳安危之勢。凡古今之得失治亂,陣法之變化周密,兵家之虛實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無不洞識。如春秋時之孫武、李牧,漢之韓信、馬援、班超、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儀、李光弼,宋之宗澤、岳飛,明之戚繼光,俞大猷等諸名將,無不通書史,曉兵法,知地利,精器械,與今之泰西各國講求將才者無異。(《盛世危言》 [91]  ②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將。韓信、馮異、王猛、賀若弼、李靖、郭子儀、曹彬、徐達籌,大將也。 [92] 《儲將才論》
蔡東藩:唐初名將,推李靖為第一人。靖入東突厥,頡利受擒,及徵吐谷渾,伏允走死,戰功卓著,彪炳旗常,雖未始無將佐之贊襄,而調度有方,終歸統帥,衞公固人傑矣哉! [93] 唐史演義
雷家驥:李靖這個人,在國史上是一位傳奇式人物。他死後神化為“托塔天王”,為武廟“十哲”之一;生前則模範當時,成為“天王級”的將頜。除了太原三俠、華廟神遇、霍山行雨等唐朝即以盛傳的軼事不談,單論其人在唐史或整個中國歷史上的功業地位,謂之功名赫赫,煊耀史冊,實不為過。 [16]  《李靖》
徐培根等:①李靖之作戰指導,最能應機,皆因“敵情”而取勝。……是以李靖之用兵,既合孫子之言“兵因敵而制勝”,“能因敵之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戰爭藝術)”之境界。 [94]  《中國曆代戰爭史》)②李靖奇襲之術,仍用韓信襲齊之故智,李世勣又抄截突厥後方之生命線,故東突厥迅即陷於滅亡。 [94]  《中國曆代戰爭史》
霍華德·韋克斯勒:李靖和李世勣是整個7世紀一直相當普遍的那種官員的代表人物,在內是朝廷文官,在外是戰場武將,如成語所説的“入相出將”那樣。 [95] 劍橋中國隋唐史

李靖軼事典故

李靖見微知著

李靖明察事件,善於見微而知著。唐太宗李世民要他教侯君集兵法,後來侯君集上奏李世民,説李靖將反,因為每到精微之處,李靖則不教授。李世民聽後責備李靖,李靖卻回答説:“這是侯君集想要謀反。如今中原安定,我所教他的兵法,足以安制四夷。如今侯君集求學盡臣的兵法,是他將有異志啊。”此時,侯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跡,李世民似不相信。一次,朝後回尚書省,侯君集騎馬越過省門數步尚未發覺。李靖見到這種情況,便對人説:“侯君集意不在人,必將謀反。”至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侯君集果然與太子李承乾謀反,事情敗露後被殺,證明了李靖的預見準確無誤。 [97-98] 

李靖病篤難徵

據《隋唐嘉話》記載,李世民徵遼時,來看望李靖,李靖想要隨軍出征,但因為病情十分嚴重,擔心會拖累李世民。李世民以司馬懿老病自強、為曹魏政權立功做比喻,以安撫李靖。李靖叩頭道:“老臣請求帶病隨行。”但隨行至相州,李靖便因病重而無法再行進。 [99] 
李靖雖未從徵高麗,但對前線的戰事頗為關注。李世民進至駐蹕山(今遼寧遼陽南)時,高麗傾國出動,內部空虛,任城王李道宗曾請求率精兵五千,奇襲平壤,李世民未答應。事後回京,李世民詢問李靖説:“我用天下的軍隊,如今卻被小國所困,這是為什麼呢?”素以出奇制勝的李靖以為李世民未能聽從李道宗的計謀,便説:“請李道宗解答。”李世民詢問李道宗,李道宗説明了當時的建議未被採納。李世民聽後,悵然説:“時間太快了,朕竟不記得了。” [100] 

李靖人際關係

李靖親屬

唐代李靖家族世系表(部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曾祖父
李懽
北魏時任河、秦二州刺史,封杜縣開國公。
祖父
李崇義
北魏時任殷州刺史,北周時封永康縣公。
父親
李詮
隋朝時官至趙郡太守,封臨汾公。死後諡號“襄”。
母親
韓氏
——
兄長
李正明
唐初官至蘭、夔、原、靈四州都督,襲封永康公。死後獲贈秦州都督。
李端
隋朝時任將軍。
弟弟
唐初官至右武衞將軍,封丹陽郡公。九十歲時逝世,獲贈幽州都督。
李偉節
隋朝時任司隸州刺史。
兒子
唐初官至將作少匠。後因太子李承乾謀反案被流徙吳郡。在李靖死後承襲衞國公爵位。
李德獎
——
表格參考資料 [2]  [56]  [101] 

李靖家族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李靖出身隴西李氏“定著四房”之一的丹楊房。 [101] 
隴西李氏丹楊房部分譜系
李崇義(北周殷州刺史)
李詮(隋趙郡太守)
李藥王
李脩志
李元慎(洺州刺史)
李脩行(汝州刺史)

李靖
李德謇(太府少卿)

李德獎

李客師(左領軍大將軍、幽州都督)
李嘉(隰川令)
李守節(光化令)
李思孝(夏州都督)
李大惠

李大志(右金吾將軍)
李令哲(會州刺史)
李令問(殿中監)
李正明(右衞將軍)
李志覽
李慶遠
李志貞

李偉節(隋司隸州刺史)
李乾祐(刑部尚書)
李昭德(武周時檢校內史)
李元紘
李餘福(監察御史)

表格參考資料: [101] 

李靖主要作品

李靖根據一生的實踐經驗,寫出了優秀的軍事著作,僅見於《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所著錄的有《六軍鏡》3卷,《陰符機》1卷,《玉帳經》1卷,《霸國箴》1卷,《宋史·藝文志》著錄的還有《韜鈐秘書》1卷,《韜鈐總要》3卷,《衞國公手記》1卷,《兵鈐新書》1卷和《弓訣》等,至今多已佚失。今傳世的《唐太宗李衞公問對》(或稱《李衞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或系宋人所撰,盜用李靖之名,不足為據。原著有《李衞公兵法》,原書今佚,但從散見於杜佑《通典·兵典》及《太平御覽·兵部》中的《衞公兵法》,猶能管中窺豹,有關李靖的治軍、行軍作戰、紮營斥候等都有所記載。 [4]  [96]  [90] 

李靖後世紀念

  • 故居
李靖故居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城北5公里的魯橋鎮東里堡村,為李靖的府第。故居佔地48畝,園內主要建築有讀書堂、妙香亭、觀稼樓、掛雲樓、溢清閣、八角亭、假山、魚池、石舫、蓮花池、關中八景縮影等。 [110] 
1992年4月20日,李靖故居被陝西省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11] 
  • 李靖廟
據《大清一統志》載,陝西有兩座李衞公廟,一座在鄠縣東,一座在三原縣城內。 [114] 
浙江省湖州府安吉縣以西的落石山亦有一座李衞公廟。 [115]  是李靖平輔公祏後丹陽百姓感恩其德所修建的,宋崇寧三年(1104年)賜廟額為“仁濟”。自唐以來,當地百姓“奉祀惟謹”,將其供為顯靈的保護神,稱他為“落石大王”。 [116]  [117] 
  • 其他
據《大清一統志》所載,臨潼還有“李靖營” [112] 涇陽縣孟店鎮有李靖屯軍處,曾被稱為“靖川鎮” [113] 

李靖藝術形象

李靖文學形象

小説、演義及其影響下的李靖影視形象
小説、演義及其影響下的李靖影視形象(5張)
《唐傳奇》中的《虯髯客傳》寫李靖於隋末在長安謁見司空楊素,為楊素家妓紅拂所傾慕,隨之出奔,途中結識豪俠張虯髯,後同至太原,通過劉文靜會見李世民。虯髯客本有爭奪天下之志,見李世民神氣不凡,知不能匹敵,遂傾其家財資助李靖,使輔佐李世民成就功業。後虯髯客入扶餘國自立為王。篇中故事情節和兩個主要人物紅拂女、虯髯客均出虛構,主旨在表現李世民為真命天子,由此宣揚唐王朝統治的合理性。描寫人物頗為精彩,紅拂的勇敢機智,虯髯客的豪爽慷慨,刻畫尤為鮮明突出,文筆亦細膩生動,藝術成就在唐傳奇中屬於上乘。 [102]  後世戲曲用為題材的,有明代張鳳翼《紅拂記》、張太和《紅拂記》、淩濛初《虯髯翁》。又李靖、紅拂、虯髯三人,後人亦稱“風塵三俠”。
在明代神話小説《西遊記》中,李靖被稱為託塔李天王 [103]  明代許仲琳所著神魔小説《封神演義》中,陳塘關總兵亦為李靖。 [104] 

李靖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84
電視劇
劉江 [105] 
1987
隋唐風雲之大運河
關菁
1993
劉乃藝 [106] 
1995
譚耀文 [107] 
1998
邢岷山 [108] 
2004
歐瑞偉
2005
霍建華 [109] 
2006
2006
王繪春
2007
畢海峯
2009
劉滌非
2011
耿聖凱
2012
張栩
2012
呂一丁

李靖史料索引

關於李靖的生平,主要記錄於《舊唐書》卷67《李靖傳》 [56]  與《新唐書》卷93《李靖傳》 [2]  。《資治通鑑》等史籍亦有記載。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67《李靖傳》:李靖,本名藥師,雍州三原人也。祖崇義,後魏殷州刺史、永康公。父詮,隋趙郡守。靖姿貌瑰偉,少有文武材略,每謂所親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其舅韓擒虎,號為名將,每與論兵,未嘗不稱善,撫之曰:“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初仕隋為長安縣功曹,後歷駕部員外郎。左僕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皆善之。素嘗拊其牀謂靖曰:“卿終當坐此。”
  • 2.    《新唐書·卷九十三·列傳第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07]
  • 3.    《舊唐書》卷67《李靖傳》:乃度嶺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撫,其大首領馮盎、李光度、寧真長等皆遣子弟來謁,靖承製授其官爵。凡所懷輯九十六州,户六十餘萬。優詔勞勉,授嶺南道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
  • 4.    李德義,於汝波 主編;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 編.中國將師名錄 遠古至唐代卷:解放軍出版社,2007-02:353
  • 5.    《舊唐書》卷67《李靖傳》:初,利州刺史高甑生為鹽澤道總管,以後軍期,靖薄責之,甑生因有憾于靖。及是,與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告靖謀反。太宗命法官按其事,甑生等竟以誣罔得罪。靖乃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
  • 6.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11-16]
  • 7.    劉向東,袁德金 編著.中國古代軍事文化叢書 中國古代作戰思想:白山出版社,2012-12:89-90
  • 8.    李靖題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贊,弘治十一年重刻本《歷代古人像贊》。
  • 9.    車吉心 主編.中國宰相全傳 第12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05:2908
  • 10.    《舊唐書》卷67《李靖傳》:大業末,累除馬邑郡丞。會高祖擊突厥於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鎖上變,將詣江都,至長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執靖將斬之,靖大呼曰:“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高祖壯其言,太宗又固請,遂舍之。太宗尋召入幕府。
  • 11.    《舊唐書》卷67《李靖傳》:武德三年,從討王世充,以功授開府。時蕭銑據荊州,遣靖安輯之。輕騎至金州,遇蠻賊數萬,屯聚山谷。廬江王瑗討之,數為所敗。靖與瑗設謀擊之,多所克獲。既至硤州,阻蕭銑,久不得進。高祖怒其遲留,陰敕硤州都督許紹斬之。紹惜其才,為之請命,於是獲免。
  • 12.    李靖全身題跋像取自清劉源繪,朱圭刻,清康熙七年蘇州柱笏堂刻本《凌煙閣功臣圖》。
  • 13.    《舊唐書》卷67《李靖傳》:會開州蠻首冉肇則反,率眾寇夔州,趙郡王孝恭與戰,不利。靖率兵八百,襲破其營,後又要險設伏,臨陣斬肇則,俘獲五千餘人。高祖甚悦,謂公卿曰:“朕聞使功不如使過,李靖果展其效。”因降璽書勞曰:“卿竭誠盡力,功效特彰。遠覽至誠,極以嘉賞,勿憂富貴也。”又手敕靖曰:“既往不咎,舊事吾久忘之矣。”
  • 14.    《舊唐書》卷67《李靖傳》:四年,靖又陳十策以圖蕭銑。高祖從之,授靖行軍總管,兼攝孝恭行軍長史。高祖以孝恭未更戎旅,三軍之任,一以委靖。其年八月,集兵於夔州。銑以時屬秋潦,江水泛漲,三峽路險,必謂靖不能進,遂休兵不設備。九月,靖乃率師而進,將下峽,諸將皆請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今兵始集,銑尚未知,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縱彼知我,倉卒徵兵,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孝恭從之,進兵至夷陵。
  • 15.    《舊唐書》卷67《李靖傳》:銑將文士弘率精兵數萬屯清江,孝恭欲擊之,靖曰:“士弘,銑之健將,士卒驍勇,今新失荊門,盡兵出戰,此是救敗之師,恐不可當也。宜自泊南岸,勿與爭鋒,待其氣衰,然後奮擊,破之必矣。”孝恭不從,留靖守營,率師與賊合戰。孝恭果敗,奔於南岸。賊舟大掠,人皆負重。靖見其軍亂,縱兵擊破之,獲其舟艦四百餘艘,斬首及溺死將萬人。
  • 16.    雷家驥著;荘焜明 主編.李靖:聯鳴文化有限公司,1980-07:8,289,309-315
  • 17.    《舊唐書》卷67《李靖傳》:孝恭遣靖率輕兵五千為先鋒,至江陵,屯營於城下。士弘既敗,銑甚懼,始徵兵於江南,果不能至。孝恭以大軍繼進,靖又破其驍將楊君茂、鄭文秀,俘甲卒四千餘人,更勒兵圍銑城。明日,銑遣使請降,靖即入據其城,號令嚴肅,軍無私焉。時諸將鹹請孝恭雲:“銑之將帥與官軍拒戰死者,罪狀既重,請籍沒其家,以賞將士。”靖曰:“王者之師,義存吊伐。百姓既受驅逼,拒戰豈其所願?且犬吠非其主,無容同叛逆之科,此蒯通所以免大戮於漢祖也。今新定荊、郢,宜弘寬大,以慰遠近之心,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義。但恐自此已南城鎮,各堅守不下,非計之善。”於是遂止。江、漢之域,聞之莫不爭下。
  • 18.    《舊唐書》卷67《李靖傳》:以功授上柱國,封永康縣公,賜物二千五百段。
  • 19.    《舊唐書》卷67《李靖傳》:詔命檢校荊州刺史,承製拜授。
  • 20.    《大唐故尚書右僕射特進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贈司徒幷州都督衞景武公碑》:敕授嶺南道安撫大使檢校桂州總管,東漸閩區,南逾象浦,雕題鑿齒,並(闕)烈(闕一字)霓分糒投醪,惠深時雨。
  • 21.    《舊唐書》卷67《李靖傳》:十六年,輔公祏于丹陽反,詔孝恭為元帥、靖為副以討之,李勣、任瑰、張鎮州、黃君漢等七總管並受節度。師次舒州,公礻石遣將馮惠亮率舟師三萬屯當塗,陳正通、徐紹宗領步騎二萬屯青林山,仍於梁山連鐵鎖以斷江路,築卻月城,延袤十餘里,與惠亮為犄角之勢。孝恭集諸將會議,皆雲:“惠亮、正通並握強兵,為不戰之計,城柵既固,卒不可攻。請直指丹陽,掩其巢穴,丹陽既破,惠亮自降。”孝恭欲從其議。
  • 22.    《舊唐書》卷67《李靖傳》:靖曰:“公祏精鋭,雖在水陸二軍,然其自統之兵,亦皆勁勇。惠亮等城柵尚不可攻,公祏既保石頭,豈應易拔?若我師至丹陽,留停旬月,進則公祏未平,退則惠亮為患,此便腹背受敵,恐非萬全之計。惠亮、正通皆是百戰餘賊,必不憚於野戰,止為公祏立計,令其持重,但欲不戰,以老我師。今欲攻其城柵,乃是出其不意,滅賊之機,唯在此舉。”孝恭然之。靖乃率黃君漢等先擊惠亮,苦戰破之,殺傷乃溺死者萬餘人,惠亮奔走。靖率輕兵先至丹陽,公祏大懼。先遣偽將左遊仙領兵守會稽以為引援,公祏擁兵東走,以趨遊仙,至吳郡,與惠亮、正通並相次擒獲,江南悉平。於是置東南道行台,拜靖行台兵部尚書,賜物千段、奴婢百口、馬百匹。其年,行台廢,又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丹陽連罹兵寇,百姓凋弊,靖鎮撫之,吳、楚以安。……高祖每雲:“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將韓、白、衞、霍,豈能及也!”
  • 23.    《舊唐書》卷67《李靖傳》:八年,突厥寇太原,以靖為行軍總管,統江淮兵一萬,與張瑾屯大谷。時諸軍不利,靖眾獨全。尋檢校安州大都督。
  • 24.    《新唐書》卷93《李靖傳》:八年,突厥寇太原,為行軍總管,以江淮兵萬人屯大谷。時諸將多敗,獨靖以完軍歸。俄權檢校安州大都督。
  • 25.    《舊唐書》卷67《李靖傳》:九年,突厥莫賀咄設寇邊,徵靖為靈州道行軍總管。頡利可汗入涇陽,靖率兵倍道趨豳州,邀賊歸路,既而與虜和親而罷。
  • 26.    《大唐故尚書右僕射特進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贈司徒幷州都督衞景武公碑》:僵短狐於洞澤,則漵浦(闕一字)流,漸長(闕)太宗統極,寵渥增隆,徵拜刑部尚書,參圖國政,別食邑四百户,仍以本官行太子左衞率。
  • 27.    《舊唐書》卷67《李靖傳》:太宗嗣位,拜刑部尚書,並錄前後功,賜實封四百户。貞觀二年,以本官兼檢校中書令。三年,轉兵部尚書。
  • 28.    《舊唐書》卷67《李靖傳》:突厥諸部離叛,朝廷將圖進取,以靖為代州道行軍總管,率驍騎三千,自馬邑出其不意,直趨惡陽嶺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見官軍奄至,於是大懼,相謂曰:“唐兵若不傾國而來,靖豈敢孤軍而至?”一日數驚。靖候知之,潛令間諜離其心腹,其所親康蘇密來降。四年,靖進擊定襄,破之,獲隋齊王暕之子楊正道及煬帝蕭後,送於京師,可汗僅以身遁。以功進封代國公,賜物六百段及名馬、寶器焉。太宗嘗謂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書名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報往年渭水之役。”
  • 29.    郭利民 編著.中國古代史地圖集:星球地圖出版社,2017-03:136
  • 30.    《大唐故尚書右僕射特進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贈司徒幷州都督衞景武公碑》:奄逾高闕,勢若飆馳,潛(闕二字)庭(闕一字)如(闕)之功是稱翳賴,進封代國公,增邑三千户,加位左光祿大夫,餘官如故。
  • 31.    《舊唐書》卷67《李靖傳》:自破定襄後,頡利可汗大懼,退保鐵山,遣使入朝謝罪,請舉國內附。又以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往迎頡利。頡利雖外請朝謁,而潛懷猶豫。其年二月,太宗遣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慰諭,靖揣知其意,謂將軍張公謹曰:“詔使到彼,虜必自寬。遂選精騎一萬,齎二十日糧,引兵自白道襲之。”公謹曰:“詔許其降,行人在彼,未宜討擊。”靖曰:“此兵機也,時不可失,韓信所以破齊也。如唐儉等輩,何足可惜。”督軍疾進,師至陰山,遇其斥候千餘帳,皆俘以隨軍。頡利見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軍將逼其牙帳十五里,虜始覺。頡利畏威先走,部眾因而潰散。靖斬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殺其妻隋義成公主。頡利乘千里馬將走投吐谷渾,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之以獻。俄而突利可汗來奔,遂復定襄、常安之地,斥土界自陰山北至於大漠。
  • 32.    《舊唐書》卷67《李勣傳》:貞觀三年,為通漠道行軍總管。至雲中,與突厥頡利可汗兵會,大戰於白道。突厥敗,屯營於磧口,遣使請和。詔鴻臚卿唐儉往赦之。勣時與定襄道大總管李靖軍會,相與議曰:“頡利雖敗,人眾尚多,若走渡磧,保於九姓,道遙阻深,追則難及。今詔使唐儉至彼,其必弛備,我等隨後襲之,此不戰而平賊矣。”靖扼腕喜曰:“公之此言,乃韓信滅田橫之策也。”於是定計。靖將兵逼夜而發,勣勒兵繼進。靖軍既至,賊營大潰,頡利與萬餘人慾走渡磧。勣屯軍於磧口,頡利至,不得渡磧,其大酋長率其部落並降於勣,虜五萬餘口而還。
  • 33.    《新唐書》卷93《李靖傳》:頡利走保鐵山,遣使者謝罪,請舉國內附。以靖為定襄道總管往迎之。又遣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慰撫。靖謂副將張公謹曰:“詔使到,虜必自安,若萬騎齎二十日糧,自白道襲之,必得所欲。”公謹曰:“上已與約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機不可失,韓信所以破齊也。如唐儉輩何足惜哉!”督兵疾進,行遇候邏,皆俘以從,去其牙七里乃覺,部眾震潰,斬萬餘級,俘男女十萬,禽其子疊羅施,殺義成公主。頡利亡去,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禽以獻。於是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矣。帝因大赦天上,賜民五日酺。
  • 34.    《舊唐書》卷67《李靖傳》:太宗初聞靖破頡利,大悦,謂侍臣曰:“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款塞,恥其雪乎!”於是大赦天下,酺五日。
  • 35.    《新唐書》卷93《李靖傳》:御史大夫蕭瑀劾靖持軍無律,縱士大掠,散失奇寶。
  • 36.    《舊唐書》卷67《李靖傳》:御史大夫温彥博害其功,譖靖軍無綱紀,致令虜中奇寶,散於亂兵之手。太宗大加責讓,靖頓首謝。久之,太宗謂曰:“隋將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致戮。朕則不然,當赦公之罪,錄公之勳。”詔加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真食邑通前五百户。未幾,太宗謂靖曰:“前有人讒公,今朕意已悟,公勿以為懷。”賜絹二千匹,拜尚書右僕射。靖性沉厚,每與時宰參議,恂恂然似不能言。
  • 37.    雷家驥.中國曆代經典寶庫 第2輯 15 貞觀政要 天可汗的時代:九州出版社,2018-09:62-65
  • 38.    《舊唐書》卷67《李靖傳》:八年,詔為畿內道大使,伺察風俗。尋以足疾上表乞骸骨,言甚懇至。太宗遣中書侍郎岑文本謂曰:“朕觀自古已來,身居富貴,能知止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為一代楷模。”乃下優詔,加授特進,聽在第攝養。賜物千段、尚乘馬兩匹,祿賜、國官府佐,並依舊給,患若小瘳,每三兩日至門下、中書平章政事。九年正月,賜靖靈壽杖,助足疾也。
  • 39.    《舊唐書》卷67《李靖傳》:未幾,吐谷渾寇邊,太宗顧謂侍臣曰:“得李靖為帥,豈非善也!”靖乃見房玄齡曰:“靖雖年老,固堪一行。”太宗大悦,即以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兵部尚書、任城王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右衞將軍李道彥、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三總管徵之。九年,軍次伏俟城,吐谷渾燒去野草,以餧我師,退保大非川,諸將鹹言春草未生,馬已羸瘦,不可赴敵。唯靖決計而進,深入敵境,遂逾積石山。前後戰數十合,殺傷甚眾,大破其國。吐谷渾之眾遂殺其可汗來降,靖又立大寧王慕容順而還。
  • 40.    汪曉曙.炎黃風骨 中國古代150位歷史名人畫傳,: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08:124
  • 41.    《舊唐書》卷67《李靖傳》:十一年,改封衞國公,授濮州刺史,仍令代襲,例竟不行。
  • 42.    《舊唐書》卷67《李勣傳》:尋薨,年七十六。……所築墳一準衞、霍故事,象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以旌破突厥、薛延陀之功。
  • 43.    《舊唐書》卷67《李靖傳》:十四年,靖妻卒,有詔墳塋制度,依漢衞、霍故事;築闕象突厥內鐵山、吐谷渾內積石山形,以旌殊績。
  • 44.    《舊唐書》卷67《李靖傳》:十七年,詔圖畫靖及趙郡王孝恭等二十四人於凌煙閣。
  • 45.    《舊唐書》卷67《李靖傳》:十八年,帝幸其第問疾,仍賜絹五百匹,進位衞國公、開府儀同三司。太宗將伐遼東,召靖入閣,賜坐御前,謂曰:“公南平吳會,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東有高麗未服,公意如何?”對曰:“臣往者憑藉天威,薄展微效,今殘年朽骨,唯擬此行。陛下不棄,老臣病期瘳矣。”太宗愍其羸老,不許。
  • 46.    《新唐書》卷93《李靖傳》:二十三年,病甚,帝幸其第,流涕曰:“公乃朕生平故人,於國有勞。今疾若此,為公憂之。”薨,年七十九,贈司徒、幷州都督,給班劍、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諡曰景武。
  • 47.    《舊唐書》卷67《李靖傳》:二十三年,薨於家,年七十九。冊贈司徒、幷州都督,給班劍四十人、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諡曰景武。子德謇嗣,官至將作少匠。
  • 48.    《文獻通考·卷一百三·宗廟考十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1-16]
  • 49.    《唐會要·卷四十五·功臣》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1-16]
  • 50.    《五代會要》卷11:明宗徵朱守殷經過,制贈太保,遣左散騎常侍蕭希甫就行冊命,仍立石記於廟,因為唐衞公李靖之祠,暨今封王,蓋傳習之誤也。
  • 51.    《五代會要》卷11:晉天福二年……其年八月勅:唐魏國公李靖宜封靈顯王。
  • 5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1:(開寶三年)十月……癸酉,詔前代功臣烈士孫臏、元稹等三十一人各置守冢户,禁樵採。
  • 53.    《宋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1-16]
  • 54.    《明史·卷五十·志第二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11-16]
  • 55.    《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1-16]
  • 56.    《舊唐書·卷六十七·列傳第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07]
  • 57.    《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19]
  • 58.    蘇文.中國曆代名將圖典:天津楊柳青畫社,2017-01:125
  • 59.    《貞觀政要·卷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25]
  • 60.    《全唐文·卷六百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7-25]
  • 61.    《舊唐書·列傳第二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0-26]
  • 62.    《唐會要·卷四十五·功臣》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25]
  • 6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0-26]
  • 64.    《全唐文·卷四百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12-24]
  • 65.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九》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0-12-19]
  • 66.    《歷代名賢確論》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2-19]
  • 67.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12-24]
  • 68.    《全唐文·卷六百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8-23]
  • 69.    《樊川文集·卷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2-03]
  • 70.    《續資治通鑑·卷第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31]
  • 71.    《何博士備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9]
  • 72.    《嘉祐集》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3-08-17]
  • 73.    《曾鞏集·卷十五·書十首》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2-03]
  • 74.    《歐陽修撰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2-03]
  • 75.    《唐語林·卷一·言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2-03]
  • 76.    《衍極》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2-03]
  • 77.    《來齋金石刻考略》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2-03]
  • 78.    《龍川集·卷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2-03]
  • 79.    《唐史論斷》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2-19]
  • 80.    《宋史·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11]
  • 81.    《事林廣記後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2-03]
  • 82.    《明太祖實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9-19]
  • 83.    《震川先生制科文》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2-03]
  • 84.    《唐李衞公通纂》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2-03]
  • 85.    《廣名將傳·卷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2-03]
  • 86.    《安雅堂稿·卷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2-03]
  • 87.    田衞麗.清人論唐——以探究唐代人物為主.陝西師範大學,2006:5-6
  • 88.    (清)褚人獲 原著;新開明 改編.隋唐英雄演義 青少年版:廣東旅遊出版社,2016-03:16
  • 89.    《史傳三編》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7-07-25]
  • 90.    李靖 撰,黃樸民 解讀.兵家經典 太宗李衞公問對·尉繚子:嶽麓書社,2011-01:254-264
  • 91.    《盛世危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2-03]
  • 92.    《皇朝經世文三編·卷二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2-03]
  • 93.    唐史演義:獲渠魁掃平東突厥 統雄師深入吐谷渾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1-19]
  • 94.    台灣三軍大學 編.中國曆代戰爭史全集:中信出版社,2013-05-01:203,244
  • 95.    劍橋中國隋唐史:太宗朝的羣臣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8-01]
  • 96.    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 編.歷史文獻研究(本詞條內容取自陳亞如《與》):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10:287-299
  • 97.    《大唐新語》卷7:侯君集得幸於太宗,命李靖教其兵法。既而奏曰:“李靖將反,至隱微之際,輒不以示臣。”太宗以讓靖,靖對曰:“此君集反耳。今中夏乂安,臣之所教,足以安制四夷矣。今君集求盡臣之術者,是將有異志焉!”時靖為左僕射,君集為兵部尚書,俱自朝還省。君集馬過門數步而不覺,靖謂人曰:“君集意不在人,必將反矣。”至十七年四月,大理囚紇幹承基告太子承乾、漢王元昌與侯君集反。太宗大驚,亟命召之,以出期不鞠問,且將貰其死。羣臣固爭,遽請斬之,以明大法。謂之曰:“與公長訣矣!”遂歔欷下泣。君集亦自投於地,遂戮於四達之衢。
  • 98.    《隋唐嘉話·捲上》:太宗令衞公教侯君集兵法。既而君集言於帝曰:“李靖將反。至於微隱之際,輒不以示臣。”帝以讓靖,靖曰:“此君集反耳。今中夏乂安,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矣,而求盡臣之術者,是將有他心焉。”
  • 99.    《隋唐嘉話·捲上》:太宗將徵遼,衞公病不能從,帝使執政以起之,不起。帝曰:“吾知之矣。”明曰駕臨其第,執手與別,靖謝曰:“老臣宜從,但犬馬之疾,曰月增甚,恐死於道路,仰累陛下。”帝撫其背曰:“勉之,昔司馬仲達非不老病,竟能自強,立勳魏室。”靖叩頭曰:“老臣請舉病行矣。”至相州,病篤不能進。
  • 100.    《隋唐嘉話·捲上》:駐蹕之役,高麗與靺羯合軍,方四十里,太宗望之有懼色。江夏王進曰:“高麗傾國以抗王師,平壤之守必弱,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則數十萬之眾,可不戰而降。”帝不應。既合戰,為賊所乘,殆將不振,還謂衞公曰:“吾以天下之眾,困於蕞爾之夷,何也”靖曰:“此道宗所解。”時江夏在側,帝顧之,道宗具陳前言,帝悵然曰:“時匆遽不憶也。”
  • 101.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李氏)》:隴西李氏定著四房:其一曰武陽,二曰姑臧,三曰燉煌,四曰丹楊,宰相十人。武陽房有迥秀;姑臧大房有義琰、蔚、揆、逢吉;丹楊房有靖、昭德;又有道廣、元紘、晟。
  • 102.    張鵬振;馮夢琳.中國文學簡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07:145-148
  • 103.    李淑章等 主編.中國古典文學人物形象大辭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1:307
  • 104.    髮根,李祖定 主編.中國民間喜愛人物圖像: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165
  • 105.    決戰玄武門 "Kut jin yuan mo moon"(1984)  .時光網Mtime[引用日期2020-12-19]
  • 106.    唐太宗李世民(1993)  .時光網Mtime[引用日期2020-12-19]
  • 107.    隋唐羣英會(1996)  .時光網Mtime[引用日期2020-12-19]
  • 108.    游龍驚鳳(1997)  .時光網Mtime[引用日期2020-12-19]
  • 109.    紅拂女(2006)  .時光網Mtime[引用日期2020-12-19]
  • 110.    北京歷代帝王廟管理處 編.歷代帝王廟從祀名臣:紫禁城出版社,2015-08:129
  • 111.    物華豐瞻地 錦繡撰三原——見證咸陽二類文物遺蹟   .咸陽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7-07-24]
  • 112.    《大清一統志》卷179“西安府”:(蕞城)又縣東北六十里交口渡有交口城世傳唐李靖所築或謂之李靖營。
  • 113.    《大清一統志》卷179“西安府”:孟店鎮(在涇陽縣東北三十里長安志在雲陽縣東北十里縣誌舊傳唐李靖屯軍處又名靖川鎮久廢)。
  • 114.    《大清一統志》卷180“西安府”:李衞公廟(有二一在鄠縣東二十里一在三原縣城內西北祀唐李靖)。
  • 115.    《大清一統志》卷222“湖州府”:李衞公廟(在安吉縣西落石山祀唐衞國公李靖)。
  • 116.    《大清一統志》卷220引沈樞《輔世忠烈王廟記》:王姓李氏諱靖字藥師京兆三原人也唐武德中輔公祏據丹陽以叛詔王副趙郡王孝恭東討一戰而擒之安吉舊隸丹陽巨盜既平邑人感王之德乃即邑之西山塑像立祠奉祀惟謹歲或幹溢禱於祠下雨暘輒應自唐距今已數百年趨王之庭丐王之庇者如祠之初也考其賜額封侯始於政和自侯而公始於隆興然王封衞國公見於生前矧鄭之管城舊有祠已封王爵故乾道五年邑之士民援是以有請者再焉按管城之祠載於國朝會要其立也乃後魏賜僕射李衝之陂因陂為名而容台異議執疑似之説以沮其請是時樞為宰掾因討論而辯明之且引宋祁題李公廟詩以為據其詩曰斯人天挺傑賊膽畏膏盲其卒章曰血食雄京輔於今異姓王即是以觀則豈得以僕射李衝之祠為疑哉朝廷以樞言為然且檢防要本朝祀典推崇有加自建隆至錫封王爵已加忠烈今答靈應宜以輔世忠烈為廟號……。
  • 117.    《嘉泰吳興志》卷13“安吉縣”:仁濟廟在縣西北三里俗呼為落石大王即唐李靖也靖捦輔公祏有功於此邑人祀之崇寧三年賜仁濟廟額後封惠武侯進封忠惠景武公又進封輔世靈佑忠烈王供有誥詞碑記在廟。
  • 118.    (宋)李綱 著.李綱全集 下:嶽麓書社,2004-05:1382
  • 119.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9-22]
  • 120.    《全唐文·卷五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23]
  • 121.    《資治通鑑 卷一百八十九》:趙郡王孝恭帥戰艦二千餘艘東下,蕭銑以江水方漲,殊不為備;孝恭等拔其荊門、宜都二鎮,進至夷陵。按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荊門,在宜都縣西北五十里。夷陵又在荊門西北四十里。孝恭蓋遣前軍先克其荊門、宜都,而後引大軍至夷陵也
  • 122.    《舊唐書 卷三 本紀第三》:五月……辛酉(初八日),開府儀同三司、衞國公李靖薨。
  • 123.    李靖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7-16]
  • 124.    河北美術出版社選 編.中國曆代帝王名臣像真跡: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10:281
  • 125.    [明]佚名:《唐宋名臣半身像冊》。館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編號:故00006249-3/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