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密

(隋末唐初割據羣雄之一)

鎖定
李密(582年~619年),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祖籍遼東,隋末唐初割據羣雄之一。北周名將李弼的曾孫。 [45-46] 
李密好讀書,尤喜兵法,與楊玄感友善。大業九年(613年),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兵敗被捕,於押送途中逃脱,隱匿民間。大業十二年(616年),投瓦崗翟讓軍,聯合附近各小股義軍,破金堤關,於滎陽大海寺設伏,擊殺隋將張須陀。頗受翟讓信任,自統軍,號蒲山公營。次年,克興洛倉,散糧濟貧,百姓紛紛來投。眾至數十萬,佔領河南大部郡縣。被翟讓推為主,據洛口,稱魏公,年號永平。發佈檄文,聲討煬帝十大罪狀。又攻佔回洛、黎陽倉,圍困洛陽,敗隋將王世充。據守黎陽倉,起用降官降將。後設計殺翟讓,部眾離心。皇泰元年(618年),降東都越王楊侗,封魏國公。時宇文化及率眾自江都北上,受命拒之。復與王世充決戰,兵敗入關降唐,封邢國公。
次年(619年),李密反唐出走被殺,時年三十七歲,傳首長安。 [47] 
別    名
李玄邃
李法主
玄邃,一字法主
年    號
永平
所處時代
隋末唐初
出生地
京兆郡長安縣(今陝西省西安市
出生日期
582年
逝世日期
619年1月20日
本    名
李密
祖    籍
遼東郡襄平縣(今遼寧省遼陽市
國    家
魏國

李密人物生平

李密出身貴族

李密的曾祖父李弼,曾經在關隴集團命懸一線的開基之戰——沙苑之戰中,居功至偉,因此,成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賜姓徒何氏,併成為北周太師、魏國公。李密的祖父李耀,為北周太保、邢國公。李密的父親李寬,為隋朝上柱國、蒲山郡公。
李密擅長謀劃,文武雙全,志向遠大,常常以救世濟民為己任。開皇中,襲爵蒲山公。於是散發家產,救濟親朋好友,收養門客,禮遇賢才,從不吝惜資財。後又折兵讀書,尤其喜好兵書,常能背誦。從師國子助教包愷,聽他講授《史記》、《漢書》,精神振奮,忘了疲倦。包愷的其他弟子,都在他之下。 [1] 
大業初,憑藉父蔭任左親衞府大都督、東宮千牛備身。額鋭角方,瞳子黑白明澈。有一次隋煬帝在儀衞中看見他,回宮後問宇文述説:“剛才在左邊警衞隊裏的黑臉小孩是個什麼人?”宇文述回答説:“他是已故蒲山公李寬的兒子,叫李密。”隋煬帝説:“這個小孩顧盼的神態很不尋常,別讓他在宮裏擔任宿衞。”
後來,宇文述對李密説:“賢弟天資這麼好,應該憑才學獲得官職,宮廷警衞是個瑣碎差事,不是培養賢才的地方。”李密非常高興,於是借病辭職,專心致志讀書,人們很少看到他。他曾經準備去拜訪包愷,騎着一頭黃牛,牛背上蓋着一塊蒲草坐墊,還把一套《漢書》掛在牛角上,一隻手捏着牛繩,一隻手翻書閲讀。 [2-3] 

李密起兵反隋

越國公楊素途經李密隱居之處,看見李密在勤奮讀書,拉緊馬繮輕聲慢步緊緊跟在後頭,趕上他後,問道:“哪裏的讀書人,這樣好學?”李密認識楊素,連忙下牛拜了兩拜,通報了自己的姓名。楊素又問他讀的什麼,李密回答説《項羽傳》。楊素對他感到驚異,跟他談得非常愉快。對自己的兒子楊玄感等人説“:我看李密的學識氣度,你們都趕不上。”楊玄感遂與李密傾心相交。 [4] 
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征討高句麗,派楊玄感在黎陽監理軍需運輸。這時天下動亂,楊玄感籌劃起兵,暗中派人到長安迎接李密,讓他主持謀劃工作。李密到了以後,向楊玄感獻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襲據涿郡,扼臨榆關(今山海關),使隋軍潰散關外;中策是攻佔長安,佔據關中和隋煬帝對抗;下策是攻打洛陽。
楊玄感聽了三策後説:“您説的下策,才是上策。現在朝臣們的家屬,都在洛陽,如果不攻取它,怎能影響世人?並且經過城鎮卻不攻打,用什麼顯示威力?”李密的謀略就沒有執行。 [5] 
楊玄感到洛陽後,連打幾仗都取得勝利,自以為天下百姓都響應他,一個早晚就可奪取天下。抓獲隋朝的內史舍人韋福嗣後,把機要事務交他辦理,從此征戰大事,不由李密一人主持。韋福嗣本來不是同夥,由於戰敗被俘,每當商議謀略,都持模稜兩可的態度。楊玄感後來要他起草佈告文書,韋福嗣堅決推辭。李密推測他的心意,就對楊玄感説:“韋福嗣本來不是同志,實質上抱着觀望態度。您剛舉義旗,卻讓奸細留在身邊,必然被他誤事,請您將他斬首來向人們道歉,人心才會安定。”楊玄感説:“哪會這樣?”李密知道説了無用,私下裏對關係親密的人説“:楊楚公喜愛造反卻不打算成功,怎麼辦?我們將會當俘虜了!”後來楊玄感準備向西進軍,韋福嗣終究逃回洛陽去了。 [6] 
隋朝左武衞大將軍李子雄因事獲罪被捕,押送到煬帝的行宮去,他半路上殺掉押送官員,逃亡投奔楊玄感,就勸説楊玄感趕快稱帝。楊玄感向李密徵求意見,李密説:“秦朝末年陳勝想要稱王,張耳勸阻因而被趕走;東漢末年曹操準備要挾獻帝賜給衣服、朱户、納陛、車馬、樂則、虎賁、斧鉞、弓矢、禾巨鬯等九種器物作為奪取政權的演習,荀彧制止因而被疏遠。今天我如果説直話,又怕走上張耳、荀彧的老路;如果阿諛奉承順着您,又不是我的本意。為什麼呢?起兵以來,雖然頻頻勝利,但到州郡縣城,還沒有人響應。洛陽的防守力量比較強大,各地的援兵越來越多。您應身先士卒,儘快平定關中,卻想急於稱帝,為什麼要向人們表現器量狹小呢?”楊玄感笑了笑就作罷了。 [7] 

李密智脱虎口

李密 李密
隋朝將領宇文述來護兒等人率領軍隊就要到了,楊玄感問道:“有什麼對策?”李密説:“元弘嗣在隴右統帥着強大的軍隊,如今可以假稱他要造反,派遣使者來迎接您,用這個理由率領部隊進入潼關,就可以瞞住廣大兵眾。”於是帶着隊伍向西撤退。到陝縣,楊玄感想圍攻弘農宮,李密勸諫説:“您現在哄着廣大兵眾向潼關撤退,辦好這事就得迅速,何況追兵快到,哪能停留!如果前進不能據守潼關,後退又無處可守,廣大兵眾一旦逃散,用什麼保全自己?”楊玄感不聽,就去圍攻弘農宮,圍了三天沒能攻克,才帶上隊伍向西走。到達閿鄉縣,追兵趕上來了,楊玄感戰敗。李密秘密地進入潼關,被追捕的人捉住。 [8] 
當時隋煬帝在高陽縣,李密和他的同夥要被一起押送到那裏去,他對同夥們説:“我們的性命,如同早上的露水,如果被送到高陽,一定會被剁成肉醬。眼下在路上,還可想想辦法,怎能送去遭受酷刑,而不設法逃避呢!”大家表示同意。他們中多數人帶有金錢,李密叫他們亮在押送官員面前説:“我們死後,請用這作為經費安葬,餘下的就全部報答你的恩德。”押送官員被金錢利誘,答應了他們。
出潼關後,官兵的防備逐漸鬆懈,李密請求買來酒菜,每天晚上吃吃喝喝,吵吵鬧鬧,通宵達旦,押送官員不把這當回事。走到邯鄲縣,李密等七個人挖穿牆壁逃掉,去投奔平原縣的叛軍頭目郝孝德,郝孝德對他不大尊重,李密就走了。
到淮陽郡,隱姓埋名,自稱劉智遠,招收徒弟講學。這樣過了幾個月,心裏悶悶不樂,寫了一首五言詩《淮陽感懷》, [9]  詩寫成後流下了行行淚水。有個覺得他行動異常的人,把這事報告了淮陽太守趙佗,趙佗派人在本郡及其周圍各縣搜捕他,李密又逃走了。 [10] 

李密壯大瓦崗

大業十二年(616年),翟讓在東郡(今河南省滑縣)發動農民起義,因以韋城瓦崗寨(滑縣南)為根據地,故稱瓦崗軍。李密投奔於翟讓軍中,有人知道李密是楊玄感的逃亡部將,私下慫恿翟讓殺害他,翟讓就把李密關押在軍營之外。
李密通過王伯當用獻謀略的辦法靠攏翟讓説:“如今皇帝昏庸,百姓怨恨,在遼東用光了精鋭部隊,和突厥斷絕了友好關係,眼下正在巡視揚州、越州,撇下了洛陽長安,這也是像劉邦、項羽那樣爭奪天下的時機。憑您的雄才大略,精兵強將,奪取洛陽長安,消滅兇殘勢力,那麼滅亡隋朝綽綽有餘。”翟讓聽罷大為敬重仰慕,立即釋放了他。派他去遊説各小股義軍,一説就來歸降。
李密又向翟讓建議説:“現在人馬已經很多,但是沒有地方弄到糧草,如果長久耽擱下去,就會人困馬乏,大敵一到,要不了幾天我們就會失敗!不如直接奪取滎陽,休整部隊籌積糧草,等到兵強馬壯,然後去跟別人爭奪天下。”翟讓認為應當這樣。從此攻克金堤關,攻打搶掠滎陽等縣城鎮,多數被攻克。 [11] 
滎陽太守楊慶和通守張須陀帶兵討伐翟讓,翟讓曾被張須陀打敗過,聽説他來了,極為害怕,準備遠遠地躲避他。李密説:“張須陀驍勇但沒有謀略,他的隊伍又打了幾次勝仗,既驕狂又狠毒,一仗就能捉住他。您只管擺開陣勢等着,我來替您打敗他。”翟讓迫不得已,統領軍隊準備戰鬥,李密分出一千多名士卒埋伏在樹林裏。翟讓開戰不利,邊打邊退,李密派出伏兵到敵後襲擊,張須陀兵眾逃散,李密和翟讓前後夾攻,大敗張須陀,當場將他斬首。翟讓從此以後讓李密單獨統率一支隊伍。李密的隊伍軍容整齊嚴肅,凡是發出命令,即使是在夏天,士卒們都像是身裹霜雪一樣冷峻地執行。他本人衣食節儉樸素,得到的金銀財寶都分發給部下,因此人人都替他賣力。 [12] 
不久李密又向翟讓建議説:“昏君蒙塵,在吳越一帶流亡,各地武裝力量競相起事,全國百姓正鬧饑荒。您憑着傑出的才幹,統率着驍勇強大的軍隊,應該平定天下,消滅各處敵兵,怎能躲藏在民間苟且偷生,永遠當小小的流寇就了事呢。現在東都洛陽的士民百姓,裏裏外外離心離德,留守京城的官員,政令不能統一。您親自統率強大的兵眾,直接去襲擊興洛倉,散發糧食救濟窮苦百姓,各地羣眾誰不歸附?百萬人馬,一個早晨就能招集起來,搶先下手製服別人,這個時機不能錯失!”翟讓説“:我出身於農民,聲望還沒到這一步,一定要實現您所講的目標,就請您率先出兵,我帶上各支隊伍作為後續力量。奪取興洛倉後,再作商議。” [13] 

李密開倉賑民

大業十三年(617年)春天,李密和翟讓帶領七千名精兵從陽城向北出發,跨過方山,從羅口襲擊興洛倉,攻克了。打開倉庫聽憑百姓拿走糧食,連老人婦女也揹着孩童趕來,路上絡繹不絕,多達幾十萬人。 [14] 
越王楊侗派遣虎賁郎將劉長恭率領步兵騎兵二萬五千人討伐李密,李密一舉打敗了他,劉長恭僅以身免。翟讓於是推舉李密當首領,稱作魏公。這年二月,在鞏縣城南郊外設立祭壇,祭天登位,年號稱作永平元年,下發的文書落款為行軍元帥魏公府。任命房彥藻為左長史,邴元真為右長史,楊得方為左司馬,鄭德韜為右司馬。授予翟讓司徒官銜,封為東郡公。任命單雄信為左武侯大將軍,徐世勣為右武侯大將軍,祖君彥為記室,其餘的人各按等級授予官職。於是以洛口為都城,在環繞洛口四十里的區域裏駐紮下來。 [15] 
山東長白山賊寇首領孟讓帶領人馬歸附李密,河南鞏縣長史柴孝和、侍御史鄭頤獻出縣城投降李密。隋朝虎賁郎將裴仁基帶着兒子裴行儼獻出武牢歸附李密,授予上柱國官銜,封為河東郡公。李密就派裴仁基和孟讓率領三萬多名兵卒襲擊回洛倉,攻克了,乘勝打進洛陽,搶掠居民,焚燒天津橋,洛陽隋軍乘混亂的機會出兵反攻,裴仁基等人大敗,只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李密又親自率領三萬兵卒進逼洛陽,隋朝的將軍段達、虎賁郎將高毗、劉長林等人指揮七萬人馬抵禦,在洛陽老城作戰,隋軍敗逃。李密回頭奪取回洛倉據守,大修營壘戰壕,威逼洛陽,還讓祖君彥撰寫檄文到各個郡縣公佈隋煬帝的士大罪狀,斥責其“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16] 

李密屢破隋軍

不久,鄭德韜、楊德方都死了,又任命鄭頲為左司馬,鄭虔象為右司馬。柴孝和勸説李密道:“關中以高山為屏障,以黃河為天塹,項羽離開這裏就滅亡了,劉邦在這裏建都就成功了。照我的想法,讓裴仁基鎮守回洛倉,翟讓鎮守洛口倉,您親自挑選一支精鋭隊伍,向西突襲長安,百姓誰不到郊外來迎接,定會不用打仗就到手了。攻克西京之後,等根基牢固兵馬強壯,才回頭徑直攻打東西崤山和函谷關,攻克東都洛陽,傳遞文書發令調遣,天下可以平定。只是如今英雄豪傑爭先恐後地起兵,實在擔心別人搶在我們前頭,一旦錯失機會,後悔哪裏來得及!”李密説:“您這個方略,我也想過很久了,實在是個上策。但是楊廣還在,追隨他的軍隊還很多,我的隊伍,都是山東人,既然知道還沒有攻克洛陽,哪裏願意跟着我向西進關?各位部將都出身於綠林好漢,把他們留下會各自稱王稱霸。如果這樣,就全完了!”
李密倚仗部隊氣勢勇猛,往往進入皇家園林跟隋軍連續交戰。在李密被亂箭射傷,躺在營帳裏的時候,洛陽城裏的隋軍乘機偷襲,李密的兵眾四下逃散,放棄了回洛倉,集中到了洛口倉。隋煬帝派遣王世充率領五萬名精兵強將進攻,李密迎戰失利,柴孝和掉進洛水淹死,李密哭得極度悲痛。王世充在洛口倉西邊紮營,跟李密對峙了一百多天,大小戰鬥打了六十多次。武陽郡丞元寶藏、黎陽義軍寇首領李文相、洹水義軍首領張升、清河義軍首領趙君德、平原義軍首領郝孝德,一同歸附了李密,聯合襲擊,攻克了黎陽倉,佔領了它。永安首屈一指的豪富家族周法明獻出長江黃河之間的大片封地投靠李密。齊郡的義軍首領徐圓朗、任城縣的大俠客徐師仁、淮陽郡太守趙佗都歸附了他。 [17] 

李密火併翟讓

在此期間,翟讓的部將王儒信鼓動翟讓擔任大冢宰官職,統領百官,奪取李密的大權。翟讓的哥哥翟寬又對翟讓説:“皇帝只能由我們自己做,怎能送給別人!你如果做不了,就該我來做。”李密知道了這件事,暗中有除掉翟讓的打算。恰逢王世充擺着陣勢打來了,翟讓出兵抵禦,遭到王世充猛攻,翟讓稍有不利,李密和單雄信等人率領精兵強將救援,王世充敗逃。
第二天,翟讓自己來到李密的營帳,要求飲酒作樂,李密安排菜餚招待他,他所帶領的部下一一安排在各處就餐。李密請翟讓入席後,拿出一把好弓給翟讓鑑賞,翟讓剛剛拉滿,李密派一名勇士從背後將他斬首,同時殺掉了他的哥哥翟寬以及部將王儒信。徐世勣被混亂的士卒砍了一刀,受了重傷,李密立即制止了,才免於死亡,單雄信等人跪地叩頭請求饒恕,李密都免於處分並安慰他們。於是親自到翟讓的各個兵營,向他的將士們通報了情況,沒有人敢鬧事。就命令徐世勣、單雄信、王伯當分統其眾。
李密殺翟讓 李密殺翟讓
李密經過這事取得了瓦崗軍的絕對領導權,然瓦崗軍的軍事實力也因此受到重創。 [18] 
不久,王世充襲擊倉城,李密又打敗了他。王世充又把軍營遷移到了洛口倉的北邊,在洛水上架設浮橋,派出全部人馬進攻李密,李密和一千多人抵抗,形勢不利向後撤退。王世充乘勝逼近洛口城下,李密挑選幾百名精兵阻截,王世充的兵眾全線潰逃,搶着擁上浮橋,淹死了幾萬人。他的虎賁郎將楊威、王辯、霍舉、劉長恭、梁德、董智都已陣亡,王世充只是保住了性命。當天夜晚,天降大雪,他的士卒幾乎凍死光了。李密乘勝攻克了偃師縣,在這裏修築起金墉城駐紮下來,擁有三十多萬人馬。東都留守韋津又和李密在上春門作戰,韋津大敗,當場被捉。隋廷掌管土木營建的官員將作大匠宇文愷叛離東都,投降了李密。東到海濱、泰山,南到長江、淮河,沒有哪個郡縣不派使者歸附李密。竇建德朱粲、楊士林、孟海公徐圓朗盧祖尚周法明等人都順勢地派人向李密上書勸説他登皇帝位,於是李密手下的官吏們全都勸説他立即稱帝,李密説:“洛陽沒有平定之前,不能談這件事。” [19] 

李密逐鹿中原

大業十三年(617年),唐公李淵起兵於晉陽,寫信招撫李密。李密自恃兵強馬壯,想當盟主,便在七月讓祖君彥回信,大談同姓之誼,約定“左提右挈,戮力同心,執子嬰於咸陽,殪商辛於牧野”,即共滅隋室,誅殺楊廣。李淵認為李密“妄自矜大”,但考慮到自己正在進軍關中,不想李密橫生枝節,便讓温大雅回信“卑辭推獎”,一面表達自己不忍弒殺楊廣,一面盛讚“天生烝民,必有司牧。當今為牧,非子而誰!”願推李密為天下之主。李密覽書大喜,説:“唐公見推,天下不足定矣!”從此與李淵信使往來不絕。 [40] 
大業十四年(618年)正月,李密率三十萬大軍,進佔金墉城,加緊修復城門、城牆和其他防禦設施,並兵屯邙山,直逼上春門(隋東都城東垣北門),洛陽城告急。 [20]  正在這時,政局突變,宇文化及在江都用練巾勒死隋煬帝,立秦王楊浩為傀儡皇帝,自率十萬大軍北上,消息傳到東都洛陽,被稱為“七貴”的大臣們(段達王世充元文都、韋津、皇甫無逸盧楚郭文懿趙長文)擁立留守洛陽的越王楊侗即位,改元皇泰。時王世充專橫跋扈,楊侗欲借李密之手除之,遂派人冊封李密為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台行軍元帥、魏國公,聲稱平定宇文化及之後便讓李密前來東都輔政。
李密為避免兩面作戰,腹背受敵,接受了冊封,七月出兵東討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到了黎陽,跟李密相遇,李密知道他的部隊缺少軍糧,速戰速決對他有利,所以不跟他交鋒,堵住了他的退路。李密派徐世勣守衞倉城,宇文化及攻打沒有成功。李密與宇文化及隔着河水對話,李密譴責他説:“你原來是匈奴的奴隸破野頭罷了,父兄子弟都受隋朝厚恩,世代富貴,以至以公主為妻,你得到的光榮,整個朝廷沒有第二個。享受國士的待遇,就應以國士的身份來報答國家,怎麼能允許陛下失德,不能以死相諫,反而乘反叛之機,親手弒君,連其子孫也一併戮殺,扶植皇室庶出子弟,獨攬大權,自我尊崇,陰謀篡奪王位,侮辱后妃,殘害無辜?你不追效諸葛瞻的忠誠,卻做霍禹所幹的一類叛逆惡行。真是天地不能寬容你,人神也不會保佑你。威逼良善,你打算向何處去!現在如果迅速來歸附我,還可以保全你的後代。”宇文化及默默無語,低頭俯視了很久,才怒目圓睜大聲喊道:“我同你講砍殺的事,何須引經據典,咬文嚼字?”李密對隨行人員説:“宇文化及如此平庸怯懦,忽然想當帝王,這是趙高、聖公(劉玄)一類人物,我只需要折杖驅趕他。”宇文化及大修攻城器具,藉以逼近黎陽倉城,李密率領輕騎五百奔赴陣地。倉城兵又出來接應,燒燬了宇文化及的攻城器具,大火徹夜不滅。 [21] 
李密得知宇文化及糧食快要耗盡,就詐稱跟他聯合,以便使他的士氣鬆懈。宇文化及不知是計,非常高興,任憑其士兵無拘無束地吃喝,指望李密送來糧食。後來知道是個計策,宇文化及大怒,跟李密在衞州的童山腳下展開激戰,從早晨戰到傍晚,李密被亂箭射傷,到汲縣休息。宇文化及精疲力盡糧草斷絕,士卒多半叛逃,攻了一下汲縣之後,迅速向北轉移到了魏縣。他的部將陳智略、張童仁先後帶領自己的隊伍歸順了李密。原先,宇文化及在東郡留下了一些軍需物資,派遣他設置的刑部尚書王軌看守,到這時王軌獻出東郡投降了李密。 [22] 
李密失魏 李密失魏
正當李密和宇文化及竭力拼殺之時,王世充趁機滅掉了異己,獨攬洛陽隋廷朝政。李密得知王世充專權,拒絕入朝朝見,回到了瓦崗軍的根據地金墉城。當年九月,王世充趁李密戰後疲憊之機發動進攻,率精兵兩萬、戰騎兩千,威逼偃師,在通濟渠南岸安營紮寨,在洛水上架設浮橋,準備決戰。
此時的李密驕傲自滿,不再體恤將士,府庫中沒有什麼積蓄,甚至打了勝仗李密都不把戰利品分給將士們,使得瓦崗軍將領離心離德。賈閏甫徐世勣等人數度相勸,遭到李密的疏遠;李密反而對貪財的邴元真言聽計從。
唐武德元年(618年),王世充乘勢襲擊瓦崗軍,敗瓦崗軍數員驍將。李密得知後命王伯當據守金墉城,邴元真守洛口倉城,親率精兵到偃師迎戰。裴仁基建議李密偷襲東都,但李密不聽。王世充強渡洛河,雙方大戰於邙山腳下,王世充大破李密。瓦崗軍的裴仁基、祖君彥、程知節等被王世充所擒,邴元真、單雄信等人久不滿李密,相繼投降王世充。瓦崗軍遭到重創,李密東逃武牢關,王伯當退守河陽。 [23] 
李密對王伯當説:“軍隊打敗了,長時間地勞苦了你們大家,我現在自殺,向大家謝罪。”大夥都哭泣,不能抬頭仰視。李密又説:“榮幸的是諸君不肯拋棄我,當一起回關中。我雖慚愧無功,諸君一定能保全富貴。”他的府掾柳燮回答説:“從前劉盆子歸附漢朝後,還能享受租賦。明公您與長安的同宗有交情,雖不曾伴隨起義,然而阻擊東都,截斷隋軍歸路,使唐朝不戰而據有京都,這也是您的功勞啊。”大家都説:“是的。”
於是李密西逃長安,投奔李淵。當年瓦崗軍的戰將秦叔寶、徐世勣、羅士信、程咬金等也都先後降唐。 [24] 

李密叛唐被殺

李密歸唐,李淵大喜,拜李密為光祿卿,封邢國公,還將表妹獨孤氏嫁給了李密,稱呼李密為弟。但李密不甘居於人下,對自己的處境非常不滿。
同年年底,李淵派李密去黎陽安撫昔日的部眾,左武衞將軍王伯當隨同前往。李密率部東行至稠桑驛的時候,李淵突然反悔將其召回,李密大為恐懼,決定叛亂。王伯當試圖勸阻,但李密不聽。李密率部襲破鄰近的桃林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掠奪畜產向南進入熊耳山,前往襄城(今河南省汝州市)投奔舊將張善相。李密的所作所為被熊州副將盛彥師得知,盛彥師率兵埋伏在的陸渾縣南邢公峴(今河南省盧氏縣官道口鎮的邢公山)。
武德元年臘月三十(619年1月20日),李密率部經過,被盛彥師全部殺死,時年三十七,傳首長安。李淵派人將李密首級送往黎陽招撫其餘部。徐世勣獻黎陽投降,請求收葬李密的屍首,得到李淵的允許。隨後徐世勣將李密葬於黎陽山西南五里處,墳高七仞。 [25] 

李密歷史評價

  • 楊廣:“個小兒視瞻異常,勿令宿衞。”
  • 宇文述:“君世素貴,當以才學顯,何事三衞間哉!” [26] 
  • 楊素:“吾觀李密識度,汝等不及。”
  • 徐文遠:“魏公,君子也,能容賢士。” [27] 
  • 王世充:“李密天資明決,為龍為蛇,不可測也。” [28] 
  • 隋書》:“李密遭會風雲,奪其鱗翼,思封函谷,將割鴻溝。期月之間,眾數十萬,破化及,摧世充,聲動四方,威行萬里。雖運乖天眷,事屈興王,而義協人謀,雄名克振,壯矣!然志性輕狡,終致顛覆,其度長挈大,抑陳、項之季孟歟?” [29] 
  • 舊唐書》:“當隋政板蕩,煬帝荒淫,搖動中原,遠征遼海。內無賢臣以匡國,外乏良吏以理民,兩京空虛,兆庶疲弊。李密因民不忍,首為亂階,心斷機謀,身臨陣敵,據鞏、洛之口,號百萬之師,竇建德輩皆效樂推,唐公紿以欣戴,不亦偉哉!及偃師失律,猶存麾下數萬眾,苟去猜忌,疾趣黎陽,任世勣為將臣,信魏徵為謀主,成敗之勢,或未可知。至於天命有歸,大事已去,比陳涉有餘矣。始則稱首舉兵,終乃甘心為降虜,其為計也,不亦危乎!又不能委質為臣,竭誠事上,竟為叛者,終是狂夫,不取伯當之言,遂及桃林之禍。或以項羽擬之,文武器度即有餘,壯勇斷果則不及。楊素既知密之才幹,合為王之爪牙,委之痴兒,卒為謀主,覆族之禍,其宜也哉!”贊曰:“烏陽既升,爝火不息。狂哉李密,始亂終逆。” [30] 
  • 新唐書》:“或稱密似項羽,非也。羽興五年霸天下,密連兵數十百戰不能取東都。始玄感亂,密首勸取關中;及自立,亦不能鼓而西,宜其亡也。然禮賢得士,乃田橫徒歟,賢陳涉遠矣!噫,使密不為叛,其才雄亦不可容於時雲。” [31] 
  • 《李密墓誌銘》:“公仗劍雷息,意在亡秦。發跡譙梁,奮飛鞏洛,據敖庾而塞轘轅,杜飛狐而臨白馬。綠林青□之豪,蒙輪槓鼎之客,四面雲合,萬里風馳。隋將王世充率江淮之勁勇,驅幽並之騎射,鼓之洛汭,只輪無返。宇文化及盡百越之敢死,窮三秦之驍鋭,翦之河朔,疋馬不歸。於是胡騎千羣,長戟百萬,飲馬則河洛可竭,作氣則嵩華可飛。故得威礱華夏,聲懾宇宙,徒人事之有會,信天道之深遠,俄而慮出圖表,釁起□心,無平陰之先鳴,有逖溪之垂翅。”
  • 葉適:“李密謀無不中,量無不容,蓋非唐初君臣所能及。然身為事主,則不能成功,而終以僇死。張良為畫策臣,未嘗特將人之材器,所成就固自不同也。餘嘗嘆戰國楚漢之間,有實負智能忍死而不求遇者。范增、龐統之儔,蓋褊淺矣。至南北、隋唐,則皆無之。以密之智謀,審乎特起之難,隠而不試,老死不憾,庶幾乎? ” [32] 
  • 徐鈞:“泥封函谷策誠奇,人不能從己不疑。何事昏迷還至此,只因天欲啓唐基。” [33] 
  • 王世貞:“嗟乎!古之有天下者,要必有人君之德,而其佐命以功臣終者,要必有人臣之體,人臣之體在才巨而心小其識不凡,而凡不遠而遠乃可保也無君德,而其材非人臣者。偏雄,則項羽、袁紹、李密;委質,則韓信及榮也。” [34] 
  • 丁耀亢:“李密有有為之志,而無其才。當其扣書牛角之下,去人遠矣。白沙米散,《漢書》其未熟乎!既而觀其負翟讓,則一賊耳。賊安能成大業哉?” [35] 
  • 王夫之:①“以殺翟讓故,諸將危疑,一敗於邙山,而邴元貞、單雄信亟叛之;密欲守太行、阻太河以圖進取,而諸將不從,及粗帥以降唐,則欣然與俱,而密遂以亡。”②“密,隋之世臣也,無大怨於隋,而己抑無可恃之勢,無故而畜亂志以幹楊玄感,玄感敗,亡命而依翟讓,隋有恨於密,密固無恨於隋,而檄數其君之罪,斥之如僕隸,且既已欲殪商辛執子嬰矣,則與隋不兩立,而君臣之義永絕。乃宇文化及弒立,而趨黎陽以逼之於河上,密懼雜陽之讓其後,又幸蓋琮之招己,奉表降隋,以緩須臾之困,而受太尉尚書令之命。夫煬帝,密之所欲殪之於牧野者也,而責化及曰:‘世受隋恩,反行弒逆;’越王侗,密之所欲執之於咸陽者也,而北面稱臣,受其爵命;則諸將視之如犬豕,而知其不足有為,尚誰為之致死以冀其得天下哉?其降隋也,非元文都之愚,未有信之者也;,其降唐也,唐固不信其果降也。反而自問,唐公見推之語而不慚,念起念滅,而莫知所據,匹夫無志,為三軍之帥面可奪,其何以自立乎?易曰:‘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咎可補也;兇可貞也,人皆可承以羞,而死亡不可逸矣。故諸將之亟於背密而樂於歸唐也,羞其所為而莫之與也。密死而不能揜其羞,豈有他哉?無恆而已矣。 ” [36] 
  • 秦篤輝:“李密尚有山東舊地,雖敗於隋非窮無所歸者,且有徐勣代為之守,而其麾下王伯當、魏徵之流皆人傑也,何遽降唐?既降又圖反覆致死,進退狼狽,豈天奪其魄邪 !” [37] 

李密墓址發現

李密墓於1974年河南省浚縣出土,當時衞河清淤,在浚縣城關鄉羅莊附近衞河河牀內被挖出。墓誌銘長80釐米,寬60釐米,墓蓋書《唐上柱國邢國公李君之墓誌銘》,字體結構疏朗,樸實道健。行文39行,滿38行,行31字,共1202字。字為正書,書寫秀健端雅,字距排列適宜,文體為四六駢文。與《全唐文魏徵所撰的《李密墓誌銘》,相差不大。 [38] 

李密史書記載

  • 《隋書·列傳第三十五》 [29] 
  • 《舊唐書·列傳第三》 [30] 
  • 《新唐書·列傳第九》 [31] 

李密家族成員

關係
姓名
曾祖
李弼
祖父
李曜
父親
李寬

李密人物爭議

《新唐書· 宰相世系表》稱李密的先世為李根(《北史·李弼傳》作“ 振”)→李宣→李貴→李永→李弼→李曜→ 李寬 →李密 ,而《周書· 李弼傳》及《北史· 李弼傳》均稱李弼六世祖為“ 根(振)” ,《新唐書· 宰相世系表》李根下傳至李弼僅“ 四世” ,與傳文不合。李弼生於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 李根為慕容垂之黃門侍郎,慕容垂在位僅一年, 即公元386年,此時李根至少已是二三十歲的成年人,李宣當已出生, 而其間與李弼出生時間相距107年,而僅傳三代,時間差距太大, 似不可信。《壺關錄》卻完全不同於正史的記載, 其世系首為“ 獯” ,後魏時為東城令,獯子道平,道平子遇仙,遇仙子曜,曜子弼,弼子寬。《壺關錄》明顯有一錯誤, 即將李弼與李曜的父子關係顛倒誤記,這很可能是陶宗儀轉錄此書時的抄誤。《壺關錄》關於李密先世之記載除了李弼與李曜倒誤外,其餘均較正史記載可信。 [41] 
楊洪武飾演的李密 楊洪武飾演的李密
關於李密的族屬,王桐齡在《 楊隋李唐先世系統考》提出一種看法,即認為西魏恭帝時的賜蕃姓,實際上是恢復原來的姓氏,此一説當來源於洪邁,洪邁也認為只是恢復舊姓。《周書· 李弼傳》《北史· 李弼傳》《舊唐書· 李密傳》《 新唐書· 李密傳》均稱李弼後周時賜姓“徒何氏”,而《壺關錄》雲李密“本姓屠何,胡人。” 不僅稱其 “ 本姓屠何” ,而且明確指出李氏為“ 胡人”。 如果説法琳指出李唐王室是出自代北的“ 達闍(大野 )” 部落還有一些隱晦的話,韓笠所載李密之族屬就十分清楚了,遼西(遼東)李氏本出“ 屠(徒)何鮮卑”。既然是“ 本姓屠何” ,時間又在後魏之前,可證後周時賜李弼為“ 徒何氏 ,當為恢復舊姓。 [41] 

李密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87年
電視劇
大運河
黃日華
1996年
電視劇
程東海
1996年
電視劇
伍衞國 [42] 
2000年
電視劇
欒汝新
2001年
電視劇
程咬金
焦體怡 [44] 
2003年
電視劇
馮進高
2004年
電視劇
艾威
2005年
電視劇
李振起
2008年
電視劇
隋煬帝
徐敏
2009年
電視劇
侯傑
2011年
電視劇
楊維奇 [43] 
2012年
電視劇
楊洪武
2012年
電視劇
吳卓翰 [39] 
參考資料
  • 1.    《隋書》:李密,字法主,真鄉公衍之從孫也。祖耀,周邢國公。父寬,驍勇善戰,幹略過人,自周及隋,數經將領,至柱國、蒲山郡公,號為名將。密多籌算,才兼文武,志氣雄遠,常以濟物為己任。開皇中,襲父爵蒲山公,乃散家產,周贍親故,養客禮賢,無所愛吝。與楊玄感為刎頸之交。後更折節,下帷耽學,尤好兵書,誦皆在口。師事國子助教包愷,受《史記》、《漢書》,勵精忘倦,愷門徒皆出其下。
  • 2.    《舊唐書》:密以父廕為左親侍,嘗在仗下,煬帝顧見之,退謂許公宇文述曰:“曏者左仗下黑色小兒為誰?”許公對曰:“故蒲山公李寬子密也。”帝曰:“個小兒視瞻異常,勿令宿衞。”他日,述謂密曰:“弟聰令如此,當以才學取官,三衞叢脞,非養賢之所。”密大喜,因謝病,專以讀書為事,時人希見其面。嘗欲尋包愷,乘一黃牛,被以蒲韉,仍將《漢書》一帙掛於角上,一手捉牛靷,一手翻卷書讀之。
  • 3.    《新唐書》:密趣解雄遠,多策略,散家貲養客禮賢不愛藉。以蔭為左親衞府大都督、東宮千牛備身。額鋭角方,瞳子黑白明澈。煬帝見之,謂宇文述曰:“左仗下黑色小兒為誰?”曰:“蒲山公李寬子密。”帝曰:“此兒顧盼不常,無入衞。”它日,述諭密曰:“君世素貴,當以才學顯,何事三衞間哉!”密大喜,謝病去,感厲讀書。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 4.    《舊唐書》:尚書令、越國公楊素見於道,從後按轡躡之,既及,問曰:“何處書生,耽學若此?”密識越公,乃下牛再拜,自言姓名。又問所讀書,答曰《項羽傳》。越公奇之,與語,大悦,謂其子玄感等曰:“吾觀李密識度,汝等不及。”於是玄感傾心結托。
  • 5.    《舊唐書》:大業九年,煬帝伐高麗,使玄感於黎陽監運。時天下騷動,玄感將謀舉兵,潛遣人入關迎密,以為謀主。密至,謂玄感曰:“今天子出征,遠在遼外,地去幽州,懸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間一道,理極艱危。今公擁兵出其不意,長驅入薊,直扼其喉。前有高麗,退無歸路,不過旬朔,齎糧必盡。舉麾一召,其眾自降,不戰而擒,此計之上也。關中四塞,天府之國,有衞文升,不足為意。若經城勿攻,西入長安,掩其無備,天子雖還,失其襟帶。據險臨之,固當必克,萬全之勢,此計之中也。若隨近逐便,先向東都,頓堅城之下,勝負殊未可知,此計之下也。”玄感曰:“公之下計,乃上策也。今百官家口,並在東都,若不取之,安能動物?且經城不拔,何以示威?”密計遂不行。
  • 6.    《舊唐書》:玄感既至東都,頻戰皆捷,自謂天下響應,功在朝夕。及獲內史舍人韋福嗣,又委以腹心,是以軍旅之事,不專歸密。福嗣既非同謀,因戰被執,每設籌畫,皆持兩端。玄感後使作檄文,福嗣固辭不肯,密揣其情,因謂玄感曰:“福嗣既非同盟,實懷觀望。明公初起大事,而奸人在側,必為所誤,請斬之以謝眾,方可安輯。”玄感曰:“何至於此!”密知言之不用,退謂所親曰:“楚公好反而不圖勝,如何?吾屬今為虜矣!”後玄感將西入,福嗣竟亡歸東都。
  • 7.    《舊唐書》:隋左武衞大將軍李子雄坐事被收,系送行在所,於路殺使者,亡投玄感,乃勸玄感速稱尊號。玄感問於密,密曰:“昔陳勝自欲稱王,張耳諫而被外;魏武將求九錫,荀彧止而見疏。今者密若正言,還恐追蹤二子;阿諛順意,又非密之本圖。何者?兵起已來,雖複頻捷,至於郡縣,未有從者。東都守禦尚強,天下救兵益至。公當身先士眾,早定關中,乃欲急自尊崇,何示人不廣也!”玄感笑而止。
  • 8.    《舊唐書》:及隋將宇文述、來護兒等率軍且至,玄感謂曰:“計將安出?”密曰:“元弘嗣統強兵於隴右,今可陽言其反,遣使迎公,因此入關,可得紿眾。”因引軍西入。至陝縣,欲圍弘農宮,密諫之曰:“公今詐眾西入,事宜在速,況乃追兵將至,安可稽留!若前不得據關,退無所守,大眾一散,何以自全?”玄感不從,遂圍之,三日不拔,方引而西。至於晙鄉,追兵遂及,玄感敗。密乃間行入關,為捕者所獲。
  • 9.    《淮陽感懷》:“金風蕩初節,玉露凋晚林。此夕窮途士,鬱陶傷寸心。野平葭葦合,村荒藜藿深。眺聽良多感,徙倚獨沾襟。沾襟何所為,悵然懷古意。秦俗猶未平,漢道將何冀?樊噲市井徒,蕭何刀筆吏。一朝時運會,千古傳名諡。寄言世上雄,虛生真可愧。”
  • 10.    《舊唐書》:時煬帝在高陽,密與其黨俱送帝所,謂其徒曰:“吾等之命,同於朝露,若至高陽,必為俎醢。今在道中,猶可為計,安得行就鼎鑊,不規逃避也!”眾然之。其多有金者,密令出示使者曰:“吾等死日,幸用相瘞,其餘即皆報德。”使者利其金,許之。及出關外,防禁漸弛,密請市酒食,每夜宴飲,喧譁竟夕,使者不以為意。行至邯鄲,密等七人穿牆而遁。抵平原賊帥郝孝德,孝德不甚禮之。密又捨去,詣淮陽,隱姓名,自稱劉智遠,聚徒教授。經數月,鬱郁不得志,為五言詩曰:“金風蕩初節,玉露凋晚林。此夕窮途士,鬱陶傷寸心。野平葭葦合,村荒藜藿深。眺聽良多感,徙倚獨沾襟。沾襟何所為?悵然懷古意。秦俗猶未平,漢道將何冀?樊噲市井徒,蕭何刀筆吏。一朝時運會,千古傳名諡。寄言世上雄,虛生真可愧。”詩成而泣下數行。時人有怪之者,以告太守趙佗,下縣捕之,密又亡去。
  • 11.    《舊唐書》:會東郡賊帥翟讓聚黨萬餘人,密往歸之。或有知密是玄感亡將,潛勸讓害之,讓囚密於營外。密因王伯當以策於讓曰:“當今主昏於上,人怨於下,鋭兵盡於遼東,和親絕於突厥,方乃巡遊揚、越,委棄京都,此亦劉、項奮起之會,以足下之雄才大略,士馬精勇,席捲二京,誅暴滅虐,則隋氏之不足亡也。”讓深加敬慕,遽釋之。遣説諸小賊,所至皆降。密又説讓曰:“今兵眾既多,糧無所出,若曠日持久,則人馬困弊,大敵一臨,死亡無日矣!未若直取滎陽,休兵館穀,待士勇馬肥,然後與人爭利。”讓以為然。自是破金堤關,掠滎陽諸縣城堡,多下之。
  • 12.    《舊唐書》:滎陽太宗楊慶及通守張須陀以兵討讓,讓曾為須陀所敗,聞其來,大懼,將遠避之。密曰:“須陀勇而無謀,兵又驟勝,既驕且狠,可一戰而擒之。公但列陣以待,為公破之。”讓不得已,勒兵將戰,密分兵千餘人於木林間設伏。讓與戰不利,稍卻,密發伏自後掩之,須陀眾潰,與讓合擊,大破之,遂斬須陀於陣。讓於是令密別統所部。密軍陣整肅,凡號令兵士,雖盛夏皆若揹負霜雪。躬服儉素,所得金寶皆頒賜麾下,由是人為之用。
  • 13.    《舊唐書》:尋復説讓曰:“昏主蒙塵,播蕩吳、越,羣兵競起,海內饑荒。明公以英傑之才,而統驍雄之旅,宜當廓清天下,誅剪羣兇,豈可求食草間,常為小盜而已!今東都士庶,中外離心,留守諸官,政令不一。明公親率大眾,直掩興洛倉,發粟以賑窮乏,遠近孰不歸附?百萬之眾,一朝可集,先發制人,此機不可失也!”讓曰:“僕起隴畝之間,望不至此,必如所圖,請君先發,僕領諸軍便為後殿。得倉之日,當別議之。”
  • 14.    《隋書》:密與讓領精兵七千人,以大業十三年春,出陽城,北逾方山,自羅口襲興洛倉,破之。開倉恣民所取,老弱負繦,道路不絕。
  • 15.    《舊唐書》:大業十三年春,密與讓領精兵千人出陽城北,逾方山,自羅口襲興洛倉,破之。開倉恣人所取,老弱襁負,道路不絕,眾至數十萬。隋越王侗遣虎賁郎將劉長恭率步騎二萬五千討密,密一戰破之,長恭僅以身免。讓於是推密為主,號為魏公。二月,於鞏南設壇場,即位,稱元年,其文書行下稱行軍元帥魏公府。以房彥藻為左長史,邴元真為右長史,楊得方為左司馬,鄭德韜為右司馬。拜翟讓為司徒,封東郡公。單雄信為左武候大將軍,徐世勣為右武候大將軍,祖君彥為記室,其餘封拜各有差。於是城洛口週迴四十里以居之。
  • 16.    《舊唐書》:長白山賊孟讓率所部歸密,鞏縣長柴孝和、侍御史鄭頤以鞏縣降密。隋虎賁郎將裴仁基率其子行儼以武牢歸密,拜為上柱國,封河東郡公。因遣仁基與孟讓率兵三萬餘人襲回洛倉,破之,入東都,俘掠居人,燒天津,東都出兵乘之,仁基等大敗,僅以身免。密復親率兵三萬逼東都,將軍段達、虎賁郎將高毗、劉長林等出兵七萬拒之,戰於故都城,隋軍敗走。密復下回洛倉而據之,大修營塹,以逼東都,仍作書以移郡縣……既在乘輿,二三其德。其罪十也。有一於此,未或不亡。況四維不張,三靈總瘁,無小無大,愚夫愚婦,共識殷亡,鹹知夏滅。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祖君彥之辭也。
  • 17.    《舊唐書》:俄而德韜、德方俱死,復以鄭頲為左司馬,鄭虔象為右司馬。柴孝和説密曰:“秦地阻山帶河,西楚背之而亡,漢高都之而霸。如愚意者,令仁基守回洛,翟讓守洛口,明公親簡精鋭,西襲長安,百姓孰不郊迎,必當有征無戰。既克京邑,業固兵強,方更長驅崤函,掃蕩東洛,傳檄指捴,天下可定。但今英雄競起,實恐他人我先,一朝失之,噬臍何及!”密曰:“君之所圖,僕亦思之久矣,誠乃上策。但昏主尚存,從兵猶眾,我之所部,並是山東人,既見未下洛陽,何肯相隨西入?諸將出於羣盜,留之各競雄雌。若然者,殆將敗矣!”密將兵鋒甚鋭,每入苑與隋軍連戰。會密為流矢所中,卧於營內,東都復出兵乘之,密眾大潰,棄回洛倉,歸於洛口。煬帝遣王世充率勁卒五萬擊之,密與戰,不利,孝和溺死於洛水,密哭之甚慟。世充營於洛西,與密相拒百餘日,大小六十餘戰。武陽郡丞元寶藏、黎陽賊帥李文柏、洹水賊帥張升、清河賊帥趙君德、平原賊帥郝孝德,並歸於密,共襲破黎陽倉,據之。永安大族周法明舉江、黃之地以附密,齊郡賊帥徐圓朗、任城大俠徐師仁、淮陽太守趙佗皆歸之。
  • 18.    《舊唐書》:翟讓部將王儒信勸讓為大冢宰,總統眾務,以奪密之權。讓兄寬復謂讓曰:“天子止可自作,安得與人!汝若不能作,我當為之。”密聞其言,陰有圖讓之計。會世充列陣而至,讓出拒之,為世充所擊,讓軍少失利,密與單雄信等率精鋭赴之,世充敗走。明日,讓徑至密所,欲為宴樂,密具饌以待之,其所將左右,各分令就食。密引讓入坐,以良弓示讓,讓方引滿,密遣壯士自後斬之,並殺其兄寬及王儒信。讓部將徐世勣為亂兵所斫,中重瘡,密遽止之,得免,單雄信等頓首求哀,密並釋而慰諭之。於是詣讓連營,諭其將士,無敢動者。乃命徐世勣、單雄信、王伯當分統其眾。
  • 19.    《舊唐書》:未幾,世充襲倉城,密復破之。世充復移營洛北,造浮橋,悉眾以擊密,密與千餘騎拒之,不利而退。世充因薄其城下,密簡鋭卒數百人以邀之,世充大潰,爭趣浮橋,溺死者數萬。虎賁郎將楊威、王辯、霍舉、劉長恭、梁德、董智皆沒於陣,世充僅而獲免。其夜,大雨雪,士卒凍死者殆盡。密乘勝陷偃師,於是脩金墉城居之,有眾三十餘萬。留守韋津又與密戰於上春門,津大敗,執於陣。將作大匠宇文愷叛東都,降於密。東至海、岱,南至江、淮郡縣,莫不遣使歸密。竇建德、朱粲、楊士林、孟海公、徐圓朗、盧祖尚、周法明等並隨使通表於密勸進,於是密下官屬鹹勸密即尊號,密曰:“東都未平,不可議此。”
  • 20.    《隋書》:密於是脩金墉故城居之,眾三十餘萬。復來攻上春門,留守韋津出拒戰,密擊敗之,執津於陣。其黨勸密即尊號,密不許。及義師圍東都,密出軍爭之,交綏而退。
  • 21.    《隋書》:化及與密相遇,密知其軍少食,利在急戰,故不與交鋒,又遏其歸路,使不得西。密遣徐世績守倉城,化及攻之,不能下。密與化及隔水而語,密數之曰:“卿本匈奴皂隸破野頭耳,父兄子弟並受隋室厚恩,富貴累世,至妻公主,光榮隆顯,舉朝莫二。荷國士之遇者,當須國士報之,豈容主上失德,不能死諫,反因眾叛,躬行殺虐,誅及子孫,傍立支庶,擅自尊崇,欲規篡奪,污辱妃後,枉害無辜?不追諸葛瞻之忠誠,乃為霍禹之惡逆。天地所不容,人神所莫佑。擁逼良善,將欲何之!今若速來歸我,尚可得全後嗣。”化及默然,俯視良久,乃嗔目大言曰:“共你論相殺事,何須作書語邪?”密謂從者曰:“化及庸懦如此,忽欲圖為帝王,斯乃趙高、聖公之流,吾當折杖驅之耳。”化及盛修攻具,以逼黎陽倉城,密領輕騎五百馳赴之。倉城兵又出相應,焚其攻具,經夜火不滅。
  • 22.    《舊唐書》:後知其計,化及怒,與密大戰於衞州之童山下,密為流矢所中,頓於汲縣。化及力竭糧盡,眾多叛之,掠汲縣,北趣魏縣。其將陳智略、張童仁等率所部兵歸於密者,前後相繼。
  • 23.    《舊唐書》:時密兵少衣,世充兵乏食,乃請交易,密初難之,邴元真好求私利,屢勸密,密遂許焉。初,東都絕糧,兵士歸密者日有數百,至此得食,而降人益少,密方悔而止。密雖據倉而無府庫,兵數戰皆不獲賞,又厚撫初附之兵,由是眾心漸怨。武德元年九月,世充以其眾五千來決戰,密留王伯當守金墉,自引精兵就偃師,北阻邙山以待之。世充軍至,密遂敗績,裴仁基、祖君彥併為世充所虜,密與萬餘人馳向洛口。世充圍偃師,守將鄭頲之下兵士劫叛,以城降世充。密將入洛口倉城,邴元真已遣人潛引世充,密陰知之,不發其事,欲待世充兵半渡洛水,然後擊之。及世充軍至,密候騎不時覺,比將出戰,世充軍已濟矣。密自度不能支,引騎而遁,徑赴武牢,元真竟以城降於世充。
  • 24.    《舊唐書》:時王伯當棄金墉,保河陽,密以輕騎自武牢歸之,謂伯當曰:“兵敗矣,久苦諸君!我今自刎,請以謝眾。”伯當抱密,號叫慟絕,眾皆泣,莫能仰視。密復曰:“諸軍幸不相棄,當共歸關中,密身雖愧無功,諸君必保富貴。”其府掾柳奭對曰:“昔盆子歸漢,尚食均輸。明公與唐公同族,兼有疇昔之遇,雖不陪從起義,然而阻東都,斷隋歸路,使唐公不戰而據京師,此亦公之功也。”眾鹹曰:“然。”
  • 25.    《舊唐書》:未幾,聞其所部將帥皆不附世充,高祖使密領本兵往黎陽,招集故時將士,經略世充。時王伯當為左武衞將軍,亦令為副。密行至桃林,高祖復徵之,密大懼,謀將叛。伯當頗止之,密不從,因謂密曰:“義士之立志也,不以存亡易心。伯當荷公恩禮,期以性命相報。公必不聽,今祗可同去,死生以之,然終恐無益也。”乃簡驍勇數千人,著婦人衣,戴幕離,藏刀裙下,詐為妻妾,自率之入桃林縣舍。須臾,變服突出,因據縣城,驅掠畜產,直趣南山,乘險而東,遣人馳告張善相,令以兵應接。時右翊衞將軍史萬寶留鎮熊州,遣副將盛彥師率步騎數千追躡,至陸渾縣南七十里,與密相及。彥師伏兵山谷,密軍半度,橫出擊,敗之,遂斬密,時年三十七。
  • 26.    李密   .中國國學網.2006-11-27[引用日期2013-06-07]
  • 27.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04]
  • 28.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0
  • 29.    《隋書·列傳第三十五·李密》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04]
  • 30.    《舊唐書·列傳第三·李密》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04]
  • 31.    《新唐書·列傳第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5-02]
  • 32.    《習學記言·讀隋書》
  • 33.    詩·徐鈞詩選(二)  .閲讀網[引用日期2014-05-29]
  • 34.    《王弇州崇論卷之四》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1-14]
  • 35.    《天史》  .丁耀亢[引用日期2015-10-27]
  • 36.    《讀通鑑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1-26]
  • 37.    《讀史剩言卷一》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6-12]
  • 38.    唐李密墓誌銘拓片  .檔案界[引用日期2013-11-26]
  • 39.    資料:《隋唐演義》主角-吳卓翰飾李密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11-26]
  • 40.    《資治通鑑 卷第一百八十四 隋紀八》:秋,七月……淵以書招李密。密自恃兵強,欲為盟主,己巳,使祖君彥復書曰:“與兄派流雖異,根系本同。自唯虛薄,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所望左提右挈,戮力同心,執子嬰於咸陽,殪商辛於牧野,豈不盛哉!”且欲使淵以步騎數千自至河內,面結盟約。淵得書,笑曰:“密妄自矜大,非折簡可致。吾方有事關中,若遽絕之,乃是更生一敵;不如卑辭推獎以驕其志,使為我塞成皋之道,綴東都之兵,我得專意西征。俟關中平定,據險養威,徐觀鷸蚌之勢以收漁人之功,未為晚也。”乃使温大雅復書曰:“吾雖庸劣,幸承餘緒,出為八使,入典六屯,顛而不扶,通賢所責。所以大會義兵,和親北狄,共匡天下,志在尊隋。天生烝民,必有司牧。當今為牧,非子而誰!老夫年逾知命,願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鱗附翼,唯弟早膺圖籙,以寧兆民!宗盟之長,屬籍見容,復封於唐,斯榮足矣。殪商辛於牧野,所不忍言;執子嬰於咸陽,未敢聞命。汾晉左右,尚須安輯;盟津之會,未暇卜期。”密得書甚喜。以示將佐曰:“唐公見推,天下不足定矣!”自是信使往來不絕。
  • 41.    湯開建:《唐韓笠《壺關錄》之史料價值》,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2年第3期
  • 42.    隋唐英雄會(1996)  .Mtime時光網 —— 影片[引用日期2022-12-07]
  • 43.    電視劇《大唐雙龍傳之長生訣》 第01集(優酷視頻版/2011年)片尾字幕42分32秒  .優酷[引用日期2022-12-07]
  • 44.    電視劇《程咬金》 第01集(愛奇藝視頻版/2001年)片尾字幕45分20秒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2-12-07]
  • 45.    李密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3-05-31]
  • 46.    廖蓋隆,陳克明顧問;蕭楓,張林主編.通鑑紀事本末,文白對照全譯,第4冊,第22卷-第28卷[M].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1999.05.第3358頁
  • 47.    李密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