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耳

(秦末羣雄之一,漢初異姓諸侯王)

鎖定
張耳(?~前202年),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人。 [48]  秦末羣雄之一,漢初異姓諸侯王。 [28]  [49] 
張耳少時為魏國信陵君的門客,曾亡命至外黃,娶到富家女,得到資助,官任外黃令,劉邦早年曾到外黃縣跟隨張耳。 [50]  後與陳餘結為刎頸交,二人俱為魏之名士。秦滅魏,以重金懸賞緝拿人,乃與餘變名姓至陳,為裏監門。前209年,參加陳勝、吳廣起義,被任命為校尉,勸説陳勝立六國的後裔,但未被採納。又請兵略趙地,與陳餘共立武臣為趙王,自任丞相。鉅鹿之戰後,與陳餘交惡,從項羽入關。前206年,項羽分封諸侯時,立為常山王,定都襄國。因受陳餘襲擊,遂歸附漢王劉邦。 [47]  前204年,張耳和韓信攻破趙國井陘,在泜水河畔殺死陳餘,追殺趙王歇 [35] 
前203年,漢王封張耳為趙王。次年,張耳逝世,諡號景王。 [24-25] 
全    名
張耳
諡    號
趙景王
所處時代
戰國→秦朝→西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大梁
逝世日期
公元前 202年
主要成就
重建趙國,反抗暴秦;西漢開國功臣

張耳人物生平

張耳年少風流

張耳年少時,曾為魏國公子無忌(信陵君)座上常客。 [2]  曾經亡命遊外黃(今河南省民權縣)。當地有位富家女甚美,夫是一個庸奴,亡其夫,父親的門客就建議她:“想要找一位好丈夫,就跟着張耳吧。” [3]  於是,富家女子嫁給了張耳,並且給予大力資助。張耳招致四方門客,成為魏國外黃縣令。 [4] 
魏國滅亡後,張耳家住外黃縣劉邦為百姓時,多次與張耳交遊,相處數月之久。 [1] 
秦滅魏數年後,秦始皇聽説張耳和他的朋友陳餘是魏國名士,懸賞千金捉拿張耳,五百金捉拿陳餘。於是張耳、陳餘更名改姓逃到陳縣(今河南省淮陽縣),充當裏監門以謀生。 [5] 

張耳重建趙國

參見:陳餘趙王歇
張耳和陳餘 張耳和陳餘 [12]
秦朝末期,陳勝吳廣率被徵發者900餘人在蘄縣大澤鄉起義,進入陳地時,聚眾已數萬。 [6]  張耳偕陳餘遂投奔起義軍,陳勝想在陳縣稱王,陳勝問張耳、陳餘意見,兩人回答説:“夫秦為無道,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後世,罷百姓之力,盡百姓之財。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陳涉不聽,遂立為王。張耳、陳餘勸阻無效。 [8]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八月,張耳、陳餘以左、右校尉的身份,隨義軍大將武臣進取邯鄲 [7]  於是張耳、陳餘亦勸武臣在趙地稱王。武臣遂自立為趙王,以張耳為右丞相邵騷左丞相,陳餘為大將軍。陳勝得報,本欲誅殺武臣、張耳、陳餘等人的家族,但在相國房君的勸諫下作罷,還封張耳之子張敖為成都君,加以懷柔。 [9-10] 
十一月,趙王武臣和左丞相召騷被部將李良殺死。 [44]  張耳、陳餘因耳目較多,及時潛蔽,逃過一劫。事後,張耳及時招集未叛士卒約數萬人,並與未遭劫難之幕僚商議,將原趙國後裔趙歇立為趙王,遷居信都(今河北邢台)。 [11] 
秦二世三年十月(公元前208年),秦朝大將章邯率軍進攻河北,邯鄲陷落。 [13]  張耳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信都難守,就帶着趙歇往東逃走,被秦兵圍困在鉅鹿城。鉅鹿城中兵少食盡,秦軍又晝夜攻打。 [14]  在情況十分危急的緊關頭,張耳想起與他“刎頸之交”的好友陳餘正擁兵數萬駐紮鉅鹿城北,便派張黶陳澤去向陳餘求援。而陳餘則自知兵少,難以敵秦,便推脱説要是去同秦軍作戰,“如以肉委虎,徒盡亡軍”。最後勉強抽出五千援兵,令張黶、陳澤統領回救鉅鹿,結果全軍覆沒。 [15-16] 
此時,項羽率援趙義軍北渡漳河,連連破敵,於十二月遂解鉅鹿之圍。 [17-18]  戰後,張耳約見陳餘,責其不肯救趙之過,又疑張黶、陳澤二將被其所害。 [19]  陳餘怒解印綬推給張耳。張耳驚楞不知所措,未即接受。 [20]  陳餘起身入廁,幕僚對張耳道:“此乃天賜於你,若不取,反受其害。”張耳遂佩其印綬,取其兵權。 [21] 
張耳收陳餘兵權後,陳餘常獨與軍中最要好的數百人漁獵於河上澤中,由此,張耳與陳餘失和而成仇。 [22] 

張耳助劉滅項

參見:劉邦楚漢戰爭
建立漢朝的漢高祖劉邦 建立漢朝的漢高祖劉邦 [23]
漢元年十月(前207年),劉邦滅秦,率先進入關中。 [24-25]  此時項羽軍破函谷關,進屯新豐鴻門(均在今陝西臨潼北)。
劉邦至鴻門與項羽相會,險遭殺害。項羽佯尊楚懷王為義帝,遷都江南地。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 [26]  封劉邦為漢王。同時封王共18個 [27]  ,因張耳亦同各路諸侯入關 [28]  ,項羽素聞張耳之才名,念其扶趙抗秦之功,乃分趙地北部,於義帝元年(前206年)二月立張耳為常山王,定都信都(今河北邢台),更名襄國 [29]  [44]  此為常山王之始。張耳立國,陳餘甚怒,對人道:“張耳和我陳餘功勞相等。如今張耳為王,我卻為侯,項羽對我不公。” [30] 
當時,齊王田榮叛楚,陳餘乃派其門客夏説對田榮道:“項羽執掌天下不平,請借給我兵,南皮可掩蔽你。” [31]  田榮欲樹黨以反楚,乃借給陳餘。 [32]  陳餘又加三縣之兵襲擊常山王張耳。九月,常山被攻破,張耳敗走,想到各諸侯之中沒有可以投奔的,説:“漢王雖然和我有老交情,可是項羽的勢力強大,又是他分封的我,我想投奔楚國。”一個叫甘公的人開導他説:“漢王入關,五星會聚於井宿天區。井宿天區是秦國的分星。先到的,一定功成霸業。即使現在楚國強大,今後一定歸屬於漢。”所以,張耳決定奔漢。適逢劉邦發動還定三秦之戰,正在廢丘圍攻章邯的軍隊。張耳謁見劉邦,劉邦以優厚的禮遇接待了他。 [33]  [44] 
漢二年(前205年),劉邦向東進擊楚國,派使者通知趙國,要和趙國共同伐楚。陳餘説:“只要漢王殺掉張耳,趙國就從命。”於是劉邦找到一個和張耳長得相像的人斬首,派人拿着人頭送給陳餘,陳餘才發兵助漢。劉邦在彭城以西打了敗仗,陳餘又覺察到張耳沒死,就背叛了劉邦。 [45]  十月,張耳與韓信統兵數萬東出井陘擊趙,使萬人過河列營,成背水陣。 [34]  [44]  此陣一成,只許勝,不許敗。故而漢軍將士皆作殊死戰,勇猛異常,隨即大敗趙軍,陳餘亦被斬於泜水之上。 [34] 

張耳封王去世

漢四年十一月(前204年),韓信報請劉邦以張耳為趙王,定都邯鄲鎮撫其國。劉邦許之。 [35] 
張耳被立為趙王后,於漢五年(前202年)七月去世,諡號景王。 [35]  [44]  其子張敖即位為趙王。後劉邦在剪除異姓王時,被廢掉王位。 [36] 

張耳軼事典故

張耳、陳餘都是戰國魏的名士。秦滅魏以後,懸賞要捉拿他們兩人。兩人於是隱姓埋名,一起到陳縣,以看守里門謀生。官吏曾因小事要鞭打陳餘,陳餘發怒、想反抗,張耳踩他的腳,讓他忍了。官吏走後,張耳帶陳餘到樹下,責備他説:“以前我對你是怎麼説的?現在受一點小小的屈辱,就要殺死一個官吏、從而暴露自己嗎?” [46] 

張耳人物評價

  • 司馬遷:張耳、陳餘,世傳所稱賢者;其賓客廝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然張耳、陳餘始居約時,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後相倍之戾也!豈非以勢利交哉?名譽雖高,賓客雖盛,所由殆與大伯、延陵季子異矣。 [37] 
  • 班固:張耳、陳餘,世所稱賢,其賓客廝役皆天下俊桀,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然耳、餘始居約時,相然信死,豈顧問哉!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慕用之誠,後相背之也!勢利之交,古人羞之,蓋謂是矣。 [38] 
  • 陸機:張耳之賢,有聲梁魏。士也罔極,自詒伊愧。俯思舊恩,仰察五緯。脱跡違難,披榛來洎。改策西秦,報辱北冀。悴葉更輝,枯條以肄。 [39] 
  • 司馬貞:張耳、陳餘,天下豪俊。忘年羈旅,刎頸相信。耳圍鉅鹿,餘兵不進。張既望深,陳乃去印。勢利傾奪,隙末成釁。 [40] 
  • 羅大經:“耳之見,過餘遠矣。餘卒敗死抵水上,而耳事漢,富貴壽考,福流子孫,非偶然也。大智大勇,必能忍小恥小忿。彼其雲蒸龍變,欲有所會,豈與瑣瑣者校乎?” [41] 

張耳人際關係

張耳後世紀念

冀州古城南門內東側曾有一座“張耳祠”,建於北宋建隆年間,元末時因兵禍毀廢。據傳張耳祠建築十分雄偉,祠堂下面還有張耳的墓葬。《史記》中載,張耳墓在州城南門之左,城南門豎有“漢趙王張耳之墓”的石碑。因此歷代認為張耳祠下即是張耳墓,“名人過者,往往為之題詠”,如明代曹安題詩曰“將軍原是漢功臣,此地身藏骯髒身。香火綿綿遺廟在,落花啼鳥幾番春。”張耳祠遺址上原有張耳墓碑,文化大革命時被毀壞。1982年由河北省文物局主持對張耳祠下的墓葬進行了發掘,據專家分析,此墓並非張耳之墓。 [42] 

張耳史料記載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是張耳、陳餘的合傳。深刻地揭示了張、陳貧賤艱難之時相與誠信,顯貴之後以利相傾這種前後不一的處世態度,從而生動地刻畫出他們的性格轉變過程,發人深省,具有深刻的認識意義。 [43] 

張耳影視形象

2011年電視劇《楚漢傳奇》,張喜前飾演張耳
2020年電視劇《大秦賦》,郭紫昇飾演張耳
參考資料
  • 1.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秦之滅大梁也,張耳家外黃。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遊,客數月。
  • 2.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其少時,及魏公子毋忌為客。
  • 3.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張耳嘗亡命遊外黃。外黃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張耳,乃謂女曰:“必欲求賢夫,從張耳。”女聽,乃卒為請決,嫁之張耳。
  • 4.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張耳是時脱身遊,女家厚奉給張耳,張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為外黃令。
  • 5.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秦滅魏數歲,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購求有得張耳千金,陳餘五百金。張耳、陳餘乃變名姓,俱之陳,為裏監門以自食。
  • 6.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陳涉起蘄,至入陳,兵數萬。張耳、陳餘上謁陳涉。涉及左右生平數聞張耳、陳餘賢,未嘗見,見即大喜
  • 7.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陳餘乃復説陳王曰:“大王舉梁、楚而西,務在入關,未及收河北也。臣嘗遊趙,知其豪桀及地形,願請奇兵北略趙地。”於是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趙地。
  • 8.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陳中豪傑父老乃説陳涉曰:“將軍身被堅執鋭,率士卒以誅暴秦,復立楚社稷,存亡繼絕,功德宜為王。且夫監臨天下諸將,不為王不可,願將軍立為楚王也。”陳涉問此兩人,兩人對曰:“夫秦為無道,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後世,罷百姓之力,盡百姓之財。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陳涉不聽,遂立為王。
  • 9.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武臣等從白馬渡河,至諸縣,説其豪桀曰:“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陳王奮臂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響應,家自為怒,人自為鬬,各報其怨而攻其讎,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今已張大楚,王陳,使吳廣、周文將卒百萬西擊秦。於此時而不成封侯之業者,非人豪也。諸君試相與計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業,此士之一時也。”豪桀皆然其言。乃行收兵,得數萬人,號武臣為武信君。下趙十城,餘皆城守,莫肯下。
  • 10.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至邯鄲,張耳、陳餘聞周章軍入關,至戲卻;又聞諸將為陳王徇地,多以讒毀得罪誅,怨陳王不其筴不以為將而以為校尉。乃説武臣曰:“陳王起蘄,至陳而王,非必立六國後。將軍今以三千人下趙數十城,獨介居河北,不王無以填之。且陳王聽讒,還報,恐不脱於禍。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趙後。將軍毋失時,時閒不容息。”武臣乃聽之,遂立為趙王。以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使人報陳王,陳王大怒,欲盡族武臣等家,而發兵擊趙。陳王相國房君諫曰:“秦未亡而誅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賀之,使急引兵西擊秦。”陳王然之,從其計,徙系武臣等家宮中,封張耳子敖為成都君。
  • 11.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李良已定常山,還報,趙王復使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陘,未能前。秦將詐稱二世使人遺李良書,不封,曰:“良嘗事我得顯幸。良誠能反趙為秦,赦良罪,貴良。”良得書,疑不信。乃還之邯鄲,益請兵。未至,道逢趙王姊出飲,從百餘騎。李良望見,以為王,伏謁道旁。王姊醉,不知其將,使騎謝李良。李良素貴,起,慚其從官。從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趙王素出將軍下,今女兒乃不為將軍下車,請追殺之。”李良已得秦書,固欲反趙,未決,因此怒,遣人追殺王姊道中,乃遂將其兵襲邯鄲。邯鄲不知,竟殺武臣、邵騷。趙人多為張耳、陳餘耳目者,以故得脱出。收其兵,得數萬人。客有説張耳曰:“兩君羈旅,而欲附趙,難;獨立趙後,扶以義,可就功。”乃求得趙歇,立為趙王,居信都。
  • 12.    大梁陳餘  .河南文化[引用日期2013-06-12]
  • 13.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
  • 14.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
  • 15.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章邯軍鉅鹿南棘原,築甬道屬河,餉王離。王離兵食多,急攻鉅鹿。鉅鹿城中食盡兵少,張耳數使人召前陳餘,陳餘自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
  • 16.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數月,張耳大怒,怨陳餘,使張黶、陳澤往讓陳餘曰:“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安在其相為死!茍必信,胡不赴秦軍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陳餘曰:“吾度前終不能救趙,徒盡亡軍。且餘所以不俱死,欲為趙王、張君報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餓虎,何益?”張黶、陳澤曰:“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安知後慮!”陳餘曰:“吾死顧以為無益。必如公言。”乃使五千人令張黶、陳澤先嚐秦軍,至皆沒。
  • 17.    班固·《漢書·卷一·高帝紀》:十二月,項羽大破秦軍於鉅鹿下。
  • 18.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當是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閒自殺。卒存鉅鹿者,楚力也。
  • 19.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張耳與陳餘相見,責讓陳餘以不肯救趙,及問張黶、陳澤所在。
  • 20.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乃脱解印綬,推予張耳。張耳亦愕不受。
  • 21.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陳餘起如廁。客有説張耳曰:“臣聞‘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今陳將軍與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張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
  • 22.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陳餘獨與麾下所善數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由此陳餘、張耳遂有卻。
  • 23.    漢高祖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8-06]
  • 24.    司馬遷·《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 25.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
  • 26.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 27.    班固·《漢書·卷一上·高帝紀第一上 》三分關中,立秦三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楚將瑕丘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趙將司馬卬為殷王,都朝歌。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都六。懷王柱國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番君吳芮為衡山王,都邾。故齊王建孫田安為濟北王。徙魏王豹為西魏王,都平陽。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為燕王,都薊。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為齊王,都臨菑。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為常山王。
  • 28.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張耳從項羽諸侯入關。
  • 29.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漢元年二月,項羽立諸侯王,張耳雅游,人多為之言,項羽亦素數聞張耳賢,乃分趙立張耳為常山王,治信都。信都更名襄國。
  • 30.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張耳之國,陳餘愈益怒,曰:“張耳與餘功等也,今張耳王,餘獨侯,此項羽不平。”
  • 31.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及齊王田榮畔楚,陳餘乃使夏説説田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王惡地,今趙王乃居代!願王假臣兵,請以南皮為捍蔽。”
  • 32.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田榮欲樹黨於趙以反楚,乃遣兵從陳餘。
  • 33.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陳餘因悉三縣兵襲常山王張耳。張耳敗走,念諸侯無可歸者,曰:“漢王與我有舊故,而項羽又彊,立我,我欲之楚。”甘公曰:“漢王之入關,五星聚東井。東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楚雖彊,後必屬漢。”故耳走漢。漢王亦還定三秦,方圍章邯廢丘。張耳謁漢王,漢王厚遇之。
  • 34.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漢三年,韓信已定魏地,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斬陳餘泜水上,追殺趙王歇襄國。
  • 35.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漢立張耳為趙王。漢五年,張耳薨,諡為景王。
  • 36.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子敖嗣立為趙王。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趙王敖後。
  • 37.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 38.    漢書 張耳陳餘傳第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3-08]
  • 39.    《全晉文》卷九十八  .中國古曲網[引用日期2013-03-08]
  • 40.    司馬貞《史記索隱》
  • 41.    鶴林玉露  .閲讀網[引用日期2014-09-05]
  • 42.    冀州文物古蹟  .冀州新聞網[引用日期2013-08-06]
  • 43.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8-06]
  • 44.    《史記 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18]
  • 45.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漢二年,東擊楚,使使告趙,欲與俱。陳餘曰:“漢殺張耳乃從。”於是漢王求人類張耳者斬之,持其頭遺陳餘。陳餘乃遣兵助漢。漢之敗於彭城西,陳餘亦復覺張耳不死,即背漢。
  • 46.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裏吏嘗有過笞陳餘,陳餘欲起,張耳躡之,使受笞。吏去,張耳乃引陳餘之桑下而數之曰:“始吾與公言何如?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陳餘然之。秦詔書購求兩人,兩人亦反用門者以令裏中。
  • 47.    張耳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3-05-31]
  • 48.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翁獨健,蔡美彪,李學勤等副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上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1596頁
  • 49.    門巋主編;王岫,王連升,孫香蘭等副主編.二十六史精要辭典 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第404頁
  • 50.    劉邦年輕時曾當“遊俠” 追隨張耳“客居數月”--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3-07-2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