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遼東郡

鎖定
遼東郡,中國古代郡級行政區,範圍約在今的遼寧省、吉林省東南部,下轄朝鮮障塞、真番障塞。戰國時期燕國燕昭王姬職置郡。郡治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轄大淩河以東,遼水以東,朝鮮清川江下游附近地區。西晉時改為遼東國,後復郡。十六國後燕末(晉元興三年)部分地被高句麗佔有。北燕僑置遼東郡於今遼寧西部。北齊時廢。
中文名
遼東郡
範    圍
遼寧、吉林東南部
起    源
《前漢書·地理志
廢    止
北齊
轄    境
真番障塞

遼東郡遼東建置

燕秦漢魏都曾在遼水以東建立障塞,為春秋戰國時期燕國構建的遼東郡軍民鎮戎體系。
燕國障塞是燕國點線式長城體系的一個特點,比如遼西郡著名的赤峯市境內狗澤的狗澤都、遼寧省境內水泉的陽安都、大淩河的白庚都酉城都;遼東郡著名的遼河的襄平、江海的上下障、吉林省境內遼河源頭的四平二龍湖古城及吉林省境內鴨綠江中上游右岸的通化市、白山市,存有大量的長城遺蹟。這些長城,還是以“點線式”障塞形制為主體,構成了歷史上中原王朝統轄東方漁獵諸族藩屬的大本營。
燕塞—襄平—侯城—二龍湖古城—真番障塞線考古調查新發現據史籍文獻記載,戰國燕是最早在東北地區拓疆治邊、修築長城、設置郡縣的中原國家。
《史記·朝鮮列傳》亦記載:“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障塞。秦滅燕,屬遼東外徼。”從中可知遼東郡治襄平城(今遼陽市區古城)是通向真番障塞和朝鮮障塞的兩條交通主線的樞紐 。
首次在吉林省通化市渾江中游及支流富爾江蝲蛄河、大羅圈溝河兩岸崇山峻嶺上和溝谷隘口間,新發現和新了戰國秦漢時期 180餘處(段、道、墩、座)具有典型中原文化特徵的“塞垣”“列燧”“列障”“列堡”“列隘”及“列城”遺址。使瀋陽撫順—通化—集安臨江(含朝鮮慈城郡)—長白(含朝鮮惠山市)之間的障塞7 2連成完整的一線,此線已發現障塞設施總數超過300處(段、道、墩、座),長度達 850公里,其主要形制為“點線式”障塞結構,僅“鴨綠江長城”中上游段形制為“線條式”長垣結構與“線段式”短垣結構。其障塞終點根據《茂陵書》中記載的裏數,沿着海岸線測算,真番郡治大約位於中俄交界地區。真番和率濱、恤品、綏芬可能有某種聯繫。
《三國志·魏書·東沃沮傳》:“漢初,燕亡人衞滿王朝鮮,時沃沮皆屬焉。漢武帝封二年,伐朝鮮, 殺滿孫右渠,分其地為四郡(真番郡)。”
黑龍江通志綱要》:“黑省東封,古多爭戰,實為漢唐來兵力所及。餘嘗巡邊至洮南,過突泉,聞有殘石,刻漢隸大將軍字樣,意必衞青出塞,偏師所及,留此殘跡,而漢使徐自為築城鄣列亭至盧朐,尤為漢時兵力已及黑境之證,紀功勒石,豈遂無人。迨至遼金元,文事武功,後先繼盛,遺蹟流傳,亦多古物。餘修省志,文獻無徵,而金石一類尤寥寥可數,安得好古之士隨處留心,採訪徵集,續輯成編,庶足為考古者之一助歟。”
漢末公孫度主政遼東郡《三國志·扶余傳》:“漢末,公孫度雄張海東,威服外夷,夫餘尉仇台更屬遼東。時句麗、鮮卑強,度以夫餘在二虜之間,妻以宗女。”
《三國志·東夷傳》還記有:“公孫度之雄海東也,伯固遣大加優居、主簿然人等助度擊富山賊,破之。” [1] 

遼東郡遼陽起源

遼東郡史書記載

《前漢書·地理志》載:“遼東郡,秦置:屬幽州,縣十八:襄平、新昌、無慮、望平、房、候城、遼隊、遼陽、險讀、居就、高顯、安市、武閃、平廓、西安平、文、番漢、沓氐”。襄平為新昌、無慮、遼陽等十八縣之首縣。《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北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懷化一帶)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康熙二十年(1681年)《遼海叢書》第三集《遼陽洲志》建置沿革條載:“粵稽遼陽周武王時封箕子於朝鮮界。戰國屬燕秦屬遼東郡。漢置遼東郡,領襄平、遼陽等十八縣,屬幽州刺史部。東漢改遼陽縣玄菟郡,魏屬遼東郡,晉改遼東郡為國省,遼陽入襄平。隋為高句麗地,唐平高句麗置遼陽屬安東都護。遼攻遼城州置東平郡”。元置遼陽行省、明置大寧都司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

遼東郡總體説明

以上諸史料説明,襄平是我國古代遼東郡的首縣,而襄平故城必為當時遼東郡的郡治,也就是省會,就是説襄平城是當時遼東十八個縣的省會故城。燕昭王二十八年(約公元前277年)大將樂毅伐齊、燕國取齊國城池七十餘座,燕從此進入強盛時期,《史記·匈奴列傳》載“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里。“燕亦築長城,自造陰至襄平。”這就是説,在燕將秦開徵服東胡後,遼東郡也隨之建立,而做為遼東郡首府的襄平也隨之產生。

遼東郡歷史沿革

戰國時期,燕國始置遼東郡 [2]  ,郡治襄平(今遼寧遼陽),轄今遼寧大淩河以東地區。
秦朝時期,因襲設置遼東郡,屬幽州。 [3]  秦朝滅亡後,遼東郡曾一度為遼東國。
西漢沿設。東漢時期,遼東郡改屬青州,後改回屬幽州。 [4]  當時扶餘國是東漢屬國,據《後漢書》記載,扶餘國行政區劃本來隸屬玄菟郡漢獻帝時,公孫度雄張海東,扶余王請求改屬遼東郡。 [5] 
西晉初年(277年—283年),遼東郡改為遼東國,西晉末“初,中國士民避亂者,多北依王浚,浚不能存撫,又政法不立,士民往往復去之。段氏兄弟專尚武勇,不禮士大夫。唯慕容廆政事修明,愛重人物,故士民多歸之。” [4]  [6] 
十六國時期,因慕容鮮卑採取胡漢分治,遼東漢人反抗慕容鮮卑失敗後投奔高句麗,高句麗逐漸強盛,部分地入高句麗。山東渤海高氏通過宗親血緣構建了環渤海的跨多國宗族網絡,並逐漸崛起成山東豪族。北燕僑置遼東郡,在今遼寧西部。北齊廢郡,由高寶寧鎮守。 [6] 
隋朝大業八年(612年)置郡。治通定鎮(今遼寧新民市東北遼賓塔)。轄境相當今遼寧省新民市大部分及鐵嶺調兵山、法庫等市縣部分地。又作襄平郡,《資治通鑑》有提到襄平太守鄧暠。唐廢,併入東夷都護府(原遼西郡),並在遼東郡故地置安東都護府

遼東郡遼東考古

當我們談及燕國的鐵器和貨幣的時候,不能不重視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即燕國的貨幣向北基本上沒有越過燕國的北長城線,向東卻傳播到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羣島;而且在我國的吉林黑龍江兩省及蘇聯的濱海一帶亦有出土,考古資料證明,朝鮮慈江道渭源郡龍淵洞曾出土過大約四百枚明刀幣,江界郡仲巖洞和吉多洞分別出土了二百五十枚和大約四千明刀幣,平安北道昌城郡梨川洞和寧邊郡都官洞、平安南道寧遠郡温陽裏以及朝鮮半島的南部地區也都出土過明刀幣。 [7-8] 

遼東郡遼東太守

兩漢時期,有史可考的遼東太守達22人。其中,2人無姓氏可考,宗京、楊終、度尚劉胤、左宮、祭肜祭參、蘇季、甘延壽耿夔馮緄、劉慶忌、陳禪、種嵩、崔宴、龐參、蔡風、孫喧、公孫度、公孫康 [9] 
參考資料
  • 1.    《鴨綠江中上游早期長城遺蹟考古調查研究》
  • 2.    《史記·卷一百十·匈奴列傳第五十》: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 3.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遼東郡,秦置。屬幽州。
  • 4.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遼東國秦立為郡。漢光武以遼東等屬青州,後還幽州。
  • 5.    《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夫餘本屬玄菟,獻帝時,其王求屬遼東雲。
  • 6.    《僑郡改置與前燕政權中的胡漢關係》
  • 7.    《春秋戰國貨幣地理研究》
  • 8.    《東北漢族人口史研究》
  • 9.    漢代遼東太守考略  .知網[引用日期20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