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國

鎖定
陽國,一般指春秋戰國時期的陽國,屬於東夷諸侯國,封侯爵。也有姓氏,或為偃姓。陽國國都在今山東沂南縣磚埠鎮黃疃村。魯閔公2年,公元前660年,齊國逼徙其民而取地。還有一説在今青州市東南,齊國逼遷於此。
公元前600年,魯國,逼陽國,妘山東。東周惠王時,陽國被齊國滅掉,齊人遷入其都 [1]  ,原陽國君主的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遂成陽姓。
中文名
陽國
簡    稱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陽都
主要城市
陽都
政治體制
君主制
主要民族
華夏族 東夷
滅    亡
齊國
相關研究
近些年來,據一些學者研究,禹所居的陽城實際上就是春秋時還存在的陽國的故城,在今山東省青州東南,後來齊遷徙於今沂水縣西南,其地一直有陽都城,並非在河南也。
春秋時陽國,漢置陽都縣,《十六國春秋》:“永和九年,段龕據青州,置徐州於陽都,十二年,徐州刺史荀羨攻陽都,克之。”縣尋廢,故城在今山東沂水縣南。 三國吳置,故城在今江西寧都縣南五十里白鹿營,晉改為寧都。
虞夏時代,農業已得到很大發展,再加上治水技術與建築技術的提高,先民已經開始大規模地由山地移往平原地區居住,因而修築了許多城郭。作為有夏氏族的中心,禹建造了夏邑之城,而該城正在魯東。
《太平寰宇記》卷18記緣陵曰:“昌樂縣,本夏邑,商以前故國,太公前封之處,”在昌樂東南50裏。《孟子·萬章上》雲:“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此陽城一般均指在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25裏的告成鎮,但今山東古亦有陽城(陽國之城)。《讀史方輿紀要》卷1歷代州城形勢一雲:“沂水縣南有陽都城,故陽國。或曰,陽國本在今益都縣東南,齊逼遷之於此。”齊遷之事又見《春秋·閔公二年》。可見,陽國原在今青州市一帶。其地南有陽水東注彌河,距嵩山不遠。
《國語·周語上》韋昭注云:“夏居陽城,崇高所近。”禹之所居完全可能在這裏。禹登帝位後即居於帝舜之都——冀州,又名平陽,當在今新泰市一帶。今市西有禹村鎮,可為例證。
參考資料
  • 1.    《春秋·閔公二年》載“二年春王正月,齊人遷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