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經濟戰

鎖定
經濟戰是敵對雙方為奪取戰略優勢和戰爭勝利而進行的經濟鬥爭。主要指戰爭期間各種形式的經濟鬥爭,也包括和平時期的經濟封鎖和經濟擾亂。
中文名
經濟戰
外文名
Economic warfare
繁    體
經濟
注    音
ㄐㄧㄥ ㄐㄧˋㄓㄢˋ

目錄

經濟戰歷史

經濟戰 [1]  由來已久,古代戰爭中斷敵人糧秣等各種作戰物資的供應,就是經濟戰的一種方式。在近代和現代戰爭中,經濟戰更加受到重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和德、意等國之間為維護和破壞大西洋交通線的鬥爭,以及相互間對工業生產基地的攻擊,曾對戰爭進程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日本的1000萬噸商船在美軍打擊下,到戰爭結束時幾乎損失殆盡,致使工業原料斷絕,兵工廠無法開工,成為日本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局部戰爭,經濟鬥爭的特點也非常明顯。

經濟戰內容

經濟戰的主要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削弱對方的經濟基礎,遲滯其經濟發展,打擊其經濟補給;二是保護己方的經濟,加速動員和發展本國經濟,保障軍隊的物資供應。其根本目的是給敵方造成經濟恐慌,動搖其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使敵人的經濟陷於崩潰,以便戰而勝之。進行經濟戰的手段和方式很多,如:進行經濟偵察,蒐集經濟情報,襲擊敵國的工礦企業、軍工廠、科研機構和經濟中心等重要經濟目標;破壞敵國的鐵路、公路、隧道、橋樑、車站、港口和機場等交通設施和車輛、船舶和飛機等運輸工具;對敵方實行經濟封鎖,禁運戰略物資,斷絕同敵方的貿易、信貸、金融和科技等一切經濟來往,並儘可能斷絕敵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聯繫;與中立國簽訂各種條約或協議,制止中立國向敵國輸出物資,並從中立國獲得所需要的物資;在國際上搶購敵方急需的物資,使之難以獲得其供應;使用武力直接奪取敵國的原材料產地、資源和經濟中心,擴大佔領區,以壯大自己的經濟實力。
提高戰時經濟生存能力是現代戰爭條件下經濟戰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措施主要有:建立必要的戰略物資儲備,保證戰時邊疆生產;合理佈局生產力,避免過分集中,建立起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工業體系,提高重要經濟目標的防護能力;戰時將重要的科研機構、軍工企業、倉庫、通信樞紐轉入安全地區;對交通運輸線和運輸設施進行技術改造,提高其運輸能力和防護能力;保護礦產資源,特別是軍工生產和戰爭急需的資源和原材料;保衞和扼守重要的經濟目標和地區,提高戰略後方支持戰爭的經濟潛力,進行反封鎖戰,打破敵人經濟封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