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莊公

(周代鄭國君主、春秋初期政治家)

鎖定
鄭莊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鄭氏,名寤生,春秋時期鄭國第三位國君(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春秋初期政治家。 [103] 
鄭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鄭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繼承君位。鄭莊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鄭莊公平定胞弟叔段的叛亂,消弭了國家內患。後十餘年間,鄭國與宋國、衞國等國之間互有徵伐。鄭莊公三十七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軍攻打鄭國,鄭莊公領兵與之戰於繻葛,成功自保的同時使周天子威信掃地,史稱“繻葛之戰”。鄭莊公四十三年(公元前701年)五月七日,鄭莊公去世,享年五十七歲,諡號為莊,故史稱“鄭莊公”。
在執政期間,政治上,鄭莊公攘外安內,使得鄭國出現了比較穩定的局面;經濟上,鄭莊公重農興商,積極發展商品經濟,不斷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外交上,鄭莊公藉助外力清除了鄭國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最終使得鄭國稱霸於諸侯。 [102] 
(概述圖片來源:《東周列國全志》 [1] 
別    名
鄭莊公
鄭伯寤生
所處時代
春秋初期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日期
鄭武公十四年(前757年)
逝世日期
鄭莊公四十三年(前701年)
本    名
姬寤生
在位時間
前743年-前701年
諡    號

鄭莊公人物生平

鄭莊公年少即位

鄭武公十四年(公元前757年),鄭武公夫人武姜生下嫡長子。生嫡長子時是難產(有爭議),武姜受到了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並十分厭惡他。
鄭武公十七年(公元前754年),武姜生下嫡次子叔段,因生叔段時是順產,所以武姜很喜歡叔段,並多次請求鄭武公立叔段為太子,但鄭武公沒有同意。
鄭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鄭武公患病,武姜請求鄭武公立叔段為太子,但鄭武公仍沒有同意。同年,鄭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繼承君位,史稱“鄭莊公”。 [2-3]  [4-5] 

鄭莊公克段於鄢

鄭莊公元年(公元前743年),武姜請求鄭莊公把叔段封到制邑(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鄭莊公説:“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了那裏,不宜封給段,其他城邑則唯母親之命是從。”武姜於是要求鄭莊公把京邑(在今河南滎陽市東南二十餘里)封給叔段,讓叔段住到京邑。叔段自稱“太叔”,京邑的人稱之為“京城大叔(又作京城太叔)”。 [100-101]  對此,大夫祭仲進諫道:“都城如果城牆超過百邑的規模,便對國家有害。按照制度,大的城邑城牆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九分之一。京邑比都城還要大,本不宜作為弟弟的封邑。如今京邑的城牆不合法度,非法制所允許,恐怕會對您不利。”鄭莊公説:“這是母親武姜的要求,我不敢反對,怎麼能避開禍害呢?”祭仲説:“武姜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給太叔換一個封邑,不要讓他的勢力滋生蔓延,一旦他的勢力滋長蔓延就難處理了。蔓延開來的野草還無法根除,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鄭莊公説:“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將禍及自身,你姑且等着瞧吧。”
鄭莊公塑像 鄭莊公塑像 [6]
不久後,叔段讓鄭國西邊和北邊的邊邑在服從國都命令的同時聽從自己的管轄。公子呂説:“國家不能有兩個國君,如今您打算怎麼辦?您如果打算把鄭國交給太叔,那麼我就去輔佐他;否則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們產生疑慮。”鄭莊公説:“不用除掉他,他會自取滅亡的。”叔段又讓兩屬的邊邑歸順自己,一直到廩延(當在今河南省延津縣北)。公子呂説:“可以行動了!土地擴大了,他將得到老百姓的擁護。”鄭莊公説:“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大了也會崩潰的。”
鄭莊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叔段修理城廓,聚集民眾,修造盔甲武器,準備好戰車,將要偷襲鄭國都城,而武姜則打算在城裏為他打開城門。鄭莊公得知了叔段起兵的日期後説:“可以動手了。”於是發兵討伐叔段,叔段逃跑回京邑。鄭莊公命令公子呂率領二百輛戰車進攻京邑,因為京邑的人反對叔段,叔段於是逃到鄢邑(在今河南許昌鄢陵縣北),鄭莊公又到鄢邑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鄢邑的士卒潰散,叔段於是逃到共國(今河南輝縣)。在平定了叔段的叛亂後,鄭莊公便把母親武姜安置在城潁(當在今河南臨潁縣西北),並且發誓説:“不到黃泉,不再相見!”但過了一年多就後悔了,後在潁考叔的建議下“掘地見母”,得以母子和好如初。 [2-3]  [4-5] 

鄭莊公鄭衞互伐

鄭莊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叔段叛亂失敗後,公孫滑逃到衞國。衞桓公為他攻打鄭國,佔領了廩延。於是,鄭莊公便聯合周天子和虢國,共同出兵攻打衞國南部邊境,又請求邾國出兵相助,與未經國君魯隱公同意即到來的公子豫、邾國國君在邾國的翼邑(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九十里)會盟。 [2-3]  [4-5]  次年(前721年),鄭莊公即攻打衞國。 [7-8] 
鄭莊公二十四年(公元前720年),宋穆公去世,公子與夷即位,史稱“宋殤公”,宋國公子馮(píng)逃到鄭國,鄭莊公想要送公子馮回國為君。十二月,齊國與鄭國在石門(在今山東長清區西南約七十里)結盟,是重續當年在盧邑(當在今山東長清區西南二十五里)結盟的友好關係。大概同月,鄭莊公所乘的車子翻在濟水中。 [4-5]  [9-10] 
鄭莊公二十五年(公元前719年)三月十六日,衞國公子州籲殺害了兄長衞桓公而自立為君。為報上代君主結下的仇,以及使君民關係和協,衞國國君州籲聯合宋國國君宋殤公、陳國國君陳桓公蔡國國君,共同出兵攻打鄭國,圍住了鄭國都城的東門,圍了五天才撤兵。秋季,幾國軍隊再次攻打鄭國,打敗了鄭國的步兵,割取了鄭國的穀子後才收兵。 [11-12] 

鄭莊公東門恩怨

鄭莊公二十六年(前718年)四月,鄭莊公派兵入侵衞國的郊外來報復東門戰役中與衞國的怨仇,衞國人於是帶領南燕國軍隊攻打鄭國。鄭莊公派祭仲、原繁、泄駕帶領三軍駐紮在南燕軍前,派公子曼伯與子元偷偷領兵駐紮在南燕軍後面。六月,因為燕國軍隊沒有提防繞後的軍隊,被鄭國公子曼伯、子元帶領的軍隊在北制(在今河南滎陽市)打敗。九月,宋國軍隊掠取了邾國的土地,於是邾國國君邾克派遣使者出使鄭國,對鄭莊公説:“請鄭國國君替邾國向宋國報復,邾國願做嚮導。”鄭莊公帶領周天子的軍隊與邾國軍隊會合,攻打宋國,進入了宋國國都的外城,報復東門戰役中與宋國的怨仇。十二月,宋國人攻打鄭國,包圍鄭國的長葛(當在今河南長葛市東北二十里),以報復鄭軍攻入都城外城的戰役。 [13-14] 
鄭莊公二十七年(前717年)春季,鄭莊公派遣使者與魯國棄怨修好。五月十一日,鄭莊公入侵陳國,俘獲很多。此前,鄭莊公請求與陳國結好,但陳桓公不同意。秋季,宋國軍隊攻下了鄭國的長葛。冬季,鄭莊公開始到成周朝見周桓王周桓王因為鄭莊公派軍隊收割了成周的稻穀,所以沒有按照禮儀接待鄭莊公。周桓公對周桓王説:“我們周朝東遷,依靠的是晉國與鄭國。好好地對待鄭國用以鼓勵後來的諸侯還怕來不及,何況不加禮遇呢?鄭國不會再來了!” [4-5]  [15-16] 
鄭莊公二十八年(前716年)秋季,宋國與鄭國修好。七月十七日,兩國在宿邑(在今山東東平縣東南約二十里)結盟。冬季,陳國與鄭國修好。十二月二日,陳國的陳佗到鄭國參加盟會,並與鄭莊公盟誓。之後,鄭國的良佐到陳國去參加盟會,於十一日與陳桓公盟誓。同年,陳桓公請求把女兒嫁給鄭國的公子忽。鄭莊公同意了,於是二人就舉行訂婚儀式。 [17-18] 
鄭莊公二十九年(前715年),鄭莊公請求捨棄祭祀泰山而祭祀周公,拿泰山附近的祊田(當在今費縣東約三十七里)與魯國換許田(在今河南許昌市南)。三月,鄭莊公派宛來魯國劃歸祊田,表示不再祭祀泰山。夏季,齊僖公讓宋國、衞國與鄭國修好。秋季,宋國國君、衞國國君與鄭莊公在温邑(在今河南温縣西南三十里)會見,在瓦屋(在今河南温縣西北)結盟,摒棄當年東門戰役的怨仇。八月,鄭莊公引導齊僖公朝見周桓王。 [19-20] 

鄭莊公討伐不庭

鄭莊公三十年(前714年)夏季,宋殤公對周桓王不恭敬。其時,鄭莊公任周桓王的左卿士,便以天子的名義討伐宋國。冬季,北戎入侵鄭國,鄭莊公抵禦他們,但對抵敵戎軍憂慮,説:“他們是步兵,我們是車兵,我怕他們會包抄突襲我們。”公子突説:“派遣勇敢而又不剛強的人去誘敵,一交戰就趕快後退,並設下三處埋伏等着他們。戎兵輕率而不整肅,貪心而不相互親愛,戰勝時各不相讓,戰敗時各不相救。在前面的人見到財物俘虜定然急於前進,前進而遇到伏兵必定快速逃跑,在後面的人不加救援敗兵就沒有救應。這樣我們就能獲勝了。”鄭莊公聽從了他的話。戎人的前軍遇到伏兵敗退逃跑,祝聃追趕他們,包圍他們前後夾攻,把他們都殺死。戎人的後軍拼命逃走。十一月,鄭國軍隊大敗戎軍。 [21-22] 
鄭莊公三十一年(前713年)周曆正月,鄭莊公與齊僖公魯隱公在中丘(當在今山東臨沂東北)相會。二月二十五日,在鄧邑(在今河南漯河市東南十餘里)結盟,商定出兵的日期。夏五月,鄭莊公會合齊僖公、魯國羽父攻打宋國。六月,魯隱公在老桃會合齊僖公、鄭莊公。七日,魯隱公在菅邑(當在今山東單縣北)打敗宋國軍隊。十五日,鄭國軍隊攻入郜邑(在今山東城武縣東南十八里)。次日,鄭國把郜邑交給魯國。二十五日,鄭國軍隊攻入防邑(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南六十里)。次日,鄭莊公把防邑交給魯國。七月五日,鄭國軍隊回國,還在遠郊時,宋國、衞國攻入鄭國。蔡國軍隊跟在後面,進攻戴邑。八月八日,鄭莊公派兵包圍戴邑(在今河南民權縣東),於次日攻下戴邑,俘獲了宋國、衞國、蔡國三國的軍隊。九月,鄭莊公攻入宋國。冬季,為討伐郕國違抗周天子的命令,齊國、鄭國聯合攻入郕國。 [23-24] 
鄭莊公三十二年(前712年)夏季,鄭莊公與魯隱公相會於時郲(當在今河南鄭州市北三十里),謀劃攻打許國。七月初一日,魯隱公、齊僖公、鄭莊公聯合攻打許國,一直攻到許城(在今河南許昌市東三十六里)附近,並於初三日壬午攻入許城,許國國君許莊公逃到了衞國。齊僖公要把許國土地交給魯隱公,魯隱公不敢領受而交給了鄭莊公。鄭莊公於是讓許國大夫百里侍奉許叔居住在許城東邊,又派公孫獲居許城西邊,並對二人各進行了一番戒飭。之後,周桓王在鄭國獲取了劉邑(在今河南偃師市南)、鄔邑(在劉邑西南)、蒍邑(當在今河南孟津縣東北)、邗邑(今河南沁陽市西萬鎮邗邰)而把原來屬於蘇忿生的温邑、原邑(在今河南濟源市北)、絺邑(在今河南沁陽市西稍南三十里)、樊邑(在今河南濟源市東南約二十里)、隰郕(當在今河南武陟縣西南)、欑茅(當在今河南修武縣)、向邑(在今河南濟源市南稍西二十餘里)、盟邑(在今河南孟州市南)、州邑(當在今河南沁陽市東稍南五十里)、陘邑(當在今河南沁陽市西北三十里)、隤邑(當在今河南獲嘉縣北約二十里)、懷邑(在今河南武陟縣西南)的田地給了鄭國。後來,鄭國與息國因口角而失和,息侯於是攻打鄭國。鄭莊公帶兵與息國軍隊在境內交戰,息國軍隊大敗而回。十月,鄭莊公率領虢國的軍隊攻打宋國。十四日,鄭國軍隊大敗宋國軍隊,以報復上一年宋國攻入鄭國的仇怨。 [25-26] 

鄭莊公盟魯定宋

鄭莊公三十三年(前711年)春季,魯桓公即位,與鄭國修好。鄭莊公請求重新祭祀周公,完成與魯國交換祊田的事,魯桓公答應了。三月,鄭莊公與魯桓公在垂邑(在今山東曹縣北的句陽店或今山東鄄城縣東南十五里),增加璧玉作為交換許田的代價。四月二日,鄭莊公與魯桓公在越邑(當在今山東曹縣附近)結盟,以鞏固交換祊田的友好。冬季,鄭莊公到魯國拜謝結盟。 [27-28] 
鄭莊公三十四年(前710年)三月,為了平服宋國內亂,鄭莊公與陳桓公、齊僖公、魯桓公相會於稷邑(當在今河南商丘市)。七月,由於對楚國開始產生畏懼,鄭莊公與蔡桓公相會於鄧邑。 [29-30] 

鄭莊公繻葛拒周

鄭莊公三十七年(前707年)夏季,周桓王不讓鄭莊公參與周朝政,鄭莊公便不再朝覲周桓王。秋季,周桓王率領周軍及陳國、蔡國、虢國、衞國四國軍隊討伐鄭國。當時,四國軍隊的部署為:以虢公林父指揮右軍及配屬的蔡、衞軍;周公黑肩指揮左軍及配屬的陳軍;周桓王親自指揮由周軍主力組成的中軍。
為了自救,鄭國的子元建議用左方陣來抵禦蔡國軍隊、衞國軍隊,用右方陣來抵禦陳國軍隊,他説:“陳國正逢內亂,人民沒有戰鬥的勇氣,如果先進攻他們,他們一定會敗逃。周天子的軍隊見到陳國軍隊敗逃,一定會發生混亂。蔡國、衞國的軍隊支持不住,定然會爭先逃奔。接下來集中兵力對付周天子的軍隊,就可以取得勝利了。”鄭莊公接受了他的建議,讓曼伯率領右方陣的軍隊,祭仲率領左方陣的軍隊,原繁、高渠彌率領中軍跟隨莊公,擺設魚麗陣,即將戰車佈列在前面而將步卒疏散配置於戰車兩側及後方,從而形成步車協同配合、攻防靈活自如的整體。
繻葛之戰 繻葛之戰
雙方在繻葛(當在今河南長葛市東北二十里)展開戰鬥時,鄭莊公命令左右二方陣説:“大旗揮動便擊鼓進攻。”戰鬥開始一段時間後,蔡國、衞國、陳國的軍隊開始敗逃,周天子的軍隊因此也混亂,鄭國的軍隊便從兩邊會攏進攻周軍,周軍大敗。祝聃發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但周軍敗而不亂。祝聃請求追擊周軍,鄭莊公説:“君子不希望過分地佔人上風,更何況敢侵侮天子呢!如果能挽救自己,使國家免於滅亡,這就足夠了。”於是沒有追擊。晚上,鄭莊公派遣祭足慰問周桓王,同時問候天子的羣臣。 [4-5]  [31-33] 

鄭莊公溘然而逝

鄭莊公三十八年(前706年)夏季,北戎攻打齊國,齊僖公派人到鄭國求救兵,鄭莊公讓公子忽領兵援救,於六月大敗戎軍,擒獲戎軍兩個主帥大良、少良,斬了戎軍三百人的頭顱,獻給齊國。 [34-35]  次年(前705年)秋季,鄭莊公聯合齊僖公、衞宣公攻打盟邑、向邑。 [36-37] 
當初,北戎攻打齊國,諸侯援救齊國時,鄭國的公子忽有功勞,齊僖公贈送諸侯食物,讓魯國確定贈送的先後次序,魯國根據周室封爵的次序而把鄭國排在後面。鄭莊公四十二年(前702年)冬季,鄭國人因為齊僖公贈送諸侯食物時魯國把鄭國排在後面而發怒,於是請求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齊僖公率領衞國軍隊幫助鄭國,與魯國於郎邑(當在山東曲阜市附近)交戰。 [38-39] 
鄭莊公四十三年(前701年)正月,鄭莊公與齊僖公、衞宣公、宋莊公在惡曹(似在今河南延津縣東南)結盟。五月七日,鄭莊公去世,享年五十七歲。之後,祭仲立太子忽為國君,史稱“鄭昭公”。七月,安葬鄭莊公。 [40-41] 

鄭莊公為政舉措

鄭莊公攘外安內

春秋時期,正是中國奴隸制度行將崩潰、封建制度蓬勃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代。當時,許多諸侯國都紛紛要求擺脱周王朝的強權控制極力維護本國的獨立與統一、自由與發展,並努力爭取在新的社會制度即封建社會制度下實現新的一統天下,這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的歷史潮流,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對外,鄭莊公敢於反抗周王朝的強權控制;對內,鄭莊公勇於平定母親武姜和胞弟叔段的內部叛亂,堅決維護國家的獨立和統一,在客觀上起到了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這是鄭莊公在執政期間所取得的主要政績之一。
反抗控制
隨着周王朝的日益衰敗而鄭國的日益強盛,周鄭之間的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愈演愈烈。這場鬥爭大致可以分為由“周鄭交質”到“周鄭交惡”再到“周鄭交戰”的三個階段,最終以繻葛之戰中周王朝慘遭失敗而鄭國大獲全勝告終。
平定叛亂
在母親武姜的暗中唆使和大力支持下,鄭莊公的胞弟叔段有恃無恐,得寸進尺,不斷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不但把都城建得超過“百雉”,公然違背國家制度,而且還讓鄭國西部和北部的邊邑在服從國都命令的同時聽從自己的管轄。又讓兩屬的邊邑歸順自己,一直到廩延。當叔段完成了偷襲的一切準備之後,就計劃和武姜裏應外合襲擊鄭國國都,但鄭莊公處變不驚,沉着應對,命令公子呂率領二百輛戰車進攻京邑,步步緊逼,直至叔段出奔共國,消除了鄭國內部的隱患。 [42] 

鄭莊公重農興商

春秋時期的經濟文化圖 春秋時期的經濟文化圖 [43]
鄭國地處南北東西的交往中心,北有周、衞國、晉國,南有陳國、蔡國、楚國,東有宋國、曹國、魯國、齊國,西有秦國等國家,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所以鄭國的商品經濟十分活躍,其發展速度遠遠走在其他國家之前,是一個比較典型的“重農興商”的國家。而鄭莊公在執政期間重農興商,在優越的地理環境的基礎上為商人提供了寬鬆的政策環境和穩定的社會環境,積極發展商品經濟,不斷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這是鄭莊公在執政期間所取得的第二項主要政績。
寬鬆的政策環境
鄭桓公在立國之初即同商人訂立下盟誓:“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匄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左傳·昭公十六年》)鄭莊公在執政期間延續了這項由誓約形式固定下來的十分寬鬆的興商國策,激發起商人對國家的熱愛和關心,對商人從事經商活動進行大力支持與保護,使得鄭國呈現出商業發達、經濟繁榮的盛況。
穩定的社會環境
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先決條件,而鄭莊公在執政期間攘外安內,使得鄭國出現了比較穩定的局面,為鄭國生產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和國家實力的增強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42] 

鄭莊公善假外力

在奴隸制正在崩潰、封建制正在形成的大變革時期,鄭莊公根據各諸侯國之間的不同情況,分別採取結上制下、借強制弱等外交政策,藉助外力克服重重阻力與道道障礙,清除了鄭國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最終使得鄭國在鄭莊公四十三年(前701年)“小霸”於諸侯。這是鄭莊公在執政期間所取得的第三項主要政績。 [42] 
結上制下,假借王命
在春秋初期的幾十年中,宋國和衞國是鄭國發展的直接障礙,故直接或間接反擊、討伐宋國和衞國便成為鄭莊公首要的戰略目標。其時,周天子的實力與諸侯不相上下,但在諸侯中仍然有一定的號召力。基於此,鄭莊公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借周天子的名義去討伐那些對鄭國發展構成威脅或障礙的國家,清除了鄭國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44] 
遠交近攻,借強制弱
春秋初期,在中原眾多的諸侯國中,實力較強的主要有鄭國、齊國、魯國、宋國和衞國等。由於重農興商,春秋初期鄭國發展很快。對此,與鄭國緊鄰的宋國和衞國倍感壓迫,因此,宋國和衞國與依附於他們的陳國和蔡國常常聯合起來與鄭國為敵,妨礙着鄭國發展的同時威脅着鄭國的安全。而齊國和魯國實力雖強,但離鄭國較遠,對鄭國的發展構不成威脅。在這種形勢下,鄭莊公敏鋭地感覺到,要使鄭國繼續發展,必須制服宋國、衞國、陳國和蔡國組成的集團,這樣才能為鄭國的發展提供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而要做到這一點,單憑鄭國一國的力量是很難辦到的,故鄭莊公定下結強制弱的外交政策——遠交齊國、魯國,近攻宋國、衞國、陳國、蔡國。 [44] 
為此,鄭莊公二十四年(前720年),在和齊國已有盟交的基礎上,鄭莊公又進一步與齊國密切往來,加深與齊國的友誼,使兩國的友好關係得到了新發展。鄭莊公二十七年(前717年),乘魯國和宋國交惡之機,鄭莊公開始與魯國結交;鄭莊公二十九年(前715年),鄭國向魯國請求捨棄祭祀泰山而祭祀周公,拿泰山附近的祊田與魯國換許田;鄭莊公三十三年(前711年),請求重新祭祀周公,完成與魯國交換祊田的事,並增加璧玉作為交換許田的代價。通過這些友好往來,鄭國和魯國最終以“如果違背盟約,就不能保全國家”為盟辭在越邑結盟。由此,鄭國與遠方的齊國、魯國兩個強國都建立了牢固的好關係,為鄭國抗擊鄰國入侵和向四周發展解除了後顧之憂,從而為鄭國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42] 

鄭莊公歷史評價

春秋時期左丘明:①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左傳·隱公元年》) [2-3]  ②君子謂:“鄭莊公於是乎可謂正矣。以王命討不庭,不貪其土以勞王爵,正之體也。”(《左傳·隱公十年》) [23-24]  ③君子謂:“鄭莊公於是乎有禮。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左傳·隱公十一年》) [25-26] 
戰國時期公羊高:克之者何?殺之也。殺之則曷為謂之克?大鄭伯之惡也。曷為大鄭伯之惡?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公羊傳》) [45-46] 
東漢楊震:鄭嚴公(鄭莊公)從母氏之慾,恣驕弟之情,幾至危國,然後加討,《春秋》貶之,以為失教。(《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47-48] 
吐谷渾鍾惡地:昔鄭莊公、秦昭王以一弟之寵,宗祀幾傾。(《晉書·卷九十七·列傳第六十七》) [49-50] 
南宋呂祖謙:釣者負魚,魚何負於釣?獵者負獸,獸何負於獵?莊公負叔段,叔段何負於莊公?且為鈎餌以誘魚者,釣也;為陷阱以誘獸者,獵也。不責釣者,而責魚之吞餌;不責獵者,而責獸之投穿;天下寧有是耶?(《東萊博議·鄭莊公共叔段(隱公元年)》) [51] 
南宋洪邁:《左傳》載諸國事,於第一卷首書鄭莊公,自後紀其所行尤詳,仍每事必有君子一説,唯詛射潁考叔,以為失政刑,此外率稱其善。札氏註文,又從而獎與之。案,莊公為周卿士,以平王貳於虢,而取王子為質,以桓王畀虢公政,而取温之麥,取成周之禾。以王奪不使知政,忿而不朝,拒天子之師,射王中肩。謂天子不能復巡守,以泰山之祊易許田。不勝其母,以害其弟,至有城潁及泉之誓。是其事君、事親可謂亂臣賊子者矣!而曾無一語以貶之。書姜氏為母子如初,杜注云:“公雖失之於初,而孝心不忘,故考叔感而通之。”書鄭伯以齊人朝王曰:“禮也。”杜雲:“莊公不以虢公得政而背王,故禮之。”書息侯伐鄭曰:“不度德。”杜雲:“鄭莊賢。”書取郜與防歸於魯曰:“可謂正矣。以王命討不庭,不貪其土,以勞王爵。”書使許叔居許東偏曰:“於是乎有禮,度德而處,量力而行,相時而動,可謂知禮。”書周、鄭交惡曰:“信不南中,質無益也。”是乃以天子諸侯混為一區,無復有上下等威之辨。射王之夜,使祭足勞王,杜雲:“鄭志在苟免,王討之非也。”此段尤為悖理。唯公羊子於克段於鄢之下,書曰“大鄭伯之惡”,為得之。(《容齋隨筆·卷六·鄭莊公》) [52] 
南宋黃榦:“鄭莊公無孝友之誠心,又不明於予奪之大義,故勉強以徇其母,而處心積慮以殺其弟也。使其有孝友之誠心,而又明於予奪之大義,則必能委曲順承而區處得宜,如舜之於象也。”(《讀〈左氏〉傳雜説三條》) [53] 
南宋黃震:“鄭莊公伐周,射王中肩,春秋初第一罪人,而左氏反第一以為賢,可怪也。”(《黃氏日抄·卷三十一》) [54] 
明代劉基:“假王命以逞其私忿,抗王威以肆其不,臣甚矣鄭莊公之不道也!”(《春秋明經·齊人鄭人入郕蔡人衞人陳人從王伐鄭》) [55] 
明末清初馬驌:城潁以寘母,黃泉而誓之,鄭伯之人道絕矣。(《繹史》) [56] 
清代湯鵬:周之天下,犬戎橈之,始皇亡之;而繻葛一戰,則君臣之義,鄭伯先廢之矣。(《浮邱子·卷九·原宗》) [57] 
清代高士奇:鄭莊公,春秋諸侯中梟雄之姿也。其陰謀忮忍,先自翦弟始,而後上及於王,下及於四鄰與國。夫兄弟一本,天屬最親,而養驕長惡,以行其芟夷之計。及泉誓母,敢施於所生,況他人乎?自是雄心弗戢,修廩延之郄,則伐衞;報東門之役,則侵衞;為邾人釋取田之憾,則伐宋;忿請成之弗許,則侵陳;假王命以興師,則伐宋;兼三國之師,則取戴;託違命以虐小,則入郕;飾鬼神之不逞,則入許;怒周班之見後,則戰郎。其他連衡植黨,相從牲歃,難一二數,鄭莊公亦一世之雄哉!然而不能崇固國本。內多寵嬖,三公子皆疑於君,致忽、突、子亹、子儀之際,爭弒禍興,國內大亂,則皆陰謀忮忍之所積有以取之,而後知天道之不誣也。(《左傳紀事本末·卷四十一》) [58] 
清代吳楚材吳調侯:鄭莊志欲殺弟,祭仲、子封諸臣,皆不能而知。“姜氏欲之,焉闢害”、“必自斃,子姑待之”、“將自及、“厚將崩”等語,分明是逆料其必至於此,故雖婉言直諫,一切不聽。迨後乘時迅發,並及於母。是以兵機施於骨肉,真殘忍之尤。幸良心忽現,又被考叔一番救正,得母子如初。(《古文觀止》) [59-60] 
清代蔡奡:忍哉寤生!幽母殺弟,狡獪性成,流穢青史。(《東周列國全志》) [1] 
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春秋時候有個鄭莊公,此人很厲害。他對國內鬥爭和國際鬥爭都很懂得策略。(《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談話記錄選載(六)》) [61] 
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代生:千百年來學者批判莊公,無非是因他貴為國君,理應是這場政治內鬥中的“強者”,與其步步退讓的“弱者”形象明顯不符,故而認為這是莊公的政治陰謀;今從《鄭武夫人規孺子》記載來看,強勢的武姜、分化的朝臣、武姜身後的申國以及難以預測立場的周王室等,是我們未曾估量到的,鄭莊公自年幼時就面臨這樣一個複雜的政治局勢。以此而言,無奈的莊公確是一個“弱者”。(《新出文獻中鄭莊公的“弱者”形象》) [62-63] 
中商聯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於淑華:鄭莊公即不陰險狡詐,也不虛偽,他是一個頗具才幹但思想守舊的政治家。(《鄭莊公新論》) [64] 

鄭莊公軼事典故

鄭莊公成語

成語
出處
釋義
《左傳·隱公元年》
作惡多端,必將禍及自身。
《左傳·隱公元年》
形容快樂和諧的景象。
《穀梁傳·隱公元年》
形容用盡心思地謀劃(貶義)。
《左傳·隱公三年》
説的不是真心話,心口不一。
《左傳·隱公十一年》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的估計自己的力量。
《左傳·隱公十一年》
做出普天下的人都認為不對的事情。
《左傳·隱公十一年》
比喻暗中進行傷人的行為或詭計。
(表格參考資料: [2-3]  [9-10]  [25-26]  [65-66] 

鄭莊公軼事

掘地見母
參見:黃泉見母
鄭莊公掘地見母 鄭莊公掘地見母 [67]
據《左傳》記載,鄭莊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在平定了叔段之亂後,鄭莊公便把母親武姜安置在城潁,並且發誓説:“不到黃泉,不再相見!”過了一年多,鄭莊公就後悔了,很想念母親。
城潁的地方官潁考叔聽説了這件事後,向鄭莊公獻禮,鄭莊公便設宴款待他,宴席上潁考叔將肉留下。鄭莊公問他,他説:“臣的母親嚐遍了臣提供的飯食,但沒有嘗過國君的肉羹,請國君允許我留下給她。”鄭莊公説:“你有母親,可以留食物給她,可是我卻沒有!”潁考叔問:“請問國君為什麼這麼説呢?”鄭莊公告訴了他其中的原因,並還説:“我很想念母親,但又不願違背誓言,該怎麼辦?”潁考叔説:“您擔心什麼呢?如果挖地挖到泉水,在隧道中相見,還會有誰説不對嗎?”鄭莊公聽從了他的建議。鄭莊公進入隧道賦歌道:“隧道之中,其樂融融。”武姜從隧道出來,唱道:“隧道之外,其樂無窮。”自此,母子和好如初。 [2-3]  [4-5] 
周鄭交惡
鄭莊公責問周平王圖 鄭莊公責問周平王圖 [68]
據《左傳》記載,鄭武公、鄭莊公先後任周平王的卿士。周平王又偏信虢公,想把政權分一部分給虢公,鄭莊公埋怨周平王,周平王説:“沒有這樣的事。”為表示相互信任,周王室和鄭國交換人質,周王室的王子狐到鄭國去作人質,鄭國的公子忽到周王室作為人質。
鄭莊公二十四年(前720年)周曆三月二十四日,周平王去世。之後,周王室準備讓虢公掌政。四月,鄭莊公讓祭仲帥軍隊收割了温邑的麥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穀。周王室和鄭國由此互相仇恨,鄭莊公開始不朝見周王。 [4-5]  [9-10] 
二將爭旗
參見:鄭伯伐許
據《左傳》記載,鄭莊公三十二年(前712年)五月二十四日,為攻打許國,鄭莊公在太廟分發兵器。公孫閼與潁考叔爭搶一輛兵車,潁考叔拿起車轅夾在胳膊下便跑,公孫閼拔了支戟追了上去,追到大路上,沒能趕上,公孫閼很生氣。七月初一,魯隱公、齊僖公、鄭莊公聯合攻打許國,一直攻到許城附近。潁考叔拿過鄭莊公的大旗蝥弧搶先登城時,公孫閼從城下用箭射潁考叔,潁考叔摔下來死了。瑕叔盈又拿起蝥弧旗登上城,向四面揮動,大叫説:“君王登上城了!”鄭國的軍隊於是全都登上了城。戰後,鄭莊公令每卒奉獻一頭公豬,每行奉獻一隻狗或一隻雞,用以祭神詛咒射死潁考叔的人。對此,君子説:“鄭莊公喪失了政治、刑法的原則了。政治用以治理人民,刑法用來匡正邪惡,既然沒有合符道德的政治,又沒有足以令人震懾的刑法,所以才發生邪惡的事。發生了邪惡的事而去詛咒它,又有什麼好處呢!” [25-26] 
戒飭守臣
據《左傳》記載,鄭莊公三十二年(前712年)七月初三,魯國、齊國、鄭國的聯合軍隊攻入許城,許國國君許莊公逃到了衞國。齊僖公要把許國土地交給魯隱公,魯隱公不敢領受而交給了鄭莊公。
鄭莊公讓許國大夫百里侍奉許叔居住在許都東邊,對他説:“上天降禍許國,鬼神確實對許君不滿,因而借我之手懲罰他。我只有一兩個父老兄弟尚且不能相安無事,怎麼敢把討伐許國當作自己的功勞?我有個弟弟,不能和睦相處,使他在外邦奔走謀生,怎麼可能長久地佔有許國?你要侍奉許叔安撫此地的百姓,我將派公孫獲來幫助你。如果我能得到善終而長眠於地下,上天或者會依禮撤除降予許國的禍害,願意讓許公重新主持他的國家。只是那時候如果我們鄭國對他有所請求,希望會像對待老親家一樣,能屈尊降貴答應我們。千萬不要別的國家逼近、居住在這裏,來和我鄭國爭奪這地方。如果那樣,我的子孫連挽救鄭國自己的危亡都將無暇,又怎能替你們許國主持祭祀呢?我之所以讓你住在這裏,不單是為許國着想,也藉以鞏固我們鄭國的邊防啊。”
鄭莊公戒飭守臣 鄭莊公戒飭守臣 [69]
鄭莊公又派公孫獲居許城的西邊,對他説:“凡是你的用具財物,都不要放在許國。我死後,你就趕快離開許國。我的先君是新近在這裏建成都邑,眼看周王室的地位一天天衰微,周王朝的子孫也一天天地失掉所繼承的祖先功業。許國國君是太嶽後代,上天既然厭棄周朝的氣運了,我們是周的子孫,怎麼能和許國相爭呢?
對此,君子認為:“鄭莊公在這件事上是符合禮制的。禮制,是可以治理國家,穩定政權,安撫百姓,並有利於後世子孫的。許國不守法度就去討伐它,伏罪了就寬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處理問題,估量自己的實力去行事,看清形勢而後行動,不連累後人,可以説是知禮了。” [25-26] 

鄭莊公人際關係

親屬成員
輩分
稱謂
簡介
先輩
祖父
鄭桓公,名友。
父親
鄭武公,名掘突。
母親
武姜,姜姓。
平輩
同母弟
妻/妾
鄧曼,鄧國人,生鄭昭公。
雍姞,宋國人,雍氏女,生鄭厲公。
後輩
兒子
鄭昭公,名忽。
鄭厲公,名突。
公子語,名語(《穀梁傳》作“御”),字子人,鄭厲公之弟,其後裔為子人氏。
鄭子亹,名亹。
鄭子嬰,名嬰,一説名子儀。
(參考資料: [4-5]  [40-41]  [70-72] 

鄭莊公主要作品

清代嚴可均《全上古三代文》據《左傳·隱公元年》輯有鄭莊公《城潁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一句。 [73] 

鄭莊公人物爭議

名字含義
《左傳·隱公元年》載:“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即鄭莊公是因為“寤生”而得名的。對於“寤生”的含義,主要有四種説法:
①難產説。最早解釋“寤生”的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他在《史記·鄭世家》中説:“武公十年,娶申侯女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難,及生,夫人弗愛。”用“生之難”解釋“寤生”。“生之難”,從字面看,即出生時非常艱難,但沒有具體説明是怎麼個艱難。宋元明時期,一部分學者接續司馬遷之説,從語言學角度解釋“寤生”,如明代吳元滿説:“據文理,寤當作逜,音同而字訛。逜者,逆也。凡婦人產子,首先出者為順,足先出者為逆。莊公蓋逆生,所以驚姜氏。”(見焦竑《焦氏筆乘》)。如此則“寤生”就是逆生。明代張自烈同意這一説法,他的《正字通》認為“寤生”是:“遌生也。遌,逆也。猶今俗雲倒生。”清代及近現代時期,絕大多數學者循着吳元滿、張自烈的思路持“逆生説”,主要證據是“寤”字非本字,是個通假字。但“寤”字通哪個字,存在不同看法:一種意見認為“寤”通“牾”,如清代的黃生、全祖望,現代的楊伯峻、錢鍾書等;一種意見認為“寤”通“啎”,如清代的朱駿聲在、郝懿行,近現代的王力等。此説的難通之處在於:不管“寤”字是哪個字的借字,都是在為司馬遷《史記》中“生之難”一語找證據,都有先入為主的嫌疑,且沒有證據表明“寤”字不是本字。
②閉目説。第一個給“寤生”作明確解釋的是東漢的應劭,他在《風俗通》裏説:“不舉寤生子。俗説兒墮地,未能開目視者謂之寤生;舉寤生子妨父母。”從民俗的視角入手,指出“寤生”就是小兒出生時雙目緊閉,不能睜眼看人。宋元明時期,一部分學者沿襲了應劭的説法,如宋代王應麟在《困學紀聞》中説:“莊公寤生,《風俗通》雲:“俗説兒墮地,未能開目視者謂之寤生。”此説的難通之處在於:“寤”為醒着,一般是睜眼的狀態,沒有“寤”能與“未能開目視者”聯繫起來的證據,從語言學角度看缺乏依據。
③醒覺説。西晉時期的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中對“寤生”作了另一種解釋,他説:“寐寤而莊公已生,故驚而惡之。”認為武姜在熟睡中生下了莊公,“故驚而惡之”。杜預的説法得到唐代孔穎達的有力支持,孔穎達在《左傳正義》中即説:“謂武姜寐時生莊公,至寤始覺其生。”清代及近現代時期,一部分學者堅持杜預的觀點,如清代桂馥即在《札樸》引述北魏崔鴻《南燕錄》,“晉鹹康二年,公孫夫人晝寢生慕容德,左右以告,方寢而起。慕容皝曰:此兒易生,似鄭莊公,長必有大德。遂以德為名”。後説:“餘初疑寤當作啎,謂倒產。及得二事,不敢復執前説矣。”就事理來説,熟睡中生下小孩,確實會令人大吃一驚的,也會被視為不祥之兆,最起碼是一件怪事。由此引發母親的厭惡也是完全可能的,但這一説法的問題是尚缺將寤生”解釋為“寐生”的依據。
④悶臍生。金元時期的朱震享從醫學角度對“寤生”作出了新的解釋,在《幼科全書·胎疾》中説:“凡小兒初生下,氣絕不能啼者,……俗名悶臍生。即寤生。鄉俗有連呼其父乳名即醒者。”認為“寤生”指小兒出生時窒息不能啼哭。這一説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如清代閻純璽在《胎產心法·悶臍生須知》中説:“凡兒產下即啼,此正理也;如兒下地,氣悶不啼,相傳寤生。呼父乳名,手拍兒股即啼。”就醫理而言,此説是沒有問題的。“小兒初生下,氣絕不能啼者”就在當代有很常見。但“寤”與窒息不能啼哭在詞義、語義上沒有任何聯繫,故此説也缺乏語言學角度的理據。
總而言之,對“寤生”尚無令所有人信服的解釋,各種説法都有難通之處而以“難產説”影響最大。 [74] 

鄭莊公後世紀念

鄭莊公陵園

鄭莊公墓
鄭莊公墓 鄭莊公墓
鄭莊公墓位於新密市曲梁鄉大樊莊村王崗自然村東的台地上,東距溱水2公里,南距洧水2公里,周圍地勢平坦。原存有夯土築起的高大墓冢,呈橢圓形,高約11米,周圍126米,東西直徑為31米,南北直徑為25米。夯土中含有春秋時期碎瓦遺物,墓冢保存較好。 [75]  《〔嘉慶〕密縣誌》載:“鄭莊公冢,在岐固保東,南至洧,東至溱各三里許,柳溪經其左,周圍132米,高10餘米。” [76] 
1987年3月,鄭莊公墓被鄭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9月至2005年10月,新密市鄭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對鄭莊公墓進行了修復。修復後的鄭莊公墓墓冢呈覆鬥型,高10.6米,東西長31米,南北寬25米,寓意鄭莊公活了56週歲。墓冢用土560立方米。用本特四號草坪綠化覆蓋整個墓頂;墓冢四周有四塊大型浮雕。南面浮雕長10米,寬1.4米,浮雕中間書“鄭莊公陵墓”五個大字,兩端分別刻着中英文對照的“莊公生平”,東面浮雕長8.06米,寬1.4米,刻的是“鄭莊公輔平王東遷”圖;西面浮雕長8.06米,寬1.4米,圖案為“鄭莊公胸有成竹智退五國圍兵”;北面浮雕長10米,寬1.4米,圖案為“莊公掘地見母”。東、西、北浮雕的文字解説都是中英文對照。墓冢四周建有排水管道八處,青石龍頭出水口八個。墓周圍有青石圍牆,高2.3米,寓意鄭國23位國君。青石平台為橢圓形,周長431米,寓意鄭國經歷431年;寬8.06米,寓意鄭國於前806年建國。浮雕石欄杆高1.4米,106根,欄板106塊,圖案為漢代風格的“龍鳳和鳴”。石平台高1.4米,四面八方有四個“八”字形台階。每個14層,寓意鄭國共歷十四代。墓冢蘑菇青石牆高2.3米,寓意鄭國曆23位國君。覆鬥型墓冢綠化草坪高10.6米,寓意鄭氏三公(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共計在位106年。 [75] 
鄭莊公陵園
鄭莊公諱寤生之墓 鄭莊公諱寤生之墓
2001年5月,新密市人民政府於鄭莊公墓前立石碑一通,擬建設鄭莊公陵園。 [77]  2004年9月4日,海內外500餘位鄭氏後裔匯聚於河南省新密市溱洧交匯處鄭莊公墓前,紀念鄭氏先祖鄭莊公誕辰2760週年,並舉行了鄭莊公陵園建設奠基儀式。
據新密市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鄭莊公陵園坐北向南,南北長431米,東西寬123米,佔地80餘畝,總投資1379萬元,明清風格,主要建築有山門、閣樓、牌坊、祭壇、大殿、祭殿、陵墓區、始祖塔等。 [78] 

鄭莊公祠廟

鄭莊公廟
河北新鄭城原有鄭莊公廟,已廢。《魏書·卷一百六中·志第六·地形二中》於“北豫州·廣武郡·苑陵”下記載:“二漢屬河南,晉屬汝陽,天平初屬。有新鄭城、鄭莊公廟、子產祠、苑陵城。” [79-80] 太平寰宇記·卷二·河南道二·開封府·扶溝縣》載:“祈耶山,在天寶鄉刁陵村鄭莊公廟側,去縣二十里。 ” [81]  《輿地紀勝輯補·卷二十六·京西北路·鄭州·景物》載:“鄭莊公廟祠,在滎陽縣東。” [82]  《〔雍正〕河南通志·卷七·山川上·開封府·雕陵岡》載:在扶溝縣北二十里,有鄭莊公祠。明弘治間曾得志石,雲‘前有雕陵嵠嶼,後背大川煙霞’是也。 [83]  《〔乾隆〕新鄭縣誌·卷一·沿革考(附封建)》載:“後魏天平初,分滎陽置廣武郡,隸北豫州。曲梁、原武、陽武、中牟、苑陵屬焉。此為苑陵。(《魏書·地形志》:廣武郡治中左城。苑陵注:二漢屬河南。晉屬汝陽。天平初,屬有新鄭城、鄭莊公廟、子產祠、苑陵城。)” [84]  《〔乾隆〕新鄭縣誌·卷十一·祠祀志(附陵墓)》載:“《魏書·地形志》:新鄭城鄭莊公廟。已見《沿革考》。今廢。” [85] 

鄭莊公遺蹟

倉垣城
鄭莊公圖像 鄭莊公圖像
倉垣城,一名倉垣亭,一名石倉城,在今河南開封市西北,傳為春秋鄭莊公時所築,以盛倉粟。 [86] 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七·河南二·開封府·陳留縣·倉垣城》載:“在縣西。城臨汴水,一名石倉城,相傳鄭莊公所築,以盛倉粟。” [87] 
啓封城
啓封城,在今河南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春秋初鄭莊公於其國東北部築,取“啓拓封疆”之義而名,後因避漢景帝劉啓諱而改“啓”為“開”,稱“開封”。城周長約4公里,今存西城牆北段,殘高6米。 [88]  《太平寰宇記·卷一·河南道一·開封府·開封縣》載:“開封故城,在縣西十五里。鄭莊公所築。” [89] 
潁陽故城址
潁陽故城址位於襄城縣城北潁陽鄉潁河東岸的古城村和大河村,相傳是鄭莊公為防禦楚國進攻所築,故又稱鄭莊公城。城址東西長1950米,南北寬1200米,周長約4.5公里。現大河村東北角殘存一段長35米、寬4米、高4.5米、夯土層次分明的土城牆,系故城的東城牆。另在潁河東岸故城南、北、東三面城牆遺蹟處,發現各有一座二道磚石結構的城門。城址內曾出土有西周、春秋、西漢時期的遺物,還發現了鄭莊公墓。1981年1 0月公佈該城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0]  《〔乾隆〕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七十二·許州·古蹟·鄭莊公城》載:“在襄城縣北四十五里,相傳為莊公見母處。” [91] 
望母台
鄭莊公把母親武姜安置在城潁並且誓稱“不到黃泉不相見”後曾成台來望母,以寄託思母之情,《水經注》稱該台“望母台”。河北新鄭城南有台,俗稱“鳳凰台”,北臨洧水,可能即望母台。《〔乾隆〕新鄭縣誌·卷五·山川志》載:“《水經注》:‘洧水經鄭城南,水南有鄭莊公望母台。’莊姜(應該是“武姜”之誤)惡公寤生,與段居京。段不弟,姜氏無訓。莊公居夫人於城潁。誓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故成台以望母,用伸在心之思。感考叔之言,忻大隧之賦,洩洩之慈自嘉,融融之孝得嘗矣。” [92] 
牛脾山
牛脾山,一名大隧山,在今河南長葛縣東,山之中斷處為大隧澗,兩崖壁立,中有坦途,據説是鄭莊公闕隧見母之處。《北征記》以為春秋時鄭莊公迎母所開。 [93]  《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七·河南二·開封府·洧川縣·陰坂》載:“又縣西南十里有小阜,俗謂之牛脾山,舊傳即鄭莊公闕隧見母處。” [94]  《〔雍正〕河南通志·卷七·山川上·開封府·牛脾山》載:“在洧川縣西南一十里,即鄭莊公築隧見母處。” [83] 
蓮花寨和陰司溝
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潁陽鎮小河村西的小河戰國遺址附近有鄭莊公囚母的“蓮花寨”的寨基及鄭莊公掘地見母的“陰司溝”遺蹟。 [95] 

鄭莊公史料索引

記載鄭莊公生平的史料主要有《左傳》(隱公元年至桓公十一年) [96]  、《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第十二》 [4-5]  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中的《鄭武夫人規孺子》 [62]  等。

鄭莊公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東周列國·春秋篇》中的鄭莊公 《東周列國·春秋篇》中的鄭莊公
在小説《東周列國志》中,鄭莊公在第四回至第十回中登場,形象與《左傳》和《史記》記載大不相同。如第四回《鄭莊公掘地見母》據《左傳》“鄭伯克段於鄢”而作,對鄭莊公形象進行塑造時,增加了適當的語言、心理等描寫,使其形象更加豐滿。又如在對“禮”的認知上,諸侯征伐混戰的年代,禮樂崩壞,鄭莊公的行為尚屬仁慈,未將許國滅國,所以《左傳》以君子曰的形式贊其“知禮”;而明朝沿襲了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君臣之間界限分明,等級森嚴,《東周列國志》的作者在這種環境下審視鄭莊公的行為,認為鄭莊公的行為確是虛偽違禮的,其狡詐之心昭然。
總而言之,《東周列國志》在《左傳》和《史記》的基礎上依據儒家的政治道德觀念對鄭莊公形象做了全新演繹,塑造了一位更為個性化、典型化、更具立體感的鄭莊公。 [97] 
影視形象
1996年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中,唐國強飾演鄭莊公。 [98] 
戲劇形象
2014年3月5日晚,由張藝謀執導、國家大劇院製作的京劇《天下歸心》於國家大劇院院戲劇場演出。劇中,裘派花臉藝術家孟廣祿領銜飾演鄭莊公。 [99] 
參考資料
  • 1.    蔡元放 批評.東周列國全志[M].刻本.重慶:書成山房,1855年(咸豐四年):四(“繡像”部分)
  • 2.    左傳·隱公元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6]
  • 3.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10-16
  • 4.    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第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6]
  • 5.    (漢)司馬遷 撰.史記(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06月第1版:1759-1761
  • 6.    新鄭新區33條路徵路名  .新浪網.2009-12-04[引用日期2019-08-16]
  • 7.    左傳·隱公二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7]
  • 8.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22-23
  • 9.    左傳·隱公三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7]
  • 10.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25-30
  • 11.    左傳·隱公四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7]
  • 12.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34-37
  • 13.    左傳·隱公五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7]
  • 14.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41-47
  • 15.    左傳·隱公六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7]
  • 16.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49-51
  • 17.    左傳·隱公七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7]
  • 18.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54-55
  • 19.    左傳·隱公八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7]
  • 20.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58-60
  • 21.    左傳·隱公九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7]
  • 22.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65-66
  • 23.    左傳·隱公十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7]
  • 24.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67-70
  • 25.    左傳·隱公十一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7]
  • 26.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71-80
  • 27.    左傳·桓公元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7]
  • 28.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82
  • 29.    左傳·桓公二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7]
  • 30.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83-90
  • 31.    左傳·桓公五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8]
  • 32.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104-106
  • 33.    繻葛之戰  .中華五千年網.2006-01-01[引用日期2013-12-05]
  • 34.    左傳·桓公六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8]
  • 35.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113
  • 36.    左傳·桓公七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8]
  • 37.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119
  • 38.    左傳·桓公十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8]
  • 39.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128
  • 40.    左傳·桓公十一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8]
  • 41.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129-132
  • 42.    馮晶. 鄭莊公何以成為“鄭莊小霸”[J]. 林區教學, 2008(9):42-44.
  • 43.    郭利民 編著.中國古代史地圖集.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17年03月第1版:27
  • 44.    吳風池. 論鄭莊公時期鄭國的外交政策[J]. 電影文學, 2007(6):60-61.
  • 45.    公羊傳·隱公元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7]
  • 46.    (戰國)公羊高 撰;顧馨,徐明 校點.春秋公羊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03月第1版:1
  • 47.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8]
  • 48.    (宋)范曄 撰;(唐)李賢 注.後漢書(第七冊).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05月第1版:1761
  • 49.    晉書·卷九十七·列傳第六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8]
  • 50.    (唐)房玄齡,等 撰.晉書(第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第1版:2539
  • 51.    《宋金元文觀止》編委會 編.宋金元文觀止.上海:學林出版社,2015年09月第1版:147
  • 52.    (宋)洪邁 著;穆公 校點.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03月第1版:158
  • 53.    曾棗莊 主編.宋代序跋全編(七).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4726
  • 54.    (宋)黃震 著;張偉,何忠禮 主編.黃震全集(第四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09月第1版:1187
  • 55.    (明)劉基 著;林家驪 點校.劉基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612
  • 56.    (清)馬驌 撰;王利器 整理.繹史(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01月第1版:902
  • 57.    (清)湯鵬 著.浮邱子.長沙:嶽麓書社,1987年05月第1版:281
  • 58.    (清)高士奇 撰.左傳紀事本末(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01月第1版:606-607
  • 59.    (清)吳楚材,吳調侯 選編;伍大明 標點.古文觀止.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5
  • 60.    吳楚材,吳調侯 選.古文觀止(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09月新1版:5
  • 61.    佚名. 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談話記錄選載(六)[J]. 黨的文獻. 1994(5):3-5.
  • 62.    代生:新出文獻中鄭莊公的“弱者”形象  .中國社會科學網.2017-09-06[引用日期2019-08-16]
  • 63.    代生.新出文獻中鄭莊公的“弱者”形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9.05(第4版:爭鳴)
  • 64.    於淑華. 鄭莊公新論[J]. 赤峯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4):56-60.
  • 65.    穀梁傳·隱公元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8]
  • 66.    顧馨,徐明 校點.春秋穀梁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03月第1版:1
  • 67.    (明)馮夢龍 編.東周列國志.武漢:長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19
  • 68.    馮克誠 編.中國通史故事全編·(圖説)中國史話(上古先秦史話).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309
  • 69.    (清)吳楚材,(清)吳調侯 編選;思履 主編.古文觀止全解.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9
  • 70.    左傳·桓公十四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30]
  • 71.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139-140
  • 72.    (清)張澍 著;徐興海,袁憲,張天池 校點.姓韻(上冊).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34
  • 73.    (清)嚴可均 輯;許少峯,苑育新 審訂.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第1版:58
  • 74.    曹嫄. 異説紛紜的“寤生”[J].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1(5):239-240.
  • 75.    新密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 編.新密文史資料(第十輯)[M].新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密市委員會文史委員會,2007年:70-71.
  • 76.    國家文物局 主編.中國名勝詞典(精編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04月第1版:726
  • 77.    鄭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鄭州文史資料(第三十三輯)[M].鄭州:鄭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2012年:263.
  • 78.    全球鄭氏後裔在河南鄭莊公墓前拜謁先祖並設陵園  .新浪.2004-09-04[引用日期2019-08-20]
  • 79.    魏書·卷一百六中·志第六·地形二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30]
  • 80.    (北齊)魏收 撰.魏書(第七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06月第1版:2536
  • 81.    (宋)樂史 撰.宋本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01月第1版:24
  • 82.    (宋)王象之 原著;李勇先 校點.輿地紀勝校點(十).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6058
  • 83.    孫灝,等 撰;薛頌留 發行.中國省志彙編之十四·河南通志續通志.台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01月初版:167
  • 84.    新鄭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整理.[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鄭縣誌(標註本)[M].新鄭:新鄭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1997年元月第1版:15.
  • 85.    新鄭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整理.[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鄭縣誌(標註本)[M].新鄭:新鄭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1997年元月第1版:150.
  • 86.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中國歷史地名辭典》編委會 編.中國歷史地名辭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08月第1版:123
  • 87.    顧祖禹 輯著.讀史方輿紀要(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07月第1版:1980
  • 88.    田玉林 主編.開封市志·綜合卷.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年07月第1版:243
  • 89.    (宋)樂史 撰.宋本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01月第1版:15
  • 90.    趙金昭,蘇健,吳少珉 主編.河南古蹟名勝辭典.洛陽:解放軍外語音像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617
  • 91.    (清)永瑢,紀昀,等 纂修.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四百七十七冊)[M].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466
  • 92.    新鄭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整理.[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鄭縣誌(標註本)[M].新鄭:新鄭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1997年元月第1版:70-71.
  • 93.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中國歷史地名辭典》編委會 編.中國歷史地名辭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08月第1版:125
  • 94.    顧祖禹 輯著.讀史方輿紀要(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07月第1版:1986
  • 95.    襄城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編.襄城縣誌·1988-2000.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559
  • 96.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3月第1版:1-132
  • 97.    郭倩. 從《左傳》《史記》《東周列國志》看鄭莊公人物形象的流變[J]. 大眾文藝. 2018(17):36-37.
  • 98.    《東周列國·春秋篇》:當年被吐槽 如今成經典  .央視網.2019-04-14[引用日期2019-08-16]
  • 99.    六大名角齊聚《天下歸心》 孟廣祿領銜鄭莊公  .搜狐娛樂.2014-03-12[引用日期2019-08-30]
  • 100.    《左傳註疏》卷二
  • 101.    《春秋釋例》卷八
  • 102.    鄭莊公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103.    林煥文,徐景學主編.世界名人辭典[M].牡丹江: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7.09.第36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