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課程標準

鎖定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相比,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幾部分闡述的詳細、明確,特別是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 [1] 
中文名
課程標準
外文名
academic benchmark
性    質
教學指導性文件
闡述內容
基本理念、課程目標等

課程標準簡介

課程標準,美國通常用academic benchmark表示,還有用國內學者如崔允漷先生用standards。
所謂課程標準,就是對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應該知道什麼和能做什麼(what student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的界定和表述,實際上反映了國家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期望。課程標準通常包括了幾種具有內在關聯的標準,主要有內容標準(劃定學習領域)和表現標準(規定學生在某領域應達到的水平)。

課程標準歷史變革

中國清朝末年興辦近代教育之初,在各級學堂章程中有《功課教法》章,列有課程門目表和課程分年表。這是課程標準的雛型。1912年 1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了《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
2001年,國家啓動了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過十年的實踐探索,課程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構建了有中國特色、反映時代精神、體現素質教育理念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各學科課程標準得到中小學教師的廣泛認同。同時,在課程標準執行過程中,也發現一些標準的內容、要求有待調整和完善。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適應新時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我部組織專家對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完善。
2012年11月28日,教育部經研究,決定正式印發義務教育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1年版),並於2012年秋季開始執行。現就修訂後的課程標準在執行中的有關要求發佈通知 [6] 
2017年12月29日,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 [4]  ,於2020年5月11日進行修訂 [5] 
課程標準的結構,一般包括總綱和分科課程標準兩部分。總綱規定學校教育的總目標、學科的設置、各年級各學科每週教學時數表和教學通則等。分科課程標準規定各科教學目標和教材綱要、教學要點和教學時間的分配、應有最低限度教學設備以及教學方法和其他應注意的事項。
2020年1月19日,教育部關於印發《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版)》的通知,《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版)》於2020年秋季學期開始執行。 [3]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關於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通知,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個課程標準印於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執行。 [2] 

課程標準要求

隨着新的基礎改革的開展,國家教委和各地教委開始重新着手組織編寫新的各科課程標準。其要求是:
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制定國家課程標準要依據各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具體內容,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加強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加強思想品質和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倡導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引導學生創新與實踐。
幼兒園教育要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堅持保教結合和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與家庭和社區密切配合,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保護和啓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應適應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着眼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應在堅持使學生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選擇性,並開設選修課程,以利於學生獲得更多的選擇和發展的機會,為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程標準部分標準

體育與健康課程
前言
隨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的全球化人類社會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從整體上有了很大提高,人類的許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狀況大為改善。但是,現代生產和生活方式造成的體力活動減少和心理壓力增大,對人類健康造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人們逐漸認識到,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且是在身體、心理和社會發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狀態。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由於國民的健康對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個人的幸福都至關重要,而體育課程又是增進國民健康的重要途徑因此,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體育課程的改革。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體育(1~6年級)體育與健康(7~12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制訂的。《標準》突出強調要尊重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性,注重教學評價的多樣性,使課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勇敢頑強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地發展,從而為提高國民的整體健康水平發揮重要作用。
一、課程性質
(一)課程性質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它是對原有的體育課程進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標的一門課程。
(二)課程價值
體育與健康課程對於提高學生的體質和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1.增進身體健康(1-12'GYM'1.1.2.1)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提高對身體和健康的認識,掌握有關身體健康的知識和科學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堅持鍛鍊,增強體能,促進身體健康;養成健康的行的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12'GYM'1.1.2.2)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中感受到集體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經歷挫折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在不斷體驗進步或成功的過程中,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3.增強社會適應能力(1-12'GYM'1.1.2.3)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理解個人健康與羣體健康的密切關係,建立起對自我、羣體和社會的責任感;形成現代社會所必需的合作與競爭意識,學會尊重和關心他人,培養良好的體育道德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學會獲取現代社會中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方法。
⒋獲得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1-12'GYM'1.1.2.4)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體育與健康的基本知識和運動技能,學會學習體育的基該方法,形成終身鍛鍊的意識和習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不同需求,選擇個人喜愛的方法參與體育活動,挖掘運動潛能,提高運動欣賞能力,形成積極的餘暇生活方式;學生可以提高體育運動中的安全防範能力,獲得在野外環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二、課程基本理念(1-12'GYM'1.2)
(一)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1-12'GYM'1.2.1)
體育與健康課程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為目標,構建了技能、認知、情感、行為等領域並行推進的課程結構,融合了體育、生理、心理、衞生保健環境、社會、安全、營養等諸多學科領域的有關知識,真正關注學生的健康意識、鍛鍊習慣和衞生習慣的養成,將增進學生健康貫穿於課程實施的全過程,確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實處,使學生健康成長。
(二)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1-12'GYM'1.2.2)
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鍊的前提。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的更新,都應十分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只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運動興趣是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和價值的有效保證。
(三)以學生髮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1-12'GYM'1.2.3)
體育與健康課程關注的核心是滿足學生的需要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成長。從課程設計到評價的各個環節,始終把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發揮教學活動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特別強調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體現,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
(四)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1-12'GYM'1.2.4)
體育與健康課程充分注意到學生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根據這種差異性確定學習目標和評價方法,並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從而保證絕大多數學生能完成課程學習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以滿足自我發展的需要。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1-12'GYM'1.3)
(一)根據課程目標與內容劃分學習領域(1-12'GYM'1.3.1)
體育與健康課程改變了傳統的按運動項目劃分課程內容和安排教學時數的框架,根據三維健康觀、體育自身的特點以及國際課程發展的趨勢,拓寬了課程學習的內容,將課程學習內容劃分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學習領域,並根據領域目標構建課程的內容體系。
(二)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徵劃分學習水平(1-12'GYM'1.3.2)
《標準》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徵,將中小學的學習劃分為六級水平,並在各學習領域按水平設置相應的水平目標。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別相當於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和高中學段學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
考慮到學校和學生各方面的差異性,《標準》在各個領域設立水平六,作為高中學段學生學習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發展性學習目標,其他學段的學生也可以將高一級水平目標作為本階段學習的發展性學習目標。
(三)根據可操作性和可觀察性要求確定具體的學習目標(1-12'GYM'1.3.3)
為了確保學習目標的達成和學習評價的可行性,學習目標必須是具體的、可觀察的。在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兩個學習領域,要求學生在掌握有關知識、技能的同時,強調學生應在運動實踐中體驗心理感受並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使情感、意志方面的學習目標由隱性變為顯性,由原則性的要求變為可以觀測的行為表徵。這既便於學生學習時自我認識和體驗,也便於教師對學生的觀察和評價。
(四)根據三級課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課程內容的選擇性(1-12'GYM'1.3.4)
按照三級課程管理的要求,本《標準》規定了各學習領域、各水平的學習目標,同時確定了依據學習目標選擇教學內容的原則。各地、各校和教師在制訂具體的課程實施方案時,可以依據課程的學習目標,從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選用適當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標準》對教學內容的選取作了靈活的處理,在7~9年級,學校可以按照內容標準中水平四的規定,根據學校各方面的條件和多數學生的興趣,在每一類運動項目(如球類、田徑等)中選擇若干動作技能作為教學內容;在高中學段,學生可以根據學校確定的內容範圍,選擇一兩個項目作為學習的內容。
(五)根據課程發展性要求建立評價體系(1-12'GYM'1.3.5)
課程評價是促進課程目標實現和課程建設的重要手段。《標準》力求突破注重終結性評價而忽視過程性評價的狀況,強化評價的激勵、發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別、選拔功能,並根據這樣的原則對教學評價提出了相應的建議。《標準》把學生的體能、知識與技能、學習態度、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納入學習成績評定的範圍,並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以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目標
一、課程目標(1-12'GYM'2.1)
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學生將:
⑴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1-12'GYM'2.1.1)
⑵培養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鍊的習慣;(1-12'GYM'2.1.2)
⑶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表現出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合作精神;(1-12'GYM'2.1.3)
⑷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羣體健康的責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1-12'GYM'2.1.4)
⑸發揚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1-12'GYM'2.1.5)
二、學習領域目標(1-12'GYM'2.2)
運動參與目標(1-12'GYM'2.2.1)
⑴具有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和行為;(1-12'GYM'2.2.1.1)
⑵用科學的方法參與體育活動。(1-12'GYM'2.2.1.2)
運動技能目標(1-12'GYM'2.2.2)
⑴獲得運動基礎知識;(1-12'GYM'2.2.2.1)
⑵學習和應用運動技能;(1-12'GYM'2.2.2.2)
⑶安全地進行體育活動;(1-12'GYM'2.2.2.3)
⑷獲得野外活動的基本技能(1-12'GYM'2.2.2.4)
身體健康目標(1-12'GYM'2.2.3)
⑴形成正確的身體姿勢;(1-12'GYM'2.2.3.1)
⑵發展體能;(1-12'GYM'2.2.3.2)
⑶具有關注身體和健康的意識;(1-12'GYM'2.2.3.3)
⑷懂得營養、環境和不良行為對身體健康的影響。(1-12'GYM'2.2.3.4)
心理健康目標(1-12'GYM'2.2.4)
⑴瞭解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的作用,認識身心發展的關係;(1-12'GYM'2.2.4.1)
⑵正確理解體育活動與自尊、自信的關係;(1-12'GYM'2.2.4.2)
⑶學會通過體育活動等方法調控情緒;(1-12'GYM'2.2.4.3)
⑷形成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品質。(1-12'GYM'2.2.4.4)
社會適應目標(1-12'GYM'2.2.5)
⑴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體育道德;(1-12'GYM'2.2.5.1)
⑵學會獲取現代社會中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方法。(1-12'GYM'2.2.5.2)
內容標準
學習領域一 運動參與(1-12'GYM'3.1)
運動參與是學生髮展體能、獲得運動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的重要途徑。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關鍵是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培養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鍊的習慣和終身體育的意識。在促使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基礎上,還應使學生懂得科學鍛鍊身體的方法
在1~6年級,要着重讓學生體驗參加體育活動的樂趣;在中學階段,要注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
(一) 具有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和行為(1-12'GYM'3.1.1)
【水平目標】
水平一(1-2'GYM'3.1.1.1)
體育課表現出學習興趣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樂於參加各種遊戲活動;
認真上好體育課。
水平二(3-4'GYM'3.1.1.2)
樂於學習和展示簡單的運動動作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向同伴展示學會的簡單運動動作;
向家人展示學會的運動動作。
水平三(5-6'GYM'3.1.1.3)
主動參與運動動作的學習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主動觀察和評價同伴的運動動作;
示範所學的運動動作。
水平四(7-9'GYM'3.1.1.4)
積極參與體育活動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自覺參加體育與健康課的學習;
積極參與課外的各種體育活動;
充分利用各種條件(如多功能健身器或牀、桌、椅等)進行體育活動。
水平五(10-12'GYM'3.1.1.5)
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描述有規律的體育鍛煉對健康的益處;
定期進行體育鍛煉,如一週兩次或三次。
水平六(10-12X'GYM'3.1.1.6)
説服和帶動他人進行體育活動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説服同伴一起參加體育活動;
與家人或朋友共同參與體育活動;
收集家人和朋友對參與體育活動的反饋信息
(二) 用科學的方法參與體育活動(1-12'GYM'3.1.2)
【水平目標】
水平一(1-2'GYM'3.1.2.1)
合理安排鍛鍊時間,掌握測量運動負荷的常用方法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知道合理安排鍛鍊時間的意義;
合理安排鍛鍊時間;
運用脈搏測定等常用方法測量運動負荷。
水平二(3-4'GYM'3.1.2.2)
根據科學鍛鍊原理制訂並實施個人鍛鍊計劃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知道科學鍛鍊的基本原理;
知道如何設置鍛鍊的目標;
根據自身情況,制訂個人鍛鍊計劃;
按計劃堅持體育鍛煉。
學會評價體育鍛煉效果的主要方法(3-4'GYM'3.1.2.2.1)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評價體能測試的結果;
描述出經過一段時間體育鍛煉後的體能變化;
應用簡單的測試方法瞭解自己的體能變化,如台階試驗、5分鐘跑測試、仰卧起坐測試等。
水平三(5-6'GYM'3.1.2.3)
知道如何制訂運動處方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知道如何為自己制訂運動處方;
知道如何為他人制訂運動處方;
為他人(如家人和同伴等)制訂運動處方。
學習領域二 運動技能(1-12'GYM'3.2)
運動技能學習領域體現了體育與健康課程以身體練習為主的基本特徵,學習運動技能也是實現其他領域學習目標的主要手段之一。通過運動技能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將學會多種基本運動技能,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興趣愛好,並有所專長,提高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也能瞭解到安全地進行體育活動的知識和方法,並獲得在野外環境中的基本活動技能。
在義務教育階段,應注重學生基本的運動知識、運動技能的掌握和應用,不過分追求運動技能傳授的系統和完整,不苛求技術動作的細節;在高中階段,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不同需要,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一兩種運動項目進行較系統的學習,發展運動能力
(一)獲得運動基礎知識(1-12'GYM'3.2.1)
【水平目標】
水平一(1-2'GYM'3.2.1.1)
説出所做簡單運動動作的術語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説出所做身體各部位簡單動作的術語,如轉頭、側平舉、體側屈、踢腿等;
説出所做簡單的全身動作的術語,如蹲起、踏步、滾動、跳躍等。
水平二(3-4'GYM'3.2.1.2)
知道所練習運動項目的術語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知道球類運動技術術語,如投籃等;
知道體操動作術語,如前滾翻等;
知道武術動作術語,如馬步衝拳等;
知道舞蹈或韻律活動動作術語,如舞蹈中的跑跳步等;
知道田徑動作術語,如起跑等;
知道地域性運動項目中的技術或動作術語,如滑冰運動中的蹬冰等。
觀看體育比賽(3-4'GYM'3.2.1.2.1)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觀看現場體育比賽和表演;
觀看電視中體育比賽和表演。
水平三(5-6'GYM'3.2.1.3)
瞭解所學項目的簡單技戰術知識和競賽規則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瞭解基本技術的知識;
瞭解簡單戰術的知識;
瞭解所學運動項目的競賽規則。
觀賞體育比賽(5-6'GYM'3.2.1.3.1)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觀看並討論現場體育比賽和表演;
觀看並討論電視中的體育比賽和表演。
水平四(7-9'GYM'3.2.1.4)
認識多種運動項目的價值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討論競技運動健身運動的區別;
認識多種運動項目對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價值。
關注國內外的重大體育賽事(7-9'GYM'3.2.1.4.1)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閲讀報紙、雜誌中有關重大體育賽事的報道;
收聽或收看有關體育節目;
對重大體育賽事作出評價。
水平五(10-12'GYM'3.2.1.5)
瞭解國內外重大體育事件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對某一重大體育事件有所瞭解,如申辦奧運會等;
寫出有關重大體育事件的文章。
(二) 學習和應用運動技能(1-12'GYM'3.2.2)
【水平目標】
水平一(1-2'GYM'3.2.2.1)
初步掌握簡單的技術動作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球類遊戲中做出單個動作,如拍球、投籃和運球等;
做出基本體操的動作;
做出單一的體操動作,如滾翻劈叉等;
模仿簡單的舞蹈或韻律活動動作;
做出地域性運動項目中的簡單動作,如水中行走、水中飄浮、冰上行走等。
水平二(3-4'GYM'3.2.2.2)
會做簡單的組合動作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做出多項球類運動中的簡單組合動作;
做出體操的簡單組合動作;
做出武術的簡單組合動作;
做出舞蹈或韻律活動中的簡單組合動作;
做出地域性運動項目中的簡單組合動作。
水平三(5-6'GYM'3.2.2.3)
初步掌握運動基本技術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初步掌握多項球類運動中的多種動作技能;
初步掌握一兩套徒手體操輕器械體操
初步掌握一套簡單的武術套路
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韻律活動動作;
初步掌握兩三項田徑運動技能;
初步掌握一兩種地域性運動項目的技術。
水平四(7-9'GYM'3.2.2.4)
發展運動技戰術能力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基本掌握一兩項球類運動中的技戰術;
完成一兩套武術套路或對練;
完成一兩套技巧項目動作或器械體操動作;
完成一兩套舞蹈或健美操
基本掌握幾項主要的田徑運動技能;
基本掌握一兩種地域性運動項目的技術。
水平五(10-12'GYM'3.2.2.5)
提高一兩項運動的技戰術水平
達到該水平目標之一時,學生將能夠:
較為熟練地掌握一兩項球類運動中的技戰術;
較為熟練地完成一兩套有一定難度的武術套路或對練;
較為熟練地完成一兩套技巧項目動作或器械體操動作;
較為熟練地完成一兩套舞蹈或健美操;
較為熟練地掌握一兩項田徑運動技能;
較為熟練地掌握一兩種地域性運動項目的技術;
學習一兩種新興的運動項目,如輪滑、攀巖等。
增強技戰術的運用能力(10-12'GYM'3.2.2.5.1)
達到該水平目標之一時,學生將能夠:
參加班級中各種體育比賽,如球類、田徑、游泳等;
自編自練簡單的舞蹈或健美操。
水平六(10-12X'GYM'3.2.2.6)
組織和參加小型體育比賽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組織小型體育比賽,如班級間單項比賽等;
參加班級以上的體育比賽,如年級間、校際間、社區內的比賽等。
(三)安全地進行體育活動(1-12'GYM'3.2.3)
【水平目標】
水平二(3-4'GYM'3.2.3.1)
知道如何在運動中避免危險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知道不按規則運動和遊戲會導致身體受到傷害;
知道在安全的環境中運動和遊戲;
知道水、冰等潛在的危險因素及避免危險的方法。
水平三(5-6'GYM'3.2.3.2)
説出不同環境中可能面臨的危險和避免方法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瞭解安全的運動方法,如穿着合適的服裝運動、跳躍時用正確的姿勢着地、摔倒時的自我保護方法等;
正確應對運動中遇到的粗暴行為和危險。
水平四(7-9'GYM'3.2.3.3)
注意運動安全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對安全和不安全的運動行為作出區分和評價;
用安全的方法運動;
在運動中避免粗野和魯莽動作.
水平五(10-12'GYM'3.2.3.4)
掌握運動創傷時和緊急情況下的簡易處理方法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掌握常見運動創傷的簡易處理方法;
瞭解並學會常用救生方法,如人工呼吸等。
水平六(10-12X'GYM'3.2.3.5)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找出學校、家庭和社區中與運動
有關的不安全因素,並提出改進建議;
學會一種自衞防身術
(四) 獲得野外活動的基本技能(1-12'GYM'3.2.4)
【水平目標】
水平一(1-2'GYM'3.2.4.1)
在有指導的情況下順利完成集體野外活動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瞭解在野外識別方向的一般知識和方法;
學會一兩種野外常見的運動方法,如游泳、自行車、滑冰、滑雪、划船等;
參加有組織的野外活動,如野營、遠足、登山、旅行等。
水平二(3-4'GYM'3.2.4.2)
學習在野外條件下的活動技能與方法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參加有組織的較大型野外活動;
以小組形式制訂野外活動計劃;
運用野外生存的知識和方法,如識別方向、識圖、求助等。
水平三(5-6'GYM'3.2.4.3)
參加具有挑戰性的野外活動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獨立制訂野外活動計劃;
參加具有挑戰性的野外活動,如登山、野營等;
總結在野外活動中的經驗與教訓。
學習領域三 身體健康(1-12'GYM'3.3)
少年兒童正處在生長髮育最旺盛的時期,這一時期學生的身體狀況對他們身體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影響。體育活動是促進學生身體發展和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本學習領域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發展體能的同時,注意使他們瞭解營養、環境和不良行為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並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
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與其體能狀況緊密相關,而良好的體能是通過持之以恆的鍛鍊獲得的。根據學生體能發展敏感期的(一)形成正確的身體姿勢(1-12'GYM'3.3.1)
【水平目標】
水平一(1-2'GYM'3.3.1.1)
注意正確的身體姿勢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指出坐、立、行時正確和不正確身體姿勢的區別;
説出處於正確和不正確身體姿勢時的感受;
努力改正不正確的身體姿勢。
水平二(3-4'GYM'3.3.1.2)
基本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初步具有正確的身體姿勢;
徒手操、隊列等練習中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
水平三(5-6'GYM'3.3.1.3)
能夠用正確的身體姿勢進行學習、運動和生活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
在體操、舞蹈或韻律活動等項目的學習中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
在他人的指導下運用適當的體育活動改善身體姿勢。
(二)發展體能(1-12'GYM'3.3.2)
【水平目標】
水平一(1-2'GYM'3.3.2.1)
發展柔韌、反應、靈敏和協調能力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學習實際生活中的移動動作,如走、跑、跳、攀爬等動作;
隨同集體完成各種必要的操練,如隊列練習、廣播操等;
在遊戲或基本運動中進行多種移動、躲閃、急停、跳躍的練習;
在投擲或球類遊戲中進行各種揮動、拋擲、轉體的練習; 從事發展柔韌性的各種動力性練習
水平二(3-4'GYM'3.3.2.2)
發展靈敏、協調和平衡能力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通過多種遊戲發展位移速度和動作的靈敏性
通過多種練習形式(如各種跳躍遊戲和跳繩等)發展跳躍能力;
通過多種練習形式發展平衡和協調能力。
水平三(5-6'GYM'3.3.2.3)
發展速度和平衡能力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利用器械做跨越、鑽過和繞過一定障礙的練習;
從事各種迎面穿梭接力跑的練習;
練習各種平衡動作;進行各種有節奏的練習。
水平四(7-9'GYM'3.3.2.4)
發展速度、有氧耐力和靈敏性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通過多種練習(如短距離跑反覆跑等)發展位移速度;
通過多種練習(如定時跑、定距跑、跳繩等)發展有氧耐力;
通過多種練習(如球類運動等)發展反應速度和靈敏性。
水平五(10-12'GYM'3.3.2.5)
發展肌肉力量和耐力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通過多種練習發展上、下肢肌肉力量和耐力;
通過多種練習發展腰、腹肌肉力量和耐力。
水平六(10-12X'GYM'3.3.2.6)
發展與健康有關的體能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通過多種練習提高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
通過多種練習發展肌肉力量和耐力;
通過多種練習發展柔韌性;
通過多種練習控制體重。
(三)具有關注身體和健康的意識(1-12'GYM'3.3.3)
【水平目標】
水平一(1-2'GYM'3.3.3.1)
知道身體各主要部位的名稱和自己身體的變化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知道身體各主要部位的名稱;
辨別左右、前後、上下的方位;
定期測量和記錄自己的身高、體重的變化。
水平二(3-4'GYM'3.3.3.2)
描述身體特徵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説出身體各主要部位的功能;
描述自己的身體特徵;
比較自己與同伴的身體特徵。
水平三(5-6'GYM'3.3.3.3)
瞭解青春期的衞生保健知識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知道青春期男女生身體特徵的變化,正確對待第二性徵的出現;
關注青春期的健康,如女生注意乳房衞生和經期衞生,男生正確對待手淫和遺精等;
初步認識青春期男女體能方面發生的變化;
瞭解經期科學鍛鍊的知識。
水平四(7-9'GYM'3.3.3.4)
理解體育鍛煉對身體形態和機能的影響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認識和理解體育鍛煉對身體形態發展的影響;
認識和理解體育鍛煉對身體機能發展的影響;
根據自己的生理特點,瞭解在體育活動中應注意的事項。
水平五(10-12'GYM'3.3.3.5)
理解身體健康在學習、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認識體育活動是防治現代生活方式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的積極手段和方法;
理解身體健康在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意義,樹立良好的健康意識。
瞭解性傳播疾病等有關知識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瞭解性病傳播途徑和預防知識;
瞭解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和預防知識。
水平六(10-12X'GYM'3.3.3.5)
瞭解中國傳統養生保健方法與現代體育鍛煉方法的異同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比較中國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與現代體育鍛煉方法;
學會一兩種中國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
(四) 懂得營養、環境和不良行為對身體健康的影響(1-12'GYM'3.3.4)
【水平目標】
水平一(1-2'GYM'3.3.4.1)
瞭解營養與健康的關係
知道主要食物(如蔬菜、瓜果等)的營養價值。
瞭解從事體育活動時的營養衞生常識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知道參加體育活動應該補充適當的營養素
水平二(3-4'GYM'3.3.4.2)
初步學會選擇有利於健康的營養食品
初步學會選擇有利於健康的營養食品;
初步學會選擇適合運動需要的健康營養食品。
知道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3-4'GYM'3.3.4.2.1)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知道飲食、體育鍛煉對控制體重的作用;
認識吸煙、酗酒和吸毒的危害。
水平三(5-6'GYM'3.3.4.3)
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注意合理的營養;
經常進行體育鍛煉;
養成良好的睡眠和休息習慣,如早睡早起、安排好學習與休息的時間等;
自覺做到不吸煙,不酗酒,遠離毒品。
懂得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和運動對環境衞生的要求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懂得環境因素與運動、健康的關係;
避免在不利於健康的環境(如大霧、灰塵、噪聲等)中運動。
學習領域四 心理健康(1-12'GYM'3.4)
體育活動不僅有助於身體健康,也能增進心理健康。本課程十分重視通過體育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質和調節情緒的能力。在教學中,要防止只重視運動技能的傳授,而忽視心理健康目標達成的現象;要努力使學生在體育活動過程中既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又發展心理品質;要注意創設一些專門的情景,採取一些特別的手段,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在義務教育階段,應側重使學生了解和體驗體育活動對心理狀態的影響;高中階段,應側重使學生運用體育活動方法改善心理狀態。
(一) 瞭解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的作用,認識身心發展的關係(1-12'GYM'3.4.1)
【水平目標】
水平一(1-2'GYM'3.4.1.1)
體驗體育活動中的心理感受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體驗參加不同項目運動時的心理感受,如緊張、興奮等;
體驗體育活動中身體疲勞時的心理感受。
水平二(3-4'GYM'3.4.1.2)
體驗身體健康狀況變化時的心理感受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體驗身體健康變化時注意力、記憶力的不同表現;
體驗身體健康變化時情緒的不同表現;
體驗身體健康變化時意志的不同表現。
水平三(5-6'GYM'3.4.1.3)
瞭解心理健康對身體健康的作用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瞭解身心之間的關係;
瞭解心理狀態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瞭解運動愉快感的獲得對人們堅持體育鍛煉的影響。
水平四(7-9'GYM'3.4.1.4)
自覺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理狀態
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
在學習壓力大或煩惱時進行體育活動;
選擇參加有助於獲得運動愉快感的體育活動;
選擇參加有利於人際交往的體育活動。
音樂課程
前言
建國以來,中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尤其是近年來,美育被列為教育方針的內容之一,音樂教育事業獲得迅速發展,師資隊伍不斷擴大,後備力量增多,水平大有提高;音樂教育科研有了長足的進步,取得了許多優秀成果;隨着國際音樂教育交流活動的日益增多,國外一些可供借鑑的音樂教育思想教學體系被系統介紹和引進;教學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這一切都為中國音樂教育的繼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現行音樂教育觀念、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這種狀況影響着音樂教育審美功能的有效發揮,制約着中國中小學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音樂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是音樂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標準》力求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音樂課程目標的設置以音樂課程價值的實現為依據。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鑑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課程目標內含在以下三個層面的表述中。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⒈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通過音樂學習,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
⒉培養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願望
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基本知識和初步技能,逐步養成鑑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終身愛好音樂奠定基礎。
⒊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過對音樂作品情緒、格調、思想傾向、人文內涵的感受和理解,培養音樂鑑賞和評價的能力,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裏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⒋培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通過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對祖國山河、人民、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讚美和歌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⒌尊重藝術,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藝術家的創造勞動,尊重藝術作品,養成良好的欣賞藝術的習慣。通過學習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作品,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和情感,瞭解不同民族的音樂傳統,熱愛中華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樂。
⒈體驗
倡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悦的感受與體驗;啓發學生在積極體驗的狀態下,充分展開想像;保護和鼓勵學生在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
⒉模仿
根據中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從音樂基本要素入手,通過模仿,積累感性經驗,為音樂表現和創造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⒊探究
通過提供開放式和趣味性的音樂學習情景,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願望,引導學生進行以即興式自由發揮為主要特點的探究與創造活動,重視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探究過程。
⒋合作
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集體表演形式和實踐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在羣體中的協調能力。
⒌綜合
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有效地滲透和運用到音樂教學中,通過以音樂為主線的綜合藝術實踐,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音樂的意義及其在人類藝術活動中的價值。
(三)知識與技能
⒈音樂基礎知識
學習和了解音樂基本表現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節奏、旋律、和聲等)和音樂常見結構(曲式)以及音樂體裁形式等基礎知識,有效地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培養學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學習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樂聽覺感知基礎上識讀樂譜,在音樂表現活動中運用樂譜。
⒊音樂創作與歷史背景
以自由、即興的創作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習淺顯的音樂創作常識和技能。通過認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題材、體裁、風格等,瞭解中外音樂發展的簡要歷史,初步識別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音樂,加深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認識和理解。
⒋音樂與相關文化
認識音樂與姊妹藝術的聯繫,感知不同藝術門類的主要表現手段和藝術形式特徵,瞭解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聯繫。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學過的知識,認識音樂的社會功能,理解音樂與社會生活的關係。
二、學段目標
上述課程目標,將分為3個學段,體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9學年中。分段的主要目標如下:
(一)1~2年級
應充分注意這一學段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善於利用兒童自然的嗓音和靈巧的形體,採用歌、舞、圖片、遊戲相結合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聆聽音樂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鮮明。
激發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開發音樂的感知力,體驗音樂的美感。
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樂於參與其他音樂表現和即興創造活動。
培養樂觀的態度和友愛精神。
(二)3~6年級
學生的生活範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擴展,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應注意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受,豐富教學曲目的體裁、形式,增加樂器演奏及音樂創造活動的分量,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藝術的魅力吸引學生。
保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樂於參與音樂活動。
培養音樂感受與鑑賞的能力。
培養表現音樂的能力。
培養藝術想像和創造力。
培養樂觀的態度和友愛精神。
(三)7~9年級
學生生理、心理日趨成熟,參與的意識和交往的願望增強,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增多,在學習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經驗,表達情感的方式較之1~6年級學生有明顯變化。應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實踐活動,鞏固和提高表現音樂的基本技能。擴大音樂欣賞的範圍,更有意識地將音樂的人文內涵融入教學中。7~9年級學生正值變聲期,要適當減少唱歌的數量要求,注意嗓音保護。
增進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關注並樂於參與音樂活動。
提高音樂感受與評價鑑賞的能力,初步養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
發展表現音樂的能力。
豐富和提高藝術想像和創造力。
培養豐富的生活情趣和樂觀的態度,增進羣體意識,鍛鍊合作與協調能力。
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為保證《標準》的實施,教師應深入領會課程的基本理念,開拓思路,創新方法,以音樂為本,以育人為本,全面實現課程價值和課程目標。(一)教學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⒈遵循聽覺藝術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
⒉注意音樂教學各領域之間的有機聯繫
本《標準》設定的四個音樂教學領域是一個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的整體。教師應全面理解和掌握音樂教學各領域的內容要求及其相互聯繫,並在教學中將其融合成有機整體,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⒊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因材施教
課堂教學是學校音樂教育的主要渠道,學校和教師要為全體學生提供足夠的音樂教學時間、空間和條件。學生音樂能力的客觀差異,要求教師對所有學生給予普遍的關懷和鼓勵,使他們充滿自信地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對音樂特長學生應給予相應的指導,並引導和鼓勵他們關心集體的音樂學習。
⒋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係
音樂教學活動應該是過程與結果並重,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溝通學生與音樂的橋樑。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交流互動關係。
教學形式應靈活多樣,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採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創設充滿音樂美感的課堂環境。要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便於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便於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流。
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極大地擴展了音樂教學的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在音樂教育中有着廣闊的應用前景,教師應努力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等優點為教學服務。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區運用電腦網絡方面所藴藏的巨大教育潛力,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學習音樂。
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在影視、廣播、網絡上學習音樂的指導。
⒍因地制宜實施《標準》
(二)關於教學內容的幾點提示
⒈感受與鑑賞
感受與鑑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應注意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聽賞為主。教師的講解、提示,力求簡明、生動,富有啓發性。應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引發想像和聯想。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感受與見解,鼓勵學生勇於表述自己的審美體驗,以利於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逐步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積累感受與鑑賞音樂的經驗。
⒉演唱
演唱歌曲是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最易於接受和樂於參與的表現形式。歌唱技能的練習,應結合演唱實踐活動進行。創設與歌曲表現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帶聲,聲情並茂。注意變聲期的嗓音保護,避免喊唱。
要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儘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驗,培養羣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合唱教學可從輪唱開始,逐步過渡到多聲部合唱。
唱歌教學要注意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演唱的自信心,使他們在歌唱表現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薰陶。
⒊演奏
器樂演奏對於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樂教學應與唱歌、鑑賞、創造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例如,可用樂器為歌唱做伴奏,演奏欣賞曲的主題音調等。可採用各種演奏形式,以學生普遍學習樂器的合奏為主,鼓勵學生從實際條件和各自的興趣愛好出發,在普遍參與中發展自己的特長。
課堂樂器應易學易奏,便於集體教學使用。吹奏樂器必須符合衞生標準,發音純正。可因地制宜,選擇學習該地區、本民族適宜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樂器。鼓勵和引導學生自制樂器。
⒋識讀樂譜
樂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工具。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有利於進行音樂表演和創造等教學活動,識譜要與演唱、演奏、創造、鑑賞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要以生動的音樂為載體,在學生感性積累和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可以通過學生熟悉的歌曲或樂曲識讀樂譜,也可以藉助樂器演奏來學習。
簡譜和五線譜是中國現行的兩種主要譜式,各地、各校在教學中可自行選擇。五線譜教學建議採用首調唱名法
⒌創造
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音樂創造是指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即興創造和運用音樂材料來創作音樂的活動。在音樂教學中,處處都有發揮學生創造性的機會。教師應將創造力的培養貫穿於各個教學領域,要啓發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藝術表現,不要?quot;標準答案"去束縛學生。同一個練習,可能有多種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嘀執?矸椒ǎ煌?皇桌智?
二、評價建議
音樂課程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貫徹《標準》的基本理念,着眼於評價的教育、激勵與改善的功能。通過科學的課程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激勵教師進取,完善教學管理,推動音樂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一)音樂課程評價的原則
⒈導向性原則
音樂課程評價應有利於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發現和發展音樂的潛能,建立自信,促進音樂感知、表現和創造等能力的發展;有利於教師總結、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有利於加強和改進學校的音樂教學工作,並有利於促進課程的發展。
評價指標的確定和評價方法的選擇應以音樂學科的特點和音樂教學的客觀規律為依據,體現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性質與價值,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和音樂審美教育規律
無論是評價學生、教師,還是評價學校音樂教育工作,都應從整體着眼,涵蓋課程目標的各層面和教學的各領域。對學生的評價要用發展的眼光,從不同階段的回顧和對比中,把握其進步與發展,使評價起到激勵和促進的作用。
⒋可操作性原則
評價的指標和方法要簡便、明晰,易於操作和推廣。根據音樂教學的特點,應將定性評價定量評價相結合,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把評價溶進教學的全過程,使自評、互評和他評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生動活潑的良好評價氛圍。
(二)評價內容
⒈學生
對學生的評價應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指標,還應考察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有效性。如: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與情感反應,音樂實踐活動中的參與態度、參與程度、合作願望及協調能力,音樂的體驗與模仿能力、表現能力,探究音樂的態度與創編能力,對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理解以及審美情趣的形成等。
⒉教師
對教師的評價主要是教育思想、業務素養、教學態度、教學方法和效果、教學業績(含課外音樂活動)及在師生的交往與溝通中是否愛護和尊重學生等。
⒊課程管理與課程發展
對管理者和課程的評價主要有:學校領導對音樂教育功能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學校的藝術氛圍、音樂課的開設、音樂教師和音樂教學設施的配備、課外音樂活動的開展等。對《標準》執行情況和出現的問題進行階段性的評價和分析,及時加以總結,不斷調整和完善,促進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三)評價的方式與方法
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音樂教學的實踐過程,是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應予以充分的關注,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進行。可採用觀察、談話、提問、討論、抽唱(奏)等方式進行。
⒉定性述評與定量測評相結合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音樂興趣愛好、情感反應、參與態度、交流合作、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等,可以用較為準確、形象的文字進行定性評價,也可根據需要和可行性,進行量化測評。無論採用哪種方法,都要注意科學性。
⒊自評、互評及他評相結合
對學生和教師的評價可採用自評的方式,以描述性評價和鼓勵性評價為主。由於在音樂學習中學生個體差異明顯,因此,學生評價的重點應放在自我發展的縱向比較上。
"班級音樂會"能充分體現評價的民主性,營造和諧、團結的評價氣氛。通過班級音樂會或其他活動,展示師生音樂作品、音樂小評論、演出照片、錄音錄像等,達到相互交流和激勵的目的,是一種生動活潑的評價方式
學生和教師的自評、師生之間和教師之間的互評、學校和上級主管部門對教師的評價、家長對教師的評價以及師生和家長對學校音樂教學工作和音樂課程的評價,都是重要的評價方式,可以多渠道地獲取改進音樂教學的信息,及時調整和改善教學,提高音樂教學質量。但評價活動不宜過多,儘量簡化評價過程,防止流於形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