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師生關係

鎖定
師生關係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育目標,以各自獨特的身份和地位通過教與學的直接交流活動而形成的多性質、多層次的關係體系,良好的師生關係不僅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師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價值、生命意義的具體體現。 [1] 
中文名
師生關係
外文名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含    義
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關係
體    現
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價值、生命意義

師生關係簡介

師生關係教育關係

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
教育關係是師生關係中最基本的表現形式,也是師生關係的核心。師生之間的教育關係是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而產生的。這種關係是從教育過程本身出發,根據對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各自承擔的不同任務和所處的不同地位的考察,對兩者關係作出的教育學意義上的解釋。教不嚴師之惰,一般來説,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是促進者、組織者和研究者,而學生一般是參與者、學習者,同時又是學習的主人和自己教育的主體。這種關係形式,並不隨教師和學生的主觀態度而轉移,而是由客觀條件所決定,並且在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活動中得以表現。教育關係的建立,首先取決於教師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於教師的專業知識、教育技能和人格力量等。在教育關係中,教師與學生的活動中心都與教育目標有關,並體現着學校教育工作的任務與特點。這種關係既應符合教育科學規律,又應體現教育創造藝術,既能為師生雙方提供最大的發揮主體力量的空間,又能使雙方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從而使學生獲得和諧發展。

師生關係心理關係

師生之間不僅有正式的教育關係,還有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心理關係。心理關係是師生為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而產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這種關係能把師生雙方聯結在一定的情感氛圍和體驗中,實現情感信息的傳遞和交流。師生心理關係是伴隨着教學活動的開展而自然形成的,是教學活動中一種客觀而基本的師生關係,它受到教學過程和結果的直接影響。由於教育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互動過程,所以師生之間的心理關係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也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並貫穿於師生關係的全過程。師生心理關係對教學活動具有重要影響,是教學活動得以展開的心理背景,並制約着教學的最終結果。同時,良好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會促進師生情感關係更加融洽和諧,所以加強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溝通,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甚至會對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很大的影響。優化師生心理關係是師生關係改革的現實要求。

師生關係倫理關係

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折射着社會的一般倫理規範,同時又反映着教育活動獨特的倫理矛盾,因此師生關係也表現為一種鮮明的倫理關係。師生之間的倫理關係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構成一個特殊的道德共同體,各自承擔一定的倫理責任,履行一定的倫理義務。這種關係處於師生關係體系中的最高層次,對其他關係形式具有約束和規範作用。學生的道德觀念有很大部分是從教師那裏直接獲得的,教師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施以道德方面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不僅有廣博的知識,還應該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確的道德思想,而這正是建立良好的師生倫理關係的關鍵。
但是,長期以來師生倫理關係在教育理論上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師尊生卑是古代社會師生倫理關係的特點,而在現代社會,師生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成為師生倫理關係的基礎。人的全面發展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追求,人性解放、民主自由是現代倫理的基本精神,因而,只有充分體現現代倫理基本精神的師生關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師生倫理關係。作為現代教育倫理本性的具體化和集中表現,現代師生倫理關係應具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體現教育崇善的基本特性,這也是師生倫理關係改革的方向所在。

師生關係歷史發展

師生關係古代

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
中國歷史上有重視培養和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傳統。春秋時期,孔丘同他的弟子的關係,是古代的楷模。他熱愛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學生對他尊重景仰,親密無間。戰國時期,荀況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比喻學生可以後來居上,超過老師。唐代韓愈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又説:“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上述傳統只是反映少數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的一個方面。在封建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師生關係,是受封建等級制的制約,並服從封建統治階級的教育目的的。如《尚書》所記:“樸作教刑”和《學記》所載“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説明教師可對學生施行體罰。教師被納入“天、地、君、親、師”的序列,學生就只能恭敬從命,不能反問質疑。在西歐中世紀,學生對教師則必須絕對服從,只能聽而不問、信而不疑;稍有違犯,就會受到教師的責打。這種人身依附、依靠棍棒維持學校紀律,壓抑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狀況,是封建社會師生關係的主要特徵。

師生關係資本主義時期

到了資本主義時期,資產階級思想家、教育家在政治上反對封建等級制,提倡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和人的個性解放, 在教育上則反對壓抑兒童“ 天性”、 無視學生人格的封建主義師生關係。如 18世紀,法國的J.-J.盧梭極力強調兒童的自然發展, 主張改變教師的地位和作用。19世紀末,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J.杜威認為,要從兒童自發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建立以兒童為中心的師生關係。他説:“這是和N.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這裏,兒童變成了太陽,而教育的措施則圍繞着他轉動, 兒童是中心, 教育的措施便圍繞他而組織起來。這就從封建主義的“教師中心”,躍到了另一極端──“兒童中心”。

師生關係近代

到了20世紀30年代,要素主義教育派(見要素主義教育)又強調教師的實力和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它主張教育過程的主動性在於教師而不在於學生,教師是“整個教育體系的中心”。 70年代以來, 既有人主張恢復“兒童中心”,也有人主張恢復體罰學生。
蘇聯十月革命後,曾經受到資產階級兒童學和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30年代起,為了糾正“兒童中心論”的錯誤,又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曾一度有所忽視。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在老解放區,隨着政治上的民主化,師生之間建立了革命同志式的尊師愛生關係。在對敵鬥爭中,師生團結戰鬥,親密無間,教育形式也生動活潑。

師生關係現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繼承了老解放區師生之間的民主平等、尊師愛生的傳統,堅決反對教師體罰學生,反對“教師中心論”和“兒童中心論”,批判地繼承了歷史上師生關係方面的優秀遺產,在社會主義教育實踐中不斷調整和發展師生關係,用新的經驗豐富了師生關係的內容。中國學校的師生關係的主要表現是:①民主平等。確認師生在政治上、人格上和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形成同志式的民主關係。教師是教育者,有教育和管理學生的職責,學生要虛心接受教育;同時,教師也要向學生學習,學生可以對教師提出意見和要求。師、生共同探討真理,服從真理。②尊師愛生。要求學生要尊敬老師、謙恭有禮,學而不厭,虛心聆聽教師的教誨,服從教師的正確指導。教師要熱愛學生,關心他們的德、智、體的全面成長,把他們看作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以認真負責、誨人不倦的精神引導學生前進。③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積極性相結合。教師“聞道在先”,“術業有專攻”,應當掌握教育方向,教學內容和進程,負責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進行自己教育的主體,而不是注入知識的容器;要相信學生,尊重他們的合理願望,注意瞭解學生的特點和個性特徵;要按照教學工作的規律,啓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師生關係新型師生

師生關係內容

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
新型師生關係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它的核心是師生心理相融,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係。它的宗旨是本着學生自主性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展。它應該表明: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係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悦。

師生關係構建

生活中教師為學生創造和睦、寬鬆的環境,學生才會信任教師,才會向教師敞開心扉,才會樂於向教師説出真情實感,才會把教師當作朋友。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親師”指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學生接受教師教育的前提,這一點與現代教育觀念是共同的。教育是一門藝術,對待師生關係,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採取積極的態度,正確理解“民主”、“平等”的內涵,對教育過程發生的問題在思想上要有明確的認識,處理要適度妥當,既不小題大做,過分渲染誇大,也不簡單粗暴,草草了事,這樣才能促進師生關係健康、和諧。怎樣正確理解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呢。

師生關係方法

1.遵循理解原則。小學生小,與教師在認識問題、處理總是上有非常大的差異。為了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教師有必要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加強自身的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處理問題時充分理解學生,熱情地關心、愛護學生,消除師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
師生關係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於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一次,一位教師發現一個學生故意讓旁邊的一個同學抄作業,便在全班同學面前嚴厲地批評了他,説他這樣做是害了那個同學。挨批評的學生很不服氣,下課後,主動找到老師説:“我知道讓他抄作業不好,可是他説看看我怎麼做的。我想讓他看看也沒什麼不對。”聽學生一説,老師意識到自己調查瞭解不夠,沒完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批評他是不對的。便誠懇地做了自我批評,及時解決了出現的矛盾。學生認為讓同學“參考”一下自己的作業“沒什麼”,教師卻把這類事看得很嚴重,這就是認識上的差異。其實,學生實在不會做作業,看看別人怎樣做的,再動腦思考不是壞事,學生的學習願望還是值得肯定的。不過對於一點不動腦筋、完全照抄別人作業的學生還是要適當批評,絕不能聽之任之。諸如此類事情,師生雙方如果相互理解,就會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矛盾。當然,學生對什麼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理解並不深刻,有時可能還有些偏激。如,把老師對他們的批評看成是找岔兒;教師的態度稍微嚴厲一點,就認為是不尊重他們、不民主等等。孩子看待某些問題思想有一些偏激是正常現象,因為他們終究是不成熟的孩子。社會、家庭、學校,特別是班主任老師有責任給他們講清道理,告訴他們什麼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對學生錯誤的思想行為給予適當的批評是教師的責任,班主任老師要幫助學生區分善意的批語幫助和惡意的訓斥指責。教師提出批評,學生能正確對待,虛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表現;學生提出意見,教師能夠耐心聽取,給予積極響應,也是民主的表現。教師有錯誤,及時承認,及時改正,就能獲得學生的諒解,實現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
理解是建立師生感情的基礎,是積極行動的先導。無論什麼事情,學生不理解,如果硬要他去做,總不會產生好的效果。
2.堅持尊重原則。尊重學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説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的基礎,那麼,尊重就是這一關係的核心。一位教育家在論述教育的功能時説:“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教師不尊重、愛護學生,便得不到學生的尊重。許多學生在調查問卷中説:喜歡和佩服尊重學生的教師。一個學生在投入“友好信箱”的信中寫道:“老師,您講課時我在下面小聲説話,您不但沒批評我,還讓同學們聽聽我有什麼看法,使我很感動,我覺得您這樣做很好!”
教師不是法官,學生不是被告,雙方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統一體,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沒有理由相互不尊重。一些學生對教師的不禮貌行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師造成的。受舊觀念影響,教師往往唯自己獨尊,遇事不去設身處地為學生着想,不注意體會學生的思想感情,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專行,濫用職權,結果造成學生心裏極為不滿,出現牴觸行為,甚至在背後議論教師、給老師起外號等等。反過來,教師又抱怨學生品質壞,戴上有色眼鏡看後進生,師生關係成惡性循環,致使教師不能順利開展教學工作,學生也不能很好地學習,雙方的利益都受到嚴重的影響。應該明確的是尊重應該成為教師工作的出發點。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儘量減少失誤。良好的師生關係需要教師悉心呵護。作為一名教師,要心胸寬廣,善於用尊重他人的行為影響學生。對學生的不禮貌行為,教師應採取寬容態度,適當加以疏導,不激化矛盾。
教師偏愛少數優秀的學生是造成師生關係不融洽、不和諧的又一個原因。過去做班級工作提倡“抓兩頭,促中間”,好學生非常受寵,而大部分學生卻被冷落。教師這樣做,尊重的只是少數“好學生”,使大部分學生有一種失落感,這些學生不但會對少數“好學生”產生厭煩感,而且對教師也很不滿意。教師偏愛少數“好學生”就是不尊重大多數學生。師生無親疏,無論哪一個學生都有長處,教師應該一視同仁,善待每一個學生,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幫助他們克服缺點,努力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給所有的學生創造表現才能的機會,這樣才能做到尊重每一個學生。
總之,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應該從教師做起。轉變教師思想觀念是突破口;調動學生積極因素,建立學生評價機制是關鍵;堅持理解和尊重原則是保障。教師有熱愛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生才會熱愛教師;師生之間關係協調,兩者才會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進入教育教學的最佳境界。有時教師的一句平常話、一個普通的動作都會引起學生的內心波動,對師生關係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的因素是多元的,絕不只是上面所探討的幾個方面。今後還應不斷實踐和總結,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果。

師生關係扭曲師生

師生關係案例

安徽長豐縣雙墩鎮吳店中學的兩名學生在課堂上打架,被曝授課教師楊經貴沒有制止,而是堅持繼續上課,以致一名學生死亡。
一個月連續發生三起弒師案。(人民網2008年12月10日) [2] 
女教師被逼向學生下跪道歉後進精神病院(《華西都市報》2008年12月8日) [3] 
教師因批評學生挨耳光並被打倒在地(《北京晨報》2008年12月8日)。 [4] 
小學教師疑因體罰學生被家長要求道歉服毒自殺(中國網2008年12月15日) [5] 
... ...
教師不管、被毆、被辱、被逼瘋甚至被弒的新聞,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蜇痛了人們的心。同時,也折射出當前中國教育的弊端,功利教育導致師生關係扭曲和變異。

師生關係原因

1、當前師德師風很不樂觀,教師的素質低、對學生不負責任,是師生關係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必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2、當前教師的教學自主權,對學生管理嚴格、要求嚴格,不但不會讓學生感激,反過來會惹來學生的記恨,家長的指責,由此學生的行為被縱容,無法無天,對教師沒有起碼的尊敬。
3、當前應試教育體系,注重知識教育,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使學生人格不健全,也不珍惜生命。
4、工具理性在教育界“蔚然成風”,教師把教書作為生存的工具,而學生把接受教育作為參與社會競爭的工具,教師和學生之間,只是金錢關係、利益關係,而不復傳統的師徒關係,“亦師亦父”的師生關係蕩然無存。

師生關係培養師生

提高師德修養
提高師德修養,塑造高尚師德形象。
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
所謂師德,是指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師德是教師隊伍建設根本;教師整體素質核心;也是良好師生關係建立的助推器。師德興則教育興,教育興則民族興。胡錦濤同志曾在會見全國優秀教師代表時強調: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時刻不忘黨和人民重託;把培養人才作為自己重大責任,要自覺加強道德修養,孜孜不倦鑽研業務,不斷提高育人水平;要率先垂範,為人師表,真正成為學生健康成長引路人。就是説教師應該忠誠黨教育事業,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教師是管人的人,但管人首先要學會做人,做好人,然後才有資格去教育管理人,正如孔子所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不杜絕教師隊伍中的不道德現象,不完善教師人格形象,塑造學生靈魂又從何談起?所以,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樹立高尚的師德形象。首先,要有敬業愛崗,立志終生植根於教育行業,專心治學治教,躬耕教壇,孜孜以求,無私奉獻,這是幹好教育事業的思想基礎。其次,樹立牢固法治觀念,學法講法,以法執教,依照《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有關要求,履行自身職責和義務。再次,弘揚敬業、愛業、艱苦創業精神,並用《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標準約束自己,完善自己。最後,把“教書育人”與“教書育己”統一起來,從細小事情抓起,堅持經常,形成習慣,以身立教,為人師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形象給學生感染和啓迪。學高為師,德高為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有機結合,和諧學生的心靈。
尋找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與關愛生命教育的最佳結合點,讓學生真正的珍愛生命,將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上升到對生命的敬畏教育,感受生命是至高無上的。
對青少年進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青少年“身”和“心”全面發展的要求;提升青少年的生活品質,讓他們健康的成長、幸福的生活,是當代教育所要關注和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是教育的真正核心所在。作為未成年人教育主陣地的學校,應採用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或講座,利用廣播、電視、錄像、黑板報等宣傳工具,針對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及知識要求,讓青少年從多角度、多場合接受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其身心發展特點,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轉變不良行為,和諧自己的心靈,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使其順利渡過青春期。通過設立心理諮詢室、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使個別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療,不斷提高其心理素質。探索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強化生命教育,打造“平安青春期”工程。
師道尊嚴
構建師生關係的新走向(雙向式“師道尊嚴”)。
作為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結成的相互關係的師生關係,它的走向是指師生關係的價值取向及其實踐結構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歷史上有兩種主要的師生關係價值取向:一是教師本位的師生關係取向,如傳統“師道尊嚴”思想;二是學生本位的師生關係取向,如民主、平等的理論和要求。現代教育需要民主、平等,也需要“師道尊嚴”。在新課改形式下,教育需要繼承“師道尊嚴”的合理內核,剔除壓迫、獨裁、體罰等非尊重學生的方式,形成民主、平等式的“師道尊嚴”,即雙向式“師道尊嚴”。雙向式“師道尊嚴”是現代師生關係新走向,可稱為“第三種結構”或“第三條道路”,具有尊重、溝通、分權等性。
改革教育制度
改革教育制度,促成師生關係和諧。 [6] 
近二三十年來,經濟領域的市場化風習很快蔓延到學校,大家都處於競爭之中,師生之間又多了一層利害關係,最終導致師生關係利益化甚至市場化,這樣怎能促成師生的和諧呢?學校工作應以學生為中心,老師的責任就是“傳道、授業、解惑”,老師不是老闆,更非警察。老師是知識的承載者、是知識接力中的前一棒,學生是老師知識的傳承者和擴大者。要根除功利教育,讓師生關係恢復和諧,僅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轉變觀念是做不到的,而必須進行教育制度改革,並同步進行包括户籍制度、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在內製度改革,方可有成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