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學校體育

鎖定
學校體育是指以在校學生為參與主體的體育活動,通過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態度、習慣、知識和能力來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校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計劃性、目的性、組織性較強的體育教育活動過程。
中文名
學校體育
外文名
physical education

學校體育體育概述

學校體育簡單介紹

由於社會制度、國家性質和教育目標的不同,各國的學校體育目標也不盡相同。一般有:促進學生身體生長髮育、增進健康;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鍛鍊身體的知識、方法;培養學生運動的興趣、能力、習慣以及良好的品行;發展個性。有的國家還將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和為國防服務作為學校體育目標。中國學校體育的根本目標是通過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為提高中華民族的身體素質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學校體育包括校內體育和校外體育兩部分。

學校體育組成要素

學校體育由五個主要部分或要素構成:1.體育教學(以體育課為主要形式);2.課外體育活動(由學校或學生自行組織,以學生體育鍛煉為主要內容);3.運動代表隊訓練和各種形式的體育比賽(如班級賽、校際賽、各類選拔賽,以及參加地區和全國性比賽等);4.早操和課間操(前者多由學生個人自由鍛鍊或學生自由組合鍛鍊,後者多為有組織的徒手體操活動);5.科學的作息和保健措施(旨在保證學生足夠的睡眠、休息和鍛鍊時間,同時要講究衞生,注意營養,預防疾病發生等)。

學校體育目的

學校體育 學校體育
中國學校體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增強他們的體質,並對他們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使他們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從事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衞祖國。要實現這個目的,必須完成下列的具體任務:①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地生長髮育,養成學生坐、立、行的正確姿勢;促進學生力量、速度、靈敏、耐力等身體素質的發展,增強學生走、跑、跳躍、投擲、攀援等身體基本活動能力。體育活動大多在室外進行,鍛鍊學生習於寒暑,能登山、泅水,以增強他們適應自然環境、抵抗疾病、克服困難的能力。②傳授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方法,使學生愛好體育活動,懂得怎樣鍛鍊身體,養成堅持鍛鍊身體的習慣;對有發展條件的學生進行系統的業餘運動訓練,為國家發現和培養優秀的體育人才。③結合體育向學生進行道德、品質等精神文明的教育。要教育學生認識體育對個人、對民族和國家的重要意義,啓發其鍛鍊身體的自覺性。

學校體育任務

學校體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增強他們的體質,並對他們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使他們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從事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衞祖國。
要實現這個目的,必須完成下列的具體任務:①全面鍛鍊學生的身體,促進身體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的發展,提高身體素質和人體基本活動能力,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②使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學會科學鍛鍊身體的方法,培養學生從事體育運動的態度、興趣、習慣和能力,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③促進學生個體社會化,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質。

學校體育特徵

(1)基礎性
首先,體育教育在整個教育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是德智體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學校體育的對象是在校學生,身心發育處於關鍵時期,體育有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再次,學生階段是生活習慣和行為養成的重要階段,體育知識的掌握與體育習慣的養成,將為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2)普及性
學校體育以全體學生為對象,以全面傳授體育知識、普及體育活動為宗旨。
(3)系統性
學校體育遵循兒童青少年發育成長的基本規律,並根據教學規律設計教學活動;教師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有計劃地指導學生;課餘體育同課堂教學一起構成體育活動體系,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教學目標。

學校體育項目

它的項目多為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立定跳遠,跳高,跳繩,仰卧起坐,籃球 ,足球,排球等。

學校體育課程設計

(以學校不同而定)
小學低年級:一週3節
小學高年級:一週2節
初/高中:一週2—3節
部分地區中考將體育成績列入總分。

學校體育地位意義

學校體育全面發展,培養人才

學校體育是全面發展的組成部分,是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重要內容。體育和教育都是人類社會的文化現象,隨着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同時,它以越來越複雜的形式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體育和教育從來就有緊密聯繫。體育作為培養人和教育人的必要手段,歷來都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原始社會時期,處於萌芽狀態的教育和體育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原始人類傳授生產和生活技能的教育目的,往往是通過身體活動的方式去實現的。教育和體育的原始形式處在一個統一體內。
進入奴隸社會以後,為了鎮壓奴隸的反抗,維護奴隸主的統治,為了吞併弱小民族或防備鄰國侵襲,統治階段崇尚武力,因而重視對貴族子弟施行尚武教育和身體訓練。在學校教育中,體育內容比重很大,地位很高,例如:古希臘的學校教育中把體育列為重要內容,奴隸主子弟從小學起就要受到嚴格的體操和軍事訓練,學習角力、競走、跳高、擲標槍和游泳;中國周朝為奴隸主子弟設立的學校中,也很重視體育,“六藝”教育中的“射”和“御”都屬於體育內容。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體育在一般教育中的地位逐漸降低,其內容在整個教育中的比重相對減少,這主要是重文輕武思想和宗教禁慾主義的束縛和影響。儘管如此,在當時的武士教育中,仍不乏體育的內容。西歐世俗封建主騎士教育的“七技”(擊劍、投搶、騎馬、游泳、打獵、下棋、吟詩),主要內容都屬體育。
近代體育是在歐洲文藝復興以後發展起來的。隨着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近代實驗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發展,“三育並重”的教育思想的倡行,體育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文化現象,並在學校教育體系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因而得到迅速的發展。
現代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特別是新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新飛躍和社會生活的新變化,對增強社會成員的體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使學校教育在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體育作為教育的組織部分也具有新的特徵,出現了新的趨勢,如體育教育義務化、體育設施開放化、體育方式多樣化、體育手段科學化等等。體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為更多的人所認識,體育作為一種理論、知識、方法體系已為更多的人所接受。

學校體育國民體育的基礎

學校體育是國民體育的基礎,對增強民族體質和提高競技體育水平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一個民族的素質,主要包括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品德素質。民族體質的強弱,關係到國力強弱和民族興衰。學生時期是長身體的時期,特別是中小學生正處在生長髮育的旺盛時期。人的生長髮育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體育鍛煉是影響人體生長髮育最積極的因素。在學生時期,加強體育鍛煉,能促進身體的正常生長髮育,全面發展身體,增強體質,為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通過世代的積累,逐步提高民族的體質水平,經常實力,關係到國家的聲譽。由於各個運動項目的運動員必須經過多年的系統訓練和競賽,才能達到較高水平,因此,各國都把希望寄託在中、小學生身上。實踐證明,在學校體育實踐中,發現體育人才,進行多年的系統訓練,打好基礎,就能為國家培養和輸送優秀運動員的後備力量。兒童、青少年是各國人口構成的重要部分。因此,學校體育的發展水平,也成為大眾體育普及水平的重要標誌。同時,學生在學校體育教育中所養成的體育觀念、能力和習慣,將有助於他們在踏入社會後,成為大眾體育的生力軍,從而極大地推動大眾體育的發展。

學校體育促進智力發展

學校體育不僅能夠使學生的體質得到增強,而且可以促進智力的發展。科學實踐證明,堅持經常的鍛鍊,可以提高大腦皮層細胞活動的強度、均衡性和靈活性。通過體育運動,還可以培養敏鋭的感知能力,靈活的思維和想像能力,良好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這一切都有利於學生的智力開發,從而有利於他們學習和運用科學文化知識。

學校體育高尚品德和堅強的意志品質

學校體育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堅強的意志品質。嚴格的體育教學和訓練,可以加強學生的組織性紀律性,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體育教學和訓練的對抗性,可以促進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同時,學校體育還為學生的道德行為的表現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在體育運動這樣一種特殊環境中,學生努力控制和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努力表現出良好的道德風貌,從而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習慣打下基礎。

學校體育對美育的作用

學校體育對於美育也有積極作用。它以自己豐富的內容和形式,不僅塑造體形的外在美,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通過提高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更好地培養學生認識和表現自身在運動方面的美,使自我身心得到更加充分、自由、全面的發展。

學校體育娛樂休閒活動

學校體育還是一項高尚的娛樂休閒活動。廣大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之餘參加體育活動,能夠使緊張的神經得到鬆弛,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這既是一種很好的體腦調劑和恢復手段,又是一種有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業餘文化生活。

學校體育歷史發展

學校體育早期發展

學校體育是隨着教育的不斷髮展而逐步形成體系的。在歐洲古希臘已將體育列為教育的內容。在中世紀教會宣佈"肉體是靈魂的監獄",學校裏的體育完全被忽視。在封建領主割據的時代,軍事體育是統治階級的特殊需要,因而“騎士七藝”(騎馬游泳、投槍、擊劍、行獵、下棋、吟詩)成了騎士教育的主要內容。到了文藝復興時代,體育又重新被人們重視起來。隨着教育的發展,體育才真正成為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18世紀80年代,普魯士教育家J.B.巴澤多把J.J.盧梭的教育觀點應用於德國,在德紹開辦了一所泛愛學校,意思是愛和善良道德的學校。這種學校把培養人作為教育目的,提倡直觀性原則,考慮兒童的興趣,比較突出地實施體育和勞動相結合的教育,學生每天讀書3小時,體育和音樂3小時,手工勞動兩小時;每年夏季有兩個月的野營生活;體育課按年齡分組教學。以後,德國的體育先驅J.C.F.古茨穆茨在理論和實踐上使體育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德國的A.施皮斯確立了學校體育的體系和制度。

學校體育中期發展

進入20世紀,工業發達國家更加重視增強青少年的體質,許多國家制訂了統一的體育教學大綱和教材,增加了體育課時,注意提高體育師資水平,改善體育場地和設備,重視學生的業餘運動訓練,努力培養優秀的運動員,開展對兒童和青少年體質與體育的研究,使學校體育走向科學化。

學校體育在中國的發展

在中國,周代學校教育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也含有德育、智育、體育的意思。射、御是軍事技能和身體的訓練,禮、樂中的舞蹈也含有鍛鍊身體的作用。但是,從漢代起,學校教育內容以“六經”為主,不再重視軍事技能或身體的訓練。隋唐時代開始實行的科舉制度,更使學生只是埋頭讀書。宋代到清代的教育,進一步主張靜坐學習與思考,甚至兒童的遊戲也受到限制。統治階級的“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於人”的思想,影響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教育,只有德育、智育而無體育。其間,只有少數教育家在私人教學中重視鍛鍊身體和體力勞動,或者自己學習武藝、鍛鍊身體。所以,也有少數文人學士會騎馬射箭、武術、踢球或打馬球。直到清末,1901年廢除科舉1903年才仿照外國興辦學校(稱為學堂),在課程中開設“體操課”,每週2~3課時,小學以教授遊戲和普通操為主,中等和高等學堂以兵式操為主,有的學校也學習武術。當時,外國人在中國辦的教會學校,提倡田徑、球類等活動,許多學校受其影響,也在課外開展這類運動和競賽。辛亥革命以後,基本上沿襲清末的學制和課程,體操課的情況改變不大。1923年的學校課程綱要,開始把體操課改為“體育課”,每週仍為2~3課時,教學內容也由兵式操為主改為遊戲、田徑、球類和體操等綜合教材。以後,在教育部內設立了主管體育的機構,制定和頒佈了學校體育的一些法規和教材。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1年政務院發佈了《關於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指出學校體育和衞生工作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具體要求。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設立了體育處,管理學校體育,頒佈了學校體育的各種規定。1956年開始使用統一的體育教學大綱和教材。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和各省、市、自治區體育運動委員會,也設有管理學校體育的機構,並在學校推行《勞動與衞國體育制度》(1964年改為《青少年體育鍛煉標準》,1975年改為《國家體育鍛煉標準》)。1975年,教育部設立了體育司,有些省、市、自治區教育廳、局也設立了體育衞生處,加強學校體育的管理。同年,又採用新的體育教學大綱和教材。 1979 年,教育部和國家體委聯合頒佈了《中小學體育工作暫行規定》、《高等學校體育工作暫行規定》(試行草案)和《全國學生體育運動競賽制度》,進一步改善學校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