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湯和

(明朝開國功臣、東甌襄武王)

鎖定
湯和(1326年—1395年8月30日),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廣德鄉東湖村人。 [124]  至正十二年(1352年)參加郭子興義軍,任牌頭,作戰驍勇,衝鋒在前,歷升至管軍總管。至正十五年(1355年)隨朱元璋渡長江,克集慶、取鎮江,屢破元軍,累功升統軍元帥。至正十七年(1357年),升江南行樞密院同僉,鎮守常州,屢次擊敗來犯之張士誠部。吳元年(1367年),升左御史大夫兼太子左諭德,擊降方國珍,洪武元年(1368年),俘獲陳友定,隨大將軍徐達西征,與右副將軍馮勝自懷慶逾太行山,攻取澤州潞州晉州絳州。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賜功臣號開國輔運宣力武臣、散階榮祿大夫勳階柱國,爵封中山侯,食祿一千五百石。洪武四年(1371年)擊降明升。洪武五年(1372年),從徐達北征沙漠。洪武六年(1373年),練兵於臨清。洪武八年(1375年),移鎮彰德,追伯顏帖木兒至察罕腦兒,獲馬羊牛畜無算。洪武十一年(1378年),功臣號加“推誠”,階升特進光祿大夫、職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勳階左柱國,進爵信國公,議軍國事,加祿至三千石。洪武十四年(1381年),隨徐達出塞北伐,征討乃兒不花,攻克灰山,俘獲其平章別裏哥、樞密副使久通。洪武十八年(1385年),五開山蠻獠為亂,率師討之,俘虜四萬。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告老還鄉,賜鈔一萬五千,白金二千兩,黃金三百兩,文綺四十端,宅第於鳳陽。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逝世於家,享年七十,追封東甌王,諡號“襄武”。 [5]  [100-102] 
全    名
湯和
鼎臣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濠州鳳陽縣廣德鄉東湖村
出生日期
1326年
逝世日期
1395年8月30日
爵    位
中山侯→信國公→東甌王(追封)
諡    號
襄武
功臣號
開國輔運宣力武臣→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
散    階
榮祿大夫特進光祿大夫
勳    階
柱國左柱國

湯和人物生平

湯和參加義軍

湯和出生於在濠州鳳陽縣(今安徽鳳陽縣)廣德鄉東湖村 [124]  ,自幼父母雙亡,養育在姨母家。兒時在嬉戲之時,常玩跨馬持槊的遊戲,指揮羣童。成年之後的湯和身高七尺,舉止灑脱,沉穩敏捷,善於謀略。 [5]  [100] 
湯和畫像 湯和畫像
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劉福通率眾起義,迅速攻克潁州城,打出“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的旗號。 [127]  四方羣起而響應之。起義於蘄州黃州者,以彭瑩玉和尚為宗,推徐壽輝為首,建元治平,國號大宋 [128]  ,攻克德安、沔陽、安陸、武昌、江陵、江西諸郡。起義於湖南湖北者,推布王三孟海馬為首,奄有均州房州襄陽荊門歸州峽州。起義徐州者,推芝麻李為首,攻克徐州城。 [6]  當此之時,湯和亦思自奮拔 [5]  [100] 
至正十二年(1352年)初,湯和徒步率領子弟十餘人追隨郭子興,任牌頭 [111]  作戰驍勇,衝鋒在前,攻宿州,取九灣,升百户,攻濠州定遠縣,使其將謝成、李德春投降,得兵一千五百人,升為千户 [100]  [5]  [112] 
至正十三年(1353年),湯和隨朱元璋攻大洪山寨,得兵八百,升萬户 [100]  [5] 
至正十四年(1354年),湯和又跟隨朱元璋攻克滁州,殺其守帥,升管軍總管,招降鮑子方兵千餘人。 [100]  [5]  [132] 

湯和從龍渡江

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湯和隨張天祐等攻取和州也先帖木兒趁夜遁逃。 [100]  [129-130] 
二月,杜遵道劉福通等人擁立韓林兒為皇帝,建都亳州,建元龍鳳,國號宋,遣使四出,招羣雄是其子弟者。三月,郭子興去世,部下歸屬未定。 [131]  四月,韓宋授郭子興之子郭天敍都元帥,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 [112]  不久後,因和州缺糧,朱元璋與諸將謀劃渡江,為無船而煩惱。當時,趙普勝、李普勝、俞通海父子擁眾萬餘人,船千艘,佔據巢湖,結為水寨,與廬州(今合肥)左君弼有間隙,屢被其窘,懼為所襲。 [115] 
湯和半身像 湯和半身像 [2]
五月二日,俞通海來歸附,乞發兵為導,朱元璋於是親往巢湖與李普勝等會,就觀水道,率舟出和州。當時銅城閘、馬場河等隘口都被蒙元中丞蠻子海牙水寨所阻扼,惟有一小港可達,然而水淺且乾涸,不可通大艦。不久後,大雨兼旬,川穀流溢,平時非行舟處皆水深丈餘。朱元璋遂乘漲發巢湖舟,魚貫而出,至黃墩,趙普勝率所部叛去,餘舟悉至和州。在來降的舟師未到之時,遣人誘蠻子海牙軍來互市,於是拘捕得十九人,都是善操舟者,令其教諸軍練習水戰,朱元璋命廖永安、張德勝、俞通海等統領舟師。 [116] 
五月十七日,朱元璋率舟師攻蠻子海牙於峪溪口(今裕溪口)。敵舟高大,不利進退。廖永安等操舟如飛,左右奮擊,大敗其眾。遂與諸將商定渡江之計,諸將都想要直奔金陵(今南京)。朱元璋説:“取金陵,必先自採石鎮開始。採石鎮是南北的喉襟。取得采石,就可謀求金陵了。” [117] 
六月一日,朱元璋率徐達、馮國用、邵榮、湯和、李善長、常遇春、鄧愈、耿君用、毛廣、廖永安,各率舟渡江,將出江口,恰逢日暮,忽然軍後數十里黑雲蔽天,雷電風雨大至,舟遂停發。 [7] 
六月二日,渡江至牛渚磯(今採石磯),元軍驚駭,出兵來拒。朱元璋麾甲士以進,敵不支而既逃。常遇春奮戈先登,湯和等諸軍鼓勇繼之。採石鎮兵驚潰,遂攻克採石,靠近江水的諸壘望風而降。 [5]  [118] 
諸將想着和州飢乏,見到糧畜,各自都想取走而歸和州。朱元璋察覺諸軍沒有進取之意,於是對徐達等人説:“如今全軍渡江,幸而取得勝利,應當乘勝直取太平路。你們放任諸軍取財物而歸,再舉必難,江東非我所有,大事去矣。”於是令全部斬斷舟纜,把舟推置於急流之中,舟都順流東下。諸軍大驚,問緣故。朱元璋説:“成大事者不規小利。此去太平甚近,舍此不取,將奚為?”於是諸軍皆聽命,令軍中皆先吃飽,吃飽後即率眾自觀渡向太平橋,直趨太平城下。蒙元平章政事完者不花、萬户萬鈞、達魯花赤普里罕忽裏閉城拒守。朱元璋發兵急攻,攻克太平城,湯和繳獲三百匹戰馬。 [5]  [118] 
六月七日,蒙元右丞阿魯灰、副樞絆住馬、中丞蠻子海牙等率巨舟攔截在採石江,閉姑孰口,斷絕朱元璋歸路,陳野先與其部將康茂才分水陸兩道進犯太平城,其鋒甚鋭,朱元璋按兵於城上,察其無他奇謀,於是遣徐達鄧愈、湯和率兵出姑孰東迎戰,覆命別將秘密率兵由小路繞到其後方,湯和攻擊其水軍,被流矢射中左大腿,怒氣益奮,拔出箭後繼續戰鬥,徐達與鄧愈由東門轉戰至城北,夾擊元軍,擊破其步軍,生擒陳野先,使其寫信招降餘部,阿魯灰、蠻子海牙等見陳野先兵敗,不敢再來進攻,率其兵還駐峪溪口。 [5]  [8] 
六月十日,湯和隨徐達攻克溧水州句容,留守當地。 [5]  [113]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十日,湯和隨朱元璋攻克集慶路(今江蘇南京)。 [100]  [112]  [119] 
三月十六日,朱元璋命徐達、湯和、張德麟、廖永安等攻鎮江路,苗軍元帥完者圖出逃,擊殺守將叚武平章定定,遂於三月十七日攻克鎮江,招降青襖軍千餘人。 [5]  [9] 
三月十九日,朱元璋在鎮江設立淮興鎮江翼元帥府,任命徐達、湯和為統軍元帥,改鎮江路為江淮府 [10] 
四月十五日,湯和同徐達攻克金壇縣 [5]  [114] 
六月二十二日,元帥湯和、總管吳德興等,率領廣興翼行軍元帥府、淮興鎮江翼元帥府二翼兵攻加山富莊寨,平之。 [11] 
七月一日,韓宋升朱元璋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設置江南行樞密院,以湯和攝江南行樞密院僉事。 [12]  [112] 
七月三日,張士誠誘宋斥候,率舟師來犯鎮江,統軍元帥徐達、湯和等抵禦,擊敗張士誠軍於龍潭。朱元璋聽聞後,遣使對徐達説:“張士誠商販起家,狡詐多端,如今來攻鎮江,是其交已變,當速出軍攻毗陵,先機進取,沮其詐謀。」於是徐達帥軍攻常州,進迫其營壘,且遣使來告賊已窘迫,請求增兵以破賊。朱元璋又派遣三萬援兵,於是徐達駐紮於城西北,湯和駐紮於城北,張彪駐紮於城東南。 [13] 
湯和畫像 湯和畫像 [134]
十一月六日,因徐達兵圍常州而久不能攻下,朱元璋再增派精兵二萬人包圍常州,張軍守將誘宋長興新附義兵元帥鄭僉院率兵七千叛去。當初,宋軍四面圍常州,及鄭僉院叛,宋軍四面去其三,徐達紮營於城南,常遇春紮營於城東南三十里外,張軍帶着鄭僉院攻徐達、湯和營壘,徐達與湯和率兵與其戰,常遇春、廖永安、胡大海自其營壘來援,內外夾擊,大破張軍,生擒其將張德餘,張軍奔逃入城,張士誠再遣其將呂珍馳入常州,督兵拒守,徐達再度進師圍常州城,城中益困。 [14] 

湯和鎮守常州

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八日,宋軍攻克常州。當初,常州兵雖少而糧食足,故堅拒不下,及誘宋叛兵入城,兵多而糧少,不能自存,宋軍攻勢越來越急,呂珍乘夜逃跑,徐達與湯和遂取常州。 [105] 
三月十三日,朱元璋設立毗陵翼元帥府,升湯和為樞密院同僉,總管張赫為元帥,鎮守常州。 [15]  [100] 
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十五日,張士誠派兵來犯常州,湯和力戰擊退,生擒其兵卒三百人。 [16] 
至正十九年(1359年)四月十八日,張士誠再次遣兵爭奪建德(今建德市),佔據分水縣(今桐廬縣),親軍左副都指揮李文忠遣元帥何世明擊之,破其營,斬首五百級,餘眾悉潰。二十五日,張士誠兵攻常州,守將湯和擊敗張軍,生擒其兵卒千餘人,繳獲船四十餘艘,馬三千餘匹。 [17]  自此,張士誠不敢再來攻城。 [100]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湯和隨徐達攻無錫,取新安望亭諸寨。 [5]  [100]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正月一日,湯和攻錫山牛皮巷寨,殺其將陸某,斬首五百級,驅逐其將莫天祐,朱元璋升湯和為中書左丞 [18]  [100]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四日,朱元璋升湯和為平章政事。當時,湯和鎮守常州,帶着元帥吳福興率舟師攻黃楊山,遭遇張士誠水軍,擊敗其軍,擒其千户劉文興等四十九人,繳獲風船六艘,故有此任命。 [19] 
十一月二十二日,因張士誠之弟張士信兵圍長興,朱元璋命湯和率部將吳福興,會同常遇春援救長興。 [20] 
十一月二十九日,湯和率兵至長興,張士信率兵拒戰,戰於城下,從巳時申時,戰鬥不解,殺傷相當,耿炳文自城中出兵,與湯和內外夾擊,大敗敵軍,俘虜敵兵八千人,繳獲馬五百餘匹,湯和師還。 [5]  [120]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正月十五日,朱元璋命湯和率軍討平江西永新(今江西吉安市永新縣)諸山寨。 [5]  [21] 
七月一日,湯和率軍攻周安於永新。當初,陳友諒既身亡,周安來降,朱元璋命其仍然鎮守永新,等到兵入安福,討饒鼎臣時,周安疑而復叛,仍與諸山寨相結抗命,湯和至永新,周安出而拒戰,湯和擊敗周安,連破其十七寨,擒獲其偽官胡院判等五十餘人,遂圍其城。 [22] 
閏十月十四日,湯和攻克永新,逮捕周安等人送到應天府斬首。 [23]  湯和仍還守常州。 [100] 

湯和東定浙左

湯和畫像
湯和畫像(2張)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四日,湯和隨大將軍徐達等率諸軍出發於龍江。十二日,攻克太湖水寨於舊館,使偽將呂左丞等投降,俘虜其兵二千,繳獲馬八十匹。二十日,常遇春擊敗張士誠兵於湖州港口,擒獲其將尹義、陳旺,遂駐紮在洞庭山。二十四日,進至湖州毗山,又擊敗士誠將石清、汪海,擒之。張士信駐軍於湖上,不敢戰而退,指揮熊天瑞叛降於張士誠。二十五日,宋軍至湖州之三里橋,張士誠右丞張天騏分兵三路以抗拒宋軍,參知政事黃寶抵擋在南路,樞密院判官陶子實抵擋在中路,張天騏自擋在北路,樞密同僉唐傑為後續部隊,徐達率兵進攻之,有術者言:“今日不宜戰。”常遇春怒曰:“兩軍相當,不戰何待!”於是徐達遣常遇春攻黃寶,王弼攻張天騏,徐達自中路攻陶子實,另外派遣驍將王國寶率長槍軍直扼其城,常遇春與黃寶戰,黃寶敗逃,想要入城,而城下釣橋已斷,黃寶不得入,又回來奮戰,敗而被擒,並獲其元帥胡貴以下官二百餘人,張天騏、陶子實都不敢戰,收兵而退,張士誠又遣司徒李伯升來援,由荻港潛入城,我軍復四面包圍城池,李伯升及張天騏閉門拒守,徐達遣王國寶攻其南門,自身蘇率領大軍繼之,張士誠同僉餘德全、院判張德義、陶子實出戰,都敗而逃,張士誠又遣平章朱暹、王晟,同僉戴茂、呂珍,院判李茂及其第五子號五太子者率兵六萬來援,號稱三十萬,屯兵於城東之舊館,築五寨以自固,徐達與常遇春、湯和等分兵紮營於東阡鎮南姑嫂橋,連築十壘,以斷絕其舊館之援軍,其援軍李茂、唐傑、李成因為害怕打不過宋軍,都遁逃而去,張士誠女婿潘元紹當時駐兵於烏鎮之東,為呂珍等聲援,宋軍乘夜襲其營,潘元紹亦遁逃,遂填塞溝港,絕其糧道,張士誠知事態緊急,於是親自率兵來援,湯和同徐達等與其戰於皂林(今皂林村)之野,又擊敗張軍,俘虜其戴元帥及甲士三千餘人。 [24]  [100] 
十一月二十五日,湯和與徐達等兵至蘇州城南鮎魚口(今鮎魚口遺址),擊走張士誠部將竇義,康茂才至尹山橋(今尹山大橋),遇張士誠兵,又擊敗之,焚其官瀆戰船千餘艘,及積聚甚眾,徐達遂進兵圍其城,徐達駐紮於葑門,常遇春駐紮於虎丘郭子興駐紮於婁門華雲龍駐紮於胥門,湯和軍於閶門,王弼軍於盤門張温軍於西門,康茂才駐紮於北門,耿炳文軍駐紮於城東北,仇成駐紮於城西南,何文輝駐紮於城西北,四面築城,圍困張士誠,又架木塔,與城中浮屠相對,築台三層,下瞰城中,名曰「敵樓」,每層設置弓弩火銃於上,又設襄陽炮以攻城,城中震恐。 [25] 
楊茂,是無錫莫天佑部將,擅長潛水,莫天佑令其潛入蘇州,聯絡張士誠,巡邏的士兵抓獲楊茂於閶門水柵旁,送到徐達軍營,徐達釋放而啓用楊茂。當時,蘇州城堅不可破,莫天佑又阻兵於無錫,為張士誠聲援,徐達便放縱楊茂出入往來,因而獲得其彼此所遺蠟丸書,於是張士誠與莫天佑的虛實都暴露給徐達,徐達的攻圍之計也更完備了,徐達當時督兵攻婁門,張士誠出兵拒戰,武德衞指揮副使茅成戰死, [25]  湯和攻蘇州閶門,被飛炮擊傷左臂,召還應天府養傷。明年復攻蘇州,隨徐達擒張士誠而歸。 [100] 
吳元年(1367年)九月二十八日,平張士誠師還,論功行賞,賜湯和採叚表裏各八匹。 [26] 
十月九日,朱元璋設立御史台及各道按察司,以湯和為左御史大夫鄧愈右御史大夫從一品 [27]  諭湯和曰:“卿以武臣而位處文職,當求儒者講論自古人臣立身行己事君治人之道,盡心所事,以成功業,他日名書史冊,垂耀千載,豈不美哉!”湯和頓首謝。 [27] 
十月十日,朱元璋命湯和為徵南將軍,吳禎為副將軍,率領常州、長興、江陰諸軍,征討盤踞在慶元方國珍 [28] 
十一月九日,湯和攻克慶元。在此之前,湯和兵自紹興渡過曹娥江,進駐餘姚,使其知州李樞及上虞縣尹沈煜降,遂進兵至慶元府城下,攻其四門,府判徐善等率官屬耆老自西門出降,方國珍驅部下乘海舟遁去,湯和率兵追擊,方國珍率眾迎戰,我師擊敗之,斬首及溺死者甚眾,擒其偽副樞方惟益、元帥戴廷芳等,繳獲海舟二十五艘,馬四十一匹,方國珍率餘眾入海,湯和還師慶元,徇下定海慈溪等縣,得軍士二千人,戰列艦六十三艘,馬二百餘匹,銀印三,銅印十六,金牌二,錢六千九百餘錠,糧三十五萬四千六百石。 [29] 
十一月十七日,湯和等既下温州、台州、慶元,方國珍逃入海島,朱元璋於是命中書平章廖永忠為徵南副將軍,帥師自海道會同湯和討伐方國珍。 [30] 
十一月二十日,方國珍部將徐元帥、李僉院等率所部詣湯和降,方國珍見諸將都叛投了,不得已,於是亦遣郎中承廣、員外郎陳永奉書於湯和乞降,不久後又遣其子方明完、方明則,從子方明鞏等上納其省院及諸司銀印銅印二十六,並銀一萬兩,錢二千緡於湯和。 [31] 
十二月九日,方國珍及其弟方國珉率所部謁見湯和于軍門,湯和得其步卒九千二百人,水軍一萬四千三百人,官吏六百五十人,馬一百九十匹,海舟四百二十艘,糧一十五萬一千九百石,海船四百多艘,繼而蒙元昌國州達魯花赤闊裏吉思亦來降,得糧六萬九千石,馬五十匹,船四百八十二艘,送方國珍等赴京師應天府。 [32] 

湯和南平福建

吳元年(1367年)十二月十六日,朱元璋敕湯和、廖永忠、都督僉事吳禎,率領舟師自明州(今浙江寧波市)出發,由海路取福州(今福建福州市)。 [33] 
十二月二十八日,湯和率師克福州。當初,陳友定環城外都建築堡壘為備,每五十步再築一台,整備兵卒鎮守,聽聞我師入杉關,於是留同僉賴正孫、副樞謝英輔、院判鄧益以眾二萬人鎮守福州,自率精鋭守延平以拒。當時湯和等舟師自明州乘東北風,直抵福州之五虎門,駐軍於南台河口,遣人入城招諭,為蒙元平章曲出所殺,我師登岸將圍城,曲出領眾出南門迎戰,我指揮謝得成等擊敗之,其眾潰敗,入城拒守。此夜,其參政袁仁秘密遣人來納款。黎明,我師於台上登城,遂開南門,湯和擁兵入城,鄧益拒戰於水部門,湯和擊殺鄧益,賴正孫、謝英輔自西門出逃往延平,平章曲出、搭海木兒、杭者不花、左丞鄧住、中丞鐵木烈思等都懷帶着印綬與妻子遁逃,湯和入省署,安撫軍民,繳獲馬六百三十九匹,海舟一百五艘,糧一十九萬九千五百餘石,金一千四百五兩金,銀二萬四千餘兩,胡椒六千三百餘斤,湯和遣袁仁與員外餘善招諭興化漳州泉州諸路,其福寧等州縣之未附者,分兵攻略。 [34]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五日,蒙元興化州(今興化市)守將葉萬户、俞院判聽聞福州已下而遁逃,耆民李子成率眾詣福州湯和請降,湯和遣指揮俞良輔鎮守,於是莆田等十三縣相繼降附,湯和遂移師進攻延平。此日,明太祖遣使齎敕諭湯和曰:“軍中之事,難於執一,惟當以德服人,必其負固弗順,然後威以震之。凡推德,必先者,邇者遠之所瞻;示威,必先大者,大者小之所憑,邇服則遠來,大懾則小懼。”又曰:“若欲人不違己,當使之以信;欲人成功,當任之以專。不信則令不行,不專則權有所分矣。凡此皆汝所短,故特諭爾。” [35] 
正月十日,明太祖詔以湯和兼任太子左諭德。 [36] 
正月二十九日,湯和率師至延平路,蒙元參政文殊海牙等獻城投降,逮捕蒙元平章陳友定送京師應天府。 [37] 
二月一日,徵南將軍湯和遣使傳佈檄文至漳州,蒙元達魯花赤迭裏迷實自殺,總制陳馬兒獻城投降,湯和命指揮李執中前往鎮守。 [38] 
二月二日,明太祖詔御史大夫湯和還明州(今寧波市)造海舟,漕運北伐軍餉。 [39] 

湯和北伐蒙元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十五日,明太祖詔以御史大夫湯和為偏將軍,與平章政事楊璟俱隨大將軍徐達徵山西。在此之前,湯和自福建還慶元,朱元璋命湯和造海舟運糧,往直沽,聽候大軍徵發,此年海多颶風,海舟不可行,於是朱元璋詔湯和把糧食儲存於鎮江,使其還京師應天府,至此又有此命。 [40] 
九月,明太祖幸汴梁(今河南開封),湯和扈從。 [5] 
十月二日,右副將軍馮勝、偏將軍湯和兵至武陟(今河南武陟縣),遇懷慶邏騎百餘人,俘獲邏騎,明日兵抵懷慶,蒙元平章白瑣住等已棄城遁入澤州(今山西晉城市),明軍遂入城,俘獲其將士八百人,繳獲馬五十匹,以指揮紀斌等鎮守。 [41] 
十月五日,馮勝、湯和兵至太行山碗子城,破其關,蒙元守兵崩潰,馮勝等駐軍星軺驛(今星軺古鎮)。六日,兵至澤州(今山西晉城市),蒙元平章賀宗哲、張伯顏等率兵遁逃,明軍遂取澤州,留兵戍守,既而擴廓帖木兒部將平章韓札兒、毛義等率馬步兵來攻,平章楊璟、參政張斌等前往支援,與元兵遇於韓店,大戰,明軍失利。 [42] 
十月十日,馮勝、湯和取潞州(今山西長治市)。 [43]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五日,馮勝、湯和等師至太原 [44-45] 
四月二日,大將軍徐達在鳳翔(今陝西寶雞市鳳翔區)會諸將,議師所向,諸將都認為張思道之才不如李思齊慶陽(今甘肅慶陽市)容易於臨洮(今甘肅臨洮縣),想要先從豳州(今陝西彬縣)取慶陽,然後從隴西(今甘肅隴西縣)攻臨洮。徐達説:“並非如此,張思道城池險惡且兵卒強悍,慶陽不容易速取;臨洮之地,西面連通蕃夷,北面接界河湟,我軍若取臨洮,臨洮之人足夠用來備戰鬥,土地所產足夠用來供應軍儲,今用大軍迫近,李思齊若是不西逃,就只能束手就降了。臨洮既為我軍攻克,則旁郡自下。”諸將贊同,徐達於是留湯和守營壘輜重,令指揮金興旺偕同餘思明等守鳳翔,遂移動軍隊趨往隴州(今隴縣)。 [46] 
五月八日,張良臣率慶陽投降。當初,張思道在慶陽,聽聞明軍攻克臨洮,懼而逃往寧夏,而使其弟張良臣與平章姚暉鎮守慶陽,張思道到了寧夏,與金牌張等人都被擴廓帖木兒所抓捕,大將軍徐達既攻下平涼(今甘肅平涼市),即刻謀取慶陽,令湯和遣軍往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另外派遣指揮張煥率領騎兵偵邏慶陽,剛好湯和的部將謝三遣人招撫張良臣,張良臣因其兄被擴廓帖木兒所抓,於是獻城投降,張良臣驍勇善戰,軍中呼其為小平章。 [47] 
五月二十一日,徐達遣兵攻略慶陽。在此之前,右副將軍馮勝、參政傅友德聽聞張良臣叛,率軍自臨洮至涇州,湯和亦率領所部來會合。至此,徐達擔心其黨與相扇為聲援,於是先遣兵抄其出入之路,平章俞通源率領精騎略其西,都督副使顧時略其北,參政傅友德略其東,都督僉事陳德略其南。 [48] 
六月四日,功臣廟完工,明太祖命論次諸功臣之功,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次李文忠,次鄧愈,次湯和,次沐英,次胡大海,次馮國用,次趙德勝,次耿再成,次華高,次丁德興,次俞通海,次張德勝,次吳良,次吳禎,次曹良臣,次康茂才,次吳復,次茅成,次孫興祖,凡二十有一人。於是命為死者塑其像於廟祭祀,仍空生者之位。 [49] 
六月十二日,大將軍徐達遣指揮陳壽率兵守原州(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黃旺守涇州,涇州邏卒抓獲慶陽小元帥間諜張五十九並斬殺,徐達遂自涇州率領諸軍趨往慶陽。十七日,駐於東原,令右副將軍馮勝、御史大夫湯和,都督副使顧時、參政戴德率兵四面圍其城,張良臣開城西門出,肆意使人馬馳騁在城下,徐達憤怒,督馮勝推進營壘,逼其西門,派遣寧國衞將士守其小東門。明日,張良臣率兵出戰於東門,都督副使顧時擊敗張良臣,俘獲其禆將九人而斬首。 [50] 
九月十日,徐達、湯和自平涼出發,歸還京師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右副將軍馮勝總制軍事。 [51] 
十二月二十八日,明太祖臨御奉天門,大賞平定中原及徵南將士之功。湯和因為率兵徵南之時,先有浙江參政朱亮祖攻取温台諸郡,方國珍已聞風膽落,湯和軍抵明州,方國珍逃遁,到再調湯和取福建時,湯和姑息太過,放散陳友定山寨餘黨,導致八郡復叛,重勞師旅,到班師時又不申明號令,導致蘭秀山賊窺伺而叛,失陷指揮徐琇、張俊等官軍,功過相折,量與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十五表裏。 [52]  [106]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三日,明太祖認為擴廓帖木兒是西北的邊患,再次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李文忠為左副將軍,馮勝為右副將軍,鄧愈為左副副將軍,湯和為右副副將軍,往徵沙漠。 [53] 
三月二十九日,湯和隨徐達至定西 [5]  [121] 
四月八日,湯和與徐達、馮勝襲擴廓帖木兒,平定寧夏,逐北至察罕腦兒,擒猛將虎陳,獲馬牛羊十餘萬。 [5]  [122] 
九月,湯和歸京師應天府。 [5] 
十一月十一日,明太祖大封功臣,賜湯和功臣號開國輔運宣力武臣、散階榮祿大夫、勳階柱國、爵位中山侯,食祿一千五百石,賜鐵券文曰:“諮爾和,朕思猛將佐興王運,如雲之從龍於太虛,赫然佈滿於雨間,神龍造化於其內,人莫能窺頃刻,霖雨天地,通和民物,皆遂其生,此雖龍之化,實雲之助也。朕起自草萊,將多鄉里,爾和以吳俊之姿,勢若熊虎,自朕定居江左,以爾列守毗陵,時姑蘇未下,其兵鋭狡,爾獨當之,彼欲窺我情實,爾能巡捕謹嚴,防禦周密,國之事情彼終莫測,故我得施其運用,豈非若雲之從龍乎!自是西克永新,東取姑蘇,皆顯著勳績,授以徵南將軍,兵至浙東八閩,悉歸版籍,及副徵山西陝西,所至效勞,熊虎之將可謂稱矣。今天下已定,朕無以報爾,是用加爾爵祿,使爾子孫世世承襲。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禮,茲與爾誓,除謀逆不宥,其餘若犯死罪免爾一死,以報爾勳。於戲!秉忠效力,為藩鎮於邊陲;際遇方今,實千年之一會。尚其宣爾勤勞,訓及子孫,以保祿位於悠久。” [54]  [101]  [5] 
十二月九日,明太祖退朝,從容與諸將論起兵以來征伐之事,謂中山侯湯和等曰:“朕賴諸將,佐成大業,當今今四方悉定,征伐休息,卿等皆爵為公侯,安享富貴,當保此祿位,傳於子孫,與國同休,然須安分守法,存心謹畏,則自無過舉,朝廷賞罰,一以至公,朕不得而私也。昔日尉遲敬德唐太宗危迫,單騎入王世充陣中,與單雄信力戰,翼衞太宗,以出其功大矣,及太宗宴羣臣,敬德與任城王道宗爭長,擊其目幾眇,太宗怒欲置之法,非羣臣力諫,太宗肯惜其功而貸其罪乎?又如長孫無忌文德皇后親弟也,嘗佩刀入禁門,監門者失於覺察,後請治以法,太宗特命釋之,帝室親姻有罪猶不可免,況其他乎?卿等能謹其所守,則終身無過失矣。” [55] 

湯和西征明夏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三日,明太祖親祀上下神祇,告伐明升。命中山侯湯和為徵西將軍,江夏侯周德興為左副將軍,德慶侯廖永忠為右副將軍,與營陽侯楊璟、都督僉事葉升率京衞荊湘舟師由瞿塘重慶;潁川侯傅友德為徵虜前將軍,濟寧侯顧時為左副將軍,與都督僉事何文輝等率河南、陝西步騎由秦隴成都,明太祖諭湯和等曰:“當今天下大定,四海奠安,惟有川蜀未平而已。朕因為明玉珍曾經遣使來修好,存有事大之禮,故於明升,憐憫其稚弱,不忍心加兵,數次派遣使者勸告,希望其能夠覺悟。明升卻為臣下之言迷惑,反而派兵侵犯我興元,雖是戰敗而去,然而豺狼之心終懷齧噬,不可不討。如今命卿等率領水陸之師,分道並進,首尾攻之,使彼疲於奔命,勢當必克。只是師行之際,在於肅正士伍,嚴明紀律,以懷柔降附者,勿要肆意殺掠,昔日王全斌之事可以為戒,卿等慎之。” [56] 
四月六日,中山侯湯和師克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李逢春烽火山寨(今湖南常德市烽火山),分遣南雄侯趙庸、宣寧侯曹良臣率兵取桑植(今桑植縣)容美洞,及會江夏侯周德興合攻茅岡覃垕寨,趙庸至中途而還,唯獨曹良臣會合周德興攻打諸山寨,平之,湯和仍駐軍歸州。 [57] 
五月五日,湯和自歸州發兵,進攻瞿塘關,因為江水暴漲,駐兵在溪口(今溪口鎮)。 [58] 
五月二十八日,潁川侯傅友德造戰列艦成,將進兵漢州(今四川廣漢市),想要把軍中消息傳達給湯和,但是山川懸隔,適逢江水暴漲,於是在數千個木牌上書寫攻克階州、文州、綿州的月日,投於漢江,順流而下,蜀守者看見後嚇得潰散。 [59] 
六月五日,朱元璋聽聞湯和駐兵在大溪口,想要等待水平而進軍,恐怕其逗留緩事,適逢隆州捷報到來,於是詔湯和曰:“傅將軍率領精鋭冒險深入,攻克階、文、隆諸州郡以及青川、果陽、白水江之地,兵既越險,駐紮於平川,蜀軍無險可憑藉,正是應當水陸並進,使彼首尾受敵,疲於奔命,平蜀之機正在今日,假若等到水退然後進軍,豈不失機誤事?且朕前日對你説什麼,你都不記得了?為何如此怯懦!”德慶侯廖永忠聞朱元璋之命,即刻率領所部先進,湯和還是遲疑未決,直到得到傅友德木牌於江流,才自白鹽山進軍,伐木開道,由紙坊溪以趨夔州 [60] 
六月十日,德慶侯廖永忠進兵瞿塘關。在此之前,廖永忠因山高峻而水流急,且夏軍設有鐵索飛橋,橫據關口,明軍不得前進,於是暗中派遣壯士數百人,抬小舟,越過山,度過關,出現在其上流,每人都持乾糧帶水筒以抵禦飢渴,因為山中多草木,命令將士都穿着青莎衣,魚貫而出於崖石之間,夏軍未能發覺。廖永忠估計壯士數百人已至其上流,就率精鋭出發於墨葉渡,兵分為二道,夜晚五鼓之時令一軍攻其陸寨,一軍攻其水寨,攻水寨的將士都用鐵裹船頭,設置火器而前進。黎明,夏軍精鋭來拒戰,廖永忠已攻破其陸寨了,既而將士抬舟出江者一時俱發於上流,揚旗鼓譟而下,夏軍大驚,而下流之師亦擁舟前進,發火炮火筒夾擊,大破夏軍,夏將鄒興中火箭而死,廖永忠於是焚其三飛橋,斷其橫江鐵索,擒獲其同僉蔣達等八十餘人,斬首千餘級,溺死者無算,飛天張、鐵頭張等都遁逃而去,廖永忠入夔州。明日,中山侯湯和兵亦至,廖永忠於是與湯和分道並進,湯和率領步騎,廖永忠率領舟師,約定會合於重慶。 [61] 
六月十八日,廖永忠率舟師自夔州乘勝抵達重慶,駐紮在銅鑼峽,明升與右丞相劉仁等大懼,劉仁勸明升逃往成都,皇太后彭氏哭着説:“事已至此,繼續逃往成都,也不過延命旦夕而已,有何幫助?”劉仁説:“那如何是好?”彭氏説:“大軍入蜀,勢如破竹,如今城中兵民雖有數萬人,但是都已被嚇破了膽,哪裏還能效力?假若驅敢兵民拒守,死傷者必多,且終究不能避免敗局,不如早點投降,使生靈免於刀兵。”明升於是派遣使者詣廖永忠軍,全城投降,廖永忠因湯和軍未至,辭而不受。 [62] 
六月二十二日,湯和至重慶,會同德慶侯廖永忠,率兵駐紮在朝天門外。此日,明升面縛銜璧,與母彭氏及右丞相劉仁奉表軍門降。湯和受璧,廖永忠解縛,承製撫慰。下令將士不得侵掠,撫慰戴壽向大亨等家,令其子弟持書信往成都招諭。派遣指揮高德送明升等人以及降表於京師應天府。 [63] 
十月四日,設置重慶守禦千户所,命千户左輔領兵鎮守,中山侯湯和等師還。 [64] 
十月十七日,徵西將軍中山侯湯和、左副將軍江夏侯周德興、右副將軍德慶侯廖永忠、徵虜前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濟寧侯顧時、右副將軍永嘉侯朱亮祖還至京師應天府,上納所佩將軍印綬並所得蜀金印冠冕儀仗,銀印五十八,銅印六百四十,路府七,元帥府八,宣慰宣撫司二十五,州三十七,縣六十七,官吏將士凡五萬九百九十人,馬騾一萬三千八百餘匹。 [65] 
十二月十二日,明太祖賞平蜀將士,因湯和無攻城破關之功,僅能攻下李逢春山寨,賞採叚十五表裏。 [66]  [107] 
十二月十三日,明太祖復諭中山侯湯和説:“朕先前命你統軍伐蜀,你卻駐軍於歸州,逗留而不進,若不是傅友德越關度險,直入劍閣,致使戴壽撤走瞿塘之兵,還援漢州,廖永忠因得乘虛攻破瞿塘,則西蜀哪裏能攻下?後來攻打保寧,又不勇往直前。你是朕的舊人,自濠梁相從,軍功不小,應當封你為公爵,只是因為功過不相掩的緣故,封你為第一侯爵,如今又不能自奮,而使其他將軍得了上等功,朕甚為你惋惜。朕之論功行賞,如衡鑑之於物,無少差爽,必合於大公至正之道,雖欲爾私,不可得也。”湯和叩頭謝罪説:“陛下把大任託付給臣,但是因臣的愚劣,失機緩事,死有餘責。陛下天地之量,寬宥而不誅,已超出臣所希望,哪裏敢希求重賞?” [107]  明太祖於是賜湯和田萬畝。 [67] 

湯和統軍備邊

洪武五年(1372年)七月十一日,湯和等兵至斷頭山,遭遇虜兵,與之戰而失利,平陽左衞指揮同知章存道戰死。 [5]  [68] 
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十日,明太祖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李文忠為左副將軍,馮勝為右副將軍,鄧愈為左副副將軍,湯和為右副副將軍,統率諸將校往山西、北平等處守備邊境。 [69] 
七月七日,徐達分遣左副將軍李文忠、濟寧侯顧時、南雄侯趙庸、潁川侯傅友德、永城侯薛顯、鞏昌侯郭子興、臨江侯陳德、營陽侯楊璟、都督僉事藍玉王弼率領騎兵;右副將軍馮勝、右副副將軍湯和、同南安侯俞通源、永嘉侯朱亮祖、宜春侯黃彬、都督何文輝、平章李伯升、都督僉事張温等率領步兵,分別駐紮在山西、北平等處,伺機擒討殘胡,派遣指揮李玉入奏,明太祖贊成了。 [70] 
洪武七年(1374年)三月二十九日,明太祖召右副將軍馮勝、左副副將軍鄧愈、右副副將軍湯和、鞏昌侯郭子興入宮計劃邊防事務。 [71] 
四月二十一日,明太祖命宋國公馮勝、衞國公鄧愈、中山侯湯和、鞏昌侯郭子興再次鎮守北方邊境。 [73] 
十二月,明太祖詔衞國公鄧愈、中山侯湯和返京應天府。 [74]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二十一日,明太祖派遣中山侯湯和、平章李伯升彰德、真定屯田,開設衞所,戍守當地。 [72] 
九月二十七日,明太祖召中山侯湯和、吉安侯陸仲亨還京。在此之前,湯和奉旨往河南彰德監督士卒屯田,陸仲亨往山西大同蔚朔諸州修飭邊備,至此俱召還。 [75] 
冬,湯和追擊蒙古伯顏帖木兒於察罕腦兒,獲其牛羊無算。 [5] 
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明太祖命中山侯湯和,潁川侯傅友德,僉都督藍玉王弼,中書右丞丁玉率軍往延安防守邊境。明太祖諭湯和等曰:“自古以來,重在邊防,邊境安定則中國無事,四夷可以坐而制服。如今延安之地控馭西北,與胡虜接境,虜人聚散無常,假若邊防不嚴,胡虜即侵入境內為寇。倘若等到其入寇而後驅逐,則邊塞之民必然受害。朕曾經敕令邊將,嚴明守備,又擔憂其久而懈怠,被胡虜趁機鑽空子,如今特別命卿等率眾前往,眾至邊上,常存戒心,雖不見敵,常若臨敵,則不至有失矣。” [76] 
七月二十五日,蒙古平章兀納歹抓捕了伯顏帖木兒自綏德(今陝西綏德縣)來降。在此之前,中山侯湯和等至延安,伯顏帖木兒遣人乞降,明太祖聽聞後,召還諸將,獨留傅友德屯邊以防備,敕諭友德説:“無事而請降,兵法所戒,爾其慎之。”至此,伯顏帖木兒果然乘間隙侵犯邊境,傅友德大破其軍,俘獲其眾,繳獲輜重羊馬無算,兀納歹於是綁縛伯顏帖木兒來降。 [77] 
十月九日,新太廟完工,奉安神主,明太祖於前三日沐浴齋戒,命韓國公李善長、中山侯湯和及省府台臣分祀在京羣神,以遷廟告。 [78] 
十月二十七日,明太祖賜中山侯湯和、潁川侯傅友德綺帛各十二匹、鈔三十錠,右丞丁玉、都督僉事藍玉、王弼綺帛各十匹,鈔二十四錠。 [79] 
洪武十年(1377年)六月,明太祖命大臣十八人分祀嶽鎮海瀆,湯和祭祀淮瀆 [80] 
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六日,明太祖進中山侯湯階為特進光祿大夫、職大都督府左都督、勳左柱國、爵信國公,議軍國事,食祿三千石,賜曰:“古者哲王立綱陳紀,賞有功,罰有罪,執此道而天下安。朕起自草野,賴諸將效力,平羣雄,定禍亂,君主華夷。當定功行賞之時,爾湯和雖居舊將之行,惟守毗陵於忠有慊,雖未彰顯,其情在心,朕念相從之久,泯前過而論見功,爵以中山侯。今者,復念爾東平越地,南下八閩,西擒察罕腦兒酋長,下巴蜀頗有其功,今特授以信國公之爵,食祿三千石,永為子孫世祿。於戲!人臣無將,可謂忠矣;威福不專,可謂智矣,爾其慎守斯道,以訓後世,敬哉!毋怠。” [81]  [102]  [5] 
洪武十二年(1379年)二月二十九日,明太祖命信國公湯和率吉安侯陸仲亨、江夏侯周德興、宜春侯黃彬、鞏昌侯郭子興等往臨清(今山東臨清市)練兵,賞賜有差。 [82] 
六月十二日,明太祖敕信國公湯和曰:“今年春,命爾率諸將練兵於臨清,以備北邊,今遣使齎符詣軍,召吉安侯陸仲亨、江夏侯周德興、宜春侯黃彬還京,其所部騎兵令南安、鞏昌、河南、永嘉四侯分領之,以伺北虜消息,常宜遣人往來,山東、北平大將軍所計議,邊務慎之,勿忽。” [83]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二日,乃兒不花等侵犯邊境,明太祖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湯和為左副將軍,傅友德為右副將軍,率領諸將士前往征討。 [84] 
三月十七日,明太祖遣使齎敕諭徐達、湯和、傅友德曰:“今夏及秋,胡人必伏精兵於近塞,以待我師,卿等欲輕騎進擊,不可不深為謀,必先知彼虛實乃可行,兵若知彼之計,宜遣三四百人先入其境,而以精騎繼之,其先行者必有擒獲,執而詢之,可得情實,有伏則引還,誘其追我,度其行遠,勢困則返擊之,必得其利,無伏即以精兵搗之可也,若大軍未可出塞,且留營北平。” [85] 
四月十五日,徐達率諸將出塞,湯和同右副將軍傅友德至北黃河,選輕騎夜襲灰山,俘獲平章政事別裏哥、樞密副使久通而歸。西平侯沐英等略公主山長寨,殲其戍卒,獲全寧四部以歸。 [123]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命湯和到四川永寧(今敍永),修治城牆護城河,整頓士兵馬匹。 [5] 
洪武十八年(1385年)四月二十五日,思州洞蠻作亂,明太祖任命湯和為徵虜將軍周德興為副將軍,率軍隨楚王朱楨征討。當時蠻寇出沒不常,聽聞明軍至而逃竄隱藏於山谷,明軍退則再次冒出來搶掠,湯和等軍抵其地,擔心蠻人驚慌逃散而竄入山谷,於是在諸洞分屯立柵,與蠻民雜耕,使不復疑,過了一段時間,以計策擒其頭目,餘黨盡數潰散,軍還,留兵鎮守。 [87] 
九月十六日,洞蠻吳面兒等侵犯古州(今古州鎮),明太祖命楚王朱楨會同湯和等進兵剿捕。 [88] 
九月二十九日,明太祖敕諭湯和等曰:“行師用兵,須晝夜防慎,毋要輕視蠻人。深入其地,雖來降者亦須審察,慎勿輕信。其辰沅寶慶等處士卒,壯者攻戰,弱者運糧,務使軍容整肅,饋餉有餘。楚王尚幼,未能練達軍務,故遣都督劉寧來總宿衞之兵,軍旅之事卿自裁決,然後啓王知之。” [90] 
十月二十七日,湯和等進兵古州,分遣將士討上黃諸洞,以計誘擒吳面兒,械送京師應天府誅之,諸洞悉平,凡俘獲九溪等處蠻獠四萬餘人,不久後明太祖詔楚王朱楨還國,湯和等仍駐兵,撫輯其民。 [89] 
洪武十九年(1386年 [136]  )正月,湯和等平蠻師還。 [91] 
洪武二十年(1397年 [136]  )十一月十三日,湯和奏言:“寧海臨山諸衞,濱海之地,現築五十九城,徵集紹興等府民家男丁四人以上者,以一丁為戍兵,凡得兵五萬八千七百五十餘人。”在此之前,明太祖命湯和往浙西沿海築城,籍兵戍守,以防倭寇,至此事畢,還奏之。 [93] 
十二月八日,明太祖命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修治所隸屬的紹興等府橋樑道路。當時信國公湯和還自浙東,言吳江長橋圯壞,及浙東西道路多不治,行旅不通暢,故有此命。 [94] 

湯和告老善終

湯和 湯和 [133]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六月二日,信國公湯和還鄉,明太祖賜敕諭之曰:“天地之意,將康兆民,間生英材,潛居草野,當前代之運季,命朕肇興,爾和天遣,置諸左右,智勇過人。曩者,偃天下之兵,由爾冒冰霜而立伍,突炎暑以行師,飢不期食,渴不時飲,受危於兩陣未決之時,獲生於合變須臾之間,若此之勤苦憂勞,非一歲月而成功者也,乃三十餘年矣。今天下大安,爾亦年邁,命歸鄉里營府以居,今告府完,挈家以往。嗚呼!三十年於茲,視以尋常,今忽言歸,陡然欷歔不能自已,由同患難於有年,致若是之傷也。且爾昔者之勳,已著彤庭;往日之勞,今為民福矣。嗚呼!功成名遂,爾我同心,丈夫至此,垂名不朽矣。今特賜白金四十錠,黃金六錠,鈔三千錠,採叚四十表裏,爾其領之!” [95] 
敕湯和夫人胡氏曰:“婦之道,專內政而無妒,勤勞啓家,夫婦同心,若此古有之,今之人少見,惟朕臣湯和與爾夫人同朕鄉里,當天下大亂之時,人各挈家避難,度依豪雄,所在如之,獨爾信國夫人秉內政以助和,啓家信國,立勳業於大廷,今也功成名遂,攜長幼而歸故鄉。嗚呼!昔爾夫婦,墨髮而來,今歸故鄉,皆蒼顏皓首。夫人淑德,命婦如之鮮矣,特賜助和之功,啓家之勞,白金二十錠,黃金四錠,鈔五百錠,採叚三十表裏,夫人領之!” [95] 
在此之前,湯和因為年老,思歸故鄉,曾進對明太祖前乞骸骨,當時公侯都在京師應天府(今南京),見湯和之請,亦次第以為言,明太祖讚許,各賜鈔萬錠,使建宅第於鳳陽,且謂湯和曰:“日本小夷,屢擾瀕海之民,卿雖老,強為朕一行,視其要害地,築城增兵以固守備。”湯和奉旨即行,自閩越並海之地築數十城而歸。至此,新宅第完工,湯和率妻子離去,故有此賜。 [95]  [5]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二月二十日,明太祖詔涼國公藍玉往四川修理城池,整練軍馬,都司以下屬衞官軍悉聽節制。又詔起信國公湯和與夏江侯周德興,節制鳳陽中都留守司,並屬衞軍士,每月訓練三次,唯屯田者不參與。 [96] 
十二月二十六日,明太祖賜信國公湯和鈔千一百錠。 [97]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十日,信國公湯和自鳳陽來朝,感染風病而喪失語言能力,滯留京師,此日明太祖幸其第看望,命醫治療,遂使其還鄉,命其女魯王妃歸寧侍疾 [102]  [98]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正月十六日,召信國公湯和入朝。當時湯和居於鳳陽裏第,因風病而不能前行,明太祖想念湯和,特賜以安車,召湯和入見,勉慰問勞,手為摩撫,語及舊勞,對之雪泣,既而遣還,賜鈔六百五十緡,預為擇地營壽藏之資。 [99]  [102]  [5]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七日,湯和逝世於家,終年七十歲,明太祖罷朝三日,遣使弔祭,仍命親王各遣官致祭,下詔追封湯和為東甌王,諡號襄武,賜葬鳳陽曹山之原,命塑像祀於功臣廟,配享於太廟。十一月十二日,葬於安徽曹山南麓。 [1]  [100]  [101]  [102]  [5] 

湯和軼事典故

湯和在諸將中,號剛勇善戰,其鎮守常州之時與張士誠接境,張士誠日遣人遊説,誘以子女玉帛,湯和一無所動,巡守嚴密,使內奸不出,外奸不入,使朱元璋得以從容西平荊楚。然而性好嗜酒,一旦喝醉就得意忘形,管不住嘴,酒後失言説:“我居常州,如卧在屋脊,左轉則在東,右轉則在西。”所謂的“東”就是指浙東張士誠。部下把這席話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説:“這是吾腹心舊將,姑且不追究。”後來論功行賞,湯和止封侯爵第一,明太祖後來又念湯和相從之久,才進封信國公,賜券文,特申誡此事,湯和能祗奉訓敕,最終以功名善終。 [102] 

湯和人物評價

方孝孺:王沉毅質直,勇而善斷,不妄發言。入聞國論,一語不泄於左右,行師受任,有詔即行,不少顧家。臨敵果敢堅忍,未嘗挫衄。有語及兵書者,輒笑曰:「臨陣決機,在智識敏達耳,何以泥古為!」家畜妾媵百餘,暮年皆資遣寧家。得賞賜,多惠鄉黨父老及孤貧無告者。貴極公宰,及歸田裏,見故交遺民,意驩如也。厥後羣公多先物故,而王獨享壽考,以令名終。斯固保身之有道,而始終不倦,可謂盛也已! [5] 
王世貞:以湯信公之戰伐,其績何寥寥也!一逗撓,一不利毗陵,酒語至煩廷訓,而其後乃爵上公,贈真王,便蕃之錫,諸勳舊不敢望焉。顯融令終,美哉!乞骸一語,基之矣。夫以絳侯勃之定策,有社稷勳而煩人主,詔乃怏怏之國,彼其君臣俱失之也。餘嘗按行登萊海上,及宦遊吳越間,其父老歷歷指烽戍雲:「湯信公功不可劘滅,微信公,吾其鯨鯢食矣。」嗟乎!高皇之善器使人也如此。 [108] 
尹守衡:東甌乃豐沛之故人,酒語雖嘗有失,而天子為之包容。英哉!君臣之間,不有光於舊乎?外勳以視列公,稍相過而其後爵上公,贈真王,駢蕃之錫,諸勳舊不敢望焉,豈非以綰角布衣之契故重耶!顯融令終,則乞骸一語,有當於帝心也。夫以絳侯勃之定策,有社稷勳而煩人主,謂乃怏怏之國於乎晚矣!夫惟信公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豈不善始善終也哉! [109] 
查繼佐:東甌論兵,以為可盡廢古法,辦臨機誠然哉。顧所向數失利,獨以伺太祖喜怒密,執鞭和州,先諸將下拜,醉中語便,不問也。逗遛重慶,敗績斷頭山,亦一摡置之,無所累績,遽進封信國。蓋先事而迎帝,沉毅二字,帝所久許窹寐中矣。帝晚年厭兵,遂有容棺之請,稍不念韓國布衣交,便與牴牾斤斤,終身恩遇不衰,贈諡初與四而五,沒與五而六,頒爵至公,亦稍有假借於其間哉! [110] 
錢振鍠:生民以來,一治一亂,其亂也,不得材武雄勇之士以芟夷荊莽、誅戮豺虎,則天地安而得平成?生民安得而康樂?人知襄武為明祖功臣,而不知其德披於生民也大矣!且夫中夏之與四裔,一勝一負,相為盛衰,襄武戮力海疆,堤防函夏,使島間伏莽不敢為封豕長蛇,逞毒於我諸夏,此真所謂非常之人成非常之功者也。 [126] 

湯和人際關係

湯和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曾祖父
湯五一
追封信國公。
祖父
湯六一
追封信國公。
祖母
周氏
追封信國夫人
父親
湯七一
追贈特進光祿大夫、右都督、左柱國、信國公。
母親
謝氏
追封信國夫人。
——
妻子
胡氏
追封信國夫人。
子輩
長子
湯鼎
官至前軍都督僉事,在隨徵雲南途中去世。
次子
湯軏
曾任太原中護衞鎮撫。
三子
湯鼐
早逝。
四子
湯燮
早逝。
少子
湯醴
積功升至左軍都督同知、榮祿大夫,征討五開時死於軍中。
長女
湯氏
嫁德慶侯廖權。
次女
湯氏
魯王朱檀正妃。
三女
湯氏
嫁萬泉衞指揮俞鼎。
四女
湯氏
嫁景東衞指揮賴鎮之子賴溶。
五女
湯氏
嫁楚雄衞指揮袁義之子袁興。
孫輩
孫子
湯昱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請方孝孺作《信國公追諡襄武封東甌王湯和神道碑》。
湯暹
生平不詳。
湯昇
湯軏之子,字仲瞻,官至魯王府儀衞司典仗 [125] 
湯晟
湯鼎之子,早逝。
湯勖
生平不詳。
湯景
生平不詳。
湯昪
生平不詳。
湯昺
生平不詳。
湯旻
生平不詳。
湯昊
生平不詳。
湯曄
生平不詳。
曾孫輩
曾孫
湯文瑜
湯晟之子,早逝。
湯文瓚
湯昇之子,字廷器,別號梅軒,娶第二代魯王朱肇輝之女福山郡主為妻,授宗人府儀賓。 [125] 
湯胤勣
“景泰十才子”之一,任延綏東路參將時分守孤山堡,力疾戰死。
曾孫輩
玄孫
湯傑
湯文瑜之子,明英宗時曾請求襲爵,以歷四十餘年未襲爵,未獲準。
湯倫
湯文瑜之子,湯傑之弟。
湯盤
湯文瓚嫡長子。
湯盂
湯文瓚次子。
五世孫輩
五世孫
湯紹宗
湯傑嗣子,湯倫之子,明孝宗時授世襲南京錦衣衞指揮使,明世宗時封靈璧侯。
神道碑銘稱湯和有子五人、女五人、孫男十一人、孫女四人、曾孫男一人,曾孫女二人,其中次女被冊封為魯王妃 [5]  ,《明實錄》載湯和有兩女先後被冊封為魯王妃。 [86] 
親屬參考資料: [5]  [92] 

湯和爵位世系

湯和於明太祖時累封至信國公,獲賜世襲誥券。但在湯和死後,因其子、孫、曾孫三代均早逝,無法襲爵,故湯氏子孫至明英宗時失爵。明世宗時湯和五世孫湯紹宗以功臣後續封靈璧侯,仍獲誥券。 [3] 
信國公僅歷一世一代;靈璧侯共歷五世五代,至南明而絕。《明史·功臣世表》另有二位靈璧侯湯國祥、湯文瓊,據稱在崇禎年間(1628年—1644年)均曾“以侯遣祭”。因其襲年不詳,且事蹟僅見於此,故暫不列入世系中。 [3] 
  • 信國公世系
第一代:湯和,洪武三年(1370年)封中山侯,予世券。洪武十一年(1378年)進封信國公,再予世券。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去世,追封東甌王,諡號“襄武”。
  • 靈璧侯世系
第一代:湯紹宗,嘉靖十一年四月十三日(1532年)續封靈璧侯,允許世襲,嘉靖十四年(1535年)去世。
第二代:湯佑賢,湯紹宗之子,嘉靖十四年(1535年)襲爵,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去世。
第三代湯世隆,湯佑賢之子,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襲爵。萬曆十四年(1586年)去世,諡號“僖敏”。
第四代:湯之誥,湯世隆之子,萬曆十五年(1587年)襲爵。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去世。
第五代:湯國祚,湯之誥之子,萬曆四十年(1612年)襲爵。弘光元年(1645年)降清。
爵位世系參考資料: [3]  [92] 

湯和後世紀念

湯和廟宇

湯和廟位於浙江省温州龍灣區海濱街道寧村十字街頭。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地區被倭寇侵擾,湯和所築的沿海戍城都很緊固,歷久不坍,浙人賴以自保,因此許多人以歌來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巡按御史請命於朝廷,為湯和立廟祭祀。

湯和祠堂

湯和逝後,其子孫改信國公府為湯氏家祠,朱元璋御賜楹聯曰:“千年不朽勳臣府,萬古長青信國祠”。 [1] 

湯和湯和公巡遊

湯和公巡遊 湯和公巡遊
為紀念明朝抗倭名將湯和,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永強一帶羣眾盛行祭奠活動,後逐漸演變為全民公祭的“湯和信俗”。近年來,寧村每年都會舉辦這一盛事,都有幾千人組成威風鑼鼓、拼字龍舟、姓氏方陣等10來個方陣,一路巡遊海濱街道20多公里的路程。
2008年,湯和信俗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4] 

湯和湯和墓園

主詞條:湯和墓
湯和墓位於安徽蚌埠市龍子河以東的曹山南麓,墓高3.6米,寬3.9米,面積達40平方米,墓碑高6.25米,墓階下有對稱的石翁仲、石獅、石羊。湯和墓始建於明代初期,1973年經搶救性考古發堀,還從墓中發掘清理出了元青花大罐等一百多件珍貴文物 [135] 
湯和墓園 湯和墓園
2006年9月28日,在紀念湯和誕生680年的時候,湯和古蹟經過再次修繕開放。墓前享殿兩側,新建了偏殿。來自温州地區的代表,為追悼當年湯和抗倭的豐功偉績,敬獻了湯和抗倭的戎裝銅像。園區增設了明代建築風格的“湯和墓古蹟園”大門。這處保存較為完整的湯和墓園景區,在山青水秀的龍子湖畔,與鳳陽明皇陵、中都城、龍興寺等景點,連接了“明代古蹟旅遊專線”。 [135] 
湯和墓園內,其墓室為大型單券式磚石結構,分前後室和一側室,共38.5平方米。步入享殿,可以祭悼湯公,可以穿過墓道;進入地下墓室,通過壙志、文物感受歷史。 [135] 
享殿前方的神道長225米,兩側有6對石像雕塑,前端有高6.35米神道碑。遭到鑿字損毀的神道碑,經受了數百年風雨剝蝕,仍然挺立。 [135] 

湯和史料索引

《信國公追諡襄武封東甌王湯和神道碑》 [5]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 [103]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十四》 [92]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二》 [104] 
  • 影視形象
1998年電視劇《乞丐皇帝傳奇》:葉建飛飾演湯和
2002年電視劇《大腳馬皇后》:李中華飾演湯和
2006年電視劇《朱元璋》:楊洪武飾演湯和
2006年電視劇《傳奇皇帝朱元璋》:張興哲飾演湯和
2015年電視劇《乞丐皇帝大腳皇后傳奇》:劉東建飾演湯和
2022年電視劇《山河月明》:畢彥君飾演湯和 [137] 
參考資料
  • 1.    湯和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12-08]
  • 2.    湯和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3.    明史·卷一百五·表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16]
  • 4.    “湯和公巡遊”民俗活動  .温州網[引用日期2017-09-07]
  • 5.    方孝孺.《方孝孺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8:815-820
  • 6.    《國初羣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至正十一年辛卯五月辛亥,潁州妖人劉福通作亂,以紅巾為號,陷潁州。 初,欒城人韓山童,祖父以白蓮會燒香惑眾,謫徙廣平永年縣。至山童,倡言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福通與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鬱、王顯忠、韓咬兒等復鼓妖言,謂山童實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國主。福通等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為亂。事覺,縣官捕之急,福通遂反。山童就擒,其妻楊氏,其子韓林兒逃之武安。(《元史順帝本紀》 )先是,至正庚寅間,參議賈魯,以當承平之世,欲立事功,首勸丞相脱脱開河北水田,造至正交鈔,皆不克行。及河決南行,又勸脱脱求禹故道,開使北流,身專其任。瀕河起集丁夫二十六萬餘人,朝廷所降食錢,官吏多不盡支,河夫多怨。韓山童等因挾詐,鑿石人,止一眼,鐫其背曰:“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預當開河道埋之。掘者得之,遂驚亂。是時,天下承平已久,法度寬縱,貧富不均,多樂從亂。不旬月,眾殆數萬人。(葉子奇《草木子》) 先是,庚寅歲,河南、北童謠雲:“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及魯治河,果於黃陵岡得石人,一眼,而汝、潁妖寇遂乘時而起。(胡粹中《元史續編》) 至正十一年,濮州遂安童謠雲:“挖了石佛眼,當時木子反。”是年秋,芝麻李稱王。 五月,潁州紅軍起,號為香軍,蓋以燒香禮彌勒得名也。其始出趙州欒城韓學究家,已而河、淮、襄、陝之民,翕然從之。故荊、漢、許、汝、山東、豐、沛以及兩淮紅軍皆起應之。起潁上者,推杜遵道為首,破成皋,據倉粟,從者數十萬,陷汝寧、光、息、信陽。起蘄、黃者,宗彭瑩玉和尚,推徐貞逸為首,陷德安、沔陽、安陸、武昌、江陵、江西諸郡。起湘、漢者,推布王三、孟海馬為首。布王三號北鎖紅軍,奄有唐、鄧、南陽、嵩、汝、河南府;孟海馬號南鎖紅軍,奄有均、房、襄陽、荊門、歸、峽。起豐、沛者,推芝麻李為首。(《庚申外史》) 韓山童詐稱徽宗九世孫,偽詔略曰:“藴玉璽於海東,取精兵於日本。貧極江南,富誇塞北。”蓋以宋廣王走崖山,丞相陳宜中走倭。託此説以動搖天下,當時貧者從亂如歸。朝廷發兵誅之,雖即擒獲,而亂階成矣。(《草木子》)
  • 7.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三》:乙未歲……六月乙卯朔,上率徐達、馮國用、邵榮、湯和、李善長、常遇春、鄧愈、耿君用、毛廣、廖永安,各引舟渡江,將出江口,會日暮,忽軍後數十里黑雲蔽天,雷電風雨大至,舟遂止。
  • 8.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三》:乙未歲……六月……辛酉,元右丞阿魯灰、副樞絆住馬、中丞蠻子海牙等以巨舟截採石江,閉姑孰口,絕我歸路,方山寨民兵元帥陳埜先以眾數萬來攻城,其鋒甚鋭,上按兵城上,察其無他奇謀,乃遣徐達、鄧愈、湯和引兵出姑孰東迎戰,覆命別將潛師由間道繞出其後,達等轉戰至城北,忽有雙龍見於陣上雲端,敵眾方仰視驚愕,我師因夾擊之,埜先腹背受敵大敗,遂擒埜先, 上釋不殺,與之,語埜先性譎詐,謂上曰:“生我為何?”上曰:“天下大亂,豪傑並起,假號令據城邑者不知其幾,然勝則人附,敗則附人爾,既以豪傑自負,必能識達事機,豈不知生爾之故?”埜先曰:“然則欲吾軍降乎?”上曰“然。”埜先曰:“此易爾,軍之將校皆吾親故,喻之即來。”乃為書招之,明日眾皆降,阿魯灰、蠻子海牙等見埜先兵敗,不敢復進攻,率其兵還駐峪溪口。
  • 9.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丙申歲……三月……丙申,徐達、湯和、張德麟、廖永安等進兵攻鎮江,丁酉克之,苗軍元帥完者圖出走,守將叚武、平章定定戰死,達等自仁和門入,號令嚴肅,城中晏然,民不知有兵。
  • 10.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丙申歲……三月……己亥,以鎮江為淮興鎮江翼元帥府,命徐達、湯和為統軍元帥,改鎮江路為江淮府。
  • 11.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丙申歲……六月……辛未……元帥湯和、總管吳德興等,帥廣興、淮興二翼兵攻加山富莊寨,平之。
  • 12.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丙申歲……七月己卯朔……置江南行樞密院,以元帥湯和攝同僉樞密院事。
  • 13.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丙申歲……七月……辛巳,張士誠誘我斥候,以舟師攻鎮江,統軍元帥徐達等御之,敗其軍於龍潭。 上聞,使諭徐達曰:“張士誠起於負販,譎詐多端,今來寇鎮江,是其交已變,當速出軍攻毘陵,先機進取,沮其詐謀。” 於是達帥師攻常州,進薄其壘,且遣使來告賊已窘迫,請益師以破之。 上覆遣兵三萬往助之,於是達軍於城西北,湯和軍城北,張彪軍於城東南,士誠遣其弟張九六以數萬眾來援,達曰:“張九六狡而善鬪,使其勝,勢不可當,吾當以計取之。”乃去城十八里設伏以待,仍命總管王均用率鐵騎為奇兵,達親督師與九六戰,鋒既交,均用鐵騎橫衝其陣,陣亂,九六退走,遇伏馬蹶,為先鋒刁國寶、王虎子所獲,並禽其將張、湯二將軍。九六即士德,梟鷙有謀,士誠陷諸郡,士德力為多,既被禽,士誠氣沮,上欲留士德以誘致士誠,士德間遺書士誠,俾降元以謀我,乃誅之。
  • 14.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丙申歲……十一月……壬午,徐達兵圍常州久不下, 上覆益達精兵二萬人圍之,士誠守將誘我長興新附義兵元帥鄭僉院以兵七千叛去。初,我師四面圍常州,及鄭僉院叛,我師四面去其三,達營於城南,常遇春營於城東南三十里外,士誠兵挾鄭僉院攻徐達、湯和壘,達勒兵與戰,常遇春、廖永安、胡大海自其壘來援,內外夾擊,大破之,生禽其將張德餘,軍奔入城,士誠復遣其將呂珍馳入常州,督兵拒守,達復進師圍之,城中益困。
  • 1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 丁酉歲 三月 十三日 》:○丁亥,置毘陵翼,以湯和為樞密院同僉,總管張赫為元帥守之。命鎮撫孫繼達浚治城隍。
  • 1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 戊戌歲 正月 十五日》:○張士誠兵寇常州,守將湯和擊敗之,獲卒數百人。
  • 1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七 己亥歲 四月 十八日》:○張士誠復遣兵爭建德,據分水縣,親軍左副都指揮朱文忠遣元帥何世明擊之,破其營,斬首五百級,餘眾悉潰。 丁亥,張士誠兵寇常州,守將湯和擊敗之,擒卒千餘人,獲船四十餘艘,馬三千餘疋。
  • 1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二 癸卯歲 正月 一日 》:癸卯春正月壬寅朔,以樞密院同僉湯和為中書左丞。
  • 1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四 甲辰年 三月 四日》:○以中書左丞湯和為平章政事。時和守常州,率元帥吳福興以舟師徇黃楊山,遇張士誠水軍,擊敗之,擒其千户劉文興等四十九人,風船六艘,故有是命。
  • 2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五 甲辰年 十一月 二十二日》:○辛巳 命平章湯和帥師救長興
  • 2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六 乙巳年 正月 十五日》:○大都督朱文正遣參政何文輝、指揮薛顯等討新淦鄧仲謙,斬之, 命平章湯和率兵討江西永新諸山寨。
  • 2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七 乙巳年 七月 一日 》:平章湯和進兵攻周安於永新。初,陳友諒既亡,安既來降附,命仍守永新,及兵入安福,討饒鼎臣,安疑而復叛,仍與諸山寨相結拒命,和至永新,安出拒戰,和擊敗之,克其十七寨,擒其偽官胡院判等五十餘人,遂圍其城。
  • 2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八 乙巳年 閏十月 十四日》:○戊辰, 平章湯和克永新執周安等送建康斬之。安,永新人,初紅巾起,安乘亂聚眾剽刼,與歐普祥共據袁州,已而領其眾還據永新,立山寨,重歛厚賦,恣睢殺人,暴橫日甚,民怨苦之,及既降而復叛,湯和進圍其城, 上又遣人諭降安,安令偽張院判出見和,自言久拒王師,皆唐院判之罪,請為內應執唐以獻,和信之,即攻其北門,安復與唐院判者率眾拒戰,和怒其變詐,督兵急攻之,至是城破,遂執安。
  • 2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一 丙午年 八月 四日 》:○癸丑,大將軍徐達等率諸軍發龍江,辛酉。師至太湖。己巳,常遇春擊敗張士誠兵於湖州港口,擒其將尹義、陳旺,遂次洞庭山。 上聞之,喜曰:勝可必矣。癸酉,進至湖州之毗山,又擊敗士誠將石清、汪海,擒之。張士信駐軍湖上,不敢戰而退,指揮熊天瑞叛降於士誠。甲戌,師至湖州之三里橋,士誠右丞張天騏分兵三路以拒我師,參政黃寶當南路,院判陶子實當中路,天騏自當北路,同僉唐傑為後繼,達率兵進攻之,有術者言:今日不宜戰。常遇春怒曰:兩軍相當,不戰何待!於是達遣遇春攻黃寶,王弼攻天騏,達自中路攻陶院判,別遣驍將王國寶率長槍軍直扼其城,遇春與黃寶戰,寶敗走,欲入城,城下釣橋已斷,不得入,復還力戰,又敗被擒,並獲其元帥胡貴以下官二百餘人,張天騏、陶子實皆不敢戰,歛兵而退,士誠又遣司徒李伯昇來援,由荻港潛入城,我軍復四面圍之,伯昇及天騏閉門拒守,達遣國寶攻其南門,自以大軍繼之,其同僉餘德全、院判張德義、陶子實出戰,皆敗走,士誠又遣平章朱暹、王晟,同僉戴茂、呂珍,院判李茂及其第五子號五太子者率兵六萬來援,號三十萬,屯城東之舊舘,築五砦自固,達與遇春、湯和等分兵營於東阡鎮南姑嫂橋,連築十壘連,以絕舊舘之援,李茂、唐傑、李成懼不敵,皆遁去,士誠壻潘元紹時駐兵於烏鎮之東,為呂珍等聲援,我師乘夜擊之,元紹亦遁,遂填塞溝港,絕其糧道,士誠知事急,乃親率兵來援,達等與戰於皂林之野,又敗之,虜其戴元帥及甲士三千餘人。
  • 2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一 丙午年 十一月 二十五日》:○癸卯 大將軍徐達等兵至姑蘇城南鮎魚口,擊張士誠將竇義走之;康茂才至尹山橋,遇張士誠兵,又擊敗之,焚其官凟戰船千餘艘,及積聚甚眾。達遂進兵圍其城,達軍葑門,常遇春軍虎丘,郭子興軍婁門,華雲龍軍胥門,湯和軍閶門,王弼軍盤門,張温軍西門,康茂才軍北門,耿炳文軍城東北,仇成軍城西南,何文輝軍城西北,四面築城,圍困之,又架木塔,與城中浮屠對,築台三層,下瞰城中,名曰敵樓,每層施弓弩、火銃於上,又設襄陽礮以擊之,城中震恐,有楊茂者,無錫莫天祐部將也,善沒水,天祐潛令入姑蘇,與士誠相聞,邏卒獲之於閶門水柵旁,送達軍,達釋而用之,時姑蘇城堅不可破,天祐又阻兵無錫,為士誠聲援,達因縱茂出入往來,因得其彼此所遺蠟丸書,由是悉知士誠、天祐虛實,而攻圍之計益備,達時督兵攻婁門,士誠出兵拒戰,我武德衞指揮副使茅成戰死,成,濠之定遠人,性剛勇,自和州從軍,隸元帥常遇春麾下,克太平,始授萬户,定常州寧國,陞為總管,克衢州,陞副元帥,守金華,調領軍駐杭州之皋亭山,為應援,改太平興國翼元帥,從克安慶,還援安豊,討廬州,廬州未下,從 上與陳友諒戰鄱陽湖涇江口,復從克武昌,遷武德衞正千户,尋陞指揮副使,取贛州、安陸、襄陽、泰州皆有功,調徵浙西,克舊舘,至是圍蘇州,戰婁門,左脅中矢,死後追贈鎮國上將軍,僉大都督府事,護軍,東海郡公。
  • 2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五 吳元年 九月 二十八日》:○平吳師還,論功行賞,召右相國李善長、左相國徐達、平章常遇春、都督馮宗異、平章湯和、胡廷瑞、右丞廖永忠、左丞華高、都督康茂才、都督副使張興祖、梅思祖、參政薛顯、趙庸、曹良臣及各衞指揮千百户於戟門,封善長為宣國公,達為信國公,遇春為鄂國公,達綵叚表裏十一匹,遇春十匹,廷瑞宗異各九匹,和、良臣各八匹,永忠、康茂才各七匹,顯庸、興祖思祖各六匹,指揮人五匹,千户人四匹,百户人三匹,軍人米一石,鹽十斤。 上諭諸將曰:「自兵興以來,天下豪傑紛起,予將兵渡江賴 上天之靈、將士之力,拓地開疆,削平敵國,如陳友諒兵眾地大,已先摧滅;張士誠兵強積富,今亦就擒。非爾將士用命,何以致此?今論功行賞,以報勞勩,如王國寶等歿於王事而不得與,吾甚惜之,自古帝王多以徵戰而得天下,皆有名世之將以佐輔之,爾等今日之功亦何忝於古之名將乎!但從軍在外,與經營佈置在內者,任雖不同,其勞則一,馮宗異留守京城,軍府之事獨任其勞,亦宜受賞,然江南既平,當北定中原,以一天下,毋狃於暫安而忘永逸,毋足於近功而昧遠圖,大業垂成,更須努力。」 達等頓首曰:「臣等叨承 主上成筭,幸獲成功,敢不益盡心以圖尺寸。」明日,達等入謝, 上語之曰:「公等還第,置酒為樂否?對曰:「荷 主上恩德,皆置酒相慶。」 上曰:「吾寧不欲置酒與諸將為一日之歡,但中原未平,非宴樂之時,公等不見張氏所為乎?終日相與酣歌逸樂,今竟何如?宜深戒之。」
  • 2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六 吳元年 十月 九日》:○壬子,置御史台及各道按察司,御史台設左右御史大夫,從一品;御史中丞,正二品;侍御史,從二品;治書侍御史,正三品;殿中侍御史,正五品;經歷,從五品;都事,正七品;照磨、管勾,正八品。 察院監察御史,正七品; 各道按察司按察使,正三品;副使,正四品;僉事,正五品;經歷,正七品;知事,正八品;照磨,正九品。 以湯和為左御史大夫,鄧愈為右御史大夫,劉基、章溢為御史中丞,文原吉、範顯祖為治書侍御史,安慶為殿中侍御史,錢用壬為經歷,何士弘、吳去疾等為監察御史。基仍兼太史院使, 上諭之曰:「國家新立,惟三大府總天下之政。中書,政之本;都督府,掌軍旅;御史台,糾察百司。朝廷紀綱,盡繫於此;而台察之任,實為清要。卿等當思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蓋己不正則不能正人,是故治人者必先自治,則人有所瞻仰,毋徒擁虛位而漫不可否,毋委靡因循以縱姦長惡,毋假公濟私以傷人害物。《詩》:雲『剛亦不吐,柔亦下茹。』此大臣之體也,卿等勉之!」 又諭御史大夫湯和曰:「卿以武臣而位處文職,當求儒者講論。自古人臣立身行己事君治人之道,盡心所事,以成功業,他日名書史冊,垂耀千載,豈不美哉!」和頓首謝。
  • 2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六 吳元年 十月 十日》:○命御史大夫湯和為徵南將軍,僉大都督府事吳禎為副將軍,帥常州、長興、宜興、江陰諸軍討方國珍於慶元 ,上諭之曰:「爾等奉辭討罪,毋縱殺戮,當如徐達下姑蘇,平定安輯,乃副吾所望也。」
  • 2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七 吳元年 十一月 九日》:○辛巳,徵南將軍湯和克慶元。先是,和兵自紹興渡曹娥江,進次餘姚,降其知州李樞,及上虞縣尹沈煜,遂進兵慶元城下,攻其四門,府判徐善等率官屬耆老自西門出降,方國珍驅部下乘海舟遁去,和率兵追之,國珍以眾逆戰,我師擊敗之,斬首及溺死者甚眾,擒其偽副樞方惟益、元帥戴廷芳等,獲海舟二十五艘,馬四十一匹,國珍率餘眾入海,和還師慶元,徇下定海、慈谿等縣,得軍士二千人,戰艦六十三艘,馬二百餘疋,銀印三,銅印十六,金牌二,錢六千九百餘錠,糧三十五萬四千六百石。
  • 3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七 吳元年 十一月 十七日》:○己丑,湯和等既下温、台、慶元,方國珍遁入海島, 上乃命中書平章廖永忠為徵南副將軍,帥師自海道會和討之,祭海上諸神曰:「近命御史大夫湯和為徵南將軍,領兵取慶元温台等郡,今復遣中書平章廖永忠為之副,往慶元招撫軍民。惟茲軍士,未嘗涉海,茲經海上,惟神鑒之。」
  • 3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七 吳元年 十一月 二十日 》:○壬辰,方國珍部將徐元帥、李僉院等率所部詣湯和降,國珍見諸將皆叛,不得已,於是亦遣郎中承廣、員外郎陳永奉書於和乞降,已而又遣其子明完、明則,從子明鞏等納其省院及諸司銀印銅印二十六,並銀一萬兩,錢二千緡於和。
  • 3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八上 吳元年 十二月 九日》:○方國珍及其弟國珉率所部謁見湯和于軍門,得其步卒九千二百人,水軍一萬四千三百人,官吏六百五十人,馬一百九十匹,海舟四百二十艘,糧一十五萬一千九百石,他物稱是。継而元昌國州達魯花赤闊裏吉思亦來降,得糧六萬九千石,馬五十匹,船四百八十二艘,送國珍等赴京師。初,國珍之降,非其本意,故往往多變,雖納欵効質,而通元如故,元亦賴其海運之力,累加國珍官太尉、江浙行省左丞相,賜爵衢國公,國章行樞密副使,國瑛、國珉、胡明俱累官行省平章,蔣英、劉震之叛將由台走福建,國章與戰於仙居,國章兵敗被殺。
  • 3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八上 吳元年 十二月 十六日》:○勑徵南將軍湯和、副將軍廖永忠、都督僉事吳禎,帥舟師自明州海道以取福州, 上御戟門,與大都督府臣論各處用兵曰:胡廷瑞已得邵武,今命湯和又從海上取福州,其勢必得。既得福建,當留兵守要害,俾由海道取廣東,楊璟兵取廣西,既克就以其兵下西蜀,中原赤地千里,人民艱食,軍馬所經,糧餉最急,當令人往徐邳運糧,兵精糧足,所向必克,卿等以為何如?皆曰善。
  • 3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八下 吳元年 十二月 二十八日》:○庚午,徵南將軍湯和率師克福州。 初,陳友定環城外皆築壘為備,每五十步更築一台,嚴兵守之,聞我師入杉關,乃留同僉賴正孫、副樞謝英輔、院判鄧益以眾二萬守福州,自率精鋭守延平以拒。時和等舟師自明州乘東北風,徑抵福州之五虎門,駐師南台河口,遣人入城招諭,為元平章曲出所殺,我師登岸將圍城曲出領眾出南門逆戰,指揮謝得成等擊敗之,眾潰,入城拒守。是夜,參政袁仁密遣人納欵。黎明,我師於台上蟻附登城,遂開南門,和擁兵入,鄧益拒戰於水部門,擊殺之,正孫、英輔自西門出走延平,曲出搭海木兒杭者,不花左丞鄧住中丞鐵木烈思等皆懷印綬挈妻子遁去,參政尹克仁赴水死,行宣政院使朵耳麻不屈下獄死,時僉樞密院栢鐵木兒居候官聞大軍攻城,急曰:戰守非我得為,無以報國,乃積薪樓下殺其妻妾及兩女,縱火焚之,遂自剄遂自剄,和入省署,撫輯軍民,獲馬六百三十九匹,海舟一百五艘,糧一十九萬九千五百餘石,金一千四百五兩金,銀二萬四千餘兩,胡椒六千三百餘斤,和遣袁仁暨員外餘善招諭興化、漳泉諸路,其福寧等州縣之未附者,分兵徇畧之。
  • 3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九 洪武元年 正月 五日》:○元興化州守將葉萬户、俞院判聞福州不守,遂遁去,耆民李子成率眾詣福州徵南將軍湯和請降,和遣指揮俞良輔守,於是莆田等十三縣相繼降附,和遂移師進攻延平。是日, 上遣使齎勑諭和曰:軍中之事,難於執一,惟當以德服人,必其負固弗順,然後威以震之。凡推德,必先邇者,邇者遠之所瞻;示威,必先大者,大者小之所憑,邇服則遠來,大懾則小懼。又曰:若欲人不違己,當使之以信;欲人成功,當任之以專。不信則令不行,不專則權有所分矣。凡此皆汝所短,故特諭爾。
  • 3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九 洪武元年 正月 十日》:○辛巳,詔以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左丞相宣國公李善長兼太子少師,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信國公徐達兼少傅,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鄂國公常遇春兼少保,銀青榮祿大夫、大都督府右都督馮宗異兼右詹事,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胡廷瑞、廖永忠、李伯昇俱兼同知詹事院事,資善大夫、中書左丞趙庸,右丞王溥兼副詹事,中奉大夫中書、參政楊憲,傅瓛兼詹事丞,榮祿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康茂才兼左率府使,榮祿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張興祖兼右率府使,驃騎上將軍、大都督府副使顧時兼同知左率府事,驃騎上將軍、大都督府副使孫興祖兼同知右率府事,鎮國上將軍、僉大都督府事吳禎兼左率府副使,鎮國上將軍、僉大都督府事耿炳文兼右率府副使,榮祿大夫、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資善大夫、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嘉議大夫、御史台治書侍御史文原吉、範顯祖兼賓客。 初,御史中丞劉基、學士陶安言於 上曰:適聞中書及都督府議倣元舊制設中書令,欲奏以太子為之, 上曰:取法於古,必擇其善者而從之,苟惟不善而一槩是從,將慾望治譬,猶求登高岡而卻步,渡長江而廻楫,豈能達哉!元氏胡人,事不師古,設官不以任賢,惟其類是與,名不足以副實,行不足以服眾,豈可取法!且吾子年未長,學未充,更事未多,所宜尊禮師傳講習經傳愽通古今識達機宜,他日軍國重務皆令啟聞,何必傚彼作中書令乎? 乃命詹同取東宮官制觀之,謂同等曰:朕今立東宮官,取廷臣勳德老成勳德老成者兼其職,老成舊人動有典則若新進之賢者亦選擇參用。夫舉賢任才,立國之本;崇德尚齒,尊賢之道。輔導得賢,人各盡職,故連抱之木必以授良匠,萬金之璧不以付拙工。 同等對曰:陛下立法垂憲之意,實深遠矣。 於是以李善長等皆兼東宮官,乃諭善長等曰:朕於東宮官屬,不別設府僚,而以卿等兼之者,蓋軍旅未息,朕若有事於外,必留太子監國,若設府僚,卿等在內,事當啟聞太子,或有聽斷不明而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必謂府僚導之,嫌隙將由是而生,朕所以特置賓客諭德等官,以輔成太子德性,且選名儒為之賓友。昔周公教成王,告以克詰戎兵;召公教康王,告以張皇六師,此居安慮危,不忘武備,蓋繼世之君生長富貴,泥於安逸,軍旅之事多忽而不務,一有緩急罔知所措,二公所言不可忘也。
  • 3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九 洪武元年 正月 二十九日》:○徵南將軍湯和率帥至延平,元參政文殊海牙等以城降,執元守臣平章陳友定送京師。先是, 上遣使招諭友定,友定大會諸將,殺使者,置其血酒甕中,慷慨飲之,誓眾死守。至是,我師隔水而陳,分一軍渡水,攻其西門,友定謀於眾曰:「彼兵方來,其氣勇鋭,難與爭鋒,不如持久以困之,伺間而動,必有可勝。」遂嚴飭軍校廵城,晝夜不少息,諸將請出戰,友定不許,數請不已,友定乃疑其部將蕭院判、劉守仁有攜二心,即收其兵柄,殺蕭院判,守仁知事急,來奔,士卒多踰城夜遁,自始圍至是凡十日,適城中軍器局失火,砲聲亂發,我軍疑其內叛,遂併力攻城,友定見勢窮蹙,乃與副樞謝英輔、參政文殊海牙訣曰:「大事已去,吾無以報國家,惟有死耳。公等宜自勉。」迺退於省堂,按劍仰藥飲之,達魯花赤白哈麻具服北望泣拜,與謝英輔皆自經死,賴正孫等夜開門出降,黎明我師入城,友定氣未絕,遂舁之出水東門,外值大雷雨,復甦,械繫送京師,以唐鐸知府事。友定子海聞其父兵敗,自將樂來降,遂併執之,遣仁和衞指揮徐興安撫將樂。
  • 3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 洪武元年 二月 一日 》:○徵南將軍湯和遣使傳檄至漳州,元達魯花赤迭裏迷實具服焚香北面再拜,持斧斫印章引刀自刎而死,總制陳馬兒以城降,和命指揮李執中往守之。
  • 3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 洪武元年 二月 二日 》:○癸卯,詔御史大夫湯和還明州,造海舟,漕運北征軍餉。
  • 4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四 洪武元年 八月 十五日》:○詔以御史大夫湯和為偏將軍,與平章楊璟俱從大將軍徐達徵山西。先是,和自福建還慶元,上命造海舟運糧,往直沽,侯大軍徵發,是歲海多颶風,不可行,乃詔和以糧儲鎮江,使還京師,及是復有是命。
  • 4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五 洪武元年 十月 二日》:○右副將軍馮宗異、偏將軍湯和兵至武陟,遇懷慶邏騎百餘人,獲之,明日兵抵懷慶,故元平章白瑣住等已棄城遁入澤州,官軍遂入城,獲將士八百人,馬五十匹,以指揮紀斌等守之。
  • 4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五 洪武元年 十月 五日》:○壬申,右副將軍馮宗異、偏將軍湯和兵至大行山碗子城,破其關,故元守兵奔潰,宗異等駐軍星軺驛。癸酉,兵至澤州,故元平章賀宗哲、張伯顏等引兵遁去,遂取之,留兵戍守,既而擴廓帖木兒部將平章韓札兒、毛義等以馬步兵來攻,平章楊璟、參政張斌等往援之,與元兵遇於韓店大戰,我師失利。
  • 4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五 洪武元年 十月 十日》:○右副將軍馮宗異偏將軍湯和取潞州
  • 4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八 洪武二年 正月 五日》:右副將軍馮宗異、偏將軍湯和等師至太原。
  • 4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八 洪武二年 正月 二十五日》:○庚申 上遣使齎勑至太原諭諸將曰:朕生長臨濠,起義西鄉,率眾渡江,集兵養民於江左,十有五年矣。兵馬益盛,疆宇益大,今至六合一家,人民休息,天下和平,不三二年見矣。然此非六軍將士,安能如是?尤賴大將軍、副將軍及諸偏將軍協力,以成天下之大事,以安六合之黎民。然前言不過人事耳,惟上天之眷佑,大軍所至,敵人摧枯拉朽,天道昭然,可不敬乎!惟諸將軍留意爾之功天授,爾之生亦天授也。孟子有言: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今我朝之名世,非爾等何人哉!古人功高自以為平常,功平常自以為無功,此古賢哲之道也。至若國家賞有功,罰有過,必不以功高為平常,平常為無功也。近者,大夫湯和定浙左,平閩中;平章楊璟靖湖湘,定廣西,班師還朝,未曾定賞,為大將軍等滅胡未還故也。於是再遣各官從大將軍徵進,以湯和為偏將軍,楊璟聽調,其璟兵出澤趍潞,中道與賊相拒,雖少筭以累軍,此亦古今兵家常事耳,又何慮焉?太原之捷,皆得此為犄綴,以分其勢,得此為犄綴以分其勢:廣本此下有以字,犄下有角字。可不奇乎?可不奇乎:廣本奇作勗。今定右副將軍馮宗異,居遇春之下;偏將軍湯和,居宗異之下;偏將軍楊璟,居和之下,恊力同心,剪除餘虜,勿以細巧慮朕之所見也。倘朕法有未當,調度未周,爾等慎勿執一,更審而行之,達得書,遣千户劉通海齎諭都督同知康茂才、都督僉事郭子興且告之曰:陜州潼關,三秦門户,二將軍扼而守之,李思齊、張思道如穴中鼠耳,可坐而制,若其來寇,慎勿與爭鋒,蓋軍旅多虞,勝負難必,但厲兵積糧,嚴為守備,俟大軍至日,當戮力取之。
  • 4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一 洪武二年 四月 二日》:○丙寅,大將軍徐達在鳳翔,會諸將,議師所向,諸將鹹以張思道之才不如李思齊,慶陽易於臨洮,欲先由豳州取慶陽,然後從隴西攻臨洮。達曰:不然,思道城險而兵悍,未易猝拔;臨洮之地,西通蕃夷,北界河湟,我師取之,其人足以備戰鬪,其土地所產,足以供軍儲,今以大軍蹙之,思齊不西走,胡則束手就降矣。臨洮既克,則旁郡自下。諸將然之,達乃留御史大夫湯和守營壘輜重,令指揮金興旺偕餘思明等守鳳翔,遂移師趨隴州。上遣使即軍中,命副將軍常遇春率師赴北平。先是,元將也速以兵寇通州,至白河遁去,至是有報胡兵復欲入寇,故遣使馳報遇春等,令率所部兵還北平,取迤北餘寇。
  • 4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二 洪武二年 五月 八日 》:○辛丑,張良臣以慶陽降。初,張思道在慶陽,聞王師克臨洮,懼而走寧夏,而使其弟良臣與平章姚暉守慶陽,思道至寧夏,與金牌張等俱為擴廓帖木兒所執,大將軍徐達既下平涼,即謀取慶陽,令御史大夫湯和遣軍往涇州,別遣指揮張煥將騎兵偵邏慶陽,會和部將謝三遣人招良臣,良臣以其兄被執,遂以城降,良臣驍勇善戰,軍中呼為小平章。
  • 4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二 洪武二年 五月 二十一日》:○大將軍徐達遣兵畧慶陽。先是,右副將軍馮宗異、參政傅友德聞張良臣叛,率師自臨洮至涇州,御史大夫湯和亦將所部來會。至是,達恐其黨與相扇為聲援,乃先遣兵抄其出入之路,平章俞通源將精騎畧其西,都督副使顧時畧其北,參政傅友德畧其東,都督僉事陳德畧其南。
  • 4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三 洪武二年 六月 四日 》:○丙寅,功臣廟成,命論次諸功臣之功,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次李文忠,次鄧愈,次湯和,次沐英,次胡大海,次馮國用,次趙德勝,次耿再成,次華高,次丁德興,次俞通海,次張德勝,次吳良,次吳禎,次曹良臣,次康茂才,次吳復,次茅成,次孫興祖,凡二十有一人。於是命死者塑其像於廟祀之,仍虛生者之位。初,參政胡大海等歿於王事,上念其功,已命塑其像於卞壼蔣子文之廟以祀。至是,復塑像於新廟。
  • 5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三 洪武二年 六月 十二日》:○甲戌,大將軍徐達遣指揮陳壽將兵守原州,黃旺守涇州,涇州邏卒獲慶陽小元帥諜者張五十九,斬之,達遂自涇州率諸軍趨慶陽。己卯,駐於東原,令右副將軍馮宗異、御史大夫湯和、都督副使顧時、參政戴德以兵四面圍其城,張良臣開城西門出,汲恣人馬馳騁城下,達怒,督宗異進營,逼其西門,遣寧國衞將士守其小東門。明日,張良臣以兵出戰於東門,都督副使顧時擊敗之,獲其禆將九人,斬之。
  • 5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五 洪武二年 九月 十日》:○大將軍徐達、御史大夫湯和發平涼,還京師,右副將軍馮宗異總制軍事。
  • 5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七 洪武二年 十二月 二十八日》:○己丑 上御奉天門,大賞平定中原及徵南將士之功,以大將軍、右丞相、信國公徐達攻取山東、河南、燕冀、秦晉等處州郡,克敵制勝,振揚國威,撫綏軍民,得大將體,賞白金五百兩,文幣五十表裏;開平王常遇春、副大將軍總兵攻取山東、河南、燕冀、秦晉等處州郡,及自率師由陜西攻取開平等處,以疾薨于軍中,驗其存日功勞,與大將軍一體賞白金五百兩,文幣五十表裏;右副將軍、都督同知馮宗異,澤州之役與平章楊璟妄分彼此,失陷士卒,及代大將軍總制大軍,時當隆寒,擅自班師,致士卒凍餒,不在賞列,念其初與大將軍平定山東、河南、陜西諸郡,量與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五表裏;御史大夫湯和,總兵徵南,先有浙江參政朱亮祖克取温台諸郡,方國珍已聞風膽落,比師抵明州,國珍逃遁,及再調取福建,姑息太過,放散陳友定山寨餘黨,致八郡復叛,重勞師旅,及班師又不申明號令,以致蘭秀山賊窺伺而叛,失陷指揮徐琇、張俊等官軍,功過相折,量與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十五表裏;平章廖永忠先充徵南副將軍克平福建,後自總兵取廣東,比至南澳,何真已降,克平三山邵宗愚等山寨,又能調遣副將軍朱亮祖平定海南,招諭兩江溪洞,念其功勞,宜與全賞,然在福建不能贊助大夫湯和,以致陳友定餘黨復叛入山,功過相折,量與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二十表裏;都督僉事吳禎,先充徵南副將軍,與大夫湯和克取明州,復平定福建,航海回還,軍容整肅,又能勦捕蘭秀山餘黨,全師回京,賞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二十表裏;左丞趙庸,從大將軍克平山東河南、燕冀、秦晉等處州郡,又從開平王自陜西復取上都等處,後充副將軍同平章李文忠總兵山西,應接大將軍乘勝勦捕,生擒脱列伯,驗其功勞,賞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九表裏;平章曹良臣等從大將軍克平山東、河南、燕冀、秦晉等處州郡,皆屢有戰功,良臣賞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二十表裏;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各賞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九表裏;平章韓政,賞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十七表裏;平章俞通源、右丞梅思祖、參政陸聚、都督副使顧時,各賞白金一百五十兩,文幣十五表裏;左丞王溥文幣七表裏;參政陸仲亨文幣二表裏;各衞指揮七表裏;千户衞鎮撫各六表裏;百户所鎮撫各五表裏;各旗軍總旗米三石,白金三兩三錢;小旗米三石,白金三兩二錢;軍人米三石,白金三兩;
  • 5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八 洪武三年 正月 三日》:○癸巳 上以王保保為西北邊患,復命右丞相信國公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為左副將軍,都督馮勝為右副將軍,御史大夫鄧愈為左副副將軍,湯和為右副副將軍,往徵沙漠。 上問諸將曰:元主遲留塞外,王保保近以孤軍犯我蘭州,其志欲僥倖尺寸之利,不滅不已。今命卿等出師,當何先?諸將皆曰:保保之寇邊者,以元主猶在也,若以師直取元主,則保保失勢,可不戰而降也。 上曰:王保保方以兵臨邊,今捨彼而取元主,是忘近而趨遠,失緩急之宜,非計之善,吾意欲分兵為二道,一令大將軍自潼關出西安,擣定西以取王保保;一令左副將軍出居庸,入沙漠以追元主。使其彼此自救不暇應援,況元主遠居沙漠,不意吾師之至,如孤豚之遇猛虎,取之必矣。事有一舉而兩得者,此是也。諸將皆曰善,遂受命而行。
  • 5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十八 洪武三年 十一月 十一日》:○丙申,大封功臣, 上御奉天殿,皇太子、諸王侍,左丞相李善長、右丞相徐達率文武百官列于丹階左右, 上召諸將臣諭之曰:「汝等其聽朕命,朕今日定封行賞,非出己私,皆倣古先帝王之典,籌之二年,以徵討未暇,故至今日,思昔創業之初,天下擾亂,羣雄並起,當時有心於建功立業者,往往無法以馭下,故皆無成。朕本無意天下,今日成此大業,是皆天地神明之眷佑,有非人力之所致。然自起兵以來,諸將從朕被堅執鋭,以徵討四方,戰勝攻取,其功何可忘哉!今天下既定,是用報以爵賞,其新附將帥之有功者亦如之。凡今爵賞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無私,如御史大夫湯和與朕同裏閈,結髮相從,屢建功勞,然嗜酒妄殺,不由法度;趙庸從平章李文忠取應昌,其功不細,而乃私其奴婢,廢壞國法;廖永忠戰鄱陽時奮勇忘軀,與敵舟相拒,朕親見之,可謂奇男子,然而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嚮,以徼封爵;僉都督郭子興不奉主將之命,不守紀律,雖有功勞未,足掩過,此四人止封為侯。平章李文忠總兵應昌,逐前元太子遠遁漠,北獲其皇孫妃嬪,重寶悉歸朝廷,此功最大;御史大夫鄧愈,自幼相從,屢更任使,雖経摧挫,口無怨言,此二人者宜列公爵。左丞相李善長,雖無汗馬之勞,然事朕最久,供給軍食,未嘗缺乏;右丞相徐達,與朕同鄉裏,朕起兵時即從徵討四方,摧強撫順,勞勛居多,此二人者已列公爵,宜進封大國,以示褒嘉。餘悉據功定封,《書》雲:『德懋懋官,功懋懋賞。』今日所定,如爵不稱德,賞不酬勞,卿等宜廷論之,無有後言。」
  • 5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十九 洪武三年 十二月 九日》:○甲子, 上退朝,從容與諸將論起兵以來征伐之事,謂中山侯湯和等曰:朕賴諸將,佐成大業,今四方悉定,征伐休息,卿等皆爵為公侯,安享富貴,當保此祿位,傳之子孫,與國同休,然須安分守法,存心謹畏,則自無過舉,朝廷賞罰,一以至公,朕不得而私也。昔尉遲敬德見唐太宗危迫,單騎入王世充陣中,與單雄信力戰,翼衞太宗,以出其功大矣,及太宗宴羣臣,敬德與任城王道宗爭長,擊其目幾眇,太宗怒欲寘之法,非羣臣力諫,太宗肯惜其功而貸其罪乎?又如長孫無忌,文德皇后親弟也,嘗佩刀入禁門,監門者失於覺察,後請治以法,太宗特命釋之,帝室親姻有罪猶不可免,況其他乎?卿等能謹其所守,則終身無過失矣。
  • 5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 洪武四年 正月 三日》:丁亥 上親祀上下神祇,告伐明昇。命中山侯湯和為徵西將軍,江夏侯周德興為左副將軍,德慶侯廖永忠為右副將軍,暨營陽侯楊璟都督僉事,葉昇率京衞荊湘舟師由瞿塘趨重慶,潁川侯傅友德為徵虜前將軍,濟寧侯顧時為左副將軍,暨都督僉事何文輝等率河南陜西步騎由秦隴趨成都,上諭和等曰:「今天下大定,四海奠安,惟川蜀未平耳。朕以明玉珍嘗遣使脩好,存事大之禮,故於明昇,閔其稚弱,不忍加兵,遣使數加開諭,冀其覺悟。昇乃惑於羣言,反以兵犯吾興元,雖敗衂而去,然豺狼之心終懷嚙噬,不可不討。今命卿等率水陸之師,分道並進,首尾攻之,使彼疲於奔命,勢當必克。但師行之際,在肅士伍,嚴紀律,以懷降附,無肆殺掠,昔王全斌之事可以為戒,卿等慎之。」
  • 5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四 洪武四年 四月 六日》:中山侯湯和師克歸州李逢春烽火山寨,分遣南雄侯趙庸、宣寧侯曹良臣帥兵取桑植容羙洞,及會江夏侯周德興合攻茅岡覃垕寨,庸至中途而還,獨良臣會德興攻諸山寨,平之,和仍駐師歸州。
  • 5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五 洪武四年 五月 五日》:○中山侯湯和兵發歸州,進攻瞿塘關,以江水暴漲,駐兵溪口。
  • 5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五 洪武四年 五月 二十八日》:○己卯,潁川侯傅友德造戰艦成,將進兵漢州,欲以軍中消息達湯和,而山川懸隔,適江水暴漲,乃以木牌數千書克階、文、綿州月日,投漢江,順流而下,蜀守者見之,為之觧體。
  • 6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六 洪武四年 六月 五日》:○丙戌, 上聞湯和駐兵大溪口,欲俟水平進師,恐其逗留緩事,適隆州捷至,乃詔和曰:「傅將軍率精鋭冐險深入,克階、文、隆諸州郡及青川果陽白水江之地,兵既越險,次於平川,蜀人無險可恃,正當水陸並進,使彼首尾受敵,疲於奔命,平蜀之機正在今日,若俟水退然後進師,豈不失機誤事?且朕前日所以語爾者,爾獨不復記憶乎?何怯之甚也!」德慶侯廖永忠聞命,即率所部先進,和猶遲疑未決,及得友德木牌於江流,乃進兵自白鹽山,伐木開道,由紙坊溪以趨夔州。
  • 6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六 洪武四年 六月 十日》:辛卯,德慶侯廖永忠進兵瞿塘關。永忠以山峻水急而蜀人設鐵索飛橋橫據關口,我舟不得進,乃密遣壯士數百人, 舁小舟,踰山度關,以出其上流,人持糗糧帶水筒以禦饑渴,山多草木,令將士皆衣青莎衣,魚貫出崖石間,蜀人不之覺也。度其已至,乃率精鋭出墨葉渡,分為二道,夜五鼓以一軍攻其陸寨,一軍攻其水寨,攻水寨將士皆以鐵褁船頭,置火器而前。黎明,蜀人盡鋭來拒 ,永忠已破其陸寨矣,既而將士舁舟出江者一時俱發上流,揚旗鼓譟而下,蜀人出不意,大駭,而下流之師亦擁舟前進,發火砲火筒夾擊,大破之, 其將鄒興中火箭死,遂焚其三橋,斷其橫江鐵索,禽同僉蔣達等八十餘人,斬首千餘級,溺死者無筭,飛天張、鐵頭張等皆遁去,永忠入夔州。明日,中山侯湯和兵亦至,永忠乃與和分道並進,和率步騎,永忠率舟師,約會於重慶。
  • 6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六 洪武四年 六月 十八日》:德慶侯廖永忠率舟師自夔州乘勝抵重慶,是日次銅鑼峽,明昇與右丞劉仁等大懼,仁勸昇奔成都,昇母彭氏泣曰:「事勢如此,繼往成都,不過延命旦夕,何益?」仁曰:「然則柰何?」彭氏曰:「大軍入蜀,勢如破竹,今城中兵民雖數萬,皆膽破心悸,豈能効力?若毆之拒守,死傷必多,亦終不免也,不如早降,以免生靈於鋒鏑。」昇遂遣使詣永忠軍,全城納欵,永忠以湯和軍未至,辭不受。
  • 6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六 洪武四年 六月 二十二日 》:癸卯,中山侯湯和至重慶,會德慶侯廖永忠以兵駐朝天門外,是日明昇面縛啣璧,與母彭氏及其右丞劉仁等奉表詣軍門降,和受璧,永忠觧縛,承製撫慰,下令將士不得侵掠,撫諭戴壽、向大亨等家,令其子弟持書往成都招諭,遣指揮萬德,送昇等並降表於京師,表略曰:乾坤正一統,知天命之有歸;日月仰大明,撫華夷之無外。萬方丕冐,四海同歡。欽惟 皇帝陛下,功軼禹、湯,德侔堯、舜,運乾元不息之妙,寰宇肅清;秉神武不殺之權,生民永賴。收豪傑於紛爭之日,施仁義於墊溺之時。景運維新,皇謨丕顯。故無往而不克,無令而不從。臣昇僻處偏方,懵無學識,既靡竇融先幾之智,又乏錢俶達事之宜。見同井蛙,計窮穴兎。揣罪實由於己,啟釁用匪其人。自揆愚蒙,冐幹天討,顧閉關之何益?遂開門以來降,迎拜道旁,竊効子嬰之繫頸;仰瞻天上,敢希孟昶之傾心。謹將軍馬、錢糧、府庫及土地、人民以獻。
  • 6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八 洪武四年 十月 四日》:癸未,置重慶守禦千户所,命千户左輔領兵守之,中山侯湯和等師還。
  • 6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八 洪武四年 十月 十七日》:○丙申,徵西將軍中山侯湯和、左副將軍江夏矦周德興、右副將軍德慶矦廖永忠、徵虜前將軍頴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濟寧侯顧時、右副將軍永嘉侯朱亮祖還京師,上所佩將軍印綬並所得蜀金印冠冕儀仗,銀印五十八,銅印六百四十,路府七,元帥府八,宣慰宣撫司二十五,州三十七,縣六十七,官吏將士凡五萬九百九十人,馬騾一萬三千八百餘匹。
  • 6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七十 洪武四年 十二月 十二日 》:○辛卯,賞平蜀將士,詔曰:頴川侯傅友德統大軍冐越險阻,首克階、文,破綿漢、成都,克保寧諸郡;德慶侯廖永忠破瞿塘,下重慶,致明昇出降,二人功最大,各賞白金二百五十兩,綵叚二十表裏。濟寧侯顧時同頴川侯進取,賞白金百五十兩,綵叚十五表裏;臨江侯陳德從克漢州、成都,賞白金百兩,綵叚十二表裏;鞏昌侯郭子興亦從克漢州、成都,然以有過謫從征伐,賞綵叚十二表裏;都督同知汪興祖攻文州歿於王事,例當倍賞,然亦以有過從徵,賞其子白金百兩,綵叚十二表裏;都督僉事何文輝、王簡、藍玉、張温、金朝興皆賞白金五十兩,綵叚十表裏;都督僉事陳桓以過從徵有功,賞綵叚十表裏;都督僉事王成繼領軍馬接應大軍至青川、果陽,賞綵叚七表裏;中山侯湯和無攻城破關之功,僅能攻下李逢春山寨,賞綵叚十五表裏;江夏侯周德興克保寧,賞綵叚十二表裏;南安侯俞通源從德慶侯廖永忠克李逢春山寨,從江夏侯克保寧,賞綵叚一十表裏;宣寧侯曹良臣從克茅岡覃垕寨,復從下重慶,賞綵叚一十表裏;汝南侯梅思祖率兵至重慶,而城已下,以跋涉之勞賞綵叚五表裏;都督僉事仇成從克李逢春山寨,又從下保寧,賞綵叚七表裏;都督僉事葉昇從德慶侯攻瞿塘,以病不能効力,但從克保寧,賞與仇成同;都督僉事林濟峯從克保寧,賞綵叚六表裏;其從頴川侯指揮人賞綵叚八表裏;千户衞鎮撫六表裏;百户所鎮撫四表裏;總旗白金一十二兩,小旗白金十一兩;軍士十兩。從德慶侯攻瞿塘指揮人賞綵叚六表裏;千户衞鎮撫四表裏;百户所鎮撫三表裏;總旗白金一十兩,小旗九兩;軍士八兩。從中山侯指揮人賞綵叚五表裏,千户衞鎮撫三表裏;百户所鎮撫二表裏;總旗白金九兩,小旗八兩;軍士七兩。從永嘉侯朱亮祖攻保寧指揮至軍校等賞如中山侯,至重慶者逓減一等,軍校減半。不從入關及守船患病者,千百户綵叚一表裏;旗軍白金二兩。凡旗軍以病自河南還者,與錢一千八百;自陜西臨潼還者,錢二千四百;自西安還者,錢三千六百;自秦州還者,錢四千八百;階州還者,錢六千。凡水陸二路,幼未編伍者,減半陣亡者倍之。溺墜疾病死者賞與見軍同。逃而復役者不賞。
  • 6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七十 洪武四年 十二月 十三日 》:○壬辰,賜中山侯湯和田萬畝,以千石田所收之租賜鞏昌侯郭子興。
  • 6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七十五 洪武五年 七月 十一日》:○丙辰,中山侯湯和等兵至斷頭山,遇虜兵,與戰不利,平陽左衞指揮同知章存道死之。存道,處之龍泉人,御史中丞溢之子也,初集義兵保鄉邑,己亥冬率所部歸總制官孫炎,炎令領兵守上游,會陳友定兵來侵,存道擊卻之,自是屢有戰功,壬寅授處州翼元帥副使,甲辰參軍胡深戰死, 上命存道代領其眾,洪武元年漕運至京, 上嘉其才略,命從右副將軍馮宗異徵北,以功陞處州衞指揮副使,三年從徵秦隴,取興元,留存道守之,時明昇將吳友仁來侵,存道擊敗其眾,授平陽衞指揮同知,四年轉平陽左衞,至是從和徵北守哈墩不剌營,遂力戰死。
  • 6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八十 洪武六年 三月 十日》:○壬子,命魏國公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曹國公李文忠為左副將軍,宋國公馮勝為右副將軍,衞國公鄧愈為左副副將軍,中山侯湯和為右副副將軍,統諸將校往山西北平等處備邊, 上御奉天殿,諭達等曰:「創業之初,君臣同其艱難;及事平之後,豈不欲少與休息?然居安慮危,古人所慎,故嘗命卿等往西北為防邊之計。既行,朕復思邊守既定,遠備勞兵,乃召卿等還,今聞胡人窺塞,有入寇之意,事不可已,故再命卿等總率將士往鎮邊陲,然夷狄豺狼,出沒無常,但保障清野,使來無所得,俟其惰歸則率鋭擊之,必掩羣而獲。卿等老將,臨機制勝之道熟矣,非朕所能遙度,至邊宜先圖上方略,使朕覽之。」 達等啟行,復勑中書省祭告太歲、風雲、嶽瀆諸神。
  • 7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八十三 洪武六年 七月 七日》:○大將軍魏國公徐達分遣左副將軍李文忠、濟寧侯顧時、南雄侯趙庸、潁川侯傅友德、永城侯薛顯、鞏昌侯郭子興、臨江侯陳德、營陽侯楊璟、都督僉事藍玉、王弼統騎兵;右副將軍馮勝、右副副將軍湯和、同南安侯俞通源、永嘉侯朱亮祖、宜春侯黃彬、都督何文輝、平章李伯昇、都督僉事張温等統步兵,分駐山西、北平等處,相機擒討殘胡,遣指揮李玉入奏,詔可之。
  • 7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八十八 洪武七年 三月 二十九日 》:○召右副將軍馮勝、左副副將軍鄧愈、右副副將軍湯和、鞏昌侯郭子興入計邊務。
  • 7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九十六 洪武八年 正月 二十一日》:○遣衞國公鄧愈、河南侯陸聚往陜西,中山侯湯和、平章李伯昇往彰德、真定,指揮馮俊、孫通、賴鎮往汝寧,李謐、耿孝、黃寧、李青、陳方庸、武興往北平、永平董兵屯田,開衞戍守,翼日 上至龍江祭告江淮之神遣行。
  • 7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八十八 洪武七年 四月 二十一日 》:○丙辰,命宋國公馮勝、衞國公鄧愈、中山侯湯和、鞏昌侯郭子興復鎮北邊, 上至龍江親祀山川、城隍、旗纛諸神遣行。
  • 7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九十五 洪武七年 十二月 二十九日 》:○是月詔衞國公鄧愈、中山侯湯和還京
  • 7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一 洪武八年 九月 二十七日》:○甲申,召中山侯湯和、吉安侯陸仲亨還京。先是,和承製往河南彰德督士卒屯田,亨往山西大同蔚朔諸州脩飭邊備,至是俱召還。
  • 7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三 洪武九年 正月 二十八日》:○是月,命中山侯湯和,潁川侯傅友德,僉都督藍玉、王弼,中書右丞丁玉帥師往延安防邊。 上諭和等曰:自古重於邊防,邊境安則中國無事,四夷可以坐制。今延安地控西北,與胡虜接境,虜人聚散無常,若邊防不嚴,即入為寇。待其入寇而後逐之,則塞上之民必然受害。朕嘗勑邊將朕,嚴為之備,復恐久而懈惰,為彼所乘,今特命卿等率眾以往,眾至邊上,常存戒心,雖不見敵,常若臨敵,則不至有失矣。
  • 7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七 洪武九年 七月 二十五日》:故元平章兀納歹執伯顏帖木兒自綏德來降。先是,中山侯湯和等至延安,伯顏帖木兒遣人乞降, 上聞之,召諸將悉還,獨留傅友德屯邊以備,勑諭友德曰:無事而請降,兵法所戒,爾其慎之。至是,伯顏帖木兒果乘間入寇,友德大破之,俘其眾,獲輜重羊馬無算,兀納歹遂縛伯顏帖木兒以降。
  • 7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一十 洪武九年 十月 九日》:○己未,新太廟成,奉安神主,前三日乙卯 上沐浴齋戒,命韓國公李善長、中山侯湯和及省府台臣分祀在京羣神,以遷廟告。
  • 7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一十 洪武九年 十月 二十七日 》:○丁丑,賜中山侯湯和、頴川侯傅友德綺帛各十二疋、鈔三十錠,右丞丁玉、都督僉事藍玉、王弼綺帛各十疋,鈔二十四錠。
  • 8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十三 洪武十年 六月 二十九日》:○是月,命大臣十八人分祀嶽鎮海瀆,韓國公李善長祀中嶽,魏國公徐達祀北嶽,曹國公李文忠祀東嶽,宋國公馮勝祀西嶽,江夏侯周德興祀南嶽,吉安侯陸仲亨祀東鎮,延安侯唐勝宗祀西鎮,江陰侯吳良祀南鎮,濟南侯顧時祀北鎮,平涼侯費聚祀中鎮,陸安侯王志祀東海,營陽侯楊璟祀西海,永嘉侯朱亮祖祀南海,潁川侯傅友德祀北海,宜春侯黃彬祀江瀆,南安侯俞通源祀河瀆,中山侯湯和祀淮瀆,宣寧侯曹泰祀濟瀆,制曰:天生民而立君,君為民而立命,百神之祀乃國家之先務也。朕與卿等當羣雄角逐之時,戰勝攻取,非天地之昭鑒、嶽鎮海瀆之效靈,安得至是!今孟秋在邇,嶽鎮海瀆之祀理在報祭,古者人君巡守則祭名山大川,於各方岳之下,今朕國家新造,民生始遂,未獲親往,特命卿等代朕以行,汝往欽哉!
  • 8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十七 洪武十一年 正月 六日》:○己卯,進封中山侯湯和為信國公,賜誥曰:古者哲王立綱陳紀,賞有功,罰有罪,執此道而天下安。朕起自草野,賴諸將効力,平羣雄,定禍亂,君主華夷,當定功行賞之時,爾湯和雖居舊將之行,惟守毗陵於忠有慊,朕念相從之久,泯前過而論見功,爵以中山侯。今者,復念爾東平越地,南下八閩,西擒察罕腦兒酋長,下巴蜀頗有其功,今特授以信國公,食祿三千石,永為子孫世祿。於戲!人臣無將,可謂忠矣;威福不專,可謂智矣,爾其慎守斯道,以訓後世,敬哉!毋怠。
  • 8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二十二 洪武十二年 二月 二十九日》:○丙寅,命信國公湯和率吉安侯陸仲亨、江夏侯周德興、宜春侯黃彬、鞏昌侯郭子興等往臨清練兵,賜賚有差。
  • 8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二十五 洪武十二年 六月 十二日》: ○丙子,敕信國公湯和曰:今年春,命爾率諸將練兵於臨清,以備北邊,今遣使齎符詣軍,召吉安侯陸仲亨、江夏侯周德興、宜春侯黃彬還京,其所部騎兵令南安、鞏昌、河南、永嘉四侯分領之,以伺北虜消息,常宜遣人往來,山東、北平大將軍所計議,邊務慎之,勿忽。
  • 8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三十五 洪武十四年 正月 二日》:○戊子,故元平章乃兒不花等寇邊, 上命魏國公徐達為徵虜大將軍,信國公湯和為左副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為右副將軍,率諸將士往討之。
  • 8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三十六 洪武十四年 三月 十七日》:○遣使齎敕諭徵虜大將軍魏國公徐達、左副將軍信國公湯和、右副將軍潁川侯傅友德曰:今夏及秋,胡人必伏精兵於近塞,以待我師,卿等欲輕騎進擊,不可不深為謀,必先知彼虛實乃可行,兵若知彼之計,宜遣三四百人先入其境,而以精騎繼之,其先行者必有擒獲,執而詢之,可得情實,有伏則引還,誘其追我,度其行遠,勢困則返擊之,必得其利,無伏即以精兵擣之可也,若大軍未可出塞,且留營北平。
  • 86.    《明太祖實錄》中洪武十八年三月、洪武二十年七月各有一條冊封湯和的女兒為魯王妃的記載,其中洪武二十年七月那條記載特別説明王妃是“前妃之女弟”。而第一個魯王妃的結局,另據《明太祖皇帝欽錄》記載洪武二十年二月十六日,魯王妃因罪被朱元璋賜死了。
  • 8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七十二 洪武十八年 四月 二十五日》:○思州諸洞蠻作亂,命信國公湯和為徵虜將軍,江夏侯周德興為之副,帥師從楚王楨討之。時蠻寇出沒不常,聞王師至輒竄匿山谷,退則復出剽掠,和等師抵其地,恐蠻人驚潰,乃於諸洞分屯立柵,與蠻民雜耕,使不復疑,久之,以計擒其渠魁,餘黨悉潰,師還,留兵鎮之。
  • 8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七十五 洪武十八年 九月 十六日》:○乙亥,洞蠻吳面兒等寇古州,命楚王楨同徵虜將軍信國公湯和等進兵勦捕。
  • 8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七十六 洪武十八年 十月 二十七日》:○徵虜將軍信國公湯和等進兵古州,分遣將士討上黃諸洞,以計誘擒吳面兒,械送京師誅之,諸洞悉平,凡俘獲九溪等處蠻獠四萬餘人,尋詔楚王楨還國,和等仍駐兵,撫輯其民。
  • 9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七十五 洪武十八年 九月 二十九日》:○勅諭徵虜將軍信國公湯和等曰:行師用兵,須晝夜防慎,毋軽視蠻人。深入其地,雖來降者亦須審察,慎勿軽信。其辰沅寶慶等處士卒,壯者攻戰,弱者運糧,務使軍容整肅,饋餉有餘。楚王尚幼,未能練達軍務,故遣都督劉寧來總宿衞之兵,軍旅之事卿自裁決,然後啟王知之。
  • 9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七十七 洪武十九年 正月 二十八日》:是月,徵虜將軍信國公湯和等平蠻師還
  • 92.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07-22]
  • 9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八十七 洪武二十年 十一月 十三日》:信國公湯和奏言,寧海臨山諸衞,濱海之地,見築五十九城,籍紹興等府民四丁以上者,以一丁為戍兵,凡得兵五萬八千七百五十餘人。先是,命和往浙西沿海築城,籍兵戍守,以防倭寇,至是事畢,還奏之。
  • 9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八十七 洪武二十年 十二月 八日》:○甲寅,命浙江布政使司脩治所隸紹興等府橋梁道路。時信國公湯和還自浙東,言吳江長橋圯壞,及浙東西道路多不治,行旅病之,故有是命。
  • 9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一 洪武二十一年 六月 二日》:○甲辰,信國公湯和還鄉,賜勅諭之曰:天地之意,將康兆民,間生英材,潛居草野,當前代之運季,命朕肇興,爾和天遣,置諸左右,智勇過人。曩者,偃天下之兵,由爾冐氷霜而立伍,突炎暑以行師,飢不期食,渴不時飲,受危於兩陣未決之時,獲生於合變須臾之間,若此之勤苦憂勞,非一歲月而成功者也,乃三十餘年矣。今天下大安,爾亦年邁,命歸鄉裏營府以居,今告府完,挈家以往。嗚呼!三十年於茲,視以尋常,今忽言歸,陡然欷歔,不能自已,由同患難於有年,致若是之傷也。且爾昔者之勳,已著彤庭;往日之勞,今為民福矣。嗚呼!功成名遂,爾我同心,丈夫至此,垂名不朽矣。今特賜白金四十錠,黃金六錠,鈔三千錠,綵叚四十表裏,爾其領之!勑和夫人胡氏曰:婦之道,專內政而無妬,勤勞啟家,夫婦同心,若此古有之,今之人少見,惟朕臣湯和與爾夫人同朕鄉裏,當天下大亂之時,人各挈家避難,度依豪雄,所在如之,獨爾信國夫人秉內政以助和,啟家信國,立勳業於大廷,今也功成名遂,攜長幼而歸故。鄉嗚!呼昔爾夫婦,墨髮而來;今歸故鄉,皆蒼顏皓首。夫人淑德,命婦如之鮮矣,特賜助和之功,啟家之勞,白金二十錠,黃金四錠,鈔五百錠,綵叚三十表裏,夫人領之。先是,和以春秋高,思歸故鄉,嘗進對 上前從容乞骸骨,時公侯皆在京師,見和之請,亦次第以為言, 上嘉之,各賜鈔萬錠,俾建第於鳳陽,且謂和曰:日本小民,屢擾瀕海之民,卿雖老,強為朕一行,視其要害地,築城增兵以固守備,和奉旨即行自閩越並海之地築數十城而歸。至是,新第成,和率妻子陛辭,故有是賜。
  • 9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五 洪武二十二年 二月 二十日》: ○己未,詔涼國公藍玉往四川修理城池,整練軍馬,都司以下屬衞官軍悉聽節制。又詔起信國公湯和與夏江侯周德興,節制鳳陽留守司,並屬衞軍士,每月三次訓練之,唯屯田者不與。
  • 9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八 洪武二十二年 十二月 二十六日》:○庚申,賜信國公湯和鈔千一百錠
  • 9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九 洪武二十三年 正月 十日》:信國公湯和自鳳陽來朝,得風疾,留京師,是日 上幸其第視之
  • 9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三十一 洪武二十七年 正月 十六日》: 召信國公湯和入朝,時和居鳳陽裏第,以風疾不能行, 上思之,特召入見,勉慰問勞,既而遣還,賜鈔一百五十錠,俾擇地營壽藏。
  • 10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四十 洪武二十八年 八月 七日》:○信國公湯和卒。 和,字鼎臣,鳳陽人,幼孤,育於母姨家。為兒時,嬉戲常習跨馬持矟,父老多異之。 及壯,倜儻有大志,元末兵起,和徒步率子弟十餘人從滁陽王郭子興,充小校,攻宿州,取九灣,克定遠,降其將謝成、李德春,子興命為千户。 歲癸巳,從 上攻大洪山,陞萬户;克滁州,陞管軍總管,招降鮑子方兵千餘人。 甲午, 上攻和州,時同列猶顧望異同,獨和毅然以所領兵從 上,擊陳埜先,敗之,追至赤帝壩,中傷而還。 乙未,取湯泉寨,獲馬三百餘匹,與埜先戰於太平,流矢傷左股褁創,復戰。 丙申,從克建業,取句容,從徐達下鎮江,招青襖軍千餘,陞統兵元帥,取金壇、富莊等寨。攻常州,下之,陞樞密院同僉,遂留守常州。 戊戌,張士誠遣兵來寇,擊卻之。 己亥,士誠復來攻城,和出戰敗之,獲千餘人,船四十餘艘,自是士誠不敢復攻城。從徐達攻無錫,取新安望亭諸寨。 癸卯,攻錫山牛皮巷寨,殺其將陸某,斬首五百級級,逐其將莫乙,陞中書左丞。 甲辰,張士誠兵圍長興,和率步將吳福興會常遇春擊士誠兵,大破之,陞中書省平章。 乙巳,攻永新州,克之,仍還守常州。 丙午,從徵蘇州,克太湖水寨,下吳江州,遂攻蘇州閶門,飛礟傷左臂,召還建康療之。 丁未,復攻蘇州,從徐達俘張士誠以歸,陞榮祿大夫、御史大夫兼太子諭德,是歲十月命為徵南將軍,討慶元方國珍,國珍乘巨舟出沒海島,和宣諭朝廷威德,國珍率子弟詣軍門降,得海舟千餘,貲貨無算,遂命和由海道取福州,師至而平。 洪武元年二月,取延平、漳泉等府,元參政文殊海牙等降執平章陳友定送京師,召還督造海舟於慶元,八月扈駕幸大梁,九月從都督馮勝取山西澤潞等州。 二年,克河中府,從攻鳳翔、六盤、涇州、慶陽。
  • 10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四十 洪武二十八年 八月 七日》:三年,取寧夏,獲馬牛萬數,論功賜號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中山侯,食祿一千五百石,賜鐵券文曰:諮爾和,朕思猛將佐興,王運如雲之從龍於太虛,赫然布滿於雨間,神龍造化於其內,人莫能窺頃刻,霖雨天地,通和民物,皆遂其生,此雖龍之化,實雲之助也。朕起自草萊,將多鄉裏,爾和以吳俊之姿,勢若熊虎,自朕定居江左,以爾列守毘陵,時姑蘇未下,其兵鋭狡,爾獨當之,彼欲窺我情實,爾能廵捕,謹嚴爾能巡捕嚴明,防禦周密,國之事情彼終莫測,故我得施其運用,豈非若雲之從龍乎!自是西克永新,東取姑蘇,皆顯著勳績,授以徵南將軍,兵至浙東八閩,悉歸版籍,及副徵山西陜右山西陝右,所至效勞,熊虎之將可謂稱矣。今天下已定,朕無以報爾,是用加爾爵祿,使爾子孫世世承襲。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禮,茲與爾誓,除謀逆不宥,其餘若犯死罪免爾一死,以報爾勳。於戲!秉忠効力,為藩鎮於邊陲;際遇方今,實千年之一會。尚其宣爾勤勞,訓及子孫,以保祿位於悠久。 四年,命為徵西將軍,率舟師取四川,二月攻烽火山,偽夏將李逢春迎降。六月抵瞿塘,分兵破其水陸寨柵,引水軍直擣重慶,降夏主明昇。 五年,從魏國公徐達北征沙漠。 六年,命練兵於臨清。 七年,移鎮彰德。 八年,從徵察罕腦兒,獲馬羊牛畜無筭。 九年,番將伯顏帖木兒為邊患,命和為徵西將軍,率傅友德等駐兵延安備之,伯顏帖木兒乞和,廼還。
  • 10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四十 洪武二十八年 八月 七日》:十一年正月,進光祿大夫、大都督府左都督、左柱國、封信國公,議軍國事,食祿三千石,賜鐵券,文曰:古者哲王立綱陳紀,賞有功罰有罪,執此道而天下安。朕起自草野,賴諸將効力,平羣雄,定禍亂,君主華夷,當定功行賞之時,爾和雖居舊將之行,惟守毘陵於忠有慊,雖未彰顯,其情在心,朕念相從之久,泯前過而封見功,爵以中山侯。今者,朕復念爾勤勞,特釋爾過。授以信國公之爵。食祿三千石。永為子孫世祿。仍與爾誓。除謀逆不宥。餘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於戲!人臣無將,可謂忠矣;威福不專,可謂智矣。爾其慎守斯道以訓後世,敬哉!毋忽。 十三年,從徐達練兵北平。 十六年,出鎮四川永寧。 十七年,廵視閩浙城池,訓練軍士。 十八年,總兵討五開九溪叛蠻,俘蠻獠四萬餘人。 十九年,賜鈔萬錠,俾建第於鳳陽,尋命往浙江温台明越築沿海城堡,置松門等衞。 二十一年,詔率家屬還鳳陽新第,陛辭, 上賜璽書勞之,賜白金二千兩,黃金三百兩,鈔三千錠,綵叚四十表裏,賜其妻胡氏白金一千兩,黃金二百兩,鈔二百錠,綵叚三十表裏。 二十三年,赴京朝正旦,感風疾失音, 上親臨視命醫治療,遂俾還鄉,命其女魯王妃歸寧侍疾,已而 上念之復命輿至京師,賜以安車入殿,宴勞有加,賜鈔六百錠遣還。 二十七年正月,復召至京師, 上親撫視,見其病篤,對之流涕,命擇塋域治後事,賜鈔百五十錠,至是卒,壽七十, 上輟視朝一日,遣使弔祭,仍命親王各遣官致祭,追封東甌王,謚襄武,賜葬鳳陽曹山之原,仍命塑像祀於功臣廟。 和在諸將中,號剛勇善戰,其守常州也與張士誠接境,士誠日遣遊説,啗以子女玉帛,和一無所動,廵守嚴密,使內奸不出,外奸不入,東藩無事,我師得以從容西平荊楚,和有力焉。然性頗嗜酒,語言少檢,嘗醉謂部下曰:吾居常州,如卧屋脊上,左轉則在東,右轉則在西,言東向則張士誠也。 部下以告 上曰:此吾腹心舊將,姑置之。及論功行賞,止封侯爵第一,後 上復念其相從之久,進封信國公,賜券文,特申誡之,和能祗奉訓勑,卒以功名終雲。
  • 103.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7-22]
  • 104.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7-22]
  • 10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 丁酉歲 三月 八日》:○壬午,克常州。初,常州兵雖少而糧食足,故堅拒不下,及誘我叛兵入城,軍眾糧少,不能自存,我師攻之益急,呂珍宵遁,達等遂取之。
  • 10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七 洪武二年 十二月 二十八日》:其守禦各處城池有功官員平章,楊璟、胡廷羙各賞白金二百五十,文幣二十表裏;左丞周德興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十七表裏;參政朱亮祖、張彬、戴德白金人二百兩,文幣十五表裏;都督同知張興祖、康茂才各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十七表裏;都督副使孫興祖,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七表裏;都督僉事郭子興、陳德各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五表裏;都督僉事華雲龍,白金一百兩文幣,十表裏;各衞指揮、千百户、鎮撫等官,賞與從徵同;其駕船公差患病傷故官軍,賞各有差,時賞物等第各稱其功過,諸將士皆悦服。
  • 10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七十 洪武四年 十二月 十二日 》:是日,惟營陽侯楊璟、南雄侯趙庸、永嘉侯朱亮祖不與賞, 上諭璟等曰:「爾三人不賞亦能自知其過乎?楊璟粗識文字,命爾統軍,屢常失利,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添灶減灶,人莫我知,爾乃輕信敵人詭計,輙使黃永謙往彼使知我虛實,雖錡釜之數,亦盡知之,爾嘗從克保寧,當有微賞,然爾先於潞州失陷軍馬,及攻覃垕寨,久不能克,進攻瞿塘又致覆敗,較之破保寧之功,不足以掩過。趙庸從克李逢春寨,及下保寧,亦有微勞,然中山侯調遣率兵取桑植容美洞,會江夏侯合攻覃垕寨,至中道而還,向非曹良臣老於行陣,功何由成?今不爾罪,恩亦至矣。朱亮祖比至重慶,而城已下,雖有跋涉之勞,而擅杖殺軍校,罪浮於功,賞何可得?爾等宜益自修省,奮志勉力,以圖後功。」璟等皆頓首謝。 明日 上復諭中山侯湯和曰:「朕前者命爾統師伐蜀,爾乃駐兵歸州,逗留不進,非頴川侯越關度險,直入劍閣,致戴壽撤瞿塘之兵,還援漢州,德慶侯因得乘虛攻破瞿塘,則西蜀何由可下?後攻保寧,又不勇往。爾朕舊人,自濠梁相從,軍功不細,宜爵爾為公,緣功過不相掩,封爾為第一侯爵,今又不能自奮,而使他將得上功,朕甚為爾惜之。朕之論功行賞,如衡鑑之於物,無少差爽,必合於大公至正之道,雖欲爾私,不可得也。」和叩頭謝曰:「 陛下屬臣以大任,而臣愚劣,失機緩事,死有餘責。 陛下天地之量,宥而不誅,臣已過望,況敢希重賞乎?」
  • 108.    《續藏書卷三》:弇州外史曰:以湯信公之戰伐,其績何寥寥也!一逗撓,一不利毘陵,酒語至煩廷訓,而其後乃爵上公,贈真王,便蕃之錫,諸勳舊不敢望焉。顯融令終,美哉!乞骸一語,基之矣。夫以絳侯勃之定策,有社稷勳而煩人主,詔乃怏怏之國,彼其君臣俱失之也。餘嘗按行登萊海上,及宦遊吳越間,其父老歷歷指烽戍雲:「湯信公功不可劘滅,微信公,吾其鯨鯢食矣。」嗟乎!高皇之善器使人也如此。
  • 109.    《皇明史竊卷之第十九》:東甌乃豐沛之故人,酒語雖嘗有失,而天子為之包容。英哉!君臣之間,不有光於舊乎?閫外勳以視列公,稍相過而其後爵上公,贈真王,駢蕃之錫,諸勳舊不敢望焉,豈非以綰角布衣之契故重耶!顯融令終,則乞骸一語,有當於帝心也。夫以絳侯勃之定策,有社稷勳而煩人主,謂乃怏怏之國。於乎!晚矣。夫惟信公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豈不善始善終也哉!
  • 110.    《罪惟錄列傳卷之八上·啟運諸臣列傳 》:東甌論兵,以為可盡廢古法,辦臨機誠然哉。顧所向數失利,獨以伺太祖喜怒密,執鞭和州,先諸將下拜,醉中語便,不問也。逗遛重慶,敗績斷頭山,亦一摡置之,無所累績,遽進封信國。蓋先事而迎帝,沉毅二字,帝所久許窹寐中矣。帝晚年厭兵,遂有容棺之請,稍不念韓國布衣交,便與牴牾斤斤,終身恩遇不衰,贈謚,初與四而五,沒與五而六,頒爵至公,亦稍有假借於其間哉!
  • 111.    《皇明功臣封爵考卷一》: 一世:湯和(壬辰年充滁陽王牌頭,節次徵進招討有功,陞統兵元帥,累歷軍功,陞中山侯,洪武十年授信國公,追封東甌王,謚襄武) 二世:鼎(和長男,自立軍功,陞都督僉事,平雲南有功,在途病故,追封信世子,未襲爵,一子) 三世:晟(鼎長男,自幼患病未經出幼,關支信國公祿米優給,未曾承襲,病故,三子) 四世:文瑜(晟長男,胎生癱疾,不敢告襲,病故,二子)文謹(晟次男,幼故,無子)文琰(晟三男,一子) 五世:傑(文瑜長男,已經告襲,行勘......得患風痺,襲...等疾,調治不..求襲,成化三月內病故,無子)倫(文瑜次男,應襲前爵,先故,一子)儀(文琰長男,幼故,無子) 六世:紹宗(倫長男,於弘治五年三月內蒙國恩,例授南京錦衣衞世襲指揮使,嘉靖十年為崇元勳以正祀典事,於嘉靖十一年四月內欽準世襲靈璧侯,三子) 七世:佑賢(紹宗長男,嘉靖十四年襲靈璧侯,三子)顯忠(紹宗次男,故,一子)輔德(紹宗三男,無子) 八世:世隆(佑賢長男,嘉靖三十九年襲靈璧侯,二子)世禎(佑賢次男)世興(佑賢庶長男)惟慶(顯忠男) 九世:之誥(世隆長男)之訓(世隆次男)
  • 112.    朱元璋任職考[C]//中國明史學會、鳳陽縣人民政府.明太祖與鳳陽.,2009:16.
  • 11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 乙未歲 六月 十日 》:○甲子,徐達克溧水州。
  • 11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 丙申歲 四月 十五日 》:○乙丑,克金壇縣。
  • 11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 乙未歲 四月 二十一日》:未幾,和陽乏糧, 上與諸將謀渡江,患無舟楫,時雙刀趙、李普勝、俞通海父子擁眾萬餘,船千艘,據巢湖,結水寨,與廬州左君弼有隙,屢被其窘,懼為所襲。
  • 11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 乙未歲 五月 二日 》:五月丁亥,遣俞通海間道來附,乞發兵為導,使凡三至 ,上謂徐達等曰:「方謀渡江而巢湖水軍來附,吾事濟矣。」遂親往巢湖,與李普勝等會,就觀水道,以舟出和陽。時銅城閘馬塲河等隘口皆為元中丞蠻子海牙水寨所扼,惟一小港可達,然淺涸不可通大艦,已而大雨兼旬,川穀流溢,素非行舟處皆水深丈餘, 上喜曰:「天助我也!」遂乘漲發巢湖舟,魚貫而出,至黃墩,雙刀趙以所部叛去,餘舟悉至和陽,方降舟之未至,遣人誘蠻子海牙軍來互市,遂執之,得十九人,皆善操舟者,令其教諸軍習水戰,命廖永安、張德勝、俞通海等將之。
  • 11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 乙未歲 五月 十七日 》:○壬寅 ,上帥舟師攻蠻子海牙於峪溪口,敵舟高大,不利進退,永安等操舟如飛,左右奮擊,大敗其眾,遂與諸將定渡江之計,諸將鹹欲直趨金陵,上曰:「取金陵必自採石始。採石,南北喉襟,得采石,金陵可圖也。」
  • 11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 乙未歲 六月 二日》:丙辰,黎明,將渡,雲分兩道,右由西南,左由東北,俱覆牛渚磯。時西北風順,舳艫齊發,軍士皆讙躍。 上與永安舉帆前行,永安請所向, 上曰:採石大鎮,其備必固,牛渚磯前臨大江,彼難為備禦,今往攻之,其勢必克。乃引帆向牛渚,風力稍勁,頃刻及岸,守者驚駭,出兵來拒,上麾甲士以進,敵不支即走,常遇春奮戈先登,諸軍鼓勇繼之,採石鎮兵驚潰,遂拔之。緣江諸壘望風迎附,諸將以和陽饑乏,見糧畜,各欲資取而歸, 上察諸軍無進取意,乃謂徐達等曰:今舉軍渡江,幸而克捷,當即乘勝徑取太平。若聽諸軍取財物以歸,再舉必難,江東非我有,大事去矣。因令悉斷舟纜,推置急流中,舟皆順流東下,諸軍大驚,問故。 上曰:成大事者,不䂓小利,此去太平甚近,舍此不取,將奚為?於是諸軍皆聽命,乃令軍中皆食,食已,即率眾自觀渡向太平橋,直趨城下,元平章完者不花,萬户萬鈞,達魯花赤普里罕忽裏閉城拒守, 上縱兵急攻,遂拔之。完者不花與僉事張旭等棄城走,執其萬户納哈出。
  • 11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 丙申歲 三月 十日》:○庚寅 ,上進兵集慶,未及城五里,諸軍鼓譟而進,元兵皆破膽。行台御史大夫福壽督兵出戰,我師擊敗之,福壽閉城拒守,大軍傅城下,將士以雲梯登城,城中莫能支,遂克之。
  • 12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五 甲辰年 十一月 二十九日》:湯和兵至長興,張士信以兵拒戰,自巳至申,鬬不解,殺傷相當,耿炳文自城中出兵,內外夾擊,敗之,虜其士卒八千餘人,獲馬五百餘疋,和師還。
  • 12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十 洪武三年 三月 二十九日》:○戊午,大將軍徐達師至定西,王保保退屯車道峴,既而達進兵沈兒峪,遣左副副將軍鄧愈直抵保保壘立柵以逼之, 上遣使諭大將軍徐達等曰:乃者,大軍西征,術者言當有水警,將軍宜慎防毋忽。凡軍士駐營臨陣,須相度地宜,以備不虞。中原迤西山川阨塞,一或遇雨暴水卒至勢不可測,昔唐裴行儉晝駐軍平川,暮復移於高阜,人莫解其意,其夜平川水溢丈餘,而軍營無患,此其驗也,將軍其慎之。
  • 12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十一 洪武三年 四月 八日》:○大將軍徐達等率師出安定,駐沈兒峪口,與王保保隔深溝而壘,日數交戰,王保保發兵十餘人由間道從東山下潛,劫東南壘,東南一壘皆驚擾,左丞胡德濟倉卒不知所措,達親率兵急擊之,敵乃退,遂斬東南壘指揮趙某及將校數人以徇,軍中股慄,明日整眾出戰,諸將爭奮莫敢不力,遂大敗保保兵於川北亂冢間,擒元郯王、文濟王及國公閻思孝、平章韓扎兒、虎林赤、嚴奉先、李景昌、察罕不花等官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將校士卒八萬四千五百餘人,獲馬萬五千二百八十餘匹,橐駞騾驢雜畜稱是,保保僅與其妻子數人從古城北遁,去至黃河,得流木以渡,遂由寧夏奔和林,達遣都督郭英追至寧夏,不及而還,以德濟失律械送京師,保保至和林,愛猷識理達臘復任以事。
  • 12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三十七 洪武十四年 四月 十五日》:○庚午,大將軍徐達率諸將出塞,右副將軍傅友德至北黃河,虜騎駭遯,友德選輕騎夜襲灰山,克之,獲其部落人畜甚眾,西平侯沐英等略公主山長寨,殲其戍卒,獲全寧四部以歸。
  • 124.    《中都志·卷之五》:湯和,廣德鄉東湖村人
  • 125.    《滋陽縣誌·藝文志·明中奉大夫儀賓湯公墓誌銘》:公諱文瓚,字廷器,姓湯氏,別號梅軒,世為鳳陽縣人,曾祖諱和,字鼎臣,值元季羣雄並起,遂自奮滁陽。仗策從太祖高皇帝芟除草昧,混一區宇,以元功授鐵券,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都督、左柱國、信國公、議軍國事,食祿一千石,追贈東甌王,諡襄武,圖像功臣廟以嚴祀禮,以上三代皆如其爵。祖諱軏,授山西太原中護衞鎮撫;伯祖鼎,封信世子;叔祖鼐,潭府儀衞正;燮,勳尉;醴左軍都督府都督。父諱昇,字仲瞻,授魯府儀衞司典仗;母張氏,有淑行,鳳陽衞千户榮之女。公之姑冊封秦府興平王。洪武間上軫念元勳,冊封信國女為魯先王妃。正統丙辰,今賢王殿下復推廣親恩,遂請於朝以公尚福山郡主,誥授公為中奉大夫、宗人府儀賓,蓋湯氏與國世戚,從魯而居,自典仗君始。公天性警敏,操履純正,甫弱冠既肆力羣書,多所心得,歷久無稍倦,作賓王門進退未嘗逾禮,風采為時所欽仰,家道雍肅,事親克孝,事長克敬,平居鄉里,温温自如,不與物忤,發為文章,如金鐘大鏞,鏗鍧向振,其梅花百詠,詩特奇絕焉。公素行久契王心,嬰疾既久,遣使絡繹慰問,卒以訃聞,哀悼殊劇,治喪遣祭,加於常儀,生育永樂壬寅四月十八日,卒於景泰癸酉八月二十二日,得壽三十有二,子二人:長曰盤,配衞氏,嫡出也;次曰盂,庶出也。以卒之年十一月初八日寄塟於滋陽縣南隅先塋之地,其家嗣述公之行請銘以垂不朽。
  • 126.    《毘陵湯氏族譜序》:不佞自有知識過城東東甌襄武王祠,既為之瞻仰流連而不能去。嘗竊歎襄武之佐明高皇帝定天下,救民於塗炭而登之衽席之上,功最大,功成之後受命防倭海疆,數千里無風潮之驚,後來禦夷者得以取法,尤明初諸臣所未有也。庚申之秋,郡湯氏輯其家乘襄武王十八世裔夢電徵文於不佞,不佞始得盡讀襄武碑錄與明祖之誥敕,並悉吾常湯氏世乘之所由,彌自幸也。今夫三不朽孰為難?吾必以立功為難,古之立德者皆立功者也。炎黃伊姚,功披天下,則其傳之子孫也與天無極,普天之下莫非炎黃伊姚之子孫,則皆炎黃伊姚立功之所致也。若夫後世儒者修身飭躬,講道論學以自附於立德之倫,又降而修其文辭以冀厠身於立言之數,凡此之類,其利澤及於人者蓋寡,則其所以傳之子孫者亦少矣,吾觀襄武之功而知其後世子孫未有艾也。 生民以來,一治一亂,其亂也,不得材武雄勇之士以芟夷荊莽、誅戮豺虎,則天地安而得平成?生民安得而康樂?人知襄武為明祖功臣,而不知其德披於生民也大矣!且夫中夏之與四裔,一勝一負,相為盛衰,襄武戮力海疆,堤防函夏,使島間伏莽不敢為封豕長蛇,逞毒於我諸夏,此真所謂非常之人成非常之功者也。高德厚則其澤流於無窮,斷斷可識。自襄武至於今,名宦通人不絕於簡,然吾以為襄武之澤不止此也。由今以前,吾見而知之;由今以後,吾安能限其所至?嗟乎!神州陸沉,介鱗肆虐,吾不能無望於天之生才矣。襄武之裔有能撫家乘而奮興者乎?予日望之矣。陽湖名山,錢振鍠拜敍
  • 127.    《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七》:旗聯,中原紅軍初起時,旗上一聯雲:「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其後毛貴一賊橫行山東,侵犯畿甸,駕幸灤京,賊勢猖獗。無異唐末。
  • 128.    一章.徐壽輝政權名稱辨[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01):95.
  • 12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 乙未歲 正月 一日》:乙未春正月戊午朔,滁師乏糧,諸將謀所向,子興言計多失。上數諫之,子興不聽。上欝欝,因致疾。一日,議出師,遣人召上,上以疾辭,召至再三,乃力疾往。子興命定計,上曰:「困守孤城,誠非計。今欲謀所向,惟和陽可圖。然其城小而堅,可以計取,難以力勝。」子興曰:「何如?」上曰:「向攻民寨時,得民兵號二,其文曰:『廬州路義兵』今擬製三千,選勇敢士椎髻左衽,衣青衣腹背懸之,徉為彼兵。以四槖駝載賞物,驅而行,使人聲言:『廬州兵送使者入和陽,賞賚將士!』和陽兵見之,必納無疑。因以絳衣兵萬人繼其後,約相距十餘裏。俟青衣兵薄城舉火為應,絳衣兵即鼓行而趨,取之必矣。」子興曰:「善。」於是命張天佑將青衣兵,趙繼祖為使者前行;耿再成將絳衣兵繼後。
  • 13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 乙未歲 正月 二十一日》:○戊寅,天祐等至徙陽關。和陽人聞廬州義兵至,父老以牛酒出迎。會日午,天祐兵從他道就食,遂誤前約。再成候之過期,不見舉火,意天祐必已進。遽率眾直抵城下,城中人始覺有兵。元平章也先帖木兒急閉城門,以飛橋縋兵出戰。再成戰不利,中矢走,眾皆潰。元兵追三十餘裏,至千秋壩;會日暮,收兵還。天佑等始至,適與元兵遇,急擊之,追至和州小西門。城上抽橋急,我軍奪其橋而登。彼軍爭橋,總管湯和遽以刀斷其索。天佑等登城大呼,衣服相亂,遇舉火輒滅之。城北門舊用木柵,元兵在城外者不得入,乃燒門欲入。天祐等復以石塞其門,遂據其城。也先帖木兒倉卒無措,乘夜遁去。
  • 131.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57
  • 132.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54
  • 133.    湯和半身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 134.    湯和題跋像,取自清上官周繪,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畫傳》所附《明太祖功臣圖》。
  • 135.    龍子湖十景之——湯和古蹟  .蚌埠市龍子湖區人民政府.2021-07-12[引用日期2023-06-27]
  • 136.    洪武皇帝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7-19]
  • 137.    電視劇《山河月明》第1集(優酷視頻版/2022年)片尾41分10秒至43分03秒  .優酷網[引用日期2023-07-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