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州

(古代州名)

鎖定
春秋戰國,梁惠王三十年遷於薛,改名徐州。
戰國齊西北界上邑。
西漢武帝所置徐州刺史部。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下邳郡下邳縣移治彭城郡彭城縣,彭城郡彭城縣自始稱徐州 [1]  。清屬雍正十一年 (1733) 改置徐州府 [2] 
十六國後秦置徐州。後廢徐州。
十六國後燕置徐州。
十六國南燕置徐州。
南朝宋僑置徐州。南朝齊改為北徐州。
北魏延和二年 (433) 置徐州。北魏皇興初廢徐州。
天會七年 (1129) 改安肅軍置徐州。天德三年 (1151) 改徐州為安肅州。 [2-3] 
中文名
徐州
所屬地區
華東地區
地理位置
江蘇省山東省安徽省 [2] 
政府駐地
下邳縣、彭城縣

徐州春秋戰國齊邑

春秋戰國齊邑,即薛。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南。《竹書紀年》:“梁惠王三十年(前340),遷於薛,改名徐州”(《史記·孟嘗君列傳》張守節正義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楚世家》:“楚威王伐齊,敗之於徐州”,皆指此。《魯周公世家》: 頃公十九年(前254),“楚伐我,取徐州”。《集解》: “徐廣曰:徐州在魯東,今薛縣。” 《續漢書 ·郡國志》: 魯國薛“本國,六國時曰徐州”。即此。 [2] 

徐州戰國齊西北界上邑

戰國齊西北界上邑,後入燕、趙。在今河北省大城縣。《戰國策》:齊威王二十四年(前333年),謂魏王曰:“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即此。《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簡公出奔,田氏之徒追執簡公于徐州”;又威王曰:“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皆即此。一作“平舒”。《趙世家》“燕以葛、武陽、平舒與趙”。
西漢置東平舒縣 [2] 

徐州西漢置

西漢武帝所置徐州刺史部,轄境相當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長江以北地區 [4]  。新莽時,治所下邳縣(今江蘇省邳州)。東漢時,州名,治所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 [1]  。東漢末年時,治所下邳縣(今江蘇省邳州)。
三國魏移治彭城縣 (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下邳郡下邳縣移治彭城郡彭城縣,彭城郡彭城縣自始稱徐州 [1]  。西晉時期移治下邳縣(今江蘇省邳州),東晉初失淮北地,徐州治所南遷;義熙七年(411年)治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
南朝宋永初二年 (421)改徐州置南徐州,改北徐州置徐州。徐州治所在彭城縣 (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北魏魏孝明帝孝昌元年,置東徐州治所在下邳縣(今江蘇邳州)。
隋大業初改徐州為彭城郡。隋大業三年,改邳州為下邳郡。
唐武德四年 (621) 復為徐州。天寶元年 (742)又改彭城郡。乾元元年 (758) 復為徐州。
宋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元至元二年 (1336) 省彭城縣入州,屬歸德府。至正八年 (1348) 升為徐州路,十二年 (1352) 降為武安州
明洪武初複名徐州,屬鳳陽府。十四年 (1381)直隸南直隸南京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清雍正十一年 (1733) 升為徐州府 [2]  ,轄領1州7縣。 [1] 

徐州十六國後秦置

十六國後秦置徐州,治所在項城 (今河南省沈丘縣)。轄境相當今河南省商丘市太康縣商水縣以東地區和安徽省亳州、渦陽、蒙城等市縣。後廢徐州。 [2] 

徐州十六國後燕置

十六國後燕置徐州,治黃巾固(今山東省章丘市),後移治黎陽(今河南省浚縣東),又移治鄄城(今山東省鄄城縣北)。後廢徐州。《十六國疆域志》 卷12: “ 《後燕錄》: 建興二年,垂以翟遼為徐州刺史。” 資治通鑑》: 東晉太元十三年 (388),“燕青州刺史陳留王紹為平原太守闢閭渾所逼,退屯黃巾固。燕主垂更以紹為徐州刺史” [2] 

徐州十六國南燕置

十六國南燕置徐州,治莒城 (今山東省莒縣)。轄境約當今山東省沂山東南迄濱海一帶。《晉書·地理志》: 南燕慕容德以 “徐州刺史鎮莒城”。《寰宇記》卷24: “ 南燕錄》: 慕容德以尚書潘聰為徐州刺史,鎮莒城。又以桓遵為徐州刺史,亦理此。 [2]  [5] 

徐州北魏置

北魏延和二年 (433) 置徐州,治所在濟陽縣 (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北魏皇興初廢徐州。 [2]  北魏魏孝明帝孝昌元年置東徐州,治所在:下邳縣(今江蘇邳州)。

徐州南朝宋僑置

南朝宋僑置徐州,治所在燕縣 (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北臨淮關東)。轄境相當今安徽淮河以南蚌埠、鳳陽、明光、定遠、來安、滁州、全椒等市縣地。南朝齊改為北徐州。 [2] 

徐州金置

金天會七年 (1129) 改安肅軍置徐州 [3]  ,治所在安肅縣 (今河北省徐水縣)。天德三年 (1151) 改徐州為安肅州。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