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行樞密院

鎖定
行樞密院,是樞密院派出機構金國完顏珣以來因內外戰事不斷,外有蒙古、西夏、宋的戰事,內有紅襖軍起義,於是在各地廣置行樞密院,除了軍事職能外,還有節制地方機構和籤軍、治理地方等職能。 [1]  [3]  忽必烈建立蒙元后,因為作戰、調動軍隊等軍事行動,亦廣設行樞密院,監督、控制地方鎮戍機構的運行,元末為鎮壓紅巾軍起義,行樞密院又設有分支機構樞密分院 [4-5]  韓宋龍鳳二年(1356年)設有江南等處行樞密院,由朱元璋親自統領,龍鳳七年(1361年)改為大都督府 [4]  [6-8] 
中文名
行樞密院
性    質
樞密院派出機構

行樞密院發展歷史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完顏亮將都城由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遷往燕京(今北京),金國對北部邊陲的統治變得薄弱,為了防禦北部民族的反金運動與侵擾,金國在北邊開築界壕以作防禦。完顏璟時期,北方部族起兵反金,慶元二年(1196年)以後,金國為鞏固西北邊陲 ,始置行樞密院於撫州(今內蒙古興和城),其後又置行樞密院於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完顏永濟時,為防禦蒙古的入侵,又建行樞密院於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完顏珣時期,外有蒙古、西夏、宋的戰事,內有紅襖軍起義不斷,完顏珣於是在各地廣設行樞密院。 [1] 
行樞密院是應戰事的需要而設,見諸史籍的金國行樞密院的名字多達18個,分別為:撫州行樞密院、上京行樞密院、西京行樞密院、徐州行樞密院、歸德行樞密院、陝西行樞密院、河南行樞密院、許州行樞密院、河北行樞密院、東平行樞密院、中京行樞密院、宿州行樞密院、鄧州行樞密院、壽州行樞密院、鎮寧行樞密院、陝州行樞密院、濟州行樞密院、邳州行樞密院。這些行樞密院亦有前後相繼、置所相同、名字不同的,如撫州行院與鎮寧行院,河南府行院與中京行院等,去掉重複的部分,《金史》所載的行樞密院為16處。 [1]  除了軍事職能外,行樞密院還有節制地方機構和籤軍、治理地方等職能。 [3] 
忽必烈建立蒙元后,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攝地方鎮戍軍隊指揮權,在中央設立了樞密院,作為掌管全國軍事的最高管理機構,同時在邊疆地區和中原腹地、各行省設行樞密院,監督、控制地方鎮戍機構的運行,形成一套完整的軍事管理體系。《元史·百官二》中載:「國初有徵伐之事,則置行樞密院。大征伐,則止曰行院。為一方一事而設,則稱某處行樞密院。」由此可見,自蒙元建立開始,因為作戰,調動軍隊等軍事行動,會在戰區設置行樞密院,作為中央的派出機構,為的是掌控軍政之事,監督地方,及時向中央樞密院彙報,起到節制作用。 [4] 
直到蒙元末期,蒙元在全國共設立了30餘處行院。這種行院設置,最初往往都是與在各地之用兵作戰有關,如忽必烈發動對中國南宋的侵略戰爭前後,就在長江沿岸軍事要地,設置了四川、荊湖、東川、淮西、江淮等行院。行院大多並不持久,通常「事己則廢」,有的直接廢黜,有的則併入行省,也有部分行院未被撤銷,而是與當地行政機構並立,分掌軍務。行院在蒙元時期是臨時性的地方軍政機構,設置與廢除沒有常規,往往是因事而設,事畢則罷,某地方存在軍事隱患即可設置,主要要隨時控制地方的反元起義,維護統治的穩定。 [4]  [5] 
行樞密院亦有分支機構,據《元史·百官志八》載:至正兵興,四郊多壘,中書、樞密,俱有分省、分院:而行中書省、行樞密院增置之外,亦有分省、分院。」樞密分院」條下列舉的樞密分院衞輝彰德直沽沂州四處,均是龍鳳元年(1355年)以後所置,這幾處樞密分院應該是指中央樞密院的分院,主要集中在腹裏地區。行樞密院的分院則有漷州樞密分院,龍鳳四年(1358年),蒙元「以參知政事崔敬為山東等處行樞密院副使,分院於部州,兼領屯田事」腹裏地區的這幾處樞密分院的設置主要是為應對與韓宋的戰事。天祐元年(1354年),蒙元百萬大軍潰敗於高郵張士誠,至龍鳳元年(1355年),韓宋開始主動出擊,大有直趨腹裏之勢,蒙元中央情急之前在衞輝彰德直沽等地置樞密分院,重重設防。第二年四月,又「以知樞密院事實理門分院濟寧」,十一月,「河南陷,…又於沂州設分樞密院,以兵馬指揮使司隸之」。樞密分院與行樞密院都是樞密院分支機構,但也有不同之處,行樞密院的設置是為主動出擊的「征伐之事」,而樞密分院更像是臨時軍事指揮中心,是為被動的防禦而置。 [5] 
韓宋建立之初,制度多因襲元制,於龍鳳二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路(今南京)後設立江南等處行樞密院 [8]  ,以朱元璋為行樞密院同僉,後又於戰略要地設立了六個樞密分院,為江南等處行樞密院下的分支機構,分別是立於常州的長春樞密分院、江淮樞密分院、徽州的星源翼樞密分院、諸全州的樞密分院、婺州的甯越府樞密分院以及改揚州的淮海翼元帥府為江南等處分樞密院。龍鳳七年(1361年)二月改各地的樞密分院為中書分省,三月改行江南等處行樞密院為大都督府 [6-7] 

行樞密院職官體系

行樞密院作為樞密院派出機構,其職官體系未載於《金史·官制志》,僅散見於記事中。行樞密院長官多由其他軍事長官兼領,品級俸祿依其本職,史籍可考的樞密院職官主要有:行樞密院事、權籤樞密院事、權同籤樞密院事、行樞密院都事、行樞密院經歷官和行樞密院參議官。 [2] 
金國行樞密院
官名
職能
行樞密院事
行樞密院的最高長官,多由其他軍事長官兼領,其職能是負責行樞密院的軍政大事、鎮守地方,是行樞密院的最高決策者和軍隊統帥,並接受尚書省、樞密院或元帥府的指揮,參與征伐之事。 [2] 
行樞密院參議官
未載於金國官制,楊清華認為,其主要作用應是參議行院軍事起伏誅謀劃作用。 [2] 
行樞密院經歷官
與樞密院經歷官大體相當,參與行樞密院軍事的謀劃與決斷,負責出納文移、奏報軍情、傳達指令等。 [2] 
行樞密院都事
職能當與樞密院都事相當,主要負責接受與傳達或執行任務,管理文牘,管理軍隊宿衞 [2] 
權籤樞密院事
權籤樞密院事始見於完顏珣時期,管理行樞密院,當為代簽樞密院事行使職責,且權籤樞密院事基本任職於外。完顏珣為了應對頻繁的戰事,於各地廣置行樞密院,並多以權籤樞密院事主政行樞密院,因此權籤樞密院事一職為多員。 [2] 
權同籤樞密院事
權同籤樞密院事僅見於完顏珣時,與權籤樞密院事一樣,行院事於各行樞密院,因此與籤樞密院事的職掌相當,為臨時設官。 [2] 
蒙元時期,樞密院官職名稱借鑑了宋朝與金國樞密院的官職稱呼,略有所改,其中包括:樞密使、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同僉書樞密院事。 [4] 
參考資料
  • 1.    張喜豐. 金代樞密院研究[D].吉林大學,2019.113-114
  • 2.    張喜豐. 金代樞密院研究[D].吉林大學,2019.124-125
  • 3.    張喜豐. 金代樞密院研究[D].吉林大學,2019.123-124
  • 4.    李豐. 元代忽必烈時期地方鎮戍制研究[D].遼寧大學,2017.37-40
  • 5.    陳東林. 元代樞密院制度研究[D].暨南大學,2013.21-22
  • 6.    李新峯. 朱元璋任職考[C]//中國明史學會,鳳陽縣人民政府.明太祖與鳳陽.黃山書社,2009:150-151.
  • 7.    黃阿明.明建國前朱元璋集團的軍事領導機構及其演變[J].史林,2010,No.119(03):71-73.
  • 8.    劉辰《國初事跡》:太祖渡江,先克太平,立太平興國翼元帥府。克建康,立江南等處行中書省、江南等處行樞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