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傅友德

鎖定
傅友德(1325年—1394年),字惟學 [9] 相城(今安徽淮北)人,因避黃河水患,逃難到潁州橫澗村,初隨李二,後隨李喜喜劉福通,龍鳳三年(1357年)敗於察罕帖木兒而入蜀,又為明玉珍所敗,不為所用,轉投陳友諒。龍鳳七年(1361年韓宋吳國公朱元璋親伐陳友諒,克安慶,至小孤山,傅友德及丁普郎迎降,隸常遇春麾下。龍鳳九年(1363年)隨朱元璋等救援安豐韓林兒劉福通,還援洪都,參加鄱陽湖之戰。龍鳳十年(1364年)朱元璋親到武昌督兵攻城,率數百人奪高冠山,陞雄武衞指揮使。龍鳳十一年(1365年),隨常遇春安陸襄陽泰州。龍鳳十二年(1366年)隨徐達淮安安豐。吳元年(1367年擴廓帖木兒兵侵徐州,大破元軍,陞江淮行省參知政事
洪武元年(1368年),隨徐達北伐,克蒙元大都(今北京)。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事,封潁川侯,食祿一千五百石。洪武四年(1371年)伐明玉珍之子明升,功第一。洪武十四年(1381年)率藍玉沐英往徵雲南。洪武十七年(1384年)進封潁國公,食祿三千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兼任太子太師。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因皇太子朱標病逝,而皇太孫朱允炆尚年幼,傅友德卻與晉王有聯姻,不利於孫,遂賜死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立祠致祭於雲南,祠額曰“報功”。弘光元年(1644年)七月二十二日,補諡“武靖”。八月八日,追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麗江王。 [1-3]  [6-7]  [135]  [182-183]  [185-186]  [190]  [207] 
全    名
傅友德
惟學 [9] 
諡    號
武靖(明安宗賜諡) [185] 
封    號
潁川侯(明太祖封)、穎國公(明太祖晉封)、麗江王(明安宗追贈) [133-134]  [185]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宿州相城
出生日期
1325年
逝世日期
1394年
主要成就
平甘肅、定四川、取貴州、下雲南
官    職
雄武衞指揮使→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同知大都督府事→徵虜前將軍→徵虜右副將軍→徵南將軍→徵虜左副將軍→徵南將軍→徵虜前將軍→徵虜將軍兼太子太師→副總兵 [3]  [6]  [12]  [69]  [71]  [99]  [102]  [141]  [147]  [159]  [165]  [178] 
功臣號
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 [69] 
散    階
榮祿大夫→特進光祿大夫 [69]  [185] 
勳    階
柱國→左柱國 [69]  [185] 

傅友德人物經歷

傅友德參加義軍

傅友德(1325年—1394年),字惟學,宿州相城(今安徽省淮北市)人,乙丑年(1325年)二月初八日生,因避黃河水患,逃難到潁州的橫澗村。 [190]  [5]  [208] 
1351年五月三日,劉福通潁州率眾起義,迅速攻克潁州城,打出「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的旗號。 [192] 
傅友德自潁州回到了宿州 [5] 
八月十日,李二八人於徐州響應劉福通,四人偽裝成挑河民夫入城,趁夜據城放火喊殺,城外四人亦放火喊殺攻城,內外夾擊之下,拿下徐州,天亮之後義旗一樹,拉起上萬人的隊伍,然後「造浮橋四出掠地,奄有徐州近縣及宿州、五河、虹縣、豐、沛、靈璧,西並安豐、濠、泗。」 [190]  [193] 
身在宿州傅友德於是加入了李二的義軍,擊刺騎射,冠絕一時。 [5] 
傅友德彩像 傅友德彩像 [209]
1352年秋,蒙元丞相脱脱親率大軍南下,四戰之地的徐州首當其衝,脱脱用也速計策,以巨石為炮 ,晝夜攻之不息,九月二十一日城破,蒙古軍隊屠徐州城, 並把徐州改名「武安州」,李二生死不明。 [194-196] 
傅友德抵碭山,為人傭保,不理於嫂,入贅棗莊程氏,不得志,鄰高氏勸氣出走,又跟隨李喜喜,投靠在劉福通麾下。 [5] 
龍鳳元年(1355年)二月二日,劉福通韓林兒碭山接回,立為皇帝,建都於亳州,改元龍鳳,國號宋。 [197] 
龍鳳三年(1357年)六月,劉福通攻汴梁(今河南開封),三路北伐: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王士誠攻山西、河北;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關中(今陝西);毛貴據山東。 [198] 
龍鳳四年(1358年)四月,察罕帖木兒集結大軍攻李喜喜鞏昌府李喜喜兵敗入蜀(今四川省),傅友德亦隨其入蜀。 [5]  [199]  [1] 
龍鳳五年(1359年李喜喜敗入四川后以青巾為號,既為青巾軍,被徐宋徐壽輝部將明玉珍擊敗,傅友德遂歸附明玉珍,傅友德在明玉珍處得不到重用,就轉投了武昌徐壽輝部將陳友諒 [190]  [5]  [1] 
龍鳳七年(1361年)八月十二日,韓宋吳國公朱元璋親伐陳友諒。在此之前,李文忠李明道應天府(今南京), 吳國公朱元璋問曰「陳氏如何?」李明道具言:「友諒自弒徐壽輝,將士皆離心,且政令不一,擅權者多,驍勇之將如趙普勝者又忌而殺之,雖有眾,不足用也。」及安慶之為陳友諒所陷,朱元璋遂決意伐之,率徐達常遇春等各率舟師發於龍灣,朱元璋御龍驤鉅艦,建大旗於前,署曰「弔民伐罪,納順招降」諸軍乘風遡流而上,八月十三日至採石磯 [1]  [10]  [5] 
八月二十日,至安慶,陳友諒軍固守不戰,朱元璋以陸兵疑之,敵兵動乃命廖永忠張志雄以舟師擊其水寨,破敵舟八十餘艘,獲戰船二十有七,遂克安慶,長驅至小孤山陳友諒守將傅友德及丁普郎迎降 [10]  朱元璋認為傅友德是個人才,使其隸屬常遇春麾下。 [1]  [10]  [5] 
龍鳳九年(1363年)二月二日,蒙元太尉張士誠呂珍攻圍安豐韓林兒劉福通 [38]  城中人相食,有屍埋於地而腐者,亦掘而食之,有的人以井底泥為丸,用人油綞食之者。劉福通遣人向朱元璋求救。 [200] 
三月一日,朱元璋率右丞徐達、參政常遇春等救援安豐,傅友德隨常遇春呂珍聞大軍至乃水陸連營,戰艦蔽河,沙際皆樹木柵繚以竹籬,外掘重塹,極力以拒,元帥汪某先攻拔其中壘,入據之,會左右軍敗,汪元帥兵望見亦出走,為塹所阻,呂珍急攻之,兵皆殊死戰, 朱元璋命常遇春以兵橫擊其陣,三戰三勝,呂珍兵大敗,俘獲士馬無算,時廬州左君弼出兵來助呂珍常遇春又擊敗之,呂珍左君弼皆敗走, 朱元璋乃還命徐達常遇春等移師廬州圍之,於是元將竹昌、忻都遂乘間入安豐。 [1]  [39] 
四月十四日,傅友德隨徐達常遇春等攻克廬州 [1]  [40] 
當時,陳友諒趁着朱元璋率大軍救安豐韓林兒,率軍八十萬大舉進犯,被阻於洪都(今南昌),洪都之戰持續八十餘日。 [42] 
六月二十七日,朱元璋召徐達常遇春於廬州,令還師援洪都(今南昌)。 [41] 
七月十九日,陳友諒洪都(今南昌)至此凡八十有五日,聞朱元璋率軍至,即解圍,東出鄱陽湖以迎我師, 朱元璋帥諸軍由松門入鄱陽湖 [42]  傅友德從戰鄱陽湖,駕輕舟挫敗陳友諒軍前鋒,身被數創,愈戰愈猛,殺數百人,又與諸將在禁江口邀擊敵軍。 [1]  [5] 
陳友諒中流矢身死後,其太尉張定邊趁夜挾持其子陳理,載上陳友諒的屍體逃回武昌,繼位稱帝,改年號為德壽。 [201] 
龍鳳十年(1364年)二月十七日,朱元璋親到武昌督兵攻城。在此之前,陳理太尉張定邊見事急,暗中派遣士卒趁夜由觀音閣縋城跑到嶽州,告其丞相張必先派兵來援。至此,張必先率兵至,離城二十里,駐紮於洪山,朱元璋命常遇春率精鋭五千,乘其眾未集擊之,援軍大敗,張必先被生擒。張必先驍勇善戰,人稱其為「潑張」,城中倚以為重。至此,縛至城下,示之曰:「汝所恃者,潑張今已為我擒,尚何恃而不降耶?」張必先亦呼張定邊曰:「吾已至此,事不濟矣,兄宜自圖,速降為善。」張定邊氣索不能言。武昌城東南有高冠山(今蛇山),下瞰城中,朱元璋問諸將:「誰能奪此?」傅友德請行,遂率數百人一鼓奪之,流矢中頰,出腦後,復洞穿,不為,城中益喪氣,欲降者眾,朱元璋便派遣陳友諒的舊臣羅復仁入城招降陳理 [11] 
三月十三日,任命傅友德為雄武衞指揮使 [12] 
九月二十五日,左相國徐達裨將傅友德將兵取夷陵,故陳友諒守將楊以德率耆民出降,尋改夷陵峽州 [13] 
十二月一日,徐達遣指揮傅友德攻克衡州 [14] 
龍鳳十一年(1365年)五月十八日,隨常遇春攻克安陸,擒其守將任亮 [1]  [44] 
五月二十二日,隨常遇春襄陽 [1]  [43] 
閏十月二十六日,隨徐達常遇春攻克泰州 [1]  [45] 
龍鳳十二年(1366年)四月四日,隨徐達兵至淮安,聞張士誠將徐義軍在馬騾港,傅友德隨徐達夜率兵往襲之,破其水寨軍,徐義泛海遁去,獲船百餘艘,俘其院判錢富等及兵三千餘人,舟師進薄城下,其右丞梅思祖、副樞唐英、蕭成籍軍馬府庫出降。 [1]  [46] 
四月二十日,隨徐達攻克安豐。在此之前,徐達率師至安豐,分遣平章政事韓政等以兵扼其四門,晝夜攻之不下,乃於城東龍尾壩潛穿其城二十餘丈,城壞遂破之,忻都、竹昌、左君弼皆出走,我師追奔四十餘裏,獲忻都並左君弼、禆將賁元帥而還,竹昌、左君弼皆走汴梁,至日晡時蒙元平章政事竹貞引兵來援,傅友德與韓政等復與竹貞戰於南門外,大敗之,竹貞遁去。 [1]  [47] 
吳元年(1367年)二月一日,蒙元擴廓帖木兒遣左丞李二侵徐州,兵駐陵子村,參政陸聚令指揮使傅友德抵禦之,傅友德率兵二千餘,泛舟至呂梁,元軍出掠,即舍舟登陸擊之,李二遣裨將韓乙盛兵迎戰,傅友德奮刺之,韓乙墜馬,其兵敗去,傅友德度李二必益兵來鬥,趨還城開門出兵,陳列於城外,令戰士皆卧槍以待,約曰「聞鼓聲盡起」有頃,李二果率眾至,傅友德令鳴鼓,我師奮起,衝其前鋒,李二眾大潰,多溺死,遂生擒李二及其將士二百七十餘人,獲馬五百餘匹。 [5]  [15]  [1] 
二月九日,吳王朱元璋聞傅友德敗元兵於陵子村,謂大都督府臣曰:「近陵子村之捷,蓋擴廓帖木兒遊兵,彼故以此餌我,使吾將驕兵惰,掩吾不備,古人之戒正在於此,不可不知善戰者知彼知己,察於未形,故不出廟堂,折衝千里,可語安豐、六安、臨濠、徐、邳守將嚴為之備,常如敵至,則無患矣。」 [16] 
六月十八日,吳王朱元璋陞傅友德為江淮行省參知政事,賞各十,其從徵千户各三疋,百户、鎮撫各二疋,軍士人賜鹽二十斤,以陵子村之功也。 [17] 

傅友德北伐蒙元

十二月二十二日,傅友德隨大將軍徐達揮師北伐,攻萊陽(今山東萊陽市)。 [18]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五日,傅友德兵至萊陽,世家寶軍門降。 [19] 
四月二十一日,大將軍徐達遣參政傅友德取福昌山寨,蒙元右丞潘莽兒降。 [20] 
五月二十一日,參政傅友德取凌青寨,克之,黑山寨守將聞風遁去,傅友德送所獲守仙人山寨參政牛某等八人於大將軍徐達。 [21] 
六月二十九日,參政傅友德克神頂寨,蒙元守將張知院等以其眾降。 [22] 
七月二十九日,大將軍徐達都督同知張興祖、平章韓政、都督副使孫興祖、指揮高顯等率領益都徐州濟寧之師會於東昌,且命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左丞趙庸平章政事曹良臣俞通源,都督副使顧時,右丞梅思祖等各領軍衞分佈士馬渡河。 [23] 
閏七月二日,大將軍徐達等率師發自汴梁(今河南開封),徇取河北州縣。當時兵革連年,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是日次安丘,遣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等取衞輝(今河南衞輝市),蒙元守將平章政事龍二棄城逃往彰德 [24] 
閏七月三日,大將軍徐達等師至淇門鎮,參政傅友德以獲嘉縣尹胡仲信來見,徐達命胡仲信隨鎮撫王處仁守衞輝 [25] 
閏七月五日,傅友德隨大將軍徐達師至彰德,蒙元平章龍二復出逃,同知陳某等詣軍門降,徐達以右丞梅思祖統和陽衞兵守之。六日,龍二部將楊義卿以船八十艘來歸。 [5]  [51]  [1] 
閏七月九日,傅友德隨大將軍徐達師至廣平(今河北廣平縣),蒙元平章政事周昱先棄城遁,邯鄲縣尹都文玉率耆老二十四人來降,是日右丞薛顯獲元貊邦傑部將侯僉院,至言邦傑兵為擴廓帖木兒所敗,其軍士妻子在趙州者悉為豁鼻馬所虜。 [5]  [52]  [1] 
閏七月十一日,傅友德隨大將軍徐達師次臨清(今山東臨清市)。 [5]  [53]  [1] 
閏七月十二日,參政傅友德遊騎獲元將李寶臣,都事張處仁,遂以其為嚮導,徐達因遣傅友德開道以通步騎,都督副使顧時以通舟師。 [26] 
閏七月十四日,傅友德隨副將軍常遇春進兵取德州(今山東德州市),克之,擒蒙元參政哈剌馬納。 [5]  [54]  [1] 
八月二日,大將軍徐達命馬指揮守通州,進師取蒙元大都(今北京),師至齊化門,命將士填壕登城而入,徐達登齊化門樓,執其監國宗室淮王帖木兒不花及太尉中書左丞相慶童平章政事迭兒必失樸賽因不花,右丞張康伯,御史中丞滿川等戮之,並獲宣讓鎮南威順諸王子六人及玉印二,成宗王璽一封,其府庫及圖籍寶物等又封故宮殿門,令指揮張煥以兵千人守之,宮人妃主令其宦寺護視號令士卒無得侵暴,人民皆安堵。三日,順德守將吉右丞、胡參政、鄭參政皆自西山來降,武德衞軍校獲前樂安逃將俞勝及高參政、張郎中等,徐達遣指揮鄧晘赴京師應天府(今南京)獻捷,仍命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平章政事曹良臣、都督副使顧時將兵偵邏古北諸隘口 [27]  追元殘兵,獲馬一千六百匹,牛羊八十餘頭,車二百五十輛。 [5]  [1] 
八月九日,參政傅友德以克龍華寨,遣人詣大將軍徐達報捷。 [28] 
八月十四日,大將軍徐達命參政傅友德分兵守盧溝橋 [29] 
八月二十日,大將軍徐達遣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陸聚等將兵攻大同(今山西大同)。 [30] 
九月十二日,參政傅友德等自大同獲故元喬右丞等三十四人而還。 [31] 
九月二十七日,大將軍徐達遣副將軍常遇春、參政傅友德等率兵發北平(今北京),取未下州郡。二十八日,常遇春與傅友德等下保定府(今河北保定),留指揮李傑守之。三十日,下中山府,以指揮董勳守之,遂率師趨真定(今河北正定)。 [32] 
十月二十六日,參政傅友德平定州,遂守之。 [33] 
十一月十八日,大將軍徐達令指揮韋正守真定(今河北正定營壘,遣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將鐵騎三千略平定州。十九日,徐達發於真定,次井陘,故元鳳山寨守將李景春遣人來降。 [34] 
十一月二十七日,大將軍徐達遣兵太原(今山西太原),獲其偵騎二人,乃令參政傅友德守平晉縣(山西太原小店區),密遣醫士王質齎書往潞州督右副將軍馮勝嚴師以進。 [35] 
十二月一日,大將軍徐達太原(今山西太原),擴廓帖木兒宵遁,降其眾。當初,妥歡帖睦爾北逃,命擴廓帖木兒北平(今北京),擴廓帖木兒因是率兵出雁門關,將由保安州居庸關以攻北平徐達聞之,謂諸將曰:「王保保率師遠出,太原必虛。北平,孫都督總六衞之師,足以鎮御。我與爾等乘其不備,直抵太原,傾其巢穴,則彼進不得戰,退無所依,此兵法所謂『批亢搗虛』也。若彼還軍救太原,則已為我牽制,進退失利,必成擒矣。」諸將皆曰「善」,遂引兵徑進,擴廓帖木兒保安州,聞之果還軍,其鋒甚鋭,副將軍常遇春謀於徐達曰:「我騎兵雖集而步兵未至,未可與戰,莫若遣精兵夜襲其營,其眾可亂,主將可縛也。」徐達贊同,恰逢擴廓帖木兒部將豁鼻馬潛遣人約降,且請為內應,徐達於是遣傅友德夜襲其營,擴廓帖木兒方然明燭坐於帳中,使兩童子執書以侍,聞變而慌亂,倉猝不知所出,慌着穿鞋,竟赤着一足逾帳後出,乘驏馬從十八騎狼狽而逃,傅友德追至天門關 [5]  [55-56]  [1] 
十二月四日,大將軍徐達遣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率領雄武、寧國、橫海衞步騎,邀擊賀宗哲等軍於石州,以戴復初署管州,丁玉明署忻州,蔣應宗署崞州,翁子奇守太谷 [36]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十二日,大將軍徐達命右丞薛顯總率寧國長興宜興順德、澤潞等兵,取桃花、蟻尖等山寨,命參政傅友德領步騎廵太和嶺之西北,都督副使顧時領步騎廵太和嶺之東北。 [37] 
正月二十一日,參政傅友德將兵屯朔州 [48] 
三月二十日,參政傅友德兵克鳳州(今陝西鳳縣),以指揮張龍守之。 [49] 
四月十一日,隨大將軍徐達師至鞏昌(今甘肅隴西),元守將平章政事樑子中,侍郎陳子林、郎中譚某員外郎鄢某俱出降。 [1]  [57] 
四月十三日,隨右副將軍馮勝師至臨洮(今甘肅臨洮縣),李思齊降。 [1]  [58] 
五月二十一日,大將軍徐達遣兵畧慶陽(今甘肅慶陽市)。在此之前,右副將軍馮勝、參政傅友德聞張良臣叛,率師自臨洮涇州,御史大夫湯和亦率領所部來會。至此,徐達擔心其黨與相扇為聲援,乃先遣兵抄其出入之路,平章政事俞通源率領精騎畧其西,都督副使顧時畧其北,參政傅友德畧其東,都督僉事陳德畧其南。 [50] 
六月二十三日,參政傅友德移兵慶陽城下。 [59] 
七月十九日,擴廓帖木兒部將韓扎兒攻破原州,指揮陳壽等俱陷沒,大將軍徐達聞報,與都督馮勝、參政傅友德議以驛馬關當其要衝,遣右丞徐禮將兵守之,又遣指揮葉谷真守彭原,調指揮韋正守邠州,馮勝復與徐達謀曰:「今大軍圍慶陽張良臣雖困,未能遽下。王保保欲為良臣聲援,故令扎兒攻原州,欲以援慶陽,請得移軍逼關以扼原州,彼無所施矣。」徐達贊同,馮勝遂以其軍西臨驛馬關,去慶陽三十里而駐軍。此日夜,韓扎兒復攻陷涇州,丁千户退保靈台縣 [60] 
八月五日,大將軍徐達命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以兵駐靈台縣 [61] 
八月二十七日,大將軍徐達師至原州,右副將軍馮勝、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俱率兵來會。 [62] 
八月二十八日,大將軍徐達賀宗哲六盤山遁去,遣都督副使顧時、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將騎萬人追之。 [63] 
十二月二十八日,明太祖御奉天門,大賞平定中原及徵南將士之功。以大將軍、右丞相、信國公徐達攻取山東、河南、燕冀、秦晉等處州郡,克敵制勝,振揚國威,撫綏軍民,得大將體,賞白金五百兩,文幣五十表裏;開平王常遇春以副大將軍總兵攻取山東、河南、燕冀、秦晉等處州郡,及自率師由陝西攻取開平等處,以疾薨于軍中,驗其存日功勞,與大將軍一體賞白金五百兩,文幣五十表裏;右副將軍、都督同知馮勝,澤州之役與平章楊璟妄分彼此,失陷士卒,及代大將軍總制大軍,時當隆寒,擅自班師,致士卒凍餒,不在賞列,念其初與大將軍平定山東、河南、陝西諸郡,量與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五表裏;御史大夫湯和,總兵徵南,先有浙江參政朱亮祖克取温台諸郡,方國珍已聞風膽落,比師抵明州,國珍逃遁,及再調取福建,姑息太過,放散陳友定山寨餘黨,致八郡復叛,重勞師旅,及班師又不申明號令,以致蘭秀山賊窺伺而叛,失陷指揮徐琇、張俊等官軍,功過相折,量與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十五表裏;平章廖永忠先充徵南副將軍克平福建,後自總兵取廣東,比至南澳何真已降,克平三山邵宗愚等山寨,又能調遣副將軍朱亮祖平定海南,招諭兩江溪洞,念其功勞,宜與全賞,然在福建不能贊助大夫湯和,以致陳友定餘黨復叛入山,功過相折,量與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二十表裏;都督僉事吳禎,先充徵南副將軍,與大夫湯和克取明州,復平定福建,航海回還,軍容整肅,又能剿捕蘭秀山餘黨,全師回京,賞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二十表裏;左丞趙庸,從大將軍克平山東、河南、燕冀、秦晉等處州郡,又從開平王自陝西復取上都等處,後充副將軍同平章李文忠總兵山西,應接大將軍乘勝剿捕,生擒脱列伯,驗其功勞,賞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九表裏;平章曹良臣等從大將軍克平山東、河南、燕冀、秦晉等處州郡,皆屢有戰功,良臣賞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二十表裏;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各賞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九表裏;平章韓政,賞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十七表裏;平章俞通源、右丞梅思祖、參政陸聚、都督副使顧時,各賞白金一百五十兩,文幣十五表裏;左丞王溥文幣七表裏;參政陸仲亨文幣二表裏;各衞指揮七表裏;千户衞鎮撫各六表裏;百户所鎮撫各五表裏;各旗軍總旗米三石,白金三兩三錢;小旗米三石,白金三兩二錢;軍人米三石,白金三兩。 [64]  其守禦各處城池有功官員,平章楊璟胡美各賞白金二百五十,文幣二十表裏;左丞周德興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十七表裏;參政朱亮祖、張彬、戴德白金人二百兩,文幣十五表裏;都督同知張興祖康茂才各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十七表裏;都督副使孫興祖,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七表裏;都督僉事郭子興陳德各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五表裏;都督僉事華雲龍,白金一百兩文幣,十表裏;各衞指揮、千百户、鎮撫等官,賞與從徵同;其駕船公差患病傷故官軍,賞各有差。 [65] 
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二十三日,大將軍徐達與都督馮勝、參政傅友德、左丞李思齊徽州(今甘肅徽縣)南出一百八渡至略陽(今陝西略陽縣),擒元平章政事蔡琳,遂入沔州,又遣禆將金興旺張龍鳳翔連雲棧,合兵攻興元(今陝西漢中市),興元守將劉思中、知院金慶祥迎降徐達金興旺張龍鎮守,還軍西安 [66] 
七月三十日,四川明夏明升部將吳友仁興元(今陝西漢中市),守將金興旺出兵擊卻之。三十一日,吳友仁復來攻,金興旺與其戰,面中流矢,拔矢復戰,斬首數百級,當時城中守兵才三千,吳友仁兵三萬,金興旺以力寡,斂兵入城,遣使間道寶雞(今陝西寶雞市)取援兵,吳友仁乃圍城,決濠填塹,攻益急,金興旺嬰城拒守,發巨礟擂石,敵兵多死傷者,當時大將軍徐達在西安,得報即率師還屯益門鎮(今寶雞益門城),先令傅友德領兵三千徑趨黑龍江(今褒河),夜襲木槽關(洋縣西北二十五里),攻斗山砦(城固縣斗山),下令軍中人持十炬,燃于山上,吳友仁軍見列炬起,大驚,乘夜遁去。 [67] 
十一月十一日,大封功臣,明太祖奉天殿,皇太子、諸王侍,左丞相李善長右丞相徐達率文武百官列于丹階左右,明太祖召諸將臣諭之曰:「汝等其聽朕命,朕今日定封行賞,非出己私,皆仿古先帝王之典,籌之二年,以征討未暇,故至今日。思昔創業之初,天下擾亂,羣雄並起,當時有心於建功立業者,往往無法以馭下,故皆無成。朕本無意天下,今日成此大業,是皆天地神明之眷佑,有非人力之所致。然自起兵以來,諸將從朕被堅執鋭,以征討四方,戰勝攻取,其功何可忘哉!今天下既定,是用報以爵賞,其新附將帥之有功者亦如之。凡今爵賞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無私,如御史大夫湯和與朕同里閈結髮相從,屢建功勞,然嗜酒妄殺,不由法度;趙庸從平章李文忠應昌,其功不細,而乃私其奴婢,廢壞國法;廖永忠戰鄱陽時奮勇忘軀,與敵舟相拒,朕親見之,可謂奇男子,然而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向,以徼封爵;僉都督郭子興不奉主將之命,不守紀律,雖有功勞,未足掩過,此四人止封為侯。平章李文忠總兵應昌,逐前元太子遠遁漠北,獲其皇孫妃嬪,重寶悉歸朝廷,此功最大;御史大夫鄧愈,自幼相從,屢更任使,雖経摧挫,口無怨言,此二人者宜列公爵。左丞相李善長,雖無汗馬之勞,然事朕最久,供給軍食,未嘗缺乏;右丞相徐達,與朕同鄉裏,朕起兵時即從征討四方,摧強撫順,勞勳居多,此二人者已列公爵,宜進封大國,以示褒嘉。餘悉據功定封,《》雲:『德懋懋官,功懋懋賞。』今日所定,如爵不稱德,賞不酬勞,卿等宜廷論之,無有後言。」 [68] 
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傅友德,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事,封潁川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69] 鐵券文曰:「惟古創業之君,平定天下,必賴武臣宣力,開拓疆宇,佐成混一之功,崇報之禮所宜及也。諮爾友德,以英毅之資,逢鼎沸之秋,目羣雄無所定,故擇我以來歸,事朕有年,扈衞京畿,移鎮安吉,戰鄱湖,收鄂渚,徵取江右,致討淮東,功烈為多。及撫安彭城,前鋒大利,威聲遠振,參佐外省,遂從徵齊、魯、燕、冀、関、陝,爾績尤著。今天下已定,論功行賞,朕無以報爾,是用封爾為潁川侯爵,食祿一千五百石,使爾子孫世世承襲。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禮,茲與爾誓,除謀逆不宥,餘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於戲!昔馬援歸漢,爾能效之,其勳過矣,尚期慎終如始,宣爾勤勞,訓及子孫,保於永世。」 [133]  [134]  [188] 
十一月十三日,明太祖命曹國公李文忠領大都督府事,頴川侯傅友德、吉安侯陸仲亨、濟寧侯顧時、臨江侯陳德、六安侯王志、滎陽侯鄭遇春、江陰侯吳良、南雄侯趙庸同知都督府事。 [70] 

傅友德西征巴蜀

傅友德 傅友德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三日,明太祖親祀上下神祇,告伐明升。命中山侯湯和為徵西將軍,江夏侯周德興為左副將軍,德慶侯廖永忠為右副將軍,暨營陽侯楊璟、都督僉事葉升率京衞荊湘舟師由瞿塘重慶,潁川侯傅友德為徵虜前將軍,濟寧侯顧時為左副將軍,暨都督僉事何文輝等率河南、陝西步騎由秦隴成都,明太祖諭湯和等曰:「今天下大定,四海奠安,惟川蜀未平耳。朕以明玉珍嘗遣使修好,存事大之禮,故於明升,閔其稚弱,不忍加兵,遣使數加開諭,冀其覺悟。升乃惑於羣言,反以兵犯吾興元,雖敗衄而去,然豺狼之心終懷齧噬,不可不討。今命卿等率水陸之師,分道並進,首尾攻之,使彼疲於奔命,勢當必克。但師行之際,在肅士伍,嚴紀律,以懷降附,無肆殺掠,昔王全斌之事可以為戒,卿等慎之。」 [71] 
四月四日,傅友德攻克階州(今甘肅武都)。先前,傅友德於陛告辭時,明太祖密語之曰:「蜀人聞吾兵西伐,必悉其精鋭,東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拒我師。彼必謂地險而吾兵難至,若出其不意,直搗階、文,門户既隳,則腹心自潰。兵貴神速,但患爾等不勇耳。」傅友德受命,馳至陝西,集結諸道兵,揚言出兵金牛,而潛使人覘知青川、杲陽空虛,階州文州雖有兵壘,而守備單弱,於是引兵趨陳倉,選精兵五千為前鋒,攀緣山谷,晝夜兼行,大軍繼之,直抵階州,夏守將平章政事丁世貞率兵抵禦,傅友德擊敗之,生擒其將雙刀王等十八人,丁世貞真遁去,遂克階州。 [72] 
四月七日,傅友德攻克文州。先前,傅友德兵至文州,距城三十里,夏軍斷白龍江橋以阻明軍,傅友德督兵修橋以渡,至五里關,夏平章政事丁世貞等復集兵據險,明都督同知汪興祖躍馬直前,中飛石而死,傅友德怒,奮兵急攻,破之,丁世貞僅以數騎遁去,遂拔文州 [73] 
四月十一日,傅友德兵渡青川、果陽、白水江,都督僉事王成亦領兵至,夏軍望風而驚遁,友德遣人諭降之,俾各還本業,留鞏昌衞指揮潘某守之,遂引兵趍隆州 [74] 
四月十九日,傅友德兵攻克隆州 [75] 
四月二十一日,傅友德兵徇下江油縣彰明縣,遂趨綿州,將至時,傅友德乃遣精鋭鼓行而前,別遣都督僉事藍玉夜襲其壘,夏守將向大亨軍驚擾直到天明,傅友德麾兵乘之,夏軍大敗,遂克綿州,明龍驤衞指揮史鑑戰死,夏向大亨走保漢州(今四川廣漢市)。 [76] 
五月八日,傅友德兵至漢江,為水所阻,不得渡,令軍中造戰艦百餘艘。當時明夏雖失去階州文州,猶恃漢江自固,及聞明軍造舟進取,更加震恐。 [77] 
五月二十八日,戰艦完成,將進兵漢州,傅友德欲把軍中消息傳達與湯和,而山川懸隔,且江水暴漲,就在數千木牌上,書寫攻克階州文州綿州的月日,投入漢江,順流而下,夏軍守者見之,驚而解體。 [78] 
六月一日,傅友德拔漢州(今四川廣漢市)。先前,夏丞相戴壽、太尉吳友仁聽聞傅友德破階州文州,搗江油縣戴壽便與吳友仁分出瞿塘守軍還援漢州,以保成都戴壽等人未至,而傅友德舟師已逼漢州向大亨全軍與之戰於城下,傅友德選驍騎擊敗之,既而戴壽等兵至,傅友德下令諸將曰:「彼勞師遠來,聞向大亨兵敗,眾必洶洶,一戰可克也。」乃親率師迎擊戴壽兵,大敗之,遂拔漢州,擒其招討黃龍、萬户梁士達等百餘人。戴壽向大亨逃往成都,臨江侯陳德追擊,又敗之,獲其卒三千餘人,馬三百匹。吳友仁逃往古城,傅友德以濟寧侯顧時漢州(今四川廣漢市),自己率軍擊古城,又大敗其眾,禽殺二千餘人,並禽宣慰湖口章等,獲馬騾五百餘匹,吳友仁自古城遁還保寧 [79] 
六月十五日,潁川侯傅友德進兵成都 [80] 
六月十七日,夏平章政事丁世貞率眾寇攻陷文州,明指揮僉事朱顯忠戰死。先前,朱顯忠從潁川侯傅友德攻克文州,遂留守之。至是,丁世貞誘合番寇數萬來攻,朱顯忠擊退之,夏趙元帥復與丁世貞合兵攻城,城中食物將要耗盡,而外援不至,部下皆曰:「與其陷死地,孰若出城求生路乎?」朱顯忠厲聲曰:「為將守城,城存與存,城亡與亡,豈有求活將軍耶?」詰旦,丁世貞攻圍越來越急,朱顯忠悉出兵於東門拒戰,而丁世貞復攻西門。暮色將至,朱顯忠被傷裹瘡決戰,力不支,城破,被亂兵所殺,千户王均諒被執而不屈,夏軍磔之於文州東門。朱顯忠率領的士卒七百餘人,到城破時僅剩二百人,既而傅友德調兵來援,丁世貞棄城遁去,事聞於明太祖,使人祭朱顯忠、王均諒,厚恤其家。 [81] 
夏金州九龍山寨(今鹽源縣九龍崗)守將平章政事俞思忠,率其官屬軍民二千三百餘人,詣傅友德降,獻良馬十匹。之後傅友德遣人送思忠至京師應天府(今南京),明太祖命歸還其馬,賜宅第居於京師,仍賜俞思忠米五石,錢六千,右丞袁彬等三人米四石,錢四千八百,參政李文德等五人、同僉周仁貴、僉院李成、院判鍾興等七人米三石,錢三千六百,衣服每人一襲。 [81] 
七月十日,傅友德圍成都,夏丞相戴壽、知院向大亨等出城拒戰,以象載甲士,列於陣前,傅友德命前鋒指揮李英等以弓矢火器衝之,象中矢而卻走,戴壽之兵被象躪藉而死者甚眾,傅友德亦中流矢,恰逢湯和遣人報重慶之捷,戴壽等人亦得其家書,聞重慶已降,而室家皆完好,遂無鬥志,乃登記府庫倉廩,遣其子詣軍門納款,傅友德許之。 [82] 
七月十一日,戴壽等人率其屬降,傅友德按兵入自成都東門,得士馬三萬。 [82] 
七月十二日,潁川侯傅友德分兵徇下川蜀州縣之未附者,至崇慶(今崇州市),夏知州尹善清拒戰,傅友德擊敗其兵,執尹善清而斬之,判官王桂華率城中耆民詣軍中降。 [83] 
八月二十日,江夏侯周德興會潁川侯傅友德等克保寧(今閬中市)。在此之前,明太祖遣使諭中山侯湯和等曰:「為將貴審機而重料敵,古云雖有智慧,不如乘勢。今全蜀已下,惟吳友仁尚據保寧,偷旦夕之命,乘機而取之,此破竹之勢,無不克者,將軍徘徊不進,何也?吾付將軍以大任,而臨事往往逗撓如此,何以總軍政,寄國命乎?」湯和等聞詔,始遣周德興會傅友德兵克其城,執吳友仁械送京師應天府(今南京),蜀地悉平。 [84] 
十月十七日,徵西將軍中山侯湯和、左副將軍江夏侯周德興、右副將軍德慶侯廖永忠、徵虜前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濟寧侯顧時、右副將軍永嘉侯朱亮祖還京師應天府(今南京),上所佩將軍印綬並所得蜀金印冠冕儀仗,銀印五十八,銅印六百四十,路府七,元帥府八,宣慰宣撫司二十五,州三十七,縣六十七,官吏將士凡五萬九百九十人,馬騾一萬三千八百餘匹。 [85] 
十二月十二日, 明太祖賞平蜀將士,詔曰:「潁川侯傅友德統大軍冒越險阻,首克階、文,破綿、漢、成都,克保寧諸郡;德慶侯廖永忠破瞿塘,下重慶,致明升出降,二人功最大,各賞白金二百五十兩,採叚二十表裏。濟寧侯顧時同潁川侯進取,賞白金百五十兩,採叚十五表裏;臨江侯陳德從克漢州、成都,賞白金百兩,採叚十二表裏;鞏昌侯郭子興亦從克漢州、成都,然以有過謫從征伐,賞採叚十二表裏;都督同知汪興祖攻文州歿於王事,例當倍賞,然亦以有過從徵,賞其子白金百兩,採叚十二表裏;都督僉事何文輝王簡藍玉張温金朝興皆賞白金五十兩,採叚十表裏;都督僉事陳桓以過從徵有功,賞採叚十表裏;都督僉事王成繼領軍馬接應大軍至青川、果陽,賞採叚七表裏;中山侯湯和無攻城破關之功,僅能攻下李逢春山寨,賞採叚十五表裏;江夏侯周德興保寧,賞採叚十二表裏;南安侯俞通源從德慶侯廖永忠克李逢春山寨,從江夏侯克保寧,賞採叚一十表裏;宣寧侯曹良臣從克茅岡覃垕寨,復從下重慶,賞採叚一十表裏;汝南侯梅思祖率兵至重慶,而城已下,以跋涉之勞賞採叚五表裏;都督僉事仇成從克李逢春山寨,又從下保寧,賞採叚七表裏;都督僉事葉升從德慶侯攻瞿塘,以病不能效力,但從克保寧,賞與仇成同;都督僉事林濟峯從克保寧,賞採叚六表裏;其從潁川侯指揮人賞採叚八表裏;千户衞鎮撫六表裏;百户所鎮撫四表裏;總旗白金一十二兩,小旗白金十一兩;軍士十兩。從德慶侯攻瞿塘指揮人賞採叚六表裏;千户衞鎮撫四表裏;百户所鎮撫三表裏;總旗白金一十兩,小旗九兩,軍士八兩。從中山侯指揮人賞採叚五表裏,千户衞鎮撫三表裏;百户所鎮撫二表裏;總旗白金九兩,小旗八兩,軍士七兩。從永嘉侯朱亮祖攻保寧指揮至軍校等賞如中山侯,至重慶者逓減一等,軍校減;不從入關及守船患病者,千百户採叚一表裏,旗軍白金二兩。凡旗軍以病自河南還者,與錢一千八百;自陝西臨潼還者,錢二千四百;自西安還者,錢三千六百;自秦州還者,錢四千八百;階州還者,錢六千。凡水陸二路,幼未編伍者,減半陣亡者倍之。溺墜疾病死者賞與見軍同。逃而復役者不賞。」 [86] 

傅友德北征大漠

傅友德題跋像 傅友德題跋像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二十二日,明太祖御武樓,與諸將臣籌邊事,中書右丞相魏國公徐達曰:「今天下大定,庶民已安,北虜歸附者相繼,惟王保保出沒邊境,今復遁居和林,臣願鼓率將士以勦絕之。」 明太祖曰:「彼朔漠一窮寇耳,終當絕滅,但今敗亡之眾遠處絕漠,以死自衞,困獸猶鬥,況窮寇乎?姑置之。」諸將曰:「王保保狡猾狙詐,使其在,終必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 明太祖曰:「卿等必欲徵之,須兵幾何?」徐達曰:「得兵十萬足矣 。」明太祖曰:「兵須十五萬,分三道以進。」於是命徐達徵虜大將軍,出中路;曹國公李文忠為左副將軍,出東路;宋國公馮勝徵西將軍,出西路。 [87]  北征
六月三日,徵西將軍馮勝,左副將軍陳德,右副將軍傅友德率師至甘肅甘州,元將上都驢迎降。當初,馮勝等師至蘭州,傅友德先率驍騎五千直趨西涼(今涼州),遇元將失剌罕之兵,擊敗之;至永昌(今甘肅永昌縣),又擊敗元太尉朵兒只巴,殺敵數千,於忽剌罕口大獲其輜重、牛馬;進至掃林山(今甘肅省酒泉市),馮勝等師亦至,共擊走胡兵,傅友德親手射死其平章政事不花,追斬其黨四百餘人,其太尉鎖納兒加平章政事管著等投降。至此,上都驢知大軍至,率所部吏民八百三十餘户迎降馮勝等撫輯其民,留官軍守之,遂進至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元守將卜顏帖木兒全城降,師次別篤山口,元岐王朵兒只班遁去,追獲其平章政事長加奴等二十七人,及馬駝牛羊十餘萬。傅友德復引兵至瓜沙州,又擊敗元軍,獲金、銀印及馬、駝、牛、羊二萬而還。當時,三路大軍北伐,唯獨只有西路主帥馮勝與副帥傅友德大獲全勝,七戰七捷。 [2]  [6]  [88]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七日,大將軍魏國公徐達分遣左副將軍李文忠、濟寧侯顧時、南雄侯趙庸、潁川侯傅友德、永城侯薛顯、鞏昌侯郭子興、臨江侯陳德、營陽侯楊璟,都督僉事藍玉王弼,統騎兵;右副將軍馮勝、右副副將軍湯和同南安侯俞通源、永嘉侯朱亮祖、宜春侯黃彬、都督何文輝、平章李伯升、都督僉事張温等統步兵,分駐山西、北平等處,相機擒討殘胡,遣指揮李玉入奏,明太祖詔可之。 [89] 
十一月十五日,傅友德與大將軍徐達等自朔州還至代縣,聞擴廓帖木兒兵至大同北,即與左副將軍李文忠、右副將軍馮勝率師往擊之,為大軍前鋒,至貓兒莊,遇大雪,退營鴈踏堡,邏騎獲故元平章政事鄧孛羅帖木兒,之言懷柔有胡兵千騎,徐達即遣禆將領步騎三千掩捕之,至三角村,擒故元武平章康同僉,獲馬八十餘匹而還。 [3]  [90] 
洪武八年(1375年)二月二十三日,明太祖遣使詔大將軍徐達、左副將軍李文忠、右副將軍馮勝率濟寧侯顧時等回京師應天府(今南京),其所統軍就令潁川侯傅友德、南雄侯趙庸、都督同知何文輝總領鎮北平 [91] 
五月十日,明太祖詔永嘉侯朱亮祖等率師同潁川侯傅友德往北平胡虜 [92] 
七月四日,明太祖命曹國公李文忠為徵虜左副將軍,濟寧侯顧時為左副副將軍,往山西、北平整率軍馬,代潁川侯傅友德、永嘉侯朱亮祖還京。 [93] 
八月二十六日, 潁川侯傅友德等至京師應天府(今南京)。 [94] 
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明太祖命中山侯湯和、潁川侯傅友德,僉都督藍玉王弼,中書右丞丁玉帥師往延安防邊。 明太祖諭諸將曰:「自古重於邊防,邊境安則中國無事,四夷可以坐制。今延安地控西北,與胡虜接境,虜人聚散無常,若邊防不嚴,即入為寇,待其入寇而後逐之則塞上之民必然受害。朕嘗勑邊將,嚴為之備,復恐久而懈惰,為彼所乘。今特命卿等率眾以往,眾至邊上,常存戒心,雖不見敵,常若臨敵,則不至有失矣。」 [95] 
七月二十五日,故元平章政事兀納歹執伯顏帖木兒自綏德來降。在此之前,中山侯湯和等至延安,伯顏帖木兒遣人乞降, 明太祖聞之召諸將悉還,獨留傅友德屯邊以備,勑諭友德曰:「無事而請降,兵法所戒,爾其慎之。」至此,伯顏帖木兒果乘間入寇,傅友德大破之,俘其眾,獲輜重羊馬無算,兀納歹遂縛伯顏帖木兒以降。 [96] 
十月二十七日,賜中山侯湯和、潁川侯傅友德綺帛各十二疋,鈔三十錠;右丞丁玉,都督僉事藍玉王弼綺帛各十疋,鈔二十四錠。 [97] 
洪武十年(1377年)六月,命大臣十八人分祀嶽鎮海瀆,韓國公李善長祀中嶽,魏國公徐達北嶽,曹國公李文忠東嶽,宋國公馮勝祀西嶽,江夏侯周德興南嶽,吉安侯陸仲亨祀東鎮,延安侯唐勝宗祀西鎮,江陰侯吳良祀南鎮,濟南侯顧時祀北鎮,平涼侯費聚祀中鎮,陸安侯王志祀東海,營陽侯楊璟祀西海,永嘉侯朱亮祖祀南海,潁川侯傅友德祀北海,宜春侯黃彬祀江瀆,南安侯俞通源河瀆,中山侯湯和淮瀆,宣寧侯曹泰祀濟瀆,曰:「天生民而立君,君為民而立命,百神之祀乃國家之先務也。朕與卿等當羣雄角逐之時,戰勝攻取,非天地之昭鑑、嶽鎮海瀆之效靈,安得至是!今孟秋在邇,嶽鎮海瀆之祀,理在報祭。古者,人君巡守,則祭名山大川於各方岳之下,今朕國家新造,民生始遂,未獲親往,特命卿等代朕以行,汝往欽哉!」 [98]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二日,故元平章乃兒不花寇邊,明太祖命魏國公徐達為徵虜大將軍,信國公湯和為左副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為右副將軍,率諸將士往討之。 [99] 
三月十七日, 明太祖遣使齎敕諭徵虜大將軍魏國公徐達、左副將軍信國公湯和、右副將軍潁川侯傅友德曰:「今夏及秋,胡人必伏精兵於近塞,以待我師,卿等欲輕騎進擊,不可不深為預謀,必先知彼虛實乃可行兵。若欲知彼之計,宜遣三四百人先入其境,而以精騎繼之,其先行者必有擒獲,執而詢之,可得其情實,有伏則引還,誘其追我,度其行遠,勢困則返擊之,必得其利,無伏即以精兵搗之可也,若大軍未可出塞,且留營北平。」 [100] 
四月十五日,大將軍徐達率諸將出塞,右副將軍傅友德至北黃河,虜騎驚駭而遁逃,傅友德選輕騎夜襲灰山,克之,獲其部落人畜甚眾。西平侯沐英等略公主山長寨,殲其戍卒,獲全寧四部以歸。 [101] 

傅友德南平雲貴

明朝建立之初,貴州尚未歸附,雲南為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盤踞。
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一日,明太祖奉天門,命潁川侯傅友德為徵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為右副將軍,統率將士往徵雲南。友德等既受命, 明太祖諭之曰:「雲南僻在遐荒,行師之際當知其山川形勢,以規進取。朕甞覽輿圖,諮詢於眾,得其扼塞,取之之計當自永寧,先遣驍將別率一軍以向烏撒,大軍繼自辰沅以入普定,分據要害,乃進兵曲靖曲靖,雲南之喉襟,彼必併力於此以拒我師,審察形勢,出奇取勝,正在於此。既下曲靖,三將軍以一人提勁兵趨烏撒,應永寧之師,大軍直擣雲南,彼此牽制,彼疲於奔命,破之必矣。雲南既克,宜分兵徑趨大理,先聲已振,勢將瓦觧,其餘部落可遣人招諭,不必苦煩兵也。」師行, 明太祖出龍江 [102] 
九月二十六日,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兵至湖廣,分遣都督胡海等帥兵五萬由永寧烏撒 [103] 
十二月十一日,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率大軍由辰沅(今沅陵縣)趨貴州,進攻普定,克之,羅鬼、苗蠻、犵狫聞風而降,至普安復攻,下之,乃留兵戍守,進兵曲靖 [104] 
十二月十八日,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等師至曲靖,擊敗把匝刺瓦爾密部將達裏麻兵於白石江。在此之前,把匝剌瓦爾密聞王師下普定,遣司徒平章政事達裏麻統帥精兵十餘萬屯於曲靖,以備我師,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謂傅友德曰:「彼不意我師深入,若倍道疾趨,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上所謂出奇制勝者,此也。」傅友德贊同,遂進師,未至曲靖數里,忽大霧四塞,衝開霧而行軍,阻於水而止步,則已臨白石江矣,頃之,大霧散去,達裏麻見之大驚,倉皇失措,傅友德即欲使軍隊渡江,沐英曰:「我軍遠來,形勢既露,固利速戰,然而急渡江恐為其所阻扼。」傅友德乃整師臨近川流,勢若欲渡,達裏麻果然擁精鋭阻扼於白石江上,沐英於是別遣數千人從下流潛渡出其後,鳴金擊鼓,樹立旗幟,達裏麻見了急忙撒回江上精鋭以抵禦,引起江邊元軍陣勢的騷亂,沐英乃拔劍督師渡江,達裏麻退卻數里而佈陣,我師畢渡江,既而傅友德麾兵進戰,矢石齊發,呼聲動天地,戰數合,沐英縱鉄騎其中堅,敵眾披靡,元軍遂大敗,生擒達裏麻,俘虜其眾萬計,傅友德悉撫而縱之,使各歸其業,夷人見歸者皆喜慰,而明軍的軍聲益振,遂平曲靖,留兵鎮守其地,傅友德自率眾數萬擣烏撒(今貴州省威寧縣),分遣左副將軍藍玉、右副將軍沐英率師趨向雲南 [105] 
十二月二十日,把匝剌瓦爾密聞達裏麻兵敗被擒,與其左丞達的、參政金驢逃入羅佐山(在今呈貢)。 [202] 
十二月二十一日,明太祖遣使勑諭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內使羅信至,知將軍調度有方,節制嚴整,普定諸蠻俱已摧奔,但未知此時事勢何如?烏蒙、烏撒果降否?前恐蠻地無糧,符報將軍,令分軍回衞,今知資糧於敵軍,可不必回也。」 [106] 
十二月二十二日,把匝剌瓦爾密既入羅佐山,其右丞驢兒自曲靖馳歸謂之曰:「事態緊急,如何是好?」於是把匝剌瓦爾密妻孥,與左丞達的及驢兒俱入普寧州忽納寨,焚其龍袍,把妻子驅入滇池淹死,然後與達的、驢兒夜入草舍中上吊而死。 [203] 
十二月三十日, 築城於烏撒(今貴州省威寧縣)。當初,大軍破曲靖,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自率師循格孤山而南,以通永寧之兵,遂擣烏撒諸蠻,當時蒙元右丞實卜聞都督胡海等兵進自永寧,乃聚兵於赤水河以拒之,及聞大軍繼至,皆遁去,傅友德令諸軍築城,版鍤方具,蠻寇復大集,傅友德屯兵山岡持重以待之,諸將欲戰,傅友德故弗許,士卒無不奮勇思致死力,傅友德度其可用,下令曰:「我軍深入,有進無退,彼既遁而複合,心必不一,併力勦之,破之必矣。若使彼據險自固,未易克也。」我軍既結陣,有芒部土酋率眾援之,實卜合勢迎戰,我軍鼓譟趨之,戰十餘合,其酋長多中墜馬死,我軍勢益奮,蠻眾力不能支,大潰,我軍斬首三千級,獲馬六百匹,實卜率餘眾遁逃,遂築城於烏撒,得七星關以通畢節,又克可渡河,於是東川、烏蒙、芒部諸蠻震,皆望風降附。 [107] 
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十四日,明太祖遣使諭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比得報,知雲南已克,然區畫佈置尚煩計慮,前已置貴州都指揮使司,然其地去雲南尚遠,今雲南既克,必置都司於雲南,以統率諸軍。既有土有民,又必置布政司及府州縣以治之,其烏撒、烏蒙、東川芒部建昌之地更宜約束其酋長,留兵守禦,禁其民毋挾兵刃。至如靄翠輩不盡服之,雖有云南,亦難守也。其從徵軍士,有疾病疲弱者,每衞毋限十人百人,可先遣還。」 [108] 
二月五日,明太祖雲南承宣布政使司,改中慶路雲南府,命汝南侯梅思祖、平章潘元明署布政使司事,敕諭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雲南之地,其民尚兵,上古以為遐荒,中古禹跡所至,以別中土,故屬梁州之域。自漢、隋、唐,皆中國所統。曩元既立行省,數出朝臣望重者鎮之,今思鎮彼非名臣望重者不能守也,故特命汝南侯梅思祖、平章潘原明暫署雲南布政使司事,事定之後,除官代還。」 [109] 
二月八日,明太祖敕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自雲南捷報至,朕念將軍久勞在外,但烏蒙、烏撒東川芒部土酋當悉送入朝,蓋慮大軍既回,諸蠻仍復嘯聚。符到之日,不限歲月,一一送來,靄翠夫婦亦如之。前已設貴州都指揮使司,然地勢偏東,今思控制之法,莫若於實卜所居之地立司,以控貴州普定普安沾益東川芒部烏蒙永寧建昌等處,卿等以為何如?宜審圖可否為之。」 [110] 
二月十六日,明太祖敕諭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自將軍南征,大軍所至,勢同破竹,蠻獠之地次第底平。朕觀自古云南諸夷叛服不常,蓋以其地險而遠,其民富而狠也。馴服之道,必寬猛適宜。事之委曲,諒將軍必不煩朕慮,朕亦不可不以古人之事以示將軍。在漢武帝時,始得西南諸夷,終兩漢之世叛者十次。在光武時,將軍劉尚擊益州夷,路由越嶲,其酋長多釀毒酒欲以勞軍,因襲擊尚,尚知其謀,即分兵掩捕誅之,徙其家屬於成都蜀漢之時,諸葛亮討平其地,收其豪傑,出其金銀馬牛以給軍用,終亮之世,夷不復反,亮沒後凡四反,張嶷嘗一討之,嶷將回軍興古,獠復反,嶷復擊之,其地悉平。唐太宗時,雲南自守,至高宗時始入貢,朝廷待之至重,反生侮慢前後凡九加兵,戰屢不勝,終不能馭。元世祖親下雲南,令親王鎮守之,終百年間,前後七叛,將軍觀此,可熟察其情,詳慎處置。為今之計,非惟制其不叛,重在使其無叛耳。」 [111] 
閏二月十四日,明太祖遣使詣雲南,賜各土酋冠帶,給以誥敕,使任本州知州等官,仍諭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等曰:「初命將軍令各土酋入朝,本欲使之知中國禮教。今思雲南新附,人心未定,即令入朝,諸蠻必生疑懼,或遁入山寨,負險不服,若復調兵,損傷必多,莫若順而撫之,示以恩信,久則自當來朝矣。」 [112] 
閏二月十八日,明太祖勑諭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近者,指揮何福至京,得報,知摧堅撫順之方,運籌決勝之略。然雲南自以來服屬中國,惟宋不然,胡元則未有中國,已下雲南。近因彼肆侮朝廷,命卿等討平之,今諸州已定,惟大理未服,尚生忿恨,當即進討,故命福馳回諭諸將軍,夷性頑獷,詭詐多端,阻山扼險,是其長計,攻戰之策,諸將軍必籌之熟矣。若頓師宿旅,非我之利,要在出奇制勝,乘機進取,一舉而定,再不勞兵可也。所奏事宜,悉從爾請。」 [113] 
三月二十一日,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等以故元威順王之子伯伯及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家屬三百一十八人至京師應天府(今南京),詔賜鈔四百五十錠。 [114] 
三月二十八日,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等遣人至京師應天府(今南京)奏事。在此之前, 明太祖諭傅友德等「以雲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廣、河南、四川都司兵守之,控制要害。考時所留兵數,並計歲用税糧徭役之法,與凡事便宜以聞。」至此,傅友德等奏「自元世祖至今百有餘年,屢經兵燹,圖籍不存,兵數無從稽考。但當以今之要害,量宜設衞以守。其税糧,則元司徒平章達裏麻等嘗言,元末土田多為僧道豪右隱佔,今但凖元舊,則於歲用有所不足,已督布政司核實雲南臨安楚雄曲靖普安普定烏撒等衞及沾益盤江等千户所,見儲糧數一十八萬二千有奇,以給軍食恐有不足,宜以今年府、州、縣所徵並故官寺院入官田,及土官供輸,鹽商中納戍兵屯田之入以給之。」明太祖可其奏。 [115] 
四月二十日,吉安侯陸仲亨遣使馳奏烏撒諸蠻復叛, 明太祖勑諭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烏撒諸蠻,伺官軍散處,大勢不合,故有此變。朕觀雲南之地,如曲靖普安烏撒建昌,即今勢在必守,其東川芒部烏蒙未可遽守也。且留大軍屯聚,蕩除烏撒芒部等蠻,戮其酋長,使之畏威,方可分兵守禦。彼蠻負固者尚多,爾其慎之。」 [116] 
四月二十九日,西堡蠻賊寇普定,貴州衞指揮同知顧成出兵擊敗之。當時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遣顧成普定,會蠻賊一萬五千餘人來攻城甚急,顧成堅壁不動,徐俟其怠,將兵出北門擊之,賊遂敗走。 [117] 
六月六日,置大渡河守禦千户所,徵南將軍傅友德調從徵千户吳中領兵千人守之,復造舟以渡往來之人。 [118] 
六月九日, 明太祖遣使諭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近得報,知盤江道路尚,且乏糧食。符到,可留兵四百守水西城,以觀靄翠動靜。普定亦留兵,如水西,且令兩軍合勢,日攻烏撒諸蠻取糧為食,彼將奔命不暇,尚暇我空城耶?不然則士卒飢困矣。」 [119] 
此月,徵南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大理還軍滇池,會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兵進擊烏撒 [120] 
七月二十二日, 明太祖遣使諭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近得報,知雲南守禦諸軍餽餉不足,朕遠度事宜,惟雲南大理楚雄臨安曲靖普定之地可留兵守禦,東川芒部烏蒙則未可也。若烏撒既克,亦宜少留兵戍之,其餘士馬悉令討擊未服諸蠻,其懾服,然後以東川之兵駐於七星關之南,烏撒之北,中為一衞,其餽餉則東川之民給之。若烏撒立衞,則令烏撒之民給之,或七星關,或烏蒙,或芒部,立一衞,各俾本土之民給之。自永寧以南,至七星關,中為一衞,令祿照羿子等蠻給之,皆俾餽餉歲足,如是則兵衞相屬,道路易通,無事則分兵駐守,有警則合兵勦捕。若分兵散守,深入重山,蠻夷生變,道路梗塞,則非計也。符至,諸將當慎飲食,撫士卒,諸蠻悉定,方可班師。」 [121] 
七月二十八日,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進兵擊烏撒,大敗其眾,斬首三萬餘級,獲馬牛羊以萬計,餘眾悉遁,復遣兵捕擊之。 [122] 
八月五日, 明太祖遣使勑勞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卿等提兵深入,振揚國威,擒酋帥曲靖之西,敗烏蠻於可渡之北,席捲長驅,掃金馬碧雞而撫金沙,至於金齒,不戰而服,檄定百蠻,威來八譯,將軍之勞至矣,欲勞以尊酒,遠不能及,特以朕心勞之,尚之哉!」 [123] 
八月十九日, 明太祖遣使諭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等曰:「得報,知永昌侯駐軍建昌,大軍七月二十八日已擊敗烏撒,次第搜捕林箐諸蠻,然此地山高道隘,必不可輕動,宜以永昌、平涼、安陸三侯,王、張、郭三都督軍會而為一,以大勢壓之,則一舉可矣。人自七星關來者又云:『芒部烏撒之蠻至夜舉火挈家,入靄翠之地。』符至,可諭靄翠之民縛送軍前。其關索嶺,非古正道,古道又在西北,可以大軍踩之,開此道以接普定,則芒部酋長必盡獲以來,將軍其熟圖之!」 [124] 
八月二十九日, 明太祖遣使諭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雲南士卒艱食,措置軍事,貴乎得宜,不則大軍一回,諸夷復叛,力莫能制。其士卒逋逃者,既入蠻地,不復能出,蓋非蠻人殺之,則必為禁錮深山,使之耕作。凡守禦之處,當以此曉之。藍玉費聚吳復三侯,王、張、郭三都督,會所部兵馬,窮索山林,則餘寇可悉擒也。兵既艱食,固不宜分,止於赤水畢節七星關,各置一衞。黑張之南,瓦店之北,中置一衞,如此分守,則雲南道路往來無礙矣。靄翠之地,必以十萬眾乃可定也。凡此數者,朕所見大耳,萬里之外豈能周知?若軍中便宜,則在將軍等自處置也。」 [125] 
九月二十日, 明太祖勑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等曰:「九月乙丑夜,熒惑南鬥,蓋上天垂象,以示監戒。自昔蠻夷叛服不常,卿等率師久勞於外,恐眾心懈弛,為寇所乘,宜嚴加戒飭,以備不虞。且蠻夷好置毒水中,將士飲食極宜謹慎,以副朕懷。」 [126] 
九月二十九日,雲南諸夷復叛,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等討平之。在此之前,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等既平雲南,即分兵四出,攻諸蠻寨之未服者,雲南城守者少,諸夷因相扇為叛謀,有土官楊苴尤桀黠紿其下曰:「總兵官已領大軍俱回矣,雲南城可取也。」紏集蠻眾二十餘萬來攻,當時城中食少,士卒多病,忽聞寇至,頗以為憂,都督謝熊、馮誠嬰城固守,旋施樓櫓備戰,且多置強弓弩於上,至輒射之,往往應弦而斃,伺賊少怠,則出勁兵以擊之,賊不能攻,遂連營為困城計,當時沐英等駐兵烏撒,聞之即選驍騎一萬還救,至曲靖,遣卒潛入報城中,為賊所得,之曰:「總兵官領三十萬軍至矣。」賊眾驚愕,遂拔營宵遁走安寧、羅次、邵甸、富民晉寧、大祺、江川等處,復據險樹柵,欲謀再寇,沐英分調將士,皆勦除之,生擒四千餘人,諸部悉定,雲南復平。 [127] 
十月二十一日, 明太祖遣使諭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近者,烏撒蠻人叛亂,賊殺官吏,彼蓋未大勢軍威,必謂我軍散處,緩不及應,故有此變。朕觀彼中地勢,既守臨安楚雄大理,則曲靖普安烏撒建昌亦在必守。其東川芒部諸蠻之不服者,必戮其渠魁,使之畏懼,不敢反覆。若班師,則一衞留兵不過五千,賊勢若合,豈無數萬?眾寡不敵,何以能守?今止留兵百餘人守城,餘則盡令入山搜捕其黨,使彼智窮力屈,誠心款附,方可留兵鎮服,卿等其共圖之!且乘兵勢修治道塗,務在平廣,水深則構橋樑,水淺則疊石以成大路。烏撒東川芒部之地,亦皆治之,仍召其土酋,令諭其民丁各輸糧一石贍軍。治蠻夷之道,必威德兼施,使其畏感,不如此不可也。」 [128] 
洪武十六年(1383年)二月二十六日,徵南將軍穎川侯傅友德遣人送故元雲南右丞觀音保、參政劉車車不花及酋長段世等一百六十人至京師應天府(今南京),獻馬一百七十匹,賜鈔有差,仍各賜其家屬衣服,尋以觀音保為金齒指揮使,賜姓名李觀。 [129] 
三月一日, 明太祖以雲南平,命長興侯耿炳文往諭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卿等久勞於外,今蠻夷已平,可以班師。若遲速之期,宜自審度。」復諭西平侯沐英曰:「雲南雖平,而諸蠻之心尚懷疑貳,大軍一回,恐彼相扇為患,爾其留鎮之,撫綏平定,當召爾還。」 [130] 
六月二十七日, 明太祖遣使齎勑諭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近詢知死可伐之地有三十六路,在故元時皆設官治之其地,後為蠻人所專已四十年。繼又侵楚雄之西南,遠幹威遠二府,梁王力不能制,終為蠻夷所有。以此觀之雲南不可不備,邊事機密,自宜審度,若死可伐不必備,大軍可回也。回時必經羿子九寨,及戎縣之地五村大垻,上下等鄉,落卜地落等處。黃平、羅木洞蠻靄翠所屬,阿呂雨宗碎瓦莫得阿胡阿遣等蠻嘗助烏撒殺害官軍者,如其帖服則歛兵而過;如尚觀望懷疑,宜耀兵威,使其知懼。閫外事務,必在中節,卿等宜體朕意。」 [131] 
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十日,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等自雲南班師至京師應天府(今南京)入見,  明太祖深加慰勞之。 [132] 
四月十五日, 明太祖論平雲南功,進封潁川侯傅友德為潁國公,副總兵永昌侯藍玉、安慶侯仇成、定遠侯王弼等先為有功身受侯封,今功著南征,當爵及子孫,食祿二千五百石;後軍都督府僉事陳桓,右軍都督僉事胡海,前軍都督僉事郭英張翼,開國以來,屢效勤勞,今從徵雲南,功勳尤著,亦當加以封爵,陳桓封普定侯,胡海東川侯,郭英武定侯,張翼鶴慶侯,俱令子孫世襲,食祿各二千五百石,爾其敬之!仍各賜鐵券,其餘將校遞陞有差。 [133] 
進封潁國公制曰:「稽古賞功,惟開疆者賞重,朕臣傅友德,每從大將軍征討,累有戰功,已封侯爵。乃者,率諸軍越崇山,西取巴蜀,功尤著焉。洪武十四年,命率甲士三十萬,又西取雲南,轉戰二年,今已平定,宜受上賞,特封潁國公,子孫世襲,食祿三千石。」 [135] 
五月二日, 明太祖賜潁國公傅友德、鄭國公常茂、永昌侯藍玉、滎陽侯鄭遇春、宣寧侯曹泰、鳳翔侯張龍、安慶侯仇成、普定侯陳桓、東川侯胡海文綺、鈔有差 [136] 

傅友德統軍備邊

洪武十八年(1385年)八月二十一日, 明太祖命宋國公馮勝為徵虜大將軍,偕潁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等率京衞將士往北平,會諸道兵操練溝邊。 [137] 
洪武十九年(1386年)二月三日,雲南臻洞、西浦、擺金、擺榜諸蠻叛,覆命潁國公傅友德率師討,尋平之。 [138] 
三月十日, 明太祖以傅友德之子傅忠駙馬都尉,尚第九皇女壽春公主 [184] 
六月二十九日,平越衞麻哈苗蠻楊孟等聚眾作亂,徵南將軍潁國公傅友德發兵討平之。 [139] 
九月七日,西平侯沐英奏:「雲南土地甚廣而荒蕪居多,宜置屯,令軍士開耕以備儲。」  明太祖諭户部臣曰:「屯田之政,可以紓民力,足兵食,邊防之計莫善於此,趙充國始屯金城而儲蓄充實,漢享其利,後之有天下者亦莫能廢,英之是謀,可謂盡心有志古人,宜如所言。然邊地久荒,榛莽蔽翳,用力實難,宜緩其歲輸之粟,使彼樂於耕作,數年之後徵之可也。」遂召徵南將軍潁國公傅友德還京師應天府(今南京)。 [140] 
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二日, 明太祖命宋國公馮勝為徵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為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右副將軍,南雄侯趙庸、定遠侯王弼為左參將,東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為右參將,前軍都督商暠參贊軍事,率師二十萬北伐,又命曹國公李景隆、申國公鄧鎮、江陰侯吳高、等皆隨徵師行,  明太祖馮勝等曰:「虜情詭詐,未易得其虛實,汝等慎無軽進,且駐師通州,遣人覘其出沒,虜若在慶州,宜以輕騎掩其不備;若克慶州,則以全師徑擣金山納哈出不意吾師之至,必可擒矣。」 [141] 
二月五日, 明太祖賜潁國公傅友德家米一千六百石,東川侯胡海、普定侯陳桓、延安侯唐勝宗米各一千二百石。 [142] 
七月二十四日, 明太祖勑諭大將軍宋國公馮勝等曰:「七月二十日,命指揮李煥齎制書至軍中,令右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參將武定侯郭英暨公侯列將率大軍還駐大寧,大將軍與潁國公傅友德等分析新附軍馬,俟明年春聽調北征,繼聞新附軍馬處置已定,爾等仍舊蒞事,追還前二十日所發制書,其左參將南雄侯趙庸、右參將東川侯胡海並落參將,止充戰將,在軍聽調。」 [143] 
八月二十五日, 明太祖遣使諭大將軍宋國公馮勝、左副將軍頴國公傅友德、右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左參將定遠侯王弼、右參將武定侯郭英等,令曹國公李景隆、申國公鄧鎮、延安侯唐勝宗、南雄侯趙庸、東川侯胡海、江陰侯吳高、雄武侯周武、永城侯薛顯、滎陽侯鄭遇春、宣寧侯曹泰、會寧侯張温、永平侯謝成、鳳翔侯張龍、懷遠侯曹興、鶴慶侯張翼、六安侯子王威俱還京師,宋國公馮勝俟冬以軍校分隸各衞親齎縂兵官印赴京,留頴國公傅友德等提調軍馬。 [144] 
九月六日, 明太祖詔左副將軍傅友德編集新附軍士,且令簡練精鋭於大寧,屯駐以防北虜寇抄,尋勑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耿忠攝徵虜副將軍事,徵傅友德還朝。 [145]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正月二十六日,韃靼官軍姚曲裏歹等反於廣西,命潁國公傅友德率辰沅、貴州、普定等衞兵討捕,尋平之。 [146] 
六月二十二日,西平侯沐英奏「東川諸蠻據烏山路,結寨而叛,其地重關復嶺,崖壁峭險,上下三百餘裏,人跡阻絕,請討之。」 明太祖乃命頴國公傅友德仍為徵南將軍,沐英為左副將軍,普定侯陳桓為右副將軍,景川侯曹震為左參將,靖寧侯葉昇為右參將,統領馬步諸軍往討之。 [147] 
六月二十九日,傅友德兒媳壽春公主去世。 [204] 
七月二十五日, 明太祖遣使齎勑諭徵南將軍潁國公傅友德等曰:「東川、芒部諸夷,種類雖異,而其始皆出於囉囉,厥後子姓蕃衍,各立疆場,乃異其名曰東川、烏撒烏蒙芒部、祿肇、水西,無事則互起爭端,有事則相為救援。若唐時閣羅鳳亡居大理,唐兵追捕,道經芒部諸境,羣蠻外稱歸順,內實狙詐,聚集兇醜,據險設伏,唐將不備,遂墮其計,以致喪師幾二十萬,皆因將帥過信無謀故也。近稱東川諸蠻不叛者,號為循良,固未可逆詐,然須預加防閒,嚴整師旅,使彼不得肆其奸謀,然後賊可破也。」又曰:「今令諸夷執送東川蠻人,恐此令既出,蠻人詭謀亦由此生,將假此輩為名,偵伺我軍,當愈加嚴慎,不可託以腹心,蓋蠻夷平日夫婦無倫,亂如羣犬,雖父子不相保,其言豈可信哉!今欲降伏之,其地山勢險峻,道路崎嶇,林箐深邃,其人與猿猱無異,大軍一至,竄入林藪,猝難捕獲,宜且駐兵屯種,待以歲月,然後可圖也。」 [148] 
八月一日,西平侯沐英調都督寧正帥兵會潁國公傅友德軍討東川。 [149] 
九月二十二日,越州土酋阿資羅雄州營長髮束等叛,命總兵官西平候沐英會徵南將軍潁國公傅友德將兵討之。 [150] 
十一月三十日,徵南將軍潁國公傅友德等將兵討阿資,道過平夷,以其山勢峭險,密邇龍海,宜築堡駐兵屯守以捍蠻夷,遂遷其山民往居卑午村,留神策衞千户劉成等領兵千人,樹柵置堡其地後以為平夷千户所。 [151] 
十二月,越州叛酋阿資等率眾寇普安,燒府治,大肆剽掠,徵南將軍潁國公傅友德等率兵擊之,斬其營長者滿已青。 [152]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正月二十五日,徵南將軍潁國公傅友德等復擊走叛酋阿資,土官普旦來降。當時阿資退屯普安,倚崖壁為寨,傅友德以精兵之,蠻眾皆緣壁攀崖,墜死者不可勝數,生擒一千三百餘人,獲馬牛羊五千三百餘頭,阿資遁還越州。 [153] 
二月二十九日,平越衞察隴、乾溪、牛場苗蠻作亂,潁國公傅友德等討平之。 [154] 
此月,西平侯沐英遣都督寧正從潁國公傅友德擊阿資于越州,敗之,斬其黨火頭弄宗等五十餘人,獲馬牛羊以千計,阿資勢窮蹙,與其母請降。 [155] 
三月一日, 明太祖遣使命南征將軍潁國公傅友德等還軍分駐湖廣四川衞所操練,傅友德駐沅州,申國公鄧鎮大庸,魏國公徐允恭駐常德,曹國公李景隆安陸,開國公常昇駐辰州,靖寧侯葉昇襄陽,普定侯陳桓嶽州,雄武侯周武武昌,吉安侯陸仲亨蘄州,安陸侯吳傑茶陵,東平侯韓勳駐黃州,東川侯胡海寶慶,南雄侯趙庸長沙,宣寧侯曹泰駐瞿塘,宣德侯金鎮施州,靖海侯吳禎衡州,江陰侯吳高永州,全寧侯孫恪駐沔陽,延安侯唐勝宗黃平,都督張銓、王誠、孫彥駐桂陽忠州道州,信國公子湯鼎、六安侯子王威長寧夷陵,諭友德等曰:「西南蠻夷,自昔號稱難服,所以然者,其高山深林,草樹叢密,夏多霧雨,地氣蒸欝,蛇虺蚊蟲之毒,隨處而有,人入其境,不服水土則生疾疫,所以功多不就。今得爾報,已平東川,降阿資,大勢已定,然諸蠻夷易變生亂,朕恐大軍一回,彼復跳梁嘯聚,豈不重勞吾將士乎?今且還軍分駐要地,一以休息士卒,一以控制蠻夷,使至,爾等一如所諭。」 [156] 
六月二十六日,置興隆衞,隸貴州都指揮使司。當初,其地屬狼洞黃平安撫司,至此蠻民作亂,潁國公傅友德討平之,遂置衞,命府軍左衞指揮僉事胡質領兵守之。 [157] 
七月,徵南將軍潁國公傅友德有疾,命還京師應天府(今南京),尋召從徵諸將皆還。 [158]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三日, 明太祖命潁國公傅友德為徵虜前將軍,南雄侯趙庸為左副將軍,懷遠侯曹興為右副將軍,定遠侯王弼為左參將,全寧侯孫恪為右參將,赴北平訓練軍馬,聽燕王朱棣節制,當時先已遣定遠侯王弼往山西練兵,因勑王弼以山西兵聽晉王朱棡節制。 [159] 
正月二十一日,遣使勑諭右參將全寧侯孫恪率長興侯耿炳文所操馬軍,往會徵虜前將軍潁國公傅友德北征。 [160] 
六月七日,潁國公傅友德等師還,詔將士各還原衞。 [161] 
六月十六日, 明太祖復賜魏國公徐輝祖鈔四百錠,潁國公傅友德鈔五百錠。 [162] 
九月六日, 明太祖加封中山王徐達、岐陽王李文忠三代皆王爵。在此之前,  明太祖思勳臣開國之功,雖加封爵,未足以盡報功之典,乃命翰林院侍講學士葛鈞等考古制以聞,葛鈞等奏「宋制,功臣韓琦生封魏國公,歿後追封魏王。韓世忠生封鹹安郡王,歿後追封蘄王,考其光世止封公爵,王及三代別無定製。本朝開平王常遇春,三代俱封王爵,出自特恩,難為定例。其達等三代,追贈合依宋制。」 明太祖謂:「中山、岐陽,皆開國大勳,宜如開平王例,三代俱封王爵。自今凡開國功臣,死後俱追封三代,其襲爵子孫非建立奇功者,生死止依本爵,著為令。」於是中山王曾祖、祖父、父俱封中山王,曾祖母、祖母、母皆封中山王夫人。岐陽王曾祖、祖父、父俱封岐陽王,曾祖母、祖母、母皆封岐陽王夫人。潁國公傅友德、江國公吳良、海國公吳禎、鄆國公韓政、黔國公吳復、皖國公仇成、樂浪公濮英、虢國公俞通海三代皆封公爵,全寧侯孫恪、景川侯曹震、會寧侯張温、崇山侯李新、長興侯耿炳文等三代皆封侯爵。 [163] 
九月七日,魏國公徐輝祖等奏:「三代蒙恩,俱已加封王爵,其舊誥宜繳納。」  明太祖命毀其舊誥,令中書舍人更以新誥給之。於是魏國公徐輝祖、曹國公李景隆、潁國公傅友德、宋國公馮勝、涼國公藍玉、安慶侯仇正、江陰侯吳高、安陸侯吳傑、靖海侯吳忠、景川侯曹震、西涼侯濮璵、東平侯韓勳、崇山侯李新、全寧侯孫恪、會寧侯張温、定遠侯王弼、江夏侯周德興、懷遠侯曹興等繳進舊誥,凡二百二十八通。 [164]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正月二十日, 明太祖勑潁國公傅友德佩徵虜將軍印,充總兵官,定遠侯王弼充左副將軍,武定侯郭英充右副將軍,於邳州徐州滕州兗州濟南平山德州樂安北平行都指揮使司屬衞遴選精鋭軍士訓練以備邊,越三日,陛辭明太祖賜傅友德等白金各二百兩,鈔二百錠。 [165] 
三月二十九日, 明太祖命齊王朱榑率護衞騎兵於開平近地圍獵,諭之曰:「山東都司各衞騎士,皆從總兵官潁國公傅友德調發,爾毋相參,遇有戰鬪可自為隊,或在總兵之左,或在其右,有膽略則當先,無膽略則繼後,若奏凱之時,寧使諸將言功,勿自矜伐,八月終秋高水冷,人馬入關,爾亦回京。」 [166] 
四月二十六日, 明太祖遣使命燕王朱棣隨潁國公傅友德收捕番將阿失裏等,且諭之曰:「凡北平護衞及都司各衞隘口,必當整備士馬,勵精器械,嚴為守禦嚴,不可怠肆。」 [167] 
九月二十八日,穎國公傅友德等還京師應天府(今南京)奏「訓練北平等都指揮使司軍士凡八萬二千零五十六人,馬二萬六千二百四十匹。」 [168] 
十月四日, 明太祖勑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往陝西同涼國公藍玉訓練將士。 [169] 
十二月二十七日,冊潁國公傅友德女兒為晉世子朱濟熺妃,冊曰:「朕君天下,封諸子為王,王嫡長子立為世子,必選賢女以為之配。今朕第三子晉王棡嫡長子濟熺,年已長成,爾傅氏乃潁國公友德之女,宜以締姻,茲特授以金冊,立爾為晉世子妃,爾尚謹遵婦道,內助家邦,敬哉!」 [170] 

傅友德獲罪賜死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皇太子朱標病逝。 [171] 
八月十八日, 明太祖以山西大同等處宜立軍衞屯田守禦,乃諭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等曰:「屯田守邊,今之良法;而寓兵於農,亦古之令制。與其養兵以困民,曷若使民力耕而自衞?爾等宜往山西布政司,集有司耆老,諭以朕意。」乃分命開國公常升、定遠侯王弼、全寧侯孫恪、鳳翔侯張龍、永平侯謝成、江陰侯吳高、會寧侯張温、宣寧侯曹泰、徽先伯桑敬,都督陳俊、蔣義、李勝、馬鑑往平陽府,安慶侯仇正、懷遠侯曹興、安陸侯吳傑、西涼侯濮璵,都督孫彥、謝熊、袁洪、啇暠、徐禮、劉德,指揮李茂之往太原等府,閲民户四丁以上者籍其一為軍,其徭役,分隸各衞赴大同等處開耕屯田,東勝立五衞,大同在城立五衞,大同迤東立六衞,衞五千六百人,仍戒其各慎乃事,毋擾於民。 [172] 
八月二十七日, 明太祖詔武職官謫戍大寧者皆復其官,兵部言「都督僉事沐春甞奉旨以大寧謫戍軍官未入隊伍者給馬,從徵有功者贖其罪,無功則編伍為軍,今奉詔旨則此等皆宜復職,然已令出征,難以定議。」  明太祖曰:「悉令隨從寧王所給馬就令乘之期,以十月俱赴太原總兵官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處定議復職,仍令從徵。」 [174] 
九月十二日, 明太祖冊立朱允炆皇太孫 [173] 
十二月二日, 明太祖勑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等曰:「昔漢唐之御胡虜,每秋高馬肥,知其入寇,乃設謀定策,伏兵以待之,否則必為邊患,古今時勢雖異而禦侮防患則同。今以十萬之眾,捕獵塞上,手無尺寸之兵,而耕耘田畝,可乎?故必伏兵甲以自防,立斥候以知警,則有備無患矣。期明年三月,發京師壯勇及河南、山西鋭卒,鼓行塞上,爾等立屯既成,率數十萬眾飈馳電擊,蒐獵虜庭,耀張威武,不亦壯哉!勑至,毋違朕命。」 [175] 
十二月十九日,改制鐵券賜潁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弼、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及故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安陸候吳傑、西平侯沐英家。 [176] 
十二月二十八日, 明太祖以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兼太子太師,曹國公李景隆、涼國公藍玉太子太傅,開國公常升、全寧侯孫恪太子太保詹徽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茹瑺太子少保兵部尚書任亨泰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修撰杜澤、楚樟為詹事府丞,詹徽等以下兼官者並給其俸。 [177] 
閏十二月二十二日, 明太祖命宋國公馮勝為總兵官,潁國公傅友德為副總兵,往山西、河南訓練軍馬及領屯衞,其餘公侯都督悉聽節制。 [178]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二日, 明太祖命晉王朱棡總率宋國公馮勝等所統河南、山西馬步軍士出塞,馮勝及潁國公傅友德、開國公常升、定遠侯王弼、全寧侯孫恪等馳驛還京,其餘將校悉聽晉王朱棡節制。 [179] 
三月十一日, 明太祖命宋國公馮勝、頴國公傅友德等往北平等處備邊,其山西屬衞將校悉聽晉王朱棡節制,北平屬衞將校悉聽燕王朱棣節制,凡軍中應有機務一奏朝廷,一啓王知,永著於令。 [180] 
四月二十四日, 明太祖賜潁國公傅友德宅第於鳳陽。 [181]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傅友德被賜死 [182]  [186]  宿州之相城鄉天馬山直西,山麓至曲水之間,學士劉三吾撰碑誌。 [187]  [205] 
傅友德之死是皇室內部鬥爭所致。本來, 明太祖自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冊封常遇春女為皇太子朱標妃始,即相繼使皇室與功臣聯煙,例如馮勝的女兒是周王朱橚王妃,藍玉的女兒是蜀王朱椿王妃,傅友德的女兒是晉王世子朱濟熺妃,兒子又皆迎娶公主,成為了駙馬明太祖以聯姻的方式,結合帝室與功臣的第二代,使功臣集團繼續成為皇權的重要支柱。 [186] 
皇太子朱標若是不突然病逝,對諸王而言是長兄,又經過長期治理國政的訓練,繼承帝位不致發生大的變故;而皇太孫朱允炆正相反,諸王多是他的叔父,且與功臣強強聯合朱允炆則年紀又小,經驗不足。為確保孫子的皇位和嫡長世襲的宗法制度, 明太祖在皇太子朱標病逝後的次年便誅殺了藍玉等人,又相繼賜死了傅友德、馮勝等與諸王有聯姻的功臣。 [186] 
在與晉王有姻親關係的傅友德被賜死僅近一個月,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191] 明太祖又親自決定把懿文太子朱標的長女江都公主嫁給長興侯耿炳文的兒子耿璇,這一政治性婚煙,是明太祖為保護即將繼位的皇太孫朱允炆在軍事上作出的安排。 [186] 
弘治六年(1493年),晉莊王朱鍾鉉在重病之際,上書明孝宗朱佑樘,為傅友德之孫傅瑛援六王例(指明朝6名死後被追封為王爵的開國功臣,分別為徐達、常遇春、鄧愈、李文忠、湯和、沐英),求襲封傅友德穎國公之爵位,但未得明孝宗允准。 [7]  [206] 
嘉靖元年(1522年)四月五日,廵撫雲南都御史何孟春奏「洪武間穎國公傅友德、宣德侯金朝興、汝南侯梅思祖,有功雲南,請立祠致祭。」禮部覆議,明世宗許之,賜祠額曰「報功」。 [183] 
弘光元年(1644年)八月八日,追贈友德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麗江王,諡「武靖」,附享功臣廟。 [7]  [185] 

傅友德人物評價

袁袠曰:明興,猛將雲從,數倍雲台、凌煙而六王最著,其以驍勇稱者莫如常開平,次則傅潁國耳。觀其下蜀掃滇,逾險隘,陟荒遠,席捲飈馳,譬之良駿,超軼絕塵而造父為御,奮迅騰驟,一日千里,其用兵方略悉稟廟算,是豈泛駕者哉! [4] 
尹守衡:當時持重善將將無如中山王,至暗鳴跳湯獨開平王,而友德差次之,稱二虎將,平開死大封之後,友德始益展而有方面勳,取巴蜀定滇笮,其嘩嘩蓋庶幾中山矣,後友德公者為涼公藍玉,其戰功亞友德至上寵任之,友德弗如也。”
黃金:竊嘗觀乎潁公之為將矣,英姿颯氣,猛奪羆虎,指揮叱詫,動生風雷,出奇制勝,料敵如神,可比韓信;紀律精嚴,將士用命,可比周亞夫;老成持重;經國遠圖,可比趙充國;而機權或施於襲取,強毅不沮於鋒鏑,則李愬比肩,高開道在所不論,是故擐甲而戰鄱湖,攘臂而收鄂渚,雄奇淮左之師,踔絕呂梁之捷,其用武中原,鐵騎長驅,橫鶩千里,其聲討西蜀,金牛假道。奄克數城,或降王破國,或斬將擎旗,威震朔南,胡虜長遁,蠻夷為之褫魄,豐功盛烈,足以冠策,府而錦鼎,彝蓋天眷。聖祖啓萬年之興運,故生此名臣,摧陷廓清,佐成混一,不撥之也如此,夫豈偶然而已耶,於戱休哉。”
查繼佐:穎國身先陷陣,多創傷,而智計每出意外。且奉行廟算,委合無失。其所以居功,較宋國恭遜為多。至其議平荊、平蜀、平虜,皆進大將軍一籌。《實錄》尊稱上畫,而廟碑雲自穎國奏議。夫滇蜀大塊拱手而歸識方,此何等功,乃不免王定遠一言哉? [8] 

傅友德家庭成員

三世祖
曾祖父
傅宗善
追封潁國公 [7] 
二世祖
祖父
傅安
追封潁國公 [7] 
一世祖
傅榮
追封潁國公 [7] 
長子,字政藻,與明太祖第九皇女壽春公主於洪武十九年(1386年)成婚,生二子:長子傅榮(字龍庵)、次子傅瀞(字彥名)。 [184]  [206] 
傅正
次子,字政文,傅友德死時時,傅正年37歲,時任普定屯田衞指揮使,領揚威將軍銜。傅正娶妻魏氏,生子傅敬。得父死之音信,棄官帶全家人遷於雲南曲靖
傅茂
三子,字惟椿,傅友德死時,傅茂年33歲,時任昆明都指揮使。傅茂娶妻童氏,繼配張氏,生三子:長子天爵、次子天周、三子天祿。得父死之音信,經與同在昆明任職的四弟傅敬(字天錫)商議,由傅敬繼續留在雲南以應朝廷(因傅茂已過繼給傅友德二弟傅友仁)傅茂回碭山安身。傅茂率全家出雲南進入湖廣地界,路過武岡州(今湖南邵陽)時,見巖山一地山水秀麗,土地豐沃,遂決定在巖山安家(今湖南邵陽洞口縣巖山鄉)。傅茂落户巖山後,耕讀傳家,忠孝課子,子孫漸顯達。其次子天周遷居湖南芷江與貴州天柱縣交界的壺瓶洞、北林一帶(傅友德曾在此駐軍平定蠻夷叛亂),其三世孫傅道濟遷居於湖南懷化、傅道藴遷居於湖南常德,四世孫傅久州遷居於湖南新寧。時至今日,傅茂(傅惟椿)被湖南邵陽、常德、懷化、綏寧、武岡等地傅氏族人尊為開基祖,自其以下已傳30代,人數達3萬餘眾。
傅敬
四子,字天錫,傅友德遇難時,傅敬年33歲(與其三哥傅茂同歲,一為傅友德正妻楊氏所生,一為傅友德妾室孔氏所生),時任大理衞指揮僉事。得父死之音信,經與三哥傅茂商議,繼續留在雲南,傅敬娶妻餘氏,生五子:長子傅恭、次子傅寬、三子傅信、四子傅敏、幼子傅惠。為保護家人,傅敬僅留次子傅寬在身邊,令其餘四子在親信護衞下於雲南、貴州、四川境內擇地隱匿。朝廷使者押送傅氏族人到雲南後,經沐英之子沐春斡旋,准予傅敬除官居永平(今大理石永平縣),其餘傅氏族人被分至保山、大理、紅河、昭通、鎮雄等地屯田。未幾,麓川(今雲貴高原西南部、緬甸中北部的傣族聚集區)蠻夷叛亂,沐春統軍平叛,起用傅敬隨徵。凱旋歸滇後,以功授傅敬永平知縣,不久擢升為大理知事。後普安土夷叛亂,傅敬受命出征,戰歿於貴州盤縣。傅寬攜其母餘氏居永平。
傅讓
五子,字惟尤,金吾後衞所鎮撫,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一月一日從徵雲南還,賜織金文綺三匹,帛如亦三匹。 [189]  生子三:長子傅旺、次子傅瑞、三子傅招。遷往遼東的傅氏族人,大都為傅讓一脈。後百年間,傅氏族人為避遼東苦寒、戰亂頻仍,決定跨海向山東遷徙。傅旺之六世孫傅喜、傅超、傅彪遷徙至山東福山(今山東省煙台市福山區黃務(今煙台芝罘區黃務鎮,原為福山區黃務鄉),就此安家,取名曰“傅家村”。後傅喜、傅彪又遷移別處,傅超一脈在此生息繁衍。傅家村後裔將傅超尊為“傅鬥”,意為“開山泰斗”。傅超生三子:長子傅白、次子傅武、三子傅能,形成三大宗支。時至今日,傅家村總人口800餘人,80%以上姓傅。
傅氏
晉王朱棡世子朱濟熺之妃。 [170] 
二世孫
傅榮
傅忠長子,母壽春公主,字龍庵,娶陳氏女為妻,定居六灶。生五子:長子傅璇、次子傅璣、三子傅玉、四子傅珍、幼子傅琦。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傅玉五世孫傅心魯執筆編撰六灶第一部《傅氏家譜》。自傅榮五子之後,六灶傅氏人丁興旺,人才輩出,但因傅榮“勿謀仕進”之遺訓,多為布衣。如明末傅廷彝,乃董其昌的入室弟子,詩文、書法造詣頗高,與莫秉清、曹思邈和瞿然恭合稱“雲間四家”,但至死不求仕進。時至今日,六灶傅氏居於上海多地,已傳20餘世,人數達1萬餘眾。
傅瀞
傅忠次子,母壽春公主,字彥名,留居應天府,任金吾衞千户。後娶妻李氏,生子傅元,傅元生子傅瑛,為傅友德五世孫。明弘治十二年(1498),晉王朱棡第五世孫、晉莊王朱鍾鉉在重病之際,上書明孝宗朱佑樘,為傅瑛援六王例(指明朝6名死後被追封為王爵的開國功臣,分別為徐達、常遇春、鄧愈、李文忠、湯和、沐英),求襲封傅友德穎國公之爵位,但未得朱佑樘允准。傅瑛才兼文武,屢立戰功,官至陝西都指揮使、驃騎將軍。傅瑛生三子:長子傅昭、次子傅鐸、三子傅鍾,皆入軍中效力,統兵于山西、甘肅、陝西、寧夏邊陲。他們繼承了先祖“骨鯁剛正、急峻明快、崇德尚武”的風格,以武傳家,子孫後代遍及西北各地。
傅敬
傅正之子,生二子:長子傅庸、次子傅喬。傅庸生子傅本,在雲南沾益縣斷江鎮大樹屯安家;傅喬生子傅鎮,移居於雲南曲靖。此後,子孫漸旺,在曲靖地區繁衍為一個大家族。時至今日,傅正之子傅敬被作為雲南曲靖絕大多數傅氏之共祖,已傳24世,人數近10萬眾。
傅天爵
傅茂長子
傅天周
傅茂次子,遷居湖南芷江與貴州天柱縣交界的壺瓶洞、北林一帶(傅友德曾在此駐軍平定蠻夷叛亂)其三世孫傅道濟遷居於湖南懷化、傅道藴遷居於湖南常德,四世孫傅久州遷居於湖南新寧。
傅天祿
傅茂三子
傅恭
傅敬長子
傅寬
傅敬次子,娶妻朱氏,生三子:長子傅瑛(有資料將晉王朱棡第五世孫、晉莊王朱鍾鉉上書朝廷為傅瑛求襲封傅友德穎國公之爵位一事,記為此傅瑛。實為張冠李戴:其一,此傅瑛為傅友德第四世孫,史書明確記載求襲封的乃傅友德第五世孫;其二,襲封爵位的一般應為長房長子長孫,時傅友德長子傅忠之嫡孫、亦名叫“傅瑛”的就在京師,襲封者當然輪不到遠在雲南的“傅瑛”;其三,上書求襲封者是晉王,而傅瑛當時正在其軍中效力,可以肯定的是,晉王不會舍“此傅瑛”而就“彼傅瑛”)、次子傅琪、三子傅瑄。 [7] 
傅信
傅敬三子
傅敏
傅敬四子
傅惠
傅敬幼子
三世孫
傅元
傅瀞之子,生子傅瑛
傅庸
傅敬長子,生子傅本,在雲南沾益縣斷江鎮大樹屯安家
傅喬
傅敬次子,生子傅鎮,移居於雲南曲靖。
傅瑛
傅寬長子,生子傅進。傅進生子傅梁。傅梁生二子:長子傅恕、次子傅恩。傅恩生子三子:長子傅應元、次子傅應科、三子傅應成;傅應成遷居昆明。傅應元生三子:長子傅攀龍,次子傅攀鳳,三子傅攀桂;其中,傅攀桂遷居雲南紅邊門火燒寨(今雲南曲靖麒麟區)。傅應科生三子:長子傅攀麟、次子傅攀魁、三子傅攀鑾。此後,子孫繁盛,枝繁葉茂,時至今日已傳30世。
傅琪
傅寬次子,生二子:長子傅延、次子傅澄。
傅瑄
傅寬三子,生子傅證。傅證生二子:長子傅龍、次子傅鳳。傅鳳生子傅賢,後遷居貴州畢節王豐屯。傅賢生子傅興府。傅興府生子傅紀。傅紀生五子:長子傅闌、次子傅問、三子傅闖、四子傅闔、幼子傅閒。傅闌生三子:長子傅綸、次子傅綱、三子傅萬珠。傅闖生三子:長子傅洲,後遷居貴州畢節;二子傅洋;三子傅沾,過繼給二伯傅問。傅闔生二子:長子傅銘、次子傅銓。傅閒生六子:長子傅雷、次子傅霄、三子傅儒、四子傅靂、五子傅電、幼子傅霍。傅雷遷居畢節大屯遷德溝,生二子:長子傅天祥、次子傅儀正。傅儒遷居雲南鎮雄大坪壩,生四子:長子傅國仁、次子傅國光、三子傅國先、四子傅國政。傅靂遷居四川鍋廠壩(今四川瀘州境內),無考。傅霍遷居雲南曲靖。傅霄娶妻郝氏、賀氏,生九子:長子傅良椿、次子傅良棟、三子傅良翰、四子傅良材、五子傅良相、六子傅良弼、七子傅良知、八子傅良助、幼子傅良斌。九子後裔相繼遷徙雲南昭通、曲靖,貴州貴陽、安順等地。傅電遷居貴州普安,生子傅培。傅培遷徙到江蘇徐州睢寧縣,娶妻李氏,生子傅應芳。傅應芳少學武,又工詩文,聞名鄉里,明嘉靖年間被起用為睢寧都司,又被派往平越府(今貴州福泉)為官,遂舉家遷至平越衞右所中堡(今甕安縣銀盞鎮)。傅應芳生子傅大友。傅大友生五子:長子傅憲、次子傅配、三子傅念、四子傅亮、幼子傅儀。傅配生二子:長子傅乾、次子傅坤。傅乾生八子,陸續遷至開陽、仁懷、桐梓等縣及甕安境內各鄉屯。傅坤少年從軍,至雲南鎮雄大海子駐紮,遂落業於此,成為大海子一支的始遷祖;生二子:長子文魁、次子文舉。其後裔又遷移分佈至雲南鎮雄、威信和貴州修文等地。此後各支皆在居住地安居樂業,時至今日已傳30世。2018年,雲、貴兩省傅電後裔共修《中華傅氏通譜平越卷·傅電後裔族譜》,成為貴州傅氏宗親的一大盛事,進一步證實了自身確為傅友德直系後裔的史實,也為傅友德後裔的考證提供了諸多可靠的史料和依據。
四世孫
傅瑛
傅元之子,明弘治十二年(1498年),晉王朱棡第五世孫、晉莊王朱鍾鉉在重病之際,上書明孝宗朱佑樘,為傅瑛援六王例(指明朝6名死後被追封為王爵的開國功臣,分別為徐達、常遇春、鄧愈、李文忠、湯和、沐英),求襲封傅友德穎國公之爵位,但未得朱佑樘允准。傅瑛才兼文武,屢立戰功,官至陝西都指揮使、驃騎將軍。生三子:長子傅昭、次子傅鐸、三子傅鍾,皆入軍中效力,統兵于山西、甘肅、陝西、寧夏邊陲。
傅進
傅瑛之子,生子傅梁
傅本
傅庸之子,在雲南沾益縣斷江鎮大樹屯安家
傅鎮
傅喬之子,移居於雲南曲靖。
傅澄
傅琪次子,遷居昆明,生子傅良弼。
五世孫
傅昭
傅瑛長子
傅鐸
傅瑛次子
傅鍾
傅瑛三子
傅良弼
傅澄之子,生二子:長子傅訓、次子傅贇。
傅梁
傅進之子,生二子:長子傅恕、次子傅恩。
六世孫
傅恕
傅梁長子。
傅恩
傅梁次子,生三子:長子傅應元、次子傅應科、三子傅應成
傅訓
傅良弼長子,生子傅新德
傅贇
傅良弼次子,
傅賢
傅鳳之子,後遷居貴州畢節王豐屯。生子傅興府。
七世孫
傅應元
傅恩長子,生三子:長子傅攀龍,次子傅攀鳳,三子傅攀桂
傅應科
傅恩次子,生三子:長子傅攀麟、次子傅攀魁、三子傅攀鑾。
傅應成
傅恩第三子,遷居昆明
傅新德
傅訓之子,生子傅宗龍
傅興府
傅賢之子,生子傅紀。
八世孫
傅新德之子,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先授銅梁知縣(今重慶銅梁區),調巴縣(今重慶市中區),因政績顯著入京為户部主事,又升任御史。天啓四年(1624年),任貴州巡按,平定了以安邦彥(明水西宣撫司土司)、奢崇明(四川永寧宣撫使)為頭目的波及貴州、四川、雲南、湖南等地的大叛亂。崇禎三年(1630年),以兵部右侍郎銜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崇禎十四年(1641年),任陝西三邊軍務總督,由陝入豫,與保定總督楊文嶽合圍李自成羅汝才聯軍,兵敗被俘。闖軍挾持傅宗龍至項城,欲以傅宗龍賺開項城城門。傅宗龍憤然掙脱,大呼道:“我乃三邊總督傅宗龍,不幸落在賊兵手裏,眾將士不可上當!”闖軍計謀失敗,惱羞成怒,亂刀斬傅宗龍於城下。崇禎皇帝聞傅宗龍死訊,感嘆道:“宗龍如此,真可謂樸實、忠誠啊!”遂加官太子少保,諡“忠壯”,蔭封子孫世襲錦衣百户,並對其予以公祭、公葬。傅宗龍之壯烈之風,與先祖傅友德一脈相承。傅宗龍生子傅昌明,襲錦衣衞百户。
九世孫
耳孫
傅昌明
傅宗龍之子,襲錦衣衞百户。後清軍攻陷昆明,傅昌明與其妻陳氏、兒子傅績皆自盡而死。
十世孫

傅績
傅宗龍之子,清軍攻陷昆明,與父母皆自盡而死。有子傅胤孫
十一世孫

傅胤孫
傅績之子,於永曆年間為南明太僕少卿南明亡,隱遁昆明。此後,其子孫世代居於昆明縣傅家營(《昆明市地名志》記載:“傅家營,在昆明南郊,普自村西南,距市區12.5公里,海拔1888米,屬官渡區矣六辦事處普自鄉傅家村。地處平壩,明代設兵營,為大將軍傅友德後裔所居,是兵部尚書傅宗龍故里,故名。”),子孫相繼,已傳29世,人數達1700餘眾。

傅友德影視形象

2011年電視劇《奢香夫人》:陳旺林飾演傅友德
《奢香夫人》傅友德 《奢香夫人》傅友德
參考資料
  • 1.    《國朝獻徵錄卷之六·潁國公傅友德傳》:傅友德者,宿州人也,徙居潁川碭山。元末從李喜之起兵山東,轉攻剽入蜀,喜之敗,歸明玉珍,玉珍不能用,乃率所部走武昌,從陳友諒。辛丑,上攻江州,至小孤,友德率眾降,上才之,使將兵,從常遇春攻廬州。友諒圍洪都,從上親徵,大戰彭蠡,友德以樓船犯其前鋒,身被數創,戰益力,殺數百人,復與諸將邀擊禁江口,友諒死,復從上親徵武昌,督兵攻城,城東南有山名高冠,下瞰城中,上問諸將:「誰能奪此?」友德即率萬人先登,一鼓奪之,矢中面及脇下,鏃出腦後不顧,武昌平,以功櫂雄武衞指揮使,與徐達攻拔廬州,取夷陵、衡州、襄陽,攻安陸,身被九創,擒其守將任亮,取淮東泰州,進攻淮安,破張軍於馬螺港,獲戰船千餘,大破竹貞兵於安豐,所過焚元軍積聚。吳元年,守徐州,王保保遣驍將李貳來寇,伺其出掠,乃將步騎二千,泝呂梁,捨舟登陸擊之,賊將韓乙迎戰,友德躍馬奮槊刺,乙墜馬,賊敗走,友德度李貳必益兵來鬬,趨還城開門出兵,陣於城下,令士卒皆卧鎗以待,聞鼓聲即起擊,有頃,李二至,友德鳴鼓,士皆奮起疾鬬,賊大敗,生擒李貳,獻俘京師,上勞賞之,命以鼓吹送還第,拜江淮行省參政。大將軍徐達等北征中原,上論之曰:「征伐所以奉天命,平禍亂,安生民,故命將出師,必在得人,參政傅友德勇略冠諸軍,可領一軍,使獨當一面。」復諭友德曰:「此行當努力,昔漢高祖與項羽爭衡,彭越宣力於山東,今用師自山東始,汝其勉之。」進攻沂州,斬王宣;下青州,敗元將也速,取萊陽。洪武元年,取東昌、棣州、樂安,攻克汴梁、河南、洛陽及諸山寨,關陝平,上命取元都,友德引兵渡河,取衞輝、彰德,遂下廣平,克臨清、德州、滄州、通州,進克元都,復將兵偵邏古北諸隘口,追元殘兵獲馬一千六百疋,牛羊八十餘頭,車二百五十輛,略大通而還,狥下保定、中山,真定,略平度州,遂克太原。初,擴廓帖木兒自太原出鴈門,將由居庸以攻北平,友德同大將軍等乘虛徑擣太原,擴廓至保安州,聞之還師來援,其鋒甚鋭,兵交萬騎突出,友德帥敢死士五千騎追卻之,因夜伏兵襲其營,擴廓方明燭坐帳中,聞變擾亂,亟納靴跣,一足踰帳,後出乘馬遁去,友德追至土門關,不及而還,獲甲士四萬,馬稱是,敗元將賀宗哲於石州,擊走四大王及竹貞兵,敗脱列伯於宣府,同大將軍取陝西,下鳳州、鞏昌、臨洮,攻克慶陽,陝西悉平,大賞諸將,賜友德白金文綺。
  • 2.    《國朝獻徵錄卷之六·潁國公傅友德傳》:三年,復命友德同大將軍等出潼關以擣定西,敗王保保兵,保保北遁,乘勝取蜀,友德為前鋒,出秦州,奪略陽關,擒偽夏平章蔡琳,遂入沔州,分兵由鳳翔入連雲棧,合攻漢中,克之,尋以饋運不繼,還軍西安,夏將吳友仁寇漢中,守將金興旺遣人求救,友德率精鋭三千攻斗山寨,下令十人持十炬燃於山上,友仁軍望見列炬起,大驚夜遁去。大封功臣,封潁川侯,是年冬命將分道伐蜀,湯和、廖永忠等由瞿塘趨重慶,拜友德為徵虜前將軍,由秦隴趨成都,上密諭友德曰:「蜀人聞吾西伐,必悉其精鋭東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拒我師,若出其意外直搗階文,門户既隳,腹心自潰,兵貴神速,但恐不勇耳。」友德受命,馳至陝集諸道,揚言出金牛,潛使人覘階文守備單弱,引兵出陳倉,攀緣山谷,晝夜兼行,直抵階州,守將丁世珍率眾拒戰,擊走之,克階州,遂趨文州,蜀人斷白龍江橋以阻我師,友德督兵修橋以渡,破五里關,拔文州,渡青州、果陽、白水江,蜀人望風驚遁,遣人諭降之,引兵趨綿州,阻漢江不得渡,下令軍中造戰艦百餘艘以濟師,欲以軍中消息達湯和,而山川懸隔,適江水暴漲,乃以木牌數千書克階文綿州日月,投江漢順流而下,蜀守者見之鹹解體,尋拔漢州。初,夏人聞王師伐蜀,命丞相戴壽、太尉吳友仁等悉眾守瞿塘,及聞友德破階文,乃分兵還援漢州以保成都,未至而友德已逼漢州,向大亨悉兵出戰城下,擊敗之,壽等至,友德下令曰:「彼勞困遠來,聞大亨敗,眾必洶洶,可一戰而擒也。」乃親督兵迎擊壽,壽大敗,遂拔其城,是時湯和駐兵大溪口未進,上引友德冒險克敵功以責之,而和亦得木牌於江流,遂進師次夔州,友德進圍成都,戴壽、向大亨等出城拒戰,以象代甲士列於陣前,友德命以弓矢火器攻之,象中矢卻走,壽兵躪藉死者甚眾,友德亦中流矢,會湯和遣人報重慶之捷,壽等遂無鬬志,乃藉府庫倉廩以降,得士馬三萬,分兵狥下州縣之未附者,克保寧,執吳友仁械送京師,蜀地悉平,師還論功,詔曰:「潁川侯傅友德冒越險阻,首克階文,破綿漢、成都、保寧諸郡,功最大,賞白金貳伯伍十兩,文綺二十表裏。」御製平蜀文以旌之。五年,副徵西將軍馮勝北征沙漠,敗失刺罕於西涼,至永昌敗朵兒只巴,獲馬羊十餘萬,攻甘肅,射死平章不花,降太尉瑣納兒等,獲馬萬匹。
  • 3.    《國朝獻徵錄卷之六·潁國公傅友德傳》:六年,大軍復出鴈門西北,巡長城外,友德為前鋒,虜遠遁,追獲平章鄧孛羅帖木兒,軍還留鎮北平,上疏陳五事:「一、轉輸宜令河間軍自長蘆運至通州,北平軍自通州運入城,永平民陸運至北平道頗遠,宜通清河、淶水故道。二、流民越境為邊患,宜招輯,寬其賦役,優免三年,則民皆安居矣。三、古北口等處兵民,一夫守關,二夫供輸,有名無實,宜放還民夫,使力田,令守軍千人代守,責專則邊事寧矣。四、關外新附之民甚貧,宜給以衣糧厚恤之,則户口日增矣,北平府縣連年供億大軍,宜少紓其力。」上嘉納之,召還從皇太子諸王講武荊山下。九年,率兵延安以備伯顏帖木兒,設伏大破之,俘獲無算,其麾下縛伯顏帖木兒以降。上將平雲南,命友德巡行川蜀、永寧、雅播等處,修城郭治關梁,於是金築、普定諸山寨酋長相率來降,還京獻馬五百,上選內廄馬十五賜之。十四年,同大將軍出塞討元平章乃兒不花等,渡北黃河,虜騎駭遁,友德選輕騎夜襲灰山,克之,九月拜徵南將軍,藍玉、沐英副之,統兵三十萬徵雲南,上曰「雲南僻在遐荒,行師之際當知其山川形勢,以規進取,朕嘗覽輿圖,諮詢於眾,得其扼塞,取之之計當自永寧,先遣驍將列卒一軍以向烏撒,大軍自辰沅以入普定,分據要害乃進兵。曲靖,雲南之喉襟,彼必併力於此以拒我師。審察形勢,出奇取勝,正在於此,既下曲靖,三將軍以一人提勁兵趨烏撒,應永寧之師,大軍直擣雲南,彼此牽制,疲於奔命,破之必矣。雲南既克,直分兵先取大理,先聲已振,勢將瓦解,其餘部落可遣人招諭,不煩兵也。」師行,上出餞龍江,友德至湖廣,分遣都督胡海洋等率兵五萬由永寧趨烏撒,大軍由辰沅趨貴州攻普定、普安,下之。進取曲靖,梁王把匝刺瓦邇密遣平章達裏麻將精兵十餘萬以拒我師,友德用沐英計,倍道疾趨,未至曲靖,忽大霧冒,霧至白石江,頃之霧霽,虜見之大驚,我師陽欲渡江而潛遣數千人從下流以渡,出其後,遍樹旗幟,金鼓忽震,達裏麻急徹軍以禦而我師畢濟矣,既陣,友德麾軍大戰,矢石齊發,呼聲動天地,縱鐵騎擣之,虜大敗,生擒達裏麻,俘其眾萬計,悉縱之,使歸本業,遂平曲靖。友德自將兵擊烏撒,城之,分遣副將軍下雲南,梁王走死,通畢節克,可渡河,於是東川烏蒙芒部諸蠻皆震襲降附,盡克大理,擒土酋段世,分兵略下鶴慶、麗江、金齒、車裏、平緬皆降。烏撒蠻復叛,討破之,斬首三萬餘級,獲馬牛羊數萬
  • 4.    《國朝獻徵錄卷之六·潁國公傅友德傳》:復遣兵搜捕蠻黨之未服者,殺之靄翠款附,蠻地悉平,上數遣使者勑諭勞友德。十六年,上命長興侯耿炳文往諭友德等班師,且曰:「遲速之期,宜自審度。」友德乃因其土俗,定賦税,廣屯田,興學校,創設諸司,大小相維,犬牙相制,邊境以寧。十七年,凱還,上深慰勞之,進封潁國公。十九年,再徵雲南。二十二年,復統番漢軍討曲靖、普安等處蠻,平之。二十三年,徵沙漠,至迤都山,擒乃兒不花,復徵西路寧夏。二十四年,北征追故元遼王,方進兵,遽下令班師,虜信之少懈,趣師深入,掩襲虜眾而還。 袁袠曰:明興,猛將雲從,數倍雲台、凌煙而六王最著,其以驍勇稱者莫如常開平,次則傅潁國耳。觀其下蜀掃滇,踰險隘,陟荒遠,席捲飈馳,譬之良駿,超軼絕塵而造父為御,奮迅騰驟,一日千里,其用兵方略悉稟廟算,是豈泛駕者哉!
  • 5.    《罪惟錄卷八上·啟運諸臣列傳》:傅友德,宿州人,曾避河患,徙穎之橫澗村。穎亂,復還宿,從芝麻李,非其意也,擊刺騎射冠絕一時,抵碭山,傭保,不理於嫂,贅棗莊程氏,不得志,鄰媪高氏勸之出走,從宋李喜喜破山東,燒上都宮闕,李敗,歸夏明玉珍,不能用,又從陳友諒,恊丁普郎共守小孤。太祖搗江州,友德以夢兆與普郎共迎降,俾為別將,屬常遇春,從援安豐,掠廬州,還從戰鄱陽湖,槳輕舫深入,身被𢾗創,手殺數百人,邀擊涇江口,友 諒死,第功最,復從定陳理武昌,敵盛兵㩀高冠山為衞,嚴不淂上,太祖顧友德,則以萬人一鼓下之,流矢中頰,鏃出腦後,復洞脅,不為沮,武昌平,授雄武衞指揮使,從大將軍達下廬州,西取夷陵諸郡縣,破擒其將任亮,身被九創,還師克吳泰州,進逼淮安,破其援兵於馬驢港,敗竹貞於安豐。吳元年,太祖方有事浙西,而以友德守彭城,元王保保遣左丞李貳寇彭城,師次陵子村,友德計眾寡不敵,詗其散掠時,突步騎二千呂梁渡,單槊徂刺其驍騎,韓乙死,因乘之敵敗去,即度其益兵再來,還陣於野,卧槍開城門以待,約曰「聞鼓聲盡起」。敵果盛兵至,疑不進,鼓發,士騰摶,賊大敗之,擄李貳以歸,進江淮行省參政,召入以麾蓋鼓吹送歸第。中書參議李飲冰楊希聖攜音伎一部樂之,飲冰䓁裸而酣,上聞之,默飲冰䓁而慰友德曰:「卿擐甲胃,出百死一生,便引醉何害!」明年,大將軍北征,上所褒勉不四五 人,獨曰:「參政友德與右丞薛顯,勇略冠諸軍,可授先鋒,當一面。」從破溯州斬王宣下青州連收山東河南進克元都,精騎偵羅古北諸隘,從大將軍自真定進兵太原,王保保還授,兵未交,萬騎突出,壓營而陣,友德帥死士五百沖卻之,因合謀夜掩其營,王保保棄軍走,復敗賀宗哲於石州,逐竹貞至宣府,敗脱列伯,功最,復從大將軍西入關,走張思道,逼臨洮降,李思齊大將軍圍慶陽,以驍騎扼其跳,慶 陽下,關陜悉平。洪武三年,復從大將軍搗定西,大破王保保,移兵伐蜀,領前鋒,出秦州,奪略陽關,擄其平章蔡琳,入沔分兵由鳳翔,經連雲棧,合攻漢中,克之,以饋運不繼還軍西安,蜀將吳友仁兵大出,謀復漢中急,友德猝以精騎三千趍斗山寨,夜令人持十炬布斗山上,蜀兵疑援多盡驚遁,凱旋,大封功臣,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穎川侯、食祿千五百石,尋進同知大都督府事。
  • 6.    《罪惟錄卷八上·啟運諸臣列傳》:四年,議伐蜀, 湯和、廖永忠由瞿塘以舟師取重慶,友德為徵 虜副將軍,由秦隴以步騎趨成都,奉上密諭,馳集諸軍,揚聲出金牛而微覘階、文守備單,自陳倉扳援巖谷兼行晝夜,抵階州,走夏將丁世珍城下,為橋渡白龍江拔文州,進拔錦州,令指揮僉事朱顯忠守文州,世珍盛兵陷文州,友德復取之,顯忠死亂軍,千户王均諒被執不屈見殺,時漢水漲,伐巨木造百艦渡軍,以木柹書克三州日月,順流報瞿塘將士,蜀人見之震咋舌。圍漢州,其丞相戴壽太尉吳友仁等分瞿塘守兵來援,則己破其守將向大亨,乘勢逆擊大敗之,拔漢州,進圍成都,以強弩及火器破其象陣,象皆反走,兵𨈆藉死無數。會徵西副將軍永忠進追重慶,明升降,壽䓁乃以成都降分兵徇下州邑,執吳友仁,第功友德第一,永忠次之,徵西將軍不與焉。明年,副徵西將軍勝由西路出金蘭,先率驍騎五千趣西涼,至永昌連敗其將失刺門朵兒只巴䓁,獲馬牛羊十萬,進略甘肅,手射殺平章不花,降太尉瑣納兒等,至瓜沙州,大捷,獲金印三,馬牛羊二萬,是時師出三道,獨友德獲全勝,而以將軍勝坐小法不被賞,踰年復為前鋒出塞,虜聞絕漠徙去,還軍填北平,上疏言五事,上褒允舉行之,尋召還扈皇太子諸王講武荊山下,同中山侯和出備兵延安,元伯顏帖木兒偽請降,上陽召和還以誘之,而留友德為備,敵果入寇,大破擒之。上將取雲南,命巡行川蜀,撫金築、普定等諸土夷,皆納款,虜乃兒不花寇邊,副大將軍達出塞,抵北黃河,夜覆其灰山寨。十四年,以友德為徵南將軍,率左副將軍藍玉,右副將軍沐英,騎步三十萬討元雲南,上親餞龍江,受方略以行,師次湖廣,分遣都督胡海、郭英、陳桓䓁率兵五萬,由四川永寧趍烏撒以分其勢,而身率大軍由辰沅取貴州,道攻普定,克之,羅鬼犵狫諸苗望風降,復攻下普安,進兵曲靖,梁王把匝刺瓦爾密遣其司徒達裏麻拒戰白石江 ,用右副將軍英策,陽為欲渡而別從下流掩其背夾擊之,虜達裏麻,俘其眾以萬計,友德悉縱之歸農,歡聲聞遠邇,曲靖平,乃身率眾搗烏撒以應胡都督,而令藍將軍直趍雲南,梁王走死,雲南下,方城,烏撒蠻大至,友德故持重不戰以老之,忽鼓,士騰奮大破其眾城下,得七裏關以通,畢
  • 7.    《罪惟錄卷八上·啟運諸臣列傳》:節克,可渡河,於是東川烏蒙芒部皆降,進兵至大理,元宣尉使段世獻書,請如唐宋故事,領王印一顆,大統歷一本,律令一部,比年小貢,三年大貢,友德不許,世再上書曰:「善闡危如登山,大理險倍投海。漢武習戰,僅置益州;元祖親徵,梁王分土。自古平天下易,平雲南難。」友德大怒,與右副將軍英斬關入,大破擒之,分兵取鶴慶,略麗江,破石門,下金齒、車裏、摩些、和泥,平緬悉降,獻梁王眷屬及威順王子伯伯於京都,凡三百餘人,頃之,烏撒諸蠻復叛,會右副將軍英進擊而使指揮顧成搗西堡破之,斬首三萬餘,獲馬牛羊十餘萬,縱兵搜山谷無脱者,靄翠者最強亦降,雲南悉平,上前後下璽書凡數十,懸斷萬裏,外曲中,友德䓁奉行無所闕,以是功成。十六年,元普顏篤先不花㩀鄧州復叛,友德自七里關回軍大理,平之,攻北勝麗江,前後斬首萬三千餘級,因土俗,定租賦,興學校,瘞戰骨,廣屯田,設寘諸司,事大定,詔友德等還京,獨留右副將軍英填之,進封友德穎國公,食祿歲三千石,予誥及世劵,加賜米千五百 石,追封三代,曾祖宗善,祖安,父榮,皆公爵。友德隨以徵南將軍往討之,並討越州之叛酋阿資,諸苗悉定,尋赴北平練卒,從燕王出古北口,襲元太尉乃兒不花,丞相交住等降之,悉收其部落,踰黑山,至鐮子海窮熊皮山而還,召歸賜還鄉,請懷遠田千畝,止之,友德慚而退,復往往以將軍出練兵備邊,及屯田,公侯在事者悉聽節制,進兼太子太師,當李善長賜死後,上親撰勛臣榜於友德名下,歷數其功一,雲「有機謀善戰」又云「取荊楚、吳越,下中原,見其能」又云「下滇蜀,徵金山,建功列十五人之中」或雲「涼國藍玉誅,友德以功名內懼定遠侯。」王弼謂「友德上春秋高行,旦夕盡我輩矣」上聞之,會慶成宴次子讓時為金吾所鎮撫,不佩囊,上以為慢,封劍賜友德,友德其受詔,既使者前斬之,使者以聞,上詫曰無樹我子乎?友德懼,自剄朝門外,二十七年十一月也。後弼亦以事賜死,至和光中,追贈弼濠國公,謚武威。上怒友德不解兮徙家屬邊極;長子讓,官鎮撫;次子孝,錦衣;三子忠,尚壽春公主。後弘治六年,晉王以友德玄孫瑛請比例授錦衣,以奉先祀,謂友德嘗有女為晉王妃,瑛隨親看守墳塋,詔不許。嘉靖元年,雲南巡撫奏潁國公友德、宣德侯金朝興、汝南侯梅思祖皆雲南開疆之臣,請立祠合祭,詔許之。弘光中,追贈友德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麗江王,謚武靖,附享功臣廟以意測其像,雲當時隨徵雲南定蜀,
  • 8.    《罪惟錄卷八上·啟運諸臣列傳》:景川侯曹震治永寧江,下瀘州灘磧百十有功,蜀人至今並祠之。或曰:崇禎中,總督傅宗龍治賊陣死項城,為麗江之後,宗龍自有傳。 論曰:穎國身先陷陣多創傷,而智計每出意外,且奉行廟算,委合無失,其所以居功較宋國恭遜為多。至其議平荊平蜀平虜,皆進大將軍,一籌寔錄,尊稱上畫而廟碑雲自穎國奏議天滇蜀大塊拱手歸職,方此何等功,乃不免王定遠之一言哉!子讓,預慶成,不被囊,何便賜劍而以銜我為辭,皇太子淂孺子教我之一言,輒悸且死,何況功臣潁國,自引深慮,不測然帝意,或不即死穎國哉!或曰:友德庶幾中山,中山讓第而穎國請田矣,請田法不至死也。寔錄書賜友德第鳳陽,繼書友德䘚,科臣李清嘗為《友德逸傳辨》七首袖中之訛遂援賜第閉門致饑以死,以為與寔錄相近,夫無辭而輒坐殊勛以台城,故事詭法任詐名曰非刑,豈聖朝而出於此,帝晚年性煩急為後慮,繩世爵以禮過甚,穎國自裁或有然也。世廟中,遼東御史鑰雲南給事中良弼為友德後,考非真有後,或自瑛,而宗龍祖瑛不可知。
  • 9.    謝肇浙《滇略·卷五》:傅友德,字惟學,潁川人。沐英,字文英,定遠人,俱從高皇帝龍飛,有功賜爵,友德潁川侯,英平西侯。
  • 1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九 辛丑歲 八月 十二日》:○庚寅 上親帥舟師伐陳友諒。先是,朱文忠送李明道至建康, 上問「陳氏如何?」明道具言:「友諒自弒徐壽輝,將士皆離心,且政令不一,擅權者多,驍勇之將如趙普勝者又忌而殺之,雖有眾,不足用也。」及安慶之陷, 上遂決意伐之,召諸將諭之曰:「陳友諒賊殺徐壽輝,僣稱大號,天理人情所不容,乃不度德量力,肆騁兇暴,侵我太平,犯我建康,既自取禍,敗不知悔悟,今又以兵陷安慶,觀其所為,不滅不已,爾等各厲士卒以從。」徐達進曰:「師直為壯,今我直而彼曲,焉有不克?」劉基亦言於 上曰:「昨觀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後,此師勝之兆,願 主公順天應人,早行吊伐。」上曰:「吾亦夜觀天象,正如爾言。」至是遂率徐達、常遇春等各將舟師發龍灣, 上御龍驤巨艦,建大旗於前,署曰「弔民伐罪,納順招降」諸軍乘風遡流而上,有烏數萬夾 上艦而飛,又有蛇自西北浮江趨蟠於舵,視其狀甚異。明日,至採石泊牛渚磯,復有龜蛇於急流中,旋繞舵後竟日,眾喜以為有神物之相,時友諒江上斥候望風奔遁。戊戌,至安慶,敵固守不戰, 上以陸兵疑之,敵兵動乃命廖永忠、張志雄以舟師擊其水寨,破敵舟八十餘艘,獲戰船二十有七,遂克安慶,長驅至小孤,友諒守將傅友德及丁普郎迎降。壬寅,師次湖口,遇友諒舟出江偵邏, 上命遇春擊之,敵舟退走,乘勝追至江州,友諒親率兵督戰, 上分舟師為兩翼夾擊友諒,又大破之,獲其舟百餘艘,友諒窮蹙,夜半挈妻子棄城走武昌。癸卯,我師入江州,獲馬二千餘匹,糧數十萬, 上復遣徐達進兵追之,聞友諒欲出沔陽戰艦拒戰,達乃屯於漢陽之沌口以遏之。
  • 1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四 甲辰年 二月 十七日》:○辛亥 至武昌督兵攻城。先是,陳理太尉張定邊見事急,潛遣卒夜由觀音閣縋城走嶽州,告其丞相張必先使入援,至是必先引兵至去城二十里,軍於洪山, 上命常遇春率精鋭五千乘其眾未集擊之,敵兵大敗,遂擒必先,必先驍勇善戰人,號為潑張,城中倚以為重,至是縛至城下示之曰,汝所恃者潑張今已為我擒,尚何恃而不降耶?必先亦呼定邊謂之曰:吾已至此,事不濟矣,兄宜自圖,速降為善。定邊氣索不能言,武昌城東南有高冠山,下瞰城中, 上問諸將誰能奪此?傅友德請行,遂率數百人一鼓奪之,城中益喪氣,後數日, 上乃遣友諒舊臣羅復仁入城諭陳理及張定邊等曰:理若來,當不失富貴。復仁因請曰 主上推好生之仁,惠此一方,使陳氏之孤得保首領,而臣不食言,臣雖死不憾矣。 上曰:吾兵力非不足,所以久駐此者,欲待其自歸,免傷生靈耳。汝行必不汝誤。復仁至城下號哭,理驚召之入,復相持痛哭哭止問故復仁諭以 上意詞旨懇切理與定邊等遂請降
  • 1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四 甲辰年 三月 十三日》:○以傅友德為雄武衞指揮使
  • 1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五 甲辰年 九月 二十五日》:○乙酉,左相國徐達遣禆將傅友德將兵取夷陵,故陳友諒守將楊以德率耆民出降,尋改夷陵為峽州。
  • 1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五 甲辰年 十二月 一日 》:○克衡州。初丙申歲,南寧人鄧祖勝以左江義兵萬户,為元守衡州,歲庚子以兵復永州,元以其有功陞為左丞,至是徐達遣指揮傅友德討之,祖勝棄城退保永州。
  • 1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二 吳元年 二月 一日》:○元將擴廓帖木兒遣左丞李二侵徐州,兵駐陵子村,參政陸聚令指揮傅友德禦之,友德率兵二千餘汎舟至呂梁,伺其出掠,即舍舟登陸擊之,李二遣禆將韓乙盛兵迎戰,友德奮槊刺,韓乙墜馬,其兵敗去,友德度李二必益兵來鬬,趨還城開門,出兵陳城外,令士皆卧槍以待,有頃,李二果率眾至,友德令鳴鼓,我師奮起,衝其前鋒,李二眾大潰,多溺死,遂生擒李二及其將士二百七十餘人,獲馬五百餘疋。
  • 1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二 吳元年 二月 九日》:○乙卯 上聞傅友德敗元兵於陵子村,謂大都督府臣曰:「近陵子村之捷,蓋擴廓帖木兒遊兵,彼故以此餌我,使吾將驕兵惰,掩吾不備,古人之戒正在於此,不可不知善戰者知彼知己,察於未形,故不出廟堂,折衝千里,可語安豐、六安、臨濠、徐、邳守將嚴為之備,常如敵至,則無患矣。」
  • 1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四 吳元年 六月 十八日》:○癸亥 陞指揮傅友德為江淮行省參政,賞綺、帛各十疋,其從徵千户各三疋,百户鎮撫各二疋,軍士人賜鹽二十斤,以陵子村之功也。
  • 1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八下 吳元年 十二月 二十二日》:○大將軍徐達遣參政傅友德取萊陽
  • 1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九 洪武元年 正月 五日》:○參政傅友德兵至萊陽,世家寶詣軍門降
  • 2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一 洪武元年 四月 二十一日》:○辛酉,大將軍徐達遣參政傅友德取福昌山寨,元右丞潘莽兒降。
  • 2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二 洪武元年 五月 二十一日》:○參政傅友德取凌青寨,克之,黑山寨守將聞風遁去,友德送所獲守仙人山寨參政牛某等八人於大將軍
  • 2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二 洪武元年 六月 二十九日》:○參政傅友德克神頂寨,元守將張知院等以其眾降。
  • 2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二 洪武元年 七月 二十九日》:○大將軍徐達檄都督同知張興祖、平章韓政、都督副使孫興祖、指揮高顯等將益都、徐州濟寧之師會於東昌,且命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左丞趙庸、平章曹良臣、俞通源,都督副使顧時,右丞梅思祖等各領軍衞分佈士馬渡河。
  • 2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三 洪武元年 閏七月 二日》:○庚子,大將軍徐達等率師發汴梁,徇取河北州縣。時兵革連年,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是日次安丘,遣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等取衞輝,元守將平章龍二棄城走彰德。
  • 2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三 洪武元年 閏七月 三日》:○辛丑,大將軍徐達等師至淇門鎮,參政傅友德以獲嘉縣尹胡仲信來見,達命仲信從鎮撫王處仁守衞輝。
  • 2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三 洪武元年 閏七月 十二日》:○庚戌,參政傅友德遊騎獲元將李寶臣,都事張處仁,遂以為嚮導,達因遣友德開道以通步騎,都督副使顧時浚閘以通舟師。
  • 2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四 洪武元年 八月 二日》:○庚午,大將軍徐達命馬指揮守通州,進師取元都,師至齊化門,命將士填壕登城而入,達登齊化門樓,執其監國宗室淮王帖木兒不花及太尉中書左丞相慶童,平章迭兒必失樸賽因不花,右丞張康伯,御史中丞滿川等戮之,並獲宣讓鎮南威順諸王子六人及玉印二,成宗王璽一封,其府庫及圖籍寶物等又封故宮殿門,令指揮張煥以兵千人守之,宮人妃主令其宦寺護視號令士卒無得侵暴,人民皆安堵。明日,順德守將吉右丞、胡參政、鄭參政皆自西山來降,武德衞軍校獲前樂安逃將俞勝及高參政、張郎中等,達遣指揮鄧晘赴京獻捷,仍命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平章曹良臣、都督副使顧時將兵偵邏古北諸隘口
  • 2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四 洪武元年 八月 九日》:○參政傅友德以克龍華寨遣人詣大將軍報捷
  • 2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四 洪武元年 八月 十四日》:○大將軍徐達命參政傅友德分兵守盧溝橋
  • 3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四 洪武元年 八月 二十日》:○戊子,大將軍徐達遣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陸聚等將兵畧大同,令指揮葉國珍計度北平南城周圍凡五千三百二十八丈南城故金時舊基也。
  • 3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五 洪武元年 九月 十二日》:○己酉,參政傅友德等自大同獲故元喬右丞等三十四人,馬三十五匹而還。
  • 3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五 洪武元年 九月 二十七日》:○甲子,大將軍徐達遣副將軍常遇春、參政傅友德等率兵發北平,取未下州郡。乙丑,遇春等下保定府,留指揮李傑守之。丁卯,下中山府,以指揮董勳守之,遂率師趨真定。
  • 3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五 洪武元年 十月 二十六日》:○癸巳,參政傅友德徇下平定州,遂守之
  • 3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六上 洪武元年 十一月 十八日》:○乙卯,大將軍徐達令指揮韋正守真定營壘,遣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將鐵騎三千略平定州,明日達發真定,次井陘,故元鳳山寨守將李景春遣人來降。
  • 3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六下 洪武元年 十一月 二十七日》:○大將軍徐達遣兵邏太原,獲其偵騎二人,乃令參政傅友德守平晉,密遣醫士王質齎書往潞州督右副將軍馮宗異嚴師以進。
  • 3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七 洪武元年 十二月 四日 》:○庚午,大將軍徐達遣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將雄武、寧國、橫海衞步騎,邀擊賀宗哲等軍於石州,以戴復初署管州,丁玉明署忻州,蔣應宗署崞州,翁子奇守太谷。
  • 3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八 洪武二年 正月 十二日》:○大將軍徐達命右丞薛顯總寧國、長興、宜興及順德、澤潞等兵,取桃花、蟻尖等山寨,命參政傅友德領步騎廵太和嶺之西北,都督副使顧時領步騎廵太和嶺之東北。
  • 3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二 癸卯歲 二月 二日 》:○癸酉,張士誠將呂珍攻劉福通等於安豐。
  • 3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二 癸卯歲 三月 一日》:三月辛丑朔, 上率右丞徐達、參政常遇春等擊安豐。是時,呂珍殺劉福通而據其城,聞大軍至乃水陸連營戰,艦蔽河沙,際皆樹木柵繚以竹籬,外掘重塹,極力以拒,元帥汪某先攻拔其中壘,入據之,會左右軍敗,汪元帥兵望見亦出走,為塹所阻,呂珍急攻之,兵皆殊死戰, 上命遇春以兵橫擊其陣,三戰三勝,珍兵大敗,俘獲士馬無算,時廬州左君弼出兵來助珍,遇春又擊敗之,珍與君弼皆敗走, 上乃還命達等移師廬州圍之,於是元將竹昌忻都遂乘間入安豐。
  • 4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四 甲辰年 四月 十四日》:○丁未, 左相國徐達等率兵取廬州,左君弼聞達至,懼不敵,遁入安豐,令其將張煥、殷從道等城守,達等至,督兵圍之,煥君,弼驍將也,人以其多智計號為樓兒張
  • 4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二 癸卯歲 六月 二十七日》:○甲子,召徐達、常遇春於廬州,令還師援洪都。
  • 4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二 癸卯歲 七月 十九日》:○丙戌,陳友諒圍洪都至是凡八十有五日,聞 上至即,解圍,東出鄱陽湖以迎我師, 上帥諸軍由松門入鄱陽。
  • 4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七 乙巳年 五月 二十二日》:○己卯,常遇春至襄陽,守將棄城遁,遇春追擊之,俘其眾五千,獲馬一千八百餘匹,糧八百石,元僉院張德山、羅明以穀城降,遇春遣人送德山等赴建康。
  • 4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七 乙巳年 五月 十八日》:○乙亥,平章常遇春攻安陸,克之。
  • 4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八 乙巳年 閏十月 二十六日》:○庚辰,徐達、常遇春克泰州
  • 4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 丙午年 四月 四日》:○左相國徐達兵至淮安,聞張士誠將徐義軍在馬騾港,夜率兵往襲之,破其水寨軍,義泛海遁去,獲船百餘艘,俘其院判錢富等及兵三千餘人,舟師進薄城下,其右丞梅思祖、副樞唐英、蕭成籍軍馬府庫出降,得糧四萬石,兵萬人,馬千五百匹,民四千餘户,官五百餘人,達宿兵城上民皆按堵命指揮蔡仙華雲龍守其城。
  • 4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十 丙午年 四月 二十日 》:○辛未,左相國徐達克安豊。初,達率師至安豊,分遣平章韓政等以兵扼其四門,晝夜攻之不下,乃於城東龍尾壩潛穿其城二十餘丈,城壞遂破之,忻都、竹昌、左君弼皆出走,我師追奔四十餘裏,獲忻都並君弼,禆將賁元帥而還,竹昌君弼皆走汴梁,至日晡時元平章竹貞引兵來援,政等復與戰於南門外,大敗之,竹貞遁去,凡得兵四千,馬千匹,糧九百餘,又遣千户趙祥將兵至潁,獲其運船以歸,遂立安豊衞,留指揮唐勝宗守之。
  • 4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八 洪武二年 正月 二十一日》:○丙辰,參政傅友德將兵屯朔州。
  • 4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 洪武二年 三月 二十日》:○參政傅友德兵克鳳州,以指揮張龍守之。
  • 5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二 洪武二年 五月 二十一日 》:○大將軍徐達遣兵畧慶陽。先是,右副將軍馮宗異、參政傅友德聞張良臣叛,率師自臨洮至涇州,御史大夫湯和亦將所部來會。至是,達恐其黨與相扇為聲援,乃先遣兵抄其出入之路,平章俞通源將精騎畧其西,都督副使顧時畧其北,參政傅友德畧其東,都督僉事陳德畧其南。
  • 5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三 洪武元年 閏七月 五日》:○癸卯,大將軍徐達師至彰德,元平章龍二復出走,同知陳某等,詣軍門降,以右丞梅思祖統和陽衞兵守之,明日龍二部將楊義卿以船八十艘來歸。
  • 5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三 洪武元年 閏七月 九日》:○大將軍徐達等師至廣平,元平章周昱先棄城遁,大將軍駐城中,邯鄲縣尹都文玉率耆老二十四人來降,是日右丞薛顯獲元貊邦傑部將侯僉院,至言邦傑兵為擴廓帖木兒所敗,其軍士妻子在趙州者悉為豁鼻馬所虜。
  • 5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三 洪武元年 閏七月 十一日》:○己酉,大將軍徐達等師次臨清,遣人詣東昌,趣都督同知張興祖等以師來會,又檄守樂安指揮華雲龍將兵從徵。
  • 5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三 洪武元年 閏七月 十四日》:壬子,副將軍常遇春進兵取德州,克之,擒元參政哈剌馬納。
  • 5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七 洪武元年 十二月 一日》:○大將軍徐達克太原,擴廓帖木兒宵遁,降其眾。初元主北奔,命擴廓帖木兒復北平,因是率兵出鴈門關,將由保安州經居庸関以攻北平,達聞之,謂諸將曰:「王保保率師遠出,太原必虛。北平,孫都督總六衞之師,足以鎮禦。我與爾等乘其不備,直抵太原,傾其巢穴,則彼進不得戰,退無所依,此兵法所謂批亢擣虗也。若彼還軍救太原,則已為我牽制,進退失利,必成擒矣。」諸將皆曰「善」,遂引兵徑進,擴廓帖木兒至保安州,聞之果還軍,其鋒甚鋭,副將軍常遇春謀於達曰:「我騎兵雖集而步兵未至,未可與戰,莫若遣精兵夜襲其營,其眾可亂,主將可縛也。」達然之,會擴廓帖木兒部將豁鼻馬潛遣人約降,且請為內應,達於是遣兵夜襲其軍,擴廓帖木兒方然燭坐帳中,使兩童子執書以侍,眾覺變擾亂,擴廓帖木兒倉猝不知所出,亟納靴未及竟跣一足,踰帳後出,乘驏馬從十八騎遁去,迨旦豁鼻馬遣其子來報達等勒兵進營於太原城西,豁鼻馬以其將校降,得兵四萬人,馬四萬餘疋,擴廓帖木兒奔大同,遇春以兵追之,至忻州不及而還,擴廓帖木兒遂走甘肅。
  • 56.    滕軍.關於《明史·傅友德傳》的一條考證[J].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S2):111-112.
  • 5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一 洪武二年 四月 十一日》:○大將軍徐達師至鞏昌,元守將平章樑子中,侍郎陳子林、郎中譚某員外郎鄢某俱出降,既而總帥汪靈真保平章商暠左丞周添祥,達魯花赤張虎都帖木兒,萬户董禔雷清石榮等亦繼至,達皆禮待之,達皆遂以都督僉事郭子興守其城,送靈真保等赴京,仍遣右副將軍馮宗異將天策羽林驍騎雄武、金吾、豹韜等衞將士徵臨洮,都督副使顧時,參政戴德各將本部兵徵蘭州。
  • 5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一 洪武二年 四月 十三日》:○丁丑,右副將軍馮宗異師至臨洮,李思齊降,宗異遣人送之大將軍營。
  • 5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三 洪武二年 六月 二十三日》:○乙酉,參政傅友德移兵會慶陽城下。
  • 6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三 洪武二年 七月 十九日》:○辛亥,王保保部將韓扎兒攻破原州,指揮陳壽等俱陷沒,大將軍徐達聞報,與都督馮宗異、參政傅友德議以驛馬關當其衝,遣右丞徐禮將兵守之,又遣指揮葉谷真守彭原,調指揮韋正守邠州,宗異復與達謀曰:「今大軍圍慶陽,張良臣雖困,未能遽下。王保保欲為良臣聲援,故令扎兒攻原州,欲以援慶陽,請得移軍逼關以扼原州,彼無所施矣。」達然之,宗異遂以其軍西臨驛馬關,去慶陽三十里而軍,是夜扎兒復攻陷涇州,丁千户退保靈台縣。
  • 6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四 洪武二年 八月 五日》:○大將軍徐達命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以兵駐靈台。
  • 6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四 洪武二年 八月 二十七日》:○己丑,大將軍徐達師至原州,右副將軍馮宗異、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俱以兵會。
  • 6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四 洪武二年 八月 二十八日 》:○大將軍徐達聞賀宗哲由六盤山遁去,遣都督副使顧時、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將騎萬人追之。
  • 6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七 洪武二年 十二月 二十八日》:己丑 上御奉天門,大賞平定中原及徵南將士之功,以大將軍、右丞相、信國公徐達攻取山東、河南、燕冀、秦晉等處州郡,克敵制勝,振揚國威,撫綏軍民,得大將體,賞白金五百兩,文幣五十表裏;開平王常遇春、副大將軍總兵攻取山東、河南、燕冀、秦晉等處州郡,及自率師由陜西攻取開平等處,以疾薨于軍中,驗其存日功勞,與大將軍一體賞白金五百兩,文幣五十表裏;右副將軍、都督同知馮宗異,澤州之役與平章楊璟妄分彼此,失陷士卒,及代大將軍總制大軍,時當隆寒,擅自班師,致士卒凍餒,不在賞列,念其初與大將軍平定山東、河南、陜西諸郡,量與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五表裏;御史大夫湯和,總兵徵南,先有浙江參政朱亮祖克取温台諸郡,方國珍已聞風膽落,比師抵明州,國珍逃遁,及再調取福建,姑息太過,放散陳友定山寨餘黨,致八郡復叛,重勞師旅,及班師又不申明號令,以致蘭秀山賊窺伺而叛,失陷指揮徐琇、張俊等官軍,功過相折,量與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十五表裏;平章廖永忠先充徵南副將軍克平福建,後自總兵取廣東,比至南澳,何真已降,克平三山邵宗愚等山寨,又能調遣副將軍朱亮祖平定海南,招諭兩江溪洞,念其功勞,宜與全賞,然在福建不能贊助大夫湯和,以致陳友定餘黨復叛入山,功過相折,量與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二十表裏;都督僉事吳禎,先充徵南副將軍,與大夫湯和克取明州,復平定福建,航海回還,軍容整肅,又能勦捕蘭秀山餘黨,全師回京,賞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二十表裏;左丞趙庸,從大將軍克平山東河南、燕冀、秦晉等處州郡,又從開平王自陜西復取上都等處,後充副將軍同平章李文忠總兵山西,應接大將軍乘勝勦捕,生擒脱列伯,驗其功勞,賞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九表裏;平章曹良臣等從大將軍克平山東、河南、燕冀、秦晉等處州郡,皆屢有戰功,良臣賞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二十表裏;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各賞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九表裏;平章韓政,賞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十七表裏;平章俞通源、右丞梅思祖、參政陸聚、都督副使顧時,各賞白金一百五十兩,文幣十五表裏;左丞王溥文幣七表裏;參政陸仲亨文幣二表裏;各衞指揮七表裏;千户衞鎮撫各六表裏;百户所鎮撫各五表裏;各旗軍總旗米三石,白金三兩三錢;小旗米三石,白金三兩二錢;軍人米三石,白金三兩;
  • 6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十七 洪武二年 十二月 二十八日》:其守禦各處城池有功官員平章,楊璟、胡廷羙各賞白金二百五十,文幣二十表裏;左丞周德興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十七表裏;參政朱亮祖、張彬、戴德白金人二百兩,文幣十五表裏;都督同知張興祖、康茂才各白金二百五十兩;文幣十七表裏;都督副使孫興祖,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七表裏;都督僉事郭子興、陳德各白金二百兩,文幣十五表裏;都督僉事華雲龍,白金一百兩文幣,十表裏;各衞指揮、千百户、鎮撫等官,賞與從徵同;其駕船公差患病傷故官軍,賞各有差,時賞物等第各稱其功過,諸將士皆悦服。
  • 6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十二 洪武三年 五月 二十三日》:○大將軍徐達與都督馮勝、參政傅友德、左丞李思齊自徽州南出一百八渡至略陽,擒元平章蔡琳,遂入沔州,又遣禆將金興旺、張龍由鳳翔入連雲棧,合兵攻興元,興元守將劉思中、知院金慶祥迎降,達留興旺龍鎮守,還軍西安。
  • 6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十四 洪武三年 七月 三十日》:○明昇將吳友仁寇興元,守將金興旺出兵擊卻之,明日友仁復來攻,興旺與戰,面中流矢,拔矢復戰,斬首數百級,時城中守兵才三千,友仁兵三萬,興旺以力寡,歛兵入城,遣使間道走寶鷄取援兵,友仁乃圍城,決濠填塹,攻益急,興旺嬰城拒守,發巨礟擂石,敵兵多死傷者,時大將軍徐達在西安,得報即率師還屯益門鎮,先令傅友德領兵三千徑趨黑龍江,夜襲木槽關,攻斗山砦,下令軍中人持十炬,燃于山上,友仁軍見列炬起,大驚乘夜遁去。
  • 6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十八 洪武三年 十一月 十一日》:○丙申,大封功臣, 上御奉天殿,皇太子、諸王侍,左丞相李善長、右丞相徐達率文武百官列于丹階左右, 上召諸將臣諭之曰:「汝等其聽朕命,朕今日定封行賞,非出己私,皆倣古先帝王之典,籌之二年,以徵討未暇,故至今日,思昔創業之初,天下擾亂,羣雄並起,當時有心於建功立業者,往往無法以馭下,故皆無成。朕本無意天下,今日成此大業,是皆天地神明之眷佑,有非人力之所致。然自起兵以來,諸將從朕被堅執鋭,以徵討四方,戰勝攻取,其功何可忘哉!今天下既定,是用報以爵賞,其新附將帥之有功者亦如之。凡今爵賞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無私,如御史大夫湯和與朕同裏閈,結髮相從,屢建功勞,然嗜酒妄殺,不由法度;趙庸從平章李文忠取應昌,其功不細,而乃私其奴婢,廢壞國法;廖永忠戰鄱陽時奮勇忘軀,與敵舟相拒,朕親見之,可謂奇男子,然而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嚮,以徼封爵;僉都督郭子興不奉主將之命,不守紀律,雖有功勞未,足掩過,此四人止封為侯。平章李文忠總兵應昌,逐前元太子遠遁漠,北獲其皇孫妃嬪,重寶悉歸朝廷,此功最大;御史大夫鄧愈,自幼相從,屢更任使,雖経摧挫,口無怨言,此二人者宜列公爵。左丞相李善長,雖無汗馬之勞,然事朕最久,供給軍食,未嘗缺乏;右丞相徐達,與朕同鄉裏,朕起兵時即從徵討四方,摧強撫順,勞勛居多,此二人者已列公爵,宜進封大國,以示褒嘉。餘悉據功定封,《書》雲:『德懋懋官,功懋懋賞。』今日所定,如爵不稱德,賞不酬勞,卿等宜廷論之,無有後言。」
  • 6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十八 洪武三年 十一月 十一日》: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傅友德,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事,封潁川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 7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十八 洪武三年 十一月 十三日》:○命曹國公李文忠領大都督府事,頴川侯傅友德、吉安侯陸仲亨、濟寧侯顧時、臨江侯陳德、六安侯王志、滎陽侯鄭遇春、江陰侯吳良、南雄侯趙庸同知都督府事。
  • 7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 洪武四年 正月 三日》:丁亥 上親祀上下神祇,告伐明昇。命中山侯湯和為徵西將軍,江夏侯周德興為左副將軍,德慶侯廖永忠為右副將軍,暨營陽侯楊璟都督僉事,葉昇率京衞荊湘舟師由瞿塘趨重慶,潁川侯傅友德為徵虜前將軍,濟寧侯顧時為左副將軍,暨都督僉事何文輝等率河南陜西步騎由秦隴趨成都,上諭和等曰:「今天下大定,四海奠安,惟川蜀未平耳。朕以明玉珍嘗遣使脩好,存事大之禮,故於明昇,閔其稚弱,不忍加兵,遣使數加開諭,冀其覺悟。昇乃惑於羣言,反以兵犯吾興元,雖敗衂而去,然豺狼之心終懷嚙噬,不可不討。今命卿等率水陸之師,分道並進,首尾攻之,使彼疲於奔命,勢當必克。但師行之際,在肅士伍,嚴紀律,以懷降附,無肆殺掠,昔王全斌之事可以為戒,卿等慎之。」
  • 7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四 洪武四年 四月 四日》:○潁川侯傅友德攻蜀階州,克之。先是,友德陛辭, 上密語之曰:「蜀人聞吾兵西伐,必悉其精鋭,東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拒我師。彼必謂地險而吾兵難至,若出其不意,直擣階、文,門户既隳,則腹心自潰。兵貴神速,但患爾等不勇耳。」友德受命,馳至陜西,集諸道兵,揚言出金牛,而潛使人覘知青川杲陽空虛,階文雖有兵壘,而守備單弱,於是引兵趨陳倉,選精兵五千為前鋒,攀緣山谷晝夜兼行,大軍繼之,直抵階州,蜀守將平章丁世真率眾來拒,友德擊敗之,生擒其將雙刀王等十八人,世真遁去,遂克階州。
  • 7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四 洪武四年 四月 七日》:○潁川侯傅友德兵至文州,距城三十里,蜀人斷白龍江橋以阻我師,友德督兵修橋以渡,至五里關,蜀平章丁世真等復集兵據險,都督同知汪興祖躍馬直前,中飛石死,友德怒,奮兵急攻,破之,世真僅以數騎遁去,遂拔文州。
  • 7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四 洪武四年 四月 十一日》:○癸巳,潁川侯傅友德兵度青川、果陽、白水江,會都督僉事王成亦領兵至,蜀人望風驚遁,友德遣人諭降之,俾各還本業,留鞏昌衞指揮潘某守之,遂引兵趍隆州。
  • 7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四 洪武四年 四月 十九日 》:○傅友德兵克隆州
  • 7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四 洪武四年 四月 二十一日》:○癸卯,傅友德兵徇下江油、彰明二縣,遂趨綿州,將至,友德乃遣精鋭鼓行而前,別遣都督僉事藍玉夜襲其壘。蜀守將向大亨軍驚擾達旦,友德麾兵乘之,俄大風起,諸將順風縱擊,蜀兵大敗,遂克綿州,龍驤衞指揮史鑑戰死,大亨走保漢州。
  • 7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五 洪武四年 五月 八日》:○潁川侯傅友德兵至漢江,阻水不得渡,乃令軍中造戰艦百餘艘,時蜀人雖失階文,猶恃漢水自固,及聞我師造舟進取,益震恐。
  • 7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五 洪武四年 五月 二十八日》 :○己卯,潁川侯傅友德造戰艦成,將進兵漢州,欲以軍中消息達湯和,而山川懸隔,適江水暴漲,乃以木牌數千書克階、文、綿州月日,投漢江,順流而下,蜀守者見之,為之觧體。
  • 7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六 洪武四年 六月 一日》:○潁川侯傅友德拔漢州。初,夏人聞王師伐蜀,命丞相戴壽、太尉吳友仁等悉眾守瞿塘,以阨三峽之險,及聞友德破階、文,擣江油,壽等乃與友仁分瞿塘守兵還援漢州,以保成都。未至,而友德舟師已逼漢州,向大亨悉兵戰於城下,友德選驍騎擊敗之,既而壽等兵至,友德下令諸將曰:「彼勞師遠來,聞向大亨兵敗,眾必洶洶,一戰可克也。」乃親率師迎擊壽兵,大敗之,遂拔漢州,擒其招討黃龍、萬户梁士達等百餘人,壽與大亨走成都,臨江侯陳德追擊,又敗之,獲其卒三千餘人,馬三百匹,友仁走古城,友德乃以濟寧侯顧時守漢州,自將擊古城,又大敗其眾,禽殺二千餘人,並禽宣慰湖口章等獲馬騾五百餘匹,友仁自古城遁還保寧。
  • 8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六 洪武四年 六月 十五日》○丙申,潁川侯傅友德進兵成都。
  • 8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六 洪武四年 六月 十七日》:○戊戌,偽夏平章丁世真率眾寇陷文州,指揮僉事朱顯忠死之。顯忠,泰州如臯人,初同兄貞事張士誠。我師下松江,顯忠兄弟率部下來降。吳元年,授濠梁衞指揮僉事,後從御史大夫鄧愈下河州,抵土蕃,還守河州。及從潁川侯傅友德克文州,遂留守之。至是,世真誘合番寇數萬來攻,顯忠戰卻之,偽夏趙元帥復與世真合兵攻城,城中食且盡,外援不至,部下皆曰:「與其陷死地,孰若出城求生路乎?」顯忠厲聲曰:「為將守城,城存與存,城亡與亡,豈有求活將軍耶?」詰旦,世真攻圍益急,顯忠悉出兵東門拒戰,而世真復攻西門,日且暮,顯忠被傷褁瘡決戰,力不支,城破,為亂兵所殺,千户王均諒被執,不屈,蜀人磔之於文州東門。初,顯忠領士卒七百餘人,及城破僅二百人,既而友德調兵來援,世真棄城遁去,事聞,使祭顯忠、均諒,厚恤其家。 ○偽夏守金州九龍山寨平章俞思忠率其官屬軍民二千三百餘人詣傅友德降,獻良馬十匹。後友德遣人送思忠至京,上命還其馬,賜第居京師,仍賜思忠米五石,錢六千,右丞袁彬等三人,米四石,錢四千八百,參政李文德等五人同僉周仁貴僉院李成院判鍾興等七人,米三石,錢三千六百,衣服人一襲。
  • 8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七 洪武四年 七月 十日》:○庚申,潁川侯傅友德兵圍成都,偽夏丞相戴壽、知院向大亨等出城拒戰,以象載甲士,列於陣前,友德命前鋒指揮李英等以弓矢火器衝之,象中矢卻走,壽兵躪藉死者甚眾,友德亦中流矢,會湯和遣人報重慶之捷,壽等亦得其家書,聞重慶已降而室家皆完,遂無鬪志,乃籍府庫倉廩,遣其子詣軍門納欵,友德許之。翌日,壽等率其屬降,友德按兵入自東門,得士馬三萬。
  • 8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七 洪武四年 七月 十二日》:○壬戌,潁川侯傅友德分兵徇下川蜀州縣之未附者,至崇慶,偽知州尹善清拒戰,友德擊敗其兵,執斬之,判官王桂華率城中耆民詣軍中降。
  • 8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七 洪武四年 八月 二十日》:○江夏侯周德興等克保寧。先是,遣使諭中山侯湯和等曰:「為將貴審機而重料敵,古云雖有智慧,不如乘勢。今全蜀已下,惟吳友仁尚據保寧,偷旦夕之命,乘機而取之,此破竹之勢,無不克者,將軍徘徊不進,何也?吾付將軍以大任,而臨事往往逗撓如此,何以總軍政,寄國命乎?」和等聞詔,始遣周德興會傅友德兵克其城,執吳友仁械送京師,蜀地悉平。
  • 8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八 洪武四年 十月 十七日》:○丙申,徵西將軍中山侯湯和、左副將軍江夏矦周德興、右副將軍德慶矦廖永忠、徵虜前將軍頴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濟寧侯顧時、右副將軍永嘉侯朱亮祖還京師,上所佩將軍印綬並所得蜀金印冠冕儀仗,銀印五十八,銅印六百四十,路府七,元帥府八,宣慰宣撫司二十五,州三十七,縣六十七,官吏將士凡五萬九百九十人,馬騾一萬三千八百餘匹。
  • 8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七十 洪武四年 十二月 十二日 》:○辛卯,賞平蜀將士,詔曰:頴川侯傅友德統大軍冐越險阻,首克階、文,破綿漢、成都,克保寧諸郡;德慶侯廖永忠破瞿塘,下重慶,致明昇出降,二人功最大,各賞白金二百五十兩,綵叚二十表裏。濟寧侯顧時同頴川侯進取,賞白金百五十兩,綵叚十五表裏;臨江侯陳德從克漢州、成都,賞白金百兩,綵叚十二表裏;鞏昌侯郭子興亦從克漢州、成都,然以有過謫從征伐,賞綵叚十二表裏;都督同知汪興祖攻文州歿於王事,例當倍賞,然亦以有過從徵,賞其子白金百兩,綵叚十二表裏;都督僉事何文輝、王簡、藍玉、張温、金朝興皆賞白金五十兩,綵叚十表裏;都督僉事陳桓以過從徵有功,賞綵叚十表裏;都督僉事王成繼領軍馬接應大軍至青川、果陽,賞綵叚七表裏;中山侯湯和無攻城破關之功,僅能攻下李逢春山寨,賞綵叚十五表裏;江夏侯周德興克保寧,賞綵叚十二表裏;南安侯俞通源從德慶侯廖永忠克李逢春山寨,從江夏侯克保寧,賞綵叚一十表裏;宣寧侯曹良臣從克茅岡覃垕寨,復從下重慶,賞綵叚一十表裏;汝南侯梅思祖率兵至重慶,而城已下,以跋涉之勞賞綵叚五表裏;都督僉事仇成從克李逢春山寨,又從下保寧,賞綵叚七表裏;都督僉事葉昇從德慶侯攻瞿塘,以病不能効力,但從克保寧,賞與仇成同;都督僉事林濟峯從克保寧,賞綵叚六表裏;其從頴川侯指揮人賞綵叚八表裏;千户衞鎮撫六表裏;百户所鎮撫四表裏;總旗白金一十二兩,小旗白金十一兩;軍士十兩。從德慶侯攻瞿塘指揮人賞綵叚六表裏;千户衞鎮撫四表裏;百户所鎮撫三表裏;總旗白金一十兩,小旗九兩;軍士八兩。從中山侯指揮人賞綵叚五表裏,千户衞鎮撫三表裏;百户所鎮撫二表裏;總旗白金九兩,小旗八兩;軍士七兩。從永嘉侯朱亮祖攻保寧指揮至軍校等賞如中山侯,至重慶者逓減一等,軍校減半。不從入關及守船患病者,千百户綵叚一表裏;旗軍白金二兩。凡旗軍以病自河南還者,與錢一千八百;自陜西臨潼還者,錢二千四百;自西安還者,錢三千六百;自秦州還者,錢四千八百;階州還者,錢六千。凡水陸二路,幼未編伍者,減半陣亡者倍之。溺墜疾病死者賞與見軍同。逃而復役者不賞。
  • 8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七十一 洪武五年 正月 二十二日》:○上御武樓,與諸將臣籌邊事,中書右丞相魏國公徐達曰:「今天下大定,庶民已安,北虜歸附者相繼,惟王保保出沒邊境,今復遁居和林,臣願鼓率將士以勦絕之。」 上曰:「彼朔漠一窮寇耳,終當絕滅,但今敗亡之眾遠處絕漠,以死自衞,困獸猶鬪,況窮寇乎?姑置之。」諸將曰:「王保保狡猾狙詐,使其在,終必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 上曰:「卿等必欲徵之,須兵幾何?」達曰:「得兵十萬足矣 。」上曰:「兵須十五萬,分三道以進。」於是命達為徵虜大將軍出中路,曹國公李文忠為左副將軍出東路,宋國公馮勝為徵西將軍出西路。
  • 8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七十四 洪武五年 六月 三日》:○戊寅,徵西將軍馮勝,左副將軍陳德,右副將軍傅友德率師至甘肅,故元將上都驢降。初,勝等師至蘭州,友德先率驍騎五千直趨西涼,遇元失剌罕之兵,戰敗之,至永昌又敗元太尉朵兒只巴,於忽剌罕口大獲其輜重、牛馬,進至掃林山,勝等師亦至,共擊走胡兵,友德手射死其平章不花,追斬其黨四百餘人,降太尉鎖納兒加、平章管著等。至是,上都驢知大軍至,率所部吏民八百三十餘户迎降,勝等撫輯其民,留官軍守之,遂進至亦集乃路,元守將卜顏帖木兒全城降,師次別篤山口,元岐王朵兒只班遁去,追獲其平章長加奴等二十七人,及馬駝牛羊十餘萬。友德復引兵至瓜沙州,又敗其兵,獲金銀印馬駝牛羊二萬而還。
  • 8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八十三 洪武六年 七月 七日》:○大將軍魏國公徐達分遣左副將軍李文忠、濟寧侯顧時、南雄侯趙庸、潁川侯傅友德、永城侯薛顯、鞏昌侯郭子興、臨江侯陳德、營陽侯楊璟,都督僉事藍玉、王弼,統騎兵;右副將軍馮勝、右副副將軍湯和、同南安侯俞通源、永嘉侯朱亮祖、宜春侯黃彬、都督何文輝、平章李伯昇、都督僉事張温等統步兵,分駐山西、北平等處,相機擒討殘胡,遣指揮李玉入奏,詔可之。
  • 9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八十六 洪武六年 十一月 十五日》:○大將軍徐達等自朔州還至代縣,聞王保保兵至大同北,即與左副將軍李文忠、右副將軍馮勝率師往擊之,至貓兒莊,遇大雪,退營鴈踏堡,邏騎獲故元平章鄧孛羅帖木兒,詰之言懷柔有胡兵千騎,達即遣禆將領步騎三千掩捕之,至三角村,擒故元武平章康同僉,獲馬八十餘匹而還。
  • 9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九十七 洪武八年 二月 二十三日 》:○上遣使詔大將軍徐達、左副將軍李文忠、右副將軍馮勝率濟寧侯顧時等回京,其所統軍就令潁川侯傅友德、南雄侯趙庸、都督同知何文輝總領鎮北平。
  • 9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 洪武八年 五月 十日》:○詔永嘉侯朱亮祖等率師同頴川侯傅友德往北平備胡
  • 9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 洪武八年 七月 四日 》:○壬戌,命曹國公李文忠為徵虜左副將軍,濟寧侯顧時為左副副將軍,往山西、北平整率軍馬,代潁川侯傅友德、永嘉侯朱亮祖還京。
  • 9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 洪武八年 八月 二十六日 》:○癸丑,潁川侯傅友德等至京師。
  • 9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三 洪武九年 正月 二十八日》:○是月,命中山侯湯和、潁川侯傅友德,僉都督藍玉、王弼,中書右丞丁玉帥師往延安防邊。 上諭和等曰:「自古重於邊防,邊境安則中國無事,四夷可以坐制。今延安地控西北,與胡虜接境,虜人聚散無常,若邊防不嚴,即入為寇,待其入寇而後逐之則塞上之民必然受害。朕嘗勑邊將,嚴為之備,復恐久而懈惰,為彼所乘。今特命卿等率眾以往,眾至邊上,常存戒心,雖不見敵,常若臨敵,則不至有失矣。」
  • 9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七 洪武九年 七月 二十五日》:○故元平章兀納歹執伯顏帖木兒自綏德來降。先是,中山侯湯和等至延安伯,顏帖木兒遣人乞降, 上聞之召諸將悉還,獨留傅友德屯邊以備,勑諭友德曰:「無事而請降,兵法所戒,爾其慎之。」至是,伯顏帖木兒果乘間入寇,友德大破之,俘其眾,獲輜重羊馬無算,兀納歹遂縛伯顏帖木兒以降。
  • 9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一十 洪武九年 十月 二十七日》:○丁丑,賜中山侯湯和、頴川侯傅友德綺帛各十二疋,鈔三十錠;右丞丁玉,都督僉事藍玉、王弼綺帛各十疋,鈔二十四錠。
  • 9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十三 洪武十年 六月 二十九日》:○是月,命大臣十八人分祀嶽鎮海瀆,韓國公李善長祀中嶽,魏國公徐達祀北嶽,曹國公李文忠祀東嶽,宋國公馮勝祀西嶽,江夏侯周德興祀南嶽,吉安侯陸仲亨祀東鎮,延安侯唐勝宗祀西鎮,江陰侯吳良祀南鎮,濟南侯顧時祀北鎮,平涼侯費聚祀中鎮,陸安侯王志祀東海,營陽侯楊璟祀西海,永嘉侯朱亮祖祀南海,潁川侯傅友德祀北海,宜春侯黃彬祀江瀆,南安侯俞通源祀河瀆,中山侯湯和祀淮瀆,宣寧侯曹泰祀濟瀆,制曰:天生民而立君,君為民而立命,百神之祀乃國家之先務也。朕與卿等當羣雄角逐之時,戰勝攻取,非天地之昭鑒、嶽鎮海瀆之效靈,安得至是!今孟秋在邇,嶽鎮海瀆之祀理在報祭,古者人君巡守則祭名山大川,於各方岳之下,今朕國家新造,民生始遂,未獲親往,特命卿等代朕以行,汝往欽哉!
  • 9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三十五 洪武十四年 正月 二日》:○戊子,故元平章乃兒不花等寇邊, 上命魏國公徐達為徵虜大將軍,信國公湯和為左副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為右副將軍,率諸將士往討之。
  • 10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三十六 洪武十四年 三月 十七日》:○遣使齎敕諭徵虜大將軍魏國公徐達、左副將軍信國公湯和、右副將軍潁川侯傅友德曰:今夏及秋,胡人必伏精兵於近塞,以待我師,卿等欲輕騎進擊,不可不深為預謀,必先知彼虛實乃可行兵。若欲知彼之計,宜遣三四百人先入其境,而以精騎繼之,其先行者必有擒獲,執而詢之,可得其情實,有伏則引還,誘其追我,度其行遠,勢困則返擊之,必得其利,無伏即以精兵擣之可也,若大軍未可出塞,且留營北平。
  • 10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三十七 洪武十四年 四月 十五日》:○庚午,大將軍徐達率諸將出塞,右副將軍傅友德至北黃河,虜騎駭遯,友德選輕騎夜襲灰山,克之,獲其部落人畜甚眾,西平侯沐英等略公主山長寨,殲其戍卒,獲全寧四部以歸。
  • 10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三十九 洪武十四年 九月 一日》:洪武十四年九月壬午朔,上御奉天門,命潁川侯傅友德為徵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為右副將軍,統率將士往徵雲南。友德等既受命, 上諭之曰:「雲南僻在遐荒,行師之際當知其山川形勢,以規進取。朕甞覽輿圖,諮詢於眾,得其扼塞,取之之計當自永寧,先遣驍將別率一軍以向烏撒,大軍繼自辰沅以入普定,分據要害,乃進兵曲靖。曲靖,雲南之喉襟,彼必併力於此以拒我師,審察形勢,出奇取勝,正在於此。既下曲靖,三將軍以一人提勁兵趨烏撒,應永寧之師,大軍直擣雲南,彼此牽制,彼疲於奔命,破之必矣。雲南既克,宜分兵徑趨大理,先聲己振,勢將瓦觧,其餘部落可遣人招諭,不必苦煩兵也。」師行, 上出餞於龍江。
  • 10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三十九 洪武十四年 九月 二十六日》:○丁未,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兵至湖廣,分遣都督胡海洋等帥兵五萬由永寧趨烏撒。
  • 10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 洪武十四年 十二月 十一日》:○辛酉,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率大軍由辰沅趨貴州,進攻普定,克之,羅鬼、苗蠻、犵狫聞風而降,至普安復攻,下之,乃留兵戍守,進兵曲靖。
  • 10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 洪武十四年 十二月 十八日》:○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等師至曲靖,擊敗梁王將達裏麻兵於白石江。先是,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聞王師下普定,遣司徒平章達裏麻將精兵十餘萬屯曲靖,以備我師,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謂友德曰:「彼不意我師深入,若倍道疾趨,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上所謂出奇制勝者,此也。」友德是之,遂進師,未至曲靖數里,忽大霧四塞,衝霧而行,阻水而止,則已臨白石江矣,頃之,霧霽,達裏麻見之大驚,倉皇失措,友德即欲濟師,英曰:「我軍遠來,形勢既露,固利速戰,然亟濟恐為所扼。」乃整師臨流,勢若欲濟,達裏麻果擁精鋭扼水上,英於是別遣數千人從下流潛渡出其後,鳴金鼓,樹旗幟,達裏麻見之急撒眾以禦,眾亂,英乃拔劍督師濟江,達裏麻卻數里而陳,我師畢濟,既而友德麾兵進戰,矢石齊發,呼聲動天地,戰數合,英縱鉄騎擣其中堅,敵眾披靡,遂大敗,生擒達裏麻,俘其眾萬計,友德悉撫而縱之,使各歸其業,夷人見歸者皆喜慰,而軍聲益振,遂平曲靖,留兵鎮其地,友德自率眾數萬擣烏撒,分遣左副將軍藍玉、右副將軍沐英率師趨雲南。
  • 10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 洪武十四年 十二月 二十一日》:○遣使賫勑諭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內使羅信至,知將軍調度有方,節制嚴整,普定諸蠻俱已摧奔,但未知此時事勢何如?烏蒙、烏撒果降否?前恐蠻地無糧,符報將軍,令分軍回衞,今知資糧於敵軍,可不必回也。」
  • 10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 洪武十四年 十二月 三十日》:○城烏撒。初,大軍破曲靖,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自率師循格孤山而南,以通永寧之兵,遂擣烏撒諸蠻,時元右丞實卜聞都督胡海洋等兵進自永寧,乃聚兵赤水河以拒之,及聞大軍繼至,皆遁去,友德令諸軍築城版,鍤方具,蠻寇復大集,友德屯兵山岡持重以待之,諸將欲戰,友德故弗許,士卒無不奮勇思致死力,友德度其可用,下令曰:我軍深入,有進無退,彼既遁而復合,心必不一,併力勦之,破之必矣。若使彼據險自固,未易克也。」我軍既陳,有芒部土酋率眾援之,實卜合勢迎戰,我軍鼓譟趨之,戰十餘合,其酋長多中槊墜馬死,我軍勢益奮,蠻眾力不能支,大潰,斬首三千級,獲馬六百匹,實卜率餘眾遁,遂城烏撒,得七星關以通畢節,又克可渡河,於是東川、烏蒙、芒部諸蠻震讋,皆望風降附。
  • 10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一 洪武十五年 正月 十四日》:○甲午,遣使諭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比得報,知雲南已克,然區畫佈置尚煩計慮,前已置貴州都指揮使司,然其地去雲南尚遠,今雲南既克,必置都司於雲南,以統率諸軍。既有土有民,又必置布政司及府州縣以治之,其烏撒、烏蒙、東川、芒部、建昌之地更宜約束其酋長,留兵守禦,禁其民毋挾兵刃。至如靄翠輩不盡服之,雖有雲南,亦難守也。其從徵軍士,有疾病疲弱者,每衞毋限十人百人,可先遣還。」
  • 10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二 洪武十五年 二月 五日》:○乙卯,置雲南布政使司,改中慶路為雲南府,命汝南侯梅思祖、平章潘原明署布政使司事,敕諭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雲南之地,其民尚兵,上古以為遐荒,中古禹跡所至,以別中土,故屬梁州之域。自漢、隋、唐,皆中國所統。曩元既立行省,數出朝臣望重者鎮之,今思鎮彼非名臣望重者不能守也,故特命汝南侯梅思祖、平章潘原明暫署雲南布政使司事,事定之後,除官代還。」
  • 11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二 洪武十五年 二月 八日》:○敕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自雲南捷報至,朕念將軍久勞在外,但烏蒙、烏撒、東川、芒部土酋當悉送入朝,蓋慮大軍既回,諸蠻仍復嘯聚。符到之日,不限歲月,一一送來,靄翠夫婦亦如之。前已設貴州都指揮使司,然地勢偏東,今思控制之法,莫若於實卜所居之地立司,以控貴州普定、普安、霑益、東川、芒部、烏蒙、永寧、建昌等處,卿等以為何如?宜審圖可否為之。」
  • 11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二 洪武十五年 二月 十六日》:○敕諭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自將軍南征,大軍所至,勢同破竹,蠻獠之地次第底平。朕觀自古雲南諸夷叛服不常,蓋以其地險而遠,其民富而狠也。馴服之道,必寬猛適宜。事之委曲,諒將軍必不煩朕慮,朕亦不可不以古人之事以示將軍。在漢武帝時,始得西南諸夷,終兩漢之世叛者十次。在光武時,將軍劉尚擊益州夷,路由越嶲,其酋長多釀毒酒欲以勞軍,因襲擊尚,尚知其謀,即分兵掩捕誅之,徙其家屬於成都。蜀漢之時,諸葛亮討平其地,收其豪傑,出其金銀馬牛以給軍用,終亮之世,夷不復反,亮沒後凡四反,張嶷嘗一討之,嶷將回軍興古,獠復反,嶷復擊之,其地悉平。唐太宗時,雲南自守,至高宗時始入貢,朝廷待之至重,反生侮慢,唐前後凡九加兵,戰屢不勝,唐終不能馭。元世祖親下雲南,令親王鎮守之,終元百年間,前後七叛,將軍觀此,可熟察其情,詳慎處置。為今之計,非惟制其不叛,重在使其無叛耳。」
  • 11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三 洪武十五年 閏二月 十四日》: ○甲午,遣使詣雲南,賜各土酋冠帶,給以誥敕,使任本州知州等官,仍諭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等曰:初命將軍令各土酋入朝,本欲使之知中國禮教。今思雲南新附,人心未定,即令入朝,諸蠻必生疑懼,或遁入山寨,負險不服,若復調兵,損傷必多,莫若順而撫之,示以恩信,久則自當來朝矣。
  • 11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三 洪武十五年 閏二月 十八日》:○戊戌,勑諭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近者,指揮何福至京,得報,知摧堅撫順之方,運籌決勝之略。然雲南自漢以來服屬中國,惟宋不然,胡元則未有中國,已下雲南。近因彼肆侮朝廷,命卿等討平之,今諸州已定,惟大理未服,尚生忿恨,當即進討,故命福馳回諭諸將軍,夷性頑獷,詭詐多端,阻山扼險,是其長計,攻戰之策,諸將軍必籌之熟矣。若頓師宿旅,非我之利,要在出奇制勝,乘機進取,一舉而定,再不勞兵可也。所奏事宜,悉從爾請。」
  • 11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三 洪武十五年 三月 二十一日》:○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等以故元威順王之子伯伯及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家屬三百一十八人至京師,詔賜鈔四百五十錠。
  • 11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三 洪武十五年 三月 二十八日》:○丁丑,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等遣人至京奏事。先是, 上諭友德等「以雲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廣、河南、四川都司兵守之,控制要害。考元時所留兵數,並計歲用及税糧徭役之法,與凡事便宜以聞。」至是,友德等奏「自元世祖至今百有餘年,屢經兵燹,圖籍不存,兵數無從稽考。但當以今之要害,量宜設衞以守。其税糧,則元司徒平章達裏麻等嘗言,元末土田多為僧道及豪右隱佔,今但凖元舊,則於歲用有所不足,已督布政司核實雲南臨安、楚雄、曲靖、普安、普定、烏撒等衞及霑益、盤江等千户所,見儲糧數一十八萬二千有奇,以給軍食恐有不足,宜以今年府、州、縣所徵並故官寺院入官田,及土官供輸,鹽商中納,戍兵屯田之入以給之。」 上可其奏。
  • 11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四 洪武十五年 四月 二十日》:○吉安侯陸仲亨遣使馳奏烏撒諸蠻復叛, 上勑諭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烏撒諸蠻,伺官軍散處,大勢不合,故有此變。朕觀雲南之地,如曲靖、普安、烏撒、建昌,即今勢在必守,其東川、芒部、烏蒙未可遽守也。且留大軍屯聚,蕩除烏撒、芒部等蠻,戮其酋長,使之畏威,方可分兵守禦。彼蠻負固者尚多,爾其慎之。」
  • 11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四 洪武十五年 四月 二十九日》:○西堡蠻賊寇普定,貴州衞指揮同知顧成出兵擊敗之。時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遣成守普定,會蠻賊一萬五千餘人來攻城甚急,成堅壁不動,徐俟其怠,將兵出北門擊之,賊遂敗走。
  • 11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六 洪武十五年 六月 六日》:○置大渡河守禦千户所,徵南將軍傅友德調從徵千户吳中領兵千人守之,復造舟以渡往來之人。
  • 11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六 洪武十五年 六月 九日》:○丙戌,遣使諭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近得報,知盤江道路尚梗,且乏糧食。符到,可留兵四百守水西城,以觀靄翠動靜。普定亦留兵,如水西,且令兩軍合勢,日攻烏撒諸蠻取糧為食,彼將奔命不暇,尚暇擣我空城耶?不然則士卒饑困矣。」
  • 12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六 洪武十五年 六月 二十九日》:○是月,徵南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自大理還軍滇池,會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兵進擊烏撒。
  • 12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六 洪武十五年 七月 二十二日》:遣使諭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近得報,知雲南守禦諸軍餽餉不足,朕遠度事宜,惟雲南大理、楚雄、臨安、曲靖、普定之地可留兵守禦,東川、芒部、烏蒙則未可也。若烏撒既克,亦宜少留兵戍之,其餘士馬悉令討擊未服諸蠻,俟其懾服,然後以東川之兵駐於七星關之南,烏撒之北,中為一衞,其餽餉則東川之民給之。若烏撒立衞,則令烏撒之民給之,𢦙七星關,𢦙烏蒙,𢦙芒部,立一衞,各俾本土之民給之。自永寧以南,至七星關,中為一衞,令祿照羿子等蠻給之,皆俾餽餉歲足,如是則兵衞相屬,道路易通,無事則分兵駐守,有警則合兵勦捕。若分兵散守,深入重山,蠻夷生變,道路梗塞,則非計也。符至,諸將當慎飲食,撫士卒,俟諸蠻悉定,方可班師。」
  • 12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六 洪武十五年 七月 二十八日》:○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進兵擊烏撒,大敗其眾,斬首三萬餘級,獲馬牛羊以萬計,餘眾悉遁,復遣兵捕擊之。
  • 12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七 洪武十五年 八月 五日》:○遣使勑勞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卿等提兵深入,振揚國威,擒酋帥於曲靖之西,敗烏蠻於可渡之北,席捲長驅,掃金馬碧雞而撫金沙,至於金齒,不戰而服,檄定百蠻,威來八譯,將軍之勞至矣,欲勞以尊酒,遠不能及,特以朕心勞之,尚勗之哉!」
  • 12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七 洪武十五年 八月 十九日》:○乙未,遣使諭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等曰:「得報,知永昌侯駐軍建昌,大軍七月二十八日已擊敗烏撒,次第搜捕林箐諸蠻,然此地山高道隘,必不可輕動,宜以永昌、平涼、安陸三侯,王、張、郭三都督軍會而為一,以大勢壓之,則一舉可殄矣。人自七星關來者又云:『芒部、烏撒之蠻至夜舉火挈家,入靄翠之地。』符至,可諭靄翠之民縛送軍前,其關索嶺,非古正道,古道又在西北,可以大軍踩之,開此道以接普定,則芒部酋長必盡獲以來,將軍其熟圖之!」
  • 12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七 洪武十五年 八月 二十九日》:○遣使諭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雲南士卒艱食,措置軍事,貴乎得宜,不則大軍一回,諸夷復叛,力莫能制。其士卒逋逃者,既入蠻地,不復能出,蓋非蠻人殺之,則必為禁錮深山,使之耕作。凡守禦之處,當以此曉之。藍玉、費聚、吳復三侯,王、張、郭三都督,會所部兵馬,窮索山林,則餘寇可悉擒也。兵既艱食,固不宜分,止於赤水、畢節、七星關,各置一衞。黑張之南,瓦店之北,中置一衞,如此分守,則雲南道路往來無礙矣。靄翠之地,必以十萬眾乃可定也。凡此數者,朕所見大槩耳,萬裏之外豈能周知?若軍中便宜,則在將軍等自處置也。
  • 12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八 洪武十五年 九月 二十日》:○丙寅, 上勑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等曰:「九月乙丑夜,熒惑犯南鬥,蓋上天垂象,以示監戒。自昔蠻夷叛服不常,卿等率師久勞於外,恐眾心懈弛,為寇所乘,宜嚴加戒飭,以備不虞。且蠻夷好置毒水中,將士飲食極宜謹慎,以副朕懷。」
  • 12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八 洪武十五年 九月 二十九日》:○雲南諸夷復叛,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等討平之。先是,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等既平雲南,即分兵四出,攻諸蠻寨之未服者,雲南城守者少,諸夷因相扇為叛謀,有土官楊苴尤桀黠,紿其下曰:「總兵官已領大軍俱回矣,雲南城可取也。」紏集蠻眾二十餘萬來攻,時城中食少,士卒多病,忽聞寇至,頗以為憂,都督謝熊、馮誠等嬰城固守,旋施樓櫓備戰,且多置強弓弩於陴上,至輒射之,往往應弦而斃,伺賊少怠,則出勁兵以擊之,賊不能攻,遂連營為困城計,時英等駐兵烏撒,聞之即選驍騎一萬還救,至曲靖,遣卒潛入報城中,為賊所得,詰之曰:「總兵官領三十萬軍至矣。」賊眾驚愕,遂拔營宵遁走,安寧羅次邵甸富民晉寧大祺江川等處,復據險樹柵,欲謀再寇,英分調將士,皆勦除之,生擒四千餘人,諸部悉定,雲南復平。
  • 12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九 洪武十五年 十月 二十一日》:○遣使諭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近者,烏撒蠻人叛亂,賊殺官吏,彼蓋未覩大勢軍威,必謂我軍散處,緩不及應,故有此變。朕觀彼中地勢,既守臨安、楚雄、大理,則曲靖、普安、烏撒、建昌亦在必守。其東川、芒部諸蠻之不服者,必戮其渠魁,使之畏懼,不敢反覆。若班師,則一衞留兵不過五千,賊勢若合,豈無數萬?眾寡不敵,何以能守?今止留兵百餘人守城,餘則盡令入山搜捕其黨,使彼智窮力屈,誠心欵附,方可留兵鎮服,卿等其共圖之!且乘兵勢修治道塗,務在平廣,水深則構橋梁,水淺則疊石以成大路。烏撒、東川、芒部之地,亦皆治之,仍召其土酋,令諭其民丁各輸糧一石贍軍。治蠻夷之道,必威德兼施,使其畏感,不如此不可也。」
  • 12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五十二 洪武十六年 二月 二十六日》:○徵南將軍穎川侯傅友德遣人送故元雲南右丞觀音保、參政劉車車不花及酋長叚世等一百六十人至京,獻馬一百七十匹,賜鈔有差,仍各賜其家屬衣服,尋以觀音保為金齒指揮使,賜姓名李觀。
  • 13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五十三 洪武十六年 三月 一日》:洪武十六年三月甲辰朔, 上以雲南平,命長興侯耿炳文往諭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卿等久勞於外,今蠻夷已平,可以班師。若遲速之期,宜自審度。」復諭西平侯沐英曰:「雲南雖平,而諸蠻之心尚懷疑貳,大軍一回,恐彼相扇為患,爾其留鎮之,撫綏平定,當召爾還。」
  • 13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五十五 洪武十六年 六月 二十七日》: ○己亥,遣使齎勑諭徵南將軍頴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曰:「近詢知死可伐之地有三十六路,在故元時皆設官治之其地,後為蠻人所專已四十年。繼又侵楚雄之西南,遠幹威遠二府,梁王力不能制,終為蠻夷所有。以此觀之雲南不可不備,邊事機密,自宜審度,若死可伐不必備大軍可回也。回時必經羿子九寨,及戎縣之地五村大垻,上下等鄉,落卜地落等處。黃平羅木洞蠻,靄翠所屬,阿呂雨宗碎瓦莫得阿胡阿遣等蠻嘗助烏撒殺害官軍者,如其帖服則歛兵而過;如尚觀望懷疑,宜耀兵威,使其知懼。閫外事務,必在中節,卿等宜體朕意。
  • 13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六十 洪武十七年 三月 十日》:○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等自雲南班師至京入見, 上深加慰勞之。
  • 13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六十一 洪武十七年 四月 十五日》:○壬午,論平雲南功,進封潁川侯傅友德為潁國公,副總兵永昌侯藍玉、安慶侯仇成、定遠侯王弼等先為有功身受侯封,今功著南征,當爵及子孫,食祿二千五百石;後軍都督府僉事陳桓,右軍都督僉事胡海,前軍都督僉事郭英、張翼,開國以來,屢效勤勞,今從徵雲南,功勳尤著,亦當加以封爵,陳桓封普定侯,胡海東川侯,郭英武定侯,張翼鶴慶侯,俱令子孫世襲,食祿各二千五百石,爾其敬之!仍各賜鐵券,其餘將校遞陞有差。 友德,其先宿州人,徙居潁州,後徙碭山,元末從山東李喜喜起兵,轉攻剽入蜀,李喜喜敗,歸明玉珎,玉珎不能用,乃率所部走武昌,從陳友諒。辛丑八月, 上攻江州,至小孤,友德率眾降, 上知其才,用為將,命從常遇春援安豐,攻廬州,還從擊陳友諒,於鄱陽湖大戰友德,以樓船犯其前鋒,身被數創,戰益力,從徵武昌,先登奪高冠山,面中一矢,鏃出腦後,脇下復中一矢,友德不為沮,人服其勇,以功擢雄武衞指揮使,從徐達攻廬州,拔之,復從常遇春下襄陽,攻安陸,身被九創,擒其守將任亮,又從達取泰州,進攻淮安,破張士誠兵於馬騾港,獲戰船千餘,後擊安豐大破竹貞之眾,所過焚元軍積聚。吳元年,命守徐州,元將王保保遣驍將李二來寇,友德堅壁伺其出掠,乃將步騎二千至呂梁,舍舟登陸,李二遣裨將韓乙盛兵迎戰,友德即躍馬奮矟剌,韓乙墜馬,趨入城開門出兵,陳於城外,令士卒皆卧鎗以待,聞鼓聲即起擊,頃之,李二兵至,友德擊鼓,士卒皆奮躍衝其前陣,李二軍潰溺死者無筭,遂擒李二,獻俘京師,上嘉勞之,命以鼓吹送還第,拜江淮行省參知政事。洪武元年,從大將軍達平沂州,斬其將王宣,下青州,遇元將也速兵,達命友德率騎士五百與戰,佯敗走,也速追之,達麾後軍齊進,俘斬甚眾,繼從取開封、洛陽、衞輝、彰德,遂下磁州、廣平、臨清等縣,進克通州,下元都,還趨太原,擊王保保兵,未及交,萬騎突至,友德率敢死士五十騎,衝擊之,因夜伏兵襲其營,保保遁去,追至天門關,獲人馬萬計,復敗元將賀宗哲於石州,擊走四大王,逐竹貞兵,次宣德府,敗元將脱列伯,西攻張思道於鹿台,遂下鞏昌,還拔慶陽。三年,從大將軍達敗王保保於定西,乘勝下巴蜀,友德為前鋒,奪略陽關,擒夏平章蔡乙,克漢中,既而以饋運不繼,退守長安,夏將吳友仁圍漢中,友德率精鋭救之,友仁宵遁師,還論功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封潁川侯,食祿一千五百石,賜鐵券文曰
  • 13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六十一 洪武十七年 四月 十五日》:「惟古創業之君,平定天下,必賴武臣宣力,開拓疆宇,佐成混一之功,崇報之禮所宜及也。諮爾友德,以英毅之資,逢鼎沸之秋,目羣雄無所定,故擇我以來歸,事朕有年,扈衞京畿,移鎮安吉,戰鄱湖,收鄂渚,徵取江右,致討淮東,功烈為多。及撫安彭城,前鋒大利,威聲遠振,參佐外省,遂從徵齊、魯、燕、冀、関、陜,爾績尤著。今天下已定,論功行賞,朕無以報爾,是用加爾爵祿,使爾子孫世世承襲,茲與爾誓,除謀逆不宥,餘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於戲!昔馬援歸漢,爾能效之,其勳過矣,尚期慎終如始,宣爾勤勞,訓及子孫,保於永世。」四年,命佩徵虜前將軍印,總河南、陜西諸道兵,徵西蜀,遂由階州取文、綿二州,進克成都,得士馬三萬。五年,命副徵西將軍馮勝北征沙漠,出金蘭,友德先率驍騎五千趨西涼,遇元失剌罕之兵,戰敗之,至永昌,又敗元將朵兒只巴,獲馬羊十餘萬,攻甘肅,射死元平章不花,降太尉鎖納兒等,獲馬萬匹,至瓜沙州,敗其守將獲金銀印三馬,羊二萬。六年,大軍復出鴈門西北,廵長城外,友德為前鋒,虜聞之絕塞而遁,追獲故元平章鄧孛羅帖木兒,軍還,留友德鎮北平,歲旱,躬自禱雨,又疏陳五事:一、轉輸之法,宜令河間軍自長蘆運至通州,北平軍自通州運入北平城,則民不勞而事集矣。又,永平府民接運軍儲,由雅洪橋至北平,道里頗遠,宜通清河、淶水故道,漕運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矣。二、流民越境,甚為邊患,宜招撫安輯,寬其賦役,優免三年,則民力自蘇,彼得安居矣。三、古北口等處,兵民一夫守關,二夫供輸,有名無實,莫若放還民夫,俾力田畝,各令官軍千人代守,彼專其責,則邊戍寧矣。四、関外新附之民,多貧無生理,宜給以衣糧,厚加存恤,則户口日增矣。五、北平府縣連年供億大軍,宜少紓其力,使民日富庶,彼將樂於趨事赴功矣。 上嘉其言。尋詔還從皇太子、諸王獵於荊山,以講武事。九年,命副湯和備伯顏帖木兒於延安,伯顏帖木兒請和,命諸將悉還,獨留友德屯兵以備之,伯顏帖木兒果犯邊,友德設伏大破之,獲士馬輜重無筭,蕃兵縛伯顏帖木兒以降。 上將平雲南,命友德廵行川蜀、永寧、雅播等處修治城郭関梁,於是金築、普定、中坪、乾溪等砦酋長皆相率來降,還京獻馬五百,上以內廄良馬十五賜之。
  • 13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六十一 洪武十七年 四月 十五日》:十三年,蕃將乃兒不花寇邊,命友德為徵虜右副將軍,從大將軍達出塞,師至北黃河,夜襲灰山,獲其人馬而還。十四年,以西南夷弗遵聲教,命友德為徵南將軍,率兵三十萬耀武於沅州,討普定土酋安瓚,遂進兵曲靖,敗元平章達裏麻及女官實卜之眾,元梁王走死滇池,雲南平,友德因其土俗,定租賦,興學校,瘞戰骨,廣屯田,奏凱還京,至是進封潁國公,制曰:「稽古賞功,惟開疆者賞重,朕臣傅友德,每從大將軍徵討,累有戰功,已封侯爵。乃者,率諸軍越崇山,西取巴蜀,功尤著焉。洪武十四年,命率甲士三十萬,又西取雲南,轉戰二年,今已平定,宜受上賞,特封潁國公,子孫世襲,食祿三千石。」
  • 13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六十二 洪武十七年 五月 二日》:○賜潁國公傅友德、鄭國公常茂、永昌侯藍玉、滎陽侯鄭遇春、宣寧侯曹泰、鳳翔侯張龍、安慶侯仇成、普定侯陳桓、東川侯胡海,文綺、鈔有差。
  • 13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七十四 洪武十八年 八月 二十一日》:○命宋國公馮勝為徵虜大將軍,偕潁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等率京衞將士往北平,會諸道兵操練溝邊。
  • 13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七十七 洪武十九年 二月 三日》:○雲南臻洞、西浦擺金擺榜諸蠻叛,復命頴國公傅友德率師往討,尋平之。
  • 13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七十八 洪武十九年 六月 二十九日》:○平越衞麻哈苗蠻楊孟等聚眾作亂,徵南將軍頴國公傅友德發兵討平之。
  • 14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七十九 洪武十九年 九月 七日》:○庚申,西平侯沐英奏:「雲南土地甚廣而荒蕪居多,宜置屯,令軍士開耕以備儲。 上諭户部臣曰:「屯田之政,可以紓民力,足兵食,邊防之計莫善於此,趙充國始屯金城而儲蓄充實,漢享其利,後之有天下者亦莫能廢,英之是謀,可謂盡心有志古人,宜如所言。然邊地久荒,榛莽蔽翳,用力實難,宜緩其歲輸之粟,使彼樂於耕作,數年之後徵之可也。」遂召徵南將軍頴國公傅友德還京。
  • 14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八十 洪武二十年 正月 二日 》:○癸丑,命宋國公馮勝為徵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為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右副將軍,南雄侯趙庸、定遠侯王弼為左參將,東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為右參將,前軍都督商暠參贊軍事,率師二十萬北伐,又命曹國公李景隆、申國公鄧鎮、江陰侯吳高、等皆隨徵師行, 上諭勝等曰:「虜情詭詐,未易得其虛實,汝等慎無軽進,且駐師通州,遣人覘其出沒,虜若在慶州,宜以輕騎掩其不備;若克慶州,則以全師徑擣金山。納哈出不意吾師之至,必可擒矣。」
  • 14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八十 洪武二十年 二月 五日》:○丙戌,賜潁國公傅友德家米一千六百石,東川侯胡海、普定侯陳桓、延安侯唐勝宗米各一千二百石。
  • 14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八十三 洪武二十年 七月 二十四日》:○辛丑,勑諭大將軍宋國公馮勝等曰:七月二十日,命指揮李煥齎制書至軍中,令右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參將武定侯郭英暨公侯列將率大軍還駐大寧,大將軍與頴國公傅友德等分析新附軍馬,俟明年春聽調北征,繼聞新附軍馬處置已定,爾等仍舊蒞事,追還前二十日所發制書,其左參將南雄侯趙庸、右參將東川侯胡海並落參將,止充戰將,在軍聽調。
  • 14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八十四 洪武二十年 八月 二十五日》:○遣使諭大將軍宋國公馮勝、左副將軍頴國公傅友德、右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左參將定遠侯王弼、右參將武定侯郭英等,令曹國公李景隆、申國公鄧鎮、延安侯唐勝宗、南雄侯趙庸、東川侯胡海、江陰侯吳高、雄武侯周武、永城侯薛顯、滎陽侯鄭遇春、宣寧侯曹泰、會寧侯張温、永平侯謝成、鳳翔侯張龍、懷遠侯曹興、鶴慶侯張翼、六安侯子王威俱還京師,宋國公馮勝俟冬以軍校分隸各衞親齎縂兵官印赴京,留頴國公傅友德等提調軍馬。
  • 14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八十五 洪武二十年 九月 六日》:○詔左副將軍傅友德編集新附軍士,且令簡練精鋭於大寧,屯駐以防北虜寇抄,尋勑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耿忠攝徵虜副將軍事,徵友德還朝。
  • 14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八十八 洪武二十一年 正月 二十六日》:○韃靼官軍姚曲裏歹等反於廣西,命潁國公傅友德率辰沅、貴州、普定等衞兵討捕,尋平之
  • 14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一 洪武二十一年 六月 二十二日》:○西平侯沐英奏「東川諸蠻據烏山路,結寨而叛,其地重関複嶺,崖壁峭險,上下三百餘裏,人跡阻絕,請討之。」 上乃命頴國公傅友德仍為徵南將軍,英為左副將軍,普定侯陳桓為右副將軍,景川侯曹震為左參將,靖寧侯葉昇為右參將,統領馬步諸軍往討之。
  • 14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二 洪武二十一年 七月 二十五日》:○丁酉,遣使齎勑諭徵南將軍頴國公傅友德等曰:「東川、芒部諸夷,種類雖異,而其始皆出於囉囉,厥後子姓蕃衍,各立疆場,乃異其名曰東川、烏撒、烏蒙、芒部、祿肇、水西,無事則互起爭端,有事則相為救援。若唐時閣羅鳳亡居大理,唐兵追捕,道經芒部諸境,羣蠻外稱歸順,內實狙詐,聚集兇醜,據險設伏,唐將不備,遂墮其計,以致喪師幾二十萬,皆因將帥過信無謀故也。近稱東川諸蠻不叛者,號為循良,固未可逆詐,然須預加防閑,嚴整師旅,使彼不得肆其姦謀,然後賊可破也。」又曰:「今令諸夷執送東川蠻人,恐此令既出,蠻人詭謀亦由此生,將假此輩為名,偵伺我軍,當愈加嚴慎,不可託以腹心,蓋蠻夷平日夫婦無倫,亂如羣犬,雖父子不相保,其言豈可信哉!今欲降伏之,其地山勢險峻,道路崎嶇,林箐深邃,其人與猿猱無異,大軍一至,竄入林藪,猝難捕獲,宜且駐兵屯種,待以歲月,然後可圖也。」
  • 14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三 洪武二十一年 八月 一日》: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壬寅朔,西平侯沐英調都督甯正帥兵會頴國公傅友德軍討東川。
  • 15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三 洪武二十一年 九月 二十二日》:○越州土酋阿資與囉雄州營長發束等叛,命總兵官西平候沐英會徵南將軍頴國公傅友德將兵討之。阿資者,土官龍海子也,越州夷言為苦麻部,元末龍海居之,部屬俱囉囉種,王師徵南時,英駐兵其地之湯池山,諭降之,龍海遂遣子入朝,詔以龍海為是州知州,尋即為亂,英以計擒之,徙居遼東,至蓋州病死,阿資継其職,益桀驁梗化,至是叛。
  • 15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四 洪武二十一年 十一月 三十日》:○徵南將軍潁國公傅友德等將兵討阿資,道過平夷,以其山勢峭險,密邇龍海,宜築堡駐兵屯守以捍蠻夷,遂遷其山民往居卑午村,留神策衞千户劉成等領兵千人,樹柵置堡其地後以為平夷千户所。
  • 15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四 洪武二十一年 十二月 三十日》:○是月,越州叛酋阿資等率眾寇普安,燒府治,大肆剽掠,徵南將軍頴國公傅友德等率兵擊之,斬其營長者滿已青。
  • 15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五 洪武二十二年 正月 二十五日》:○徵南將軍頴國公傅友德等復擊走叛酋阿資,土官普旦來降。時阿資退屯普安,倚崖壁為寨,友德以精兵蹙之,蠻眾皆緣壁攀崖墜,死者不可勝數,生禽一千三百餘人,獲馬牛羊五千三百餘頭,阿資遁還越州。
  • 15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五 洪武二十二年 二月 二十九日》:○平越衞察隴乾溪牛塲苗蠻作亂,頴國公傅友德等討平之。
  • 15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五 洪武二十二年 二月 三十日》:○是月,西平侯沐英遣都督甯正從頴國公傅友德擊阿資于越州,敗之,斬其黨火頭弄宗等五十餘人,獲馬牛羊以千計,阿資勢窮蹙,與其母請降。初,阿資之遁也,揚言曰:國家有萬軍之勇,而我地有萬山之險,豈能盡滅我輩!英乃請置越州、馬隆二衞,扼其衝要,又分兵追捕,至是勢窮遂降。
  • 15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五 洪武二十二年 三月 一日》: 三月庚午朔,遣使命南征將軍潁國公傅友德等還軍分駐湖廣、四川衞所操練,友德駐沅州,申國公鄧鎮駐大庸,魏國公徐允恭駐常德,曹國公季景隆駐安陸,開國公常昇駐辰州,靖寧侯葉昇駐襄陽,普定侯陳桓駐嶽州,雄武侯周武駐武昌,吉安侯陸仲亨駐蘄州,安陸侯吳傑駐茶陵,東平侯韓勳駐黃州,東川侯胡海駐寶慶,南雄侯趙庸駐長沙,宣寧侯曹泰駐瞿塘,宣德侯金鎮駐施州,靖海侯吳禎駐衡州,江陰侯吳高駐永州,全寧侯孫恪駐沔陽,延安侯唐勝宗駐黃平,都督張銓、王誠、孫彥駐桂陽、忠州、道州,信國公子湯鼎、六安侯子王威駐長寧、夷陵,諭友德等曰:「西南蠻夷,自昔號稱難服,所以然者,其高山深林,草樹叢密,夏多霧雨,地氣蒸欝,蛇虺蚊蟲之毒,隨處而有,人入其境,不服水土則生疾疫,所以功多不就。今得爾報,已平東川,降阿資,大勢已定,然諸蠻夷易變生亂,朕恐大軍一回,彼復跳梁嘯聚,豈不重勞吾將士乎?今且還軍分駐要地,一以休息士卒,一以控制蠻夷,使至,爾等一如所諭。」
  • 15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六 洪武二十二年 六月 二十六日》:○癸亥,置興隆衞,隸貴州都指揮使司。初,其地屬狼洞黃平安撫司,至是蠻民作亂,潁國公傅友德討平之,遂置衞,命府軍左衞指揮僉事胡質領兵守之。
  • 15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六 洪武二十二年 七月 二十八日》:○是月徵南將軍潁國公傅友德有疾,命還京師,尋召從徵諸將皆還。
  • 15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九 洪武二十三年 正月 三日》:○命潁國公傅友德為徵虜前將軍,南雄侯趙庸為左副將軍,懷遠侯曹興為右副將軍,定遠侯王弼為左參將,全寧侯孫恪為右參將,赴北平訓練軍馬,聽 今上節制,時先已遣定遠侯王弼往山西練兵,因勑弼以山西兵聽晉王節制。
  • 16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九 洪武二十三年 正月 二十一日》:○遣使勑諭右參將全寧侯孫恪率長興侯耿炳文所操馬軍,往會徵虜前將軍潁國公傅友德北征。
  • 16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二 洪武二十三年 六月 七日》:戊辰潁國公傅友德等師還,詔將士各還原衞。
  • 16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二 洪武二十三年 六月 十六日》:○復賜魏國公徐輝祖鈔四百錠,潁國公傅友德鈔五百錠,右軍都督僉事王庸坐事當死,因自陳其過惡於 上前,法司請論如法,上曰人莫難於知過彼既能引咎自責將復為善人姑貸之命解其官送雲南平夷衞代其父誠屯守尋命為本衞指揮使。
  • 16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四 洪武二十三年 九月 六日》:○加封中山王徐達岐陽王李文忠三代皆王爵。先是, 上思勳臣開國之功,雖加封爵,未足以盡報功之典,乃命翰林院侍講學士葛鈞等考古制以聞,鈞等奏「宋制,功臣韓琦生封魏國公,歿後追封魏王。韓世忠生封鹹安郡王,歿後追封蘄王,考其光世止封公爵,王及三代別無定製。本朝開平王常遇春,三代俱封王爵,出自特恩,難為定例。其達等三代,追贈合依宋制。」 上謂:「中山、岐陽,皆開國大勳,宜如開平王例,三代俱封王爵。自今凡開國功臣,死後俱追封三代,其襲爵子孫非建立奇功者,生死止依本爵,著為令。」於是中山王曾祖、祖父、父俱封中山王,曾祖母、祖母、母皆封中山王夫人。岐陽王曾祖祖父父俱封岐陽王,曾祖母、祖母、母皆封岐陽王夫人。潁國公傅友德、江國公吳良、海國公吳禎、鄆國公韓政、黔國公吳復、皖國公仇成、樂浪公濮英、虢國公俞通海三代皆封公爵,全寧侯孫恪、景川侯曹震、會寧侯張温、崇山侯李新、長興侯耿炳文等三代皆封侯爵。
  • 16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四 洪武二十三年 九月 七日》:○丙申,魏國公徐輝祖等奏:「三代蒙恩,俱已加封王爵,其舊誥宜繳納。」 上命毀其舊誥,令中書舍人更以新誥給之。於是魏國公徐輝祖、曹國公李景隆、潁國公傅友德、宋國公馮勝、涼國公藍玉、安慶侯仇正、江陰侯吳高、安陸侯吳傑、靖海侯吳忠、景川侯曹震、西涼侯濮璵、東平侯韓勳、崇山侯李新、全寧侯孫恪、會寧侯張温、定遠侯王弼、江夏侯周德興、懷遠侯曹興等繳進舊誥,凡二百二十八通。
  • 16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七 洪武二十四年 正月 二十日》:○戊申,勑潁國公傅友德佩徵虜將軍印,充總兵官,定遠侯王弼充左副將軍,武定侯郭英充右副將軍,於邳、徐、滕、兗、濟南、平山、德州、樂安及北平都司屬衞遴選精鋭軍士訓練以備邊,越三日,陛辭,賜友德等白金各二百兩,鈔二百錠。
  • 16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八 洪武二十四年 三月 二十九日》:○丙辰,命齊王槫率護衞騎兵於開平近地圍獵,諭之曰:「山東都司各衞騎士,皆從總兵官潁國公傅友德調發,爾毋相參,遇有戰鬪可自為隊,或在總兵之左,或在其右,有膽略則當先,無膽略則繼後,若奏凱之時,寧使諸將言功,勿自矜伐,八月終秋高水冷,人馬入關,爾亦回京。」
  • 16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八 洪武二十四年 四月 二十六日》:○遣使命 今上督潁國公傅友德收捕番將阿失裏等,且諭之曰:「今上天垂象甚切,須體天心。凡北平護衞及都司各衞隘口,必當整備士馬,勵精器械,嚴為守禦嚴,不可怠肆。」
  • 16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十二 洪武二十四年 九月 二十八日》:○壬子,穎國公傅友德等還京師奏訓練北平等都指揮使司軍士凡八萬二千零五十六人,馬二萬六千二百四十疋。
  • 16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十三 洪武二十四年 十月 四日》:○勑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往陜西同涼國公藍玉訓練將士。
  • 17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十四 洪武二十四年 十二月 二十七日》:○己卯,冊潁國公傅友德女為晉世子濟熺妃,冊曰:「朕君天下,封諸子為王,王嫡長子立為世子,必選賢女以為之配。今朕第三子晉王棡嫡長子濟熺,年已長成,爾傅氏乃潁國公友德之女,宜以締姻,茲特授以金冊,立爾為晉世子妃,爾尚謹遵婦道,內助家邦,敬哉!」
  • 17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十七 洪武二十五年 四月 二十五日》: ○丙子,皇太子薨。
  • 17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二十 洪武二十五年 八月 十八日》:○丁卯, 上以山西大同等處宜立軍衞屯田守禦,乃諭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等曰:屯田守邊,今之良法;而寓兵於農,亦古之令制。與其飬兵以困民,曷若使民力耕而自衞?爾等宜往山西布政司,集有司耆老,諭以朕意。乃分命開國公常昇、定遠侯王弼、全寧侯孫恪、鳳翔侯張龍、永平侯謝成、江陰侯吳高、會寧侯張温、宣寧侯曹泰、徽先伯桑敬,都督陳俊、蔣義、李勝、馬鑑往平陽府,安慶侯仇正、懷遠侯曹興、安陸侯吳傑、西涼侯濮璵,都督孫彥、謝熊、袁洪、啇暠、徐禮、劉德,指揮李茂之往太原等府,閲民户四丁以上者籍其一為軍,蠲其徭役,分隸各衞赴大同等處開耕屯田,東勝立五衞,大同在城立五衞,大同迤東立六衞,衞五千六百人,仍戒其各慎乃事,毋擾於民。
  • 17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二十一 洪武二十五年 九月 十二日》:○庚寅,冊立皇第三孫允炆為皇太孫,祭告太廟。
  • 17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二十 洪武二十五年 八月 二十七日》:○詔武職官謫戍大寧者皆復其官,兵部言「都督僉事沐春甞奉旨以大寧謫戍軍官未入隊伍者給馬,從徵有功者贖其罪,無功則編伍為軍,今奉詔旨則此等皆宜復職,然已令出征,難以定議。」 上曰:「悉令隨從寧王所給馬就令乘之期,以十月俱赴太原總兵官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處定議復職,仍令從徵。」
  • 17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二十三 洪武二十五年 十二月 二日》:○勑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等曰:「昔漢唐之禦胡虜,每秌高馬肥,知其入寇,乃設謀定策,伏兵以待之,否則必為邊患,古今時勢雖異而禦侮防患則同。今以十萬之眾,捕獵塞上,手無尺寸之兵,而耕耘田畝,可乎?故必伏兵甲以自防,立斥候以知警,則有備無患矣。期明年三月,發京師壯勇及河南、山西鋭卒,鼓行塞上,爾等立屯既成,率數十萬眾飈馳電擊,蒐獵虜庭,耀張威武,不亦壯哉!勑至,毋違朕命。」
  • 17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二十三 洪武二十五年 十二月 十九日》:○改製鐵券賜潁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弼、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及故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安陸候吳傑、西平侯沐英家。
  • 17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二十三 洪武二十五年 十二月 二十八日》:○甲戌,以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兼太子太師,曹國公李景隆、涼國公藍玉兼太子太傅,開國公常昇、全寧侯孫恪兼太子太保,詹徽為太子少保兼吏部尚書,茹瑺為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任亨泰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修撰,杜澤、楚樟為詹事府丞,徽等以下兼官者併給其俸。
  • 17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二十三 洪武二十五年 閏十二月 二十二日》:○戊戌,命宋國公馮勝為總兵官,潁國公傅友德為之副,往山西、河南訓練軍馬及領屯衞,其餘公侯都督悉聽節制。
  • 17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二十五 洪武二十六年 二月 二日》:○上命晉王總宋國公馮勝等所統河南、山西馬步軍士出塞,勝及潁國公傅友德、開國公常昇、定遠侯王弼、全寧侯孫恪等馳驛還京,其餘將校悉聽晉王節制。
  • 18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二十六 洪武二十六年 三月 十一日》:○丙辰,命宋國公馮勝、頴國公傅友德等往北平等處備邊,其山西屬衞將校悉聽晉王節制,北平屬衞將校悉聽 今上節制,凡軍中應有機務一奏朝廷,一啟王知,永著於令。
  • 18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二十七 洪武二十六年 四月 二十四日》:○賜潁國公傅友德第於鳳陽
  • 18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三十五 洪武二十七年 十一月 二十九日》:○頴國公傅友德卒
  • 183.    《世宗肅皇帝實錄 卷十三 嘉靖元年 四月 五日》:○廵撫雲南都御史何孟春奏「洪武間穎國公傅友德、宣德侯金朝興、汝南侯梅思祖,有功雲南,請立祠致祭。」禮部覆議,許之,賜祠額曰「報功」。
  • 18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七十七 洪武十九年 三月 十日 》:○丙寅,以傅忠為駙馬都尉,尚第九皇女壽春公主。忠,頴國公友德子也。
  • 185.    《聖安本紀捲上》:癸亥,贈傅友德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麗江王,馮勝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甯陵王:祀功臣廟。敕左良玉充提督官,開藩武昌。
  • 186.    劉長江.傅友德、馮勝之死因再探[J].淮陰師專學報,1997(02):49-51.
  • 187.    《(萬曆)宿州志卷之十八·勳戚》:傅友德,宿州相城人,徙居潁川,又徙碭山,其墓在州之相城鄉,洪武中立有廟碑,尚存。
  • 188.    《(康熙)宿州志卷之十一·封潁川侯誥》:是用封爾為潁川侯,爵食祿一千五百石,使爾子孫世世承襲。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禮,茲與爾誓,除謀逆不宥,餘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
  • 18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五十 洪武十五年 十一月 一日》:○金吾後衞所鎮撫傅讓從徵雲南還,賜織金文綺三匹帛如之。讓,友德之子也。
  • 190.    劉亞中.明潁國公傅友德行實編年[J].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6):60
  • 19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二百三十五 洪武二十七年 十二月 二十六日》:○辛卯,以耿璿為宗人府儀賓,尚皇孫女江都郡主。郡主,懿文皇太子長女;璿,長興侯炳文子也。
  • 192.    《國初羣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至正十一年辛卯五月辛亥,潁州妖人劉福通作亂,以紅巾為號,陷潁州。
  • 193.    《庚申外史》:五月,潁州潁上紅軍起,號為「香軍」,蓋以燒香禮彌勒佛得此名也。其始出趙州灤城縣韓學究家,已而河、淮、襄、陜之民翕然從之。故荊、漢、許、汝、山東、豐、沛以及兩淮紅軍,皆起應之。潁上者,惟杜遵道為首,陷成皋,據倉粟,從者數十萬。陷汝寧、光息、信陽。蘄、黃者,宗彭瑩玉和尚,又推徐真逸為首,陷德陽、沔陽、安陸、武昌、江陵、江西諸郡。起襄、漢者,推布王三、孟海馬為首。布王三號「北瑣紅軍」,奄有唐、鄧、南陽、嵩、汝、河南府。孟海馬號「南瑣紅軍」,奄有均、房、襄陽、荊門、歸、峽。起豐、沛者,推芝麻李為首。芝麻李者,邳州人也。值歲飢,其家惟有芝麻一倉,盡以賑人,故得此名。賈魯挑黃河,所在廢民業,民心不安。芝麻李與鄰人趙君用謀起事,曰:「朝廷妄興土木之功,百姓貧苦無告,吾聞潁上香軍起,官軍無如之何,當此之時,有真男子,取富貴之秋也。」君用者,趙社長也,曰:「我所知惟某某可用。燕城南彭二,其人勇悍有膽略,不得其人,不可舉大事也,我當為汝致之。」即訪其家,入門,見其人方礪斧斤,謂之曰:「汝礪斧斤,將何為耶?」彭二雲:「州縣雲有賑濟,日日伺之,實誤事。飢無得食,我將伐薪,入城換米吃,可以度日,官府不足信也。」君用曰:「噫!我視汝膂力過人,何處不得一頓飽飯吃耶?」因作色曰:「汝能從我謀事,豈但衣食而已,富貴從汝!」彭二即解其意,應曰:「其中有芝麻李乎?」曰:「有。」「有,我當從之。」遂引見芝麻李,喜得八人,歃血同盟。於是年八月十日,佯為挑河夫,日夜倉皇投徐州城,夜留城中,門卒拒之,則曰:「我挑河夫也,借一宿,何傷?」其半夜因突入,一半在外,一半在內。夜四更,城內四人爇四火,城外四人亦爇四火應之,既而複合為一處。城內吶喊一聲,城外接應,一時城中大亂,四人者遽奪軍器亂殺,外四人因而得入,同聲叫殺。民久不見兵革,一時見亂殺,皆束手從命。天明,又樹大旗募人為軍,從之者亦百餘萬。浮橋四出掠地,亦奄有徐州近縣,及宿州、五河、虹縣、豐、沛、靈壁,西並安豐、濠、泗。
  • 194.    《元史·卷一百三十八》:十二年,紅巾有號芝麻李者,據徐州。脱脱請自行討之,以逯魯曾為淮南宣慰使,募鹽丁及城邑趫捷,通二萬人,與所統兵俱發。九月,師次徐州,攻其西門。賊出戰,以鐵翎箭射馬首,脱脱不為動,麾軍奮擊之,大破其眾,入其外郛。明日,大兵四集,亟攻之,賊不能支,城破,芝麻李遁去。獲其黃繖旗鼓,燒其積聚,追擒其偽千户數十人,遂屠其城。帝遣中書平章政事普化等即軍中命脱脱為太師,依前右丞相,趣還朝,而以樞密院同知禿赤等進師平潁、亳。師還,賜上尊、珠衣、白金、寶鞍。皇太子錫燕於私第。詔改徐州為武安州,而立碑以著其績。
  • 195.    《元史·卷一百四十二》:也速,蒙古人,倜儻有能名。由宿衞歷尚乘寺提點,遷宣政院參議。至正十四年,河南賊芝麻李據徐州,也速從太師脱脱南征,徐州城堅不可猝拔,脱脱用也速計,以巨石為砲,晝夜攻之不息,賊困莫能支。也速又攻破其南關外城,賊遂遁走。
  • 196.    《元史·卷四十二》:辛卯,脱脱復徐州,屠其城,芝麻李等遁走。
  • 197.    《國初羣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二月己未,劉福通等自碭山夾河迎韓林兒至,立為皇帝,又號小明王,建都亳州,國號宋,改元龍鳳。以其母楊氏為皇太后,杜遵道、盛文鬱為丞相,羅文素、劉福通為平章,劉六知樞密院事。
  • 198.    《國初羣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六月,劉福通犯汴梁,軍分三道: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王士誠寇晉、冀;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趨關中;毛貴據山東。其勢大振。
  • 199.    《國初羣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四月壬午,田豐陷廣平路,大略,退保東昌。元帥方脱脱以兵複復廣平。察罕帖木兒、李思齊會宣慰張良弼、郎中郭擇善、宣慰同知拜帖木兒、平章政事定住、總帥汪長生奴,各以所部兵討李喜喜於鞏昌。李喜喜敗入蜀。
  • 200.    《國初羣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安豐被張氏圍困,城中人相食,有屍埋於地而腐者,亦掘而食之,或以井底泥為丸,用人油綞食之者。小明王在城中號泣,安陽奕劉太保等飢餓無措,遣人求救,太祖親率大兵援之,大敗張氏。軍士每名各齎白米二斗,積於東門外,以救城中飢者。邀請小明王及母、妹並臣劉太保率領五奕宮軍棄城,悉詣廬州營中。太祖設鑾駕傘扇,迎駐滁州,創造宮殿居之,易其左右宦侍,待之甚厚。(俞本《紀事錄》)
  • 201.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友諒從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驟中流矢,貫晴及顱死。軍大潰,太子善兒被執。太尉張定邊夜挾友諒次子理,載其屍遁還武昌。
  • 20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 洪武十四年 十二月 二十日》:○庚午,故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聞達裏麻兵敗被擒,度不能支,乃與其左丞達的參政金驢遁入羅佐山。
  • 20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 洪武十四年 十二月 二十二日》:○壬申,故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既入羅佐山,其右丞驢兒自曲靖馳歸謂曰:事急矣,將柰何?於是把匝剌瓦爾密挈妻孥,與左丞達的及驢兒俱入普寧州忽納砦,焚其龍衣,驅妻子赴滇池死,把匝剌瓦爾密遂與達的驢兒夜入草舍中俱自縊死。
  • 20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九十一 洪武二十一年 六月 二十九日》:○壽春公主薨,賜明器儀仗以葬。
  • 205.    傅友德  .淮北黨史和地方誌網.2015-08-20[引用日期2023-03-03]
  • 206.    《明史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以公主故,錄其孫彥名為金吾衞千户。弘治中,晉王為友德五世孫瑛援六王例,求襲封。下禮官議,不許。
  • 207.    《弘光實錄鈔卷一》:丁未,補開國武臣諡,傅友德武靖,馮勝武壯。
  • 208.    《蕭橋傅氏家譜》:友德,元泰定乙丑年二月初八已時生
  • 209.    傅友德彩像,取自明代唐寅繪《明開國十二功臣小像》。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