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翼元帥府

鎖定
翼元帥府,始設於龍鳳元年(1355年)六月三日,共設立了27個,龍鳳十年(1364年)三月六日悉數改為衞指揮使司 [1]  [27] 
中文名
翼元帥府
成立時間
1355年
機構職能
統諸道兵 [1] 
結束時間
1364年

翼元帥府歷史沿革

龍鳳元年(1355年)六月三日,朱元璋率軍攻克集慶路(今南京)上游門户重鎮太平路,改地方政區的「」為「」,以儒士李習太平府知府。與之同時,朱元璋設立了地方軍隊領導機構「翼元帥府」這一軍事機構形態。 [1]  [2] 
第一個翼元帥府,是龍鳳元年(1355年)六月三日設立於太平府的「太平興國翼元帥府」。 [2]  [1] 
將「翼」這一概念運用於軍事建制,是直接取法於蒙元。在鐵木真尚未統一蒙古之前即有所謂「十三翼」部落兵,史載:「…札木合以為怨,遂與泰赤烏諸部合謀,以眾三萬來戰。帝時駐軍答闌版朱思之野,聞變大集諸部兵,分十有三翼以俟。」蒙元南下滅亡中國後,神州陸沉1285年忽必烈下令改江淮、江西元帥府、招討司為上中下三萬户府,編組成三十三翼。根據徐元瑞的訓釋「,輔佐武備之司曰翼,猶左右護衞也」。雖然「翼」和「元帥府」都是源於元制,但是把「翼」與「元帥府」連起來使用卻是朱元璋的發明。 [1] 
龍鳳十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即吳王位,建置百官,初步整合了軍事與行政制度系統。三月六日,將翼元帥府悉數改成衞指揮使司,置武德、龍驤、豹韜、飛熊、威武、廣武、興武、英武、鷹揚、曉騎、神武、雄武、鳳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衞親軍指揮使司 [27]  [1] 

翼元帥府部門設置

自龍鳳元年(1355年)六月設立第一個「太平興國翼元帥府」以後,凡攻克重要城池,皆照例設置翼元帥府,命將設官鎮守,「以統諸道兵」。到龍鳳十年(1364年)改定官制為止,共設立了27個翼元帥府。 [1] 
翼元帥府表
時間
名稱
地點
史料
龍鳳元年(1355年)六月三日
太平興國翼元帥府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三》:改太平路為太平府,以李習知府事,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諸將奉上為大元帥,上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潘庭堅為帥府教授,汪廣洋為帥府令史,以陶安參幕府事,命諸將分守各門,修城浚濠,以固守禦。 [2] 
龍鳳元年(1355年)八月二十四日
永昌翼元帥府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三》:遣禆將習伯容攻蕪湖縣,克之,置永昌翼,以伯容為萬户。 [3] 
龍鳳二年(1356年)三月十一日
天興建康翼統軍大元帥府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上週覽城郭,謂徐達等曰:「金陵險固,古所謂長江天塹,真形勝地也,倉廩實,人民足,吾今有之,諸公又能同心恊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達曰:「成功立業非偶然,今得此,殆天授也。」乃改集慶路為應天府,置天興建康翼統軍大元帥府,以廖永安為統軍元帥,命趙忠為興國翼元帥,以守太平。 [4] 
龍鳳二年(1356年)三月十九日
淮興鎮江翼元帥府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以鎮江為淮興鎮江翼元帥府,命徐達湯和為統軍元帥,改鎮江路江淮府 [5] 
龍鳳二年(1356年)三月十九日
秦淮翼元帥府
龍江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置秦淮翼元帥府,以俞通海為元帥。 [6] 
龍鳳二年(1356年)六月六日
廣興翼行軍元帥府
廣興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元帥鄧愈、邵成,總管湯昌率兵攻廣德路,克之,改為廣興府,置廣興翼行軍元帥府,以鄧愈、邵成為元帥,湯昌為行軍總管。 [7] 
龍鳳二年(1356年)七月一日
左、右、前、後、中五翼元帥府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四》:置左右等翼元帥府,以華雲龍唐勝宗陸仲亨鄧愈陳兆先、張彪、王玉、陳本等為元帥。 [8] 
龍鳳三年(1357年)三月一日
永興翼元帥府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五》:改長興州長安州,立永興翼元帥府,以耿炳文為總兵都元帥,劉成為左副元帥,李景元為右副元帥守之。 [9] 
龍鳳三年(1357年)三月十三日
毗陵翼元帥府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五》:置毗陵翼,以湯和為樞密院同僉,總管張赫為元帥守之,命鎮撫孫繼達浚治城隍。 [10] 
龍鳳三年(1357年)七月十二日
雄峯翼元帥府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五》:改徽州路為興安府,立雄峯翼元帥府,命鄧愈守之。 [11] 
龍鳳三年(1357年)十月十四日
淮海翼元帥府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五》:上閲軍於大通江,遂命元帥繆大亨率師取揚州,克之,青軍元帥張明鑑以其眾降。置淮海翼元帥府,命元帥張德林、耿再成等守之,改揚州路為淮海府 [12] 
龍鳳四年(1358年)三月二十四日
德興翼元帥府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六》:改建德路為建安府,立德興翼元帥府。 [13] 
龍鳳四年(1358年)十月六日
閩越翼元帥府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六》:樞密院判胡大海取蘭溪縣。先是,大海至婺之鄉頭,擒萬户趙伯顏不花、雲完都等,平其五壘。是日,進攻蘭溪,敵兵千餘出戰,敗之,克其城,獲元廉訪使趙秉仁等十四人,馬牛羊萬頭,立閩越翼元帥府,分兵守其要害,遂進攻婺州。 [14] 
龍鳳四年(1358年)十月十三日
全吳翼元帥府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六》:改宜興州為建寧州,置全吳翼,以元帥楊國興等守之,尋復以為宜興州。 [15] 
龍鳳四年(1358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金華翼元帥府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六》:置中書分省於婺州,調中書省左右司郎中李夢庚、郭景祥為分省左右司郎中,中書省都事王愷為分省都事,中書省博士夏煜為分省博士,中書省管勾欒鳳為分省管勾,以汪廣洋為照磨,儒士王禕、韓留、楊遵、趙明可、蕭堯、章史炳、宋冕為掾史,立金華翼元帥府,以袁貴為元帥、吳德真副之。 [16] 
龍鳳四年(1358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星源翼元帥府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六》:立星源翼分院於婺源,以元帥汪同為院判。 [17] 
龍鳳四年(1358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浦江翼元帥府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六》:浦江縣民蔣可大等以民兵來降,立浦江翼元帥府,以可大為左副元帥,吳志得、葉子祥為右副元帥,領兵鎮守,仍命元帥王玉、張彪招徠民之未附者。 [18] 
龍鳳五年(1359年)二月一日
明海翼元帥府
諸全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七》:立樞密分院於諸全州,置明海翼元帥府,升謝再興為院判,王玉等為元帥守之。 [19] 
龍鳳五年(1359年)九月十七日
金斗翼元帥府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七》:同僉常遇春衢州。時遇春圍城兩月餘,攻擊無虛日,元樞密院判張斌度不能守,密遣其下詣遇春約降。是夕,引軍士十餘人出小西門,迎大軍入城,宋伯顏不花不知其降也,猶督兵拒戰,俄頃城中舉火,大軍已入城,眾潰,總管馮浩赴水死,擒宋伯顏不花及院判朵粘等,得糧八千石,改衢州為龍游府,以武義知縣楊苟知府事,立金斗翼元帥府,以唐君用為元帥,夏義為副元帥,朱亮祖為樞密分院判官,命甯越分省都事王愷兼理軍儲,遇春還甯越。 [20] 
龍鳳五年(1359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安南翼元帥府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七》:改處州路安南府,以義烏知縣王道同知府事,立安南翼元帥府,以朱文剛為元帥,李佑之為副元帥,耿再成為樞密分院判官守之,以分省都事孫炎總理軍儲 [21] 
龍鳳六年(1360年閏五月二十九日
龍虎翼元帥府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八》:改信州路為廣信府,以叚伯文為知府,立龍虎翼元帥府,以葛俊為元帥,周隆為副元帥守之。 [22] 
龍鳳六年(1360年閏五月
安慶翼統兵元帥府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八》:以安慶總管童敬先為省都鎮撫兼安慶翼統兵元帥。 [1]  [24] 
龍鳳六年(1360年)七月
徽州永平翼元帥府
徽州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八》:陳友諒守浮樑,院判於光左丞餘椿與饒州幸同知有隙出兵攻之,幸同知走,光等遂遣人以浮樑來降,命光等仍守其地,既而友諒遣其參政侯邦佐復攻陷浮樑,於光等敗走,光獨乘輕騎謁上於龍江,授行樞密院判官,令戍徽州永平翼,賜衣冠金環而遣之。 [26] 
安慶翼統兵元帥府設於龍鳳六年(1360年)閏五月,不久被陳友諒佔領,到龍鳳七年(1361年)為朱元璋的軍隊收復後,八月十二日改安慶府為寧江府,立寧江翼元帥府。 [23] 
諸翼元帥府的名稱不是完全統一的,絕大多數稱「元帥府」,少數則稱「大元帥府」、「行軍元帥府」、「統兵元帥府」。 [1] 
諸翼元帥府的性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中央性質的軍事領導機構,一類是具有地方性質的軍事領導機構。 [1] 
朱元璋建立的第一個翼元帥府是「太平興國翼元帥府」,朱元璋為大元帥,並置有僚屬,以李善長為帥府都事、汪廣洋為令史、陶安參幕府事,負責處理日常公務、文牘,參謀軍事機務,一應文移用宋龍鳳年號,旗幟及將士戰衣皆尚赤用紅色。 [1] 
龍鳳二年(1356年)三月定鼎金陵(今南京),設置「天興建康翼統軍大元帥府」,取代了「太平興國翼元帥府」,成為最高軍事機構,「太平興國翼元帥府」也因此降為地方性質的軍事領導機構。七月,韓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置江南行中書省、江南行樞密院,由於朱元璋名義上是接受韓宋領導的,故而朱元璋此後所建的諸多軍政機構皆冠帶「行」字。至此,江南行中書省便成為吳國公的最高行政機構;江南行樞密院取代了剛剛設立的天興建康翼統軍大元帥府而成為最高軍事領導機構了。 [1] 
在置江南行中書省、行樞密院的同時,朱元璋又置左右前後中五翼元帥府等機構。此五翼元帥府具有中央侍衞軍的管理機構的性質與功能,是明代京營的起源與雛形。 [1] 
除卻以上六翼元帥府外,分散於各地的二十一翼元帥府就成為具有地方性質的軍事領導機構。其中「秦準翼元帥府」是水軍管理機構,最高長官由精通水戰的將領充當。 [1] 
諸翼元帥府最高軍事長官或曰「大元帥」,或曰「總兵都元帥」,或曰「統軍元帥」,或曰「元帥」,名號各異,極不統一;且無定員,或一員,或數員。有的翼元帥府僅置元帥系統軍職,有的翼元帥府不僅設置元帥系統軍職,還設有樞密院系統軍職。同時設立兩個系統軍職的翼元帥府,是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毗鄰翼、星源翼、金斗翼、安南翼和永平翼五翼。 [1] 
龍鳳十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李善長、徐達等文官武將的再三翊戴下即吳王位,建置百官,對現行軍事、行政制度系統進行了初步整合。 [1] 
三月四日,朱元璋定諸衙門機構官制時規定:元帥為正三品、同知元帥從三品、元帥副使正四品,元帥府經歷正七品、知事從八品、照磨正九品。定製前諸翼元帥府的元帥品秩情況,由於文獻闕載則不甚明。又,蒙元定製後的元帥、副元帥品秩皆為正三品。據此推測,諸翼元帥府下元帥、副元帥品秩很可能就是正三品,龍鳳十年(1364年)是予以制度上的確立而已。 [25] 
三月六日,置武德、龍驤、豹韜、飛熊、威武、廣武、興武、英武、鷹揚、曉騎、神武、雄武、鳳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衞親軍指揮使司。先是,所得江左州郡置各翼統軍元帥府,至是乃悉罷諸翼,而設衞。 [27] 
十七衞親軍指揮使司是有明一代「設親軍衞之始」。值得注意的是,此十七衞並不完全是由諸翼元帥府直接對應改制而來的;而是在此之前己有一部分翼元帥府改製為其他形態的軍事機構,如毗陵翼元帥於龍鳳四年(1358年)三月改成衞指揮使司,淮海翼元帥府於龍鳳六年(1360年)改成江南等處分樞密院,不過這些改制行為皆屬零星行為。 [1] 
龍鳳十年(1364年)改制後,所置諸翼元帥府基本上就皆改成衞指揮使司了。譬如,改長安州為長興州,永興翼元帥府為長興衞指揮使司;雄峯翼元帥府改為興安衞,旋即改為徽州衞:金華翼元帥府改為金華衞、歸安衞;等等。衞指揮使司,一般設指揮使、指揮副使、僉事以及鎮撫等職官。 [1] 
由於諸翼元帥府改制成衞指揮使司,翼元帥府系統的軍職也隨之改授為衞指揮使司系統的軍職,如統軍元帥郭子興改為鷹揚衞指揮使,永興翼都元帥耿炳文改為長興衞指揮使,龍虎翼元帥府元帥葛俊為驍騎衞指揮使,左翼副元帥金朝興為龍驤衞指揮同知,淮興鎮江翼右副元帥王志為飛熊衞指揮使。 [1] 
同時,改各門總管府千户所,革去統軍元帥府、萬户府、金吾侍衞親軍都護府等軍事機構。 [1] 
應當注意的是,軍事改制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個逐漸完成的過程,到洪武初衞指揮使司便順理成章演變成衞都指揮使司 [1] 
參考資料
  • 1.    黃阿明.明建國前朱元璋集團的軍事領導機構及其演變[J].史林,2010,No.119(03):68-71
  • 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 乙未歲 六月 三日》:○改太平路為太平府,以李習知府事,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諸將奉 上為大元帥,上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潘庭堅為帥府教授,汪廣洋為帥府令史,以陶安參幕府事,命諸將分守各門,脩城浚濠,以固守禦。
  • 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 乙未歲 八月 二十四日 》:丁丑,遣禆將習伯容攻蕪湖縣,克之,置永昌翼,以伯容為萬户。
  • 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 丙申歲 三月 十一日》:辛卯 ,上週覽城郭,謂徐達等曰:「金陵險固古所謂長江天塹,真形勝地也,倉廩實,人民足,吾今有之,諸公又能同心恊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達曰:「成功立業非偶然,今得此,殆天授也。」乃改集慶路為應天府,置天興建康翼統軍大元帥府,以廖永安為統軍元帥,命趙忠為興國翼元帥,以守太平。
  • 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 丙申歲 三月 十九日》:○己亥,以鎮江為淮興鎮江翼元帥府,命徐達、湯和為統軍元帥,改鎮江路為江淮府。
  • 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 丙申歲 三月 十九日》:置秦淮翼元帥府,以俞通海為元帥。
  • 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 丙申歲 六月 六日》:○乙卯,元帥鄧愈、邵成,總管湯昌率兵攻廣德路,克之,改為廣興府,置廣興翼行軍元帥府,以鄧愈、邵成為元帥,湯昌為行軍總管。
  • 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四 丙申歲 七月 一日 》:置左右等翼元帥府,以華雲龍、唐勝宗、陸仲亨、鄧愈、陳兆先、張彪、王玉、陳本等為元帥。
  • 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 丁酉歲 三月 一日 》:三月乙亥朔,改長興州為長安州,立永興翼元帥府,以耿炳文為總兵都元帥,劉成為左副元帥,李景元為右副元帥守之。
  • 1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 丁酉歲 三月 十三日》:丁亥,置毘陵翼,以湯和為樞密院同僉,總管張赫為元帥守之,命鎮撫孫繼達浚治城隍。
  • 1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 丁酉歲 七月 十二日》:乙酉,改徽州路為興安府,立雄峯翼元帥府,命鄧愈守之。
  • 1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 丁酉歲 十月 十四日》:○甲申 ,上閲軍於大通江,遂命元帥繆大亨率師取揚州,克之,青軍元帥張明鑑以其眾降。置淮海翼元帥府,命元帥張德林、耿再成等守之,改揚州路為淮海府。
  • 1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 戊戌歲 三月 二十四日》:○壬戌,改建德路為建安府,立德興翼元帥府。
  • 1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 戊戌歲 十月 六日》:○辛未,樞密院判胡大海取蘭溪縣。先是,大海至婺之鄉頭,擒萬户趙伯顏不花、雲完都等,平其五壘。是日,進攻蘭溪,敵兵千餘出戰,敗之,克其城,獲元廉訪使趙秉仁等十四人,馬牛羊萬頭,立閩越翼元帥府,分兵守其要害,遂進攻婺州。
  • 1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 戊戌歲 十月 十三日》:戊寅,改宜興州為建寧州,置全吳翼,以元帥楊國興等守之,尋復以為宜興州。
  • 1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 戊戌歲 十二月 二十二日》:○丙戌,置中書分省於婺州,調中書省左右司郎中李夢庚、郭景祥為分省左右司郎中,中書省都事王愷為分省都事,中書省愽士夏煜為分省愽士,中書省管勾欒鳳為分省管勾,以汪廣洋為照磨,儒士王禕韓留、楊遵、趙明可、蕭堯、章史炳、宋冕為掾史,立金華翼元帥府,以袁貴為元帥、吳德真副之。
  • 1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 戊戌歲 十二月 二十五日》:己丑,立星源翼分院於婺源,以元帥汪同為院判。
  • 1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 戊戌歲 十二月 二十五日》:○浦江縣民蔣可大等以民兵來降,立浦江翼元帥府,以可大為左副元帥,吳志得、葉子祥為右副元帥,領兵鎮守,仍命元帥王玉、張彪招徠民之未附者。
  • 1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七 己亥歲 二月 一日》:○二月甲子朔,立樞密分院於諸全州,置明海翼元帥府,陞謝再興為院判,王玉等為元帥守之。
  • 2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七 己亥歲 九月 十七日》:丁未,同僉常遇春克衢州。時遇春圍城兩月餘,攻擊無虛日,元樞密院判張斌度不能守,密遣其下詣遇春約降。是夕,引軍士十餘人出小西門,迎大軍入城,宋伯顏不花不知其降也,猶督兵拒戰,俄頃城中舉火,大軍已入城,眾潰,總管馮浩赴水死,擒宋伯顏不花及院判朵粘等,得糧八千石,改衢州為龍遊府,以武義知縣楊苟知府事,立金斗翼元帥府,以唐君用為元帥,夏義為副元帥,朱亮祖為樞密分院判官,命寧越分省都事王愷兼理軍儲,遇春還寧越。
  • 2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七 己亥歲 十一月 二十二日》:○辛亥,改處州路為安南府,以義烏知縣王道同知府事,立安南翼元帥府,以朱文剛為元帥,李祐之為副元帥,耿再成為樞密分院判官守之,以分省都事孫炎總理軍儲。
  • 2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八 庚子歲 閏五月 二十九日》:○甲申,改信州路為廣信府,以叚伯文為知府,立龍虎翼元帥府,以葛俊為元帥,周隆為副元帥守之。
  • 2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九 辛丑歲 八月 十二日》:改安慶府為寧江府,以儒士吳去疾同知府事,復立寧江翼。
  • 2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八 庚子歲 六月 一日》:六月丙戌朔,以安慶總管童敬先為省都鎮撫兼安慶翼統兵元帥。
  • 2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四 甲辰年 三月 四日 》: ○定大都督府等衙門官制,大都督從一品,左右都督正二品,同知都督從二品,副都督正三品,僉都督從三品,經歷從五品,都事從七品。 各行省平章政事從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參知政事從二品,郎中從五品,員外郎從六品,都事檢校從七品,照磨管勾從八品 理問所正理問正四品,副理問正五品,知事從八品。 都鎮撫司都鎮撫從四品,副鎮撫從五品,知事從八品 金吾侍衞親軍都護府都護從二品,經歷正六品,知事從七品,照磨從八品。 統軍元帥府元帥正三品,同知元帥從三品,副使正四品,經歷正七品,知事從八品,照磨正九品。 各衞親軍指揮使司指揮使正三品,同知指揮從三品,副使正四品,經歷正七品,知事從八品,照磨正九品,千户所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從五品,鎮撫百户正六品。 各萬户府正萬户正四品,副萬户從四品,知事從八品,照磨正九品。
  • 2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八 庚子歲 七月 十一日 》:乙丑,陳友諒守浮樑院判於光左丞餘椿,與饒州幸同知有隙出兵攻之,幸同知走光等遂遣人以浮樑來降,命光等仍守其地,既而友諒遣其參政侯邦佐復攻陷浮樑,於光等敗走,光獨乘輕騎謁 上於龍江,授行樞密院判官,令戍徽州永平翼,賜衣冠金環而遣之。
  • 2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四 甲辰年 三月 六日》○庚午, 置武德、龍驤、豹韜、飛熊、威武、廣武、興武、英武、鷹揚、驍騎、神武、雄武、鳳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衞親軍指揮使司。 先是,所得江左州郡置各翼統軍元帥府。至是,乃悉罷諸翼而設衞焉。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