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閏十月

鎖定
閏十月,按照陰陽曆的説法,指在某年中出現兩個十月的意思,在21世紀前後,閏月在十月的很稀少(但不是一成不變的,此後隨時間推移,閏十月的頻率在逐漸上升),21、23、27、28、32、34、38世紀都沒有閏十月。在2020年前的200年中,僅有19世紀1870年(庚午年)和20世紀1984年(甲子年)兩次,下個閏十月將會在22世紀2166年(丙寅年)出現。
中文名
閏十月
外文名
Leap October
概    念
某年中出現兩個十月的意思
特    點
稀少
出現的年份
1775、1870、1984等
近幾百年出現的組別
U8組(如1870年、1984年)、U19組(如2166年、2318年)

閏十月閏月介紹

在近幾百年當中,閏十月出現的組別是U8組(如1870年、1984年)和U19組(如2166年)
閏十月年份的下一年是春節最晚的年份,因為閏十月年份的春節一般在1月31日或2月1日,也有的年份春節日期在1月30日(如25世紀2481年),極個別年份春節日期在2月2日(如20世紀1984年)。閏十月年份的下一年春節日期一般在2月19日(如19世紀的1871年)或20日(如20世紀的1985年、22世紀的2167年),少數在2月18日(如25世紀的2482年)。極個別在2月21日【如24世紀的2319年】。
注:21世紀只有閏二月和閏三月,沒有閏十月。提示:閏十月都在11月22日左右開始到12月21日左右結束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曆中以朔月的長度29.5306日為1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個月,同迴歸年的長度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需要置閏,使陰陽曆各個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對應的關係。我國古六歷中用3年閏1個月,5年閏2個月,19年閏7個月的閏月法,每逢閏年所加的月便稱為“閏月”。閏月放在一年的年終,例如,秦代和西漢初期使用的《顓項歷》,以十月為歲首,把九月做為年終,閏月就放在九月之後,而稱為“後九月”。到了西漢初制定太初曆時,把閏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並規定以沒有中氣的那幾個月作為閏月,月序仍用上個月的月序,只要稱其為“閏某月”,這一置閏規則在採用平氣的歷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時憲曆時,則改用定氣注歷,如繼續單純以沒有中氣置閏的規則,有可能一年要置兩個閏月。因此,又補充規定:以兩次冬至之間包含有12個整月的定為閏年,閏年的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定為閏月。這一規則一直沿用。閏年中以閏四、五、六月最多,閏九、十月較少,閏冬月、臘月和正月出現的頻率最低。

閏十月閏月來歷

農曆為什麼會有閏月?——農曆置閏月是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曆年的矛盾。
迴歸年與農曆年有什麼矛盾呢?先記住:迴歸年的總長度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日。
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12=354.3672日,比迴歸年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農曆年某年春節為大雪紛飛的冬天,第二年的春節就會在季節上提前11天,第16個農曆年就會出現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13=383.8978日,比迴歸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規定製定曆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這就是矛盾。
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曆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曆歲首在冬末春初。
農曆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曆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那麼多長時間加一個閏月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出迴歸年日數與朔望月的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迴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這個等式中我們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們的比例:
這個比例的近似值分別為:
在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迴歸年的數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數目。例如第六個分數式 表示19個迴歸年中必須加7個閏月。
19個迴歸年中加7個閏月的結果比較:
19個迴歸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個朔望月有29.5306天,235個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個迴歸年中加7個閏月後,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時9分多,這已經是夠精確的了。
所以,農曆就採用了19年加7個閏月的辦法,即“十九年七閏法”,把迴歸年與農曆年很好地協調起來,使農曆的元旦(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個朔望月稱之為“閏周”。
農曆置閏的方法可以使農曆年的平均長度接近迴歸年,而農曆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保持了公曆和陰曆兩全其美的特點。
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
農曆閏哪個月?決定於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
我國農曆將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
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曆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
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曆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
例如2001年農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氣小滿,再隔一個月的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夏至,當中這一個月沒有中氣,就定為閏月,它跟在四月後面,所以叫閏四月。
又例如1984年農曆十月三十是中氣小雪,再隔一個月的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冬至,當中這一個月沒有中氣,就定為閏月,它跟在十月後面,所以叫閏十月。
有關農曆閏月的詳細內容,請參看《中氣與閏月》、《十九年七閏法》

閏十月出現年份

18世紀:
1775年(乙未年)
19世紀:
1870年(庚午年)
20世紀:
1984年(甲子年)
22世紀
2166年(丙寅年)
24世紀:
2318年(戊戌年)、2386年(丙午年)
25世紀:
2481年(辛巳年)、2500年(庚子年)
26世紀:
2595年(乙亥年)
29世紀:
2872年(壬子年)、2891年(辛未年)
30世紀:
2967年(丁亥年)、2986年(丙午年)
31世紀:
3081年(辛巳年)
33世紀:
3263年(癸未年)
35世紀:
3415年(乙卯年)3453年(癸巳年)、3483年(癸亥年)
36世紀:
3578年(戊戌年)、3597年(丁巳年)
37世紀:
3635年(乙未年)、3673年(癸酉年)
39世紀:
3855年(乙亥年)
40世紀
3950年(庚戌年)、3969年(己巳年)
41世紀:
4045年(乙酉年)、4064年(甲辰年)、4083年(癸亥年)
42世紀:
4178年(戊戌年)
43世紀:
4227年(丁亥年)
44世紀:
4360年(庚子年)
45世紀:
4436年(丙子年)、4447年(丁卯年)、4455年(乙亥年)
46世紀:
4542年(壬寅年)、4550年(庚戌年)、4561年(辛酉年)
47世紀:
4637年(丁丑年)
48世紀:
4732年(壬子年)
49世紀:
4819年(己卯年)
50世紀:
4914年(甲寅年)、4933年(癸酉年)、4952年(壬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