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彬

(明初名將、宜春侯)

鎖定
黃彬(?-1390年),江夏(今湖北武漢)人,原為徐宋徐壽輝部下。治平二年(1352年),徐壽輝歐普祥攻克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遂命其守禦,以黃彬為副將。龍鳳六年(1360年),陳友諒徐壽輝,稱帝建國,凡徐宋舊部將士鹹受節制,黃彬厭惡友諒所行,不樂為之用。龍鳳八年(1362年)正月,韓宋吳國公朱元璋車駕至南昌,黃彬率眾歸附,授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龍鳳九年(1363年)參加鄱陽湖之戰。龍鳳十年(1364年)二月,克武昌陳理出降,以功進階中奉大夫歐普祥死,領其眾,從常遇春贛州,定江西,陞江淮行省中書左丞。洪武三年(1370年),授黃彬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封宜春侯,食祿九百石。洪武五年(1372年)隨鄧愈徵古州洞蠻(今貴州黎平西北),次年從徐達鎮北平(今北京),又理軍務於沂州(今山東臨沂),練兵於臨清。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黨死。 [1-5]  [8]  [14-15] 
中文名
黃彬
國    籍
明朝
民    族
漢族
逝世日期
1390年
出生地
江夏(今湖北武漢

目錄

  1. 1 生平

黃彬生平

黃彬,江夏(今湖北武漢)人,率兵從徐壽輝攻城略地。治平二年(1352年),徐壽輝歐普祥攻克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遂命其守禦,以彬為副將。 [1] 
龍鳳六年(1360年),陳友諒徐壽輝,稱帝建國,凡徐宋舊部將士鹹受節制,黃彬亦屬焉,然厭惡友諒所行,不樂為之用。 [2]  陳友諒聽聞袁州歐普祥已降於韓宋,遣其弟陳友仁往攻之,歐普祥與部將劉仁、黃彬戰敗其眾,俘獲陳友仁,鞭而囚之,陳友諒懼,乃遣其太師鄒普勝歐普祥和約,各守其境,歐普祥於是釋陳友諒歸。 [1] 
龍鳳七年(1361年),吳國公朱元璋親征陳友諒,拔江州陳友諒武昌 [1] 
龍鳳八年(1362年)正月,吳國公車駕至南昌,於是黃彬知天命,率眾歸附,吳國公嘉其誠,授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握兵從徵,是年取新淦縣,克復南昌,削平永新、周安山寨。時江右初附,觀望未決,往往復有叛者,黃彬皆率兵討平之。 [1] 
龍鳳九年(1363年)四月,洪都之戰,陳友諒悉兵圍南昌將近三月,守臣告急。七月,吳國公帥黃彬及諸將往援,遇寇兵於鄱陽湖,遂爆發鄱陽湖之戰,相持凡月餘,陳友諒敗死,其子陳理復奔武昌自立。 [1] 
龍鳳十年(1364年)二月,克武昌陳理出降,江漢諸郡皆響附,以功進階中奉大夫贛州熊天瑞負固恣肆。三月,吳王朱元璋以書諭江西守將鄧愈及袁國公歐普祥,將黃彬等往討,歐普祥死後,黃彬統領其部眾,從常遇春徵贛州,當時饒鼎臣據吉安,為熊天瑞聲援,常遇春兵至,饒鼎臣逃到安福鄧愈贛州還遣兵討之而久不下,吳王覆命元帥王國寶,會參政何文輝、黃彬共討之,六月十日克安福州,饒鼎臣復棄城逃到茶陵,於是熊天瑞窮蹙,計無所出,遂於龍鳳十一年(1365年)正月以城降,贛州平,黃彬功為多。 [1]  [15]  [3] 
永新守將周安叛,黃彬從湯和執周安,饒鼎臣亦,遂移鎮袁州,招集諸山寨,江西悉定,進升為江淮行省中書左丞 [15] 
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三日,明太祖聞江西諸山寨逋卒多逃竄,為民患,詔江西行省參政黃彬統所部兵鎮袁州,以招集之。 [4]  黃彬到任,下令有能來歸願從軍者,聽其補伍;願還農者,放免復業,皆給糧以資,由是遠近聞風來者不可勝計,置袁州衞以隸之。 [1] 
洪武二年(1363年)十二月,賞守禦之功,賜白金文幣。 [1]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十一日,明太祖大封功臣,授黃彬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封宜春侯,食祿九百石。 [1]  [5] 
洪武四年(1371年)八月二十八日,贛州上猶縣山寇作亂,命宜春侯黃彬領兵討捕之。 [6]  十二月二十九日,平贛州上猶縣山寇還,命賞其將士文綺錢物有差。 [7]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二十六日,明太祖以古州(今貴州黎平西北)、田州、澧州等處洞蠻梗化作亂,命衞國公鄧愈徵南將軍,江夏侯周德興、江陰侯吳良為副,將兵討之;鄧愈率營陽侯楊璟、宜春侯黃彬出澧州周德興率南雄侯趙庸、指揮僉事左君弼出南寧;吳良率平章李伯升出靖州,三道並進。 [8]  十二月四日,徵南副將軍江夏侯周德興班師還京,詔論功行賞,徵南將軍衞國公鄧愈綺、帛各八匹,營陽侯楊璟宜春侯黃彬綺、帛各六匹,都督僉事王誠等綺、帛各四匹,江夏侯周德興南雄侯趙庸綺、帛各十二匹,江陰侯吳良、指揮僉事左君弼綺帛各十匹,平章李伯升等綺帛各八匹,其餘指揮以下及軍士賞各有差。 [9]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七日,大將軍魏國公徐達分遣左副將軍李文忠、濟寧侯顧時、南雄侯趙庸、潁川侯傅友德、永城侯薛顯、鞏昌侯郭子興、臨江侯陳德、營陽侯楊璟、都督僉事藍玉王弼統騎兵,右副將軍馮勝、右副副將軍湯和,同南安侯俞通源、永嘉侯朱亮祖、宜春侯黃彬、都督何文輝、平章李伯升、都督僉事張温等統步兵,分駐山西、北平等處,相機擒討殘胡,遣指揮李玉入奏,詔可之。 [10] 
洪武十年(1377年)六月七日,命江夏侯周德興濟寧,宜春侯黃彬往沂州理軍務。 [11] 
洪武十二年(1379年)二月二十九日,命信國公湯和率吉安侯陸仲亨、江夏侯周德興、宜春侯黃彬、鞏昌侯郭子興等往臨清練兵,賜賚有差。 [12]  六月十二日,敕信國公湯和曰:「今年春,命爾率諸將練兵於臨清,以備北邊。今遣使齎符詣軍,召吉安侯陸仲亨、江夏侯周德興、宜春侯黃彬還京,其所部騎兵令南安、鞏昌、河南、永嘉四侯分領之,以伺北虜消息,常宜遣人往來山東、北平,大將軍所計議邊務慎之,勿忽。」 [13]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黨死。 [14] 
參考資料
  • 1.    《(嘉靖)袁州府志卷之八·武勳》:黃彬,不詳其邑里,元季以兵從徐壽輝攻略。歲壬辰,壽輝遣歐普祥陷袁州,遂命守禦,以彬為副將。庚子,陳友諒殺徐壽輝,僭號,凡舊部將士鹹受節制,彬亦屬焉,然醜友諒所行,不樂為之用。辛丑八月,太祖親徵友諒,拔江州,友諒奔武昌。壬寅正月,車駕至南昌,於是彬知天命,率眾來降,,上嘉其誠,授江西等處中書省參知政事,握兵從徵,是年取新淦,克復南昌,削平永新、周安山寨。時江右初附,觀望未決,往往復有叛者,皆率兵討平之。癸卯四月,陳友諒悉兵圍南昌,且三月,守臣告急。七月,上帥彬及諸將往援,遇寇兵於鄱陽湖,大戰康郎山,連勝之,相持凡月餘,友諒敗死,其子理復奔武昌自立。甲辰二月,克武昌,江漢諸郡皆響附,以功進階中奉大夫。贛州熊天瑞負固恣肆。三月,上以書諭江西守將鄧愈及袁國公歐普祥,將彬等往討,彬既受約束,戒嚴所部,人百其勇,所過吉安,以南山寨相宜剿捕,兵至贛州,天瑞勢窮蹙,計無所出。乙巳正月,以城降,贛州平,彬功為多,丙午、丁未連鎮行省。洪武元年六月,上聞江西諸山寨逋多逃竄,為民患,詔彬統所部兵移鎮袁州,以招集之。彬至,下令有能來歸願從軍者,聽其補伍;願還農者,放免復業,皆給糧以資,由是遠近聞風來者不可勝計,置袁州衞以隸之。二年十二月,賞守禦功,賜白金文幣。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封宜春侯,食祿九百石,賜鐵券,仍賜文綺及帛二十疋,詔以贛州上猶縣山寇作亂,領兵討之。十二年春,北邊有警,詔與湯和率步騎駐臨清操被,未幾召還,數年卒。
  • 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八 庚子歲 十二月 十日》:○陳友諒聞袁州歐普祥降於我,遣其弟友仁往攻之,普祥與部將劉仁、黃彬戰敗其眾,獲友仁,鞭而囚之,友諒懼,乃遣其太師鄒普勝與普祥和約,各守其境,普祥乃釋友仁歸。
  • 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七 乙巳年 六月 十日 》:○丁酉 ,克安福州。先是,饒鼎臣父子既走安福,與其黨劉顛等仍肆剽掠,鄧愈自贛還遣兵討之,久不下。 上復命元帥王國寶,會參政何文輝、黃彬共討之,鼎臣復棄城走茶陵。
  • 4.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三十二 洪武元年 六月 三日》:○上聞江西諸山寨逋卒多逃竄,為民患,詔江西行省參政黃彬統所部兵鎮袁州,以招集之。
  • 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五十八 洪武三年 十一月 十一日》:丙申,大封功臣..........中奉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黃彬,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封宜春侯,食祿九百石。
  • 6.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七 洪武四年 八月 二十八日》:○戊申,贑州上猶縣山寇作亂,命宜春侯黃彬領兵討捕之。
  • 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七十 洪武四年 十二月 二十九日》:○宜春侯黃彬平贑州上猶縣山寇還,命賞其將士文綺錢物有差,
  • 8.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七十一 洪武五年 正月 二十六日》:○命靖海侯吳禎率舟師運糧遼東,以給軍餉。 上以古州、田州、澧州等處洞蠻常梗化作亂,命衞國公鄧愈為徵南將軍,江夏侯周德興、江陰侯吳良為副,將兵討之;愈率營陽侯楊璟、宜春侯黃彬出澧州;德興率南雄侯趙庸、指揮僉事左君弼出南寧;良率平章李伯昇出靖州,三道並進。
  • 9.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七十七 洪武五年 十二月 四日》:○丁丑,徵南副將軍江夏侯周德興班師還京,詔論功行賞,徵南將軍衞國公鄧愈綺帛各八匹,營陽侯楊璟宜春侯黃彬綺帛各六匹,都督僉事王誠等綺帛各四匹,江夏侯周德興南雄侯趙庸綺帛各十二匹,江陰侯吳良、指揮僉事左君弼綺帛各十匹,平章李伯昇等綺帛各八匹,其餘指揮以下及軍士賞各有差。
  • 10.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八十三 洪武六年 七月 七日》:○大將軍魏國公徐達分遣左副將軍李文忠、濟寧侯顧時、南雄侯趙庸、潁川侯傅友德、永城侯薛顯、鞏昌侯郭子興、臨江侯陳德、營陽侯楊璟、都督僉事藍玉、王弼統騎兵,右副將軍馮勝、右副副將軍湯和,同南安侯俞通源、永嘉侯朱亮祖、宜春侯黃彬、都督何文輝、平章李伯昇、都督僉事張温等統步兵,分駐山西、北平等處,相機擒討殘胡,遣指揮李玉入奏,詔可之。
  • 11.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十三 洪武十年 六月 七日》:○癸丑,命江夏侯周德興往濟寧,宜春侯黃彬往沂州理軍務。
  • 1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二十二 洪武十二年 二月 二十九日》:○丙寅,命信國公湯和率吉安侯陸仲亨、江夏侯周德興、宜春侯黃彬、鞏昌侯郭子興等往臨清練兵,賜賚有差。
  • 1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一百二十五 洪武十二年 六月 十二日》:○丙子,敕信國公湯和曰:「今年春,命爾率諸將練兵於臨清,以備北邊。今遣使齎符詣軍,召吉安侯陸仲亨、江夏侯周德興、宜春侯黃彬還京,其所部騎兵令南安、鞏昌、河南、永嘉四侯分領之,以伺北虜消息,常宜遣人往來山東、北平,大將軍所計議邊務慎之,勿忽。」
  • 14.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卷一百三·太祖實錄辯證三》:彬不知其所終。考《實錄》不書卒之例,知其非令終也。考庚午詔書及《奸黨錄》,知其坐胡黨也。《開國功臣錄》雲:「十二年練兵臨清。召還後數年卒。」鄭曉《異姓諸侯傳》雲:「練兵臨清,後坐胡黨,上念其未嘗失朝廷禮,宥之。數年卒。」 鄭氏不見庚午詔書全文,誤以彬等之坐黨在十三年,故傅會以為上曲宥之。不知彬等黨事,皆發於二十三年,詔書所謂「朝廷於禮無欠」者,謂朝廷待彬未嘗失禮,豈謂彬未嘗失朝廷禮哉?鄭氏之誤解,近於郢書燕説,而大書特書,標於史傳,疑誤後人,豈非大繆哉!王世貞《功臣表》書十七年薨,亦未足據也。
  • 15.    《明史·列傳第十九》: 黃彬,江夏人。從歐普祥攻陷袁、吉屬縣,徐壽輝以普祥守袁州。及陳友諒殺壽輝,僭偽號,彬言於普祥曰:「公與友諒比肩,奈何下之?友諒驕恣,非江東敵也。保境候東師,當不失富貴。」普祥遂遣使納款。友諒遣弟友仁攻之。彬與普祥敗其眾,獲友仁。友諒懼,約分界不相犯,乃釋友仁。時江、楚諸郡皆為陳氏有,袁扼其要害,潭、嶽、贛兵不得出。友諒勢大蹙。太祖兵臨之,遂棄江州,彬力也。太祖至龍興,令普祥仍守袁州,而以彬為江西行省參政。未幾,普祥死,彬領其眾。普祥故殘暴,彬盡反所為,民甚安之。從常遇春徵贛州。饒鼎臣據吉安,為熊天瑞聲援。遇春兵至,鼎臣走安福,彬以兵躡之。鼎臣走茶陵,天瑞乃降。永新守將周安叛,彬從湯和執安,鼎臣亦殪。移鎮袁州,招集諸山寨。江西悉定。進江淮行省中書左丞。洪武三年封宜春侯,歲祿九百石,予世券。四年,贛州上猶山寇叛,討平之。五年,古州等洞蠻叛,以鄧愈為徵南將軍,三道出師,彬與營陽侯璟出澧州。師還,賜第中都。明年從徐達鎮北平,出練兵沂州、臨清。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死,爵除。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