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寿辉

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天完政权建立者
收藏
0有用+1
0
徐寿辉(1320年—1360年) [3],一名真一,又作真逸 [11],蕲州罗田县多云乡上五堡 [3-4](今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 [14],一说为今河铺镇 [3])人,原籍湖南 [4]。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15],农民阶级改革家 [16]天完政权皇帝 [8]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徐寿辉等在蕲州利用白莲教组织民众起义。十月,徐寿辉称帝,国号天完 [6](一说为宋 [9]),年号治平 [24],建都蕲水(今湖北浠水 [4]。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元军反攻获胜,蕲水失陷,徐寿辉等避入黄梅山沔阳湖中。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天完政权迁都汉阳,但徐寿辉本人受丞相倪文俊操纵,虚有帝名。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倪文俊企图杀徐寿辉降元,事败,被部下陈友谅杀死,天完实权转归陈友谅掌握。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徐寿辉仍欲前往龙兴,到达江州(今江西九江)时,陈友谅伏兵城外,尽杀其左右部属。陈友谅即以江州都城,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一揽大权。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徐寿辉在采石被陈友谅杀害,天完政权灭亡 [23]。后被明玉珍追尊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1]
在封建史家的笔下,徐寿辉作为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被诬为“盗首”。也有研究者认为,徐寿辉是一位艰苦创业,驰骋沙场,被当时广大红巾军将士所爱戴、所怀念的农民起义领袖,但他对于陈友谅的奸诈失于明察,致遭毒手 [10]
全    名
徐寿辉
别    名
徐真一徐真逸徐主 [9]宋主 [32]
谥    号
应天启运献武皇帝(明玉珍追谥)
庙    号
世宗(明玉珍追尊)
所处时代
元朝末年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蕲州罗田县多云乡上五堡(今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一说为今河铺镇)
出生日期
1320年
逝世日期
1360年
逝世地
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西南)
在位时间
1351年 至 1360年
继    任
汉帝陈友谅、夏太祖明玉珍 [2]
主要成就
发动蕲黄起义 [22]
创建天完政权 [22]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弥勒下生

延祐七年(1320年) [3],徐寿辉生于蕲州罗田县多云乡上五堡 [3-4](今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 [14],一说为今河铺镇 [3]),本来是湖南人 [10],一说祖籍在江西省信州 [20]
徐寿辉生平以贩布为业,往来于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黄州(今湖北黄冈)一带 [4]。他人缘好,结交了不少朋友。又长得魁梧奇伟,相貌出众 [5]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刘福通等人在颍州起义之后,邹普胜也积极准备起义,他需要物色一位体态雄伟的人物,以应弥勒佛下生之教义。徐寿辉正好带着十斤好铁来到了邹普胜家中,让他帮忙打造一柄锄头;在与邹普胜攀谈之时,徐寿辉蹲坐在了铁砧上。前一天晚上,邹普胜做梦梦见有黄龙蟠其铁砧之上,他就认定徐寿辉有天子之相,邹普胜当下跟徐寿辉说明此事,徐寿辉本来没有造反之意,但是架不住邹普胜的劝说和对将来美妙前景的描述,徐寿辉终于心动了。邹普胜见状趁热打铁地说:“现在的天下形势还铸造什么锄头?我会为你打造一柄剑赠送。”于是两人深交,谋举大事 [4] [8]

起义称帝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 [5],徐寿辉、邹普胜联合彭莹玉在天堂寨以红巾为号起义反元,利用白莲教组织民众起义反元 [6-7],宣传“弥勒佛降生,当为今世主”的造反舆论 [12]。参加的农民特别多,很快骤增至一万余人 [5]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九月 [28](一说十月 [7]),徐寿辉领导的起义军首战告捷 [10],占领了蕲水和黄州路,击败元威顺王宽彻不花 [28]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十月 [4] [8],一说为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十一月 [29]、元至正十年(1350年),淮人在蕲阳拥立徐寿辉称皇帝 [9],使其成为南方红巾军名义上的领袖 [4],宣布建国 [10],国号“天完 [5](一说国号为宋 [9]),年号治平,颁布《万寿历》为新历 [9],定都蕲水(今湖北浠水 [4],一说定都汉阳 [29],拜邹普胜为太师 [4] [12]。天完政权的建立,标志着起义军有了自己的政治中心,原来以宗教为纽带联系南方各地白莲教徒的状况将逐渐被政治关系所代替 [4]

连克重镇

天完政权建立后,南方各地起义形势发展迅猛。天完红巾军分兵出征,各地群众奋起响应。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十一月,天完军南下江西,新建人邓南二聚众攻瑞州(今江西高安),被元军擒杀;同月,天完军入宿松,破太湖、潜山(均属今安徽) [4]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十一日,徐寿辉命令大将丁普郎和徐明远攻下汉阳。正月十二日,又攻占了兴国(今湖北阳新 [10]。同月,徐寿辉攻占了湖广行省首府武昌,于是派遣部将丁普郎、杨普雄、项普略、况普天、欧普祥、陈普文、赵普胜等分兵四出 [12],先后攻克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的许多城市和地区。所到之处以“摧富益贫”、“弥勒佛下生”等口号发动群众,得到贫苦人民的广泛响应 [23],红巾军很快发展到了几十万人的规模 [22],沉重打击了各地官府和地主富豪。但因兵力分散,流寇主义严填,得地大多不能坚守,逐渐被元军和地主武装击败 [23]

国都失陷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十一月,徐寿辉派人招降明玉珍说:“我起兵举义,期望追逐敌人,以安定中原。如果你归来与我共商大事,很好;若不来则我先增兵诛杀你。”明玉珍惧怕了,想要保护自己的家乡,不得已同意了 [29] [31]。一说明玉珍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持剑追随徐寿辉 [9]。徐寿辉以特殊的礼节对待明玉珍,授任他为统兵征虏大元帅 [29]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底,元朝政府调集五路兵马向义军反攻,天完政权的都城蕲水失陷,天完政权四百多名官员被惨杀,徐寿辉等人突围后避入黄梅山区及沔阳湖中 [12]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以徐寿辉为首的天完政权处于极为不利的形势下,天完政权主要领导人被迫潜伏于山泽之间,活动相当困难,但他们并没有丧失信心,而是积极恢复和组织力量,等待时机掀起更大规模的反元斗争。天完政权当时仍有自己的根据地,并继续在委任各级将领。事实上当时仍有许多红巾军余部在活动,如欧普祥在袁州,史普清在奉新,李普成、王普敬在瑞州周围 [4]

迁都汉阳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徐寿辉部将倪文俊乘机攻占了沔阳城。三月,徐寿辉带兵攻克襄阳,但是很快被元军夺回。五月,倪文俊攻下了中兴路,七月,又拿下了武昌和汉阳。天完政权实现了复活 [8]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正月,天完政权迁都汉阳 [25],改年号为太平 [4],倪文俊自称丞相,他们派出大军攻打湖南各地 [8]。但徐寿辉本人受丞相倪文俊操纵 [25],虚有帝名 [11],天完实权落入倪文俊手中 [12]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二月,徐寿辉命令明玉珍平定西南(今云南、四川) [32]

复受挟持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倪文俊图谋杀害徐寿辉,事败逃奔黄州其部下陈友谅处,反被陈友谅杀死。陈友谅吞并其兵,自称宣慰使,旋称平章政事。这时,陈友谅已实际上控制了天完政权的军权 [4],徐寿辉复受陈友谅挟持 [11]
当时天完政权控制的范围,主要有长江中游地区、洞庭湖周围和鄱阳湖地区北部,加上进入四川的明玉珍部、控制哀州周围的欧普祥部和在池州一带活动的巢湖水师赵普胜部。在天完政权控制范围之外,元军和地主武装仍有强大实力。但这时北方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北方红巾军已经建立了宋政权,吸引了元军的主力,并发动了三路北伐,逐渐进人鼎盛时期。这一形势十分有利于天完政权发兵出击元军在南方的各据点 [4]

命丧采石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夏,陈友谅攻克龙兴(今江西南昌),徐寿辉准备前往,被陈友谅所阻止 [12]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六月,明玉珍在普州(今安岳)击败元军将领李仲贤后率部凯旋,徐寿辉加封明玉珍为陇蜀(今陕西、四川)四川行省参政。正值陈友谅图谋不轨,驱除异己之时,明玉珍向徐寿辉上书揭露其罪状。陈友谅恼羞成怒,行刺明玉珍行败后,以王爵相诱惑。明玉珍将陈友谅的诏书原样封还,请徐寿辉太子监国,但最终不了了之 [32] [36]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十月,明玉珍遣使进贡于天完政权,徐寿辉拜明玉珍为骠骑卫上将军,陇蜀省左丞相。徐寿辉还赠赐给明玉珍一只金杯和两枚银锭 [26] [36]。十二月,徐寿辉决定去龙兴,行至江州(今江西九江),遭陈友谅伏兵袭击,徐寿辉左右部属全部被杀。陈友谅挟持徐寿辉,以江州为都城,自称汉王 [12]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挟持徐寿辉东下,向朱元璋的统治区太平(今安徽当涂)发起进攻 [12] [26]。陈友谅攻克太平后乘船东下,在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西南 [11])派部将假装在徐寿辉面前奏事,吸引其注意力,另安排壮士在徐寿辉背后猛击其头部将其杀死 [30]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陈友谅的信使传来徐寿辉被陈友谅杀害的消息,明玉珍悲痛欲绝,怒斩信使,烧毁书信。传令三军披麻戴孝,为徐寿辉发丧 [32]。明玉珍立徐寿辉庙于城南,春秋奉祀 [27]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十月十五日,明玉珍在重庆称陇蜀王。追谥徐寿辉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32]

为政举措

播报
编辑

政治

徐寿辉建立的天完政权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制度 [10],其行政机构多仿元制 [4]。天完政权的最高行政机构为莲台省(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4] [16]。天完政权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制度。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徐寿辉在汉阳重新建国后,天完政权恢复壮大了起来,在中央设置了丞相平章等官制,地方设行省,如陇蜀行省等 [10]。但天完政权的行省只能是相当元朝的 [19]
天完政权组织完备,分工很细,其严密程度,超过元代以前任何一个农民政权。这是徐寿辉的一项改革和贡献。虽然政权形式仍仿效封建政权,但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了农民起义的阶级性,实行了一系列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政策,对于改造旧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 [16]

经济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徐寿辉改年号为天启,铸“天启通宝”铜钱 [24],有小平、当二、当三3种,流通于长江中游地区 [34]。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徐寿辉改年号为天定,铸“天定通宝”铜钱,有小平、折二、折三3等 [33]
(图册“天完政权所铸铜钱”来源: [24] [33]

军事

  • 军事制度
天完政权军制有百户千户万户,管、统军元帅等职,并有管军万户府、管军总管府、统军元帅府等管军机构。 [4]
根据目前发现天完政权的铜印:“管军万户府印”、“管军千户所印”、“管军百户之印”,正是府地方政权机构主要的三个职官,也就是地方军队的主要组织。管军万户天完政权并没有设副职,管军千户一府有三员,大概也要看府治人口的多少来定,每千户下属百户十员,这是定制,百户下属弹压,也可能是定制。 [19]
天完政权未发现管军总管府的印信,文献上也没有见到天完政权有路的设置,因此天完政权似乎并无管军总管府的设置。 [19]
天完政权有统军元帅的设置,当时任元帅之职的将领见于文献记载的有邹普胜欧普祥倪文俊陈友谅明玉珍等。统军元帅是军队的指挥官,如驻守地方,就兼管民务。天完政权也有“统军元帅府印”铜印发现,但未见实物。今将“统军元帅府印”、“管军万户府印”、“管军千户所印”、“管军百户之印”,按其大小排列可以看出,统军元帅和管军万户之间,似乎不能再有管军总管的设置。 [19]
  • 军事行动
徐寿辉对元朝反动统治的斗争,表现得很坚定,他认识到反元斗争必须动员尽可能多的人参加;几支起义军之问要互相支援,团结作战,反对搞地方割据与打内战。起义后不久,他自己率领起义军在湖北地区与元军浴血奋战了好几年,虽经严重挫折,也决不气馁;为迅速摧毁元朝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寿辉派彭莹玉和项甲等人率领另一支天完红巾军,横扫江南的元朝反动势力,先后攻占了江南的广大地域,由于兵力分散,在元军的突然袭击之下,所得州县往往是得而复失。但对元朝统治无疑是重大的打击,也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反元起义军的斗志 [10]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到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的天完红巾军第一阶段的战史,由于红巾军发展过快,士兵缺少训练,组织松散,徐寿辉等领袖人物没有制定出明显的作战部署,听任各部流寇式的作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因而当元军与地主武装结合起来后,红巾军所占城池多不敌而失守。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春天后,南方各地红巾军普遍遭到元军和地主武装镇压,天完红巾军由盛势转入低潮。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天完红巾军乘机壮大队伍,开始出击,进入反元斗争的第二阶段 [4]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叶子奇草木子》:然姿性宽纵,权在臣下,徒存空名尔。 [10]
谈迁国榷》:徐寿辉僭位号殆十年,虽綖缓不自振,其将所摧陷,几海内之半,诚陈涉之流也。友谅慓悍,专盗国柄,欲天完之纯臣,固已难矣。 [10]
傅维鳞明书》:而寿辉以布贩起,胸乏致治之术,力歉控敌之策,不数十里,辄称大号,盖斗筲易盈者矣。委柄旁落,坐受霜锋,又谁咎耶?乃始终托弥勒名。传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寿辉之谓云。 [10]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拥立为帝

徐寿辉身材庞厚,没有其他长处。妖僧彭莹玉鼓动群众想要作乱,希望有人能来主持起义大事。有一天,徐寿辉在盐塘水里沐浴,大家见他身上毫光四起,众人都惊奇,于是拥立他为皇帝。 [17]

星宿下凡

罗田县大地坳杨家垸,原来有一座圣帝庙。传说元朝末年,徐寿辉的父亲徐添启就在这座庙内教书。有一年,他的妻子身怀有孕,快要临产时,他作了一个奇怪的梦:猛听一声巨响,霎时红光满天,天上开了天门,有许多宫娥彩女穿来穿去,笙箫鼓乐、热闹非凡,一会儿,从天门里走出三个人来,前面的一个是黑花脸,后面的一个是红花脸,唯有中间的一人是粉白脸,现出奸臣相。他想:这三个人不象正当星宿,看来,元朝的气数将尽,天下要大乱了。他一觉醒来,方知竟是一梦。 [20]
第二天,徐添启起得特别早,刚打开大门,门外早站着一个熟人,连忙向他拱了拱手,说道:“恭喜先生,贺喜先生,师娘昨天夜晚生了一个贵子,特地要我前来送信,叫先生快回去办喜事。”徐添启一愣:“莫非梦中那个粉白脸来投胎了?”心里很不高兴,对来人说道:“你恭喜我么事啊!出生的还不是一个草寇!” [20]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根据徐寿辉相关传说《星宿下凡》所述,他的父亲名为徐添启 [20]
徐氏祖墓中葬有徐寿辉的两位夫人 [3]。根据《玄宫之碑》记载,徐寿辉有皇太子,姓名不详 [36]

人物争议

播报
编辑

国号

  • “天完”说
各种史书均载,徐寿辉农民政权的国号为“天完”。如《元史·顺帝纪》载:“至正十一年冬十月,徐寿辉据蕲水为都,国号天完,僭称皇帝,改元治平。” [13]明朝中叶以后的文献多沿袭该说,至以“天完徐寿辉”名之。今人著述甚至对“天完”国号作了这样的解释:“天完’是压倒‘大元’的意思。”也有学者持审慎态度,“颇疑‘天完’二字来源于‘大宋’,‘天’字是大上加一,‘完”是去木增元,有宋覆元朝之意” [35]
  • “宋”说
有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天完”政权纯属子虚乌有,徐寿辉的国号实际上是“宋” [35]
《元史》的总裁官宋濂个人撰写的《于光墓志铭》说:“今元政大乱,天下兵动,江东西北为盗区,分宁徐寿辉建伪号曰宋。” [13] [18]玄宫之碑》的出土,更进一步证实了这个问题。《玄宫之碑》记载:“淮人立徐主,称皇帝于蕲阳,颁万寿历,建元治平,国号宋” [35]
“天完”其说的产生,是由于“朱元璋一直以韩林儿宋政权的继承者自居,把自己打扮成反元红巾军的正统代表,因而他或他的后人将徐寿辉政权的国号‘大宋’窜改为‘天完”,用以掩盖和歪曲历史”。宋濂的《元史》,就是禀承皇帝圣旨而行事的结果 [35]

年号

据《元史》《新元史》《明史》《国榷》《续资治通鉴》记载:徐寿辉农民政权的年号只有“治平”。清朝人汪中曾见过徐寿辉政权使用过的两枚铜印,并在《述学·补遗·释印》一文中有详细说明:“黄山民治地,获铜印二,外圆内方,围某寸,径某寸,文曰:‘管军万户府印’,其背曰:‘中书礼部监造’,二印同,一治平三年月,一太平三年月。”现在能见到的实物和拓片的铜印中,属徐寿辉政权所用的有四方,其中三方刻有时间,分别为;“太平年”、“治平四年”、“太平二年七月”。又据陆琛《豫章漫抄摘录》载:“按至正十二年壬辰正月,红巾破九江,闰三月,蕲、黄、沔阳红巾破江州,江州即九江。……戊戌(至正十八年)红巾徐真一(寿辉)下陈友谅始据江西时,改元天启。明年己亥为天启二年,四月又改天定,五月自称大义元年。” [13]
主要依据上述铜印和史料,将年号顺序及时间排列为: [13]
年号
时间
使用时间
治平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十月—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
五年
太平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
三年
天启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八月—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
二年
天定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四月—元至三二十年闰五月
二年
刘孔伏和薛新力根据考证和分析,认为徐寿辉农民政权年号的排列,应订正如下: [13]
年号
时间
使用时间
治平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十月—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
四年
天启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
三年
太平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
三年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徐寿辉墓冢尊为徐氏祖墓,位于大别山脚下的湖北省罗田县河铺镇马驿坳村,其墓背靠名叫乌云寨的山峰,传说其墓曾经被盗过,具体情况不详。据相关资料显示,徐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墓冢中还有徐寿辉的两位夫人。徐氏祖墓,每三年大祭,徐氏子孙遍布中国,特别是在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徐寿辉传说也通过他们向中国传播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