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壽輝

鎖定
徐壽輝(1320年—1360年),又名徐真一,蘄州羅田縣(今湖北黃岡市羅田縣)人,元末紅巾軍起義領袖,天完政權皇帝。
賣布出身。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與鄒普勝等在蘄州(今湖北蘄春)利用白蓮教聚眾起義,也以紅巾軍為號。十月,攻佔蘄水(今浠水),他被擁立為帝,國號天完(一説大宋)。第二年,所部以“摧富益貧”等口號發動羣眾先後攻佔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蘇、湖南等大片地區,眾至百萬。但因兵力分散,次年被元軍打敗,蘄水失陷,退入黃海梅山中。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部將陳友諒殺死於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後明玉珍追尊為應天啓運獻武皇帝,廟號世宗。 [1]  [6] 
全    名
徐壽輝
別    名
徐真一,徐真逸
諡    號
應天啓運獻武皇帝(明玉珍追諡)
廟    號
世宗(明玉珍追尊)
年    號
治平(1351年)、太平(1355年)、天啓(1358年)、天定(1359年)
所處時代
元末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蘄州羅田縣(今湖北黃岡)
出生日期
1320年
逝世日期
1360年
逝世地
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
在位時間
1351年 至 1360年
繼    任
漢帝陳友諒、夏太祖明玉珍 [7] 
主要成就
揭竿起義反元,建立天完政權

徐壽輝人物生平

徐壽輝是羅田多雲鄉上五堡(今天堂九資河)人,原是販賣土布的小商販,他身格魁偉,相貌非凡,為人正直,見義勇為,在羣眾中享有很高威信。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五月,北方白蓮教會的韓山童劉福通等人在大別山北面發動幾萬黃河民工起義,直打到大別山腳下的光山縣。對元朝統治早就不滿的徐壽輝,見時機已到,便與麻城鐵匠鄒普勝、江西宜春縣和尚彭瑩玉等人到一起,在鄂東一帶宣傳“天下大亂,彌勒佛就要降生”的思想,並於同年八月,在大別山主峯所在地的多雲山莊即天堂寨中發動起義,徐壽輝被擁戴為首領。起義軍頭裹紅巾,故稱為紅巾軍或紅軍,同時他們都信奉彌勒佛,燒香集眾,亦又稱“香軍”。 [2] 
百科x混知:圖解紅巾軍 百科x混知:圖解紅巾軍
徐率領的紅巾軍,一舉攻取了羅田縣城。九月,打敗了元朝的威順王寬撤不花,攻佔了蘄州(今蘄春)和黃州,並在水陸要衝之地蘄水(今浠水)建都,國號“天完”(“大”上加“一”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壓倒“大元”,一説建國號為“大宋” [3]  ),定年號為“治平”,設置統軍元帥府、中書省、樞密院以及中央六部(吏、户、禮、兵、刑、工)等軍政機構,任命鄒普勝為太師,倪文俊為領軍元帥,陳友諒為元帥簿書椽。鑄有銅印,發行錢幣。徐亦在蘄水縣城附近的清泉師太殿上稱皇帝即位。 [2]  遣使招明玉珍曰:“予起兵舉義,期逐元虜,以靖中夏。若歸,共圖大事,甚善,不來,且先加兵。” [6] 
徐創建政權後,提出了“摧富益貧”的口號,得到了廣大貧苦農民的擁護,紅巾軍很快發展到幾十萬人,徐以現今黃岡市為中心根據地,派出兩路大軍向江西、湖南挺進。
治平二年(1352)遣丁普朗、徐明達攻陷漢陽及興國府(治今湖北省陽新縣),鄒普勝攻陷武昌,曾法興攻陷安陸、沔陽,徐壽輝攻陷江州(今江西九江),歐祥陷袁州,陶九攻陷瑞州,許甲攻陷衡州項普略攻陷饒州徽州信州
紅巾軍紀律嚴明,不淫不殺,每攻克一地,只把歸附的人登名於户籍,餘無所擾,因而深得人心,隊伍迅速擴展到百萬人,縱橫馳騁於長江南北,控制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以及福建等廣大地區。當時有首民謠説:“滿城都是火,官府到處躲;城裏無一人,紅軍府上坐”。
治平三年(1353),蒙元統治者調集幾省軍隊,對紅巾軍根據地進行圍剿,天完政權的重要領導者人彭瑩玉戰死,國都蘄水縣城也被攻破,“蓮台省”將士四百餘人壯烈犧牲。徐率領部隊先後退到黃梅縣挪步園一帶和沔陽縣的濱湖地區堅持戰鬥,同時對軍隊也進行整頓。第三年春天,紅巾軍大舉反攻,重新壓取江西、湖南,控制了四川盆地和陝西的一部分地區。並於漢陽縣城重新建都,改年號為太平。隨後,徐又派人到羅田故里多雲山中建田元殿,築紫雲台,還在山之最高處立一“無敵碑”,以誇示其功績。 [2] 
元至正十四年(1354),元軍懾於劉福通張士誠等農民起義軍勢力壯大,抽調長江中游兵力前往鎮壓。天完兵勢復振,於次年再次攻取湖廣、江西的許多地區。
元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天完遷都漢陽,但徐壽輝本人受丞相倪文俊操縱,虛有帝名。
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正當紅巾軍迅速壯大,士氣日盛的時候,倪文俊卻心懷叵測,企圖暗殺徐壽輝,篡奪帝位。其陰謀敗露後,自漢陽逃往黃州,被陳友諒所捕殺。陳因功升任平章政事,併吞並了倪的舊部。 [2] 
元至正十八年(1358)夏,陳友諒攻克龍興(今江西南昌),徐壽輝欲遷都龍興,陳友諒不從,遂止。次年十二月,徐壽輝從漢陽出發,仍欲遷都龍興,至江州(今江西九江),陳友諒伏兵城外,盡殺其左右部屬。 [4]  隨即以江州為都,挾奉徐壽輝居於此地,而陳友諒則自稱漢王,設置王府官屬。四月挾持徐壽輝自樅陽攻克池州,隨後張德勝的援軍收復了池州。五月,進攻太平。但太平城堅不可拔,於是陳友諒軍便利用大型船隻靠近西南城牆,士兵們順着船尾爬過矮牆進入城內,攻克太平城,殺守將花雲。此後,陳友諒便愈加驕狂。
元至正二十年(1360),陳友諒部進駐採石磯後,他派遣部將假裝到徐壽輝面前陳述事情,趁機安排壯士用鐵器擊碎徐壽輝的腦袋。徐壽輝一死,陳友諒便以採石五通廟為行殿,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元大義,太師鄒普勝以下都是以前的舊官。陳友諒即位之日正巧遇上大風大雨,羣臣們排列在沙岸上向他道賀,沒能按禮儀行事。

徐壽輝歷史評價

徐壽輝在中國歷史上,曾是一位擁兵百餘萬,縱橫馳騁大江南北,震撼大半個中國,最終導致元朝的封建統治土崩瓦解的農民起義軍領袖。
徐壽輝創建天完政權,儘管前後只有短短的十年時間,但對後來朱元璋來推翻元朝統治,建立大明朝,推動歷史向前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 

徐壽輝後世遺蹟

徐壽輝真容雕像

五佛殿中鷹鈎鼻的徐壽輝(文殊)像 五佛殿中鷹鈎鼻的徐壽輝(文殊)像
重慶彈子石大佛寺五佛殿中、左旁斜坐卧獅、鷹鈎鼻的文殊菩薩像,實為建於明永樂十九年(一四二一年)元末反元南方紅巾軍領袖、天完國皇帝徐壽輝真容雕像。史記徐壽輝“相貌異眾” (但非“目有重瞳”)(參見《明實錄·徐壽輝傳》)。據考證,現存的這座徐壽輝真容雕像,是身為紅巾軍後裔的工匠秘密建成,其真實身份在隱藏了五百九十年後、二零一一年才被發現(參見‘重慶大佛寺五佛殿秘藏着現存的六百年前抗元義軍領袖明玉珍與徐壽輝像’(網上版刊於‘天涯社區’))。五佛殿中對應的騎象普賢菩薩像,實為同時所建、徐壽輝手下紅巾軍將領、後創建大夏國的明玉珍真容雕像。 [5] 

徐壽輝墓冢

徐壽輝墓冢尊為徐氏祖墓,位於大別山腳下的湖北省羅田縣河鋪鎮馬驛坳村境內,其墓依託於名叫烏雲寨的山峯,風水還算不錯,其墓傳説曾經被盜過,具體情況不詳。據相關資料顯示,徐墓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墓冢其中包含徐兩位夫人。墓冢負責人是當地的一名老黨員,名叫徐泗濱,義務的負責照看墓冢,多次募捐修徐壽輝墓冢,其為人忠厚、正派,在當地威望甚高,曾全心致力於徐氏家譜修建,後因年事過高,為福澤後人,遂隱於烏雲寨寺,興修寺廟,廣積善緣。徐氏祖墓,每三年大祭,徐氏子孫遍佈全國,特別是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氣勢宏大場面壯觀。 [5] 
參考資料
  • 1.    《睿陵玄宮之碑》:友諒使來,宋主崩弒外聞,乃斬使焚書,三軍縞素,為宋主發喪,拊膺哀悼,殆不堪忍。……至明年夏四月……自是議討友諒,移檄四方,會兵三峽。父老豪傑告留日:“生民無主,欲將何之?”峻辭固讓者再四。諸將遂立誓推戴日:“臣等不股肱王室,鬼神殛之。”始允眾志,以其年十月望日即國王位於重慶之行邸,不易國號,不改元,諡宋主日:“應天啓運獻武皇帝”,廟號世宗。
  • 2.    天完皇帝徐壽輝  .羅田縣九資河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3-12-19]
  • 3.    陳學霖.《明初的人物、史事與傳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0頁
  • 4.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始友諒破龍興,壽輝欲徙都之,友諒不可。未幾,壽輝遽發漢陽,次江州。江州,友諒治所也,伏兵郭外,迎壽輝入,即閉城門,悉殺其所部。
  • 5.    徐壽輝  .光榮路[引用日期2013-12-19]
  • 6.    張佳.新天下之化.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9:311-312
  • 7.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二十年,陳友諒弒徐壽輝自立。玉珍曰:“與友諒俱臣徐氏,顧悖逆如此。”命以兵塞瞿塘,絕不與通。立壽輝廟於城南隅,歲時致祀。自立為隴蜀王,以劉楨為參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