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平

(北京舊稱)

鎖定
北平,是北京的舊稱之一。“北平”一詞,最早源於戰國時燕國置右北平郡。西晉時,右北平郡改稱北平郡,是北平作為一個地名第一次出現在行政區劃中。1368年(明洪武元年)9月12日,大都易名為北平府,取“北方和平”之意。
後於1403年(明永樂元年)明成祖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1] 南京對應,形成“兩京十三布政使司”,此為今名之始。
1928年(民國十七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北平特別市,簡稱北平。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設於北平市同時更名為北京市。
中文名
北平
外文名
Peking
別    名
北平府
北平特別市
行政區類別
府城/都城(明朝)、院轄市/省會(中華民國
所屬地區
中國華北
地理位置
華北平原西北邊緣
面    積
718 km²
下轄地區
大致為今北京市城六區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67.2433萬人(1947年)
著名景點
北京故宮
頤和園
天壇公園
明十三陵
機    場
北平南苑機場、北平西苑機場
火車站
前門火車站
方    言
北京官話-北京話
相關影視作品
北平無戰事

北平歷史沿革

北平中英文地名郵戳 北平中英文地名郵戳
“北平”一詞,最早源於戰國時燕國置右北平郡。
西漢時北平屬廣陽國,東漢復為廣陽郡,均與右北平隔着漁陽郡。《史記·李將軍列傳》有“(李)廣居右北平”。
西晉時,右北平郡改稱北平郡,轄地不變,這是北平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在行政地區名中。
唐時北平郡改平州,公元714年—公元743年北平為幽州治所,轄大約今天平津兩市,置范陽節度使。至此“北平”第一次消失。
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9月12日,大都更名為北平府,取“北方安寧平定”之意,北平又一次成為北平的名稱。後明成祖朱棣遷都,作為明朝的都城於明朝永樂十九年(1421年)改名為北京,與南京對應,形成“南京北平十三司”,此為今名之始。
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定都南京。同年3月,袁世凱將臨時政府遷至北平,北平再次成為首都。民國伊始,北平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平津地方,直轄於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平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北平大學(平大和北大非一個學校)、燕京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北平,張作霖退回關外。後被日本關東軍謀刺於皇姑屯東北易幟,北洋政府結束運作。
北伐戰爭後,中國的首都回遷南京。撤銷平津地方,改名為北平特別市。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相當於今日的直轄市。這一時期,北平雖不再是首都,但在教育方面仍有關鍵優勢,擁有國立的北平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高校,被國際人士稱為“中國的波士頓”。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軍佔領,將北平改名為河北省北平市。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宣佈向同盟國投降,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同年8月21日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接收河北省北平市,並恢復原名北平
為與中國共產黨對決,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蔣中正命令於北平成立華北剿匪總司令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傅作義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定,率中華民國國軍25萬守軍投降,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進入北平,並於1949年9月27日改稱北京市,北平走入歷史。

北平行政區劃

北平 北平
民國初,北平城內劃分為10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12月19日北平市政府下令推行“地方自治”,設立市轄區(“自治區”)。將全市分為15個區,各區以序號命名。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接收後,全市分為16個區,各區以序號命名。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原郊區的第十三區至第十六區調整分界,由原來4個區改為8個區,即第十三區至第二十區。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底前不變。民國時代的北平市轄區範圍,大致相當於今日北京市的城六區略小。

北平城市人口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公佈的統計資料,北平市人口為167萬2438人。

北平政府體制

市行政機構變遷
平津地方
清朝為順天府衙署,其首長稱順天府尹。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順天府仍維持舊制,順天府衙署改順天府尹公署,首長為順天府尹。民國三年(1914年)10月4日,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頒佈《京兆尹官制》(法律13號)及《京兆地方區域表》(教令第133號),改順天府為平津,順天府尹公署改為京兆尹公署,首長為京兆
北洋政府時期
民國初,北平成為北洋政府的首都,市政管理體系仍然承襲清代舊制。民國三年(1914年)4月,內務總長朱啓鈐鑑於北平市政的重要,劃定市區,於順天府下設立京都市政公所,置督辦1人,由內務總長兼任。督辦之下設總務處,綜理全所事務。京都市政公所內部分設文書、登記、捐務等科。民國五年(1916年)9月,京都市政公所改組,裁撤總務處,仍設提調一職。督辦之下分設文書、調查、經理、測繪、工程、交際、出納7科,稍具市政組織規模。民國七年(1918年)1月,根據《京都市政公所暫行編制》,將科擴展為處,將營造局改為第四處。處設處長、副處長各1人。民國十六年(1927年)11月,頒行《修正京都市政公所暫行編制》,仍置督辦、會辦、坐辦,會辦改由北平警察廳總監兼任,以收合作之效;併為聽取市民意見,增設評議會,評議長由督辦兼任。
北平特別市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北平後,1928年6月21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45次會議決定,“京兆地方”於6月28日更名為“北平”,並設北平特別市,直隸國民政府。此前的26日,任命北平特別市市長。8月21日,北平特別市政府正式成立。依據《特別市組織法》,設市長1人、參事若干人,下置財政、土地等局。民國十七年(1928年)10月起,河北省政府駐此。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根據新頒佈的《市組織法》,省會所在地必須為省轄市。由此,該市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直隸河北省政府。同年10月,河北省政府遷駐天津市。11月再次復升為院轄市,稱北平市政府,直隸於行政院。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日軍佔領北平,隨後改稱“北京”。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北平光復,南京國民政府重組北平市政府。9月接管了北平市,並宣佈恢復該市原名稱“北平市”,仍為院轄市;10月,北平市政府重新成立,仍直轄於行政院。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月13日,行政院公佈《北平市政府組織規程》,市政府直隸於行政院,設市長1人、參事2人,下置民政、財政等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由中共華北人民政府下屬的北平市人民政府接管。
首任市長
1928年3月13日,何其鞏作為第二集團軍總代表率部作戰,6月初,北伐軍佔領北平、天津,統治中國長達16年的北洋軍閥政權覆滅。1928年南北統一後,國民政府遷首都於南京,6月28日,改北平市為北平特別市,設北平特別市政府,何其鞏出任第一任市長。後長期擔任中國大學校長。解放戰爭期間參與策劃了十一戰區起義工作,同時何市長積極説服戰友傅作義將軍率部起義,北平城歷史文物得以完好保存。北平解放後不久,中國大學因故停辦,何市長長期隱居。
歷任行政長官
附:順天府尹公署
  • 丁乃揚( - 1912年12月24日,原清朝順天府尹留任,辭職)[3]
  • 張廣建(1912年12月24日 - 1913年9月19日,改任陝甘籌邊使)[4]
  • 王治馨(1913年10月16日 - 1914年3月23日)[5]
  • 沈金鑑(1914年3月23日 - 10月3日,順天府尹改平津
附:平津尹公署
  • 沈金鑑(1914年10月4日 - 1915年9月26日,改任湖南民政部)[6]
  • 王達(1915年9月26日 - 1920年8月3日,改督辦平東河道事宜)[7]
  • 王瑚(1920年8月3日 - 9月18日,改江蘇民政)
  • 孫振家(1920年9月18日 - 1922年5月19日,辭免)[8]
  • 劉夢庚(1922年5月19日 - 1924年11月5日,辭免)[9]
  • 王芝祥(1924年11月5日 - 12月31日,改僑務局總裁)[9]
  • 薛篤弼(1924年12月31日 - 1925年10月9日,改甘肅民政)[10]
  • 劉驥(1925年10月20日任命 - ?)
  • 李垣(1926年9月4日 - 1927年9月24日,張作霖任命)[11]
  • 張濟新(1927年9月24日 - 1928年6月3日,因奉軍退出北平而職務告終)
  • 李升培(1928年6月4日 - ?,代理)
北平特別市政府市長
  • 何其鞏(1928年6月25日任命,7月13日正式就職)
  • 何成濬,1928年6月25日 - 7月13日,市公安局長
  • 張蔭梧(1929年6月12日 - 1931年2月27日,期間曾由沈家彝代理)王 韜(1930年10月 - 1931年3月,暫行護理市長職務)
  • 周大文(1931年2月27日 - 1933年4月,北平特別市改為北平市)
北平市政府市長
  • 周大文(1931年4月27日 - 1933年6月16日,1931年4月 - 6月由胡若愚暫代市長職務)
  • 袁 良(1933年6月16日 - 1935年11月1日)
  • 宋哲元(1935年11月1日 - 8日,以二十九軍軍長代行市長職務)
  • 秦德純(1935年11月8日 - 1937年7月28日)
  • 張自忠(1937年7月28日 - 8月6日)
  • 熊 斌(1945年8月16日 - 1946年7月15日)
  • 何思源(1946年7月15日 - 1948年7月)
  • 劉瑤章(1948年7月 - 1949年2月4日在任,由中共北平市人民政府接管)

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談判,始於1948年11月18日。當時遼瀋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即將開始。北平和平解放正式談判,先後進行了三次:
第一次談判是在1948年12月中旬。當時平津戰役已經打響,北平正在被軍事包圍。傅作義派崔載之為代表同李炳泉(中共地下黨員)一起,帶電台和報務員、譯電員到河北省三河縣平津前線司令部所在地,與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進行了談判。
第二次談判是在1949年1月6日至10日。當時傅部主力35軍被殲,平津戰役勝負大局已定。傅作義派周北峯張東蓀到河北薊縣八里莊,同平津前線司令部領導人林彪聶榮臻羅榮桓劉亞樓進行談判,雙方草簽了《會談紀要》。
第三次談判是1949年1月14日至17日。14日上午人民解放軍向天津守敵發起總攻,當天傅作義派鄧寶珊周北峯作為全權代表,到河北省通縣西五里橋平津前線司令部,與林彪、聶榮臻、羅榮桓和劉亞樓進行談判,談判取得了成功。16日雙方簽署了《關於北平和平解決的初步協議》14條。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參謀處長蘇靜與華北“總部”政工處長王克俊及崔載之,分別代表雙方在《關於北平和平解決問題的協議書》上簽字。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軍入城接管防務,至此,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北平閲兵儀式

1949年月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結束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全殲國民黨軍隊154萬人,完成了中國歷史上革命與反革命決戰的偉大任務,中國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尤其令北平人民額手稱慶的是,在各方人士的通力合作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兵不血刃,和平接管了古都北平。
1949年3月25日凌晨6時,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乘專列抵達北平清華園站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機關及中共中央五大書記由河北省建屏縣西柏坡村移駐河北省北平市。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遷入河北北平辦公,表明中華民族即將揭開歷史的新篇章。遵照中共指示,這次閲兵決定在北平西苑機場舉行,以檢閲部隊為主,邀請各界羣眾代表參加。
西苑機場位於北平西郊,是我國華北地區最重要的軍用機場之一。二戰時這裏曾是日本侵略者肆虐瘋狂的軍用機場,1948年12月中旬北平西郊解放後,人民解放軍接管了這座飛機場。這一帶地形開闊,便於部隊和羣眾擺開隊形,同時離預先安排的黨中央進入北平後的第一站駐地頤和園香山公園都比較近,便於中央首長行動;而且這裏靠近山區,可以防止敵機空襲破壞。
1949年3月25號這一天,北平西郊機場成為迎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入城閲兵的廣場。這次閲兵的規模雖然比不上後來開國大典的閲兵,但它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的大規模閲兵儀式(也是幾個月後開國大典閲兵的一次預演)。
下午5時,中共中央在北平西苑機場舉行了盛大的閲兵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一軍和特種兵縱隊參加受閲。當穿着灰布軍裝的毛主席的偉岸身影出現時,軍樂隊高奏起歡樂的樂曲,早已等候在機場的工人、農民、學生、婦女等北平各界代表,立即爆發出震天動地的歡呼聲。毛澤東和朱德等中共領導人來到了北平各界羣眾代表的歡迎人羣中,人們爭相與他握手問好。毛澤東微笑着和歡迎羣眾握手,許多人緊握着毛澤東的手久久不願鬆開。
此時,一發照明彈升上天空。閲兵式開始。50門六〇炮發射出500發照明彈,天空頓時一片燦爛輝煌。人羣中爆發出熱烈掌聲,歡聲震天。緊接着,從南向北,一溜兒吉普車緩緩駛入機場,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彭真等中共領袖依次登上閲兵車,毛澤東神采奕奕地站在那輛繳獲的美式吉普車上,吉普車由東向西,在一行行、一列列威武整齊的人民解放軍行列前緩緩經過。
毛澤東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最高統帥,這是第一次在北平檢閲自己的軍隊。站在吉普車上的毛澤東、朱德,不住地向為全國解放做出巨大貢獻的官兵們含笑還禮,臉上露出無限的歡欣。
毛澤東乘坐的這輛車是他從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到河北北平的座駕,雖然還能用,但比較破舊。在西苑機場臨檢閲前,有人提出最好換輛好車,以顯示一下人民軍隊特別是最高統帥的威風。為此,朱總司令提出把自己的轎車讓給毛澤東。毛澤東堅持自己的意見説:“乘坐我們自己軍隊繳獲的戰利品,檢閲英雄的部隊不是更好嗎!”他的這一意見立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和稱讚。朱德也換了美式吉普車。
在雄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軍樂聲中,毛澤東乘坐的吉普車駛到坦克部隊跟前,成排的坦克整齊地停在那裏,坦克上的紅旗迎風飄揚,穿着整齊軍服的坦克手們立正一齊向毛主席敬禮,毛澤東含笑地向他們還禮。
前面是炮兵部隊,一排排高射炮直指藍天,一尊尊榴彈炮直視前方。炮身上插着獎旗,標誌着他們的功績。勇敢頑強的炮兵戰士,威武地站在炮身旁邊,接受毛主席檢閲。
隨着檢閲的車隊緩緩駛過,經歷過無數艱辛戰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包括野戰步兵、警衞部隊、坦克、榴彈炮、山野炮、高射炮和摩托化部隊,和從敵人手中奪來的美軍機械化裝備一起,激動地接受着最高領袖的檢閲。一個個年輕的戰士,以威嚴的軍容、勝利者的姿態,向領袖致以最崇高的軍禮。隊伍裏不時響起雷鳴般的口號聲:“毛主席萬歲!”“總司令萬歲!”“中國人民解放軍萬歲!”
毛澤東乘坐的車來到了跑道北部。這裏是英雄的步兵部隊,他們用興奮的目光迎接毛主席。毛主席過來了,“毛主席萬歲!”的歡呼聲驚天動地。毛澤東在車上親切地注視着每一個戰士,不斷地對身旁的檢閲指揮劉亞樓將軍發出稱讚的語言。車開到“塔山英雄團”的大旗跟前,劉亞樓向主席報告着英雄團的英雄事蹟,毛澤東細心聽着,並舉手還禮。
毛澤東乘坐的吉普車繼續向前開去……
檢閲車行至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迎候的地方,檢閲車都停了下來。
陸志韋、李濟深、沈鈞儒、陳叔通、馬敍倫、郭沫若、譚平山等100多名民主黨派領導人和無黨派民主人士都在這裏。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都下了汽車,同中國共產黨的真摯朋友親切握手,互致問候。
這些人之中的不少人士,毛澤東、周恩來大都在重慶談判時見過或是有過交往,有的在南京、上海時與周恩來打過交道,這幾年沒見,今日老友重逢,分外喜悦。還有些不太熟悉的新朋友,也是神交已久,分別由葉劍英、聶榮臻等一一引見,與毛澤東等人親切交談,足有半小時之久。
中共中央進入北平,與陸志韋等民主人士合影 中共中央進入北平,與陸志韋等民主人士合影
毛澤東、朱德總司令同前來歡迎他們的資深高等教育界代表、燕平大學校長陸志韋先生以及著名民主人士李濟深、沈鈞儒、黃炎培、馬敍倫等人一一親切握手,合影留念【左起:陸志韋、沈鈞儒、朱德、董必武、李濟深、陳其瑗、郭沫若、黃炎培、毛澤東、林伯渠、馬敍倫】,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瞬間。
在人羣中,一個穿長衫戴禮帽有着魁梧身材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傅作義將軍(在解放戰爭後期,他作為華北“剿總”司令員毅然率部起義,保護了舉世聞名的古都北平,也參與創造了“綏遠方式”的偉大勝利)。他和毛澤東的兩雙大手緊緊地握在一起,親切交談。傅作義將軍感慨地説,“看到第四野戰軍三個步兵團、一個摩托化團、兩個炮兵團和一個坦克營組成的方隊,威武雄壯,氣宇昂然,解放軍不愧是一支無堅不摧的勝利之師呀!”毛澤東高度評價:“和平解放北平,宜生功勞很大,人民永遠不會忘掉你!”
眼看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周恩來抬起手腕看了看錶。對大家説:“朋友們,先生們,謝謝大家到這裏來歡迎毛主席、黨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進駐河北北平。天快黑了,請諸位先生早些回去休息吧,以後有機會再談,以後見面的機會多得很。”
參考資料
  • 1.    李金龍.《中華上下五千年》:吉林文史出版社,2018-5:第:2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