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平和平解放

(歷史事件)

鎖定
北平和平解放是中國解放戰爭平津戰役的尾聲。1949年1月15日,天津的國民黨守軍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殲滅,北平的國民黨守軍陷於絕境。16日,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部副總司令鄧寶珊代表總司令傅作義與解放軍代表林彪、羅榮桓、聶榮臻會面商談,雙方於21日達成《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22日,北平傅作義所部25萬守軍按協議陸續撤出市區,接受解放軍改編。31日,解放軍和平入城 [1]  ,平津戰役結束。至此,中國共產黨控制了華北主要城市及大片地區。
中文名
北平和平解放
發生時間
1949年1月31日
發生地點
北平
主人公
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傅作義

北平和平解放歷史背景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奪取全國勝利的決定性階段。中共中央科學地分析了全國的形勢,及時抓住有利時機,在人民解放軍總兵力還沒有超過國民黨軍的情況下,當機立斷,毅然決定進行戰略決戰,實現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權的總任務。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的濟南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濟南的解放,使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從9月12日開始,東北解放軍發動遼瀋戰役。華北野戰部隊認真貫徹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大部分主力開赴冀東、察綏等地破路攻城,積極配合東北戰場作戰,使北平傅作義集團難以抽調主力支援東北國民黨軍隊。11月2日,遼瀋戰役勝利結束,東北全境獲得解放,百萬東北野戰軍成為一支強大的戰略後備隊,為解放平津和華北創造了有利條件。 [2] 
12月中旬,東北野戰軍第三、五、六、十縱隊及華北野戰軍第七縱隊聯合行動,以20萬兵力實施對北平城的最後包圍。東線、南線的軍事包圍幾乎未遇有力抵抗。14日,十縱佔領武清、廊坊,切斷了平津路,冀東軍區部隊佔領通縣;16、17日,三縱先後抵達永樂店、馬頭鎮、張各莊一線。而西線、北線的軍事包圍,經歷了激烈的戰鬥。12日,五縱由平谷、薊縣出發,13日,經圓明園,14日攻佔豐台及宛平城,25日,擊潰國民黨第92、94軍五個師的進攻,進入北平西南郊;七縱隊佔領涿縣、良鄉;十一縱隊於14日佔領香山、黃莊,殲敵一部,17日佔領門頭溝、石景山,繼而進駐萬壽山、五塔寺,直逼西直門、德勝門。
至此,解放軍全部完成對傅作義集團的戰役分割與包圍。敵軍被圍困於平、津、塘、新、張五個據點,其首尾不能相顧,南逃無路,西遁不成,為解放軍逐次殲滅傅作義集團創造了有利條件。12月下旬,解放軍開始對華北國民黨軍隊殲滅作戰。22日,華北野戰軍對新保安發動強攻,經過十個小時的戰鬥,全殲傅作義王牌第35軍。23日拂曉,張家口守軍主力向東北方向突圍,次日被分割圍殲。1949年1月15日,解放軍經過29個小時激戰,堡壘林立的天津被攻克,全殲守敵13萬。新保安、張家口和天津戰役的勝利結束,為和平解放北平創造了有利的時機。 [2] 

北平和平解放歷史過程

北平和平解放雙方談判

北平和平解放正式談判,先後進行了三次:
和談是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確定的方針和原則,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與傅作義派出的代表進行的。雙方正式接觸和談判共進行了三次,經過曲折和鬥爭終於達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協議。
傅作義 傅作義
第一次和談是在12月中下旬。這時,東北野戰軍與華北軍區的部隊已攻佔了南口、海淀、豐台、黃村等地,完成了對北平的包圍。此前北平地下黨學委在安排傅冬菊和通過劉厚同做傅作義工作的同時,又佈置在《平明日報》任採訪部主任的地下黨員李炳泉,通過他的堂兄、華北“剿總”總部聯絡處處長李騰九去做傅作義的工作。北平被圍後,傅作義仍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經傅冬菊、劉厚同等人勸説,才決定派其親信、《平明日報》社社長崔載之為代表和共產黨聯繫。17日,崔、李到達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駐地附近。崔代表傅作義提出,要解放軍停止一切攻擊行動,兩軍後撤,通過談判達到平、津、張、塘一線和平解決問題。他還提出,要解放軍將被包圍在新保安的傅系第35軍放回北平城;傅作義通電全國,宣佈北平實現和平解決;建立華北聯合政府,傅的軍隊由聯合政府指揮等等。但中共談判的基本原則為“爭取敵人放下武器”。中央軍委認為,解放軍已兵臨城下,傅作義提出的條件缺乏誠意,所派代表崔先生“態度很好”,但非其親信,“只是一種試探性的行動”。由於雙方分歧很大,這次接觸未獲任何結果。
第二次和談是1949年1月上旬。傅作義派周北峯為代表,並由燕京大學教授、中國民主同盟副主席張東蓀陪同。7日,周、張抵達薊縣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8日,平津前線主要將領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等同赴談判桌。東北野戰軍政委羅榮桓表示,同意傅提出的建議,平、津、塘、綏一攬子談,和談的原則是“所有軍隊一律解放軍化,所有地方一律解放軍化”。經過兩次談判,根據中共提出的整編華北國民黨軍隊的方案,雙方草簽了由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執筆的《會談紀要》,並寫明1月14日為傅方答覆的最後期限。
此時傅作義仍首鼠兩端,還想拖延時間,討價還價。在談判期間,又在北平城內修建了天壇、東單兩處臨時機場,南京來的飛機起落頻繁。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軍委決定解放軍於1月14日對天津國民黨發起總攻,同時準備攻打北平。
第三次和談是1949年1月中旬進行的。1月14日,傅作義的全權代表鄧寶珊偕同周北峯,抵達通縣解放軍平津前線總部,同林彪、聶榮臻、羅榮桓進行正式談判。從第二次談判後到這次談判,在短短的幾天時間內,戰爭形勢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1月15日,解放軍攻克天津,守敵被全部圍殲。至此,北平成了一座孤城,20多萬守敵完全在解放軍嚴密包圍之中,傅作義已經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籌碼了。1月16日晚,解放軍平津前線核心將領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等,會晤傅作義的談判代表。林彪指出,解放軍在戰略全局上已取得明顯優勢,“死守北平是不可能的”,“為保障北平居民及城市不受損害”,中共中央“仍甚望和平解決,惟不可再拖時間”,限傅作義部隊於21日開始出城改編。鄧寶珊當即表示“完全可以照辦”,請解放軍一起入城。同日,平津前線司令部向鄧寶珊面交了林彪、羅榮桓為敦促和平解放北平問題致傅作義的公函。 [2] 

北平和平解放和平入城

1月19日,雙方代表在北平城內根據在城外已達成協議的基本精神,逐條具體化,最後形成了一個正文18條、附件4條,共計22條的《關於北平和平解決問題的協議書》。協議書報經中共中央軍委修改後,作為正式協議,於21日由東北野戰軍前線司令部代表蘇靜和傅作義的代表王克俊、崔載之以“華北總部”的名義在協議上籤了字。21日,傅作義召集高級軍事將領開會,宣佈和平改編方案。22日,傅作義在《關於北平和平解放問題的協議書》上簽字,並發表廣播講話。
自1月22日至31日,國民黨軍隊的華北“剿總”總部,第4、第9兵團部及8個軍部、24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連同特種部隊及非正規軍,總計25萬人,全部開到城外指定地點,聽候改編。1月31日,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進入北平接管防務,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1949年1月31日,北平換防,和平解放。 1949年1月31日,北平換防,和平解放。 [3]
為了慶祝北平和平解放的偉大勝利,歡慶北平回到人民懷抱,同時顯示人民解放軍的強大力量,平津前線司令部決定舉行盛大入城式,並報中央軍委批准。毛主席特別要求隊伍一定要從東交民巷經過,舊中國這裏是帝國主義的天地,中國的軍警都不得進入。而今,北平解放,解放軍將從這裏昂首闊步通過,宣告那段恥辱的歷史結束了! [5]  2月3日,解放軍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儀式。上午10時,入城式開始。入城部隊從永定門進入,沿着永定門大街、前門大街浩浩蕩蕩、威武莊嚴地進入市區。北平市民、學生、工人傾城而出,手執旗幟,高呼口號,熱烈歡迎人民解放軍入城。 [2] 

北平和平解放歷史意義

北平和平解放與和平接管的意義是巨大、深遠的,為當時尚待解放的城市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範例。當時把北平的和平解放稱作“北平方式”。在“北平方式”8個月後,出現了“綏遠方式”。原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董其武效仿傅作義將軍的做法,力排艱難和障礙,通過雙方談判達成和平協議,終於1949年9月19日和平解放了綏遠。之後,南方几個城市的解放也效仿了“北平方式”。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