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12日,林彪、羅榮桓率東北解放軍發動攻擊,連克昌黎、灤縣、興城、綏中、義縣,國民黨軍被分割在錦州、錦西、山海關地區。蔣介石急調北寧縣的5個師和山東的2個師,連同原在錦西4個師,共11個師,於10月10日至1 5日猛攻塔山,以解錦州之圍,但未能突破解放軍的陣地。
10月11日,廖耀湘指揮的國民黨軍第九兵團11個師和3個騎兵旅由瀋陽馳援錦州,亦被阻止在黑山、大虎山東北地區。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市發起攻擊,15日攻克,全殲守敵,俘敵10萬餘人。
東北野戰軍主力於26日在黑山、大虎山將第九兵團包圍,經兩天激戰,殲10萬人,廖耀湘等多名高級將領被俘。 11月2日解放瀋陽、營口,再殲敵近15萬人。
[4]
- 名 稱
- 遼瀋戰役
- 發生時間
- 1948年9月12日 至 1948年11月2日
- 地 點
- 今遼寧省、吉林省
- 參戰方
- 東北野戰軍,國民黨軍隊
- 結 果
- 東北野戰軍獲勝
- 參戰方兵力
- 東北野戰軍70萬人
目錄
- ▪ 攻佔瀋陽營口,解放東北全境
- 4 戰役結果
- 5 戰鬥序列
- ▪ 東北人民解放軍
遼瀋戰役歷史背景
編輯中國人民解放軍從1947年下半年轉入戰略進攻後,經過一年的內線和外線作戰,殲滅了大批國民黨軍,把主要戰場由解放區推進到國民黨統治區,並直接威脅其政治經濟中心南京和上海。至1948年7月,國民黨軍的總兵力由戰爭開始時的430萬人減少為365萬人,其中正規軍198萬人,能用於第一線作戰的僅174萬人,且被分割在以瀋陽、北平(今北京)、西安、武漢、徐州為中心的5個戰場上,在戰略上陷入被動。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則由戰爭開始時的120餘萬人發展到280萬人,其中野戰軍149萬人,武器裝備日益改善,作戰經驗更加豐富,已具有進行大規模運動戰、陣地戰,特別是城市攻堅戰的能力。各解放區已連成一片,在戰略上可以直接互相支援。
在東北戰場,人民解放軍經過1947年夏、秋、冬季三次大規模攻勢作戰,共殲國民黨軍38.8萬餘人,擴大解放區30.7萬平方千米。冬季攻勢後,部隊進行了擴充與休整。到1948年8月,總兵力已達103萬人,其中野戰軍有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共54個師70萬人,另有地方部隊(包括二線補充兵團)33萬人。各部隊開展了大練兵和新式整軍運動,軍事和政治素質大為提高。此時,東北地區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獲得解放,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解放區得到進一步鞏固,工農業生產尤其是軍工生產有了較快發展,人力物力比較充足。
國民黨軍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衞立煌所部遭到人民解放軍連續打擊後,處境困難。其總兵力雖然尚有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旅),加上地方保安團隊共約55萬人,但被分割、壓縮在瀋陽、長春、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內。由於北寧鐵路(今北京—瀋陽)若干段及營口為人民解放軍所控制,長春、瀋陽通向山海關內的陸上交通已被切斷,補給全靠空運,物資供應匱乏。對此,其統帥部深感憂慮。為保存實力,曾考慮放棄長春、瀋陽,打通北寧鐵路,將主力撤往錦州,以便伺機轉用於華北、華中戰場。但又顧慮將會在政治上、軍事上造成嚴重後果,因而未敢貿然決策,處於是撤是守舉棋不定的狀態。
遼瀋戰役戰前部署
編輯遼瀋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共中央從全國整個戰局出發,認為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決定把戰略決戰首先放在東北戰場,並制定了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採取“關門打狗”的戰法把國民黨軍關在東北,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
[7]
以6個縱隊、3個獨立師、1個騎兵師和炮兵縱隊的主力,夜行曉宿,長途奔襲,包圍錦州及北寧線上各點;
以1個縱隊在開原地區準備阻擊長春之敵突圍;
以1個縱隊、6個獨立師和炮縱一部繼續圍困長春。
遼瀋戰役國民黨軍
東北國民黨軍由國民黨東北“剿總”總司令衞立煌上將指揮,轄有4個兵團,共計14個軍44個師55萬人,但已被分割在長春、瀋陽、錦州3個地區內,長春、瀋陽的補給已全靠空運。
其中,衞立煌率周福成第八兵團、廖耀湘第九兵團,共8個軍24個師30萬人,駐守瀋陽及外圍的本溪、撫順、鐵嶺、新民地區,作為防禦中樞,準備隨時增援長春、錦州;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鄭洞國中將率第一兵團,共兩個軍6個師10萬人,駐守長春孤城,以牽制東野主力;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中將率盧浚泉第六兵團,共4個軍14個師15萬人,駐守義縣至秦皇島一線,重點在錦州、錦西地區,以確保與關內的聯繫。
1948年3月,蔣介石計劃把瀋陽國民黨軍主力撤至錦州,以便與華北傅作義配合,進可以奪回東北,退可以撤往關內。而衞立煌則力主固守瀋陽、長春、錦州三大戰略要點,保全東北,待變而起。廖耀湘等東北將領也大都支持衞的方案,而反對蔣的計劃。直到9月遼瀋戰役打響,國民黨軍統帥部對東北戰略尚無決策,蔣、衞仍然在為打不打通沈錦線將主力撤到錦州的問題而爭執不休。
[10]
遼瀋戰役戰役經過
編輯遼瀋戰役切斷北寧線,阻擊援錦之敵
1948年9月12日,遼瀋戰役正式打響。東北野戰軍南下錦州,率先在北寧線錦州至昌黎段向國民黨軍發起進攻,隨後不斷擴大戰果,切斷北寧線、孤立錦州。錦州被圍後,蔣介石大為惶恐,於10月2日親抵瀋陽謀劃對策,決定以瀋陽地區11個師加3個騎兵旅,由第9兵團司令廖耀湘指揮,組成“西進兵團”;從華北及山東抽調7個師,連同錦西、葫蘆島的4個師,共計11個師,由第17兵團司令侯鏡如指揮,組成“東進兵團”,企圖東西對進,與我軍在錦州實施決戰,著名的塔山阻擊戰由此打響。
塔山位於錦西、錦州之間,距錦州國民黨軍前沿陣地約30千米,北寧鐵路、錦榆公路縱貫其間,可謂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10月4日,東北野戰軍指揮部指示,塔山阻援部隊要採取堅決固守、寸土不讓的方針,“準備在此線死守不退”。國民黨軍方面,西進的廖耀湘兵團徘徊不進,他在等待“東進兵團”突破塔山防線後,才敢放心大膽地向錦州推進。10月10日起,敵“東進兵團”乘我陣地尚未鞏固之際發起猛烈進攻,一度進佔我前沿陣地。但由於我軍頑強阻擊,經6晝夜苦戰,“東進兵團”始終沒能越過塔山一步。由於廖耀湘的消極避戰,“西進兵團”始終沒有給攻錦部隊造成太大壓力,蔣介石的東西對進戰略徹底失敗。
[11]
遼瀋戰役攻克錦州,和平解放長春
錦州戰役形勢(2張)
長春方向,我軍自1948年6月起就開始了長期圍困,長春守敵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儘管多次突圍,均被我圍困部隊粉碎。錦州失守後,在我軍強大的政治攻勢下,位於長春的國民黨第60軍軍長曾澤生於17日率部起義,新7軍軍長李鴻於19日率部投誠,鎮守長春的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成為“光桿司令”,無奈放下武器宣佈投降,長春和平解放。
[11]
遼瀋戰役發起遼西會戰,聚殲“西進兵團”
在我軍解放錦州時,廖耀湘的“西進兵團”一直在彰武、新立屯地區踟躕不前。錦州失守後,東北“剿總”總司令衞立煌曾主張該兵團退守瀋陽,或是轉向營口。然而,蔣介石判斷東北野戰軍攻錦作戰傷亡很大,需經較長時間休整補充才能再戰,遂令“西進兵團”與“東進兵團”再度配合務求奪回錦州,重新打通出關陸上通道,爾後掩護瀋陽守軍經鐵路撤入關內。敵另以位於遼陽的部隊南下,搶佔營口,以備“西進兵團”前進受阻時改經營口會同瀋陽守軍從海上撤退。蔣介石還委任杜聿明為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指揮撤退行動。
10月20日,東北野戰軍決定發起遼西會戰,攻錦部隊北上劍指國民黨軍“西進兵團”。21日,得到加強的“西進兵團”向南發起攻擊,23日到達黑山、大虎山地區,進攻勢頭被我軍攔了下來。為儘快打通撤退通道,24日,廖耀湘指揮5個師兵力,在200多門重炮和數十架飛機支援下猛攻我黑山、大虎山陣地。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等部在黑山進行頑強阻擊、浴血奮戰,始終固守陣地,為我主力從錦州趕赴黑山、大虎山爭得了寶貴時間。
久攻黑山、大虎山不下的廖耀湘部,9個師被合圍於黑山以東沿公路兩側地區,另3個師被合圍於大虎山以東地區。26日,我軍對“西進兵團”展開向心突擊,由於廖耀湘指揮所被我軍佔領,各部失去指揮,人馬驚慌失措、棄甲曳兵、潰不成軍。激戰至28日拂曉,我軍全殲敵兵團部及5個軍部、12個師(旅)等共10萬餘人,俘廖耀湘。殲滅國民黨軍“西進兵團”,標誌着遼瀋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
[11]
遼瀋戰役攻佔瀋陽營口,解放東北全境
衞立煌在“西進兵團”被殲後,感到大勢已去,遂將據守瀋陽外圍據點的部隊調進城內加強城防,本人於10月30日匆忙乘飛機逃走。第8兵團司令官周福成統一指揮殘部約14萬人駐守瀋陽,妄圖做垂死掙扎,並伺機經營口從海上撤退。為全殲衞立煌集團餘部,中央軍委於10月27日電示東北野戰軍,須以有力兵團阻塞敵人向海上的逃路。東北野戰軍遂調整部署,31日對瀋陽實現四面合圍,並以3個縱隊和1個獨立師直插營口。
11月1日凌晨,東北野戰軍對瀋陽國民黨軍發起總攻,守軍除第207師、第53軍一部有所抵抗外,其餘部隊在軍事壓力和政治爭取下紛紛投誠。2日,我軍佔領東北最大的重工業城市瀋陽,殲滅國民黨軍東北“剿總”及1個兵團部、2個軍部、7個師(旅)、3個騎兵旅及地方部隊共13.4萬人。
營口方向,我第9縱隊率先進抵營口外圍,第7、第8縱隊等部進佔遼陽、鞍山、海城後直逼營口。11月2日晨,第9縱隊強攻並順利奪佔營口,殲滅守軍1.4萬餘人,摧毀敵運輸艦1艘、軍用商船22艘,國民黨軍殘部1萬餘人從海上逃離。錦西、葫蘆島地區的國民黨軍於9日撤走,東北野戰軍於10日佔領錦西、葫蘆島。至此,東北全境解放。
[11]
遼瀋戰役戰役結果
編輯遼瀋戰役歷時52天,東北人民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正規軍1個“剿總”總部、1個指揮所、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6個整師(旅),非正規軍9個師(總隊),共45個師,總計47.2萬人。其中斃傷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起義、投誠9.09萬人。俘虜及接受投誠的國民黨將級軍官209人,其中中將23人、少將186人。主要繳獲:各種炮6546門、輕重機搶1.6293萬挺、長短槍20.3971萬枝、飛機9架、坦克160輛、裝甲車180輛、汽車2261輛、戰馬2.3595萬匹、大車1062輛、電台353部、炮彈27.018萬發、槍彈2435萬發,及其他大批作戰物資和軍用設施。
東北人民解放軍為遼瀋戰役的勝利也付出了重大的犧牲,共損失人員6.9213萬人,其中陣亡1.401萬人(團以上幹部18人)、負傷5.3329萬人、失蹤1874人;損耗各種炮127門、長短槍4483枝、輕重機槍587挺、擲彈筒85具、手榴彈13.6169萬枚、炮彈15.619萬發、槍彈697.4萬發、炸藥3.8187萬斤。
[12]
遼瀋戰役戰鬥序列
編輯遼瀋戰役東北人民解放軍
- 總兵力
東北人民解放軍(1947年更名,原名東北民主聯軍,也稱東北野戰軍)自1945年被派往東北後,發展、壯大了自身力量,自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前,兵力已有30萬。經歷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等戰役後,不斷擴充,發展力量,在遼瀋戰役爆發前,東北人民解放軍已經擁有野戰部隊70萬人,地方部隊30多萬人。在東北有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特種兵)、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共54個師70萬人。
[3]
司令部成員 | 司令員林彪(代號101)元帥 |
---|---|
政治委員羅榮桓(代號102)元帥 | |
參謀長劉亞樓(代號103)上將 | |
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政大將 | |
政治部副主任陶鑄(無軍銜) | |
作戰處處長 蘇靜中將 | |
第二兵團領導成員 | 司令程子華(無軍銜) |
政委黃克誠大將 | |
第一兵團領導成員 | 司令蕭勁光大將 |
副司令員陳伯鈞上將 | |
政委肖華上將 | |
政治部主任唐天際中將 | |
參謀長解方少將 | |
副參謀長潘朔端少將 | |
各縱隊領導成員 | |
備註以上各縱隊均有3個師,另外還有17個獨立師。 | |
遼瀋戰役國民黨軍隊
軍隊 | 職位 | 姓名 | 備註 |
---|---|---|---|
東北剿匪總司令 | 國民黨二級上將 | ||
東北剿匪副總司令 | |||
參謀長 | |||
錦州指揮所主任 | 範漢傑 | ||
錦州指揮所副主任 | 賀奎 | ||
第一兵團 | 司令 | 鄭洞國 | 轄新編第7軍和第60軍。 |
新編第7軍軍長 | 該軍轄新編第38師、253師和290師,後放下武器,投誠。 | ||
第60軍軍長 | 曾澤生(解放軍中將) | 該軍轄182師、265師和286師,後起義,編為第50軍。 | |
第八兵團 | 司令 | 轄第53軍和第6軍。 | |
第53軍軍長 | 周福成 | 該軍轄116師、130師和270師 | |
第6軍軍長 | 該軍轄第207師、195師(後該師改隸第49軍) | ||
第九兵團 | 司令 | 轄新編第1軍、新編第3軍、新編第6軍、第49軍、第71軍和第52軍以及騎兵司令部。 | |
新編第1軍軍長 | 該軍轄新編第30師、50師和287師 | ||
新編第3軍軍長 | 該軍轄第14師、54師和292師 | ||
新編第6軍軍長 | 該軍轄新編第22師、169師和296師(後改隸第52軍) | ||
第49軍軍長 | 該軍轄第79師和105師 | ||
第71軍軍長 | 該軍轄第87師和91師 | ||
第52軍軍長 | 該軍轄第2師和25師 | ||
騎兵司令部司令 | 徐梁 | 轄騎兵第1、2、3旅 | |
錦州指揮所(駐錦州)司令 | 轄 第六兵團、新編第5軍和新編第8軍,第54軍一度歸其指揮。 | ||
第六兵團 | 司令 | 轄第93軍和第184師。 | |
第93軍軍長 | 該軍轄第263師、264師和266師 | ||
新編第5軍軍長 | 該軍轄第26師、293師和284師 | ||
新編第8軍軍長 | 沈向奎 | 該軍轄第288師、289師和88師 | |
第54軍軍長 |
遼瀋戰役歷史評價
編輯遼瀋戰役作為解放戰爭首場戰略決戰,實現了運動戰、圍殲戰、城市攻堅戰、陣地阻擊戰等多種樣式的緊密結合,且軍事鬥爭與政治攻勢密切配合,作戰行動與保障行動共同釋效,在特定作戰域中爭得了先機,在戰略指導、戰役指揮和戰術運用方面,藴涵着極為豐富的軍事財富,即便是對於帶有智能化特徵的信息化作戰,也有着重要的借鑑意義。遼瀋戰役的勝利,還造就了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並在東北地區建立了可靠的戰略後方,為後續決戰、解放全國奠定了雄厚基礎。
[11]
遼瀋戰役後世紀念
編輯遼瀋戰役紀念館始建於1959年,1988年10月遼瀋戰役勝利40週年之際新館落成。紀念館位於遼寧省錦州市烈士陵園內,南部矗立着高16米的遼瀋戰役紀念塔,塔身兩側是展示戰爭風雲壯烈場景的花崗岩浮雕,紀念塔東西兩側是由首碑、英名錄碑、尾碑組成的東北解放戰爭革命烈士紀念碑。
紀念館基本陳列有戰史館、支前館、烈士館、全景畫館和電教館等。戰史、支前和烈士三個館中展出了大量的圖片、照片和歷史文物。全景畫館中繪製着攻克錦州的激烈戰鬥場面,配以音響、燈光和戰火硝煙等特技,形象地再現了昔日的激戰情景。電教館裏人們通過觀看實地拍攝的戰爭場面紀錄片,增強了歷史的真實感。紀念館中的各種陳列和形象展示,全面反映了東北解放戰爭過程特別是遼瀋戰役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13]
- 參考資料
-
- 1. 遼瀋戰役後,我軍兵力數量第一次超過國民黨軍隊 .國防部[引用日期2016-09-25]
- 2. 關於遼瀋戰役⑴的作戰方針 .中國青年網.2010-05-13[引用日期2012-10-30]
- 3. “關門打狗”:遼瀋戰役決策過程中的幾次變化(2)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7-15]
- 4. 遼瀋戰役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4-17]
- 5. “關門打狗”:遼瀋戰役決策過程中的幾次變化--歷史--人民網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1-07-01]
- 6. 遼瀋戰役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2-08-17]
- 7. 我軍在兵力數量上第一次超過國民黨軍隊:遼瀋戰役之後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2-08-17]
- 8. 于風政,鄭毅主編;姜建東,楊鳳義副主編. 1921-2011中國共產黨九十年曆程 萬山紅遍[M].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05. 第543頁.
- 9. 李一戈. 人民軍隊戰爭全景紀實第2部 命運決戰[M].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1997.07. 第299頁.
- 10. 張洋編著,蕭勁光大將畫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04,第139-140頁
- 11. 覆盤經典戰例丨遼瀋戰役:開啓解放戰爭戰略決戰序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引用日期2022-08-17]
- 12.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第215頁.
- 13. 遼瀋戰役紀念館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08-17]
- 14. 遼寧錦州遼瀋戰役紀念館:一部紅色歷史的時光機 .中國文明網[引用日期2022-08-17]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