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大學

鎖定
中國大學初名國民大學,1917年改名為中國大學,是孫中山等人為培養民主革命人才而創辦。該校於1913年4月13日正式開學,1949年停辦,歷時36年。
孫中山先生為培養民主革命人才,於1912年仿日本早稻田大學在北京創辦中國大學,宋教仁黃興為第一、二任校長,孫中山先生自任校董。中國大學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反帝反封建革命鬥爭中一直走在前列,以李大釗、李達、吳承仕、楊秀峯等為代表的一批“紅色教授”在學校傳播馬克思主義,學校培養出了以李兆麟、白乙化、董毓華、段君毅、張致祥、任仲夷、徐才、李大偉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英雄和國家棟梁。 [2] 
中文名
中國大學
外文名
University of China
簡    稱
中大
創辦時間
1913年4月
辦學性質
公辦大學
主管部門
國民政府
知名校友
李兆麟
知名校友
白乙化
董毓華
段君毅等
所屬地區
中國北京
首任校長
宋教仁
末任校長
王正廷
存在時間
1913—1949

中國大學辦校歷史

民國2年(1913年)4月13日,私立國民大學正陽門內西城根前願學堂舊址(今前門西大街13號北京市第29中學校址)開學。這所學校是時任國民黨理事長的孫中山先生和著名教育家馬鄰翼(1874年~1938年,字振吾,湖南邵陽人,留學日本,後任北京政府教育部代理總長)倡議創辦的。首任校長是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1882年~1913年,字遁初,湖南桃源人,留學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民元農林總長),繼任校長黃興(1874年~1916年,國民黨理事,字克強,湖南長沙人,日本東京弘文學院畢業,民元南京臨時政府陸軍總長)。初創時期,學校只設法、政兩科專門部,以及法政別科和預科。 [3] 
1914年1月1日,經時任國務總理的熊希齡(1870年~1937年)接治,國民大學與上海吳淞公學合併,北京部分改稱中國公學大學部,隨即開設法、商、政本科。是年5月19日,經教育部認可。1916年中國公學大學部有教員85人,職員20人,學生1250名(其中含專門部985名和預科115名)。1914年~1916年,先後任職校長的有:賈雲鵬、林長民(字宗孟,福建閩侯人,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曾任眾議院秘書長)和王印川(字月波,河南焦作人,留學日本,曾任眾議院秘書長)。1917年3月5日,由於中國公學上海部分停辦,北京部分改名中國大學。同年8月19日,中華大學撤銷,併入中國大學。1919年,中國大學學生積極參加了“五四”愛國運動。同年增設文科。1924年繼姚憾任中國大學校長的是王正廷(1882年~1961年),字儒堂,浙江奉化人,美國耶魯大學畢業,曾任廣州軍政府外交總長。1925年全校有教職員132人,學生1600名。這年9月2日,中國大學遷入西單二龍坑前清鄭王府舊址(今大木倉衚衕35號教育部所在地)。1927年中央大學停辦後併入中國大學。 [3] 
1930年10月,遵國民政府教育部令,中國大學改稱中國學院,隨即立案。這年預科停辦,改建附屬中學,以正陽門內舊址為校址。1934年,中國學院設有法律、政治、經濟、國學、哲學、教育、西洋文學七系,法律、政治經濟、商業、師範四科。全院教員144人,在校生1381名(其中專科523名)。建立以來至本年,已有畢業生本科1005名,專科2265名,法律別科96名和政治經濟別科388名。1936年學院添設理科,當年全院學生有1300餘名。這年王正廷院長因出任駐美大使離平,12月5日何其鞏(1898年~1955年)成為中國學院第二任院長。何氏克之,安徽桐城人,曾任北平特別市市長、安徽省教育廳廳長。1937年上半年,全院有教員117人,職員37人,工役57人,學生821名。 [3] 
1937年8月日軍佔領北平後,學院人丁頓減,年終有教員69人,職員35人,工役36人,學生401名。1938年在院生810名,1939年達到1190餘名,1940年830餘名,1941年2320餘名,1942年2400餘名。這正如於力所説:“近年經過校長何其鞏氏努力整頓的結果,學校地位蒸蒸日上了。”(《人鬼雜居的北平市》)中國學院是在淪陷的北平,僅有的兩所不在日偽控制之下,而為重慶國民政府承認學歷的高等學校之一。1942年該院《學則》中稱:“遵照中華民國教育宗旨,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為目的。”1943年,全校已擁有文科中文、歷史、哲學三系,理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三系,法科法律、政治經濟、商業三系,學生達到2920餘名。1944年又增設外文系,還有中文、歷史、哲學教育、政治、經濟、法律、商業在內的研究機構。正如何其鞏本人所説:“八年抗戰,竭力苦撐,校內建設,日有增色。”而“教職員等抱蘇武不屈之節,恥衞律附逆之行,埋頭於教室之中,授諸生以報國之秘,以備緩急之需。”(1946年12月該校呈北平市教育局文) [3] 
抗戰勝利後,何其鞏辭職,王正廷重新擔任中國學院院長,當時院址是新皮庫衚衕乙12號。1946年全院有教員139人,職員53人,學生3141名。1947年全院40個班級,學生共3120名。1948年6月28日,中國學院經教育部批准,正式恢復中國大學名稱,設文、理、法三學院,包括中文、歷史、哲學教育、外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法律、政治經濟、商業十系,另設研究部。 [3] 
1949年1月,中國大學副校長兼法學院長呂復(1878年~1955年,字健秋)教授,作為“北平人民的十一個代表”之一,出城和人民解放軍公開接洽,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貢獻。解放後,3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中國大學。這時全校尚有教職工200餘人,學生2700多名。4月19日決定中國大學停辦,除已有1455名分別考取華北大學華北軍政大學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和南下工作團外,所餘文、法兩學院七系師生併入華北大學,理學院三系師生併入北平師範大學。 [3] 

中國大學辦學成果

中國大學革命傳統

中國大學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在北京的歷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中,中大學生,都走在前列。在“三一八”慘案中,有與劉和珍一同犧牲的中大學生趙鍾鈺。在“一二·九”學生運動中,中大學生的表現極為突出。1935年12月9日清晨,軍警封鎖中國大學,中大學生會主席董毓華等率領學生隊伍越牆出校,湧上街頭遊行,最早來到新華門請願。在12月16日北平抗日大遊行中,董毓華和其他同學奪過水龍頭反射軍警。現在中學歷史課本上“一二·九”運動的圖片,就是根據當時現場搶拍的這幅照片繪製的。這是歷史的見證,是中國大學的光榮。 [4] 

中國大學人才培養

培養出一大批革命英烈和國家棟梁。據初步統計,中大及附中革命英烈有30人之多,如1927年4月與李大釗一起被軍閥張作霖逮捕殺害的姚彥、抗日名將李兆麟、抗日英雄白乙化等。老一輩革命家有段君毅、任仲夷、崔月犁、楊秀峯等。中國大學及附中在解放前的30多年曆史中,先後培養出兩萬多名學生,他們分佈於大陸各地和台港澳等地以及世界五大洲。其中,有許多人成為國共兩黨政界要員和知名學者,如楊易辰、莊世平等。澳門迴歸後,江澤民主席曾接見了中大畢業生、濠江中學校長杜嵐 [4] 
自1997年9月舉辦《孫中山創辦中國大學及附屬中學史料展》以來,引發了轟動效應:各級領導重視,社會各界關注;在港台及海外,反響強烈;至今已有6萬多人蔘觀,海內外40多家新聞媒體報道。 [4] 
2013年4月13日,中國大學北京校友會在京舉辦建校100週年紀念活動,51名80歲以上的老校友從全國各地趕來參加。北京中山堂和中大校友會聯合舉辦的中國大學百年紀念展覽,於4月9日開幕。展品計約230餘件,包括照片140餘張、書報刊60餘種。 [1] 

中國大學中共在中國大學

早在1920年李大釗創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説研究會之時,中國大學學生吳可便已加入其中。吳可和另一位中國大學學生宋介還是北京共產黨小組最早一批成員。宋介是《曙光》主編。這本創刊於1919年11月1日的雜誌,以“本科學的研究,以促進社會改革之動機”為宗旨,先是為科學救國搖旗吶喊,1920年年底以後成為馬克思主義宣傳陣地。1921年3月出版的《曙光》第2卷第2號分外絢麗。該期刊登陳獨秀在廣東公立法政學校的演講《社會主義批評》,並附上《區聲白先生致陳獨秀先生書》和《陳獨秀先生答區聲白先生書》,以此記錄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與無政府主義者的論戰。該期還刊載李大釗署名S.C的兩篇文章《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和《社會主義下之實業》。《社會主義下之實業》提出“用資本主義發展實業,還不如用社會主義為宜”。而在《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中,李大釗寫道:“我們現在還要急急組織一個團體。這個團體不是政客組織的政黨,也不是中產階級的民主黨,乃是平民的勞動家的政黨,即是社會主義團體。”這是有史以來首次有人公開呼籲在中國建立全國性的新型共產黨組織。 [5] 
1921年12月,中國大學秘密成立中共支部。1924—1936年間,擔任中共中國大學支部書記的有曾曉淵、鍾伯卿、王化成、張文海甘一飛等。他們均在李大釗、李達、范文瀾、陳伯達等左翼教師的薰陶下成長。1936年,經中共北方局批准,中國大學成立中共特別黨小組。 [5] 
參考資料
  • 1.    孫中山參與創辦的“中國大學”迎建校百年紀念日  .科學網.2013-04-13[引用日期2013-04-13]
  • 2.    徐一良著.《學府遺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11:第226頁
  • 3.    李鐵虎編著.《民國北京大中學校沿革》: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12:第72-74頁
  • 4.    劉建主編;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北京教育學院編寫.《豐碑 1949年以前北平基礎教育系統黨的活動紀實》:北京出版社,2005.06:第104-106頁
  • 5.    李秉謙編著.《一百年的人文背影 中國私立大學史鑑 第2卷》: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6.10:第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