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致祥

鎖定
張致祥(1909年10月—2009年12月18日),江蘇常州人。1926年在天津南開中學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9年脱黨。後考入中國大學、北平清華大學研究院參與愛國救亡活動。1935年參加革命工作,1936年重新入黨。曾任北平作家協會常委、北平和華北各界救國會執委,華北人民抗日自衞委員會常委,平西挺進報社社長,平北抗日根據地專員、地委常委,晉察冀日報社副總編輯,晉察冀軍區、華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參與開國大典籌備和部分現場指揮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軍區黨委常委,文化部副部長,對外文委副主任、黨組書記。1978年2月到中聯部工作。2009年12月1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 [1] 
中文名
張致祥
別    名
管亞強 [2]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09年10月
逝世日期
2009年12月18日
畢業院校
北平清華大學研究院
出生地
江蘇常州
代表作品
歌舞史詩《東方紅》

目錄

張致祥人物經歷

1949年9月2日,周恩來用毛筆簽署了“閲兵地點以天安門為好”的批示,確定了開國大典於天安門舉行。 [4] 
怎樣做好天安門城樓和廣場的裝飾工作,以及開國大典的一些活動細節,對沒有任何經驗的中共領導人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負責開國大典具體工作的彭真,北平市委的工作就已經千頭萬緒,他決定找一個懂行的人做自己的助手,負責天安門城樓上的具體佈置安排工作。最後,他選中了華北軍區宣傳部長張致祥。這個人選得到了周恩來的同意,這是一個革命熱情高、政治覺悟高、辦事能力強的人,更重要的是,張致祥一直負責文化工作,對閲兵、升旗等事宜,有過一些嘗試和書本知識。 [5] 
張致祥接受任務後,立即搬到天安門後側的西朝房去住,和現場擔任警衞和清理工作的戰士們一起吃住,日夜操勞在天安門和廣場上。 [5] 
天安門的美術裝飾工作,是張致祥找華北軍區文工團舞美隊隊長蘇凡領着乾的。已經潔淨的天安門,怎麼樣佈置才會更加喜慶,同時又符合古典建築的和諧之美?蘇凡給張致祥帶來了兩個日本人,一個叫小野亙澤,一個叫森茂,他們都是美術專家。在烽火連天的解放戰爭中,他們所在的抗敵劇社跟隨大部隊轉戰南北,在不停地設計舞台背景中,學習吸收中國民間的傳統文化,已經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了熟於心。蘇凡帶着他們倆從城牆根跑到城樓上,又從城台側跑到券門下,有時張致祥也來和他們一起量尺寸、出主意。幾經反覆,最後在二十幾種設計中選中了大宮燈的設計。 [5]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55分,毛澤東和一代開國元勳們來到天安門城樓下,稍事停頓後便按計劃沿着城西側的古磚梯道拾級向城樓上走來。軍樂隊總指揮羅浪目不轉睛地眺望着天安門西城台,他手中的指揮棒——紅纓槍和全體隊員的動作都如凝固了一樣紋絲不動。負責向軍樂隊發信號的張致祥,右手拿着一條紅綢子,站立在天安門城樓樓台的西南角上。當在城樓台階上走在前面的毛澤東還差兩步就要登上城台地的時候,張致祥對着廣場上的羅浪,將紅綢子用力地上下甩動了兩次,發出了奏樂的信號。心領神會的羅浪迅速搖動了他手中的紅纓槍,無時差地把信號傳遞給了各個分指揮晨耕等人。頓時,大軍鼓、小軍鼓、短笛、長笛、黑管、木管、大號、小號、長號、短號等各種樂器,一齊首先迸發出《東方紅》強有力的奏鳴曲。 [6]  開國大典從下午一直持續到了晚上,張致祥在天安門廣場整整忙碌了6個小時,圓滿完成了任務。 [3] 
2004年,《藝術人生》舉辦了一期有關參加開國大典的人物專題節目,第一個請來的就是張致祥,因為他是當時整個佈置的總指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