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伐戰爭

鎖定
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後,經過兩年多的鬥爭,廣東革命政權得到統一和鞏固,全國工農革命運動空前高漲,為北伐戰爭奠定了政治、經濟、軍事和羣眾基礎。在全國人民迫切要求和中國共產黨的影響與推動下,廣東革命政府決定出師北伐。
1926年5月,以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為骨幹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及第七軍一部作為北伐先鋒,開赴湖南,揭開了北伐戰爭的序幕。7月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佈北伐動員令及《告將士書》《告士兵書》《告廣東人民書》《告海外僑胞書》。9日,國民革命軍北伐誓師大會在廣州東校場舉行,黨政軍負責人和各界民眾5萬餘人蔘加大會。國民革命軍共有8個軍,約10萬人。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宣告北伐戰爭正式開始。北伐的主要對象是北洋軍閥三派力量:一是佔據河南、湖南、湖北的直係軍閥吳佩孚,約有兵力20萬人;二是佔據東北各省和京、津等地的奉系軍閥張作霖,連同受他節制、統治山東的張宗昌的軍隊在內,約有兵力30多萬人;三是佔領蘇、皖、浙、閩、贛5省的直係軍閥孫傳芳,有兵力20萬人左右。廣州革命政府組成的國民革命軍,共8個軍約10萬人。從雙方總兵力的數量來看,北洋軍閥佔有很大的優勢。但是,北洋軍閥的統治已失盡人心,內部又存在深刻矛盾,為北伐軍提供了利用矛盾、各個擊破的機會。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國民革命軍決定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按照上述戰略方針,1926年5月,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一部和第四軍所轄葉挺獨立團等部作為先頭部隊,出兵援助被吳佩孚軍隊擊敗而退衡陽的第八軍唐生智所部,拉開了北伐進軍的序幕。在兩湖戰場,1926年7月北伐軍迅速攻佔長沙後,國民政府召開軍事會議,採納中共中央和蘇聯顧問的建議,決定集中力量進軍武漢。8月26日晨,國民革命軍第四、第七軍開始向汀泗橋敵軍陣地發起進攻,經過一晝夜戰鬥,於27日晨攻克汀泗橋,打開了通向武漢的南大門。攻克汀泗橋之後,直係軍閥吳佩孚有萬餘兵力逃往賀勝橋。於是,北伐軍又發動了對直係軍閥部隊的第二次戰役。30日晨,北伐軍第四、七軍向賀勝橋發起進攻,於當日中午佔領賀勝橋,擊潰吳佩孚主力,隨即揮師武漢。8月31日,北伐軍乘勝追擊,到達武昌城。9月2日,北伐軍在武昌召開軍事會議,武漢戰役開始。剛開始由於指揮失誤,進攻武昌一再受挫。10月10日,北伐軍第四、第八軍再次對武昌發起總攻,佔領武昌城,俘敵軍1萬餘人。至此,吳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第四軍特別是葉挺獨立團在兩湖戰場上英勇殺敵,屢建奇功,為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立下了不朽功勳,贏得“鐵軍”的光榮稱號。在贛閩浙蘇戰場,江西之戰三攻南昌,於11月8日全殲守敵萬餘人;福建軍隊倒戈,12月上旬北伐軍不戰而下福州,至此基本消滅孫傳芳主力。同時,浙江戰場和蘇、皖、滬戰場也相繼勝利推進,1927年3月北伐軍先後攻佔上海、南京。從開始北伐以來,通過共產黨員在北伐軍中不懈的政治工作和模範行動,廣大官兵英勇作戰,工農羣眾在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的組織領導下積極支持和配合北伐軍作戰。到1927年3月僅10個月時間,國民革命軍便從廣州打到武漢、南京和上海,打垮了吳佩孚、孫傳芳兩大軍閥,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一直推進到長江流域。到1927年6月,武漢政府的北伐軍與北方國民軍會師中原,革命勢力便發展到黃河流域,席捲大半個中國,給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以沉重打擊。北伐戰爭是國共兩黨共同進行的一場革命的、正義的戰爭。在北伐過程中,國共兩黨之間雖存在矛盾,但基本上是團結的,能夠集中力量對敵。北伐軍將士英勇奮戰,以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北伐戰爭的輝煌戰果。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面臨崩潰。但是,北伐的勝利進軍,並未能扼制革命陣營的危機。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蔣介石、汪精衞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北伐戰爭所取得的勝利果實被以蔣介石、汪精衞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竊取。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編.中國共產黨歷史系列辭典: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