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1368年

鎖定
1368年,公曆閏年,共366天。農曆戊申年,猴年,明朝洪武元年,大明開國。這一年標誌着在中國統治近百年的元朝宣告結束。從此大明王朝開始了長達276年的統治時期。
中文名
1368年
外文名
A.D.1368
別    名
洪武元年
時間範圍
1368年1月1日 至 1368年12月31日
干    支
戊申年
生    肖
猴年
上一年
1367年
下一年
1369年

1368年中國紀年

1368年,戊申年,猴年,明朝洪武元年,大明開國。

1368年歷史大事

1368年明朝建立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統一王朝,定都南京,後於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北京。它建立於1368年,到1644年滅亡,共二百七十七年,先後經歷了16位皇帝。
朱元璋稱帝后,又經過20年征戰,統一全國。疆域最廣時,北達烏第河,東北達日本海,西達哈密,包括西藏在內的西南及東海南海諸島盡在版圖之內。朱元璋在政治、軍事等方面對前朝的制度革故鼎新,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加強了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採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社會經濟在洪武年間就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為明代社會經濟的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明成祖年間,明帝國達到了全盛時期,15世紀初,鄭和七次下西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明代自正統朝(1436)開始走向衰落,皇帝不事朝政,任由宦官當權,致使吏治腐敗,土地兼併加劇,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頻頻爆發。雖然有萬曆年間的張居正等人的改革,但都杯水車薪,無法挽救其衰敗之勢。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攻佔北京,宣告明朝統治的結束。
明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繼續發展的時代,但總的來看,我國的科技已落後於西方。但是隆慶開關之後,隨着大批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大批的西方科學技術來來到中國,西學東漸直接促進了明末思想的解放。明朝滅亡後,清朝的統治者為了防止漢族與外國交流而威脅自身統治,強化閉關鎖國,實行海禁,致使我國在東南沿海地區零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由於封建制度的束縛而夭折了。這一點導致了我們偉大富強的文明古國開始落後於西方諸強國。

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

自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參加元末農民起義郭子興部起,即表現出軍事才能和組織才能,自率一支農民起義軍,攻城掠縣,勢力漸次擴大。至正十六年,率師渡江,攻下集慶,改名應天府。遂以應天為據點,派兵四出,應天周圍郡縣,盡為朱元璋所有。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稱吳國公。至正二十四年,在消滅陳友諒的勝利聲中,自立吳王,立衙署,建百官,繼續調兵遣將,擴大戰果。在圍剿張土誠的同時,改元至正二十七年為吳元年。乘消滅張士誠的勝利,制定南征方國珍、陳友定,北伐元朝的戰略,兵將奉命而出,進展十分順利。第二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百官的勸進和擁戴下,於郊壇即皇帝位,國號大明,改元洪武,追尊四代。返回奉天殿,宣國公李善長奉冊寶,立妃馬氏為皇后、世子朱標為皇太子,以李善長徐達為左右丞相。其他有功文武之臣,皆給予進爵和獎賞。朱元璋在即位詔中,大談天命所歸:自宋運既終,天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傳及子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海內土疆,豪傑紛爭。我朱元璋本為淮右庶民,只是承上天眷顧、祖宗之靈,才在豪傑逐鹿之中而起,廣致英賢文武,拯救百姓,使之民安田裏。由於文武大臣、百司眾庶尊我為皇帝,勉徇輿情,而即帝位。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1368年明軍北伐和元朝滅亡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在進行南征張士誠方國珍等割據勢力的同時,決定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率25萬大軍,水陸並進,北取中原。朱元璋的北伐戰略有三個部署:第一步“先取山東,撤彼屏蔽”;第二“旋師河南,斷其羽翼”。在前兩步勝利後,形成三面包圍元朝的首都元大都的軍事形勢。第三步就是“進兵大都”,滅亡元朝。元朝雖調集各部兵馬作困獸鬥,但無奈大勢已去,元順帝攜太子北逃上都。明軍於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攻入元朝的首都大都,元朝滅亡。

1368年明代書法

明代的書法藝術,主要崇尚帖學。前期宋克、宋璲、宋廣的草書、楷書直接承元人,成績顯著。皇家倡導以二王楷書為範本,由沈度、沈粲兄弟為主要代表的書法家形成與宮廷院體畫相對應的“台閣體”。
中期,即吳門畫派活躍的成化至嘉靖年間,江浙一帶,尤其是蘇州地區的書法創作日益繁榮,出現了祝允明、文徵明、王寵等一批傑出的書法家,當時有“天下書法皆歸吾吳”(《藝苑卮言》)之説。號稱吳中三大家的祝、文、王等文人,在李東陽以及同裏的吳寬、王鏊、李應禎、徐有貞、沈周等人書風的影響下,上追晉唐古風,突破“台閣體”束縛,形成了個性鮮明的風格。
明晚期草書之風大盛。在前期陳獻章創制束茅代筆的“茅龍書”引導下,徐渭豪放不羈的狂草繼之,張瑞圖之峻峭,黃道周之偉岸,倪元璐之放逸,王鐸之騰挪……折射出大動盪時代人們的心態與創造力。在名震一時的“四大家”董其昌、邢侗、張瑞圖、米萬鍾中,主張“字須熟外生”的董其昌聲譽最著,他追求平淡古樸的書品與畫風,對於明末一直到清代中葉都有着很大影響。

1368年明代繪畫

明代的繪畫藝術,最主要的特點是畫派紛呈,名家輩出,大體可以歸結為以兩宋畫院風格為代表的院體畫和以元代黃公望吳鎮王蒙以及倪瓚為代表的文人畫兩大傳統的發展變異。明初在相當一段時期裏,追求雍容華麗和雄勁陽剛的“院體”與“浙派”佔據了畫壇的主導地位。而直接承繼元畫的文人畫傳統,一直到明代中葉,才隨着新經濟因素的發展與文人個性意識的自覺,逐步取代了“院體”的主流地位。明代末年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的局面,這與皇權的衰弛、城市的繁榮以及“實學”的興起不無關係。經晚明董其昌的倡導,使文人畫日益成為創作的時尚。明末,傳教士的來華,帶進了西方古典主義的油畫、版畫及其他工藝美術品,促使了中國藝術家對中西美術進行比較和對西畫方法的斟酌去取。

1368年明代傢俱

明代傢俱是中國傢俱史上的一個頂峯,是中國傢俱民族形式的典範和代表,在世界傢俱史上也獨樹一幟,自成體系,影響深遠,佔有重要地位。明代傢俱多用南洋進口的優質硬木,諸如黃花梨、紫檀木、紅木、鐵木、杞梓木等,質地堅硬,色澤柔潤,紋理優美,據説很多是明初鄭和下西洋時帶回中國的。明代傢俱的藝術特點是:造型簡潔,加工精細嚴謹,顯得精緻高雅,比例合度,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很和諧;尺度科學,符合人體功能要求;種類多,造型豐富;重點裝飾,少而精。具有很高藝術水平的明代傢俱,對中國乃至世界傢俱藝術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1368年明代瓷器

明代制瓷業以景德鎮為中心獲得了傑出的發展。主要成就是:景德鎮瓷胎繼續沿用了元代的“二元配方法”,創造了“脱胎”瓷器。石灰鹼釉基本形成,發明了吹釉法,釉下青花術普遍發展起來,它不但是景德鎮,而且成了全國瓷器生產的主流。在低温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各種釉上彩,達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成化(1465-1487)時期還開創了釉下青花和釉上鬥彩相結合的新工藝。單色釉技術有了較大提高,永樂、宣德時期的銅紅釉,充分顯示了明代窯工的高超技藝。除江西景德鎮外,福建德化的象牙白,山西晉南的法華三彩,也都反映了明代制瓷技術的傑出成就。景德鎮和法華三彩採用牙硝為助熔劑,是一項重要貢獻。明代還發明瞭階級式龍窯和倒焰式饅頭窯,為提高熱利用率,改善燒成條件和產品質量,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1368年明代金銀器

明代金銀首飾業比之前代有重大發展,出現了花絲工藝。花絲工藝是用很細的金銀絲編織,堆壘成首飾,其上再鑲嵌珍珠寶石,顯得玲瓏剔透,珠光寶氣,非常精細華貴。北京宮廷內府有花絲生產,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鳳冠就是內府所產。金冠是用極細的金絲編織成的,上有二龍戲珠裝飾,外表簡潔,裝飾精巧,工藝精細。鳳冠除用花絲鑲珠工藝外,還用點翠工藝裝飾,點翠即貼鮮明的藍綠翠鳥羽毛,龍鳳呈祥,金碧輝煌,珠光寶氣,異常華貴。明代的宮廷金銀飾物,器皿還有金花釵、雙鸞金簪、金壺、金爵、金盞、金碗、金盤、金匙、金盂、金粉盒等,大多鑲嵌珠玉,表現出精緻豪華的皇家氣派。

1368年明代琺琅器

掐絲琺琅工藝早在元代就已傳入我國,但直至明朝才得以發展,尤其是在景泰年間達到頂峯,後來人以此時之製品為標準,稱之為景泰藍。掐絲琺琅工藝有幾道主要工序,即先做金屬胎,一般採用銅胎,再將金屬絲做成花飾圖案燒焊或膠粘於胎上,形成框格樣的凹陷,然後將琺琅釉藥填充其間。經燒製後使琺琅熔化至完全透明並略帶藍色或綠色。如果在熔融時再加入用於着色的各種金屬氧化物,就可製成各色琺琅。經過多次燒製和填充琺琅料,再經過打磨等處理,就成為景泰藍工藝品。明朝時製造的景泰藍品種擴大,既實用又美觀。明代掐絲琺琅器專門由御用監承擔管理燒造,以滿足皇家的廣泛需用。現存品種有爐、盞、瓶、盒、軸頭、蠟台、尊等。

1368年明代服飾

明代服飾是中國歷史上“漢官威儀”的集大成者。明初廢棄了元朝服制,並根據漢族人民的習俗,將服飾制度作了重新規定,這就從指導思想上確定了明代服飾要恢復與體現漢官威儀--即中國漢民族的古制、封建的等級與尊卑貴賤。明代對帝后、文武官員、庶民服飾的樣式與尺寸、衣料、帽頂、繡樣、色彩,乃至鞋履都有嚴格規定,因為服飾最能“辨貴賤,明等威”。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晚明萬曆以後,明人的服飾發生了劇烈和顯著的變化,顯現出絢麗多姿的風采,婦女的着裝與衣飾,更是爭奇鬥豔。這一時期,男子的巾帽主要有烏紗帽、網巾、四方平定巾及六合一的統帽等;婦女的服飾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可以説,“美”入民家是明代服飾文化最為突出的特色和引人注目的社會風尚。

1368年明代漆器

中國漆器工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特別是到明代,漆器工藝發展達到了頂峯,無論是品種、技術都有長足的發展,並出現了總結漆器工藝技術的專著以及一批著名的能工巧匠。在明代還出現了中國古代惟一現存的一本漆藝專著——《髹飾錄》。該書由明後期漆藝大師黃成所著。它全面地介紹了中國豐富多彩的漆藝品種及其歷史,以及中國古代各種漆藝的裝飾手法,為後人進行漆藝創作開闢了廣闊的道路。中國古代漆器工藝的不斷髮展,不僅為我們留下豐富的遺產,而且還傳播到全世界,先是東亞、東南亞,繼而是西歐及北美。世界上一切製造漆器或用其他材料摹仿漆器的國家,無不或多或少受到中國的影響。但中國的能工巧匠們也善於吸收他國的長處,尊重別人的成就。這也是中國古代漆器工藝能不斷前進,不斷髮展的重要因素。

1368年朱升奉命纂修《女誡》

洪武元年(1368)三月一日,朱元璋命翰林儒臣修《女誡》。他對翰林學士朱升等説:“治天下者,修身為本,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於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使預政事。至於嬪嬙之屬,不過備職事、侍巾櫛。若寵之太過,則驕恣犯分,上下失序。觀察歷代宮闈,政由內出,沒有不釀成禍亂的。常言道,內嬖惑人甚於鴆毒。只有賢明之主,能防患於未然,昏庸之主,沒有不為其迷惑的。你們為我纂述女誡及古賢妃可以效法的事例,目的在於使子孫知所持守。朱升等遂奉命纂修。不久,即呈送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