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彬

(安徽籍革命烈士)

鎖定
黃彬(1912—1942),原名桂元,又名靜資,今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橫埠鄉黃山村人。七七事變爆發以後,黃彬毅然參加抗日隊伍民國26年(1937)10月,他先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後經長途跋涉,歷經艱難險阻,到達延安,同年底進入抗日軍政大學。次年抗大畢業,被派到新四軍四支隊工作。民國29年(1940)1月,黃彬率領一支200人的抗日遊擊隊,東進無為抗日,被編為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獨立營,活躍在桐、廬、無三縣交界的三公山地區,1942年秋,黃彬因去江南執行任務,返回時,船行至江中心,被日寇發現用炮艇擊沉,不幸犧牲。 [1] 
中文名
黃彬
別    名
黃靜資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42年
原    名
黃桂元
出生地
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橫埠鄉黃山村
人物生平
黃彬(1912—1942),原名桂元,又名靜資,今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橫埠鄉黃山村人。民國18年(1929年),黃彬(當時號桂元)從小學進入浮山中學,次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其時,兄黃鎮在浮山中學任教,積極領導組織學生運動,揭露學校當局與國民黨政府狼狽為奸,貪污剋扣教育經費、盤利學生生活費等醜惡行徑。黃彬在哥哥的影響與指導下,衝鋒陷陣,勇往直前,向封建衞道士猛烈開火。雖然多次遭到封建勢力的圍攻和反動軍警的恫嚇,而黃彬義無反顧,成為學生運動中流砥柱,學生們稱他為“急先鋒”。民國20年(1931),黃彬被學校當局開除,回到家鄉。但他沒有沉淪,沒有泄氣,沒有停止戰鬥,及時地投入了農民運動之中。在中共桐廬縣委領導下,民國21年(1932)3月,黃彬組織發動了吳橋、周潭、河澗、施灣、蝦溪5個農會的五六百會員以周潭鎮為中心的農民示威暴動,並正式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窮人要翻身“和“我們要吃飯、我們要生存”等戰鬥口號。在這次示威暴動中顯示了他的組織才能和指揮藝術。 [1] 
七七事變爆發以後,黃彬毅然參加抗日隊伍民國26年(1937)10月,他先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後經長途跋涉,歷經艱難險阻,到達延安,同年底進入抗日軍政大學。次年抗大畢業,被派到新四軍四支隊工作。不久,鄂皖區黨委劉順元又派他回桐城縣任武裝部長兼第二遊擊大隊大隊長。民國28年(1939)5月,在他的指揮下,一次夜襲湯溝鎮河南小街,就打死打傷日、偽軍50多人。同年8月,偷襲老洲頭日軍炮樓,全殲日、偽軍。此後,這一帶的日偽軍,只好龜縮在炮樓裏,不敢外出騷擾,並稱他為“飛將軍”。 [1] 
黃彬不僅在軍事上到處打擊日軍,而且重視政治攻勢,廣泛發動和組織羣眾,打人民戰爭。在管轄的區城內,組織青抗會和兒童團,各個關津路口,都設有盤查哨,不時截獲敵物資和掌握漢奸活動情況,並經常懲治漢奸,打擊日軍,使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1] 
民國29年(1940)1月,黃彬率領一支200人的抗日遊擊隊,東進無為抗日,被編為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獨立營,活躍在桐、廬、無三縣交界的三公山地區,神出鬼沒地在敵、偽、頑的夾縫中成長壯大。時國民黨製造“皖南事變”,桂頑也在江北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遙相呼應。6月,國軍保安團章淦大隊500多人尾追黃彬部隊,黃彬一讓再讓,並派人告誡章淦,不要幹兄弟相鬥使親者痛仇者快的事。章淦不聽勸告,還以為新四軍軟弱可欺,決心不戰不休,一心要拿黃彬的頭去邀功請賞。就在端午節前,激戰開始,雙方投入兵力各有1000餘人。新四軍方面,主要有黃彬部和林維先部;偽保安團方面,章途部擔任主攻,江子龍大隊打外圍接應。戰場在廬江縣磚橋、劉家墩—帶,鏖戰3晝夜,章淦被黃彬部擊斃,新四軍大獲全勝。磚橋之戰以後,黃彬部愈戰愈勇,先後轉戰於巢湖之濱。長江北岸,東到和含、西至桐廬,大小10餘戰,打得敵人心驚膽寒。民國31年(1942)初,黃彬領導的獨立營被編為新四軍第十旅第五十五團,他因戰功卓著被提升為該團副團長兼政治部主任,並參加皖江區黨委。是年秋,黃彬因去江南執行任務,返回時,船行至江中心,被日寇發現用炮艇擊沉,不幸犧牲,時年30歲。 [1] 
參考資料
  • 1.    樅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樅陽縣誌,黃山書社,1998年06月,第633-6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