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思齊

(元末將領)

鎖定
李思齊(1323年—1374年),字世賢,羅山(今屬河南省)人。 [9]  元末將領。 [10] 
1352年,李思齊與汝寧府達魯花赤察罕貼木兒組織地主武裝,鎮壓羅山紅巾軍,同年十二月,升任汝寧知府。後李思齊從察罕帖木兒在河南、長安、武關、益州等地,攻破紅巾軍。1355年,任四川行省左丞。1359年,李思齊率軍進駐鳳翔,破紅巾軍李喜喜部。1361年五月,圍殲紅巾軍李武、崔德餘部。此後,李思齊與元將、地主武裝首領張良弼結盟。同伐元將擴廓帖木兒。1365年,任陝西平章兼四川行樞密院事。 [9] 
次年,李思齊被關中諸將推為盟主,共拒擴廓帖木兒。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入陝,李思齊與明軍對抗,屢戰屢敗,後走臨洮。次年,李思齊降明,任江西行省左丞。 [9]  1370年,從攻擴廓帖木兒,昇平章政事。之後,奉命北去蒙古招降擴廓帖木兒,被截斷一臂。南歸後去世。 [11] 
全    名
李思齊
世賢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南羅山
出生日期
1323年
逝世日期
1374年

李思齊人物生平

李思齊鎮壓義軍

1352年,李思齊與察罕帖木兒組織地方武裝,鎮壓紅巾軍,收復羅山。有司奏其功,授思齊縣尹。元惠宗説:“人言國家輕漢人,果然!”於是,授汝寧府知府。不久聚眾數萬人,李思齊跟隨察罕帖木兒平河南陝西
1357年,破紅巾軍將領崔德、李武同州華州,升四川行省左丞

李思齊擁兵陝西

1358年,詔李思齊屯鳳翔察罕帖木兒與李思齊匯合宣慰使張良弼郎中郭擇善、宣慰同知拜帖木兒、平章政事定住、總帥汪長生奴,敗李喜喜鞏昌。李思齊駐斜坡,張良弼駐秦州,郭擇善駐崇信,拜帖木兒駐通渭,定住駐臨洮,各自任命府州縣官,徵其賦税為軍需。未幾,李思齊、張良弼同謀襲殺定住及郭擇善,分總其兵,朝廷不能問。
1361年,進克伏羌等縣,受李武、崔德降。四川義軍攻陷川東郡縣,詔李思齊討之,遣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兒璽書獎諭,李思齊於是進兵益門鎮。
1362年,復歸鳳翔,攻張良弼於武功,為張良弼所敗。
1363年四月,孛羅帖木兒、李思齊互相交戰。六月,孛羅帖木兒方奉詔討襄漢擴廓帖木兒部將歹驢等駐兵藍田七盤,李思齊攻圍興平,遂據汽牽踵襲其後,孛羅帖木兒派竹貞襲據陝西,李思齊與擴廓帖木兒合兵攻竹貞,竹貞投降。 [5] 
1365年正月,封許國公。三月,因孛羅帖木兒襲據大都,命擴廓帖木兒及陝西平章政事李思齊各統軍馬,奮義恢復。六月,加李思齊銀青光祿大夫、邠國公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太子詹事兼知四川等處行樞密院事、招討使 [5]  [2] 
1366年擴廓帖木兒遣關保攻張良弼,張良弼遣子弟質於李思齊,合兵拒關保。李思齊請朝廷和解之。禮部侍郎滿尚賓、吏部侍郎掩篤剌哈奉詔諭李思齊開通蜀道,李思齊不奉詔,滿尚賓等滯留鳳翔一年,此時才返回京師。
1367年,張良弼、脱烈伯、孔興與李思齊會於含元殿基,推李思齊為盟主,共拒擴廓帖木兒。擴廓帖木兒檄李思齊等出兵,李思齊得檄,大怒曰:“我與汝父同鄉裏,汝父進酒猶三拜,然後飲。汝於我前無立地,今敢公然調我耶!”因此與張良弼等聯合,不受擴廓帖木兒的節制。朝廷以禿魯為陝西行省左丞,李思齊不悦,遣部將鄭應祥守陝西,而自還鳳翔。皇太子總天下兵馬,命李思齊自鳳翔與侯伯顏、達世進攻四川。未幾,覆命李思齊作為禿魯的副手,安撫關中。又分關中,以西屬李思齊,以東屬擴廓帖木兒,李思齊皆不奉詔 [1] 

李思齊投降明朝

洪武元年(1368年),李思齊聞明軍取河南,於是與張思道駐兵潼關抵抗。明軍火焚張思道營,李思齊退守葫蘆灘,遣其部將張德等守關。明都督馮勝率兵攻入潼關,李思齊棄輜重,出走鳳翔。李思齊的部將虎林赤等據悛屋,商暠據武功,李克彝據岐山,任從政據隴州,不久皆降。李思齊收到明太祖的招降書:“前日遣使通問,至今未還。豈所使非人,忤足下而留之歟?抑元使適至,足下不能隱而殺之歟?若然,亦時勢之常,大丈夫磊磊落落,豈以小嫌介意哉!夫堅甲利兵,深溝高壘,必欲極力抗我軍,不知竟欲何為?昔足下在秦中,人以兵眾地險而從之,雖有張思道專尚詐力,孔興等自為保守,擴廓帖木兒以兵出沒其間,然皆非勁敵,足下當時不能圖秦自王,已失此機。今中原全為我有,向與足下相為犄角者,皆披靡竄伏,足下以孤軍相持,徒傷物命,終無所益,厚德者豈為是哉!朕知足下不守鳳翔,則必深入沙漠,以圖後舉。足下初入其地,胡或面從。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據其地不足以為資,失其地適足以自殞。使兵威常強,尚雲可也;倘中原相從之眾,以胡地荒涼,或不樂居,其心叵測,一旦變生肘腋,孑然孤弱,妻孥不能相保矣。且足下本汝南之英,祖宗墳墓所在,深思遠慮,獨不及此乎?誠能以信相許,去夷就華,當以漢待竇融之禮相報。否則,非朕所知也。”思齊見書,有降意。李思齊的養子趙琦與其部將建議西入吐蕃,李思齊信之。 [6]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馮勝至鳳翔,李思齊懼,於是率所部十餘萬與趙琦等俱奔臨洮。四月,大將徐達在鳳翔與諸將商議進軍路線。諸將都以張思道之才不如李思齊,慶陽易於臨洮,應先取慶陽,然後從隴西攻臨洮,徐達説:“不是這樣的,慶陽城險而兵悍,不易猝拔。而臨洮之地西通蕃夷,北界河涅,我師取之,其人足以備戰,奪其產足以供軍儲。今以大軍蹙之,李思齊不西走胡,束手就降矣。”諸將同意徐達的看法。於是徐達遣馮勝率天策、羽林、驍騎、雄武、金吾、豹韜等衞將士徵臨洮。李思齊窮蹙,遂舉臨洮降。至京師入見,授李思齊江西行省右丞,不上任,食祿於京師。張良弼走寧夏,為擴廓帖木兒所擒。其弟張良臣以慶陽降於明,不久復叛。徐達攻克慶陽,張良臣投井,徐達引出斬之。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命李思齊率兵同大將軍徐達取道潼關,出西安,討伐擴廓帖木兒。四月,大破擴廓帖木兒軍於定西,俘獲不可勝計。擴廓帖木兒等絕寨遁去。又自泰州南出一百八渡至略揚,擒元平章蔡霖,遂入沔州(今陝西略陽)。又遣金興旺張龍由鳳翔入連雲棧,合攻興元(今陝西漢中),克之。還軍西安,徵哨極於西北,至冬始還。論功,賜文綺及帛二十四匹,授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子孫世襲指揮僉事 [7] 

李思齊斷臂去世

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以李世昌為金吾衞指揮同知曰:“昔君天下者,賞有功而官有德。聖人之心,明如日月,歷代相承,永為模範。爾李世昌年雖未冠,而授兵衞之職者何?蓋為爾父遭時大亂,能率眾以保關內,是以民安而地闢。及至胡人退遁,諸雄有無知者,以漢人棄父母之邦,遺邱隴,從胡人復仇我中國者無所成。惟爾父效竇融之事,帥二萬騎及步兵之眾,助朕成功,至今關內之民時思之。爾當習將之謀略,以待成人而備侮。特授爾某官,永為世襲,爾懋哉!” [7]  明太祖派先前李思齊招降王保保,王保保禮遇有嘉,並派騎兵送歸。後快抵塞內時,騎兵説“主帥有命,請您留下一物送別。”李思齊回答道:“我沒有帶禮物”。騎士對李思齊説:“願得公一臂”。李思齊知道不能免,遂割斷自己的一隻手臂並交給騎士。回來後不久便因傷勢過重而死於九月四日。 [4]  明太祖親撰祭文曰:“卿昔為民中原,時逢世亂,獨能仗義施仁,挺身奮臂,率義旅以保關中,臣元有年矣。何元綱不振,社稷陵替,卿尚能固守臣節,斬我行人,忠臣之義,可謂盡矣。然大廈將傾,非一木可支。未幾,胡君遁去,中原之地復我漢人,朕遂為生民主。當是時,漢人棄邱壟從胡,為我中國仇讎。至今身膏草野,骨委沙漠。惟卿退守臨洮,心思父母之邦,義忠族類,是以全境保民,助我成功,今七年矣。夫何久疾不痊,以致長往。噫!握兵一世,又得善終,亦人之所難。卿能如是,豈不美哉!朕聞卿殞,不勝痛悼,今遣某官用牲醴致祭,卿其享之。” [2-3]  [8]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明太祖遣官祭功臣於雞籠山功臣廟,增祀故淮安侯華雲龍、平章李思齊等百八人。 [8] 

李思齊史料記載

新元史·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明史·列傳第十二》

李思齊親屬成員

曾祖:李茂,贈中奉大夫、中書參知政事;曾祖母:王氏,贈夫人。 [4] 
祖父:李章,贈資善大夫、中書右丞;祖母:姜氏,贈夫人。 [4] 
父:李成,贈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母:盧氏,贈夫人。 [4] 
妻:王氏,封夫人。妾:陳氏,李思齊去世的當日,不願獨生,自經而死,贈淑人,諡貞烈 [4] 
兒子:李世昌,李安壽。 [4] 
女兒:李定童,李華童。 [4]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4-28]
  • 2.    新元史(民國)柯劭忞編撰-卷二百二十·列傳第一百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4-28]
  • 3.    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一  .國學典籍網[引用日期2021-04-28]
  • 4.    宋濂《宋學士文集卷第二十七·故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李公權厝誌》:公諱思齊,字世賢,姓李氏,世為汝寜人,當元之季汝頴兵起,公招集義旅,數平郡縣,由是進保關陜,歴官自中順大夫、知汝寜府,至銀青光祿大夫、太尉、中書平章政事兼知樞宻院事。全境安民,衞元社稷,其功為多。當是時,元政愈亂,公度不可為,㑹洪武二年,我大將軍魏囯公統兵定中原,公駐軍臨洮,遂帥士馬數萬來歸,召赴京師,授資善大夫、江西行省左丞。三年,從大將軍徵定西復漢中,除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六年,公復從大將軍徵大同,至代縣得疾而還,寵勞備至,遣醫官絡繹治療,且幸其弟視之,尋賜新苐一區,官其子世昌懐逺將軍同知金吾右衞指揮使司事,甥鄭玉武畧將軍、羽林衞鎮撫以慰其心,豈期公荏苒沈痾,竟弗能瘳,以七年九月四日卒於正寢,夀五十二,卒之日側室臨汝陳氏年始三十三,義不獨生,亦自經而死。事聞,皆親製文,遣使者𥙊之,且贈陳氏淑人謚以貞烈,恩禮至渥。是月二十日,與公合殯京城上元縣之向村,以俟它日歸塟,先塋之次禮也。公曽祖茂,贈中奉大夫、中書參知政事;妣王氏,贈夫人;祖章,資善大夫、中書右丞;妣姜氏,贈夫人。父成,贈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妣盧氏贈夫人。公娶王氏,封夫人;子二人,一即世昌,一安夀;女二人,定童、華童,皆在室。
  • 5.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十》: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四月,孛羅帖木兒、李思齊互相交兵。 六月,孛羅帖木兒方奉詔討襄漢,擴廓帖木兒部將歹驢等駐兵藍田、七盤,思齊攻圍興平,遂據𥂎厔踵襲其後,孛羅帖木兒遣竹貞等入陝西,據其省治。擴廓帖木兒遣部將貊高與思齊合兵攻之,竹貞出降。 至正二十五年乙巳正月癸亥,詔封李思齊為許國公。 三月,皇太子下令於擴廓帖木兒軍中,以孛羅帖木兒襲據京師,命擴廓帖木兒及陝西平章政事李思齊各統軍馬,奮義恢複。 三月,皇太子下令於擴廓帖木兒軍中,以孛羅帖木兒襲據京師,命擴廓帖木兒及陝西平章政事李思齊各統軍馬,奮義恢複。 六月,皇太子加李思齊銀青榮祿大夫、邠國公、中書平章政事、皇太子詹事,兼四川行樞密院事。 進保關陝,歷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太尉、中書平章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全境安民,衞元社稷,其功為多。(《權厝志》)
  • 6.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十》:初,思齊之在鳳翔也,上以書諭之,曰:「前日遣使通問,至今未還。豈所使非人,忤足下而留之歟?抑元使適至,足下不能隱而殺之歟?若然,亦時勢之常,大丈夫磊磊落落,豈以小嫌介意哉!夫堅甲利兵,深溝高壘,必欲極力抗我軍,不知竟欲何為?昔足下在秦中,人以兵眾地險而從之,雖有張思道專尚詐力,孔興等自為保守,擴廓帖木兒以兵出沒其間,然皆非勁敵,足下當時不能圖秦自王,已失此機。今中原全為我有,向與足下相為犄角者,皆披靡竄伏,足下以孤軍相持,徒傷物命,終無所益,厚德者豈為是哉!朕知足下不守鳳翔,則必深入沙漠,以圖後舉。足下初入其地,胡或面從。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據其地不足以為資,失其地適足以自殞。使兵威常強,尚雲可也;倘中原相從之眾,以胡地荒涼,或不樂居,其心叵測,一旦變生肘腋,孑然孤弱,妻孥不能相保矣。且足下本汝南之英,祖宗墳墓所在,深思遠慮,獨不及此乎?誠能以信相許,去夷就華,當以漢待竇融之禮相報。否則,非朕所知也。」思齊見書,有降意。其養子趙琦與其麾下紿之,與西入吐蕃,思齊信之,遂俱奔臨洮。
  • 7.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十》:洪武三年庚戌,李思齊從大將軍達破定西王保保,還取興元,升中書平章政事。 從大將軍徵定西,複漢中。(《權厝志》) 是年冬,論功,賞文綺及帛各二十四匹。十二月辛巳,升中書平章,子孫世襲指揮僉事。思齊等皆起兵歸附之臣,上欲優之,命食祿而不視事。(《太祖實錄》) 洪武七年甲寅八月,以李世昌為金吾衞指揮同知。 誥曰:「昔君天下者,賞有功而官有德。聖人之心,明如日月,歷代相承,永為模範。爾李世昌年雖未冠,而授兵衞之職者何?蓋為爾父遭時大亂,能率眾以保關內,是以民安而地闢。及至胡人退遁,諸雄有無知者,以漢人棄父母之邦,遺邱隴,從胡人復仇我中國者無所成。惟爾父效竇融之事,帥二萬騎及步兵之眾,助朕成功,至今關內之民時思之。爾當習將之謀略,以待成人而備侮。特授爾某官,永為世襲,爾懋哉!」(《高皇帝御製文集》)
  • 8.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十》:九月戊辰,中書平章政事李思齊卒。 前六年,公複從大將軍徵大同,至代縣得疾而還。寵勞備至,遣醫官絡繹治療。且幸其第視之,尋賜新第一區,官其子世昌懷遠將軍,同知金吾右衞指揮使司事,甥鄭玉武略將軍、羽林衞鎮撫,以慰其心。豈期公荏苒沉痾,竟弗能瘳。卒之日,側室臨汝陳氏年三十三,亦自經而死。事聞,上皆親制文,遣使者祭之,且贈陳氏淑人,謚以貞烈,是月二十日,與公合殯京城上元縣之向村,以俟他日歸葬禮也。(《權厝志》) 甲寅歲,上遣思齊往諭沙漠河南王王保保。至則待之以禮,留數日,遣歸,令騎士送至界上,騎士辭思齊曰:「總兵有旨,請留物以作遺念。」思齊曰:「我為公差遠來,無以留贈。」騎士曰:「請留一臂。」思齊知不可免,斷一臂與之,還京而死。上以其幼子為指揮使,厚恤其家。(俞本《紀事錄》) 按:思齊之死,俞本所記為確。《權厝志》雲:「從徵大同得疾而還。」又云:「荏苒沉痾,竟弗能瘳。」雖諱言其實,而其微詞亦可思矣。 上御製《祭李思齊文》,曰:「卿昔為民中原,時逢世亂,獨能仗義施仁,挺身奮臂,率義旅以保關中,臣元有年矣。何元綱不振,社稷陵替,卿尚能固守臣節,斬我行人,忠臣之義,可謂盡矣。然大廈將傾,非一木可支。未幾,胡君遁去,中原之地複我漢人,朕遂為生民主。當是時,漢人棄邱壟從胡,為我中國仇讎。至今身膏草野,骨委沙漠。惟卿退守臨洮,心思父母之邦,義忠族類,是以全境保民,助我成功,今七年矣。夫何久疾不痊,以致長往。噫!握兵一世,又得善終,亦人之所難。卿能如是,豈不美哉!朕聞卿殞,不勝痛悼,今遣某官用牲醴致祭,卿其享之。」(高皇帝《御製文集》) 洪武八年乙卯正月辛未,遣官祭功臣於雞籠山廟,增祀故淮安侯華雲龍、平章李思齊等百八人。
  • 9.    程衞國,樊友剛,呂雄輝編著.明玉珍傳[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8.04.第96頁
  • 10.    熊武一,周家法總編;卓名信,厲新光,徐繼昌等主編.軍事大辭海 上.北京:長城出版社.2000.第1504頁
  • 11.    李德義,於汝波主編;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編.中國將師名錄,五代至清代卷[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02.第569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