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功縣

(陝西省咸陽市轄縣)

鎖定
武功縣隸屬於陝西省咸陽市,位於關中平原腹地,東接興平市,南臨渭水與西安市周至縣相望,西靠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寶雞市扶風縣,北和乾縣接壤,總面積397.8平方千米 [1]  。截至2022年10月,武功縣轄1個街道,7個鎮 [31]  。截至2021年末,武功縣常住總人口為31.72萬人。 [23] 
武功縣地處關中平原腹地,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國語·晉語》言:“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姬水就是今天武功縣境內的漆水河后稷在今武功鎮鄭家坡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邦國“有邰國”,成為周民族的先祖。周武王姬發殷商西周,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親屬和功臣,讓其建立諸侯國,並封山、封水、封神。感泰伯禪讓之恩,隨將秦嶺主峯最高峯命名為“太白(泰伯)”山;紀念其文治武功,將太白山次峯(今稱鰲山,古稱垂山)命名為“武功山”,將斜水(今稱石頭河)命名為“武功水”。自周代以來,歷朝歷代將武功歸屬於長安都城的京畿之地。 [1] 
2022年,武功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4.5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0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83.9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1.5億元。三次產業比為15.7:45.5:38.7。 [30] 
中文名
武功縣
外文名
Wugong County
別    名
邰城
行政區劃代碼
610431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陝西省咸陽市
地理位置
渭河平原中部
面    積
397.8 km²
下轄地區
1個街道、7個鎮
政府駐地
普集街道
電話區號
029
郵政編碼
712200
氣候條件
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1.72 萬(2021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后稷教稼台蘇武墓、台資工業園、 渭水風情園、地熱觀光
火車站
武功站
車牌代碼
陝D
地區生產總值
184.52 億元(2022年)

武功縣歷史沿革

上古
武功縣域為炎帝后裔姜姓封地,稱有邰國。其範圍大致包括今武功全境,扶風中南部,郿縣全境和岐山南部。
後期,古公亶父由豳南遷於“岐山之陽”(今岐山、扶風一帶),有邰又成為周族活動的地域。
周武王滅商,遷都於鎬(今西安市西鹹新區灃東新城境內),有邰區為周畿內地。
有邰被秦佔據。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設郡縣,邰地分為武功(今眉縣和岐山南部、太白縣東部及周至一帶)、邰(今扶風南部和武功一帶)、美陽(今扶風北部)三縣,屬內史。武功縣治所在渭河南今周至、眉縣之間。
末,項羽入關,分秦內史地和上郡為雍、翟、塞三國。武功、邰、美陽俱屬雍國。
初,武功、邰、美陽仍屬內史。
建元六年(前135年),改屬右內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屬右扶風。
元始五年(5年),以武功為安漢公采邑;稱漢光邑。
天鳳二年(15年),改作新光縣,屬光尉郡。
永平八年(65年),復武功舊名,廢邰縣、周至,其地改屬武功,縣治所由渭河南遷至渭河北原邰縣治所——邰城(今楊陵西南),仍屬右扶風。
三國
武功屬扶風郡。
武功縣
武功縣(5張)
泰始三年(267年),置始平郡(今興平東南),領武功等四縣。
末,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大夏,武功、美陽均屬夏之北秦州。
南北朝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撤武功縣,置武功郡,領美陽、漠西兩縣,屬岐州。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廢武功郡,復武功縣,屬扶風郡。治所由邰城遷至中亭川(今武功鎮)。
大業三年(607年),改屬京兆郡。
武德三年(620年),置稷州,以武功等五縣隸之。並在武功縣東部與始平接壤處(今武功縣長寧鄉)設扶風縣。
貞觀元年(627年),廢稷州,武功改隸雍州。撤扶風縣,其地併入武功。
天授二年(691年),復置稷州,領武功等五縣,屬京兆府。
大足元年(701年),廢稷州,復置雍州。
乾寧二年(895年),以奉天置乾州,領武功等四縣,屬京兆府。
五代十國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改隸鳳翔府。長興元年(930年)復屬京兆府。
後晉置武功郡隸晉昌軍路。後周改郡為縣,隸永興軍路。
初,屬京兆府仍隸永興軍路。
政和八年(1118年),屬醴州,隸環慶軍路。
天德三年(1151年),屬乾州。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名為武亭,仍屬乾州。
復武功縣舊名,隸乾州,屬奉元路。
沿襲舊制,屬西安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設道,屬關中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直屬省轄。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陝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成立,武功屬其管轄。
1949年5月19日,武功縣解放,隸陝甘寧邊區咸陽分區。同年9月,將武功縣渭河南的三廠區劃歸盩厔。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5月,改屬寶雞專員公署。
1956年6月,撤專署,歸省直轄。
1958年12月,武功、扶風、興平三縣合併為興平縣,直屬省轄。
1961年9月,武功縣建制恢復,治所由武功鎮遷至普集鎮,隸屬寶雞專區。
1971年10月,屬寶雞市。
1979年3月,屬寶雞地區。
1980年6月,又屬寶雞市。
1983年1月,以楊陵公社和楊陵鎮設楊陵區。
1983年10月,武功縣改屬咸陽市至今。 [3] 

武功縣行政區劃

武功縣區劃沿革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19日武功解放,廢保、甲制,設區公署、鄉人民政府。全縣劃分為9區,76鄉。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9月將渭河南的三廠區(共5鄉)劃歸盩厔縣。 [20] 
1951年5月,將楊陵區湋河以北的上營、新寨兩個鄉,大莊區的南、北廟底、毛家嘴、趙家崖、王家窖5個村和貞元區的麻西寨兩堡劃歸城關區
1952年6月,將原71鄉縮編為64鄉。
1955年8月,縣人民政府改稱“縣人民委員會”;鄉人民政府改稱“鄉人民委員會”。將第八區(魏公)的賈晁鄉劃歸第一區(城關)。
1956年3月,撤區並鄉,全縣設城關、楊陵、普集三鎮,16鄉合併為7鄉。
武功縣區劃 武功縣區劃
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將7個鄉改為7個人民公社。同年11月,又將7個人民公社改設為5個人民公社,轄27個管理區。
1961年8月1日,武功縣建制恢復,將原5個人民公社劃分為14個人民公社,轄244個生產大隊。武功縣治所遷普集鎮。
1964年,將扶風縣五泉公社的官村、周家村劃歸武功縣楊陵公社。
1965年4月,設楊陵、普集、小村三個鎮。
1984年5月,撤銷公社、大隊建制,全縣設三鎮12鄉,轄365個村民委員會(511個自然村),4個居民委員會。並改車站公社為北營鄉;武功公社為武功鎮;原車站公社的田家、桂家、東李家大、小堡和屈家劃歸普集鎮;原薛固公社的仁村、成家、小村和薛村歸小村鎮。
2001年11月,全縣8鎮7鄉合併為8鎮4鄉,撤消原觀音堂、薛固、北營三鄉,分別併入大莊、小村、普集三鎮。
2011年7月,經省政府批准,武功縣撤銷南仁鄉、代家鄉、河道鄉、普集街、分別併入普集鎮、貞元鎮、長寧鎮、小村鎮。全縣由8鎮4鄉合併為8鎮。 [4] 

武功縣區劃現狀

截至2022年10月,武功縣轄1個街道,7個鎮 [31]  。武功縣人民政府駐普集街道 [5]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610431001000
普集街道
610431101000
610431102000
610431103000
610431104000
610431105000
610431106000
610431107000

武功縣地理環境

武功縣位置境域

武功縣位於關中平原腹地,東接興平市,南臨渭水與西安市周至縣相望,西靠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寶雞市扶風縣,北和乾縣接壤。介於北緯34°12′—34°26′,東經108°—108°26′之間,總面積397.8平方千米。距西安市87千米、咸陽市50千米。 [1]  [6] 

武功縣地形地貌

武功縣位於關中盆地西部,屬渭河地貌,形成於中生代末朝,由於在燕山等新構造運動和氣候等多種應力作用下,造就了現今的不同地質結構和不同地貌類型。全縣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從北向南成階梯跌落,分為一、二、三道塬。歸納起來,全縣有下更新世時期風積黃土台原和山前洪積扇平原;中更新世時期渭河、漆水河三級階地;上更新世時期的渭河、漆水河二級階地;全新世時期的渭河、漆水河谷一級階地及河漫灘。除一級階地之外,普遍都被上更新世風積黃土(馬蘭黃土)所覆蓋。整個地形走向西北高、東南低,成階梯狀向渭河傾斜。從北到南羣眾依次稱之為頭道原、二道原和三道原。 [7] 

武功縣氣候特徵

武功縣屬温暖帶半濕潤性氣候區,夏季高温多雨,冬春寒冷少雪,四季區別明顯。 [8] 
氣温
武功縣日平均氣温穩定通過0℃是從2月10日開始至12月15日結束,全年無霜期315天;穩定通過10℃的日平均氣温是從4月5日開始至10月28日結束,歷時206天;全年≥10℃的活動積温為4184℃,與全省2000~4900℃相比處於中間狀態。 [8] 
日照
武功縣光能資源比較豐富,歷年平均日照時數2094.9小時,年輻射總量114.86千卡,其中生理輻射57.43千卡,佔年輻射總量的50%。光能利用率一般為2.45%,高產田塊為5%,生產潛力較大。 [8] 
降水
武功縣位於東亞季風區內,季風氣候使自然降水量具有強烈的季節性。年際變化和降水變率大,時空分佈不均,乾濕季節分明,一般降水不能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要。
武功縣年降水日數26年平均99.2天,年際變化大,多雨年可達151天,少雨年僅75天。秋季降水日數最多,9月平均12.8天,最多年可達22天,冬季降水日數最少,平均每月不超過6天,最少的12月平均只有3.5天。
武功縣全年平均降水量在552.60—663.9毫米之間,南部多於北部,東部少於西部。南北相差111.3毫米,東西相差33毫米。最多年979毫米,最少年327.1毫米。26年平均偏差105毫米,相對平均變率17%,降水量很不穩定。
武功縣各季節降水分佈差異大。春季在131—137.1毫米之間,佔年降水量的23—24%,北部蘇坊最少為151—157毫米,其餘各地在145—150毫米。夏季225—270毫米,佔年降水量39—41%,是全年降水量最多季節,南部的普集街比北部的蘇坊多40—50毫米,其餘地區在240—250毫米。秋季次於夏季多於春季,季降水量在177—214毫米,佔年降水量32—33%,河道、貞元、戴家、武功鎮的駱楊以北少於200毫米,以南多於200毫米。冬季是全年最少的季節,降水量為19—33毫米,佔年降水量的4%,冬季降水量全縣差異不大。 [36] 

武功縣水系水文

武功縣過境河流主要有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湋河。
渭河從武功縣南部橫穿而過,為武功縣最大河流。境內流長20.7千米,年平均流量300立方米/秒,水量季節性變化較大,6、7、8月為洪水期,最大流量達1100立方米/秒,10月至翌年4月為枯水期,最小流量65.5立方米/秒。
其次是漆水河,流經武功縣西部,由北向南,流長24千米,從遊鳳鄉正北入境,經武功鎮由大莊鄉注入渭河。
再次是漠浴河和湋河,流程短,水量小,乾旱季節常出現幹谷。 [9] 

武功縣自然資源

武功縣土地資源

截至2019年末,武功縣主要地類數據如下:
一、耕地19960.92公頃(299413.8畝)。
其中,水澆地19879.07公頃(298186.05畝),佔99.59%;旱地81.85公頃(1227.75畝),佔0.41%。
位於平地(坡度小於等於2度)的耕地17285.35公頃(259280.25畝);位於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2549.72公頃(38245.8畝);位於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62.63公頃(939.45畝);位於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15.1公頃(226.5畝);位於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48.12公頃(721.8畝)。
二、園地4762.88公頃(71443.2畝)。
其中,果園4494.41公頃(67416.15畝),佔94.36%;其他園地268.47公頃(4027.05畝),佔5.64%。
三、林地5176.13公頃(77641.95畝)。
其中,喬木林地577.6公頃(8664.0畝),佔11.16%;竹林地0.64公頃(9.6畝),佔0.01%;灌木林地197.1公頃(2956.5畝),佔3.81%;其他林地4400.79公頃(66011.85畝),佔85.02%。
四、草地198.47公頃(2977.05畝)。
其中,天然牧草地6.81公頃(102.15畝),佔3.43%;其他草地191.66公頃(2874.9畝),佔96.57%。
五、濕地422.98公頃(6344.7畝)。
全部為內陸灘塗用地。
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6628.66公頃(99429.9畝)。
其中,建制鎮1044.18公頃(15662.7畝),佔15.75%;村莊5303.33公頃(79549.95畝),佔80.01%;採礦用地82.08公頃(1231.2畝),佔1.24%;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199.07公頃(2986.05畝),佔3.00%。
七、交通運輸用地1097.28公頃(16459.2畝)。
其中,鐵路用地65.58公頃(983.7畝),佔5.98%;公路用地267.02公頃(4005.3畝),佔24.33%;農村道路764.61公頃(11469.15畝),佔69.68%;管道運輸用地0.07公頃(1.05畝),佔0.01%。
八、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609.88公頃(9148.2畝)。
其中,河流水面217.65公頃(3264.75畝),佔35.69%;水庫水面7.54公頃(113.1畝),佔1.24%;坑塘水面47.82公頃(717.3畝),佔7.84%;溝渠195.31公頃(2929.65畝),佔32.02%;水工建築用地141.56公頃(2123.4畝),佔23.21%。 [25] 

武功縣植物資源

藥材
生地紅花蒲公英艾葉大薊小薊青蒿柴胡、同蒺力、山芋、山藥、半夏、板藍根、丹皮、白芍、荊芥、薄荷、遠志、防風、酸棗仁、透骨草、地丁草、薤白、車前草(籽)、白茅根、蘆根、馬鞭草、地骨皮、香附、杜仲、牽牛子等89種。
用材樹
主要有鄉土樹種與引進樹種兩類:鄉土樹種有楸、梓、柏、槐、榆、柳、香椿、臭椿、桐、楊、刺槐、苦楝、構、桑、皂角樹等;引進樹種有法桐北京楊箭桿楊毛白楊五角楓等34種。
觀賞植物
主要有蘇鐵、雪杉、水杉、無花果、玉蘭、牡丹、芍藥、臘梅、月季、牽牛、鳳仙、玫瑰、夾竹桃、美人蕉、大麗花、文竹、仙人掌及各種菊花等。
雜草
主要有苦菜蒼耳大青葉洋金花茵陳蒿雞眼草狗尾草虎尾草鵝不食王不留馬唐青蒿、龍牙、稗子、茜草、米蒿、蘆葦、薺菜、艾蒿、鬼針草、胡枝子、旋復花、藍花苜蓿、水芹菜、禿瘡花、灰條、枸杞、蝨子草蒺藜甘遂豬毛草、阿爾泰紫苑、荊三稜、水蓯蓉、細葉眼子菜、莎草科、紫花苜蓿、草木犀、野葡萄蔓等。 [10] 

武功縣動物資源

武功縣人口

截至2021年末,武功縣公安户籍總户數12.8259萬户,户籍總人口為43.4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6.10人,鄉村人口27.31萬人。男性22.73萬人,女性20.68萬人,全年出生0.2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5.64‰,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2.14(以女孩為100)。常住總人口為31.72萬人,出生率為8.10‰,死亡率為67.88‰,城鎮化率為38.49%。 [23] 

武功縣經濟

武功縣綜述

2022年,武功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4.52億元,增速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06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83.96億元,增長4.1%;第三產業增加值71.5億元,增長5.2%。三次產業比為15.7:45.5:38.7;非公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59.36%。 [30]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武功縣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5.6%。分產業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別較同期增長38.1%和-27.6%、63.5%。 [30] 
財税收支
2022年,武功縣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67億元,同比增長-30.7%。地方財政支出29.37億元,同比增長9%。 [30] 
人民生活
2022年,武功縣完成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17元,同比增長4.8%,較同期淨增1995元;完成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5元,同比增長6.9%,較同期淨增1020元。 [30] 

武功縣第一產業

2022年,武功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49.4億元,同比增長5.76%。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完成31.46億元,同比增長4.4%,較二季度稍有下滑。 [30] 
農業
2022年,武功縣糧食產量達到21.43萬噸其中,秋糧11.37萬噸,夏糧10.06萬噸。 [30] 
畜牧業
2021年,武功縣肉類總產1.39萬噸,同比增長18.86%;禽蛋總產1.02萬噸,同比增長1.1%;奶類總產4.09萬噸,同比增長1.45%。 [23] 

武功縣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武功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240億元,同比增長4.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4%。四大支柱產業呈兩升兩降趨勢,其中食品醫藥完成55.92億元、鋼構建材完成87.41億元、彩印紙包完成38.98億元、裝備製造完成34.03億元。 [30] 
建築業
2021年,武功縣資質內建築業企業個數為7户,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3億元。 [23] 

武功縣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2年,武功縣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實現102.57億元,同比增長14.5%,增速高於全市4.3個百分點。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累計完成56.44億元,同比增長29.3%。限上電商實現零售額35.32億元,同比增長55.3%,零售額佔整個限上貿易企業零售額的62.6%。 [30] 
房地產業
2021年,武功縣商品房銷售面積13.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43%。 [22] 
金融業
截至2022年末,武功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218.87億元,較同期增加36.61億元;全年貸款餘額70.06億元,較同期增加6.45億元;金融機構存貸比達到32%。 [30] 

武功縣交通運輸

武功縣交通

隴海鐵路、連霍高速、西寶中線、西寶北線、107省道穿武功縣境而過,距西北最大的空港——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僅40分鐘車程,具有12小時之內通江達海、連通國際的交通保障能力。 [1] 
公路
建國後,公路建設加快。1965年境內通車48.4千米,1979年增至97.57千米。到1990年,有各級分管的公路40條,長234.4千米,其中段管公路48.4千米;過境公路兩條,43.7千米;南北主幹道一條,17千米;縣地方道路十條,103.5千米;專用公路三條,40.9千米;鄉村沙石路25條,73千米;村間土路501.2千米。全縣鋪築瀝青路面93.89千米,56%的行政村路面都鋪上了瀝青或沙石。
鐵路
隴海鐵路武功段民國25年(1936)建成通車。東自興平入境,經尼安村、羅古村、普集鎮、張堡村入楊陵區南莊,長19千米。民國25年(1936)建張堡村漆水河鐵橋一座,武功(今楊陵)火車站東、西閘口人行道兩條。1952年新增仁村康家渭惠渠過水涵洞(40米)、上顯村橋(60米)、張堡村漆水河鐵橋(80米)、武功站東渭惠渠過水涵洞(60米)等4座。1970年建成複線,1987年6月至1988年12月實現電氣化。

武功縣運輸

2019年,武功縣新能源公交車1、2、3號線全面開通。 [2] 

武功縣社會事業

武功縣教育事業

2021年,武功縣學前三年適齡幼兒入園率99.28%;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86%;高考二本上線2721人,上線率80.08%;武功縣實驗二小已投入使用,全縣在校學生53698人,其中小學學生在校學生23655人,普通中學在校人數17862人;專任教師人數4379人;幼兒園60所,普惠性幼兒園數量59所。 [23] 

武功縣衞生事業

截至2021年末,武功縣擁有衞生院11所,衞生防疫防治機構1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衞生技術人員2402人,每萬人擁有衞生技術人員57.4人。 [23] 

武功縣社會保障

2021年,武功縣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215220人,其中繳費117001人,共徵繳養老保險費2993.88萬元;符合領取養老金待遇69616人,累計發放養老金12323.87萬元。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67686人,其中:城鎮職工參保人數21009人,城鄉民參保人數34667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累計報銷25194.9萬元,其中:城鎮職工醫療基金報銷5115.2萬元,城鄉居民醫保基金報銷20079.7萬元。
2021年,武功縣脱貧12780户48343名貧困人口脱貧,75個貧困村出列;投入產業扶貧資金3188.71萬元,扶持2574户貧困户發展適宜的產業項目。資助各學段貧困學生15853人,發放資助金936.53萬元,其中建檔立卡學生6762人次,發放資助金367.18萬元。為全縣1491名大學生辦理了生源地助學貸款,共計金額1254萬元。累計發放各類社會救助金6528.59億元、養老金2.3億元。 [23] 

武功縣社會福利

2021年,武功縣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441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2320人。 [23] 

武功縣環境保護

2021年,武功縣優良天數由2018年168天增加至2021年的262天,PM2.5、PM10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35.8%和23.2%。 [23] 

武功縣歷史文化

武功縣綜述

武功縣地處關中平原腹地,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置縣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國語·晉語》言:“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姬水就是今武功境內的漆水河;姜水就是今寶雞的清姜河。史書記載,炎帝部落曾在漆水河流域一帶活動過,黃帝姬姓子孫自夏商以來也生活在漆水兩岸;有學者認為黃帝陵位於今扶風縣的揉谷鄉(舊屬武功)。
隨着農業發展,炎帝的姜姓部族有邰氏與黃帝姬姓部族共同勞作,世代通婚,繁衍生息。帝嚳娶姜嫄(有邰國君之女)為妻,姜嫄因外出踩巨人腳印而孕,生子“棄”。棄自小就喜種五穀麻菽,長大後教民稼穡,樹藝五穀,原始農業逐漸產生並發展起來,人類從遊獵轉化為農耕,結束採擷漁獵的遊牧生活,天下盡得其利。棄因有功被堯舜封為農官,封地於邰,賜姓姬,號“后稷”。后稷在今武功鎮鄭家坡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邦國“有邰國”(包括今扶風縣中、南部,眉縣全境、岐山南部和武功西北部),成為周民族的先祖。公劉乃后稷之曾孫,《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夏道衰,而公劉失其稷官,變於西戎,居於豳”。《史記·劉敬傳》又曰:“公劉避桀居豳”。公劉遷豳後,秉承先祖之志,傳播、宣揚農耕文化,其功德僅次於曾祖后稷。後公劉和兒子慶節在此建立豳國。豳國的範圍東到子午嶺,南到彬縣、旬邑,西到涇川、靈台、鎮原,北到華池、環縣。成為當時西北勢力較強的部落國,為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商朝武乙年間(前11世紀),公劉九世孫古公亶父為避戎狄侵擾,率親近部族從豳南遷。原打算遷往先祖后稷的領地有邰(今武功),因岐山水土肥沃,芳草茂盛,碧水悠悠,又有箭括嶺做屏障,適合農牧、漁獵生活,經占卜大吉後在此定居,並自稱周人。古公亶父率眾整頓部落,大膽改革,營築城廓、都市和村莊,設立官吏,建立國家機構。後壯大成為商朝的諸侯國,即“周國”。古公亶父有三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歷。按古代禮法,應傳位於長子泰伯,古公亶父意欲傳位給季歷。季歷之子姬昌有聖人瑞相,預料能興盛周國,季歷也希望能傳位給姬昌(周文王)。後來“鳳鳴岐山”之説驗證了古公亶父判斷是正確的。泰伯、虞仲明白古公亶父心思便出走荊楚,在夷蠻之地斷髮文身,失去消息,即使古公亶父去世也沒回來。泰伯在江南無錫一帶建立吳國,成為吳王,春秋時期曾稱霸一時,吳越之地便尊泰伯為其先祖,並在今無錫梅里建有泰伯廟。周文王勤於政事,發展農業,禮賢下士,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為周武王伐紂滅商儲備力量,開創周朝800年不朽江山。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建西周,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親屬和功臣,讓其建立諸侯國,並封山、封水、封神。感泰伯禪讓之恩,隨將秦嶺主峯最高峯命名為“太白(泰伯)”山;紀念其文治武功,將太白山次峯命名為“武功山”,將石頭河命名為“武功水”。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實行郡縣制時,考慮到武功是周民族的發源地、周武王文治武功有功,設武功(今眉縣、岐山、周至和太白北部)為勢力範圍內的41個郡縣之一。也就是説因“武王克商”而得武功山水之名,又因武功山水而得武功縣名。從此,武功聲震華夏,名播九州,自周代以來,歷朝歷代將武功歸屬於長安都城的京畿之地。 [35] 

武功縣文物古蹟

武功縣有古遺址47處、古墓葬5處、古建築12處、石刻碑碣50多個 [34]  。其中,武功城隍廟鄭家坡遺址報本寺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姜嫄墓蘇武墓、武功關帝廟、教稼台望仙宮等14處,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5處。縣境內不僅地面文物豐富多彩,且館藏文物也極為珍貴,計1800餘種,其中一、二、三級國寶46件。已出土的2570多件文物中,商代的乳丁紋簋 、蟬鼎和玉鉞;西周的駒父盨蓋、戈祖己尊;戰國的信安尹;唐代的金碗、鎏金魚紋銀耳杯;北宋的金棺、銀槨等均為國之瑰寶。 [34] 

武功縣非遺文化

武功縣確認了12類、16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先後有7個項目被命名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4個項目被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 [32]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家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標準來衡量,武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類型為口頭傳説。包括:文化載體的語言(農業始祖后稷的傳説);傳統表演藝術(菜園嗩吶);傳統手工藝技術(武功土織布技藝);民俗活動、禮儀、節慶(蘇武陵園祭祀活動、武功鎮東河灘會);傳統飲食文化(普集燒雞製作技藝、武功旗花面製作工藝);體現特定文化傳統的區域、場所、空間(武功城隍廟、報本寺塔);文學藝術名作(康海《武功縣誌》、蘇蕙織錦回文詩〔璇璣圖〕)等。 [34] 
武功縣非遺從類別上看,168個項目共分為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曲藝、民間雜技、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人生禮俗、民間信仰和民間知識等12大類。其中民間文學類32個,民間美術類12個,民間音樂類12個,民間舞蹈類10個,民間戲曲類8個,曲藝類4個,民間雜技類5個,民間手工技藝類44個,生產商貿習俗類13個,人生禮俗類5個,民間信仰類12個,民間知識類12個。 [34] 
武功縣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名錄
一、農業始祖后稷傳説………………………………傳承人劉志宏
二、武功土織布技藝…………………………………傳承人楊詠梅
三、普集燒雞製作技藝………………………………傳承人胡希泉
四、蘇蕙織錦回文與武功民間送手絹風俗 …傳承人趙哲 張淑霞 [33] 

武功縣風景名勝

武功縣 綜述

武功境內名勝古蹟較多,全縣有各類文物景點150處。 [34] 

武功縣城隍廟

武功縣城隍廟 武功縣城隍廟
武功城隍廟歷史悠久,結構獨具明代建築風格,是一組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羣,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山門、獻殿、正殿、寢殿皆面闊五楹,東、西陪殿均外接九間迴廊,正、寢均為單檐歇山頂,外沿斗拱為五彩重昂,四角檐柱有明顯的側角和生起,正殿通脊,檐邊、勾頭、滴水全為琉璃構件,五彩閃爍,富麗堂皇,兩側歇山飾以琉璃“二龍戲珠”浮雕,珠球滾動,龍體飛躍,呼之欲出,為一般廟宇所罕見,特別是復建的牌樓,通高12米,寬11米,全琉璃屋面,堪稱關中一絕。

武功縣蘇武墓

蘇武墓位於武功鎮北門外,龍門村前,墓壙東向,背向鳳崗,漆水自墓前蜿蜒而過,為“武功八景”之一。

武功縣教稼台

教稼台 教稼台
教稼台為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之遺蹟,為“關中四大名台”之首,中國八大名台之一。原一矩形土心磚砌平台,下大上小,呈覆鬥狀,中有洞門,為來往車馬行人必經之路。洞門東口上有寬約1米、長約2米的石刻,其文曰:“教稼名區”。上款為“道光五年(1825年)正月重修”,下款“知武功縣事鄧兆桐立”,西口上為“教稼台”。歷經滄桑,幾度興圮之後,於1987年恢復原貌,巍巍屹立在武功故城東門外、漆水之濱,“教稼立台漆水畔”為《武功八景》之一。

武功縣報本塔

報本塔 報本塔
蘇武紀念館位於武功鎮龍門村前的台地之上,東臨漆水,西依鳳崗。
該紀念館佔地面積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其主要建築依次為仿漢闕門、蘇武牧羊銅像、南北陪殿、蘇武大殿、南北祭亭、蘇武墓祭台、墓冢。墓前豎有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書《漢典屬國蘇公墓》、武功縣令阮曙書《漢典屬國蘇子卿墓》及民國時期的《重修蘇武墓門碑》等碑石。
1957年5月31日,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功縣后稷祠

后稷祠坐落在武功鎮城內的稷山之巔,俗名上閣祠,始建於漢代,歷史悠久,全國聞名。整個建築佈局依山而建,曲折凌空,疊翠參天,松濤陣陣,“上閣鐘聲聞九天”為《武功八景》之一。此處三面環山,登臨遠眺,武功舊城九街十八巷佈局分明,人流如蟻,所有建築嵯峨有致、各具特色。

武功縣小華山

小華山位於武功鎮南門外西側,曾異名“葆貞庵”,據縣誌記載,此處為宋代理學家張載講學之“綠野亭”遺址,這裏山水明麗,故名曰:“綠野亭”。小華山地勢崎嶇,層巒聳翠,古柏森蔚,回欄折檻。羣眾集資恢復,修建了“迴廊折欄”和“飛檐八卦亭”。

武功縣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位於武功鎮西塬上,洛陽村東,曾樹有清乾隆陝西巡撫畢沅書“隋煬帝之陵”石碑,陝西省人民政府1957年公佈其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縣誌記載: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煬帝被反賊宇文化及等弒於揚州後,初殯於江都宮流珠堂,後葬吳公台下。唐朝建立後,高祖李淵於武德五年(622年)八月,令其子李世民遷葬煬帝於此,與隋文帝泰陵構成一脈之穴。

武功縣地方特產

辣椒
武功土織布、辣椒、大蒜、旗花面、普集燒雞 武功土織布、辣椒、大蒜、旗花面、普集燒雞
亦稱“秦椒”,屬武功縣特產,有辣味濃烈、皺紋均勻、角型修長、色澤鮮紅,入湯不沉等特點。1989年,省政府確定武功縣為辣椒種植基地縣。
大蒜
建國前,境內種有生產蒜苗或早蒜薹的當地豁蒜及蔡家坡紫皮豁蒜,以自食為主,零星種植,一年一料。
土織布
土織布含棉量度100%,它選用全優質棉花為原料,採用不上槳工藝,沒有人為的污染,純手工製作,用腳踏木製斜梁織布機加工而成。
曬煙
武功煙葉種植及烤制加工技術,始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民國期間,上下塬均有種植,多以自食為主。其品種主要有“落地黃”、“黑大漢”等,古老的煙種“小蘭花葉”偶有種植。
普集燒雞
色亮、肉爛、味香、百食不厭,歷史悠久,遠近聞名。
旗花面
據傳明孝宗的正宮娘娘不食,張榜招廚,烹煮雞湯伴以雞蛋餅,切成菱花狀,佐以香料,雞油上飄葱花,細面些許,後即食。具有薄、勁、光、稀、煎、汪、酸味出頭等特點,風味獨特。武功京官傳至鄉間,流傳於今。

武功縣著名人物

女,1955年8月出生,漢族,籍貫陝西武功,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農工黨十六屆中央副主席、陝西省委會主委。 [24] 
男,漢族,1958年8月生,陝西武功人。現任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 [27]  、中央軍委委員、中央紀委副書記、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黨委書記、上將軍銜。 [26] 
中共第十九屆、二十屆中央委員 [28]  。第十九屆、二十屆 [29]  中央紀委委員、常委、副書記。 [18] 

武功縣榮譽稱號

2019年12月19日,武功縣入選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13] 
2020年4月,被中共陝西省委平安陝西建設領導小組授予“2019年度平安縣”榮譽稱號。 [14] 
2020年7月29日,全國愛衞會決定命名武功縣為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縣城。 [15] 
2020年10月,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縣)。 [16] 
2020年12月,榮獲陝西省雙擁模範縣 [17] 
2021年5月14日,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 [19]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