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1357年

鎖定
1357年是農曆丁酉年(雞年);元朝至正十七年;徐壽輝太平二年;張士誠天祐四年;韓林兒龍鳳三年;越南紹豐十七年;日本南朝正平十二年,北朝延文二年。
中文名
1357年
農    曆
丁酉雞年
年    號
元朝至正十七年
歷史大事件
大宋紅巾軍三路北伐

1357年通鑑記載

至正十七年
春,正月朔,日有食之。
己丑,杭州降黑雨,河池水皆黑。
辛卯,命山東分省團結義兵,每州添設判官一員,每縣添設主簿一員,專率義兵以事守禦,仍命各路達嚕噶齊提調,聽宣慰使司節制。
二月,丙午朔,吳國公遣將耿炳文劉成廣德長興張士誠將趙打虎以兵三千迎戰,敗之,追至城西門,打虎走湖州;戊申,克長興,獲戰船三百餘艘,擒士誠守將李福安、達實曼等,義兵萬户蔣毅率所部二百人降。
壬子,賊犯七盤、藍田,命察罕特穆爾以軍會達爾瑪齊爾守陝州潼關。哈喇布哈由潼關抵陝州,會豫王喇特納實哩及定珠等同進討。
癸丑,以徵河南許、亳、太康、嵩、汝大捷,詔赦天下。
戊辰,知樞密院事托克托復邳州,調客省使薩爾達温等攻黃河南岸賊,大破之。
壬申,劉福通遣其黨毛貴陷膠州,籤樞密院託歡死之。
甲戌,倪文俊陷峽州。
是月,李武、崔德等破商州,攻武關,遂直趣長安,分掠同、華諸州,三輔震恐。時豫王喇特納實哩及省、院官皆洶懼,計無所出,行台治書侍御史王思誠曰:“察罕特穆爾之名,賊素畏之,宜遣使求援,此上策也。”守將恐其軋己,論久不決,思誠曰:“吾兵弱,旦夕失守,咎將安歸!”乃遺書察罕特穆爾曰:“河南、陝西兩省,互為唇齒,陝西危則河南豈能獨安!”察罕特穆爾得書大喜,遂提輕兵五千,與李思齊倍道來援。入潼關,與賊遇,戰輒勝,殺獲以億萬計,賊餘黨皆散潰,走南山,入興元。
詔授察罕特穆爾陝西行省左丞,李思齊四川行省左丞。
詔以高寶為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將兵取中興路,不克,倪文俊遂破轆轤關。
三月,乙亥,義兵萬户賽甫鼎、阿密勒鼎叛據泉州。
庚辰,毛貴萊州,守臣山東宣慰副使釋嘉納死之。
壬午,吳將徐達等克常州。
初,常州兵雖少而糧頗多,故堅拒不下。及誘叛軍入城,軍眾糧少,不能自存,達等攻之益急,呂珍宵遁,遂克之。改常州路常州府。達又與常遇春桑世傑率兵徇馬馱沙,克之。
甲午,毛貴陷益都路,益王邁努遁;丁酉,陷濱州;自是山東都邑皆陷。以江淮行樞密院副使董摶霄為山東宣慰使,從布藍奚擊之。
既而中書省臣言:“山東般陽、益都相次而沒,濟南日危,宜選將練卒,信賞必罰,為保燕、趙計,以衞京師。”不報。
監察御史張禎上疏陳十禍,以輕大臣、解權綱、事安逸、杜言路、離人心、濫刑獄六者為根本之禍,以不慎調度、不資羣策、不明賞罰、不擇將帥四者為征伐之禍,所言多剴切。其事安逸、不明賞罰二條,尤中時弊。
大略謂:“陛下因循自安,不豫防慮。今海內不寧,天道變常,民情難保,正當修實德以答天意,推至誠以回人心。凡土木之勞,聲色之樂,宴安鴆毒之惑,皆宜痛絕勇改。而陛下乃泰然處之,若承平無事時,此事安逸所以為根本之禍者也。又,自四方有警,調兵六年,初無紀律,又失激勸之宜。將帥飾敗為功,指虛為實,大小相謾,內外相依,其性情不一而徼功求賞則同。是以有覆兵之將,殘兵之將,貪婪之將,怯懦之將,曾無懲戒。所經之處,雞犬一空,貨財罄盡,而面諛遊説者反以克復受賞。今克復之地,悉為荒墟,河南提封三千餘里,郡縣歲輸錢穀數百萬計,而今所存者,封丘、延津登封偃師三四縣而已。兩淮之北,大河之南,所在蕭條。如此而望軍旅不乏,饋餉不竭,使天雨粟,地湧金,朝夕存亡且不能保,況以地力有限之費,而供將師無窮之慾哉!陛下事佛求福,飯僧消禍,以天壽節而禁屠宰,皆虛名也。今天下兵起,殺人不知其數,陛下泰然不理,而曰吾將以是求福,福何自而至乎?潁上之兵,視其所向,洸洸可畏,不至於亡吾社稷,燼吾國家不已,此則不明賞罰所以為征伐之禍者也。”疏奏,不省。既而執政惡其訐直,出為山南廉訪籤事。
前海南、海北宣慰使王英,益都人也;性剛果,有大節,膂力絕人,襲父職為莒州翼千户,父子皆善用雙刀,人號之曰“刀王”。初,漳州盜起,詔東西行省右丞雅克特穆爾討之。時英已致仕平章巴薩里謂僚佐曰:“是雖鼠竊狗偷,非刀王行不可。其人雖投老,可以義激。”乃使人迎致之。英曰:“國家有事,吾雖老,其可坐視乎!”據鞍橫槊,精神飛動,馳赴其軍。賊平,英功居多。
及益都陷,英時年九十有六,謂其子弘曰:“我世受國恩,今老矣,縱不能事戎馬以報天子,何忍食異姓之粟以求生乎!”水漿不入口者數日而卒。毛貴聞之,使具棺衾葬之。
大司農呂思誠卒,諡忠肅。思誠氣宇凝定,不為勢利所屈,三為祭酒,一法許衡之舊,受教者後多為名士。
夏,四月,丙午,監察御史五十九言:“今京師周圍,雖設二十四營,軍卒疲弱,素不訓練,誠為虛設,倘有不測,良可寒心。宜速選擇驍勇精鋭,衞護大駕,鎮守京師,實當今奠安根本,固堅人心之急務。況武備莫重於兵,而養兵莫先於食。今朝廷撥降鈔錠,措置農具,命總兵官於河南克復州郡,且耕且戰,甚合寓兵於農之意。為今之計,宜權命總兵官,于軍官內選能撫字軍民者,授以路府州縣之職,要使農事有成,軍民得所,則擾民之害益除,而匱乏之憂亦釋矣。”帝嘉納之。
乙卯毛貴陷莒州。
辛酉,達實巴圖爾太尉、四川行省左丞相
漢中道廉訪司劾陝西行省左丞蕭嘉努遇賊逃竄,失陷所守郡邑,詔正其罪。
丁卯,吳國公兵取寧國路。
先是徐達常遇春率兵略寧國,長槍元帥謝國璽棄城走,守臣拜布哈、楊仲英等閉城拒守,城小而堅,攻之久不下。遇春中流矢,裹創而戰。吳國公乃親往督師,命造飛車,前編竹為重蔽,數道並進,攻之,仲英等不能支,開門請降,百户朱文貴殺妻妾自刎死。擒其元帥朱亮祖,屬縣相繼下。
亮祖,六合人,初為義兵元帥,太平克,來降,尋叛去,數敗吳兵,諸將莫能當,至是縛亮祖以獻。吳國公曰:“今何如?”亮祖曰:“是非得已,生則盡力,死則死耳!”吳國公壯而釋之。
是月,帝如上都。
五月,乙亥朔,張士誠遣其左丞潘原明、元帥嚴再興犯長興,屯上新橋。吳守將耿炳文出師擊敗之,原明等遁去。
命知樞密院事布蘭奚進兵討山東。
戊寅,平章政事齊拉袞特穆爾復武安州等三十餘城。
己卯,吳兵攻泰興,張士誠遣兵來援,元帥徐大興、張斌擊敗之,擒其將楊文德等,遂克泰興。
丙申,中書左丞相綽斯戩進為右丞相。召遼陽行省左丞相泰費音為中書左丞相。
詔天下免民今歲税糧之半。
銅陵縣尹羅德、萬户程輝降於吳。常遇春率師駐銅陵。池州路總管陶起祖亦來降,具言城中兵勢寡弱可取之狀,遇春遂謀取池州。是日,遣興國翼分院判官趙忠、元帥王敬祖等攻其青陽縣趙普勝出兵拒敵,敬祖以數十騎衝其陣,陣亂,乘勢疾擊,遂破之,克其縣。
樞密院俞通海,以舟師略太湖馬跡山,降張士誠將鈕津等,遂趣東洞庭山,士誠將呂珍率兵御之。諸將倉卒欲退,通海曰:“彼眾我寡,退則情見,彼益集其眾,邀諸險以擊我,何以當之!不如與之戰。”於是身先士卒,矢中右目下,通海不為動,徐令勁者被己甲立船上督戰。呂珍不得利,乃引去。
六月,甲辰朔,以實勒們為中書分省右丞,守濟寧。
丙辰,監察御史托克托穆爾言:“去歲河南之賊窺伺河北,惟河南與山東互相策應,為害尤大。宜令中書省就台哈布哈、達實特穆爾、阿嚕三處軍馬內,擇其精鋭,以守河北,進可以制河南之侵,退可以攻山東之寇,庶幾無虞。”從之。
己未,以徹爾特穆爾、婁都爾蘇併為御史大夫。
庚申,吳國公遣長春府分院判官趙繼祖、元帥郭天祿、鎮撫吳良略江陰州張士誠兵據秦望山以拒敵,繼祖引兵攻之。會大風雨,士誠兵奔潰,繼祖據其山。是日,進攻州之西門,克其城,命良守之。
先是士誠北有淮海,南有浙西,長興、江陰二邑,皆其要害。長興據太湖口,陸走廣德諸郡;江陰枕大江,扼姑蘇、通州濟渡之處。得長興,則士誠步騎不敢出廣德,窺宣、歙;得江陰,則士誠舟師不敢溯大江,上金、焦。至是悉歸於吳,士誠侵軼路絕。
壬申,御史大夫特哩特穆爾劾陝西知行樞密院事額森特穆爾,罷之,令居於草地。
癸酉,温州路樂清江中龍起,颶風作,有火光如球。
是月,劉福通汴梁,其兵分三道,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王士誠入晉、冀,由朔方攻上都;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趣關中;毛貴自山東趣大都;其勢復大振。
秋,七月,丙子,吳徐達率兵攻常熟,張士德出挑戰;先鋒趙德勝麾兵而進,擒士德送建康,遂循望亭、甘露、無錫諸寨,皆下之。
士德驍鷙有謀,士誠陷諸郡,士德力居多,及是被擒,士誠為之喪氣。
己卯,御史大夫特哩特穆爾奏續輯《風憲弘綱》。
庚辰,吳國公遣兵取徽州路
元帥胡大海等既克績溪,遂進兵攻徽州。守將元帥巴斯爾布哈及建德路萬户吳訥等拒戰,大海擊敗之,拔其城。訥與守臣阿嚕輝、李克膺等退守遂安。大海引兵追及於白際嶺,復擊敗之。訥自殺,屬縣次第皆下。
戊子,以李稷御史中丞
乙丑,義兵黃軍萬户田豐叛入紅軍,陷濟寧路,分省右丞實勒們遁。義兵萬户孟本週攻之,豐敗走,本週還守濟寧。
甲午,監察御史達爾默色、劉傑言:“疆域日蹙,兵律不嚴,陝西、汴梁、淮、潁、山東之寇,有窺伺燕、趙之志,宜俯詢大臣,共圖克復,豫定守備之策。”不報。
丙申,吳元帥胡大海進攻婺源。江浙參政楊鄂勒哲,率兵十萬欲復徽州,大海還師,與戰於城下,大敗之,殺其鎮撫呂才,鄂勒哲遁去。
是月,立四方獻言詳定使司。
歸德府知府林茂,萬户時公權叛,以城降於賊,歸德及曹州俱陷。
八月,癸丑,劉福通兵陷大名路,遂自曹、濮陷衞輝路,博囉特穆爾與萬户方托克托出兵擊之。
是月,帝至自上都。
張士德建康吳國公以禮待之,供珍膳,俟其降。士德不食不語,其母痛之,令士誠歲饋建康糧十萬石,布一萬匹,永為盟信,吳國公不許。士德以身縶,事無所成,間遺士誠書,俾降元以圖建康,遂不食而死。
張士誠使前江南行台中丞曼濟哈雅為書,請降於浙江丞相達實特穆爾,辭多不遜。楊鄂勒哲欲納之,達實特穆爾不可,曰:“我昔在淮南,嘗招安士誠,知其反覆,其降不可信。”士誠使者往返訖無就,乃遣其偽隆平太守周仁親詣江浙省堂,具陳自願休兵息民之意。鄂勒哲固勸納降,乃許之。士誠始要王爵,達實特穆爾不許,又請爵三公,達實特穆爾曰:“三公,非有司所定,今我雖便宜行事,然不敢專也。”鄂勒哲又力以為請,達實特穆爾雖外為正辭,然實幸其降,又恐拂鄂勒哲意,遂授士誠太尉,士德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士信同知行樞密院事。改隆平府復為平江路,士誠遷居府治,雖奉正朔,而甲兵、錢穀皆自據如故。朝廷顧以招安士誠為達實特穆爾功,詔加太尉。後聞士德之死,追封楚國公,而以士信為江淮平章政事。
初,達實特穆爾假周伯琦行省參政,招諭張士誠,及是已降,除伯琦同知太常禮儀院事,士誠留之;未行,拜左丞,士誠為造第宅於乘魚橋,厚其廩給。
九月,癸酉朔,婺源州元帥汪同,與守將特穆爾布哈不協,以總管王起宗、黟縣萬户葉茂、祁門元帥馬國寶降於吳;甲戌,江浙平章夏章等亦降於吳。
丙子,以御史大夫婁都爾蘇為中書平章政事
丙戌,吳廣興翼元帥費子賢率兵攻武康,與守將潘萬户戰,斬首百餘級,遂下之。
甲午,澤州陵川縣陷,縣尹張輔死之。
戊戌,台哈布哈復大名路並所屬州縣。
辛丑,詔中書右丞額森布哈、御史中丞成遵奉使宣撫彰德、大名、廣平、東昌、東平、曹、濮等處,獎勵將帥。
是月,命知樞密院事努都爾噶加太尉,總諸軍守禦東昌。時田豐據濟、濮,率眾來寇,擊走之。
倪文俊謀殺其主徐壽輝,不果;自漢陽奔黃州,壽輝將陳友諒襲殺之。
友諒佐文俊攻陷諸州郡有功,遂用領兵為元帥,及文俊迎壽輝居漢陽而專其政柄,友諒心不平,至是襲殺文俊,並其眾,自稱宣慰使,尋為平章政事
閏月,癸卯,有飛星如盂,青色,光燭地,尾約長尺餘。
監察御史多爾濟劾奏知樞密院事哈喇巴圖爾失陷所守郡縣,詔正其罪。
乙丑,潞州陷。丙寅,賊攻冀寧,察罕特穆爾遣兵擊走之。
趙普勝同青軍兩道攻安慶淮南行省左丞餘闕,拒戰月餘,賊竟敗走。安慶倚小孤山為籓蔽,命義兵元帥胡巴延統水軍戍焉。冬,十月,壬戌,陳友諒自上游直搗小孤山,巴延與戰四日夜,不勝,趨安慶,賊追至山口鎮。明日,癸亥,遂薄城下,闕遣兵扼於觀音橋。俄饒州祝寇攻西門,餘闕擊斬之,其兵乃退。
壬申,吳中翼大元帥常遇春,率廖永安等自銅陵進攻池州。永安去城十里,而常遇春及吳國寶率舟師抵城下合攻,自辰至巳,破其北門,遂入其城,執元帥洪某,斬之,擒別將魏壽、徐天麟等。官軍敗走,薄暮,復以戰船數百艘來逆戰,復大敗之,遂克池州。
甲申,吳國公閲軍於大通江,遂命元帥繆大亨率兵攻揚州路,克之;青軍元帥張明鑑以其眾降。先是至正十五年,明鑑聚眾淮西,以青布為號,名青軍,人呼為“一片瓦”。其黨張監驍勇,善用槍,又號為“長槍軍”,暴悍,專事剽掠,由含山、全椒轉掠六合、天長至揚州,人皆苦之。
時鎮南王博囉布哈鎮揚州,招降明鑑等,以為濠、泗義兵元帥,俾駐揚州,分屯守禦。久之,明鑑等以食盡,復謀作亂,説鎮南王曰:“朝廷遠隔,事勢未可知。今城中糧乏,眾無所託命,殿下世祖孫,當正大位,為我輩主,出兵南攻,以通糧道,救飢窘。不然,人心必變,禍將不測。”鎮南王仰天哭曰:“汝不知大義。如汝言,我何面目見世祖於宗廟耶?”麾其眾使退,明鑑等不從,呼噪而起,因逐鎮南王而據其城。鎮南王走淮安,為趙君用所殺。
明鑑等兇暴益甚,屠城中居民以為食,至是兵大敗不支,乃出降,得其眾數萬。置淮海翼元帥府,命元帥張德麟、耿再成守之。改揚州路為淮海府,以李德林知府事。城中居民僅存十八家,德林以舊城虛曠難守,乃截城西南隅,築而守之。
戊戌,曹州賊入太行山,達實巴圖爾與知樞密院事達哩瑪實裏以兵討曹州賊,官軍敗潰,達哩瑪實裏死之。
是月,靜江路山崩,地陷,大水。
關中賊散走南山者,出自興元,陷秦、隴,據鞏昌,有窺鳳翔之志。察罕特穆爾即分兵入守鳳翔,而遣諜者誘賊圍其城,賊果來攻之,厚數十重。察罕特穆爾自將鐵騎,晝夜馳二百里往赴。比去城裏所,分軍張左右翼掩擊之,城中軍亦開門鼓譟而出,內外合擊,呼聲動天地。賊大潰,自相踐蹂,斬首數萬級,伏屍百餘里,餘黨皆遁還,關中悉定。
十一月,辛丑,山東道宣慰使董摶霄,復請令江淮等處各枝官軍,分佈連珠營寨,於隘口屯駐守禦,且廣屯田以足軍食,從之。
汾州桃、杏花。
壬寅,賊侵壺關,察罕特穆爾以兵大破之。
十二月,丙戌,徐壽輝明玉珍陷重慶路,據之。
玉珍,隨州人,世農家,身長八尺,目重瞳,以信義為鄉黨所服。初聞壽輝兵起,集鄉兵,屯於青山,結柵自固。未幾,降於壽輝,授元帥,隸倪文俊麾下,鎮沔陽。與官軍戰湖中,飛矢中右目,微眇,既而以兵千人,槳鬥船五十,溯夔而上。時青巾盜李喜喜,聚兵苦蜀,義兵元帥楊漢以兵五千御之,屯平西。左丞相鄂勒哲圖鎮重慶,置酒飲漢,欲殺之,漢覺,脱身走,順流下巫峽。遇玉珍,訟之,且言重慶可取狀,玉珍未決,萬户戴壽曰:“攻重慶,事濟據蜀,不濟,歸無損也。”從之,遂進克其城,鄂勒哲圖遁。父老迎入城,玉珍禁侵掠,市肆晏然,降者相繼。
己丑,吳國公下令釋輕、重罪囚,以干戈未寧,人心初附故也。
丁酉,慶元路象山縣鵝鼻山崩。
初,汝、潁盜起,蔓延南北,州縣幾天完城。玄獻招捕之策千餘言,時不能用,遂乞致仕,帝不允。會大赦,宣赴內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傳旨,肩輿至延春閣下。及卒,賜賻甚厚,贈大司徒,追封楚國公,諡曰文。玄性度雍容,處己儉約,為政廉平,歷官四十餘年,冊命、制誥多出其手。
己亥,流星如金星大,尾約長三尺餘,起自太陰,近東而沒,化為青白氣。
庚子,太尉、四川行省左丞相達實巴圖爾卒于軍中。
時詔遣知院達理瑪實哩來援,分兵雷澤、濮州,而達理瑪實哩為劉福通所殺,達勒達諸軍皆潰。達實巴圖爾力不能支,退駐石村,朝廷頗疑其玩寇失機,使者促戰相踵;賊覘知之,詐為達實巴圖爾通和書,遺諸道路,使者果得之以進。達實巴圖爾知之,一夕憂憤死。
初,毛貴陷益都、般陽等路,帝命董摶霄從知樞密院事布蘭奚討之。而濟南又告急,摶霄提兵援濟南。賊眾自南山來攻濟南,望之兩山皆赤。摶霄按兵城中,先以數十騎挑之,賊眾悉來鬥,騎兵少卻,至磵上,伏兵起,遂合戰,城中兵又大出,大破之。而般陽賊復約泰安之黨逾南山來襲濟南,摶霄列兵城上,弗為動。賊夜攻南門,獨以矢石御之,黎明,乃潛開東門,放兵出賊後。既旦,城上兵皆下,大開南門,合擊之,賊敗走,復追殺之,賊眾無遺者。於是濟南始寧。
詔就升淮南行樞密院副使、兼山東宣慰使、都元帥,仍賜上尊、金帶、楮幣、名馬以勞之。有疾其功者,譖於總兵太尉努都爾噶,令摶霄依前詔從布蘭奚同徵益都。摶霄即出濟南城,屬老且病,請以其弟昂霄代領其眾,朝廷從之,授昂霄淮南行樞密院判官。未幾,命摶霄守河間之長蘆。
是冬,張士誠築城虎丘山,因高據險,役月餘而畢。
是歲,詔諭濟寧李秉彝田豐等,令其出降,敍復元任。嘯亂士卒,仍給資糧,欲還鄉者聽。
義兵千户餘寶,殺其知樞密院事寶圖以叛,降於毛貴。餘寶遂據棣州
集賢大學士兼太子左諭德許有壬,以老病乞致仕,許之。有壬前朝舊德,皇太子頗加敬禮,一日入見,方臂鷹為樂,遽呼左右屏去,始見之。
盜據齊魯,中書參知政事崔敬,與平章達覽、參政諳普分省陵州。陵州乃南北要衝,無城郭,而居民散處,敬供給諸軍,事無不集。丞相以其能上聞,賜之上尊,仍命其便宜行事。敬以軍馬供給浩繁,而民力已疲,乃請行納粟補官之令,詔從之。河北、燕南士民接踵而至,積粟百萬石,綺段萬匹,以供軍費,民獲少蘇。
中書右丞烏古遜良楨論罷陷賊延坐之令;有惡少年誣知宜興州張復通賊之罪,中書將籍其孥,吏抱案請署,良楨曰:“手可斷,案不可署!”同列變色,卒不署。
良楨自左曹登政府,多所建白,罷福建、山東食鹽,浙東、西長生牛租,瀕海被災圍田税,民皆德之。

1357年歷史大事

大宋紅巾軍三路北伐
為了擴大戰果,龍鳳三年(1357)夏,劉福通決定分兵出擊,作出了三路北伐的重大戰略決策。東路軍是這次北伐的主力,目標直指大都,由山東紅巾軍首領毛貴率領。龍鳳四年二月,毛貴奉劉福通之命,親率大軍北伐,由山東進入河北。克南皮(今河北南皮),殺元河南行省右丞董摶霄,為農民起義軍除去了一個勁敵。接着再克清(今河北青縣)、滄(今河北滄州東南)二州,據長蘆鎮。三月,毛貴下薊州(今天津薊縣),至漷州棗林、柳林(二地均在今北京通縣境內),元樞密副使達國珍戰死。毛貴軍距大都僅一百二十里,元廷十分震驚,甚至有朝臣勸順帝遷都避禍。然而,毛貴僅是孤軍深入,其他紅巾軍並沒有及時給予配合。元朝的各路援軍紛紛雲集,來自彰德(今河南安陽)的劉哈剌不花在柳林打敗毛貴。無奈,紅巾軍只好退師濟南。東路軍北伐沒有成功,毛貴後來也被趙君用殺死。中路軍的任務是逾太行,入山西,配合東路軍形成對大都的包圍。由盛文鬱的部將關鐸(號關先生)、潘誠(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等率領。龍鳳三年九月,中路軍從曹州(今山東菏澤)出發,越過太行山,連克陵川(今山西陵川)、高平(今山西高平)、潞州(今山西長治),進攻晉北重鎮冀寧路(今山西太原),為察罕帖木兒所阻,折回太行山。為增強中路軍力量,龍鳳四年二月,毛貴遣部將王士誠、續繼祖等自益都出兵,進攻懷慶路(今河南沁陽)。三月,王士誠攻佔晉寧路(今山西臨汾)。由於王士誠的到來,中路軍力量大增,又相繼佔領絳州(今山西新絳)、冀寧路。元朝政府派察罕帖木兒專門對付中路都。五月,察罕帖木兒攻陷冀寧。九月,關先生等進攻保定路(今河北保定),不克,轉而取定州(今河北定州)。由於察罕帖木兒兵力太強,紅巾軍無法通過他控制的晉冀地帶,只好將主力轉向晉北,原擬由山西入河北,與毛貴軍會合的計劃未能實現。十二月,關先生、破頭潘等由大同(今山西大同)北上,攻克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焚燬其宮闕,遠近震動。龍鳳五年正月,攻破全寧路(今遼寧昭盟翁牛特旗),焚魯王宮府。接着奪取遼陽行省省治遼陽路(今遼寧遼陽)。龍鳳七年九月,關先生、破頭潘、沙劉二等率領十餘萬紅巾軍渡過鴉綠江,攻入高麗。八年正月,紅巾軍敗於開京(高麗京城,今朝鮮開城),關先生、沙劉二等戰死,餘眾在破頭潘率領下敗退遼陽。四月,破頭潘在遼陽被俘。另一支王世誠沒有北上,一直在晉、冀一帶出沒,後敗於台州(今山西五台),退至山東東平,與田豐軍隊會合。西路軍由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率領,目標是關中。早在龍鳳二年九月,劉福通為分散元軍對大宋都城亳州(今安徽亳州)的壓力,就派崔德、李武帶一支隊伍西取關陝。崔德、李武佔領了陝州(今河南陝縣)、虢州(今河南靈寶)、商州(今陝西商縣)、藍田 (今陝西藍田),直抵灞上,進逼陝西行省省治奉元路 (今陝西西安)。元廷急調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列哈喇不花等前往鎮壓。形勢不利,紅巾軍只好放棄攻打奉元。龍鳳三年閏九月,劉福通決定派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率領西路軍入陝,與崔德、李武會合。西路軍先後攻克興元路(今陝西漢中)、秦州(今甘肅天水)、隴州(今陝西隴縣),佔據鞏昌(今甘肅隴西)。十月,進攻鳳翔(今陝西鳳翔),被察罕帖木兒打敗,一部分部隊在李喜喜率領下進入四川。這支入川的紅巾軍改稱“青巾”,後來被明玉珍逐走,李喜喜被迫率隊到武昌投奔陳友諒,龍鳳四年二月,白不信部再攻鳳翔,又被察罕帖木兒打敗。崔德、李武部活動在陝、甘、寧一帶。龍鳳五年,他們曾攻佔寧夏路(今寧夏銀川),靈州(今寧夏靈武南)等地。六年五月,崔德、李武投降李思齊,西路軍失敗。
趙君用殺毛貴
毛貴原是趙君用的屬將。至正十六年(1356)十月,趙君用殺元鎮南王孛羅普化,攻佔淮安(今江蘇淮安)。宋政權設淮安等處行中書省,以趙君用為平章政事。龍鳳三年(1357)初;毛貴奉命由海寧州(今江蘇連雲港西南)入海,進入山東,連克膠州(今山東膠縣)、萊州(今山東掖縣)、益都路(今山東益都)、濱州(今山東濱縣北)、莒州(今山東莒縣)。僅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就在山東穩住了腳根。同年七月,元鎮守黃河義兵萬户田豐倒戈,舉行起義,於次年正月攻克山東重鎮東平路(今山東東平),阻斷了元朝的南北漕運。二月,毛貴攻佔濟南(今山東濟南)。自此,山東大部已為紅巾軍所有。宋政權設益都等處行中書省,以毛貴平章。毛貴成為山東紅巾軍的領袖。毛貴北伐失敗後,退守濟南。龍鳳五年初,張士誠攻打淮安,趙君用逃奔山東益都,依毛貴。後二人不合,四月,趙君用殺毛貴。七月,毛貴部將續繼祖從遼陽(今遼寧遼陽)趕回益都,又殺趙君用。從此,山東紅巾軍各部自相仇殺,內部一片混亂。
在三路紅巾軍開始北伐的同時,劉福通親率紅巾軍主力北上,目標直指汴梁 (今河南開封)。汴梁是北宋的首都,北方紅巾軍建號為“宋”,以“復宋”為號召,攻佔汴梁,對於推翻元朝的統治無疑是將具有極大的號召力的。龍鳳三年 (1357)六月,紅巾軍向北朝汴梁方向運動。他們沒有直接攻打汴梁,而是轉而直趨大名路(今河北大名)。八月,攻佔大名,然後西向進攻衞輝路(今河南汲縣)。駐守衞輝的答失裏八都魯自知力量不敵,乃向元廷求援。十月,元廷增派知樞密院事達理麻失裏前往援助。兩軍激戰,元軍大敗,達理麻失裏戰死,答失裏八都魯退守石村(今山東鄄城縣內),於十二月在軍中憂憤而死。其子孛羅帖木兒襲其職,領軍退駐井陘 (今河北井陘西)。紅巾軍佔領大名、衞輝等豫北、冀南重鎮後,實際上已完成對汴梁的包圍。龍鳳五年五月,劉福通正式發起對汴梁的進攻。元守將行貞棄城逃跑,大宋軍進駐汴梁城。劉福通隨即從安豐(今安徽壽縣南安豐塘)迎來宋帝韓林兒,定汴梁為宋都城,開始建造宮室。龍鳳五年五月,察罕帖木兒移軍虎牢,分兵南出汴南,攻陷歸德府(今河南商丘)、亳州(今安徽亳縣)、陳州(今河南淮陽)、蔡州(今河南汝陽);北出汴東,從水路沿黃河略曹州(今山東菏澤)南,據黃陵渡 (今山東曹縣內);又發陝西、山西元軍從西面、北面進攻汴梁。孛羅帖木兒則主要切斷汴梁與山東紅巾軍的聯繫。劉福通孤軍無援,奮力死守。八月,汴梁城陷,劉福通保護韓林兒衝出重圍,逃奔安豐,城內數萬紅巾軍及宋政權官吏、家屬被俘。
張士誠降元
高郵戰後,張士誠逐漸發展隊伍,力量有所壯大。至正十五年(1355),張士誠渡江南下,攻佔通州(今江蘇南通)、常熟(今江蘇常熟)。次年二月,攻克蘇南重鎮平江路(今江蘇蘇州),改稱隆平府,作為大周政權的都城。其後,張士誠繼續分兵攻克常州(今江蘇常州)、松江(今上海松江)、湖州 (今浙江吳興),七月,攻破杭州,元江浙行省左丞相達識帖睦邇逃走。當時,朱元璋已經攻佔集慶(今江蘇南京),正欲向東發展,於是在鎮江一帶與張士誠相遇。朱元璋遣楊憲為使與張士誠通好,而張士誠正躊躇滿志,根本對朱元璋不予理採。雙方在龍潭發生激戰,結果張士誠大敗,退守常州。朱元璋乘勝進圍常州,俘張士誠張、湯二將。十月,張士誠請和,朱元璋堅決不允,繼續增兵。至正十七年,連克長興(今浙江長興)、常州、泰興(今江蘇泰興)、江陰(今江蘇江陰)、常熟等地,並在常州俘獲了張士誠之弟張士德。至正十七年(1357)八月,張士誠正式降元,被封太尉,其部將都“授爵有差”。
陳友諒刺殺倪文俊,掌握天完兵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法國
由於在百年戰爭中蒙受階段性失敗,召開了一次由巴黎商人馬塞爾主持的三級會議。會議規定了一種新的憲政組織結構:法國由國王和三級會議聯合統治,三級會議將定期召開,並監督皇室在財政、行政與外交等事務。但僅在一年之後,這個法令便在皇太子查理的反撲鎮壓之下被廢除。

1357年歷史人物

1357年出生

宗喀巴黃教創始人(逝世於1419年)
3月16日(二月廿五)——方孝孺,明朝政治家和文學家(逝世於1402年)
4月11日——若昂一世葡萄牙國王(逝世於1433年)
七月——李芳果,朝鮮君主(逝世於1419年)

1357年逝世

5月28日——阿方索四世葡萄牙國王(出生於12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