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玉珍

(大夏太祖欽文昭武皇帝)

鎖定
明玉珍(1329年10月2日―1366年3月17日 [1]  ),原名瑞,字玉珍,湖廣隨州平林(今湖北省隨州市廣水市平林鎮)人,一作隨州梅丘裏玉沙村(今湖北隨州市隨縣梅丘鎮村)人。
1351年,明玉珍結柵築城於青山。 [13]  1352年參加徐壽輝領導的徐宋,戰功卓著,八年間官至奉國上將軍都元帥 [14]  1360年,稱隴蜀王。 [19]  1362年,即皇帝位,國號大夏,年號天統,定都重慶 [24]  1366年春,明玉珍病故,在位6年,享年38歲,廟號太祖,諡號欽文昭武皇帝,葬睿陵 [21] 
全    名
明玉珍
別    名
明眼子
玉珍
諡    號
欽文昭武皇帝
封    號
隴蜀王(自稱) [5] 
廟    號
太祖
年    號
天啓(1362年,沿用徐宋年號)、天統(1363年)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湖廣隨州
出生日期
1329年10月2日
逝世日期
1366年3月17日
陵    墓
睿陵(今重慶江北區江北嘴)
在位時間
1362年 至 1366年
前    任
宋世宗應天啓運獻武皇帝徐壽輝 [5] 
繼    任
開熙皇帝明升 [10] 
主要成就
建立明夏政權

明玉珍生平經歷

明玉珍屯長

明玉珍,湖廣隨州人,生於元天曆二年九月九日(1329年10月2日),長大後有異相,身長八尺餘,一目是重瞳子,素有大志,不屑務農。 [13] 
1351年,明玉珍問鄉中的耆老:“蒙元的君主無道,天下各處起兵,如何是好?”耆老回答説:“明公平日勇略,為人所信畏,聚集鄉兵,屯在青山,量力審時,大則進取,小則自衞,這個策略如何?”玉珍説:“好”,遂部署諸鄉豪,分別屯於要害,且修柵治城,有眾十餘萬,眾人推舉明玉珍為屯長 [13]  十一月,徐壽輝稱帝於漢陽,使人招明玉珍曰:“予起兵舉義,期逐胡虜,以靖中夏若歸,共圖大事,甚善;不來,且先加兵。” [12-13]  [47] 

明玉珍徵虜大元帥

1352年,明玉珍引眾歸徐壽輝 [14]  ,任徵虜大元帥,駐守沔陽。當時元將哈麻禿為患於洞庭,明玉珍連戰哈麻禿於湖中,右眼被流矢射中而盲 [13]  [2]  ,因此又被稱為“明眼子”。
1355年秋,沔陽連年洪澇,人民只能食菜魚,明玉珍率領萬餘人,鬥船50艘,朔巫峽而上,到夔州府一帶籌糧。 [13] 
1356年冬,玉珍自巫峽準備歸還。當時,元四川行省右丞完者都重慶募兵,義兵元帥、辰州楊漢率部五千人自西平寨(今湖北松滋)投之。 [15] 
1357年春三月,楊漢兵至重慶,屯於江北完者都誘其來, 於席間殺之, 欲兼併其部眾。楊漢的部下想要為楊漢復仇,不成功,搶了船順流而下,於巫峽遇明玉珍,訴其事,嚮明玉珍進言:“重慶城中兵備單弱,完者都哈麻禿不和睦,若回船出不意襲之,取重慶如反掌。”明玉珍猶豫未決,萬户戴壽進言:“鳥困投林,人困投人,且明公備兵沔陽,為民也;哨糧於蜀,亦為民也。不若分船為二,以其半載糧還沔以濟荒,以其半因漢兵以攻重慶,事濟則據之,不濟則掠其財物以歸,何損也?且此兵之出,窺隴、蜀,據上流,保荊、襄,開糧道,一舉二得,幸勿他慮。”明玉珍聽從了戴壽的建議,奇襲重慶完者都趁夜遁逃到果州,哈麻禿出戰而被生擒,明玉珍遣使獻哈麻禿徐壽輝 [15]  [3] 

明玉珍隴蜀行省右丞

1357年秋,徐壽輝任明玉珍為隴蜀行省右丞 [15]  [3] 
1358年春二月,完者都在果州(今四川南充)整合軍隊,會同平章朗革歹參政趙資,屯於嘉定(今四川樂山)大佛寺,謀取重慶,明玉珍派萬勝抵禦,萬勝夜晚派軍人陳夜眼爬上城牆,劫烏牛山寨(今烏尤山 [37]  ,直搗嘉定城,完者都朗革歹遁逃,唯趙資死守大佛寨 [38]  ,相持半年。明玉珍當時駐於瀘州宣使劉澤民曰:“此間元進士劉楨,有文章,能政事,歷任大石路經歷,因青巾軍李喜入蜀大肆殺戮,隱居方山,何不往見焉?”,明玉珍:“可與俱來”,劉澤民曰:“此人可就見,不能招也。”於是親往見之,與其對話,喜曰:“吾得一孔明也。”招至舟中,與之論國事,拜為理問 [16-17] 
1359年,明玉珍親自率軍至嘉定圍大佛寨,派萬勝直奔成都,當時元行省平章買奴參政韓叔亨為青巾軍所執,城中窘迫,惟都事薛元理署省事,守省的士兵都是新招募的,聽聞明玉珍兵至,皆驚而潰,萬勝在成都生擒元將朗革歹趙資妻子,順流而歸,朗革歹妻謂舟中人曰:“吾家祖宗三世,受羊皮宣命,吾為平章夫人,義不受辱。”自投於江。萬勝帶着趙資妻見玉珍,明玉珍待之以禮,曰:“執政乃吾中國人,何故反為胡虜守戰?夫人能招使降,當裂土以贈。”翌日,兩軍會戰,玉珍讓趙資妻子臨陣謂資曰:“妾與鎖兒受擒於此,明公甚以禮待,參政念結髮之情,救母子之命。”説完就嚎啕大哭,其子亦大呼,兩軍觀者淚下。趙資駐馬執弓厲聲曰:“痴婦不死何待!汝不見平章婦乎!”用箭將妻子射死,又欲射其子,眾以盾護之乃免,明玉珍遂揮兵勇進,分左右二翼襲之,元兵大敗,大佛寨陷,趙資遁走,與完者都朗革歹會於龍州,圖謀興復,被遊兵生擒,執至重慶,明玉珍希望他們為己所用,就讓他們住在治平寺,使人傳達己意,三人曰:“國破家亡,祈速死耳!”,遂一同斬於大十字街,以禮葬之。 [16]  [4]  [18] 

明玉珍隴蜀王

1360年陳友諒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説:“友諒、倪文進在徐國為臣子,今弒逆其主徐,當討之。”與陳友諒斷絕關係,命部將莫仁壽駐守夔門,議討陳友諒,移檄四方,父老豪傑告留曰:“生民無主,欲將何之?”辭讓再四,諸將遂立誓推戴曰:“臣等不股肱王室,鬼神殛之!”,十月望日於重慶之行邸受眾人推舉為隴蜀王,不易國號,不改年號,立徐壽輝廟於重慶城南,諡號應天啓運獻武皇帝,廟號世宗,春秋奉祀 [5]  逾月,平播州南部,克巴州,俘熊文弼於牛頭寨,克長寧州。十一月,行郊望之禮。 [21] 
1361年四月,以劉楨為王國參謀 [23]  五月分兵出擊龍州興元(今陝西漢中)、鞏昌(今甘肅隴西)等地 [22]  。令曰:“胡元運去,中國豪傑並起而逐之。予本鄉農,因亂為眾所推,殆自為保,夫豈為圖人?邇者,義兵一起,羣醜底寧,湖、湘向化。顧茲蜀地,久被青巾之亂,莫有為之剪除者。予奉天誅罪,豈能自安?已經殄歿兇徒,幸爾坐收全蜀。是乃天意,夫豈人謀?方今圖為畫一之規,與民共享太平之治。誠恐百姓不知,以予為爭地殺人之師,非弔民伐罪之舉,予取爾蜀於青巾之手,非取諸元。爾輩亦當復見中華文明之化,不可安於胡元之陋習也。更宜洗心從治,慎勿取惡招尤。” [20] 

明玉珍大夏皇帝

明玉珍黃袍 明玉珍黃袍
1362年春,明玉珍受劉楨等人擁立 [23]  稱帝,國號大夏,以恢復漢族王朝的統治為號召 [30]  ,建元天統,歷曰先天,定都重慶,妻彭氏為皇后,子明升為太子,立太廟,追尊四代先祖為皇帝、皇后,祀以天子禮樂,與郊社並隆。 [21]  詔曰:“天生斯民,必立司牧,夏、商、周之迭運,漢、唐、宋之繼統,其來遠矣。北狄污我中夏,倫理以之晦冥,人物為之消滅,鹹雲天數,敢謂人謀。邇者,子孫失道,運祚衰微,上天有命,示厭棄之機;豪傑乘時,興驅逐之策。惟我家國,肇跡湖、湘,志欲除暴救民,聊爾建邦啓土。成湯七十里,盛德已振於三巴;歷數八百年,神功終收於一統。上承天命,下順民心,謹以壬寅年三月初二日祭告天地、祖宗及屢代帝王,即皇帝位,國號曰大夏,其以今年為天統元年。於乎!恭行天罰,革彼左衽之卑污;昭顯茂功,成我文明之大治。尚賴遠邇豪傑,勿吝嘉謀,庶幾大小臣工,協登偉績。” [24] 
周制,設六卿,以戴壽冢宰萬勝司馬張文炳司空向大亨、莫仁壽為司寇吳友仁鄒興司徒劉楨宗伯。置翰林院,以牟圖南為承旨,史天章為學士,太子升朝夕受學於此。內設國子監,教公卿子弟。外設提舉司、教授所,教養郡縣生徒。府置官曰刺史,州曰太守,縣曰縣令。設科舉策試進士。去釋、老二教,而專奉彌勒 [25] 
分蜀地為上川西道、 下川西道、 上川北道、 下川北道、 上川東道、下川東道、 上川南道、 下川南道共八道,更置府州縣官名。 [25]  [11] 
夏,始定賦税,十取其一,農民無力役之徵。 [25] 
秋,廷試進士,賜董璧等八人及第,餘皆出身有差。置雅樂。置奉天徵虜大將軍府漢中,以進取陝右。置奉天徵蠻大將軍府於夷陵,以進取陳友諒 [26] 
冬,遣司馬萬勝領兵出漢中,進兵剌踏,大敗元軍,俘獲人馬萬餘,元平章坎侯普顏達失遁逃。復遣司馬萬勝等率兵攻雲南萬勝兵由敍州路 [29]  (今四川宜賓)邊界入,司寇鄒興建昌路(今四川西昌)入,指揮芝麻李八番(貴州惠水)入。 [26] 
1363年三月初八,鄒興芝麻李未至,萬勝兵先至雲南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及雲南行省廉訪司官先二日就棄雲南首府中慶路而遁走,退保金馬山,轉入威楚 [29]  ,萬勝入城,遣使四出招諭,投降者日日到來,即遣侍中楊源上表申聞於明玉珍,鄒興撰表曰:“聖德孔昭,誕受維新之命;王師所至,宜無不服之邦。大軍既發於三巴,逾月遂平乎六詔穹祇交賀,遠邇同歡。恭惟皇帝陛下,勇智如,文明協,既念中華之貴,反為左衽之流。矧在位之貪殘,致生民之困踣。恭行天罰,遂平定乎多方;禮順人情,即進登於五位。忝茲南詔,鄰彼西戎。藩公挾便宜行事之文,專任僉壬,滋其饕餮;守宰無惻怛愛民之意,肆為虐政,害彼黔黎。下詔揚庭,出師討罪。初臨烏撒蠻酋納款以供輸;繼次馬隆,敵眾望風而奔潰。遂由驛路,踏入滇池。士民冒雨以爭降,官吏叩頭而請罪。一毫不染,萬室皆安。勝等愧以庸才,欽承威命,凡此大勳之集,斷非小器之能,皆聖人大庇之洪休,抑諸將效勞於忠力。深入不毛,臣愧偶同於諸葛;誕敷文命,帝德齊美於有虞。” [27] 
四月,梁王把匝剌瓦爾密之傅大都率兵偵查,抓獲招安元帥姬安禮,問:“勝兵幾何?”姬安禮回答:“八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遂與大理總管段功合兵攻萬勝 [29]  [31]  ,進兵至呂閣(今呂合鎮 [34-35]  ,敗萬勝於關灘江,殺獲千計。萬勝收攏殘兵再戰,殺段氏驍酋鐵萬户,東屯於古田寺 [35]  ,段功趁夜潛軍燒其寺,又追至楚雄城西二十五里的回蹬關 [33]  ,大破之,萬勝認為孤軍不可深入,戰士多受傷,遂引兵還重慶 [28]  [32] 
九月,旌表韓娥貞烈。韓娥3歲喪父,7歲亡母,從小寄養在成都度緣橋叔父韓立家。1357年時,青巾軍攻入成都,韓娥為了不受辱,女扮男裝從軍,自稱韓關保,1362年於剌踏被俘,遂入夏軍,萬户王起巖可憐他,把他交給了千户羅甲,羅甲是敍州路人,羅甲撫之如親兒子,1363年隨義父遠征雲南,後又到敍州路駐防。韓娥在軍中舉止謹慎,態度嚴肅,晚睡早起,衣不解帶,説是以軍務為重。羅甲惜其勤謹,間與之酒,韓娥推辭説:”關保天性不能飲,飲了就得病。”甲更加看重他,甲嘗謂人曰:”我家的關保,是幹父之蠱子,為他辦婚娶婦,希望其成家立業。”他不敢不從,而千方百計迴避妻子,妻子向孃家哭訴,責怪韓娥使夫婦不睦。此後,韓娥隨同王起巖到成都辦事,到東城度緣橋方得與叔父母相認。 [36]  [39] 
1364年春,司馬萬勝率兵攻興元,圍城三日,不克而還。 [40] 
秋,巴州叛,命司寇鄒興攻,克之,留兵鎮守。 [40] 
1365年春,更六卿為中書省樞密院,以戴壽左丞相萬勝右丞相向大亨張文炳知樞密院事鄒興為平章,鎮守成都;吳友仁為平章,鎮守保寧;莫仁壽為平章,仍鎮守夔門;鄧元亨為平章,鎮守通州;竇英為參政,鎮守播州;姜珏為參政,鎮守黔南。 [40]  [6] 
秋,吳王朱元璋都事孫養浩來交好,書曰:“吳王奉書夏國皇帝:間者,得姜珏誥命,觀其文義妥貼。辛卯歲,兵起蔡潁,有陳友諒恃其土地之廣,甲兵之強,一旦迫區區之境,不得已而應之,三年遂決。胡人本處沙塞,今反居中原,是冠履倒置。足下應時而起,居國上流,區區有長江之險,相為唇齒,協心同力,並復中原。事定之日,各守疆宇,特遣使通好。惟足下圖之。”遣參政江儼吳王朱元璋書曰:“夏主皇帝奉書吳王足下:邇者,夷狄運衰,中原氣盛,天必降生豪傑,驅逐胡虜,以為生民主,是乃天意之有在也。第以中原人物,解此者少,尚為彼用,殊為可恨。足下應運而興,目視赤子之塗炭,想亦不忍也。區區人馬二十萬,北出漢中,東下荊、楚,期盡殘虜,以安黎庶。特遣使奉復通好,不敢後約,惟高明亮之。” [41] 
冬,原徐壽輝部下、參政姜珏來重慶朝貢, 命其鎮守夷陵 [40]  威順王、侯普顏達失平章率兵由雲南間行往陝西,遣丞相戴壽追襲之,至秦州弗及而還。 [41] 
1366年3月17日,召臣下諭之曰:“中原未平,胡虜未逐,志不能遂也,此殆天意。今西蜀險塞,予歿後,汝等同心協力,但可自守,慎勿妄窺中原,亦不可與各鄰國構隙。“”言畢遂殞,在位六年,壽三十八,諡號欽文昭武皇帝,廟號太祖。九月,葬於睿陵 [21]  [42] 

明玉珍身後

太子明升繼位,年僅十歲,尊母彭氏為皇太后,垂簾同聽政,立妃王氏為皇后,改元開熙 [43] 
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遣使勸降,明升不從。洪武四年(1371年)春,明太祖遣湯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領兵徵大夏國,夏軍敗潰。同年六月,明軍兵抵重慶,明升出降,封歸義侯。 [10]  [44] 
洪武五年(1372年),歸德侯陳理、歸義侯明升鬱鬱不樂,頗出怨言,明太祖聞之曰:“此童孺輩,言語小過,不足問,但恐為小人瞽惑,不能保始終,宜處之遠方,則釁隙無自生可始終保全矣。”於是將其送到高麗 [45]  。如今,共有近4萬明氏後裔生活在韓國和朝鮮。自1992年以來,明氏後裔數十次來隨州拜祭先祖 [46] 

明玉珍歷史評價

方孝孺:夏主方有意於據蜀,各郡臣民遭青巾之虐( 指李喜喜領導的青巾軍),百無一二,夏主幸致躬行儉約,興文教,闢異端,薄税斂,一方鹹賴小康焉。歷年雖不永,民至今感嘆焉,不能文詞間盡其賢也。
傅維鱗:風情慷慨,仁心義質,宏圖雅節, 有足稱焉。 獲據險遠,屏絕昏虐,減賦禮賢,文教彬鬱,負川錦以為固,控全蜀而稱制,要亦偏安之令規,霸者之高烈矣。
張廷玉:明玉珍素無遠略,然性節儉,頗好學,折節下士。既即位,設國子監,教公卿子弟,設提舉司教授,建社稷宗廟,求雅樂,開進士科,定賦税,以十分取一。蜀人悉便安之。皆劉楨為之謀也。
張廷玉:國珍首亂,反覆無信,然竟獲良死,玉珍乘勢,割據一隅,僭號二世,皆不可謂非幸也。 [7] 

明玉珍家族成員

高祖父:明郎,追尊為欽憲皇帝 [21] 
高祖母:魯氏,追尊為衍慶皇后 [21] 
曾祖父:明子成,追尊為莊惠皇帝 [21] 
曾祖母:郭氏,追尊為恭懿皇后 [21] 
祖父:明如海,追尊為昭順皇帝 [21] 
祖母:朱氏,追尊為慈寧皇后 [21] 
父:明學文,追尊為宣武皇帝 [21] 
母:趙氏,追尊為貞淑皇后 [21] 
彭氏
明升、明重、明昭(義子)

明玉珍姓氏考證

明玉珍本姓“明”,但有一説明玉珍姓“旻”。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明氏家譜》記載:“吾氏源自姬姓之百里孟明,以字為氏,故明乃吾之姓也。吾氏世居平原而後遷吳興蕃衍。吾祖玉珍公祖上由吳興遷清河居數百年而後遷四川峨嵋,玉珍祖稱帝重慶,號大夏。”平原郡和吳興郡之所有姓氏,俱無“旻”姓之説;在當時吳興郡的八在姓氏中,只有“明”姓,由此可見,“明玉珍本姓明。”
韓國《明氏大同譜·壬申譜序》記載:“惟我明氏出自后稷而傳及百里奚之子孟明,以名為氏。”韓國《明氏大同譜·乙丑譜序》記載:“至元明之交,有諱玉珍,以布衣起於隨州。”這些記載證明“明玉珍本姓明。”
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和清雍正二年(1724年)兩部《明氏家譜》均記載玉珍公家訓曰:“餘家乃泰伯之裔,寔自後稷肇基,而卜世三十,卜年八百,名位顯赫,載之史冊,彰彰可考。”筆者查閲了大量的姓氏專著,在泰伯及而後的后稷之裔孫中,均無“旻”姓之説,因此,“明玉珍本姓明”。
正德元年(1506年)四川甘大濱、甘大江、甘大漢所修撰的《甘氏家譜》詳細記載:“我族祖宗淵源,始於姬姓,至秦穆公時,有百里奚、孟明視父子二人考之於史:百里奚乃秦穆公之右相,其友蹇叔為左相,輔秦。百里奚子—名視,字孟明,故稱孟明視。秦穆公賜孟明視為上大夫。孟明視為秦國開疆拓地,戰功卓著,名振西戎。其後子孫遂以百里孟明之“明”字為姓。傳至魏時,有明亮公,為陽平太守,代代相傳,至元朝末年有玉珍公。因羣雄作亂,繼而紅巾軍起義,玉珍公率部攻重慶,後立為夏王。”同時還清晰地記載了從明玉珍起上到明亮公28代明氏名諱近800年的歷史記載證明“明玉珍本姓明”。
民國六年(1917年)繼興堂撰《明氏族譜》,序中説:“我永陽明氏之先系溯源於金陵之章公。歷參知政事之鎬公,楚北之始祖以芳公自金陵分遷者也。宅永陽之諱通公自楚北分遷者也。”譜中“永陽明氏溯源説”一文寫道:“粵稽明氏系成周泰伯之裔百里奚生孟明視,子孫以王父字而得焉,此明姓所由來。自是書缺有間,由漢唐而歷五季下若魏亮、若晉汲、若齊僧紹、若隋克讓、若梁山賓與公遐。他如晉之明豫也、唐之崇儼也、宋之自才也,與夫元之明善也。清譽流傳者有之,惠聲卓著者有之,或以政才稱,或以抗節顯,或以奇術鳴,推之窮達異,隱顯不一,人才之盛,載在史冊,班班可考。概不敢遵為宗派者,非故略也,世及無由考信耳。” 1.《大同譜》與《明氏族譜》都稱在孟明(春秋時百里奚子,名視)時“以名為氏”。 2.都提到僧紹、山賓、參政鎬等明姓人物,評語亦同。
《中華明姓總譜》編委會在編纂《中華明姓總譜》之時,針對明玉珍是姓“旻”之謬誤,查遍了國家圖書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國家正史以及姓氏專著,並寫了《明玉珍姓“明”不姓“旻”》的論文,證明“明玉珍本姓明。”

明玉珍後世紀念

明玉珍墓葬

明玉珍墓陳列館 明玉珍墓陳列館
1982年3月底,湮沒數百年的明墓“睿陵”在江北上橫街重慶織布廠的施工現場中被發現,墓中出土了玄宮之碑及大批絲織品等珍貴文物,為研究重慶、四川地方史和元末戰爭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1983年12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工地現場發掘了湮沒數百年之久的明玉珍墓 [8] 

明玉珍真容雕像

五佛殿中缺右眼的明玉珍(普賢)像 五佛殿中缺右眼的明玉珍(普賢)像
重慶彈子石大佛寺五佛殿中、右旁斜坐卧象、缺右眼的普賢菩薩像,實為建於明永樂十九年(一四二一年)元末大夏國皇帝明玉珍真容雕像。據考證,現存唯一的這座明玉珍真容雕像,是身為大夏紅巾軍後裔的工匠秘密建成,其真實身份在隱藏了五百九十年後,方為大夏開國元勳、右丞相萬勝後裔萬寧發現(參見“重慶大佛寺五佛殿秘藏着現存唯一的六百年前抗元義軍領袖明玉珍與徐壽輝像”)。五佛殿中對應的騎獅文殊菩薩像,實為同時所建、反元南方紅巾軍領袖、明玉珍曾經的上司、天完國皇帝徐壽輝真容雕像。

明玉珍故里

明玉珍紀念館即將建成 明玉珍紀念館即將建成
明玉珍故里景區位於隨縣柳林鎮,於2011年年初啓動建設,總投資1000萬元,2012年2月29號竣工開館。明玉珍紀念館主要展示明玉珍的成長曆程及隨南地區農耕和文化風俗。 [9] 
參考資料
  • 1.    《玄宮之碑》:姓明氏,御諱玉珍...生於己巳九月九日,崩於丙午二月六日。諡曰欽文昭武皇帝,廟號太祖,壽三十八歲。
  • 2.    《明史·明玉珍傳》:與元將哈麻禿戰湖中,飛矢中右目,遂眇。
  • 3.    《明史·列傳第十一·明玉珍》:久之,玉珍帥鬥船五十艘掠糧川、峽間,將引還。時元右丞完者都募兵重慶,義兵元帥楊漢應募至,欲殺之而並其軍,不克。漢走出峽,遇玉珍為言:「重慶無重兵,完者都與右丞哈麻禿不相能,若回船出不意襲之,可取而有也。」玉珍意未決,部將戴壽曰:「機不可失也。可分船為二,半貯糧歸沔陽,半因漢兵攻重慶,不濟則掠財物而還。」玉珍從其策,襲重慶,走完者都,執哈麻禿獻壽輝。壽輝授玉珍隴蜀行省右丞。至正十七年也。
  • 4.    《明史·明玉珍傳》:已而完者都自果州來,會平章朗革歹、參政趙資,謀復重慶,屯嘉定之大佛寺,玉珍遣萬勝御之。勝,黃陂人,有智勇,玉珍寵愛之,使從己姓,眾呼為明二,後乃複姓名。勝攻嘉定,半年不下。玉珍帥眾圍之,遣勝以輕兵襲陷成都,虜朗革歹及資妻子。朗革歹妻自沉於江。以資妻子徇嘉定,招資降。資引弓射殺妻。俄城破,執資及完者都、朗革歹歸於重慶,館諸治平寺,欲使為己用。三人者執不可,乃斬於市,以禮葬之。
  • 5.    《明史·明玉珍傳》:二十年,陳友諒弒徐壽輝自立。玉珍曰:“與友諒俱臣徐氏,顧悖逆如此。”命以兵塞瞿塘,絕不與通。立壽輝廟於城南隅,歲時致祀。自立為隴蜀王,以劉楨為參謀。
  • 6.    《明史·明玉珍傳》:逾年,王挾大理兵擊勝,勝以孤軍無繼引還。復遣興取巴州。久之,復更六卿為中書省樞密院,改冢宰戴壽、司馬萬勝為左、右丞相,司寇向大亨、司空張文炳知樞密院事,司徒鄒興鎮成都,吳友仁鎮保寧,司寇莫仁壽鎮夔關,皆平章事。
  • 7.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18]
  • 8.    明玉珍  .重慶三峽學院.2013-06-28[引用日期2013-12-21]
  • 9.    隨州明玉珍故里紀念館昨日隆重開館  .中國廣水網[引用日期2013-12-21]
  • 10.    焦竑《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九·明玉珍傳》:子昇襲位,年十歲,改元開熙。萬勝與張文炳有隙,文炳使玉珍義子明昭矯其母彭氏旨,召勝殺之,使劉禛代為丞相。勝,黃陂人,智勇過人,玉珍妻以弟婦,稱明二。吳友仁移檄興兵,昇命戴壽討之,友仁遺書曰:不誅昭,國必不安,大臣俱所害,若昭朝誅,吾當夕至。壽乃奏誅之,友仁入朝謝罪。洪武二年,復遣使取木於蜀,明年春又遣使假道攻雲南,戴壽沮之,又遣參政蔡哲來招,不聽。四年,乃遣平章楊璟、永康侯廖永忠由水道攻夔關,頴川侯傅友德、總兵卜萬從階文攻秦川,戴壽備瞿塘甚固,二將攻之弗克。二月,友德破秦川入綿漢,戴壽聞之,分兵守瞿城,自將倍道救成都,友德環兵圍之,令諸軍造木牌,上書“四月克漢川”,以油塗之,投於江,夔軍得之,勇氣百倍,遂克夔關,趨重慶。夏六月左丞相劉仁以昇降,在位六年,戴壽在成都亦降,友德戮壽等,送昇於京師,封歸德侯,授仁應天尹,凡傳共十一年。後昇與陳理命巨舟載之高麗,飄然入海矣。
  • 11.    張爽. 明玉珍大夏政權的施政及覆滅原因[J].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2011, 26(6):116
  • 12.    張佳.新天下之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9
  • 13.    楊學可《明氏實錄》:夏國主姓明氏,諱玉珍,湖廣隨州人也。母夢與神遇而生珍,珍長有異相,身高八尺,一目重瞳,家世以農畝為業,珍素有大志,不屑為也。至正辛卯,兵起潁蔡閒,玉珍一日謂鄉耆老曰:“元君無道,天下兵起,荼毒吾濟,將亦不免也,為之奈何?”耆老對曰:明公平日勇略,人所信畏,集鄉兵,屯青山,量力審時,大則進取,小則自衞,盍策之?”玉珍曰:“善”。因部署諸鄉豪,因分屯要害,且修柵治城,以有眾十餘萬,眾遂推為屯長。會王辰、徐壽輝兵起於蘄越,癸巳冬十一月稱號建都漢陽,遣使招玉珍曰:“予起兵舉義,期逐元虜,以靖中夏,若歸,共圖大事,甚善;不來,且先加兵。”珍懼,且欲保護鄉裏,不得已從焉。待以殊禮,授統兵徵虜大元帥,仍領所部,益兵俾鎮沔陽。時元帥哈麻禿為患洞庭,珍以兵誅之,連戰湖中,為流矢中右目。甲午秋,沔陽水澇連年,民採菜魚而食。乙未春,珍領兵萬餘,駕鬥船五十,般至夔州府哨糧,時夷陵皆屬徐國,參政姜並所轄,珍泝流巫峽,糧皆滿載,蜀人亦不覺有擾也。
  • 14.    《玄宮之碑》:太祖,隨州隨縣梅丘人,姓明氏,御諱玉珍。為人英武有大志,不嗜聲色貨利。善騎射。元末天下大亂,英雄崛起,生民無所依賴。歲庚寅,淮人立徐主,稱皇帝於蘄陽,頒萬壽曆,建元治平,國號宋。明年,太祖杖劍從之,戰功懋甚,越八年,官至奉國上將軍都元帥。
  • 15.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丙申冬,玉珍自巫峽將還,先是元四川行省右丞相完者都鎮重慶募兵,辰州人楊漢者,元義兵元帥也,以精兵五千屯西平寨。丁酉春三月,漢以兵至重慶,屯江北,完者都誘漢來謁,席間殺之,欲並其軍。漢將士謀復仇,不克,乃擄船下流,適遇玉珍於巫峽,訴其事,且言:「重慶城中兵備單弱,完者都與左丞相哈麻禿兩不相下,若回船出其不意攻之,取重慶如反掌耳。」玉珍猶豫未決。萬户戴壽曰:「鳥困投林,人困投人,且明公備兵沔陽,為民也;哨糧於蜀,亦為民也。不若分船為二,以其半載糧還沔以濟荒,以其半因漢兵以攻重慶,事濟則據之,不濟則掠其財物以歸,何損也?且此兵之出,窺隴、蜀,據上流,保荊、襄,開糧道,一舉二得,幸勿他慮。」玉珍從之,遂率兵至重慶。時蜀中承平日久,忽鬥船大集,遠近騷動,完者都夜遁果州,哈麻禿出戰,被執。父老迎玉珍入城,玉珍禁止侵掠,城中按堵如故。旁近降者,絡繹不絕。遣使獻哈麻禿於壽輝。是歲秋,壽輝以玉珍為隴蜀省右丞。
  • 16.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至正十八年(戊戌)天完治平八年,明玉珍遣兵劫烏牛山寨,襲破嘉定城,又親率眾攻克大佛寨。自是蜀中諸郡縣皆下,盡有川蜀之地。(實錄) 戊戌二月,完者都自果州率兵至嘉定,屯於大佛寺(一名凌雲寺),規復重慶。玉珍遣義弟明三領兵禦之。明二者,黃陂人也,智勇過人,玉珍寵愛之,妻以弟婦,稱為明二(一曰三奴),後復姓名曰萬勝。明二攻嘉定,夜遣軍人陳夜眼緣城劫烏牛山寨,搗嘉定城,皆破之,惟大佛寨未下,相持越半載。玉珍親率兵攻之,旬日,完者都兵內潰,入之。趙資者,行省參政也,與完者都、平章郎革歹同守嘉定,明二陷嘉定,時完者都、郎革歹先遁,惟資守大佛。明二執資妻於江岸以招資,資嘻曰:「痴婦胡不死,汝不見平章婦乎!」平章婦者,郎革歹妻,城陷時赴水死。語畢,以強弩射殺妻,復欲射其子,為眾擁去,乃止。已而大佛陷,資亦遁。三人者會於龍州,謀興復,為遊兵執至重慶。玉珍欲用之,館之治平寺,使人諭意,三人曰:「國破家亡,祈速死耳!」玉珍猶欲生之,時傳趙參政兵將至,遂同斬於大十字街。蜀人謂之「三忠」。玉珍以禮葬之。(平夏錄)
  • 17.    楊學可《明氏實錄》: 戊戌春二月,完者都自果州來,會蜀省平章郎革歹、參政趙資率兵屯嘉定州,謀取重慶。珍遣義弟明三領兵泝流圍攻嘉定,未克,相守半載,珍兵駐瀘州,宣使劉澤民曰:「此間元進士劉楨字為國者有文章,能政事,歷任大石路經歷,因青巾李喜入蜀大肆殺戮,隱居方山,曷往見焉?」珍曰「可與俱來」,澤民曰:「此人可就見,不能招也。」翼日珍往見之,與語,喜曰:「吾得一孔明也。」招至舟中,與論國事,拜為理問。
  • 18.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戊戌春二月,完者都自果州來,會蜀省平章郎革歹、參政趙資率兵屯嘉定州,謀取重慶。玉珍遣義弟明二領兵溯流圍攻嘉定,未克,相守半載,玉珍兵駐瀘州。己亥,玉珍親領兵至嘉定圍之,令明二率鋭兵直趨成都。時元行省平章買奴、參政韓叔亨為青城(一作青巾)賊所執,城中窘迫,惟都事薛元理署省事,守省兵皆新募者,聞明兵至,皆驚潰。明二領兵入省中,虜郎革歹、趙資妻子,順流而歸。郎革歹妻謂舟中人曰:「吾家祖宗三世,受羊皮宣命,吾為平章夫人,義不受辱。」自投於江。明二以趙資妻見玉珍,玉珍待之以禮,曰:「執政乃吾中國人,何故反為胡虜守戰?夫人能招使降,當裂土以贈。」翌日,兩軍會戰,玉珍驅資妻子臨陣,謂資曰:「妾與鎖兒受擒於此,明公甚以禮待,參政念結發之情,救母子之命。」言既號泣。其子亦大呼。兩軍觀者淚下。資駐馬執弓厲聲曰:「痴婦不死何待!」乃引弓發矢中其胸,殪之。又欲射其子,眾以盾護之,乃免。玉珍揮兵勇進,分左右二翼襲之,元兵大敗,遂生擒完者都、郎革歹、趙資至重慶,戮於大十字街,以禮葬之。(明氏實錄)
  • 19.    楊學可《明氏實錄》:庚子春,陳友諒殺徐主壽輝自立為帝,珍曰:“友諒、倪文進在徐國為臣子,今弒逆其主徐,當討之。”遂令莫仁壽領兵守夔,不與相通, 立徐廟於城南,春秋奉祀,眾推玉珍為隴蜀王。
  • 20.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 至正正二十一年(辛丑),四月,以劉禎為參謀(實錄)。玉珍為隴蜀王因下令曰:「胡元運去,中國豪傑並起而逐之。予本鄉農,因亂為眾所推,殆自為保,夫豈為圖人?邇者,義兵一起,羣醜底寧,湖、湘向化。顧茲蜀地,久被青巾之亂,莫有為之剪除者。予奉天誅罪,豈能自安?已經殄歿兇徒,幸爾坐收全蜀。是乃天意,夫豈人謀?方今圖為畫一之規,與民共享太平之治。誠恐百姓不知,以予為爭地殺人之師,非弔民伐罪之舉,予取爾蜀於青巾之手,非取諸元。爾輩亦當復見中華文明之化,不可安於胡元之陋習也。更宜洗心從治,慎勿取惡招尤。」(明氏實錄)
  • 21.    《玄宮之碑》:明年夏四月,擒完者禿、趙成以歸。平成都、大慶、潼川,克向壽福於鐵警城;自是議討友諒,移檄四方,會兵三峽。父老豪傑告留曰:“生民無主,欲將何之?”峻辭固讓者再四。諸將遂立誓推戴曰:“臣等不股肱王室,鬼神殛之!”。始允眾志,以其年十月望日即國位於重慶之行邸,不易國號,不改元,謚宋主曰應天啟運獻武皇帝,廟號世宗,猶舜之宗堯也。逾月,平播南,克巴州,俘熊文弼於牛頭寨,克長寧州。十一月,郊望。癸卯歲正月朔旦,受皇帝璽綬,國號大夏,改元天統,曆曰先天,禮樂刑政,紀綱法度,卓然有緒。立太廟,追謚顯考郎曰欽憲,顯考妣魯氏曰衍慶,皇考子成曰莊惠,皇考妣郭氏曰恭懿,王考如海曰昭順,王考妣朱氏曰慈寧;考學文曰宣武,妣趙氏曰貞淑;皆追王曰皇帝、皇后,祀以天子禮樂,與郊社並隆。仁孝誠敬,蓋天性也。越明年,典後,立東宮。蓋仁心愛人,而人慕之,人心所歸,即天命所在,故四年而西土悉平。惜乎大統垂集,一旦疾革。傳位皇太子,詔皇后同處分,俾維持以正大統,亦天下之大義也,可謂烈主矣。生於己巳九月九日,崩於丙午二月六日。謚曰欽文昭武皇帝,廟號太祖。壽三十八歲,在位六年。以九月初六日葬叡陵。爰命詞臣述功德,而碑刻之玄宮雲。
  • 22.    《元史·順帝紀》: 五月.....辛未,明玉珍據成都,自稱隴蜀王,遣偽將楊尚書守重慶,分兵寇龍州、青州,犯興元、鞏昌等路。
  • 23.    楊學可《明氏實錄》:夏四月,拜劉楨為王國參謀,朝夕侍講書史,裁決政務。禎一日屏人從容説玉珍曰:「今天下大亂,中原無主。西蜀,形勝之地,沃野千里,東有瞿塘可以達江左,北有劍門可以窺隴右。自遭青巾之虐,民物凋耗,幸獲撫養,頗得蘇息,人心之歸,天命可知,他日大事可舉也,此時若不稱大號以繫人心,部下將士皆四方之人,或思其鄉土而去,明公雖自保全蜀尚難,況欲天下乎?」珍勿聽。明日,禎又言,戴壽、張文炳力贊之。聲息已彰於外,説服者多,玉珍不得已,諮謀於眾,從焉
  • 24.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壬寅春三月戊辰,祭告天地,即皇帝位,建都重慶,國號大夏,改元天統,詔曰:「天生斯民,必立司牧,夏、商、周之迭運,漢、唐、宋之繼統,其來遠矣。元以北狄污我中夏,倫理以之晦冥,人物為之消滅,鹹雲天數,敢謂人謀。邇者,子孫失道,運祚衰微,上天有命,示厭棄之機;豪傑乘時,興驅逐之策。惟我家國,肇跡湖、湘,志欲除暴救民,聊爾建邦啟土。成湯七十里,盛德已振於三巴;歷數八百年,神功終收於一統。上承天命,下順民心,謹以壬寅年三月初二日祭告天地、祖宗及屢代帝王,即皇帝位,國號曰大夏,其以今年為天統元年。於乎!恭行天罰,革彼左衽之卑污;昭顯茂功,成我文明之大治。尚賴遠邇豪傑,勿吝嘉謀,庶幾大小臣工,協登偉績。」(《明氏實錄》)
  • 25.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分蜀地為八道。仿周制,設六卿,即日以戴壽為冢宰,萬勝為司馬(即玉珍義弟明二,至是復姓名為萬勝),張文炳為司空,向大亨、莫仁壽為司寇,吳友仁、鄒興為司徒,劉禎為宗伯。置翰林院,以牟圖南為承旨,史天章為學士,太子升朝夕受學焉。內設國子監,教公卿子弟。外設提舉司、教授所,教養郡縣生徒。府置官曰刺史,州曰太守,縣曰縣令。設科舉,策試進士。去釋、老二教,而專奉彌勒。
  • 26.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夏,始定賦税,十取其一,農無力役之徵。秋,廷試進士,賜董璧等八人及第,餘皆出身有差。(《實錄》作重璧,《明氏實錄》作董璧。)置雅樂。置奉天徵虜大將軍府於漢中,以進取陝右。置奉天徵蠻大將軍府於夷陵,以進取友諒。冬,遣司馬萬勝領兵出漢中,攻剌踏,坎侯普顏達失平章敗走,獲其人馬萬口。復遣司馬萬勝等率兵攻雲南。(《平夏錄》載在癸卯春,似誤。)勝兵由界首入,司寇鄒興由建昌入,指揮芝麻李由八番入。勝兵不滿萬,皆以一當十。
  • 27.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至正十三年(癸卯)天統二年三月,萬勝兵至雲南,梁王孛羅帖木兒(一名把都)及雲南行省廉訪司官先二日棄城走,退保金馬山(一曰皆走楚威),勝入城據之。(實錄本傳) 三月初八日,勝兵抵雲南屯兵金馬山,鄒、李皆不至。梁王孛羅、雲南省廉訪司官先二日皆走。勝遣使四方告諭招安,繼日齎宣牌面納降,降者不可枚舉。(明氏實錄) 鄒、李兵不至,勝遣使四出招諭,降者日至,即遣侍中楊源表聞,獲其眾以獻。表曰:「聖德孔昭,誕受維新之命;王師所至,宜無不服之邦。大軍既發於三巴,逾月遂平乎六詔。穹祇交賀,遠邇同歡。恭惟皇帝陛下,勇智如湯,文明協舜,既念中華之貴,反為左衽之流。矧在位之貪殘,致生民之困踣。恭行天罰,遂平定乎多方;禮順人情,即進登於五位。忝茲南詔,鄰彼西戎。藩公挾便宜行事之文,專任僉壬,滋其饕餮;守宰無惻怛愛民之意,肆為虐政,害彼黔黎。下詔揚庭,出師討罪。初臨烏撒,蠻酋納款以供輸;繼次馬隆,敵眾望風而奔潰。遂由驛路,踏入滇池。士民冒雨以爭降,官吏叩頭而請罪。一毫不染,萬室皆安。勝等愧以庸才,欽承威命,凡此大勛之集,斷非小器之能,皆聖人大庇之洪休,抑諸將效勞於忠力。深入不毛,臣愧偶同於諸葛;誕敷文命,帝德齊美於有虞。」此鄒興之所撰也。(平夏錄)
  • 28.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四月,萬勝引兵還重慶。 勝兵之入雲南也,鄒興、芝麻李尚未至。梁王不意勝兵奄及,故棄城遁。及梁王之傅大都率兵出偵敵,獲勝部將姬安禮,問:「勝兵幾何?」曰:「八千。」於是,大都會大理段平章兵擊勝,殺傷者過半,勝以孤軍深入,約兵未至,而戰士多中傷,遂引兵還,所過暴掠為民患。玉珍不能制。上聞,遺書諭之。(太祖實錄,明玉珍本傳) 四月,梁王下王傅官大都領兵來攻城,萬勝領兵回哨援之,勝敗於關灘。時招安元帥姬安禮被執至行邸,問:「兵多寡?」曰:「八千。」於是,大都命集於大理。是役也,勝以孤軍不可深入,士多戰傷,乃留逮水元帥府千户聶瑾率領八千人與大都拒守,遂引兵還重慶。(明氏實錄)
  • 29.    柯劭忞《新元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十一》:其裔孫有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至正以後中原盜起,雲南僻在西南。把剌瓦爾密撫馭有威惠,一方寧謐。二十三年,明玉珍僭號於蜀,分兵三道來攻。其將萬勝一軍由敍州先入抵中慶,把匝剌瓦爾密走金馬山,轉入威楚,大理總管段功以兵援之,玉珍兵敗退。
  • 30.    張建坤. 論明玉珍大夏政權對民族地區的治理[D]. 西南大學.15-16
  • 31.    白雲敏. 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與元末雲南行省[J]. 玉溪師範學院學報, 2022,38(04):41-42
  • 32.    楊慎《滇記》:九代總管段功,初襲爵,為蒙化知府。至正十二年,繼立為總管。癸卯,明玉珍自楚入蜀,據之,分兵四掠,號曰紅巾。明玉珍自將紅巾三萬,攻雲南。梁王及憲司官皆奔威楚,諸部悉亂。功謀於員外楊淵海,淵海卦之,吉,乃進兵至呂閣,敗紅巾於關灘江,殺獲千計。紅巾收合餘衄,再戰,復勝,殺段氏驍酋鐵萬户。紅巾屯古田寺,段氏夕潛火其寺,紅巾軍亂,死者什七八。又追至回磴關,大敗之,紅巾大呼之曰:「待明年,來復仇。」
  • 33.    鄂爾泰《雲南通志卷六·楚雄府》:回蹬闗,在城西二十五里,即回蹬山,䝉氏閣羅鳯攻雲南,拓東城至此,值大雷雨,其佐勸之回,因名。元末,紅巾䧟中慶,梁王奔威楚,求救於大理,段功率兵攻破紅巾古田等,追至闗,大破之,即此地也,現設土巡檢。
  • 34.    謝肇淛《滇畧·卷十》:南詔時,威楚西五十里許,有五樓山,有王載玄、張明亨者棲焉,志在清虛,日載酒峯巔,長嘯狂唫,時人莫之識也。一夕飲酣,見一道人乗風而至,飄飄然,丰采迥異,二子迎之曰「或者先生能劇飲耶?」先生莞爾而笑,問姓名,則曰「無心昌道人」遂促膝傾觴,淋漓醉卧,先生忽言別,二子戀戀不能捨,先生曰:「來年秋風起塞上,吾當再至」及期,二子重登塞上,目極欲狂,口占雲「去年霜草斷人魂,滿江秋水白紛紛,猶記別離亭畔,約西風上未逢君」吟罷,清風徐來,彩雲飛舞,遙望則昌先生至矣,手執一瓢,盛米汁其中,命二子飲之,王飲,張不飲,先生覆之,三人語歡甚,時萬裏澄空,碧天清籟,先生曰:「將得五樓明皎月,換來一頃玻瓈風。復題壁間雲:「帶劍飄然負不羣,幾回揮袖拂紅塵,不圖紫綬朝金闕,獨愛青山鎖白雲,踽踽一身空葢世,茫茫四海覓知音,與君不負當年約,一榻清風到五城。」唫罷,出户,二子隨之,先生曰:「仰首。」二子仰見祥雲繚繞,瑞氣彌漫,先生曰:「時當行矣。」騰空而起,王子亦隨起,張子踴躍無措,伏地大呼,先生回顧曰:「子仙骨已成,遲一劫耳。」張子遂化,鄉人瘞之塚上流光,掘視,如水晶石然。是夜,夢曰「吾功行尚缺,當以骨救瘡痍。」試之,果效,後人思其勝事,乃窺測之「昌無心是呂,其呂祖乎?」遂指閣闗灘名曰「呂閣」,後為元兵所焚,改「閣」為「合」,為有「合襟水」也,遷驛署居其間。
  • 35.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十六·雲南四》:呂閣驛,府西四十里,古名合關灘。元至正末梁王孛羅敗明玉珍將萬勝於關灘。既而玉珍入雲南,大理段功進兵至呂閣,敗玉珍兵於關灘江,焚其眾於古田寺。又追敗之於回蹬關,又追至七星關,是也。《輿程記》:「今呂合驛,既呂閣也。又呂合巡司北至姚安百五十里,西至鎮南州沙橋驛六十五里,旁有合襟水,因改名呂合」雲。古田寺在呂閣東。七星關見貴州重險。
  • 36.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九月,表韓氏女為貞烈。初,丁酉歲九月,青巾賊入成都,有韓氏女年十七,舉家從軍。夏兵攻剌踏,破之,韓女假為廝兒被擄,砍草養馬,出入六、七年,人不知其為女也。至是,徵雲南還,路逢其父,贖之,適尹氏。其貞烈如此。
  • 37.    張晉生《四川通志》:烏尤山,在州東五里,一名烏龍,又名青衣,《寰宇記》:「青衣山在平羌縣南四十裏,導江沬水準羌水,會流於山下。」《方輿勝覽》:「烏尤山在九頂之左,舊名離堆,突然於水中如犀牛狀,一名烏牛山,山谷始謂之烏尤,俗仍謂之烏牛。」明初,明玉珍據重慶,元將旺紮勒圖將攻之,屯嘉定之大佛寺, 明玉珍遣兵劫烏牛山砦,搗嘉定,是也。
  • 38.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二·四川七》:九頂山,州治東一里隔江。山有九峯,曰鳳集、曰棲鸞、曰靈寶、曰就日、曰丹霞、曰祝融、曰擁翠、曰望雲、曰兑説。山下有凌雲寺,唐開元間,僧海通者,於瀆江、沫水、蒙水之會,悍流怒浪之濱,鑿山為彌勒大像,高三百六十尺,建七層閣覆之。鹹通十年,南詔蠻陷犍為,掠陵、榮二州,既而大集於凌雲寺,與嘉州對岸。州刺史楊志等勒兵拒之,蠻潛遣奇兵自東津濟,夾擊官軍,官軍潰,遂陷嘉州。《志》雲:寺在州城東南。又烏尤山,在九頂山之東。舊名烏牛,突出水中,作犀牛狀。黃庭堅改為烏尤,亦名烏龍山,俗仍呼為烏牛山。明初,明玉珍據重慶,元將完者都將攻之,屯嘉定之大佛寺,明玉珍遣兵劫烏牛山寨,搗嘉定,是也。大佛寺,見犍為縣山之左。
  • 39.    楊慎《全蜀藝文志卷之五十一·韓娥傳》:娥姓韓,元四川鹽運司副使韓新澤之孫,處士韓成之女也,母王氏,生娥於元至正乙酉,娥甫三歳失怙,七歳失恃,鞠於叔父韓立。遭元季之亂,歲丙申,盜賊蜂起,劫奪貨財,擄掠婦女,無所憚,叔母杜氏度娥不能自保,宻謂娥曰:「我夫婦老矣,汝年十二,必遭寇手,吾不忍視汝受掠,吾製男子衣裳,汝可服之,寇知汝男,或可免。」叔父又哭曰:「汝本故官之孫,吾鞠汝恤汝,願汝有家,不幸至此,時也命也,汝宜自裁。」娥受叔母敎,即易其服,總其角,旦日往拜叔母曰:「而今而後或違母訓,有死無二,豈忍不念吾叔母言,甘受冦辱,求茍活耶?」未幾,果為寇擄,問韓娥姓名,娥曰:「我韓關保也。」遂與負戈而徃。後遇萬户王起巖,見而憐之,以與千户羅甲。甲,蜀之敍南人也。撫之如已子,與徵雲南,自雲南復歸敍南,娥在師旅中,與人和睦,或有與之嬉戱,即正色曰:「韓關保不能閒戱,恐官長怪責,無益也。」每遇祈寒,未嘗怨諮,暑雨未嘗裸浴,至夜則和衣而卧,卧常後起,常先人問其故,曰:「恐家務不辦乃爾。」自是,甲有軍旅之事,事無大小,娥皆勉力為之,無斯須惰容,甲矜其勤謹,間與之酒,辭曰:「關保天性不能飲,飲輙病。」甲益重之,娥尤兢兢業業,惟恐有失而違叔母訓,出入軍中一十二年,人皆不能窺測,又善以父事甲,故甲信而不疑,甲嘗謂人曰:「我之關保,幹蠱之子也,為之婚娶,兾其成立。」娥不得已從,而百計避之,婦訴其父母父母,責娥夫婦不睦,娥猶隱諱不言。一日,娥從王萬户自敍南之成都計事,娥微行至城東,度緣橋物色,得叔父母,已不能識娥矣。娥具以實告指,額上刀傷痕,仰天痛哭,叔父亦哀其艱苦,將以白金贖之,王萬户謂娥叔父曰:「是子羅甲之子,焉得為爾之女姪?」事聞,有司召媪視之,媪曰:「室女也。」萬户乃受白金,還之,叔父以娥歸戍士馬復宗,生男一人,女二人,娥夫婦繼歿而男女俱存。洪武奄有全蜀,王萬户入京朝授禮部郎中,致仕還蜀,以聞於蜀邸,王召見,賜寶鈔五錠褒之,士君子多為詩文褒美。永樂七年冬十一月,餘使蜀方,外士韓太和立之子,娥之弟也,以其詳詣餘,誦之,餘喜娥之貞烈且孝,作韓娥傳。
  • 40.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 至正二十四年(甲辰)天統三年,司馬萬勝率兵攻興元,圍城三日,不克而還。(《平夏錄》)秋,巴州叛,命司寇鄒興攻,克之,留兵鎮守。(同上) 攻拔巴州尚倉,置軍守之。《平夏錄》、《太祖實錄 明玉珍本傳》載在癸卯秋。 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天統四年春,更六卿為中書省、樞密院。 以戴壽為左丞相,萬勝為右丞相,向大亨、張文炳為知樞密院(《平夏錄》為都察院);鄒興為平章,鎮成都;吳友仁為平章,鎮保寧;莫仁壽為平章,仍鎮夔門;鄧元亨為平章,鎮通州;竇英為參政,鎮播州《明氏實錄》雲:「鄧元帥為平章,鎮通江,江寶英為參政,鎮播州。」;姜玨為參政,鎮黔南。(《太祖實錄 明玉珍本傳》) 冬,徐國參政姜玨來朝。令玨守夷陵,就彼屯種置倉,以贍國用。(《明氏寶錄》)
  • 41.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吳王始遣都司孫養浩來結好,書曰:「吳王奉書夏國皇帝:間者,得姜玨誥命,觀其文義妥貼。辛卯歲,兵起蔡潁,有陳友諒恃其土地之廣,甲兵之強,一旦迫區區之境,不得已而應之,三年遂決。胡人本處沙塞,今反居中原,是冠履倒置。足下應時而起,居國上流,區區有長江之險,相為唇齒,協心同力,並復中原。事定之日,各守疆宇,特遣使通好。惟足下圖之。」是年秋,夏遣參議江儼答書曰:「夏主皇帝奉書吳王足下:邇者,夷狄運衰,中原氣盛,天必降生豪傑,驅逐胡虜,以為生民主,是乃天意之有在也。第以中原人物,解此者少,尚為彼用,殊為可恨。足下應運而興,目視赤子之塗炭,想亦不忍也。區區人馬二十萬,北出漢中,東下荊、楚,期盡殘虜,以安黎庶。特遣使奉復通好,不敢後約,惟高明亮之。」(《明氏實錄》) 冬,元威順王、侯普顏達失平章率兵由雲南間行往陝西,夏遣丞相戴壽追襲之,至秦州弗及而還。
  • 42.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天統五年 春二月,玉珍有急,召其臣僚諭曰:「西蜀險塞,汝等同心協力,以輔嗣子,可以自守。不然,後事非吾所知,汝等勉之。」遂死,葬於江水之北。自僭號至是五年,壽三十六。子升嗣立,年始十歲,改元開熙,母彭氏同聽政。玉珍為人頗尚節儉,好文學,蜀人經李喜喜殘暴之餘,賴以麤安。然喜自用,昧於遠略,而嗣子稚弱,政出閨門,國事去矣。(《太祖實錄 明玉珍本傳》) 丙午春,夏主不豫,召臣下諭之曰:「中原未平,胡虜未逐,志不能遂也,此殆天意。今西蜀險塞,予歿後,汝等同心協力,但可自守,慎勿妄窺中原,亦不可與各鄰國搆隙。」言畢遂殞,在位五年,壽三十六,葬江北永昌陵。羣臣尊上廟號曰太祖文武至聖皇帝,遺詔太子即位,遣使報訃於吳及各國,兼致遺物。(《明氏實錄》)
  • 43.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夏太子升即皇帝位,年十歲,尊母彭氏為皇太后,垂簾同聽政,立妃王氏為皇后,改元開熙。
  • 44.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六十七》○乙丑指揮萬德送明昇並降表至京師。初,上聞大軍下蜀,捨命中書集六部太常翰林國學定議受降等禮,省部言:「按宋太祖乾德三年,蜀主孟昶降,昶及子弟偽官李昊等三十二人至闕下,皆素服紗帽,進《待罪表》,俯伏於地,通事舍人,掖昶起,鞠躬,聽命宣制,釋罪,昶等再拜,三呼萬歲,閤門使閤承旨,賜昶等襲衣、冠帶,昶等再拜,跪受,各就次,易服,然後入見於崇元殿閤門,使引昶等入,起居,蹈舞,稱謝,宣徽使承旨喚昶陞殿,昶等再拜。陞殿,宣徽,使承旨宣撫昶至御座前,鞠躬,太祖親撫問之,昶還位,與其官屬皆舞蹈,再拜,三呼萬歲,出中書門下,率百僚稱賀。今擬明昇朝見禮,上御奉天門,昇等於午門外跪,進《待罪表》,侍儀使捧表入,宣表官宣讀,訖,承製官出傳制,昇等皆俯伏於地,侍儀舍人掖昇起,其屬官皆起,跪聽宣制釋罪,昇等五拜,三呼萬歲,承製官傳制,賜衣服、冠帶,侍儀舍人引昇入丹墀中,四拜,侍儀使傳旨,昇跪聽宣諭,俯伏四拜,三呼萬歲,又四拜,出,丞相率文武百官行賀禮。」 上曰:「明昇與孟昶不同,昶專治國政,所為奢縱;昇年幼事由臣下,宜免其叩頭伏地上表請罪之禮。」是日,昇及其官屬朝見,百官稱賀,制授昇為歸義侯,賜冠帶、衣服及居第於京師。
  • 45.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七十一》:○賜京衞軍士錢帛。 歸德侯陳理、歸義侯明昇居常欝欝不樂,頗出怨言, 上聞之曰:「此童孺輩,言語小過,不足問,但恐為小人瞽惑,不能保始終,宜處之遠方,則釁隙無自生可始終保全矣。」於是徙之高麗,遣元樞密使延安荅理延安答理護送而往,仍賜高麗國王紗羅文綺四十八疋,俾善待之。
  • 46.    韓國明氏大宗會柳林尋根拜祖  .隨縣人民政府門户網站.2011-03-11[引用日期2022-11-05]
  • 47.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癸巳冬,徐壽輝使人招玉珍曰:「予起兵舉義,期逐胡虜,以靖中夏。若歸,共圖大事;不來,且先誅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