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湯和墓

鎖定
湯和墓,位於安徽省蚌埠市區東郊曹山南坡,鳳陽縣西,龍子河東岸。佔地3.6萬平方米。 [3] 
湯和墓為長方形石坑磚石結構的單券式多室墓,墓長10.3米,寬5.8米,深6.2米。由前室、後室和一側室構成,前有斜坡狀土墓道。在墓前神道的最南端,立有一座高為6.35米的神道碑。湯和墓是安徽省所知墓主身份最高的明代墓葬,是蚌埠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3] 
1986年,湯和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3]  2013年5月,湯和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4]  [6] 
中文名
湯和墓
地理位置
安徽省蚌埠市龍子湖區東郊曹山南坡
所處時代
明朝
佔地面積
36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免費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類    型
古墓葬
編 號
7-0585-2-069

湯和墓歷史沿革

1973年,蚌埠市政府修建龍子湖公路的時候發現湯和墓並對其進行清理。 [3] 
1998年,安徽省文物事業管理局、蚌埠市市文物管理處及蚌埠市人民政府在充分調研、勘察、論證、策劃的基礎上,決定重建湯和墓享堂。
湯和墓室 湯和墓室

湯和墓墓羣格局

  • 綜述
湯和墓園佔地3.6萬平方米,該墓為長方形石坑磚石結構的單券式多室墓,墓長10.3米,寬5.8米,深6.2米,由前室、後室和一側室構成,前有斜坡狀土墓道。在墓前神道的最南端,立有一座高為6.35米的神道碑。 [2]  古墓南邊有一大殿,其佔地面積為98平方米。系三開間木結構歇山式仿宋建築。大殿正中門眉上懸一牌匾,上題“享堂”二字。享堂高6.5米,寬12.2米,深8.4米。享堂內坐北朝南矗一神龕,龕內立一長方形祭祀牌位,黑底白字,上書“明東甌襄武王湯和靈位”。
  • 前室
湯和墓前室內寬3.87米,進深2.59米,高3.6米。前拱門兩側用長方形青磚平砌門垛,寬88釐米,厚42釐米。方形鋪地磚平排。 [3] 
  • 後室
湯和墓後室為棺室,較前室寬大。內寬3.96米,進深6.2米,高3.6米。前壁中部為方形石門,通往前室。門為石質,共兩扇,分別高2.8米和1.9米。門上下有樞紐,包銅環;門上裝有鋪首,橫穿銀鎖一把。方形石擴志傾斜置於門外中央。左右壁及後壁各砌壁龕一個,左右壁龕為壺門式,高56釐米,寬68釐米,進深54釐米,後壁龕較大,為拱券形,高120釐米,寬94釐米,進深78釐米。室中用方條石砌成長方形棺池,長3.14米,寬1.37米,上鋪蓋木板,板上置棺,棺身長241釐米,前高95釐米,後高80釐米,前寬95釐米,後寬80釐米,板厚6.15釐米。鋪地磚與前室相同。該室發掘時已被擾亂,券頂後部有兩個方形倒洞,絕大部分隨葬器物已被盜走,棺被推倒,棺蓋被撬開。 [3] 
  • 右側室
湯和墓右側室依山開鑿而成。左右壁部分用長方形青磚平砌,寬1.62米,進深2.4米,高1.78米。有一方形門通往後室,有石門頰、門額和無門扇。門框高1.42米,寬1.24米。室內置一女棺,已腐朽殘破。 [3] 

湯和墓文物遺存

湯和墓神道兩側有石雕像6對,望柱1對,頂飾蓮花;戰馬兩匹,側立牽馬士;跪羊1對,仰首瞑目;坐虎1對,昂首怒視;文臣兩人,拱手執圭;甲士兩人,一手按劍,一手下垂。出土有金、銀、玉、陶瓷、銅、木器百餘件和一方墓誌。 [3] 
元青花雙獸耳大罐 元青花雙獸耳大罐
元青花雙獸耳大罐,又稱“僧帽蓋鈕青花罐”在安徽省蚌埠市東郊曹山明初大將湯和墓出土。高47.5釐米,口徑16.6釐米。埋藏地下650餘年完好無損,侈口直頸,斜肩鼓腹,肩腹交界處置對稱雙獸耳,下為矮圈足。通體繪有花紋六層。蓋子繪蓮瓣和金錢紋各一週,頸繪海浪紋,肩部飾連續的仰蓮瓣紋,瓣紋中填繪雜寶。肩腹交界處繪二方連續花卉纏枝紋,腹部主題紋樣為纏枝牡丹,以六朵盛開的牡丹大花為中心,枝葉纏繞其間。下腹繪卷草和仰狀蓮瓣紋。被國家文物局專家鑑定組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也是蚌埠市博物館鎮館之寶。 [3] 

湯和墓歷史文化

湯和墓相關人物

湯和塑像
湯和塑像(2張)
湯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開國名將。湯和自幼與朱元璋為同鄉好友,並推薦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軍。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參加郭子興農民起義軍,後以功授千户。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在滁州擊敗元軍,升管軍總管。次年,從朱元璋取和州(今安徽和縣),渡長江,克太平(今當塗),俘元義兵元帥陳野先。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參加集慶之戰。後從徐達攻鎮江(今屬江蘇),升統軍元帥。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遷平章政事,率師援浙江長興,與諸將擊敗江浙周政權首領張士誠軍,俘士卒8000人,解圍而還。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從徐達克平江(今江蘇蘇州),執張士誠。同年十月,充徵南將軍出兵浙江,迫方國珍乞降,得士卒2.4萬、海船400餘艘。浙東悉定,遂與副將軍廖永忠率舟師自明州(今浙江寧波)取海道入福建,在福州、漳州、泉州等地連敗元福建行省平章陳友定部。
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克延平(今南平),俘陳友定。同年八月,以偏將軍從徐達西征,自山西渡黃河,入潼關,圍慶陽(今屬陝西),俘斬元將張良臣。明洪武三年(1370年),以右副將軍從徐達徵漠北,俘北元親王、國公以下8.6萬餘人,迫元將擴廓帖木兒奔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乘勝平定寧夏,追逐北元軍至察罕腦兒(今內蒙古太僕寺旗東南)而還。封中山侯。明洪武四年(1371年),任徵西將軍,率水師溯長江進攻四川,在徵虜前將軍傅友德部陸路配合下,克重慶,迫夏政權首領明升出降,夏亡。此後,數出北平(今北京)、山西、延安(今屬陝西)等地練兵、築城、備邊,屢敗擾邊的北元兵,迫北元將伯顏帖木兒乞和。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信國公,參議軍國大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以左副將軍徵漠北,獲北元平章別裏哥、樞密使久通。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任徵蠻將軍,平息貴州思州(今岑鞏)、古州(今黎平西北)等起事。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還師,得悉朱元璋欲解諸將兵權,自請解職歸裏。後應朱元璋之請,出巡山東、浙江沿海備倭,築衞所城59處,徵兵民5.8萬餘戍守,倭寇不敢輕犯。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還居中都(今安徽鳳陽)新第,將所得賞賜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終年70歲,葬於今蚌埠東郊曹山,名湯和墓。

湯和墓傳説軼事

湯和墓內碑文的作者方孝儒在建文帝在位時曾任翰林侍講博士,深得器重。建文四年(1647年)五月,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命他起草登基詔書,他擲筆於地,拒不受命。朱棣用滅九族來威脅他,可他回答説,“雖滅十族,亦不附亂!”結果被殺,除滅九族外,還殺他的學生,以成十族,株連至死者870餘人。《明史》本傳中明確記載:“永樂中藏孝儒文者,罪至死”因而當年由方孝儒撰寫的碑文也要鑿去。而在當地民間廣為流傳的説法是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所為。當時湯和墓周邊區域均為鳳陽府屬地,李自成起義軍在這裏的破壞活動頻繁,而且湯和墓周圍的明代墓碑也有類似被鑿去碑文的現象。

湯和墓活動建設

2016年4月4日上午,抗倭民族英雄湯和祭祀儀式,在蚌埠市龍子湖畔的湯和墓古蹟園內舉行。來自浙江、貴州、河南、江蘇、安徽等中國各地近400餘名湯和後裔、湯家軍後裔以及研究湯和史蹟的學者會聚於此,祭祀湯和,緬懷英雄。 [1]   

湯和墓文物價值

湯和墓墓主湯和是明朝開國元勳,是中國抗倭史上的先驅者,也是早期地方抗擊倭寇武裝的首創者。湯和卒於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東甌王,諡襄武。湯和墓是安徽省所知墓主身份最高的明代墓葬,是蚌埠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3] 
湯和墓石像生是明朝時期陵墓雕刻藝術的代表。湯和墓神道石像生在題材上體現了明初社會的等級制度, 在藝術表現力上因數量多、體量大、雕刻手法多樣, 是雕刻藝術的精品代表。湯和墓石像生所具有的抒情寫意和裝飾意味, 不僅反映了封建時期的禮制觀念, 而且還具有出明朝初期的文化思想和藝術旨趣, 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5] 

湯和墓保護措施

1982年,湯和墓被蚌埠市政府公佈為蚌埠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 
1986年,湯和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3] 
1998年,湯和墓墓園中的古冢松濤,被安徽省列為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蚌埠市的“龍湖八景”之一。
2013年5月,湯和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4]  [6] 

湯和墓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湯和墓,位於安徽省蚌埠市區東郊曹山南坡,鳳陽縣西,龍子河東岸。 [3] 
  • 交通路線
從蚌埠市市政府站出發乘坐138路或126路公交車到綠地國際花都站下車,步行1.4千米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