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貨幣)

鎖定
錢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説遊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的實物貨幣。
中文名
外文名
copper coin;cash;money;fund
別    名
鈔票
硬幣
紙幣
別    名
人民幣
錢財
出現時間
原始社會末期
最早貨幣
五穀、布帛、農具等
實物貨幣

淵源與由來

概述
銅錢 銅錢
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易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人們在實踐中最後選擇了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先秦貨幣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隨着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鑑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環錢蟻鼻錢四大貨幣體系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脱胎於青銅鏟形農具“鎛 ” [1]  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兩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遊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制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 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製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侯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準化趨勢。
歷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瞭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鑑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下分敍
(一)秦漢“半兩錢”
秦漢“半兩錢” 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制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鑑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説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釐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二)漢“五銖錢”與沿革
五銖錢 五銖錢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闢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範),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係。
2、新貨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託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 緯學説,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着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戍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 “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 | 為“|X”,放倒後似為“兇”字。於是有人説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末戰亂而已。
唐朝起方孔圓錢
方孔圓錢 方孔圓錢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號錢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 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詢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複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兩宋到明清
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闢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另外,歷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着、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鍾,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鈎,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係,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體呆板,不講佈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並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隨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產生的紙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這紙幣是一種象徵性貨幣,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而幣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財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幣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幣。
2、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氾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幣與元朝滅亡很有關係。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 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歷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準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幣和機制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複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徵税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税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複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籤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複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兑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兑換銅元)、銀兩票(可兑換白銀)、銀元票(可兑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準備金、鈔本來憑證。
綜上所述,從兩宋到明清,紙幣產生與流通,白銀貨幣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開始確立銀本位制紙幣制度,晚清機制幣體系出現,為中國貨幣史發展的第二階段後期情況。

中國貨幣發展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貨幣 實拍
貨幣 實拍(12張)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着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着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演變
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圜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頒佈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115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闢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着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大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修復和歸類

錢
(3張)
對紙幣進行初步加工處理是集幣的首要工作,因為紙幣一旦進入市場,經流通之後,都或多或少會受到污染,表面會很髒並附着很多細菌,如果不對其進行初步加工,細菌在潮濕地便會發黴、產生黴點,這樣便會污染集鈔本,影響收藏效果,也會降低收藏品的品相和價值,減少其保存壽命。可見,一套行之有效的歸類整理方法對於紙幣收藏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般對於各種品相的紙幣,有以下這些基本的整理方法:
(1)對於未流通過的全品相紙幣,可以直接進入集鈔本。對一些中、高檔品還應進行塑料袋包裝,以免用手觸摸時沾上汗水油污,必要時甚至可以採取塑料真空封裝以隔絕空氣。
(2)對已弄髒了的紙幣,要經過浸泡、吸水、乾燥等清洗工序對其進行修復。浸泡時間應由紙幣的好壞決定。切記只能用清水浸泡,任何清潔劑都不被允許加入水中浸泡紙幣,否則會使紙幣脱色或變色,那樣後果不堪設想。用清水浸泡後,要隨時更換已經變黃的水,然後用能吸水的紙張墊在清洗過的紙幣下面,均勻輕壓使吸水紙吸去附着的多餘水份,之後讓它自然晾乾,切不可用熨斗或其它加熱機進行加熱乾燥。需要特別説明的是,對於類似舊私貼這種用舊式老棉紙印製的紙幣,則不能進行水浸,以防紙化開、破損,只能用沾濕的棉花弄濕紙幣的四邊和角,把卷曲部份展平清潔。
(3)對於透明膠條粘貼過的紙幣,該如何進行處理呢?粘貼紙幣的透明膠條,時間長久之後,變黃、硬化且有所捲曲,所以有必要對其進行處理,將其揭下來。此時最好的處理方法便是用建築行業調油漆用的稀釋料把膠帶弄濕,用鉗子慢慢將膠條撕下,而對於紙幣上殘留的膠,可用稀釋料輕輕擦拭去掉。
(4)對於已破損或斷開的紙幣,則可用相同顏色的舊棉紙如(舊以契等)修補破損部分和斷開處。對於一些有缺損的紙幣,應選找有類似花紋、顏色相同的老紙幣,在正面加以貼補,對於高檔紙幣,則建議最好請專門從事紙幣修補行業的技師對其進行加工修補。

錢幣收藏

人民幣收藏

第五套人民幣,100元面額 第五套人民幣,100元面額
各版人民幣都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若説具體各套人民幣中的具體高價值品種,應屬以下品種:
1951年版一萬元“牧馬圖”券(60萬元)、五百元“瞻德城”券(30萬元)、五千元“蒙古包”券(20萬元);
1953年版三元券(7000元)、五元券(6000元)、十元券(65000元);
1960年版壹角券(1100元)、1962年版“背綠水印”壹角券(9000元)、1962年版“背綠”壹角券(600元);
1980年版50元券(125元)、100元券(120元);
正在發行流通,尚無珍稀品種。

紅軍紙幣收藏

正面上方刊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12個字,左右各印五星,中間及四角由對稱花飾組成,並有紀值“伍角”二字,下方註明“憑票貳張兑換銀元壹圓”。背面以花飾為主。票幅67毫米×103毫米,正面呈淺紫色,背面呈淺紅色。紀年:1933。從票面設計內涵分析,尤其是將東半球西半球地圖分別嵌入“伍”和“角”這兩個字的圓圈之內,以示將無產階級革命進行到底。據筆者查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是1932年3月在江西瑞金葉坪成立,毛澤民任行長。當時打算髮行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7種面額的紙幣,但由於戰爭的原因,5元和10元紙幣沒有發行。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國家銀行隨軍長征,並一度停止發行貨幣。紅軍到達遵義,為籌集物資,又發行紙幣作軍餉發給戰士,離開遵義時,用銀元和實物收回。紅軍到達陝北後,中央政府成立了西北辦事處,國家銀行也成立了西北分行。1937年1月,西北分行隨中央政府機關遷至延安後,為進一步適應統一戰線形勢的需要,統一使用法幣,從而停止了國家銀行貨幣發行工作,並全面回收蘇區紙幣,因回收徹底,留傳至今的屬鳳毛麟角,收全一套難度極大。

清代紙幣收藏

清代印刷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寶鈔”,多為木版銅版印刷,與宋、元、明時相仿。票 面呈豎方形,尺幅較大,雖為二色或三色套印,但色彩單調,印刷技術並不複雜。民間多能 仿製。當時的官府既要防止民間偽造,又無技術措施,只好在票面上加蓋官府印鑑,用以保 證信譽和增強可靠性。這在中國印鈔史上,尚屬早期、簡單的仿偽措施。與此同時,政府還 制定了維護鈔票信譽的法律,通過對偽造者和揭發報官者進行懲罰和獎勵的法律條款,來防 止和制裁偽造者,以保證鈔票的流通和信譽。

不兑現紙幣

不兑現紙幣是由政府發行的不能兑換成黃金或白銀的紙幣,其購買力源於政府的權威和信譽。

紙幣造假

一元紙幣 一元紙幣
1、造假者用電子分色原理仿製印刷解放區紙幣和第一套人民幣,由於電子分色印刷採用的樣板是真品,而解放區紙幣和第一套人民幣又大多使用平版印刷,防偽效果較差,因此,偽幣的亂真程度相當高,若將偽幣與真品放在一起,幾乎難以分辨。集幣愛好者在收藏這類紙幣前應對解放區紙幣和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背景要有所瞭解,真品當年在全國各地分散印刷,所用的紙質、規格不一致,且真品幣面上的阿拉伯數字編號有多種規格,無一重複;而偽幣所採用的紙張基本上選自同一產地,紙質相似,且偽幣上的阿拉伯數字編號僅一至兩種規格。
2、第二套人民幣壹分、貳分、伍分幣有兩種版別,第一個版別是1953年原版紙幣,羅馬字母後面有一排阿拉伯數字編號,俗稱“帶號碼”,第二個版別是80年代初期,國家為了緩解流通市場找零的困難,利用原1953年版紙分幣的鋼模,隱去阿拉伯數字,重新印製的壹分、貳分、伍分幣,俗稱“無號碼”。造假者看準了錢幣市場上原版“帶號碼”紙分幣價格近100元一套和再版“無號碼”紙分幣價格僅1元一套之間的差價,於是在再版紙分幣上加印一排阿拉伯數字,冒充原版“帶號碼”來矇騙一些識幣不精的集幣愛好者。所以,人們在購買“帶號碼”紙分幣時應仔細觀察阿拉伯數字編號與紙幣上的文字、圖案、顏色是否自然一致。
3、第三套人民幣設計新穎、製作精美,歷來是造假禁區,過去從沒發現過贗品。來造假者採用高科技手法將第三套人民幣中的壹元、市價為4元,貳元、市價為45元的普通五角星水印改制成五角星和古錢幣水印、市價壹元為50元,貳元為140元。
它是一般等價物用英文來説就是Money is any marketable good or token used by a society as a store of value, a medium of exchange, or a unit of account. Money objects can meet some or all of these needs. Since the needs arise naturally, societies organically create a money object when none exists. In other cases, a central authority creates a money object; this is more frequently the case in modern societies with paper money

有關文化

俗語

財能通神,有錢能使鬼推磨!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錢!用得當,可驅鬼推磨;錢!用不當,必遭鬼纏身!
有錢之後不是為了更有錢。
富可敵國,但不可遊戲人間。
財不露白。
朋友是人生真正的財富。
錢財如糞土 你將失去得到錢財的思想動力。
對金錢的貪婪自私是因為我們高估了自己對錢的需求以及錢對我們自身的價值和重要性。——死心眼的愛情邏輯
向錢看,向厚賺。

成語

變貪厲薄 不貪為寶 好酒貪杯 桀貪驁詐 激貪厲俗 嫉貪如讎 戀酒貪花
狼貪虎視 狼貪鼠竊 螻蟻貪生 怕死貪生 起早貪黑 使貪使愚 貪財好色
貪多嚼不爛 貪多務得 貪得無厭 貪而無信 貪夫狥財 貪夫徇財 盆滿缽滿
腰纏萬貫 富甲天下 陶朱之富 多錢善賈 錢可通神 百萬富翁 黃金萬兩 家財萬貫 財大氣粗

錢的幾種別稱

1、青蚨。傳説中的蟲名。《太平御覽》卷九五○引 漢 劉安淮南萬畢術》:“青蚨還錢:青蚨一名魚伯,或曰蒲,以其子母各等,置甕中,埋東行陰垣下,三日後開之,即相從。以母血塗八十一錢,亦以子血塗八十一錢,以其錢更互市,置子用母,置母用子,錢皆自還。”後因用以指錢。
2、布泉。《周禮·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入出” 漢 鄭玄 注:“布,泉(錢)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故以“布泉”泛指錢財、貨財。
3、孔方。即孔方兄,又稱家兄,錢的謔稱。舊時銅錢外圓,中有方孔,故名。又錢字由“金、戈、戈”組成,“戈”“哥”音同,於是“稱兄道弟”。語出 晉 魯褒錢神論》“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內則其方,外則其圓。其積如山,其流如川。動靜有時,行藏有節,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難折象壽,不匱象道,故能長久,為世神寶。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無翼而飛,無足而走,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
4、貨泉王莽代漢稱帝后,十分嫉惡劉氏。因為錢字有“金、刀”,而“劉”字的正是由“卯、金、刀”組成(皆指繁體字),王莽便改稱錢為“貨泉”。“泉”字由“白、水”兩字組成,故又稱“白水真人”。
5、阿堵物。典出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的 《世説新語·規箴第十》:“王夷甫雅尚玄遠,常嫉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字。婦欲試之,令婢以錢繞牀,不得行。夷甫晨起,見錢閡(阻礙)行,呼婢曰:‘舉卻阿堵物。’”“阿堵”是當時方言,“這個”的意思。“舉卻阿堵物”意即“拿開這個東西”。
6、沒奈何。舊指特大銀錠,言難以動用。宋代洪邁《夷堅支志》記載,宋人張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盜取,為此,他讓人把每一千兩白銀熔成一個大球,稱為“沒奈何”,意思是誰也奈何它不得。
7、上清童子。古錢的別稱。相傳唐朝貞觀年間,岑文本避暑山亭,有一“上清童子元寶”進見。語畢,送之出亭,於牆下忽然不見。掘地,得古錢一枚,乃悟“上清童子”為銅名,“元寶”為錢文。見唐代穀神子《博異志·岑文本》。後遂以“上清童子”為錢的別名之一。
8、鄧通。在西漢時期,有人把鄧通作為錢的別稱。《金瓶梅》三十回中有“正是富貴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鄧通成”的詩句,鄧通就是錢的別稱,鄧通是西漢文帝劉恆的一個寵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賜給鄧通一座銅礦山,並破例允許鄧通開礦鑄錢,因而鄧通錢遍佈天下。因此後世“鄧通”成為錢的別稱。
9、王者。又稱老王、王老,錢的別稱。 唐代李冗《獨異志》卷中:“ 唐富人王元寶玄宗問其家財多少?曰:‘臣請以一縑系陛下南山一樹,南山樹盡,臣縑未窮。’時人謂錢為‘王者’,以有‘元寶’字也。”
10、鵝眼,或稱“雞目錢”。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第一百六十八卷:“梁末喪亂,鐵錢不行,民間私用鵝眼錢甲子,改鑄五銖錢,一當鵝眼之十。”南朝宋代沈慶通傢俬鑄的錢,一千錢長不滿三寸,被稱為鵝眼錢。比鵝眼錢更劣的錢,稱為綖(音延yán)環錢入水不沉,隨手破碎,商賈不敢行用。
11、腰纏。古人很少直接把錢幣放在衣囊裏,出門在外攜帶的金銀、銅錢一般放在束腰用的腰帶裏,然後把腰帶纏繞在腰間,故稱“盤纏”(同今天“腰包”之意),這樣既不會遺失,又不會露財。借指金錢,古代還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的故事。
12、銅臭。本義為銅錢的臭氣,後常用來譏諷惟利是圖的人,也特指金錢。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崔烈廷尉卿。靈帝時開鴻都門榜賣官爵,烈時入錢五百萬,得為司徒。及拜日,天子臨軒,百僚畢會。帝顧謂幸者曰:“恨不小靳,可至千萬。”程夫人於傍應曰:“崔公,冀州名士,豈肯買官,賴我得是,反不知姝邪?”烈問其子鈞曰:“吾居三公,於議者何如?”鈞曰:“大人少有英稱,歷位卿守,論者不謂當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為然也?”鈞者:“論者嫌其銅臭耳。”
13、不動尊。稱藏錢不用,如佛之安生不動,而把錢叫做“不動尊”。宋代陶彀 《清異錄》:“郎君家庫裏有許多青銅,教做不動尊,可惜爛了。”錢為銅鑄,也多有稱錢為“青銅”,或“銅”的。
14、鈔票。起源於金代。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宋太宗初年,隨着商業的繁榮和交易的擴大,當時使用的鐵錢已經不能適應交易的需要,於是在四川成都由十六家富商聯合發行了一種紙幣,當時被稱作“交子”。與宋朝大致相同時期的這個金朝,也在公元1154年也發行了紙幣交鈔。交鈔是金代盛行的紙幣流通券,發行時間大約有80年,曾經流通金國,在金代貨幣中始終佔據主導地位,也叫鈔引,分為大鈔小鈔。我們把紙幣稱為鈔票或簡稱鈔,就是從那時流傳下來的。
15、袁大頭:民國初年,因發行的銀幣上有袁世凱像,錢就被稱為“袁大頭”。
16、大團結新中國成立後十元面額人民幣面上印有“全國人民大團結”的圖案,錢被稱為“大團結”。
17、人頭幣:遊戲幣

古代的錢幣

鑄幣:指鑄成一定大小形狀,具有一定重量和麪額價值,充當法定流通手段金屬貨幣,古代鑄幣材料以銅為主,以後相繼出現金銀鑄幣。在中國,金銀鑄幣的出現儘管比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領域主要還是在近代現代。
布幣:對春秋戰國時期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鏟狀貨幣的總稱。
刀幣: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針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齊刀,圓首刀等各種刀形貨幣的總稱。
圓錢:圓形貨幣的總稱,包括圓孔圓錢和方孔圓錢兩種,一般指後一種。
空首布:春秋戰國時期鑄幣,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聳肩尖足空首布
平首布:戰國時期鑄幣,包括布,異形布,主足布,尖足布,圓足布等,主要流通於三晉和燕國地區。
銖兩貨幣:指中國隋以前鑄行的以銖,兩為重量單位,重量為錢名的貨幣,如半兩,五銖等。
五分錢:西漢高後六年鑄,屬於半兩錢的一種。
三分錢:西漢武帝建元五年發行的貨幣,屬半兩錢的一種。
比輪:東晉時沿用孫吳舊錢,大小輕重並行,大錢稱“比輪”,形容其大如車輪。
四文:即一錢當小錢四枚用,一般指東晉時沿用孫吳舊錢中大小適合的錢。
平錢:值一文的小錢,也稱平錢,小錢,一般直徑在2.4釐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錢:當二文使用的錢,一般直徑在2.8釐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錢:當三文用的錢,一般直徑在3.1釐米左右。重10克左右。《以此類推》
大錢:大面值錢和大型錢的總稱,六朝時稱標準大小的五銖錢為大錢,
文:錢幣的基本單位名稱,一枚小平錢稱一文。
貫:一千釷稱貫,又鑄錢場所穿在錢孔中的方形木條也稱貫
小樣:指錢徑小於同類型錢者。
大樣:指錢徑大於同類型錢者。
面:指錢幣之正面。
面文:錢幣正面的文字。
背:錢幣的背面,又稱幕。
背文:錢背文字,也稱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圓者叫圓穿,圓孔。
廣穿:指錢孔較大者。
狹穿:指錢孔較小者。
內郭:指錢孔四周這突出部分,又稱好郭。
廣郭:指內部較寬者
狹郭:指內部較狹者。
重郭:指兩重內郭。
決文:指錢身方孔之一角或數角尖出者。
四決文:指錢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稱四決。
粟角:是一種特殊的四決文,方孔四角尖出處呈小點狀。
四出文:指錢身方孔四角有陽文延伸至郭外,又稱四出,四道。
外郭:指錢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稱外緣,外輪,肉郭,邊郭。
寬緣:外郭較寬,又稱寬輪,寬邊
狹緣:外部較狹,又稱狹輪,狹邊。
重輪:指二得外郭。
額輪:指外郭外高內低,多見於王莽錢
削邊:指外郭向外斜削,正與額輪相反。
磨邊錢:指磨去外郭邊緣之錢。
肉:指錢幣的內外郭之間無文字圖案部分,厚者稱厚肉,薄者稱薄肉。
日:指錢背之凸起的圓圈,又稱日文
月:指錢面,背之凸起圓弧,又稱月文,甲文,月痕,圓弧向上稱仰月,向下稱偃月
星:指錢面,背之凸起圓點,又稱星文。
圈星:指錢背下凹之圓圈。
孕星指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指錢無文,又稱素背,光背,素幕
合背:指誤用二件面範鑄成的錢。雙面均有錢文。
合面:指誤用二件背範鑄成的錢,雙面均是錢背。
直讀:錢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稱順讀對讀
旋讀:錢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稱環讀。
左讀:指錢文由左向右讀。
傳形:指刻成正字的陰文範鑄成之錢,錢文呈反字狀,見於先秦至六朝時期。
離郭:指錢文遠離內郭
接郭:指錢文均與內郭相連。
隔輪:指錢文遠離外郭不相連接。
連輪:指錢文與外郭相連。
深字:指錢文特別深峻。
隱起文:指錢文高低粗細不一。
聚頭:指錢文之首均對內郭,又稱聚首。
並足:指錢文之首均對外郭。
重文:指錢身上出現重複錢文,又稱搖頭,因為範身上有重複印痕所致。
生坑:指新出土之錢,表面氧化嚴重。
老生坑:指出土已久的銅錢銅鏽被傳世色澤所掩。
熟坑:指未經入土的傳世古錢。
傳世古:指流傳世上未經入土之錢表面的顏色,一般呈褐色,有光澤,又稱黑漆古
包漿:指銅錢傳世色澤,除黑色外,又有褐色,暗紅色,橙黃色等多種。
水銀古:出土古錢表面之一種銀白色氧化層,又稱水銀鏽,水銀沁
雕母:用銅,錫,鉛,牙,骨,木等材料雕成的錢幣模型,又稱祖錢
母錢:翻鑄時作模之錢,一般由雕母直接翻鑄而成。
鐵母:指鑄造鐵錢之母錢,本身為銅質。
鐵範銅:以鐵錢範型翻鑄的銅錢。
樣錢:試鑄及初鑄的樣版錢.
部頒樣錢:由中央户,工兩部監製頒發各省作為標準的樣錢,也可稱作母錢用。
進呈樣錢:地方進呈有關當局審查的樣錢。
剪鑿錢:剪邊錢延環錢的總稱,即將一枚圓錢剪鑿成內外二枚。
剪邊錢:被剪鑿去外圈之錢。又稱對文
餅錢:王莽時厚型貨泉的俗稱。後來在北宋時寬緣厚型的鹹平,祥符錢也稱餅錢。
對錢:指錢文對稱之錢,其錢文,輪郭,大小,厚薄,銅質等相同,惟採用不同的書體,但字形筆勢仍互相吻合,又稱和合錢。始於南唐盛於兩宋。
公式女錢南朝梁武帝時所鑄無外郭的五銖錢,也稱女錢
男錢:王莽時布泉的俗稱。
紅錢:清代新疆鑄行的銅錢,因紅銅嶽而得名。
制錢:封建時代本朝鑄行的錢幣。
正用錢:作為正式通貨的錢幣。
厭勝錢:屬壓邪取吉性質的非用錢,多作吉慶,上樑,供奉,懸掛,佩帶之用,又稱壓勝錢,押勝錢。
宮錢:封建時代皇宮內節日慶典作裝飾,賞賜用的特製錢。
佩錢:古人佩帶在身上作為裝飾品的錢幣。
供養錢:寺觀內作為供品的錢幣,一般藏天佛像腹中或掛於佛龕之旁,又稱佛髒錢。
春錢:元代的一種金銀小錢,婦女用作首飾。
秘戲錢:帶有簡陋的男女性交圖案的錢幣。
打馬錢:打馬遊戲中的棋子,又稱馬錢
金背:明代用四火銅(經過四次熔鍊的銅)鑄的銅錢。
火漆:明代用二火銅鑄的銅錢。
旋邊:用旋車對鑄錢進行挫磨加工
惡錢:唐代劣質私鑄錢的稱謂。有鐵錫,銅沙,銅蕩,穿穴等名目。
夾錫錢:北宋微宗年間蔡京主行的一種夾錫鐵錢。
錢範:鑄錢模型,印錢幣正面的稱面範,印背面的稱背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