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貝幣

鎖定
貝幣,是指先秦時期以海貝充當原始貨幣。出土發現早在夏晚期,貝幣已得到使用,商周時代則更為普遍了。商代常見的是一種齒貝,背面往往磨平,或鑽一穿孔,便於攜帶,學名為貨貝。
中文名
貝幣
外文名
bei money
類    型
古代貨幣
所屬時代
先秦時期

貝幣基本介紹

貝幣,是指先秦時期以海貝充當原始貨幣。出土發現早在夏晚期,貝幣已得到使用,商周時代則更為普遍了。商代常見的是一種齒貝,背面往往磨平,或鑽一穿孔,便於攜帶,學名為貨貝。
貝幣,一般長2.2釐米,肚寬1.6釐米。“平背”貝幣厚約0.8釐米,對齒為12齒對12齒,也有11齒對12齒,也有12齒對13齒,分貝窩和貝殼兩部分。貝窩部分第一齒與第二齒間的距離較後邊排齒的間距明顯較大。
包裹黑色泥土的出土貝幣損毀比較嚴重,貝窩損毀。這樣的貝幣大多出土於河南漯河商周遺址賈湖文化遺址。
包裹紅色沙土的出土貝幣損毀程度相比較小,貝殼腐蝕相對較小,貝窩保存完整,應出土於河南仰韶文化遺址
中國是世界歷史上最早使用天然貨貝的國家之一。 銅貝鉛貝則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
用作貨貝的海貝是一種生長於熱帶亞熱帶淺海的貝類。它因小巧玲瓏、色彩鮮豔、堅固耐用而成為原始居民喜愛的一種裝飾品。由於它大小適中、攜帶方便、易於計數,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社會的形成,天然貝就逐漸成為商品交換一般等價物
除了天然海貝,材質還有:金貝、銀貝、銅貝、鉛貝、玉貝、石貝、骨貝等。金貝、銀貝、玉貝可能主要用於賞賜饋贈。石貝、骨貝與海貝一起作為貨幣流通使用。銅貝、鉛貝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東周以後,貝幣逐漸被其他金屬貨幣所取代,但在雲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直到明代仍一直使用着貝幣。
貝幣以“朋”為計量單位,五貝為一串,兩串為一朋。

貝幣歷史沿革

貝幣 貝幣
在我國遠古時期,大約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因為生產力低下物質極不豐富,部落或家庭之間偶爾發生的交換活動也只是以物易物。 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物質財富也相對豐富了,人們物質生活中的需求不斷的擴大,以物易物交換的方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了,於是人們急需尋找交換的中介物。貝是生長於熱帶亞熱帶淺海的貝類,它小巧玲瓏,色彩鮮豔,堅固耐用,而成為原始居民喜愛的一種裝飾品,由於它大小適中,便於攜帶,便於計數等特點,後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社會的形成,貝作為交換的媒介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貝就逐漸充當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的職能。
原始貝幣產生於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錢幣的始祖,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它的產生,標誌着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在原始物物交換階段之後,可交換的商品日益增多。此時貝幣出現,成為商品交換過程的中介。
在商代中期以前貝幣價值很高,臣下若能獲得商王用貝幣的賞賜那可真是極大的榮耀。隨着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貝幣漸漸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故在當時又出現了許多仿製貝幣,有石貝、骨貝、蚌貝、綠松貝等,這類貝幣形體都較小,其長度約1.2釐米~2.4釐米。
在商代晚期又出現了銅質貨幣,形制也仿海貝形式。銅貝出土於河南安陽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約為公元前14至前11世紀,銅貝堪稱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了,其中有一種表麪包金的銅幣是作為大額貨幣使用的。貝幣的計量單位是“朋”,“朋”的古字本義是指一串或兩串相連的“貝”,後來逐漸演化成計量單位。”一般多認為兩串五個的貝或兩串十個的貝為“一朋”。

貝幣作用意義

阿文授貝     商代 阿文授貝 商代
海貝充當一般等價物
海貝因多彩光潔、便攜帶、堅固耐用、可計數,在人類進入漁獵、採集、農耕勞做原始社會階段,僅作為飾品流傳於世。由於存在地域差,為獲所需,部族之間以物易物是自然存在的。河南仰韶村墓葬出土的貝飾,據今約有7000年。顯然這些貝多半是從別的沿海部落輾轉到內陸交換,在物換中有產生貨幣形態的可能。
進入奴隸社會夏代,經商族和南方各部族往來,開始出現商品交換,海貝隨之增多的同時,其應用範圍也從單一向多重性轉變。由於商品不斷出現,促使海貝開始有了商品交換充當媒介的資格。河南二里頭夏文化遺址出土的貝幣,見證了中國出現最早的原始實物貨貝,此為創舉一。作為貨幣的海貝,從其品種上看,大型海貝有虎斑寶貝、阿文綬貝、黍(音同屬)斑眼球貝蛇首眼球貝等;小型海貝有貨貝、擬棗貝等,以貨貝最常見。這些貝多生長在東海、南海岩礁間。從其形狀上看,白色居多,空心、口細長、多對齒、背隆起或人工磨背式,兩端常有磨孔,便於穿系攜帶。從其計量單位看,以數計值,貝數越多價值越高,少則低,具體實行“朋貝”制:即1朋為大海貝5或小海貝10。
從其職能上看,貝幣既是非金屬自然物貨幣,又是先秦商品交換中的一般等價物。貨貝即財富,通過等價交換,滿足需求,顯示富有程度。如,商王武丁配偶婦好,她的墓葬除了儀仗、工具、用品、飾件、雜器等755件殉玉外,還有貝幣高達7000枚,即700朋貝。若按西周共王三年衞盉(音同和,即古代温酒的銅器)銘文載意,裘衞用值80朋貝的瑾璋(即玉質禮器)換了矩伯的10塊田計算,婦好700朋貝可換近90塊田,可見財富之巨。
仿貝的出現
從商朝中晚期至周,由於人口增多、農業進步、手工業發達、商貿往來頻繁等諸多因素,促使貨貝需求量猛增,遂又出現了諸如石、骨、蚌、陶等仿貝。其價值同小海貝。一枚海貝或仿貝價值略低,而珠玉貝則稱上幣,價值昂貴。人們用各式各樣的貝幣交換商品,互通有無。
荀子的《王制篇》形容當時貨物流通的情形説“北方的走馬大狗,南方的羽毛象牙犀皮顏料,東方的海魚海鹽,西方的皮革毛織品牛尾,中國市場上都能買到,住在澤地的人可以得到木材、住在山地的人可以得到水產,農民不動刀斧不陶不冶可以得到器械,工商不耕不種可以得到糧食。”據此,商業的興盛,乃貨幣從中使然。反過來又促進了生產,經濟也得到發展。而這些品種眾多的貝幣,成了中國質地最多的同形制貨幣。這個時期還誕生了銅鑄貝幣(即金屬仿貝的一種)。
銅貝是金屬鑄幣的鼻祖
一枚小銅貝一般重約5銖(3克)。又如,西周厲王時的一銅器銘中載“罰女(即汝)三百”,也就是説,罰你150兩銅貝。而河南安陽和山西保德先後出土的距今三千年前的商代銅貝,乃是我國最早的金屬鑄幣,也是迄今所見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
到了春秋戰國,三晉(趙、魏、韓)、齊魯亦鑄銅質空心無文仿貝,特別是魯國所鑄銅貝為其本國主要流通貨幣。而楚國的銅貝則以實心有文銅貝(或稱蟻鼻錢或稱鬼臉貝)為當時主要貨幣,以哭字貝最為常見。另有,有文銀貝,連同河北靈壽縣出土的先秦中山王墓中的無文金貝、銀貝開創了我國金制幣、銀製幣之先河。又河南輝縣東周大墓葬兩次出土1000餘枚的包金貝,堪稱華夏金屬質地包金幣之鼻祖。 從海貝轉為飾品又變成多樣、多質,有輕有重,價值不等的貨貝,直至秦(公元前221年)廢除貝幣體系,貝幣經歷了漫長的演化過程,它們不但為當時社會地區性商業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華夏幣史重要的組成部分。

貝幣貝幣分類

貝幣 貝幣
貝幣分珧貝、骨貝、石貝、銅貝等,但最常用的還是天然海貝。
天然海貝的品種也很多,有“貨貝”(又名齒貝)、“擬棗貝”、“阿文綬貝”(又名大貝、虎斑貝)、“伶鼬榧螺”等,其中“貨貝”比較常見,貝面上有一條長長的齒槽的稱為“貝齒”或“貝唇”,貝的正面較為平整,貝的側面稍微鼓突,人們為了便於攜帶方便,在貨貝的背部多鑿有小孔,早期孔相對小,稱之為“小孔式貨貝”,以後,穿孔逐漸擴大,稱為“大孔式貨貝”。春秋戰國時期的“貨貝”背部幾乎磨平,稱為“磨背式貨貝”。
“銅仿貝”一般仿貨貝之形,早期者與天然貝形制相近,春秋以後,南方楚國地區又鑄鑄造出有文字的“銅仿貝”是為有文銅貝,它的外形有的像螞蟻爬鼻有的像鬼臉的樣子,所以俗稱“蟻鼻錢”或“鬼臉錢”,其面文多達10餘種,但形制卻比較一致,均為上廣下尖的瓜子形,面有文字,背部平整,它廣泛行用於南方地區,“蟻鼻錢”鑄行於戰國早期(公元前5世紀),“鬼臉錢”則鑄行於大約公元前4-3世紀的戰國中晚期,是當時比較先進的貨幣形態之一,除楚銅貝以外,春秋戰國時北方地區的金屬貝還有“金貝”、“銀貝”、“鎏金銅貝”等,“仿銅貝”的出現是我國貨幣發展史上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把我國貨幣發展歷程大大地推向前進了,並以其大小、重量、價值比較統一,而且能夠大量地就地鑄造等其它“貨貝”和“仿貝”無法相比的優勢進入了流通領域
西周貝幣
貝幣 貝幣
鄭州窪劉遺址古墓羣內,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出土了11枚距今3000多年的貝幣。現場的考古工作者介紹,這些出土物再次證明鄭州地區當時有着較為活躍的遠程貿易。
鄭州窪劉遺址古墓羣位於鄭州大學西校區即將建為圖書館的空地處。6月21日下午,記者趕到現場時,考古人員仍在小心清理古墓內的出土物品。據瞭解,經考古人員挖掘、編號的12座古墓,均為距今約3000多年的商代、西周古墓。 經過緊張的挖掘、清理,考古工作者在三號、四號墓室內共發現11枚貝幣。三號墓室內發現的8枚貝幣幣形較大,形如成年人的大拇指;四號墓室的3枚貝幣明顯偏小,外形酷似棗核,形如成年人的小拇指。貝幣背部均有鑽磨的圓孔,人為痕跡明顯。現場的考古人員初步判定,11枚西周時期的貝幣,距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考古人員補充説,貝類生活在海洋,而鄭州地處中原,貝幣出土證明遠程貿易在當時早已存在。11枚貝幣的出土,對於研究當時的歷史文化、生活習俗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二號墓室內,考古人員發掘出一具保存完好的人體骨架。比較奇特的是,在屍骨腰部有一個長50釐米、寬25釐米、深20釐米的“腰坑”,腰坑裏發現狗的骨架。考古人員介紹,用狗為人殉葬,是當時的一大隨葬特色。
楚國貝幣
貝幣 貝幣
有文銅貝是楚國的青銅貝幣,稱為蟻鼻錢或鬼臉錢。這種名稱並不是楚國貝幣原來的名稱。而是約定俗成的一種稱呼。最早記錄這種銅仿貝為蟻鼻錢是宋代洪遵《泉志》,他説:“此錢上狹下廣。背平,面凸,有文如刻鏤又類字,也謂之蟻鼻錢。”這裏並沒有詳細的説明刻鏤的是什麼文字的貝,大概是鑄有“紊”字形和“咒”字的兩種。“紊”字形貝,錢體上尖下圓,面凸,背平,陰文“紊”字形就如同一隻螞蟻爬在鼻子上故稱之為蟻鼻錢,“咒”字貝,錢體與蟻鼻錢相同。“咒”字彷彿是一個鬼臉,所以被後人稱之為“鬼臉錢”。後來有文字的銅貝統統被稱為蟻鼻錢。所謂“蟻鼻”本喻輕小,晉葛洪《抱朴子·論仙》説:“以蟻鼻之缺捐無價之淳鈎(劍名)”,意思就是隻因輕微的缺陷捨棄了無價的寶劍,可見蟻鼻錢就是小錢。
楚貝的銘文有“紊字形、咒、安、君、忻、金、行”等等,“紊”字,有人將其解釋為“聖桼”(降率),也有人認為是“五朱”、“各六朱”等的合體字。“咒”字多解釋為“貝”、“哭”、“貝化”,錢文的含義有必要進一步研究論證。
建國以來,蟻鼻錢多出土於河南、江蘇。鬼臉錢則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均有發現,1963年湖北孝感野豬湖一次出土鬼臉錢5000枚面文為“咒”字,平均約重4.37克。以出土的地點墓葬和數量上看。蟻鼻錢鑄行於戰國早期(公元前5世紀),鬼臉錢則鑄行於大約公元前4—3世紀的戰國中晚期。楚國疆土開始時並不算大,以後疆土逐漸擴大,蟻鼻錢和鬼臉錢的流通範圍也隨之擴大,逐漸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形成了獨立的貨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