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交鈔

鎖定
交鈔簡稱“鈔”。金朝與元朝的紙幣名。金朝紙幣的發行早於銅幣。海陵王貞元二年 (1154年) 遷都燕京後,以國內銅少,仿北宋交子,發行交鈔。金朝交鈔有大鈔、小鈔兩種。大鈔面額有1貫、2貫、3貫、5貫、10貫5種。小鈔有100文、200文、300文、500文、700文5種。以7年為限,期滿換髮新鈔。舊鈔換新鈔,每貫收工墨費15文 (後經多次改變)。世宗大定二十九年 (1189年),取消7年釐革制度,交鈔字昏方換。 [1] 
元朝建立後的“中統元寶交鈔”是現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發行的紙幣實物。 [2] 
中文名
交鈔
別    名
交子
注    音
jiāo chāo
所屬朝代
金元時期

交鈔歷史沿革

中國紙幣的歷史,始於唐朝的“飛錢”。據考證,“飛錢”的起源是隨着唐朝工商業的興起與發展而產生的,由於交通的發達,進一步促進了貿易的興旺,我國發行紙幣起自北宋的交子,元朝開歷史之先河,在世界上首創了純紙幣制度。以後歷代皆有紙幣與金屬貨幣共同使用。

交鈔金朝時期

金建國之初,使用宋、遼錢幣而未鑄、印貨幣。1153年金海陵王遷都燕京後,為加強對經濟的控制,於1154年6月27日(金貞元二年五月丁夘),命户部尚書蔡松年主持印製紙幣,稱為交鈔。在燕京設有交鈔庫,負責交鈔的印製、兑換、管理等事物。
交鈔發行之初,尚有節制,促進了金統治區域內商品經濟的發展。隨着金王朝侵宋戰爭的升級,軍費增加,財力不足,於是交鈔發行量大增。其結果是鈔值一貶再貶,惡性的通貨膨脹使百姓“怨嗟,聚語於市”,還發生商人罷市的情況。金統治者不得不用法令強制推行使用交鈔。當時,一般市民“得錢(指金屬貨幣)則收藏,而劵(指紙幣)則嗟用之,唯恐破裂而至於廢也。”最後,交鈔“萬貫唯易一餅”,終致崩潰。金王朝南遷開封后發行的“寶劵”、“通寶”、“寶泉”、“珍貨”等紙幣亦與交鈔命運相似。

交鈔元朝時期

將紙幣作為主體貨幣,而紙幣在全國大範圍流通,卻始於元朝,也唯有元朝採用純紙鈔流通體制。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後,聽從開國軍師劉秉忠的建議發行紙幣。
元朝為了維護紙幣的法定地位,採取了多項措施:禁止流通金、銀、銅等重金屬;停止使用蒙古舊鈔;可用中統紙鈔兑換南宋紙幣,而且還規定所有的賦税都使用紙幣支付。
元朝廢除歷代以銅幣為主的價值尺度,改採用純紙鈔流通體制,為後世開創了以“銀”為後備金的紙鈔發行制,也就是銀本位制,將紙鈔作為法定貨幣,流通大元皇朝,橫貫歐亞。
當時波斯的伊兒汗國、印度、朝鮮、日本等國都曾經效仿元朝印造紙幣。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