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嵇姓

鎖定
嵇姓,中華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94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300名以外。據《元和姓纂》所載,夏王少康封其子季杼會稽,此後有稽氏。至漢代初年,稽氏家族遷往譙郡嵇山定居,遂改為“嵇”氏。又《文章敍錄》載,嵇康原姓奚氏,由會稽遷往譙郡銍縣,取稽字上半部為“嵇”氏。
中文名
嵇姓
定    義
中華姓氏之一
排    名
《百家姓》中排第194位
記    載
元和姓纂
名    人
嵇康

嵇姓歷史發展

嵇姓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任姓,出自夏朝管轄的奚地,為黃帝之子禺陽的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為氏。該支奚氏的始祖是黃帝的二十五子之一禺陽,他受封於姙地(今山東濟寧),故為姙姓,後人省改作任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姙禺陽有個裔孫名叫任仲,在夏王朝時期食採於奚邑(今河北承德),遂以地名為姓氏,故而史稱其為奚仲。奚仲過世之後,被世人尊奉為“車神”。在奚仲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奚氏,世代相傳至春秋末期吳越兩國爭戰之際(公元前496~前473年),一支奚氏族人為避戰亂從邱邑遷徙到嵆山(今安徽亳州蒙城),指地為氏,改稱嵆氏,世代相傳農耕為生,後因之改嵇氏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夏朝君主少康之子季杼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上古時期會稽(今浙江紹興)曾是大召集天下諸侯開會的地方,是當時一個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大禹逝世後就埋葬在會稽山,他的後代在會稽山上建立了宗廟。夏朝君主少康即位後,將其子季杼封於會稽,專門主持禹帝的祭祀活動,其後裔子孫遂以先祖的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會稽氏。到了漢朝初年,會稽氏族人遷到豫州南部譙郡嵇山(今安徽亳州蒙城一帶),遂指地改為嵇氏。此後,會稽氏的後裔就以“嵇”作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漠北古鮮卑族宇文部分支紇奚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2]  紇奚氏,原為古代鮮卑族宇文部中的一支勢力龐大的部族,主體包括了紇突鄰部、紇奚部兩個部分。按史書的記載:“紇突鄰大屋地革蕞,而紇奚居大庫寒等地”,這兩個部落原來遊牧於意辛山附近一帶地區(今山西大同北塞),意辛山,山陽面古鮮卑語稱“紇突鄰”,山陰面則稱“紇奚”,紇奚部的稱謂便由此而來,後成為部族人的姓氏,稱紇奚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紇奚氏族眾在這個過程中皆改為漢姓嵇氏,同宗的紇突鄰部族人改為漢姓奚氏。後在東西兩魏時期,西魏政權末位皇帝恭皇帝元廓復辟舊制,此族又復舊姓紇奚氏。進入唐朝時期後,紇奚氏族眾的大部分已經融合入漢族之中,仍然改為漢姓嵇氏、奚氏,亦有改為漢姓紇氏、何氏、賀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嵇姓得姓始祖

季杼。嵇姓是的後代。根據《元和姓纂》所記載,大約在4100年以前,夏禹死後,葬在會稽山,夏帝少康繼位後,又將庶子季杼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季杼的子孫稱為會稽氏。到了西漢初年,會稽氏遷往譙郡的嵇山,即安徽省亳州,就以嵇山的“嵇”作為姓,稱嵇氏。另一種説法,根據《文帝敍錄》上的記載,嵇康本姓奚,會稽人,由會稽遷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縣西),取會稽的“稽”字上半部,去“日”加“山”為“嵇”,而稱嵇氏。二則雖稍有出入,然嵇源於稽則一。故嵇氏後裔尊季杼為嵇姓的得姓始祖。

嵇姓遷徙分佈

嵇氏人口總數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的前三百位,但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九十四位門閥。
今安徽的安慶市、江蘇省的蘇州市、崑山市、揚州市、建湖縣南京市、吳江縣、淮安市、淮陰市漣水縣、無錫市、鹽城射陽縣濱海縣連雲港灌南縣金湖縣阜寧縣漣水縣高郵市、響水縣鎮江市,上海市,北京市,重慶市,天津市,內蒙古滿洲里山東省的濰坊市、萊陽市、日照莒縣高密市、青島市,江西省的豐城市、東鄉縣,浙江省的寧波市、杭州市、衢州市、湖州德清縣温州市、瑞安縣,廣東省的韶關市、新豐縣陝西省的西安市未央區岐山縣遼寧省的大連市、瀋陽市、本溪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咸寧市、宜昌市、京山縣,河南省的靈寶縣、衞輝市,台灣省,安徽省的安慶市、滁州市,山西省的晉城河北省的衡水市、唐山市、承德市、石家莊市、冀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富川縣、桂林市荔蒲縣,吉林省的長春市,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甘肅省的慶陽市等地,均有嵇氏族人分佈。

嵇姓傳統文化

嵇姓郡望堂號

  •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名為三川郡漢高祖二年(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譙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建安年間,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國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嵇氏望族居於譙郡,就是安徽省亳州一帶。
  •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譙國堂:以望立堂。
廣陵堂:嵇康被司馬氏所殺,臨刑這天,嵇康要來一架古琴,調好後,開始彈《廣陵散》,霎時間,刑場上一片安靜,琴曲昂揚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悠長,縈迴低囀。彈畢,嵇康長嘆一聲:“過去袁孝尼要跟我學《廣陵散》,我總是不肯教他,從此《廣陵散》絕矣!”後人因稱廣陵堂。
竹林堂:南宋嵇安為源的一脈。
宋遺堂:資料有待補充。

嵇姓宗祠楹聯

宋遺堂通用聯 宋遺世澤;鶴立家聲。
  • 四言通用聯
孤松獨立;
野鶴超羣。
——佚名撰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魏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嵇康,字叔夜譙郡錘人。娶魏宗室女為妻,官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崇尚老子、莊子,講究養生服食之道,與阮籍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因聲言“非湯武而薄周孔”,且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被司徒鍾會誣陷,為司馬昭所殺。文章思想新穎,往往與舊説唱反調;詩擅長四言,風格清峻;善於鼓琴,在《聲無哀樂論》中認為同一音樂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所作《琴賦》,對琴的奏法和表現力作了細緻而生動的描寫。著有《嵇中散集》。他博學多才,丰姿俊逸,如孤松獨立。下聯典指嵇康的兒子嵇紹,字延祖,歷官秘書郎、侍中。西晉永安初年,東海王司馬越挾持惠帝成都王司馬穎交戰,在蕩陰大敗,他以身保護惠帝,被殺。有人曾説他“昂昂然如野鶴之在雞羣”。
會嵇棠葉;
夏後桐枝。
——佚名撰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魏嵇康事典。下聯典指夏·嵇抒事典。
  • 五言通用聯
篤學為師表;
治河悟上下。
——佚名撰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嵇穎謹厚篤學,張知白謂其子弟曰:“若曹師表也。”下聯典指清·嵇璜九歲讀《禹貢》即有所悟曰:“禹治水皆自下而上,蓋下流通則水自下。”
  • 六言通用聯
篤學足為師表;
幼年已識治河。
——佚名撰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嵇穎事典。下聯典指清·嵇璜事典。

嵇姓家譜文獻

浙江湖州府歸安縣璉市鎮嵇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清)嵇顯會重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無錫嵇氏宗譜八卷,(清)嵇有慶纂,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吉林宛東嵇氏宗譜六卷,(清)嵇殿元等重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浙江湖州府城嵇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嵇顯曾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湖州府城嵇氏宗譜八卷,首兩卷,(清)嵇顯曾、嵇元鍔等重修,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無錫嵇氏宗譜八卷,目錄一卷,(清)嵇爾霖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無錫嵇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清)嵇爾林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嵇氏宗譜八卷,目錄一卷,(清)嵇爾霖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鉛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嵇姓字輩排行

江蘇銅山嵇氏字輩:“學興玉德傳紀廣”。
江蘇灌南嵇氏字輩:“倫孝友道”。
江蘇南京嵇氏字輩:“才成尚達”。
江蘇漣水嵇氏字輩:“貫士月”。
江蘇建湖嵇氏字輩:“雲龍守之(志)鴻啓兆”。
江蘇濱海嵇氏字輩:“純達紹(如汝)先(憲)美立正凱而康”。
江蘇金湖嵇氏字輩:“芝(偉)才成尚達業(月)”。
江蘇嵇氏一支字輩:“超維仁兆”。
山東萊陽嵇氏字輩:“相煥陽”。
遼寧大連嵇氏字輩:“文春雲斌汝”。
廣西富川嵇氏字輩:“成□和文志春”。
安徽天長嵇氏字輩:“才成尚達業”。
嵇氏一支字輩:“宗叔含翰蒙曠劉欽質起固希蹇祿萬奇可射廷”。
資料有待補充。

嵇姓嵇姓名人

嵇發,漢代以博戲發財的大富翁(《漢書·貨殖列傳》)
嵇康,會稽人,後徙遷譙郡(今安徽省宿縣西南)銍縣,三國時期魏國名士,“竹林七賢”之一,也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博學多聞,有奇才,崇尚老莊,常修養性服食之事。工詩文,善鼓琴,精樂理。他善於寫四言詩,風格清峻,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邪王戌、沛人劉伶友善,遊於竹林,稱“竹林七賢”。後遭鍾會誣陷,為司馬昭所殺,年40。著有《養生論》、《幽憤詩》、《琴賦》、《聲無哀樂論》等。後人輯本,以魯迅輯校的《嵇康集》為最詳備。他還擅長鼓琴,以彈《廣陵散》著名。嵇康在古琴曲上的成就也很高,他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與東漢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我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可見其影響之大,成就之高。嵇康的兒子嵇紹在“八王之亂”時,為了保護晉惠王而被殺,鮮血濺到了惠王的身上,典故“嵇侍中血”就是出自此事。
嵇喜,字公穆。治書侍御史嵇昭之子,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的兄長。史書稱“有當世才”(《晉書·嵇康傳》),然不為清流所重,阮籍曾對之以青白眼(《晉書·阮籍傳》)。魏時舉秀才,後為衞將軍司馬攸之司馬,為齊王一派重要幕僚。晉時歷江夏太守、徐州刺史、揚州刺史、太僕、宗正。
嵇紹(253-304),字延祖,嵇康之子。生於魏嘉平五年。後為晉朝大臣,官至侍中,因捨身保衞晉惠帝而身亡。其父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
嵇含(262-306),字君道,自號亳丘子,西晉時期的文學家及植物學家,嵇康的侄孫。生於魏景元四年,卒於晉惠帝末年,年四十四歲。舉秀才,除郎中,曾任徵西參軍、驃騎記室督、尚書郎等職位。在永興元年(304年)為范陽王邀請任職中郎,累官襄城太守。後依鎮南將軍劉弘襄陽,好薦達賢才,弘待以上賓禮陳敏作亂時,被薦為廣州刺史。劉弘死後,嵇含留領荊州。嵇含素與司馬郭勱有隙,司馬郭勱乘夜殺害了嵇含。嵇含的著名作品不多,包括了三首五言詩《登高》、《悦晴》、《伉儷》。雖然《隋書·經籍志》錄有《嵇含集》10卷,但已佚失。永興元年(304年)著有《南方草木狀》一書。
嵇穎,字公實,宋代應天府宋城人。天聖年間(1023-1031)進士,時王曾、張知白相繼任南京留守,見穎謹厚篤學,乃謂子弟曰:“若曹(你們)師表也。”官至翰林學士
嵇安(1189-1262)字寬濟,江蘇漣水人,南宋沿海巡檢使。
嵇家祖籍為宋代譙郡(今安徽亳縣)嵇山人。嵇安的五世遠祖 嵇弘政,曾任宋朝提點京東刑獄、兵部郎中等職,諡號莊肅。曾祖嵇克仁,進士出身,曾任宋朝朝議大夫、知集賢院、兼太常寺丞事。祖 父嵇大成,進士登第,曾任宋朝監察御吏、鎮南軍副節度使、龍虎衞上將軍。年老退休時,經過漣水,愛漣水土俗民情,畏北方戰亂頻 仍,遂於漣東擇地定居。
父親嵇迪,清高文雅,隱居不仕,積德鄉里。嵇安字寬濟,身材魁偉,勇敢尚武,精於騎射。時值南宋末年,天下 大亂,兵匪為災。嵇安聚集義旅,構築堡柵,護衞鄉井。南宋詔授其為承節郎,任制將沿海巡檢使,統領義兵。外御**,內撫民眾,興修水利,獎勵農耕,賑濟流民,聲望著於鄉里。
南宋景定三年(元中 統三年,1262年)嵇安病逝。其子嵇厚,曾任元朝鎮國上將軍、河東道、山西道宣慰使(署治濟南)。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一月二十日,嵇厚將其父嵇安靈 柩葬在漣東長樂鄉逢原。三十年,恭請奉訓大夫國子司業商琥撰寫 碑文,集賢侍講學士奉政大夫宋渤書寫及題額,益都路莒州沂水縣安平鄉石工雕刻碑文、翁仲(石人)及其它祭器,於三十一年(1294 年)十一月豎立嵇安墓前。後嵇厚去世,亦葬於其父嵇安墓側(見 《康熙安東縣誌》:“嵇安墓、嵇宣慰墓,俱去治東五十里,在太平鄉逢村浦北。”)嵇安父子之墓及墓前巨碑、最質、翁仲、祭器等,至清雍正初年仍然俱在,但不知於何時加上封土,成為一個大封土堆,想來亦是其後人所為。
嵇璜(1711-1794),字尚佐,晚號拙修,江南無錫縣(今江蘇省無錫市)人。清朝水利專家。嵇曾筠之子,父子皆長於治河。雍正八年進士,歷官乾隆間南河、東河河道總督工部尚書,晚年加太子太保,為上書房總師傅,以治河有功著稱。
嵇文甫(1895-1963),原名嵇明,出生於河南省汲縣(今衞輝市)城關一個手工業者家庭。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是當代著名的教育家、史學家、哲學家,鄭州大學首任校長,歷史學系的創始人,中共早期的黨員。五四運動時期,就投身於革命洪流,追求真理。解放後他當選為政協代表、人大代表,歷任河南省副省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河南大學及鄭州大學校長等職,為開拓中國哲學史及古代思想史學術領域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
嵇少丞,江蘇省鹽城市人,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工學院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流變學、岩石物理、構造地質學大陸動力學等。
嵇汝運(1918-2010),藥物化學家,上海松江人。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畢生致力新藥研究,在抗血吸蟲病新藥、金屬解毒藥物、抗瘧疾新藥、抗心律失常藥物和抗感染新藥等方面成果卓著。
嵇波,影視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從藝十餘年來,出演了多部影視作品。代表作有《我的父親母親》《絕密押運》《案發現場第二部》《幸福街》《虎膽雷霆》等。
參考資料
  • 1.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的記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複姓紇奚氏,遷徙定居中原後,改為漢姓嵇,遂成嵇氏。”
  • 2.    據史籍《魏書》中的記載:“有嵇拔者,世為紇奚部帥之。尚昭成女,生子拔,卒於尚書令也。主有功,超授敬大司馬、大將軍;其父根,皇始初率眾歸魏。太祖嘉拔尚華陰公主,生子敬。元紹之逆封長樂王。卒。子護,襲爵,拜外都大官。太和中,詔以護年邁,既末致仕,令依舊養老之例。卒,子彥嗣。根事蹟遺落,故略附雲。”並附註:“有嵇拔者諸本‘嵇’作‘奚’,北史卷二五本傳作‘嵇’。按卷三太宗紀永興三年十二月甲午見‘任城公嵇拔’,泰常四年甲戌,記‘獻懷長公主子嵇敬封長樂王’,與此傳合。卷一一三官氏志:‘紇奚氏後改為嵇氏。’這裏‘奚’字乃涉下‘紇奚部帥’而訛,今據北史改。又傳失書嵇拔封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