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本姓

鎖定
本姓,中國姓氏,古代姓、氏有別,同一始祖母生下的子女及其後代是一姓,稱“本姓”。
中文名
本姓
類    型
姓氏
記    載
《漢書·高帝紀》
解    釋
原姓

本姓詞典釋義

本姓 本姓
(1).古代姓、氏有別,同一始祖母生下的子女及其後代是一姓,稱“本姓”。又名正姓。 漢 王充 《論衡·詰術》:“古者有本姓,有氏姓……以本姓則用所生,以氏姓則用事、吏、王父字。” 黃暉 校釋:“《禮記大傳》 鄭 注曰:‘始祖為正姓,高祖為庶姓。’正姓即此本姓,庶姓即此氏姓。”
(2).原姓。《漢書·高帝紀》“母媪嘗息大澤之陂” 唐 顏師古 注:“史家不詳著 高祖 母之姓氏,無得記之……寧有 劉媪 本姓實存, 史遷 肯不詳載?” 清 紀昀 《閲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 王禿子 幼失父母,迷其本姓,育於姑家,冒姓 王 。 [1] 

本姓基本介紹

本姓 本姓
本[本、楍,讀音作běn(ㄅㄣˇ)]

本姓姓氏淵源

本姓淵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的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今四川省綿陽市的本氏,原本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後。傳説,明末清初,在朱明王朝覆滅之後,各等級的皇族貴胄皆受滿清政府抄斬之禍,皇室中有兄妹兩人被侍衞們死命救出,其中的妹妹後來嫁予一週姓人家。此後,兄妹倆皆更姓換名,將“朱”字上的一小撇去掉,表示堅決反清,不留辮子;又因為原來是高高在上在皇親,今成了隱姓埋名、朝不保夕的沒落之人,因此遂將“未”字上橫移於木下,改為“本”字,意為雖天降於地,但決不忘本,由此,誕生了該支本氏一族。
時至今日,每年清明時節,該支本氏家族人等都會團聚一堂,緬懷先祖,最獨特的,就是要展示由絲綢精美織繡的先祖從軍作戰時的畫卷。

本姓淵源二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布楞都爾本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durben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布楞都爾本氏中即有冠漢姓為本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⑵.蒙古族科本氏,亦稱庫奔氏,世居厄魯特(今內蒙古西部地區),滿語為Keben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為庫氏、本氏等。

本姓淵源三

源於鄂温克族,出自清朝時期鄂温克阿爾本昌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鄂温克族、滿族阿爾本昌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與蒙古族、達斡爾族、漢族、鄂倫春族雜居,但社會往來較少。由於阿爾本昌氏族人擅長山林狩獵、飼養和使用訓鹿,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後,多冠漢姓為本氏、山氏、鹿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本姓淵源四

源於滿族,出自清朝時期劉佳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劉佳氏,亦稱留佳氏,滿語為Lingiya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李佳和羅、瓦爾喀、烏喇、輝發、松花江等地,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世居察哈爾。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劉氏、雷氏、本氏等。
在劉佳·本志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取先祖名字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本氏,世代相傳至今。

本姓得姓始祖

劉協、劉宏、朱元璋。

本姓遷徙分佈

本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也名列在第一千三百七十一位,以天水、巴西為郡望。
今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馬力鎮柴莊村,河南省長葛市古橋鄉,四川綿陽安縣秀水鎮,河北省滄州市,台灣省、日本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均有本氏族人分佈。

本姓郡望堂號

本姓郡望

山陽郡:古代山陽郡有二:①漢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將梁國分置為山陰國,不久以後的漢武帝建元年間(公元前140~135年),又將其改為山陽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獨山湖周圍金鄉縣一帶地區。②東晉朝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晉安帝將廣陵郡分置山陽郡,治理山陽附近的地區,其時轄地在包括今河南省修武(青陽城)、江蘇省清江、淮安一帶。至隋朝初年(辛丑,公元581年),隋文帝又移其治所到今江蘇省淮安市一帶地區。
天水郡:亦稱上邽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巴西郡:即今四川南充。南充是已有建城兩千二百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四川省八大中心城市之一,川東北中心城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古老嘉陵江畔一顆璀璨的明珠,聞名遐邇的絲綢之鄉,久負盛名的水果之州。南充地區開發較早,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居住。夏王朝時期為“有果氏”之國,殷商時期屬巴國,周王朝事情為巴子國屬地。戰國時期的周顯王三十七年(辛卯,公元前330年),巴子國國都遷閬中。秦惠文王更元九年(丙午,公元前315年)秦滅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戊申,公元前313年)置閬中縣,隸巴郡(今重慶)。秦朝時期郡縣建置依舊。西漢初期,析閬中縣置安漢(今四川南充)、充國縣。新莽時更安漢縣為安新縣。東漢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境內置巴郡,轄安漢(郡治)、閬中、西充國(充國更名)、南充國縣(析充國縣置)。東漢建安六年(庚午,公元370年)改巴郡為巴西郡,郡治遷閬中,隸屬未變。三國蜀漢、西晉、成漢時期,郡縣依舊。東晉時期,閬中為北巴西郡郡治,轄西充國(郡治)、南充國、安漢、羔羊縣(今儀隴境)。南朝劉宋時期,巴西郡為僚人所聚,郡縣遷今綿陽市境內僑置,轄閬中(郡治)、安漢、西國(西充國改)、南國(南充國改)、羔羊縣。南朝齊時期,郡縣建置依舊。南充安漢閣朱德故居唐代,隸山南西道,境內置三州,轄閬州(閬中郡)閬中(閬內改,州郡治)、思恭(今四川閬中)等十九縣。五代時期,州縣設置未變。後唐時期於閬州置保寧軍,於果州置永寧軍。北宋時期境內置三州,轄隸成都府路的果州南充(州治)、西充、相如等十三縣。南宋時期,境內置一府,轄隸潼川府路的順慶府南充(府治)、西充、流溪縣及隸利州路的閬州閬中(州治)南部、新井、奉國、新政、西水縣和蓬州蓬池(州治)、儀隴、營山、伏虞、良山、相如縣等二州十五縣。明朝時期隸四川布政使司,境內置兩府,轄順慶府南充、西充縣和蓬州、營山、儀隴縣,保寧府閬中(府治)、南部等一州六縣。清朝時期隸四川省,境內置川北道,轄保寧府閬中(道府治)、南部縣,順慶府南充(府治)、西充、營山、儀隴和蓬州(縣級州)等兩府一州六縣。民國初期隸四川省,境內置嘉陵道,轄南充(道治)、閬中、南部、西充、營山、儀隴、蓬安(蓬州改)等七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境內置第十一行政督察區,轄南充(區治)、蓬安、營山、儀隴、西充、南部等六縣。閬中隸第十四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隸川北行署區,境內轄南充市(區治,區直轄)、南充、西充、南部、儀隴、營山、蓬安等一市六縣;屬南充專區(治今嶽池縣九龍鎮)。1952年撤川北行署區,隸四川省,南充專區治遷南充,轄縣未變,南充市改屬南充專區。1953年撤劍閣專區,劃閬中縣隸屬。1968年南充專區更名南充地區。1991年1月閬中撤縣建市。1993年7月撤南充地區、南充市及南充縣,設立南充市(地級),轄順慶(市治)、高坪、嘉陵三區及西充、南部、儀隴、營山、蓬安五縣,閬中市由省直轄,南充市代管。

本姓堂號

山陽堂:以望立堂,亦稱青陽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稱上邽堂。
巴西堂:以望立堂。
原田堂:以望立堂。
大藏堂:以望立堂。

本姓家譜文獻

日本大藏朝臣原田家歷傳,(日本)原田芳則纂修,日本昭和十四年(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影印本。備註:先祖為[漢]劉邦,始遷祖為原田阿知王。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日本奈良原田大藏朝臣原田家歷傳,原田芳則纂修,日本昭和十四年(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影印本。注:先祖為[漢]劉邦,始遷祖為原田阿知王(劉阿知)。現被收藏在陝西省西安市檔案管理局。
日本島田高橋家系圖,(日本)高橋元種公後裔聯誼會編修,1982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日本高橋元種公後裔聯誼會高橋通泰(劉邦第七十一代孫)處。

本姓字輩排行

四川綿陽本氏字輩:“元……有德大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