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賈魯河

鎖定
賈魯河,屬淮河水系,為淮河支流沙潁河的支流。因時常有洪水氾濫,古人又將它稱為小黃河。發源於新密市,向東北流經鄭州市,至市區北郊折向東流,經中牟,入開封,過尉氏縣,進入扶溝縣後至周口市入沙潁河,最後流入淮河。全長255.8公里,主要支流有:金水河、索須河熊兒河、七里河、東風渠等。古時的賈魯河水量充沛,為南北漕運幹線,可通舟楫。後因黃河氾濫而淤塞。解放後經治理,成為鄭州市等沿岸地區的生產生活用水及灌溉河道。是河南省境內除黃河以外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26] 
在鄭州市賈魯河上設有尖崗水庫水站 [1] 
中文名
賈魯河
水    系
淮河水系
發    源
河南省新密市
匯    入
潁河
全    長
255.8公里
得    名
賈魯

賈魯河歷史變遷

賈魯河[JiǎlǔHé] 在河南省中部。戰國稱鴻溝,漢代名浪蕩渠;唐、宋名蔡河;元代名臣工部郎中、總治河防使賈魯治河有功,為紀念他,改名賈魯河。源於密縣五指山北麓,由西南向東北,流經鄭州市區後往東,在中牟縣折而東南流,經尉氏扶溝,西華三縣,在周口市注入沙潁河。河長246公里。 [2] 
賈魯河上游及其索、須河源流, 原屬濟水流域, 唐代以後, 濟水消失, 擴大了淮河流域面積。金、元以後,因黃河南泛,東京“四大漕渠”相繼淤塞。開封成了不通漕運的城市,東南漕斷絕。元、明兩代,為了溝通東南漕運。在汴、蔡河流的基礎上,開通了賈魯河。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黃河在開封北面的儀塘灣決口,汴、蔡河流相繼淤塞。江淮漕路斷絕。加上開封以西的京、索、鄭諸水的不能宣泄,為害甚大,為了開通漕路並宣泄瀝澇,工程尚書賈魯主持疏通汴河、蔡河,挽黃河向東南流,從今蘭考縣東流出,經曹縣南、商丘北、碭山西、蕭縣北,至徐州入泗,由泗入淮。
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黃河決滎澤孫家渡口(今鄭州西北)。弘治間,都御史劉大夏等人從孫家渡引黃河水東南流,沿宋代汴水的上游,下接蔡河故道,經鄭州北的雙橋北、張橋、姚店堤,入中牟縣的張胡橋、畢橋、十里鋪、中牟縣城北、板橋、店李口入開封,下接西蔡河故道,經朱仙鎮、腰鋪、鬧店,至夾河集入尉氏,經金針、十八里、張市、永興西,由白潭入扶溝縣,接東蔡河故道,至商水縣潁水,稱為賈魯河。這條河並非賈魯所開。但在此前,賈魯曾主持疏浚過汴、蔡等河流,故後人稱為賈魯河。
清代乾隆嘉慶以前(清代賈魯河的上游不接黃河,而是以京、索、須水為源),賈魯河深、廣(寬約30公尺,深約6公尺),舟楫如林,為南北漕運幹線,江淮物資除由海運轉輸華北外,一部分由長江入淮,溯賈魯河,至黃河流域的華北各地。
乾、嘉以後,因黃河決口氾濫,賈魯河淤塞嚴重,加上海運的發展,會通河的開通,南北交通不走賈魯河,賈魯河逐漸淤廢。清末鐵路開通,交通地理形勢大變,賈魯河終於廢棄。今天的賈魯河,是1938年黃河決園口後,經疏浚而成的新道。 [3] 
賈魯河 賈魯河原名惠民河,因元朝賈魯開浚,名賈魯河;明弘治七年(1494),劉大夏在疏浚賈魯河故道時,自中牟另開新河長七十里,導水南行,經開封之朱仙鎮、尉氏之夾河、水坡、十八里、張市、永興、王寨到白潭出尉境入扶溝,亦稱賈魯河。明清兩代水運暢通,又有運糧河之稱。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十三年(1843),同治七年(1868),光緒十三年(1887)、十五年(1889)、二十七年(1901),黃河六次決口,大溜屢經賈魯河,人們又叫它小黃河。後因河道淤塞嚴重,雖經光緒十五年(1889)、民國四年(1915)兩次修浚,而成效甚微,舟楫不再復通。
民國十六年(1927),河南省政府督民沿道光二十三年(1843)黃水沖刷之大洪,改挖賈魯河。改道段平均口寬26.53米,底寬21米,深2.67米。從此,賈魯河不再繞經朱仙鎮,而逕由開封縣仇店、肖莊入尉氏,經歇馬營、蘆館、梅莊、北曹,到榮村再東南流至王寨注入賈魯河故道,到白潭出境入扶溝。當時稱新賈魯河。民國二十七年(1938)蔣介石扒開花園口黃河大堤,即從賈魯河行洪潁河, 形成 河寬1~2公 裏的 寬淺 河 道。於1943年5月,從本縣榮村東南沖決南岸堤防,逕入扶溝縣境。 [4] 
由扶溝縣高集入周口市,流經扶溝縣、西華縣、周口市入沙潁河。市境內流域面積280平方公里,河長81公里,入境水量4.88億立方米。1951年-1990年平均水位22.18米,流量每秒17.09立方米,含沙量每立方米2.86公斤,徑流量5.363億立方米。由於引黃灌溉,河牀淤積嚴重。建閘後淤積更甚,截止1984年閘前淤高1-1.5米。 [5] 

賈魯河幹流概況

賈魯河位置及流向 賈魯河位置及流向
賈魯河,發源於新密市白寨的聖水峪和二七區的冰泉、九娘廟泉,東北流經侯寨、鄭州市區本西部西流湖,至北郊老鴉陳折向東流,經柳林、姚橋,再經中牟縣的白沙,繞縣城東南至胡辛莊流入尉氏縣,後至周口市入沙穎河,再入淮河。鄭州市境內長137公里,流域面積275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2.99億立方米。主要支流有:索須河賈峪河賈魯支河、金水河、熊耳河、七里河、潮河、東風渠、小清河等。賈魯河以往水量充沛,古時可通舟楫。據郊區歷史洪水痕跡調查:特大洪水曾達3590秒立方米(1835年);次大洪水1680秒立方米(1906年);新中國成立後常廟站實測較大洪水400秒立方米(1956年);正常流量2秒立方米,基流量0.5秒立方米。是鄭州市區工業生活用水的第二水源。 [6] 
賈魯河,源出密縣北聖水峪,上游合京水、索水、須水,經鄭州市北流入中牟境,匯潮河、七里河、水潰溝、堤內小清河、丈八溝,至李店南界始入尉氏境,在本縣經於家、歇馬營、七里頭、邊崗、榮村,到睢老莊南界入扶溝境。出扶溝經西華,至周口市西匯入潁河,再入沙河。全長246公里,其中流經尉氏44公里。1956年6月,水位為67.17米,流量為728秒立方米。 [4] 
賈魯河
發源於滎陽縣西南崔廟村,由扶溝縣高集入境,流經扶溝、西華、周口市入沙潁河。區內流域面積280平方公里,河長81公里,入境水量4.88億立方米。 [7] 

賈魯河水文特徵

1951~1990年平均水位55.18米,流量每秒17.09立方米,含沙量每立方米2.86公斤,徑流量5.363億立方米。由於引黃灌溉,河牀淤積嚴重。建閘後淤積更甚,截止1984年閘前淤高1~1.5米,從扶溝水文站實測資料看,建閘前1956年8月最高水位57.54米,最大流量每秒720立方米,至1984年水位抬高到建國以來最高水位57.93米,而流量卻減少為每秒183立方米。28年間,水位抬高0.39米,而流量卻減少為每秒537立方米,如遇連續暴雨,流量超過每秒200立方米以上河水就不能順利下泄。 [7] 

賈魯河主要支流

鄭州市支流
索須河,因索河和須水河匯流而得名。索河發源於滎陽縣西南山區崔廟,北經城關、廣武中原區;須水發源於滎陽縣賈峪北,流經中原區須水、溝趙,兩河在中原區的大榆樹合流後稱索須河。後東流至花園口、祥雲寺入賈魯河。全長70公里,流域面積557.9平方公里,正常流量0.5秒立方米。 [8] 
東風渠,原為1958年春人工興建的引黃灌溉河道,渠首五孔閘建在鄭郊崗李東北,往南與索須河、賈魯河音交會,至市區白廟折向東南,在中牟白沙後潘莊入賈魯河。原計劃引水300-600秒立方米,灌溉鄭郊、中牟、扶溝等縣耕地806萬畝。1962年停灌後,成為市區及郊區的排洪污河道。有金水河、熊耳河、七里河、潮河等支流流入。幹流全長42公里,流域面積576平方公里。 [9] 
尉氏境內賈魯河有三條一級支流
北康溝,系1964年開挖,從拐楊起將康溝河上游來水改向東流,首納葛河,至史莊北明改溝匯入,穿過開尉公路,轉東南流至城角黃北匯入賈魯河。全長24公里,流域面積164.8平方公里。為區別於康溝河、南康溝、命名為北康溝。
中山溝,北起縣城西南隅,至通院轉流東南,經代莊、中山,至後榮村入賈魯河。全長13公里,流域面積24平方公里。
竇張溝,源於縣城東北竇虎營,順尉鄢公路東沿,至前張鐵轉東南注入賈魯河。全長17公里。流域面積18平方公里。
雙洎河 源出登封、密縣交界之五指嶺下,上有洧、溱二水匯流,故名雙洎河。東南流經新鄭,至長葛的沈灣入尉氏境。東南去經關莊、許寨、倉李,然後沿尉長兩縣交界,經古橋、馬灣、南席、郭莊,至小張東南入鄢陵,於扶溝擺渡口匯入賈魯河。全長176公里,其中在尉境流長32公里。雙洎河在本縣境內的支流是黎明河。黎明河源出中牟縣境,南流至本縣崗李鄉冉家入境,經張莊、三石、張同府,於西段莊北,右受花馬河,再東南到洧川鄉西三趙,左納浮清河,到魯灣注入雙洎河。建國前,雙洎河上自新鄭,下到扶溝,商客船隻不絕,上行運糧,下行運煤,頗為便利,南席鎮停泊碼頭,甚是繁華,但缺乏水利設施,河水不斷氾濫,造成很大災難。建國後,航運完全停止,中、下游多處興建水利設施,有除澇、灌溉之利,然而由於上下游爭水,每到乾旱季節,河道乾涸,致使沿河提灌站不能發揮效益。
康溝河 該河以明代排泄康牆保(尉氏西北之一保)諸坡之水而得名。本源於黃集西,流經前王、拐楊,南折至大橋,西納青泥溝水,到麥仁店轉東北,經縣城南關,流至馬廟注入賈魯河。1938年大橋至馬廟段被黃水淤塞。1951年春縣人民政府對康溝河進行開挖改道,從尚村起,南經大橋、馮村,至西黃莊轉東南,經魏莊、貊莊、胡新店,6到南河溝劉南界入鄢陵境,於幕寨匯入雙洎河。19 4年開挖北康溝,引上游來水從拐楊東去。1966年下游改道,由原注雙洎河改為東經鄢陵、至扶溝境入賈魯河,現在的康溝河源於尚村北之龍王廟坡,全長37公里,其中本縣境內長27公里。 [4] 
康溝河主要支溝有六:
明家溝:北起小莊頭,西南經大廟楊東、明家西,於坡裏王北通過倒虹流越北康溝,至尚村西注入康溝河。流長6.8公里,控制面積26.5平方公里。
劉麥河:源出邢莊鄉劉莊,西南至三李南通過倒虹穿過北康溝,經鰲頭呂西,縣城西,至麥仁店西南入康溝河。全長12公里,控制面積31平方公里。
代貊溝:源出南曹鄉代莊,經皮劉,至貊莊西南入康溝河。全長8.1公里,控制面積20平方公里。
洪業溝:源於蔡莊鄉後黃、高廟寨之間,東南流至關帝廟南東轉,經羅莊,於南曹鄉南河溝劉東北入康溝河。
南康溝:即舊青泥溝。故道源有二支:一支來自大營鄉趙家,經小大營到翟家;另支源出大營鄉蘆家南坡,流至大馬鄉大任澤北轉,到翟家與前支匯合。而後向東復南折,經西陳村,至潭家東南去,到要家向東由把式陳東北去,經寄莊王、安王至灣楊向東匯康溝河於大橋北。1951年縣人民政府治理此河,截灣取直,使河道白把式陳向東逕直穿過馮村街,於北通院西進入康溝河,並定名為南康溝。全長33公里,流域面積130平方公里。
杜公河:始於明萬曆年間,洧川縣令杜縻頒令疏通,民感其德,稱之為杜公河。源於洧川鄉西三趙西北,東南流至前宮、花橋劉,有小黑河、小清河先後匯入。而後穿洪台、靈冢間之崗溝,繞興隆崗、洧川北關東去,又有溜子溝於張莊西匯入,再東流經英劉、火把張、黃湖、西、南、東三面圍朱曲。又東北去,西、南兩面繞史井。在史井南納六五乾溝後復東北去,至夏莊納高莊溝、慄林溝。最後於水台東南注入康溝河。全長25公里,流域面積257.2平方公里。 [4] 
賈魯河,歷史上有交通、排澇之利,也有泄黃氾濫之災,現雖不通舟楫,卻具除澇、引灌之益,無氾濫內澇之害。

賈魯河治理開發

賈魯河河道整治

賈魯河由漢代鴻溝和宋代惠民河基礎上演變而成,是歷史上黃淮相連的水道。 黃河在鄭州、 中牟一帶決口、 多經賈魯河流入潁河, 沿岸土質鬆軟, 容易衝涮淤積。 為漕運需要,歷代都不斷進行治理,僅清代局部或全線治理就達19次以上,1927年、1936年都曾進行過治理。1938年6月,黃河在花園口扒口後, 主要沿賈魯河、 沙、 潁河進入淮河
1946年1月, 開始堵復花園口, 但留下寬闊的黃河舊道成為賈魯河身。 從鄭州到中牟一帶, 河槽寬淺, 寬者達4公里以上; 中牟至扶溝, 河槽寬1~2公里; 扶溝至西華間,河寬1公里左右; 西華以下, 河槽漸窄深, 入潁河處, 寬僅150米。
1950年以後, 賈魯河上游修建7座中型水庫, 28座小型水庫。 幹流未進行過系統治理, 沿河的原生產堤, 在大水後都培修加固, 逐漸形成堤防, 總長131.5公里。 1958年後, 對賈魯河進行梯級開發, 幹流上曾建攔河閘14座, 70年代以後, 尚保留中牟(改為橋)、 後槽、 高集、 扶溝、擺渡口、 閻崗、 周口等幾座攔河閘, 除周口閘 (8孔, 孔寬6米, 設計過水能力600立方米 /秒, 校核過水能力1200立方米 /秒)能滿足排水要求外,其他閘都有不同程度的阻水影響。 由於大量引黃輸水和關閘蓄水, 使河道淤積7500萬立方米。 羣眾在河灘修生產堤57條, 攔灘渠20條, 路壩30條, 阻水橋48座, 機灌站50處, 並且在河灘種植阻水樹木和荻葦15萬畝, 使西華縣以上行洪灘地由1000多米縮窄為100~200米, 河道泄水能力大大降低。 1984年汛期,扶溝站最大實測流量185立方米 秒時的水位, 比1956年720立方米 /秒時的水位還高0.44米, 堤防多處漫決, 淹地100多萬畝。 經多次清障, 扶溝以上賈魯河的泄洪能力僅恢復到200立方米/ 秒, 只及50年代的1/4。 賈魯河上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8條支流, 治理後的除澇標準是:7條達到5年一遇,5條達到3年一遇,2條低於3年一遇。雙洎河上修建了佛爾崗中型水庫, 並對堤防進行了多次培修。 [10] 
賈魯河古稱惠民河、沙河,又名蔡河或小黃河。歷史上因多次氾濫而改道.道光二年【1841前】,賈魯河自朱仙鎮入境,經夾河、水坡、十八里、張市、永興、白潭出尉氏入扶溝,此稱老賈魯河。1841年、1843年、1868年、1887年黃河4次決堤,水經賈魯河,致使河道嚴重淤塞,幾不成形,1889年候補道李國和疏修一次,1901年黃河於楊莊後再次決堤,泥沙堵塞賈魯河道,從此船不復通。民國十六年【1927】,河南省政府督民挑挖疏浚一次,尉氏段由開封縣界經歇馬營至白潭全長4.25萬米.進行改道疏浚,改造後的河道稱新賈魯河。改造段平均門寬約26.5米,底寬21.2米,深2.67米。投工51.085萬個,耗資25.54萬元。1938年6月,黃河從鄭州花園口決堤,於次年開始修築賈魯河東西大堤。由朱仙鎮、邸閣太康修東堤;鄭州、中牟、尉氏、扶溝修西堤。全長315公里,堤高1.5至3米,臨河坡1/1.5,背河坡1/2.5。1988年.經河南省水利廳規劃設計,在尉氏縣分別建後曹、馬廟樞紐工程各一處。但因脱離實際,馬廟工程全廢,只有後曹工程仍可引黃灌溉,其攔河閘6孔,孔寬5米,孔高3米,過閘流量500立方米/秒。 [11] 
(一)馬廟樞紐工程
馬廟樞紐工程位於尉氏縣城東馬廟村西之賈魯河上。電站四部分.土壩東西長1公里,頂寬5米,壩高3米。壩西端,攔河閘居中。攔河閘門為鋼筋混凝土平板閘門,全工程分土壩、攔河閘、船閘、船閘位於大壩東端,電站居大6孔,孔寬5米,孔高3米。配五噸手搖式啓閉機6台.設計過閘流量500秒立方米。船閘分上下閘室、可容一木帆船通過.電站設計6個機組來發電,1969年重修,亦未發電. 此項工程施工時間是1959年。工程用料絕大部分是發動全縣羣眾集中石磨、石硫、石徽及一切石料。罄其所有,全部運到工地,用以砌築閘徽、閘牆。並發動10至70歲人民羣眾遠距離運料,羣眾集資及國家撥款共耗資300萬元。工程建成後毫無收益.現除大壩尚存外,其餘均廢.
(二)後曹樞紐工程
賈魯河後曹樞紐工程是河南省水利廳設計院設計,開封地區水利局工程師郭端雲負責施工。由尉氏縣提供民工。總投資300萬元。工程位於尉氏縣莊頭鄉後曹村東南的賈魯河上,由攔河閘。船閘、電站、大壩四部分組成。大壩系土壩,東西長950米,頂寬5米,壩高4米,主河槽建攔河閘,系鋼筋混凝土弧形閘門,6孔,孔寬5米,孔高3米,閘上游渠底寬50米,下游渠底寬75米,最大高度9‘3米,總寬為2米,閘身全長1米;設計流量為500秒立方米,可灌溉全縣土地90萬畝,並能向開封、太康、淮陽、西華等地區送水。船閘、電閘分列於大壩兩端。船閘分上下閘室,可通行一般木帆船。今已廢。電站未施工。 [12] 

賈魯河水庫建設

丁店水庫,位於滎陽縣丁店村賈魯河支流索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152平方公里,屬淺山丘陵區,土薄石厚覆蓋極差。水庫上游有4座小型水庫,控制面積31.5 平方公里, 總蓄水量634萬立方米。水庫於1957年動工, 1959年完成。 1975年大水後,1976年將大壩加高1米, 達185.5米, 防浪牆高1米, 總投資357萬元。 水庫按100年一遇洪水設計, 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 壩高35.5米, 壩頂長1074米, 總庫容5563萬立方米, 興利庫容4840萬立方米; 溢洪道底寬70米, 底長1200米,最大泄量1370立方米 秒; 輸水洞身長256米,裝有平板鋼閘門, 最大泄量6.8立方米 秒。
尖崗水庫,位於鄭州市區西南郊賈魯河pp 上游, 控制流域面積113平方公里, 為淺山區河牀切割30~50米。 因位置重要, 列為大型水庫管理。水庫初建於1959年,1960年緩建。1965年重新進行地質 勘探及規劃設計。 壩基為雙層砂、 中間夾粘土, 採取挖透表層砂礫層, 做截水槽防滲。 規劃50年 一 遇 洪 水 設計, 500年一遇洪水校核, 設計大壩為均質土壩, 壩高34米, 壩頂 高程 158.55米。 總庫 容 6820萬立 方米, 興利庫 容 4974萬立方 米。 溢洪道位於大壩左側, 最大泄量307立方米 /秒。 1969年復工, 1970年建成。 1973年壩後台地出現 冒水翻砂, 局部岸坡坍塌, 1974年 做導滲溝和 減壓 井 15眼, 滲流得以控制。 1975年大水後, 為防禦特大洪水, 在溢洪 道左側做副 溢洪道, 並對主 溢洪道做消 能防 衝工程。1978年因位置重要,且因壩基砂壤上屬液化土,遇地震可能危及大壩安全, 被列 為 全 國 重 點 病 險 水 庫 之一。 水庫以城市供水為主, 年供水量2000萬立方米以上。同時還可 由邙山提黃 河水入庫, 做為汛期 黃河水含沙 量大 不能引用時的調節水源。 [13] 

賈魯河引水灌溉

東西三乾渠灌區屬於尉氏縣引黃灌溉工程, 建於1958年, 是河南省水利廳對賈魯河階梯開發規劃中確定的“東風灌區”中的東西三乾渠灌區。 東三乾渠由賈魯河引水, 設計流量40立方米 秒。灌區範圍包括水坡、十八里、張市、小陳, 永興等5個鄉。 有東三總乾渠, 長20公里; 東三南乾渠, 長29.3公里; 東三北乾渠, 長19.4公里。 有各類乾渠建築物350座。 西三乾渠長36.6公里, 共建有各類乾渠建築物43座, 支渠建築物143座, 斗渠建築物500座。以上東西三乾渠共有設計灌溉面積28.0萬畝, 有效灌溉面積6.83萬畝。 灌區對尉氏縣補充地下水, 促進農業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供水水源不足, 田間工程不配套, 嚴重影響灌溉效益 [14] 

賈魯河城市供水

鄭州市眾解放初就開始開始引用賈魯河水作為城市生產生活用水。1970年代建成引黃河水入鄭工程,引黃河水由東風渠舊道入賈魯河, 經皋村、 蘇屯、 老鴉陳、 南陽寨、 陳五寨5級攔河壩4級提升入西流湖水庫, 經調蓄後成為柿園水廠水源,1978~1987年共提水1.703億立方米。同時,從賈魯河尖崗水庫引水,1971年開始供水。 先由水庫輸水道或溢洪道放水入西流湖, 再由柿園水廠向西流湖取水。 [15] 

賈魯河航道航運

賈魯河航道 賈魯河源出滎陽南、密縣北的古京水,繞鄭州北,經中牟、祥符(開封)、朱仙鎮,過尉氏、扶溝、西華至商水入潁河。宋代祥符縣以西至鄭州段稱金水河,不通航,只為五丈河補充水量。祥符以南稱惠民河,民間俗稱運糧河。北宋末葉淤塞,經元代賈魯治理後,既可排灌,又可通航,沿岸民間得利甚厚。為紀念賈魯,從鄭州以下稱賈魯河,直至清代賈魯河航道仍很暢通,民國初期,時有貨船航行。民國27年(1938年),蔣介石為阻制日本侵略軍南犯,命令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大堤,黃河在鄭州北截斷古京水,順賈魯河南下入淮。民國36年(1947年)3月花園口堵攏,黃河復歸故道。賈魯河既斷了京水源流,又失去了黃河水源,從此乾涸。
1958年大辦水利時,重浚賈魯河,並闢為航道。此次重浚從花園口西的崗李引黃閘導黃河水入賈魯河,經中牟、開封、朱仙鎮、尉氏、扶溝、西華、商水至周口,全程192公里。1959年3月在尉氏縣後曹村建船閘1座,1960年開封黃河航運管理處投資建造80馬力拖船1艘,70噸級駁船2艘,同年8月投入運輸。1961年賈魯河沿岸農田出現鹽鹼,當地羣眾認為黃河水造成,遂關閉崗李引黃閘,從此賈魯河停航。
朱仙鎮港 位於開封南偏西45華里處,是宋代蔡河上的一個港口。蔡河縱貫鎮中,北通東京(開封)、南通長江口岸的皖口鎮。朱仙鎮東有赤倉,可屯糧儲粟,堆放貨物,赤倉潭可停泊船舶,上下游人,裝卸貨物,很是方便。南方陳、潁、許、蔡、光、壽諸州糧食百物,均由此港轉運東京。元代賈魯河通航後,朱仙鎮更是繁盛,華北和西北的山貨,均由此南輸,江淮糧米,絲茶百貨,從此轉運開封。僅漕糧一項,年吞吐量即達60萬石之多。港區"白日舟楫如林,夜晚燈光似銀。"茶肆酒樓,飯館腳店,貨棧攤販,南北京貨,琳琅港區,朱仙鎮從而躋身於全國四大名鎮行列,與景德鎮、佛山鎮、漢口鎮齊名華夏。賈魯河淤塞後,該港隨之荒廢,到民國期間,已是有鎮無港。 [16] 
水路交通。明、清時期,賈魯河有中州舟輯之便。上經朱仙鎮可達中牟、鄭州,下趨周口而通汝淮,貨物貿易十分繁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漫溢,兩岸淤沙,後雖經多次開挖惜所浚不深,且上游節斷,不克行舟,航運漸止。 [17] 
位於許昌地區,是一條靠引黃河水的人工運河,由許昌市起,至扶溝縣北關注入賈魯河,長54公里。該河開挖於1959年,動員了扶溝、鄢陵、許昌、西華4縣6.6萬人,並用91.8萬個勞動日,於同年12月10日竣工。完成工程量472萬立方米,全程貫穿12條溝渠,13座平原水庫,在雨季可互相調節蓄水量,使該河具有排澇、灌溉、養殖、航運的功能。
為適應水上運輸的需要,在陳化店、鄢陵建有船閘兩座,將運河分成3段,而船閘上下兩段之間的高差均為2.5米,水深1.5米,航道底寬20米。兩船閘規格相同:閘底寬6米,閘箱長130米,閘室牆下部垂直,閘箱過坡,以土作斜坡,坡度1∶0.5,閘門為雙人字型,上下引航道為80米,能容納載重100噸木船8~9艘。許扶運河通水後,相應地設置了航運管理機構,沙河航運管理處調入該河10個船隊,有木船89艘、4017噸。1960年,完成運輸貨物78280噸,貨運週轉量285萬噸公里。1961年1季度,又完成貨運量4萬噸,176萬噸公里,起過一些作用。因安排不合理,1961年3季度後,水量逐漸減少。1962年3月,引黃停止,河道乾涸,船隻擱於淺水及淺灘之上而受損,後被迫調離,航運終止,不久該河也隨之廢棄。 [18] 
該港位於周口市,沙河、潁河、賈魯河匯流於此。穿越市區東流,把市區一分為三,使周口市形如品字,俗有 “小武漢”之稱,是沙潁河中部沿岸各地主要物資集散地之一。該港自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賈魯河與沙河匯流後,船舶開始由朱仙鎮直達周口,為周口港的繁榮和發展創造了條件。萬曆(1573~1620年)以後,周口商賈雲集,蘇、皖、浙一帶的百雜貨由淮入潁,運抵此地銷售、轉運,附近土特產由此裝船外運,港口裝卸貨物作業繁忙。1938年6月,蔣介石決黃河花園口後,黃河奪賈魯河入淮,沙潁河航運遭到破壞,周口港逐漸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口港復甦,省航運局初建時曾設於此。港區從小西門碼頭到和平碼頭,全長2200米,有較好的停泊區。南北兩岸建有永久性碼頭2座,土碼頭4座,每天可停靠100艘木帆船裝卸。還有適合裝卸貨物的河岸自然邊坡133米。港區附近有倉庫22座,總面積為1.66萬平方米,庫容1.95萬噸。港區裝卸條件不斷改善,吞吐量逐年增長。1952年共裝卸貨物7.26萬噸,其中出口4.55萬噸,入口2.71萬噸。到1958年,貨物裝卸量上升為12.68萬噸,其中出口4.72萬噸,入口7.96萬噸。出口物資主要是小麥、麻餅花生米大糞;入口物資是百貨、雜貨、煤炭、礦建材料。1975年,周口大閘建成後,沙河航運中斷,船舶赴安徽、江蘇等地運輸,周口港已無船隻停泊。 [19] 
賈魯河
前身是戰國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開挖的鴻溝。秦代仍名鴻溝,漢代名浪蕩渠,唐以後名蔡河,宋代名惠民河。因元代賈魯修竣,故名賈魯河。明代以前賈魯河在區內部分通航。明成化元年(1465年),賈魯河始通周家口,逆水而上,經西華和扶溝縣直達朱仙鎮,區內通航計費里程90公里。小型木船可轉行雙洎河,通達鄢陵、洧川。後黃河多次決口,奪賈魯河道南下,河牀淤塞。1938年後,河道由扶溝縣呂潭鎮西改道至扶溝城東關,木帆船駛至扶溝。建國初,省、地交通部門和當地政府組織民工治理河道,恢復通航。1958年,扶溝縣城北關修建一座17孔攔河閘,航運中斷。 [20] 

賈魯河流域概況

元代,黃河在開封決口,河道北移,淹沒沿河許多州縣,破壞了運河漕道,沖毀了山東鹽場,直接威脅到元朝政府的經濟命脈和財政支柱。1351年,時任工部尚書的賈魯堅決主張治河。並促成政府利用原有河道,疏通出一條新河作為黃河洪水泄吐通道。後人為紀念賈魯“功在當代,澤被千秋”的偉大業績,將新河定名為賈魯河。賈魯河對河南的農業生產和水運交通發揮了很大作用,既使西部、中部地區的河流溝溪獲得了渲泄通道,雖時逢多雨也不致積澇成災;又在省內溝通了沿河州縣的漕運聯繫,成為外聯江淮的水運幹線。後來,賈魯河沿岸的一些城鎮逐漸繁華起來,朱仙鎮一度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周家口也曾有“小漢口”之稱。
清代,朱仙鎮因地控賈魯河水運咽喉而發展成為與漢口、景德、佛山齊名的全國四大名鎮之一,人口達到20多萬。 [21] 

賈魯河流域治理

數百年來,賈魯河由於堤防失修,黃河水流多沿其下泄,賈魯河變成了一條害河。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投巨資對其進行了綜合治理。從1969年開始了引黃河水入鄭工程,把黃河水引入輸送到鄭州西郊的賈魯河河道,一度緩解了城市的水荒,但因黃河水含沙量太大,不久就出現了嚴重淤塞。於是從1970年7月1日起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建成了北起黃河之濱,跨過邙山,穿越枯河,索須河,南到鄭州市邊沿的提灌站,後成為邙山輸水乾渠,把黃河水引入,自西北向東南流入賈魯河,並在河道上修建5個閘壩,把水逐漸抽到市自來水公司的柿園泵站,它是市區工業和生活用水的第二水源。與此同時,還應運而生了人工挖的“西流湖”。
2016年6月30日,鄭州市舉行賈魯河綜合治理工程開工動員會,拉開了省會“十三五”時期河流治理的攻堅戰
賈魯河屬淮河二級支流,是流經鄭州最大的一條河流。水利專家指出,賈魯河的特點是源短流急,洪水暴漲暴落。由於賈魯河兩岸已成為鄭州市城區,存在常水位水面狹窄、河道局部淤塞、河道水質污染等問題,對賈魯河進行綜合治理迫在眉睫。
此次綜合治理長度62.77公里,從賈魯河上游尖崗水庫至中牟縣大王莊彎道(開封界)。工程分三部分建設,河道藍線內治理+賈魯湖濕地、祥雲湖濕地、圃田澤濕地等3處濕地湖泊開挖,河道藍線範圍外兩岸生態景觀建設和河道沿線的截污治污工程。根據時間安排,工程進入全面施工階段,爭取完成。
根據2016年6月29日公佈的“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期間,鄭州將開展城市“河流清潔”行動,落實城區生態水系“水清河美”行動方案,鞏固金水河已有水質,完成賈魯河、索須河熊兒河、七里河、東風渠等39條城區河流治理,基本消除劣V類,實現水質還清,重現黃河灘區河道水景。 [22] 

賈魯河氾濫淤廢

北宋時期的開封一帶人口眾多、商業密佈,為解決城中百姓的糧食和生活用水問題,政府先後開鑿、疏浚了汴、惠民、金水和廣濟四渠,並稱“漕運四渠”。當時的惠民河是僅次於汴河的第二大運河,它主要運輸江淮地區所提供的糧食和其他物資,其航道入淮後向南可直達長江下游地區。得漕運之利,河岸兩旁的村鎮也逐漸繁榮,這其中就包括人們所熟知的歷史名鎮——朱仙鎮,此鎮因瀕臨運河,又與當時的大都市開封毗鄰,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因而舟楫穿梭,人流往來,甚是繁榮。然而到了金元時期,由於政治中心北移,元世祖忽必烈又對京航大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和延伸,惠民河便逐漸失去了漕運的功能,加之後來黃河屢次南決,惠民河也隨着洪水的泛濫而淤廢。

賈魯河恩澤後代

名稱由來
前文中賈魯在堵住決口的同時,疏通了故道、開鑿了新河道,這其中就包括他從密縣鑿渠引水,經鄭州、中牟,折向南而至開封、尉氏,而後入古運河入扶溝過西華直達周口入淮河,這正是今天的賈魯河的流向。賈魯此舉不但平息了水患,也復興了開封一帶的漕運,商業也很快興盛起來,前文所提及的朱仙鎮就是在這之後迅速繁榮,盛極一時,成為當時華北地區最大的水運碼頭,後來還成為享譽全國的四大商業名鎮之一。豫人感謝賈魯的恩德,為了永遠紀念這位水利家、治黃專家,便把重新疏通的運河改稱“賈魯河”。 [23] 
落寞而平靜,這種狀態伴隨着賈魯河走過近現代,一直走到今天,雖然它已無法承擔繁重的運輸,但作為鄭州市民生活和工業用水的第二水源,仍然在造福中原。
賈魯河在滎陽的走向是自南向北,途中有丁店,楚樓,河王,唐崗等幾座中型水庫分佈於河道,在滎陽東北部向東北改向,北環繞鄭州市區,並從中牟縣、開封市往東南方向。所以在地圖上看似鄭州市裏黃河很近,但其轄區有相當一部分卻不屬於黃河流域,而屬於淮河流域。但是,由於滎陽北部地區歷史上曾是黃河溢出造成的沼澤(即滎澤),它與現今的賈魯河河道很近,所以現今當地的區域歸屬已經不是很清晰。現今,賈魯河滎陽段發揮着養殖、發電、灌溉、旅遊等多重效應,為當地人經濟發展做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23] 

賈魯河所獲榮譽

2021年1月,入選《第四批29家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單。 [24] 

賈魯河相關事件

2022年5月9日,開封市尉氏縣疫情指揮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居民聚集“挖寶”,違反疫情管理規定,公安部門已管控現場。尉氏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李姓負責人稱,居民私自“挖寶”違反文物法,5月8日晚追繳工作已展開。 [25] 
參考資料
  • 1.    生態環境部首批最美水站推選結果  .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19-10-07]
  • 2.    河南省志 地名志 第三章 自然地名 第二節 河 流
  • 3.    河南省志 地貌山河志 第三章 河 流第三節 淮河水系
  • 4.    尉氏縣誌編纂委員會 .尉氏縣誌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第一篇 地 理 第三章 地 貌& 第三節 河 流 .
  • 5.    周口地區志 第一卷 地理環境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水系
  • 6.    鄭州市志 卷四 自然環境 水文 河流 賈魯河
  • 7.    周口地區志 第一卷 地理環境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水系
  • 8.    鄭州市志 卷四 自然環境 水文 河流 索須河
  • 9.    鄭州市志 卷四 自然環境 水文 河流 東風渠
  • 10.    河南省志 水利志 第四章 河道治理 第四節沙、 潁河 三、 賈魯河整治工程
  • 11.    尉氏縣誌編纂委員會 .尉氏縣誌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163 .
  • 12.    尉氏縣誌編纂委員會 .尉氏縣誌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166-167 .
  • 13.    河南省志 水利志 第三章 水庫 第二節 中型水庫 一、 0.5~1.0億立方米水庫
  • 14.    河南省志 水利志 第七章 引黃灌溉 第二節中型灌區 二十、 東西三乾渠灌區
  • 15.    河南省志 水利志 第十一章 供水 第一節市區供水 一、 鄭州市
  • 16.    《開封市志》第三冊 第九卷 交 通 第二章 內河航運 第一節 航道與港口
  • 17.    尉氏縣誌編纂委員會 .尉氏縣誌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219 .
  • 18.    河南省志 內河航運志 第一章 航 道 第六節 運 河
  • 19.    河南省志 內河航運志 第二章 港口 碼頭 第一節 港 口
  • 20.    周口地區志 第十一卷 交通 郵電 第一章 交通 第二節 內河航運
  • 21.    河南省志 綜述
  • 22.    鄭州開工治理賈魯河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6-07-01]
  • 23.    賈魯河  .鄭州市情網[引用日期2015-01-21]
  • 24.    成都市活水公園入選第四批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單  .四川在線[引用日期2021-01-31]
  • 25.    市民扎堆開封河灘挖古幣?官方迴應  .觀察者網[引用日期2022-05-09]
  • 26.    楚漢鴻溝  .西華縣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4-02-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