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
- 聲無哀樂論
- 作 者
- 嵇康
- 創作年代
- 三國時期
聲無哀樂論作品原文
編輯聲無哀樂論作品鑑賞
編輯音樂本身的變化和美與不美,與人在情感上的哀樂是毫無關係的。嵇康認為人的情感上的哀樂是因為人心中先有哀樂,音樂起着誘導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現出來的。嵇康大膽反對了兩漢以來把音樂簡單等同於政治,完全無視音樂的藝術性,甚至要它起占卜作用等方面,是有着進步意義的。並且他所看到的音樂形式美、音樂實際內容與欣賞者理解之間的矛盾也是前人所未論及的。《聲無哀樂論》反映出的主張音樂脱離封建政治功利的音樂思想與主張“禮樂刑政”並舉的官方音樂思想,構成了中國封建社會中音樂美學思想兩大潮流的源頭。
聲無哀樂論作者簡介
編輯嵇康(224—263,一説223-262),字叔夜,漢族,三國時期魏國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曾娶曹操曾孫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因得罪鍾會,為其構陷,而被司馬昭處死。
[1]
- 參考資料
-
- 1. 聲無哀樂論原文及翻譯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2-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