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未央區

鎖定
未央區,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是西安主城六區之一,位於西安市區北部,是絲綢之路的起點 [1-3] 西安市人民政府駐地。區境東至灞河,與灞橋區為鄰;西依漆渠河,與咸陽市秦都區交界;南隔龍首北路,與新城區蓮湖區毗連;北臨渭水,與高陵區咸陽市隔河相望;西南部與雁塔區長安區接壤。介於北緯34°14'50"—34°26'22",東經108°47'08—109°02'21"之間,總面積264平方千米 [4-5]  [34]  。截至2022年10月,未央區下轄12個街道 [41]  。截至2022年末,未央區常住人口160.78萬人。 [40] 
未央區名源自境內大漢皇宮未央宮,意為“繁榮興盛,不盡不衰”。中國歷史上先後有秦、漢、唐等11個王朝建都未央,區域古遺蹟數量之多、面積之大、價值之高為全國區縣之最 [6]  。其中秦阿房宮漢長安城、唐大明宮等三大遺址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漢長安城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張騫先後兩次從這裏出發,鑿通“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外通商和大範圍國際交往的大門,使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市。 [8] 
2022年,未央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63.5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733.6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28.56億元。全區三次產業比重為0.09:46.92:52.99。全區在地口徑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7840元。 [40] 
初步測算,2023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65.45億元,同比增長0.8%。 [42] 
中文名
未央區
外文名
Weiyang District
行政區劃代碼
610112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陝西省西安市
地理位置
西安市主城區北部
面    積
264 km²
下轄地區
12個街道
政府駐地
張家堡街道龍首北路西段1號‎
電話區號
029
郵政編碼
710016
氣候條件
暖温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型氣候
人口數量
162.57 萬(2023年全區常住人口 ) [42] 
著名景點
阿房宮
未央宮
大明宮
漢城湖
火車站
西安北站
車牌代碼
陝A、陝U
地區生產總值
1565.45 億元(2023年) [42] 

未央區歷史沿革

歷史上先後有、隋、等11個王朝在未央建都。
西周時,為諸侯函伯封地函國。
秦孝公十三年(前349年),秦國遷都咸陽,置咸陽縣,現境屬咸陽縣轄。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帝國建都咸陽,仍置咸陽縣,現境屬之。
未央區 未央區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西漢置長安縣,治所設在漢長安城橫門(今未央區六村堡鄉相家巷一帶),現境屬之。
新莽始建國元年(9年),改長安縣為常安縣,更始元年(23年)滅新莽後恢復長安縣原名。其治所及現境隸屬未變。
東漢西晉前趙後趙前秦均置長安縣,其治所及現境隸屬未變。後秦建初元年(386年)復改長安縣為常安縣,北魏神四年(431年)又恢復長安縣名。在此期間,其治所未變,現境仍屬長安(常安)縣轄。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析長安縣地置萬年縣,約以漢長安城洛城門為界,東、西分治:萬年縣轄漢長安城內外東部地區,治所設在漢長城八角街(今未央區漢城鄉三官廟村一帶);長安縣轄漢長安城內外西部地區,治所設在漢長安城橫門(今六村堡鄉相家巷一帶)。現境東部屬萬年縣轄,西部屬長安縣轄。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漢長安城,隋都遷往大興城,萬年縣改名大興縣。大興、長安兩縣以大興城朱雀大街為界,東、西分治,兩縣治所移至大興城內。現境東部地區屬大興縣,西部地區屬長安縣轄。
武德元年(618年),大興縣複名萬年縣。唐天寶七年(748年)改萬年縣為咸寧縣。唐乾元元年(758年)復改咸寧縣為萬年縣。現境東部歸萬年縣,西部仍屬長安縣。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改長安縣為大安縣,改萬年縣為大年縣。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恢復長安縣和萬年縣名。現境隸屬未變。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改萬年縣為樊川縣。現境東部屬樊川縣,西部屬長安縣轄。
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改樊川縣為咸寧縣。現境東部屬咸寧縣轄,西部仍屬長安縣轄,直至清末。
未央行政區域綜合規劃圖 未央行政區域綜合規劃圖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2月,撤銷咸寧縣建置,其轄地併入長安縣,現境屬長安縣管轄。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長安縣靠近西安市城區的4個鄉劃入西安市,將其中的未央、龍首(部分村)兩鄉合併,現境南部成立西安市第十一區,區公所駐曹家廟村。現境西部還有西安市第十二區部分轄地。
1954年9月25日,撤銷西安市第八、第十一區建置,將其合併成立西安市未央區(慣稱“小未央”)。同時在現境北部設草灘區。在現域西南部還有阿房區的部分轄地。
1957年4月22日,撤銷未央區(“小未央”)建置,將其大部轄地劃歸草灘區,並將草灘區更名為未央區。
1960年5月20日,撤銷新城、碑林、蓮湖3區建置,將原新城區大部轄地劃入未央區。
1962年4月7日,恢復新城區建置,未央區轄域恢復到1960年5月以前界線。
1965年9月20日,撤銷未央、灞橋、雁塔、阿房4區建置,將其合併成立西安市郊區。
1980年3月2日,撤銷西安市郊區建置,恢復未央區建置。 [4] 

未央區行政區劃

未央區區劃沿革

秦至清代
《咸寧長安兩縣續志》:咸寧長安兩縣分治時現域政區 《咸寧長安兩縣續志》:咸寧長安兩縣分治時現域政區
秦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縣下設鄉,鄉下設裏。咸陽縣所轄鄉里,在今未央區轄地內現知名的僅有長安鄉(在今六村堡鄉一帶)、建章鄉(在今三橋鎮以北,高、低堡子一帶)、陰鄉(在今未央宮鄉武庫遺址一帶)、樗裏(在今未央宮鄉講武殿村一帶)。
漢代,長安縣城內設裏,城外設鄉。據《三輔黃圖》記載,都城內閭里160個。見於《三輔黃圖》、《長安志》、《漢書》、《居延漢簡》的有宣明、建陽、昌陰、尚冠、修城、黃棘、北煥、北燠、南平、大昌、有利、假利、戚里、函裏、孝裏、杜裏、當利、梁陵、棘裏、囂裏、宜裏、南里、苟裏、五里、窮里等閭里。都城外所設的鄉,在現境內,現知名的僅有長安鄉(在今未央區西北部)、建章鄉(在今未央區三橋鎮以北)、千鄉(在今西安城西北角外一帶)。
三國曹魏時,長安縣城內設裏。西晉時縣下設鄉、裏二級。前秦、後秦時縣下設裏,裏下設閭。北魏時,縣下改設黨、裏、鄰三級。西魏沿用北魏制。北周時,縣下設鄉、裏。這一時期,在現境內所設的鄉、裏,現知名的僅有長安縣的建章裏。
隋唐時,城內設坊,城外設鄉,鄉下設裏。在現境內,現知名的僅有屬唐長安縣所轄的承平鄉(在今未央區三橋鎮阿房宮村向東一帶)、青槐鄉(在承平鄉之南)、居德鄉(唐長安城西北的龍首原上)、永平鄉(今未央區三橋鎮秦阿房宮遺址周圍)、孝悌鄉(今未央區三橋鎮閻十村附近)、修仁鄉(今未央區三橋鎮杈楊村一帶)、渭陰鄉(今未央區西北部)、苑西鄉(唐長安城北禁苑以西)。萬年縣設有龍首鄉(唐長安城北龍首原一帶),鄉下設龍首裏、未央裏。
後梁開平元年至元代末(907—1367年),在今未央區轄地所設的鄉、裏(社),現僅知北宋時樊川縣有龍首鄉,長安縣有苑西鄉。
明代,在現境內,長安縣設有苑西鄉,咸寧縣設有苑東鄉。
清代,縣以下改鄉、裏為倉(社)、廒。嘉慶年間(1796—1820年),咸寧、長安兩縣約以今未央、西銅路為界,東、西分治時,分別設倉(社)、廒。咸寧縣在現境東部設午門、白花、五龍、北辰4社。長安縣在現境西部設紅廟、楊善、葉馬、三橋、王寺(有現境的部分村)5廒。倉、廒建制沿用至民國初年。
民國時期
民國初期,沿用清制,隸屬及政區未變。
民國二年(1913年)3月,撤銷咸寧縣建置,轄地劃入長安縣。現境屬長安縣轄,行政區劃仍為倉、廒。
民國二十年(1931年),廢倉、廒制,改設鄉。現境有長安縣未央、龍首、渭濱、楊善、阿房、三橋6個鄉。各置鄉公所。並有長安縣滻橋鄉、王寺鄉和咸陽縣灃橋鄉的部分村。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國民政府推行區、聯保、保、甲4級保甲制。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現境內有西安市第十一區和長安縣龍首鄉、渭濱鄉、楊善鄉、三橋鄉。鄉以下均設保、甲。 [4] 
建國後
1949年5月27日,設立西安市第十一區臨時人民政府。同年6月14日,廢保、甲制。同年8月,西安市第十一區人民政府成立,區下設鄉,鄉以序數命名。初設4個鄉,1951年5月調整為6個鄉。
1949年7月,撤銷龍首區建置,轄地劃歸渭濱區。同年8月,長安縣渭濱、楊善、三橋3個縣轄區均設區公署,駐地未變。區下設鄉,以序數命名。渭濱區設7個鄉,楊善區設8個鄉,三橋區設4個鄉和三橋市(鎮)。
1950年4月,撤銷長安縣楊善區,將原楊善區第七、八兩鄉劃歸三橋區。由渭濱區的7個鄉和原楊善區的一至六鄉合併組成新成立的渭濱區,渭濱區共轄13鄉。三橋區轄6個鄉、1個市(鎮)。
1954年9月25日,長安縣渭濱區、三橋區劃入西安市,在現境置未央、草灘、阿房(有今未央區三橋鎮部分轄村)3個市轄區。
未央區由西安市第八區、第十一區合併組成,初轄原第十一區的6個鄉和原第八區的6個街道。1955年4月25日,將6個鄉調整為4個鄉。同年5月4日,將原第六鄉廣大門5村劃歸長樂區第十鄉,未央區轄6個鄉、6個街道,下轄80個自然村。
草灘區由長安縣原轄的渭濱區(13個鄉)和原三橋區劃入的北徐寨、皂河、柏梁3個鄉組成。初轄16個鄉,1955年6月26日,將16個鄉調整為11個鄉,共轄172個自然村。
阿房區成立時,其中屬現境的原三橋區第四、五、六鄉調整為第六、七、八鄉;由長安縣斗門區劃入的7個村排為第九鄉。
1957年4月22日,撤銷未央區(小未央)建置,轄地大部劃歸草灘區,並將草灘區更名為未央區。原未央區管轄5個街道劃歸新城區;1個街道劃歸蓮湖區。未央區下轄6個鄉、252個自然村。
1958年8月,改鄉級建置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至1959年底,現境共有211個生產大隊。
1960年5月,撤銷城內3區建置,原新城區大部轄地和原蓮湖區2個街道劃歸未央區,未央區共轄6個人民公社和10個街道。
1962年5月25日,恢復城3區建置,未央區轄地恢復到1960年5月以前轄境。
1965年10月14日,撤銷城郊4區建置,將其合併為西安市郊區。
“文化大革命”期間,現境各人民公社均更改社名。1972年10月,各人民公社、生產大隊恢復文革前名稱。
1980年3月2日,撤銷西安市郊區建置,恢復未央區建置。未央區共轄大明宮、譚家、草灘、漢城、六村堡、未央宮、阿房宮7個人民公社和徐家灣、三橋兩個街道。
1984年3月20日,改各人民公社為鄉、鎮人民政府。同時建立行政村。
至1993年底,未央區共轄大明宮、譚家、漢城、六村堡、未央宮5個鄉,草灘、三橋2個鎮,辛家廟、徐家灣、張家堡、二府莊4個街道。下轄212個行政村、299個自然村、31個社區。
2001年,二府莊街道併入張家堡街道。
2002年,未央區轄10個街道,共212個行政村、41個社區。
2010年,三橋街道,六村堡街道託管西鹹新區 [8-9] 

未央區區劃現況

截至2022年10月,未央區下轄12個街道 [41]  。未央區人民政府駐張家堡街道龍首北路西段1號‎。 [10]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610112001000
610112002000
610112003000
610112004000
610112005000
610112006000
610112007000
610112008000
610112009000
610112010000
610112011000
610112012000

未央區地理環境

未央區位置境域

未央區位於西安市區北部,西越漆渠河與長安區咸陽市秦都區相連,北臨渭河高陵區和咸陽市渭城區隔河相望,東至灞河與灞橋區分界,南部由西向東依次與長安區、雁塔區蓮湖區新城區接壤。介於東經108°47′08″—109°02′21″、北緯34°14′50″—34°26′22″之間,總面積264平方千米, [34]  佔西安市土地面積的2.62%。 [5] 

未央區地質構造

西安地區位於華北地台西部的渭河斷陷,斷陷西部為渭河凹陷區。未央區地處渭河凹陷區的西安凹陷帶,基底為中元古界片岩及燕山期花崗岩,基岩上覆蓋沉積有5500—6000米的岩屑,其上為新生界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巖性為以沙卵礫石為主的粗粒沉積和以致密的黃土為主的土狀堆積,厚度在400米以上。其來源以沖積、洪積和風積為主,也有冰川沉積。
未央區境內斷裂構造非常發育,有渭河南側隱伏活動斷裂、灞河隱伏活動斷裂、草灘一朱家村斷裂、窯店—韓峪斷裂和六村堡—焦岱斷裂。其中,渭河南側隱伏斷裂產生於8000萬年以前的中生代,規模巨大,深切地殼,屬一級斷裂。它西起咸陽市的黃家寨,經未央區的六村堡和草灘鎮南進入灞橋區的新築鎮。歷史上,在上述5條斷裂附近,多次發生4—6級地震。 [4] 

未央區地形地貌

地形
未央區的地貌類型屬渭河沖積平原,地勢南高北低。未央區分4個地貌單元,由北向南,依次為河漫灘及一、二、三級階地。最高點位於三級階地上的廣大門村和孫家灣村附近,高程411米。最低點在草灘鎮賈家灘村北的渭河灘上,高程364.30米。西部河漫灘和一級階地非常開闊,東部階地緊湊高聳。二、三級階地東高西低,河漫灘與一級階地轉為西高東低。
西安地區位於華北地台西部的渭河斷陷,斷陷西部為渭河凹陷區。未央區地處渭河凹陷區的西安凹陷帶。
未央區地貌圖
未央區地貌圖(2張)
境內斷裂構造非常發育,有渭河南側隱伏活動斷裂、灞河隱伏活動斷裂、草灘一朱家村斷裂、窯店—韓峪斷裂和六村堡—焦岱斷裂。其中,渭河南側隱伏斷裂產生於8000萬年以前的中生代,規模巨大,深切地殼,屬一級斷裂。西起咸陽市的黃家寨,經未央區的六村堡和草灘鎮南進入灞橋區的新築鎮。 [4] 
地貌
未央區河漫灘分佈在東部和北部,灞河、滻河河漫灘位於未央區東部灞河西岸與滻河兩岸,南北走向,呈帶狀分佈。滻河河漫灘不明顯。灞河灘面較齊整,南部灘面窄狹,沿河道向北展寬。高程在365.20米—388.00米之間。縱坡降1.8‰,灘面背河一側微向高階地傾斜。南北長約14千米,東西寬僅0.5千米,面積7.16平方千米,佔全區總面積的2.73%。表層為亞沙土,下層為中粗沙,含較多的礫卵石。渭河河漫灘位丁渭河南岸,高出河牀2—5米,呈帶狀分佈,西東走向。南北寬約4—6千米,東西長約20千米,面積92.64平方千米,佔全區總面積的35.34%。灘面齊整,微向河牀傾斜。縱向坡度0.3—0.5‰,橫向坡度0.2—0.3‰。高程364.3—380.0米。表層為泥質粉沙,下為細中沙含礫石,尚見薄層紡錘形淤泥,有較厚而良好的含水層。
一級階地高出河牀9—11米。分佈範圍:北至渭河漫灘南界,南至三橋鎮、講武殿、張家堡、鄭家寺一線。東窄西寬,平均寬度3.6—4.0千米,東西長約21千米,面積8160平方千米,佔全區總面積的31.13%。呈帶狀分佈,走向西南一東北。階面平坦,縱向坡度0.9—1.0‰,橫向坡度1.3—1.6‰。高程370—390米。表層為亞沙土或亞黏土,下部為細沙礫卵石層。
二級階地高於河牀16—20米。呈東西向分佈,階面寬窄變化較大,南北寬約3.5—6千米,未央宮鄉大白楊村附近最窄,僅0.6千米,東西長約18千米,面積65.27平方千米,佔全區總面積的24.90%。階地東段多見平行於階地的長形窪地,西段多為開闊的古河道切割,階面梁窪相間,形成分散的斑塊。高程375—400米,縱向坡度1.0—1.3‰,橫向坡度2.5—4.0‰。階地表層覆有10—20米厚的黃土狀亞黏土,其下為粗沙礫卵石夾薄層亞黏土。
三級階地在境內東南部,歷史上稱龍首原。辛家廟、廣大門、趙村一帶羣眾稱錦雞嶺、北蟒原。階地西起未央宮鄉大白楊村北,走向東西,至太華路附近折向東北,直達大明宮鄉廣大門村的滻河岸邊,形成高於滻河河牀15—20米的陡坎。由於暴雨沖刷和人類活動,階面形成許多扇形溝壑襉凹凸斑塊。原面脊向長度近12千米,寬度0.5—1.5千米,面積15.47平方千米,佔全區面積的5.90%。高程395—411米。組成物質,下部多為鈣質結核膠結的中粗沙或黏土互層,表層為25—40米厚的風積黃土狀土及亞黏土。 [4] 

未央區氣候特徵

未央區屬暖温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型氣候,氣候温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温13.3℃。春季常有寒潮霜凍,風速較大,多浮塵,常有春旱出現;夏季多雨,盛夏易伏旱;初秋多連陰雨,氣温下降快,晚秋多晴朗天氣,秋高氣爽;冬季氣候寒冷,乾燥少雨。境域幅員不大,氣候地區性差異較小。
關中平原 關中平原
春季:每年一般從2月20日至5月2日,約72天,分初春、仲春、季春3個階段。2月20日至3月10日為初春,日平均氣温3—7℃;3月11日至4月9日為仲春,日平均氣温7—10℃;月10日至5月2日為季春,日平均氣温12—17℃。
夏季:每年一般從5月3日至9月12日,約133天。5月3日至6月14日為初夏,日平均氣温18—25℃;6月15日至8月16日為仲夏,日平均氣温達25℃以上;8月17日至9月12日為季夏,日平均氣温從26℃漸降至20℃,日夜温差增大。
秋季:每年一般從9月13日至11月14日,約63天,分初秋、仲秋兩個階段。9月13日至10月11日為初秋,日平均氣温由20℃漸降至14℃;10月12日至11月14日為仲秋,日平均氣温由14℃漸降至10℃。
冬季:每年自11月15日始入,至翌年2月19日終止,約97天,分初冬、隆冬兩個階段。11月15日—25日為初冬,日平均氣温由10℃漸降至5℃;11月26日至翌年2月19日為隆冬,日平均氣温由4℃漸降至0℃以下。
未央區太陽總輻射平均46.46×10焦耳/(平方米·年),其中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生理輻射23.65×10焦耳/(平方米·年)。太陽總輻射1966年最多,為50.76×10焦耳/(平方米·年);1980年最少,為41.03×10焦耳/(平方米·年)。未央區≥10℃期間的太陽總輻射佔年總量的70.2%;≥20℃期間的太陽總輻射佔年總量的38.4%;日平均氣温 [4] 

未央區水系水文

未央區是西安擁有水系最多、水域面積最大的城區,“八水繞長安”盛景中的渭河灞河滻河等河流穿境而過,“九湖映古城”美景中的漢城湖、未央湖水韻盎然,境內水面面積過萬畝。
河流
渭河:渭河在沙河灘村西北的灃河入渭口進入未央區境,於賈家灘村東北的灞河入渭口出境,屬過境河流。區內長度23.2千米。河道比降0.6‰左右,多年平均徑流量51.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最大流量2962立方米/秒。
灞河: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稱霸西戎,欲顯耀其武功,故更名為灞河。灞河發源於藍田縣灞源鎮東南的秦嶺斷塊峽谷,自灞河鐵路橋西北約2.8千米處進入未央區境,北流至賈家灘東北注入渭河。區內長度14.31千米,河道比降1.53‰。多年平均徑流量5.32億立方米。
滻河:滻河發源於藍田縣秦嶺北側,流經灞橋區李家堡村東進入未央區境,至趙村東匯入灞河,未央區段長3.83千米。
灃河:灃河入渭口正好處於未央區境西部邊界,雖未流經轄區,但灃河水卻通過灃惠渠灌溉域內農田。
皂河:皂河為唐代漕渠和明代通濟渠之源,民國以後稱官河。北西流至雁塔區魚化寨鄉北石橋村北進入未央區,北東向流入渭河,區內長度17.6千米,屬皂河下游。河道比降0.4‰,設計最大排洪流量25立方米/秒。
漆渠河:漆渠河源於斗門河、黃堆河和太平河三條支流。於沙嶺村東流入小灃河,主河長6.5千米,比降0.72‰。
小灃河:小灃河原系攔截灃河滲流的一條小河,今上承漆渠河水後東流,至西皂河農一干渠首的皂河西岸分水北流,至草灘農場西站附近流入皂河。東西主河道長4.1千米。
地下水
未央區潛水巖組廣泛埋藏在第四紀全新統、上新統的沖積、衝風積、洪積和中更新統的洪積層中。承壓含水層埋藏於中更新統和下更新統的衝湖積與衝洪積層中。
潛水含水巖組按單位湧水量大小分為4個水區:
強富水區:分佈在渭河與滻、灞河漫灘區。水位埋深0.5—4.0米,含水層厚度40—60米,年變幅小於3.0米,單位湧水量大於30噸/(時·米)。
富水區:分佈在渭河一級階地。水位埋深3—8米,厚度30—50米,年水位變幅為3—6米,單位湧水量15—30噸/(時·米)。
中等富水區:分佈在渭河二級階地。水位埋深7—17米,厚度20—40米,年水位變幅4—7米,單位湧水量5—15噸/(時·米)。
弱富水區:分佈於三級階地。水位埋深10—22米,厚度6—15米,由於潛水上部屬黃土狀的孔隙水,年變幅明顯,一般在7—10米,單位湧水量小於1噸/(時·米)。
承壓含水巖組按單位湧水量大小分為3個水區:
強富水區:分佈於河漫灘及一級階地前沿,含水層頂板埋深60—80米,厚度30—120米,單位湧水量大於20噸/(時·米)。
富水區:分佈在一級階地及二級階地中西部,含水層頂板埋深40—100米,厚度50—100米,單位湧水量在10—20噸/(時·米)。
中等富水區:分佈在三級階地及二級階地東南部,含水層項板埋深50—120米,厚度40—80米,單位湧水量1—16噸/(時·米)。 [4] 

未央區土壤類型

未央區土壤分5個土類,11個亞類,17個土屬,49個土種。
黃綿土:為黃土母質經耕種熟化形成的幼年土壤,屬生產性能較好的土壤類型,是未央區面積最大的土類。
潮土:亦為未央區的一個主要土類。主要分佈在河漫灘和一、二級階地的低窪處。
塿土:為區內生產性能較好的土類,零星分佈在區內各級渭河階地上。
水稻土:有淹育型水稻土、潛育型水稻土和瀦育型水稻土3個亞類,鏽泥田、青泥田、黃泥田和鏽沙田4個土屬。
淤土:是未央區面積最小的土類,分佈在區內古河道和新灘地上。 [4] 

未央區植被條件

未央區轄域原為落葉闊葉林植被,但在公元前3世紀,今轄域已成為農業較發達地區,自然植被逐步被栽培植被取代。1993年,域內栽培植被面積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58.05%,有大田農作物植被、蔬菜作物植被、果園型植被和四旁林網植被等4種類型。 [4] 
滻灞全景

未央區自然資源

未央區水資源

未央區水資源總量70.0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佔95.97%,地下水佔4.03%。水資源可利用量4.14億立方米,佔資源總量的5.91%。水資源可利用量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佔48.79%,地下水可開採量佔51.21%。 [4] 

未央區土地資源

未央區農用地6720.7公頃,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25.42%;建設用地18274.7公頃,佔69.11%;其他土地1445.3公頃,佔5.47%。
(一)農用地
耕地4226.1公頃,佔農用地面積的62.88%;園地900.1公頃,佔13.39%;林地614.6公頃,佔9.15%;其他農用地979.9公頃,佔14.58%。
(二)建設用地
城鄉建設用地15927.7公頃,佔建設用地面積的87.16%,其中城鎮用地12296.4公頃,占城鄉建設用地面積的77.20%,農村居民點3516.0公頃,占城鄉建設用地面積的22.08%,採礦用地115.3公頃,占城鄉建設用地面積的0.72%。
交通水利用地2134.9公頃,佔建設用地面積的11.68%,其中鐵路用地183.1公頃,佔交通水利用地的8.58%,公路用地1668.4公頃,佔交通水利用地的78.15%,管道運輸用地4.3公頃,佔交通水利用地的0.20%,水庫水面40.5公頃,佔交通水利用地的1.90%,水工建築用地238.6公頃,佔交通水利用地的11.17%。
其他建設用地212.1公頃,佔建設用地面積的1.16%。全部為特殊用地。
(三)其他土地
其他土地全部為水域,面積1445.3公頃。 [5] 

未央區植物資源

未央區野生樹種主要有:楊樹泡桐柳樹椿樹楸樹槐樹等。
未央區野生藥材主要有:菊花生地貝母茵陳青蒿板蘭根白朮黨蔘香附子王不留行等。 [4] 

未央區動物資源

未央區野生動物主要有草兔巖松鼠黑線姬鼠花鼠貓頭鷹黃鼬等。 [4] 

未央區礦產資源

未央區境內滻河、灞河沙石資源質地堅硬,產量豐富。據馬渡王站實測,多年平均輸沙量354萬噸,最大含沙量950公斤/米,最小含沙量為零。灞河上游大多處於火成岩變質岩山區,未央區內沉積的沙石多為石英岩類,含泥量少,質地堅硬,屬優質建築沙石資源,年可開採量平均60萬立方米。 [4] 

未央區地熱資源

未央區域內深層儲熱層是西安—臨潼—渭南地熱異常區的一部分,區內地下斷裂特別發育,地熱異常區多與大斷裂發育方向一致。區內地下熱水深層儲熱層,多屬第三系户縣羣的白鹿原組含水層,以砂岩為主,厚度350—750米。其中,含水豐富的儲熱層厚度佔10—31%,水温可達50—100℃,礦化度高。 [4] 

未央區人口

截至2022年末,未央區常住人口160.78萬人,出生率8.42%0,死亡率7.31%o,城鎮化率100%。年末全區户籍人口97.72萬人(均為城鎮人口),總户數32.50萬户,當年省內遷入1.72萬人,省外遷入1.16萬人,當年遷往省內0.48萬人,遷往省外0.40萬人。年末户籍人口中,18歲以下24.50萬人,18—34歲23.98萬人,35—59歲36.84萬人,60歲以上12.40萬人,全區男女性別比例為92.4:100。2022年,未央區出生人口1.22萬人,死亡人口0.10萬人。 [40] 
2023年全區常住人口 162.57萬人,出生率8.29‰,死亡率7.61‰,城鎮化率100%。 [42] 

未央區政治

區委書記
區長
副區長
王紅武、解丹蕊、程希文、魏隨康、張永輝、侯運生、王健 [37] 

未央區經濟

未央區綜述

2022年,未央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63.53億元,同比增長6.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0.9%;第二產業增加值733.61億元,增長15.7%;第三產業增加值828.56億元,下降0.2%。全區三次產業比重為0.09:46.92:52.99。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865.21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5.3%。全區在地口徑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7840元。 [40] 
初步測算,2023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65.45億元,同比增長0.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1.34億元,下降 0.4%;第二產業增加值661.85億元,下降4.5%;第三產業增加值902.26億元,增長5.2%。三次產業比重為0.08∶42.28∶75.64。 [42]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未央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8%,其中工業投資增長60.1%,工業技改投資增長6.7%,民間投資下降7.5%。 [40] 
財税收支
2022年,未央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1.18億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後同口徑增長0.4%。税收收入完成25.20億元,較上年同比下降5.4%,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80.8%。分税種來看,增值税較上年下降30.4%;企業所得税較上年下降49.1%;個人所得税較上年下降14.3%;城市維護建設税較上年下降19.4%;房產税較上年下降7.0%;印花税較上年下降12.2%;城鎮土地使用税較上年下降5.6%;土地增值税較上年增長91.8%。分部門來看,區財政部門累計組織收入4.97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70.7%;區税務部門累計組織收入21.19億元,較上年同比下降1.4%;經開區和滬灞生態區累計劃轉收入5.02億元。
2022年,未央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38.34億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後同口徑下降1.8%。財政重點八項支出合計完成33.75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6%。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完成3.19億元,下降9.9%;公共安全支出完成2.57億元,增長0.2%;教育支出完成9.64億元,下降19.1%;科學技術支出完成0.05億元,下降20.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完成4.63億元,下降5.2%;衞生健康支出完成3.18億元,下降5.4%;節能環保支出完成0.32億元,下降36.9%;城鄉社區支出完成10.17億元,增長58.9%。其他重點支出中住房保障支出完成0.72億元,下降68.6%;農林水支出完成0.64億元,下降22.0%;交通運輸支出完成0.42億元,增長61.2%;自然資源海洋氣象等支出完成0.22億元,下降5.5%。 [40] 
人民生活
2022年,未央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631元,比上年增長3.9%。 [40] 

未央區第一產業

2022年,未央區實現農業總產值23039萬元,增加0.2%,其中:農業產值18074萬元、林業產值2417萬元、畜牧業產值200萬元、漁業產值288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060萬元。 [40] 

未央區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未央區實現工業增加值309.8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4.50億元,同口徑增長23.6%。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5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242.08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489.14億元,實現税金總額20.72億元,利潤總額60.91億元。產品銷售率達109.2%;資產負債率63.0%;虧損企業44家,虧損面為25.3% [40] 
建築業
截至2022年末,未央區區屬在統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80家,從承包類型看,施工總承包企業51家,專業承包企業29家;從資質等級看,特級企業3家,一級企業11家,二級企業51家,三級企業15家。2022年,未央區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65.26億元。其中房屋建築企業24家,完成產值208.63億元,同比增長4%;土木工程建築企業27家,完成產值238.97億元,同比增長134.7%;建築安裝類企業9家,完成產值7.55億元,同比增長31.5%;裝飾裝修企業20家,完成產值10.11億元,同比增長9.1%。2022年,未央區完成建築業增加值145.88億元,同比增長14.5%。2022年,未央區簽訂合同額3239.17億元,同比增長6.6%。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402.3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3.3%。 [40] 

未央區第三產業

服務業
2022年,未央區屬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79家,完成營業收入44.90億元,下降2.1%。 [40] 
國內貿易
2022年,未央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8.33億元,同比下降4.7%,其中區屬部分實現245.41億元,同比增長0.1%。2022年,未央區限額以上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53.14億元,同比下降9.9%,其中區屬部分實現44.49億元,同比下降7.1%。2022年,未央區實現限額以上批發業銷售額2063.39億元,同比增長4.6%;實現限額以上零售業銷售額234.35億元,同比下降4.6%;實現限額以上住宿業營業額7.68億元,同比下降10.5%;實現限額以上餐飲業營業額19.84億元,同比下降10.3%。 [40] 
招商引資
2022年,未央區開展“週三圓桌會”50餘次,會見上海均和集團、綠城集團、粵浦科技等企業80多家,百億級西安財金城市更新基金成功落户。籌備舉辦“共建首善之區共享發展機遇”一未央區重大項目招商推介暨重點項目簽約儀式、“商會進未央暨五大片區企業家座談會”等活動,10個重點項目集中籤約,總投資232億元。實際引進內資39.0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1400萬美元。2022年,未央區培育全口徑税收超千萬元寫字樓6棟,消化空置面積超12萬平方米。2022年9月,未央區入選“中國樓宇經濟(總部經濟)標杆城區30強”。 [40] 
房地產業
2022年,未央區銷售商品房面積200.4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9%。 [40] 
旅遊業
2022年,未央區頒佈《未央區穩經濟提振文旅行業經濟復甦的實施細則》,積極創建以龍首商圈、四海唐人街等為代表的夜經濟消費聚集區,發掘文旅消費潛力。舉辦“悦響未央趣生活”文旅消費季、漢·印象未央區漢文化主題活動、“漢宮錦繡·繁花未央”未央宮首屆賞花季等特色品牌活動。 [40] 

未央區交通運輸

未央區是西安貫通東西、連接南北的必經之路,距離西安咸陽國際航空港8千米,擁有西北地區最大的西安鐵路北客站。陝西“米”字型公路骨架八條放射線中的六條節點在本區境內,西接西寶高速,北接西銅高速,東臨西閻高速、西潼高速,市際、省際公路交通便捷。機場高速一號、二號線、西安繞城高速公路、地鐵1號線、2號線穿境而過,同時有北三環形成內聯外引。 [5] 
公路
未央區西接西(安)寶(雞)高速,北連西(安)銅(川)高速,東臨西(安)閻(良)、西(安)潼(關)高速,市際、省際公路交通便捷。
鐵路
2011年1月11日,亞洲最大的高鐵客運站西安北站在未央區建成使用 [11-14]  ,銜接隴海、西康、包西、西南、侯西五條幹線鐵路,承擔西安大部分中、高速列車的始發終到作業;實現4小時抵(北)京、5小時入(上)海,與東部經濟圈快速對接。
地鐵
航空
未央區距西安咸陽國際航空港僅8千米。機場高速一號線、二號線穿境而過。
亞洲最大的高鐵客運站——西安北站 亞洲最大的高鐵客運站——西安北站

未央區社會事業

未央區科技事業

2022年,未央區舉辦2022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秦創原未央區新材料產業高峯論壇等產學研協同創新系列活動,參與推進20項技術開發項目簽約。加快培育科技創新主體,制定高企培育實施方案,建立121家高企培育庫,助力科技企業轉型升級。舉辦“感受科學的魅力體驗科學的樂趣”主題展、科技創新大賽輔導員交流活動、線上有獎科普競答活動、科普進校園活動等。 [40] 

未央區教育事業

早在西漢元朔五年(前124年),漢長安城即有高等學府——太學元康二年(前64年),派官員百餘人在上林苑(今三橋、後圍寨一帶)辦起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外語學府,學習烏孫國語言。
隋、唐時期已有蒙學、冬學。
清代,境內私塾已相當普遍。
民國時期,公辦小學逐漸興起。至解放前夕,未央區已有各類小學35所,學生5000餘人;公立初級中學1所,私立初級中學2所,學生400餘人。
建國後,人民政府大力發展教育事業。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境內先後普及六年制義務教育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教育,經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驗收合格。
截至2022年末,未央區擁有各類學校總計151所,其中幼兒園77所,小學46所,初中15所(其中:初級中學6所,九年一貫制學校9所),普通高中8所(其中:完全中學7所,高級中學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職業高中學校3所,中等技術學校1所。各類學校招生總計27782人,其中學前教育招生6124人,小學招生11089人,初中招生6903人,普通高中招生2730人,特殊教育學校招生17人,職業高中招生780人,中等技術學校招生139人。各類學校在校生總計115052人,其中學前教育在校學生19861人,小學在校學生67352人,初中在校學生18120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7081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81人,職業高中在校學生2140人,中等技術學校在校學生417人。各類學校專任教師總計7540人,其中學前教育專任教師1593人,小學專任教師3777人,初中專任教師1398人,普通高中專任教師559人,特殊教育專任教師25人,職業高中專任教師131人,中等技術學校專任教師57人。 [40]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未央區境內大學
武警工程大學

未央區文化事業

2022年,未央區打造“夜未央”時尚文化核心聚集區,用活四海唐人街、漢城湖、大明宮中央廣場、未央書城等資源,培育文化創作、數字創意、文創休閒等新消費業態。以實體書店、社區書屋、小書屋和閲讀吧搭建全民閲讀服務體系。舉辦“漢城千年·未央印記”——世界博物館日活動、四海街頭藝術節、“喜迎二十大·奮進新徵程”2022西安市夏日廣場羣眾文化活動、第六季“閲讀節裏有詩意,三秦無處不飛花”網絡詩詞大會等多項活動。 [40] 

未央區體育事業

2022年,未央區持續打造“十五分鐘健身圈”,新增全民健身路徑9套,室內健身房1個,國民體質監測一體機1個,多功能運動場1個。成立11個體育協會,231個全民健身站點。舉辦西安市首屆社區運動會11個項目的分區賽,未央“千人千場”乒乓球品牌賽事,未央區體育健身指導“五進”活動。舉辦2022中國渭河健身長廊第七屆自行車聯賽(西安站)等省級活動。 [40] 

未央區衞生事業

截至2022年末,未央區擁有各類衞生機構680個,其中醫院37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29個,村衞生室44個,門診部103個,診所、衞生.所、醫務室449個,專業公共衞生機構6個,其他衞生機構12個。各類衞生機構共有衞生技術人員1417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5229人。各類衞生機構實有病牀牀位7187張,其中醫院實有牀位7085張,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實有牀位102張。 [40] 

未央區社會保障

2022年,未央區組織開展各類網絡招聘會52場,創新開展“優職服務進社區樂業未央上秦雲”一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惠民生暖民心網絡系列等活動,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2972人。審批發放創業擔保貸款5296.5萬元,解決羣眾創業資金問題。
2022年,未央區共發放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142242人次,累計發放養老金7062萬元;發放工傷保險待遇53萬元,一次性待遇935萬元;發放失業金2165萬元,失業保險一次性待遇29萬元,失業補助金1019萬元。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為轄區參保企業發放穩崗補貼1440萬元,擴崗補助16萬元。2022年,未央區D、E類人才認定739人,其中D類人才認定195人,E類人才認定544人。
2022年,未央區開工建設區級養老院1個,建成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3個,社區養老服務站40個,提升改造26個。引進第三方專業社會組織,開展社會救助入户核查636户,為70歲以上獨居低保老人提供日間照料116人次。創新打造“長樂養老”系列養老服務項目,開設“長樂餐廳”助餐點106家,累計服務50萬人次。2022年,未央區發放低保、特困、臨時救助等十六類救助補助資金1900餘萬元,惠及3萬餘人。 [40] 

未央區基礎建設

2022年,未央區城市建設完成緯二十九街、文景路西側規劃路、渭濱街東側規劃路、陝科大北側規劃路、環湖東路北段、啓源四路、啓源五路等市政道路建設。完成朱宏路(紅廟坡路一二環北路西段)330KV電力隧道建設項目。推動西航社區7個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啓動數字城管升級項目,規劃建設未央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提升改造綠地廣場1個、新建2個,新建口袋公園4個,新增城市綠地15萬平方米,栽植喬木1萬株。 [40] 

未央區環境保護

2022年,未央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88,PM10濃度同比降低4.9%,優良天243天,同比增加2天。開展“清四亂”行動以及河道涉水項目建設排查,持續推進轄區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各級河湖長巡河湖970次(含灃三乾渠)。對已完成整改的4處城市黑臭水體進行回頭看,未發現返黑返臭問題,協同做好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收尾工作,完成26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任務。先後組織開展西安生態日主題宣傳、地球一小時活動、世界無煙日主題宣傳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六進等一系列活動。 [40] 
滻灞生態區 滻灞生態區

未央區歷史文化

未央區綜述

未央區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居住。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先後有秦、西漢、新莽、東漢(獻帝) 、西晉(愍帝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文帝初)等11個封建王朝的國都建在未央區現境。秦代所建的阿房宮、章台宮、興樂宮及上林苑中多處宮室就坐落在轄境中西部。西漢初至漢惠帝五年(前190年)秋,在現轄境內建成的漢長安城,時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歷史上設立國都朝代最多、相沿800餘年的古代都城。龍首原一帶集中分佈着以秦阿房宮、漢未央宮、漢長安城、唐大明宮遺址為代表的百餘個都城宮殿遺址。元狩四年(前119年),以漢長安城為起點的“絲綢之路”的開通,第一次打開了中外通商和大範圍國際交往的大門,使漢都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市,在中國對外交流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39] 
未央區境內古遺址眾多,文物資源豐富,歷史積澱深厚,區內文物古蹟數量之多、面積之大、價值之高堪稱全國縣(區)之最。境內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古遺址47處 [5]  。秦阿房宮、漢未央宮、唐大明宮、漢長安城“三宮一城”等三大遺址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保護面積67.5平方千米。 [7] 

未央區地名由來

未央區名源自境內漢未央宮,意為“繁榮興盛,不盡不衰”。 [8] 

未央區民間文學

多潛在於口頭文學,見諸文字記錄者較少。為發掘民間文學遺產,結合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蒐集編纂任務,1988年4月—1989年4月,開展了一次羣眾性民間文學蒐集整理工作。收集故事835篇、歌謠621篇、諺語34000餘條,經過篩選,於1989年5月彙編成《未央故事集成》、《未央歌謠集成》、《未央諺語集成》。故事集成含神話、傳説、故事三大類,收編故事216篇,20餘萬字;歌謠集成含勞動、時政、儀禮、愛情、生活、傳説、兒歌、雜歌等八大類,收編歌謠191首;諺語集成含時政、事理、修養、社交、生活、自然、生產等七大類,收編諺語2095條。 [4] 

未央區民間音樂

主要形式有民歌(號子、小調、叫賣樂、教會歌等)、打擊樂(鑼鼓樂)、戲曲音樂、管樂(嗩吶、笙、簫、管、笛等)和由絲竹樂(絲竹器樂和無音律的魚鼓、梆、鈴、響板等)組成的混合民族管絃樂等。民歌中的號子主要流傳於草灘、六村堡沿河一帶,如船伕號子、渭河號子、撬船歌等,號子為在集體勞動中統一步伐、協調勞動、減輕疲勞而唱出的歌。由一人領唱,眾口接唱,具有節奏明快、粗獷、高昂、奔放的特色。小調如《十月花》、《洗獅娃》、《賣頂針》、《十炷香》等在農村廣為流傳,是羣眾抒發感情的一種歌唱音樂。打擊樂(鑼鼓樂)多在年節或喜慶日表演,主要曲牌有《惱猴摘金冠》、《南瓜蔓》、《鷂子翻身》、《獅子滾繡球》等。管樂中的嗩吶曲牌如《大開門》、《柳生芽》、《雁落沙灘》等,常可單獨演奏。戲曲音樂中的眉户、道情、曲子等也在域內廣為流傳,並多以故有的曲牌為基礎不斷加工譜曲、填詞演唱,如流傳於草灘一帶、以民間藝人文鬱州為代表的眉户,流傳於六村堡一帶、以民間藝人毛萬祿為代表的道情(曲子)以及流傳於南、北雙鳳村一帶,以民間藝人朱永廉為代表的隴東道情等。20世紀80年代初,區文化館曾兩次組織人力,對區內流傳的民間音樂進行蒐集整理,並編印成《未央區民間音樂集成》。 [4] 

未央區民間戲曲

皮影
俗稱牛皮影,亦稱燈影戲,源於西漢。漢文帝年間(前179—前157年),宮中妃子為逗太子取樂,用桐樹葉剪成圖形,藉助於燈光映照於窗上或牆上,以影為戲,後逐漸演變為皮影戲,並傳到民間。皮影戲盛行於唐宋,直至民國時期在境內鄉間還廣為流傳。皮影戲一般由七八個民間藝人組成戲班,由箱主帶領,與鄉間廟會“神頭”議價,入夜演出,不向觀眾收費。
皮影戲演出時,只用一輛鐵輪大車或幾塊木板即可作為舞台,以蘆蓆作圍牆和台項,台口正面懸吊寬約1.5米、長約2米的銀幕(農村俗稱亮子),舞台中央掛着一碗清油點着的燈照明。演出時1—2人操作用竹籤制動的皮影,稱為“籤子手”,另有四五人組成樂隊伴奏兼説唱。籤子手一人可操作兩個以上角色的皮影,生、旦、淨、醜兼顧。表演時或念唱做打,或持械格鬥,或騰雲駕霧,或翻山越嶺,有時按劇情需要,吹動油燈使其變暗或閃亮,烘托氣氛,突出舞台效果。演唱和做工配合默契,顯示出較高的藝術造詣。其劇種以秦腔和碗碗腔為主。
木偶戲
起源於西漢晚期。據《通典》載:“窟礌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表家樂也,漢末始用於嘉會。”三國時,馬鈞所制木偶能表演各種技藝。唐代木偶戲盛行。民國時期,農村廟會、喜慶節日,多演木偶。白天演木偶,晚上演皮影,俗稱唱“小戲”。如果白天、晚上都是木偶,就叫“跑枱子”。其角色、服裝、道具、音樂、唱腔、表演程式及內容等,大體與“大戲”(即由演員表演的戲曲)相同。表演時穿雲駕霧,飛檐走壁,詼諧逗趣,引人發笑,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隨着文化娛樂形式多樣化,木偶藝術面臨失傳。 [4] 

未央區社火

社火包括芯子、高蹺、旱船、竹馬等民間藝術形式。源於春秋戰國,名曰“儺”,初為人們用來逐疫驅鬼的一種迷信習俗。《論語·鄉黨》中已有“鄉人儺”的記載。漢代發展為“儺舞”,唐代進而為儺舞配樂並扮成戲文行歌狂舞供人們取樂。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逐漸演變為形式多樣的社火,在境內廣為流傳。
芯子
以未央宮街道大白楊東、西兩村和草灘鎮八家、景家、文家、王家堡較為馳名。大白楊一帶以鐵芯子(俗稱高杆芯子)為主,草灘一帶則以“桌芯子”(俗稱低芯子)見長。1956年大白楊村的社火曾參加陝西省民間花火社火表演大會,並於同年和1959年兩次進北京參加國慶大典表演。
草灘鎮一帶的桌芯子、社火由湖北、山東一帶遷入的移民傳入,以4人、8人或16人組成的槓抬桌芯為特色,為域內民間藝術的一枝奇葩。
高蹺
俗稱柳木腿。表演者踩着約兩三米高的木腿,扮着各種戲文、人物等,表演於村莊、街頭,供人們仰首追隨觀看。表演形式有集體對舞的“大場”和兩三人表演的“小場”。以譚家鄉冢珥王和漢城鄉高廟村的高蹺最為馳名。民國元年(1912年),冢珥王高蹺就曾獻藝於西安易俗社成立大典,在平安市場(易俗社舊址)表演,曾扮演過《抱火斗》、《闖宮》、《殺裴璽》等,一直流傳至今。每逢農村古會和春節,均伴之以鑼鼓出村表演。其內容由羣眾喜聞樂見的《項燈台》、《大頭和尚戲柳翠》等傳統風情表演,發展為既有傳統戲曲人物,又具有現代內容及藝術風範的《送子參軍》、《只生一個好》等。高廟、冢珥王等村還購置高蹺,供年輕一代練踩。
旱船
民間亦稱踩蓮船。一人站在用竹竿紮成形似小船、四周圍有彩繪布的無底船中,船舷繫於胯側,兩手扶船身作乘船狀,另一人扮演艄公,手持木槳作划船狀,兩人邊舞邊唱。表演時多與社火中的其他藝術形式同時出動,也有以跑旱船形式單獨表演的。跑旱船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在域內已廣為流傳,有些地區還以《小放牛》等民間小調作曲牌,自編新詞,一問一答,開展多種內容的宣傳活動。
竹馬
表演時一人站在用竹子紮成的形似小馬的道具中,四周圍彩色布,繫馬身於兩胯,着古裝,手持馬鞭或刀、矛、箭、戟等道具列隊表演,少則十幾對,多則幾十對。表演者作騎馬狀,並不斷變換隊形,相互穿插行進,或持械對陣,或捉對兒廝殺,一旁並有嗩吶、號角等民間器樂伴以戰馬歡叫,人喊馬嘶,鼓樂齊鳴,集娛樂與觀賞為一體,氛圍熱烈,氣勢磅礴。
獅子
一般由兩人合作表演。表演時,兩人藏身於獅皮之下,一人手持獅頭,另一人抓住前者腰帶配合作舞。兩人合演者稱“太獅”,一人表演者稱“少獅”。另一人扮演武士,手持綵球逗引獅子作舞供人們觀賞取樂。在表演形態上又分為“文獅”和“武獅”兩類。“文獅”主要刻畫獅子温順的神態,如搔癢、舔毛、打滾、抖毛等動作;“武獅”則偏重於表現獅子勇猛的性格,如跳躍、跌撲、登高、騰轉、踩球等動作。也有將“文獅”、“武獅”和“少獅”的不同特點融為一體,以羣獅同舞形式進行表演,頗受羣眾歡迎。域內獅子舞流傳普遍,尤以草灘鎮一帶較為馳名。
龍燈
境內流傳已久,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已有關於龍燈的記載。龍燈一般用竹、木或鐵絲扎綁龍身,在紗布、麻布上彩繪龍皮,分節連扎而成,節數不等,但均為單數。每節內燃杳蠟燭或裝上乾電池照明作舞。在夜間燃燭玩龍舞者稱“龍燈舞”,白晝不燃燭玩龍舞者稱“玩布龍”。舞時,一人手持綵球戲龍作舞,盤旋飛騰。有時,也有雙龍對舞或數龍齊舞的場面。以草灘鎮的東興隆、王家棚、柳樹林等村的龍燈較為馳名。該鎮的八家堡玩“板凳龍”(以長凳為軀幹,縛成龍頭、龍身、龍尾,二人分別手持凳腿作舞)者較多。草灘鎮一帶玩龍燈時,還以蟲、魚、花、鳥、獸、蝶等為造型,紮成彩燈(亦稱雲燈),排於龍燈兩側或龍燈之前助威。玩龍燈時,彩燈則繞場地圍成一圈,耍龍燈者舞於其中,持彩燈者吶喊助威。也有以彩燈列隊作舞,左盤右轉,稱之為“百葉龍”的藝術表演形式。 [4] 

未央區焰火

亦稱煙火,始於宋代。未央宮街道大白楊村的焰火,以做工精細、品類繁多、造型美觀、技藝精巧而馳名。1956年,曾在陝西省民間焰火社火表演會上獻藝,並於1959年赴北京參加國慶10週年大典的焰火表演。在歷年省、市舉辦的重大節日和慶典活動中亦多次參加表演,頗享讚譽。 [4] 

未央區花燈

正月十五鬧花燈,是境內春節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早在西漢“文景之治”時期,漢長安城就有正月十五朝野官民共賞花燈的風俗。起初觀燈是取其“消災解難,四季平安”之意。唐代花燈製作、觀賞已達盛期。
花燈由宮廷傳到民間,綿延千年,久傳不衰。境內的花燈製作,以譚家鄉的崖珥王村較為馳名,並以製作羊燈為主,是一項家庭副業。正月初一花燈上市,直至正月十五。民國時期的燈市在境內主要有三橋鎮、草灘鎮、高廟街。建國後除三橋鎮、草灘鎮之外,張家堡、徐家灣、辛家廟、二府莊等新興街區的燈市漸成氣候,花燈市場已很普遍。其種類除有傳統的羊燈、龍燈、獅子燈、荷花燈、火葫蘆燈外,還有飛機燈、汽車燈等。20世紀80年代,花燈已發展為不點蠟燭而用乾電池自控照明的各式花燈,其觀賞性、娛樂性和裝飾性也日益豐富多彩。 [4] 

未央區剪紙

慣稱窗花。漢唐時期民間婦女即有將金、銀箔剪成不同形狀的彩塊或花鳥造型,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後來逐步發展,廣為流傳。在喜慶和節日中將各種顏色的彩紙剪成花、鳥、蟲、魚等予以張貼,以示喜慶。
剪紙應用範圍廣泛:貼在窗子上的稱窗花、煙格花;貼在頂棚上的稱團花、角花;貼在門楣上的稱門符、吊箋;貼在室內牆上的稱牆花、炕圍花;婚嫁時用的剪紙稱喜花、禮花;喪祭時用的稱供花、壽花等。 [4] 

未央區風景名勝

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處,咸陽市東南15千米處,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遺址範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長安區紀陽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區和平村、東凹裏,北至西安市未央區車張村、後圍寨一帶。阿房宮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1991年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屬於世界奇蹟 [22] 
漢長安城是大漢帝國的首都,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大都會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都城,漢民族文化形成過程的中心,是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華夏文明主體起源最重要的歷史地標 [23]  。漢長安城遺址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遺蹟最為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大遺址,遺址保護總面積達到65平方千米,佔西安四大遺址保護總面積108平方千米的60%,佔未央區全區262平方千米的四分之一。 [24-27] 
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殿,建於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劉邦重臣蕭何監造,在秦章台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位於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又稱西宮。自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裏,成為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西漢以後,未央宮仍是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大明宮是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28]  。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羣,其建築形制影響了當時東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宮殿的建設。大明宮佔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
漢城湖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鳳城四路與朱宏路十字以南200米路西,原為團結水庫(古漕運明渠),水面最寬處為80米,最窄處30米,水深4至6米,湖面850畝,是集防洪保安、園林景觀、水域生態、文物保護和都市農業灌溉為一體的特色生態公園。
西安城市運動公園位於西安北城經濟開發區中心位置,佔地約800畝(含運動主副館),亞洲首屈一指的主題公園。結合城運村得天獨厚的運動與景觀資源,通過對國內外先進地區的研究,禮邀國際著名的景觀規劃公司泛亞國際景觀綠化公司執掌擎畫。是一個以球類運動為主兼具休閒、遊憩功能的生態型運動主題公園,也是西北地區唯一一個綠色、開放、自由的運動型主題公園。
西安滻灞國家濕地公園
西安滻灞國家濕地公園南北長5—8千米,東西寬3—6千米,總千米35.43平方千米,公園具備典型的河口濕地特徵,是對“涇渭分明”、“八水繞長安”、“灞柳風雪”、“蘆蕩驚鴻”等自然歷史文化景觀的恢復和展示,區域內有植物48科180種,動物27目50科150種,是西北地區首批列入國家濕地公園項目之一。 [29] 
西安·渭河濕地生態園
渭河濕地生態園是在渭河西安城市段綜合治理的工程的基礎上,按照三百年一遇防洪標準建成寬49米,長22.2千米的渭河南岸大堤及堤頂濱河大道。累計建成景觀園林綠化面積1.2萬餘畝,栽植各類喬灌木300多個品種,10萬多株,生態水面2000餘畝,是西安市堤、林、水結合的最大生態景觀園。

未央區榮譽稱號

2018年9月,未央區獲2018年度中國百強區。 [30] 
2019年11月13日,未央區入選2019年工業百強區。
2020年6月,入選2020中國最具書香百佳縣市。 [31] 
2020年9月10日,入選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編制的“2020年中國城區高質量發展水平百強榜”排名第92位 [32]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區”。 [33] 
2021年9月2日,西安市未央區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2017-2020年度全國羣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 [35-36] 
2022年6月,入選全國青年發展型縣域試點名單。 [3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