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進士出身

鎖定
進士出身是科舉考試取中的一個等級。宋代進士科考第分五甲,第三甲即稱進士出身。元、明、清經殿試取錄者共分三甲,第二甲若干人,均賜進士出身。此外,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也可統稱為進士出身。 [1] 
中文名
進士出身
性    質
科舉制術語

目錄

進士出身淵源

進士分甲制度是承襲宋制。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正月,舉行的科舉考試,取進士109 人、諸科207 人,又錄取參加過十五次以上考試而未被錄取的進士及諸科184 人,再取考“九經”而不合格的老年舉子7 人,“特賜‘三傳’出身”,共錄取507 人。考試合格的進士及諸科300 多人“賜及第”,而將從考試不合格中錄取的進士及諸科近200 人則“賜出身”,以示兩者的區別。其後,宋太宗又命將進士及第者“定其優劣為三等”,這是首次將進士分為三等。又提高了進士入仕的寄祿官及差遣職務,“第一等為將作監丞,第二等為大理評事,並通判諸州”,“同出身以下免選,注初等幕職判司簿尉”。實際是將所有進士分為三等,一、二等為進士及第,三等為同進士出身
宋太宗淳化三年分進士為五等(進士分為五等自此始),一、二、三等賜進士及第,四、五等賜進士出身。仁宗天聖五年分進士為六等,後又變回五等,定第一、二甲為“進士及第”,第三甲為“進士出身”,第四、五甲為“同進士出身”(同出身),後曾改第五甲為“同學究出身”。南宋孝宗時改為第一、二甲為進士及第,第三、四甲為進士出身,第五甲為同進士出身。

進士出身內容

明、清科舉殿試的名次分為一、二、三甲。
一甲三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清朝時一般為40或50人),賜進士出身;二甲第一名,稱“傳臚”,又稱亞元(起初,三甲頭名亦稱傳臚,後僅限於二甲頭名)。
三甲若干人(清朝時一般為100-300人),賜同進士出身。
明清取士,除兩朝開創之初外,大體每科取士三百人左右,又因題請及恩詔而另增五十名或一百名的,屬於特殊情況,並非“恆制”。同進士出身的進士也是正牌進士,只是名次靠後而已,三甲進士也可以去考庶吉士會試定去留,殿試排名次,殿試排出的名次很大程度上是要看當時的評閲試卷的讀卷官的好惡和作為主考官的皇帝的心情。
參考資料
  • 1.    楊學為主編.《中國考試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第1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