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浙南

鎖定
浙南,即浙江省南部地區,舊温州台州處州三府,現代一般特指温州。這一地區主要有温黃平原温瑞平原鰲江平原三大濱海平原組成,平原地區水網密佈,河道縱橫,是江南魚米之鄉的重要延伸。這一地區海灣眾多,灘塗廣佈,海島星羅棋佈,有三門灣台州灣隘頑灣樂清灣温州灣大漁灣等。浙江八大水系的半數都位於這一地區,分別為甌江水系,靈江水系,飛雲江水系,鰲江水系,水能水資源豐富。這一地區是道家七十二福地集中地區,又有楠溪江雁蕩山天台山神仙居劉伯温故里景區梅雨潭等名勝,自古人傑地靈。
中文名
浙南
別    名
温處台
所屬地區
浙江省
下轄地區
温州 台州 麗水
政府駐地
鹿城區 椒江區 蓮都區
電話區號
057605770578
郵政編碼
318000 323000 3250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楠溪江
著名景點
雁蕩山
神仙居
古堰畫鄉
仙都 展開
機    場
温州龍灣國際機場台州路橋機場麗水機場(在建)等
火車站
温州南站台州站麗水站蒼南站
車牌代碼
浙C 浙J 浙K
方    言
吳語
高等院校
温州大學,温州醫科大學

浙南歷史沿革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歐宰辛次子歐仲餘被越王勾踐於封甌王,領歐地。食採歐山(温州市蒼南縣)。
秦朝時期曾對這一地區進行短暫的羈縻統治,並非中央王朝實際控制。
永嘉郡-臨海郡 永嘉郡-臨海郡
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分封騶搖於東甌(今永嘉甌北)。
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閩越兵圍東甌,東甌舉國請求內徙,武帝遷其眾於會稽,廬江,丹陽三郡。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東越國滅,東越全族徙於江淮
漢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屬會稽郡回浦縣,縣治在章安(今椒江區章安街道)。
江南東道 江南東道
東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分章安縣之東甌鄉置永寧縣,西猶兼併處州地,户不滿萬。
吳少帝太平二年(257年),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隸揚州
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年),析臨海郡温嶠嶺以南地區置永嘉郡,隸揚州。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以原永嘉郡轄境置處州。
唐初武德五年(622年)置台州,隸江南道。
兩浙路 兩浙路
唐上元二年(675年),從括州析永嘉、安固兩縣置温州,隸江南道。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析江南道置江南東道,温處台隸之。
唐後期藩鎮屬浙東觀察使
唐天祐四年(907年),錢鏐吳越國,定都杭州。吳越強盛時擁有十三州疆域,約為現今浙江省全境、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市)、上海市福建省東北部(福州市)一帶。
北宋至道三年(997)置兩浙路,下轄:蘇州常州、潤州(鎮江)、杭州湖州、秀州(嘉興)、越州(紹興)、明州(寧波)、台州、婺州(金華)、衢州睦州(建德)、温州、處州(麗水)和江陰順安二軍。
温州英國領事館舊址 温州英國領事館舊址
宋熙寧七年(1074),分兩浙路(憲司治越州)為東西路,兩浙東路轄越、婺、衢、明、台、處、温七府。治山陰縣(今紹興市越城區),尋合為一,九年(1076)復分,十年(1077)複合。
至元十三年(1276),置江淮等路行中書省,統兩淮(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兩浙(兩浙東路,兩浙西路)地,又稱淮東行省、揚州行省,治揚州,至元二十六年後徙治杭州。元二十六年(1289年),劃江而治,江南部分為江浙行省。
明清時期,浙江省轄湖州、嘉興、杭州、紹興、嚴州、金華、衢州、處州、温州、台州、寧波十一府,台州屬寧紹台道,温、處兩州屬温處道
光緒二年(1876),中英《煙台條約》簽訂,温州被闢為通商口岸,英國在温州江心嶼設立英國領事館孫中山建國方略》中,指出温州應該建設一個東方大港。
1984年4月,為進一步吸收外資,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又決定擴大開放沿海十四個港口城市,温州就在其列。

浙南地理環境

温嶺東輝閣 温嶺東輝閣
温處台地處山川海陸相間之地,浙江四條大江——甌江靈江鰲江飛雲江就從這裏奔流到海,又有括蒼山天台山雁蕩山三大名山聖景相傍,得天地之靈氣,海陸之精華,地處東海之濱,海島星羅棋佈,氣候受海洋性影響顯著,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温州城就被評為中國六大風水城市之一,由中國風水學鼻祖,第一個寫葬書的郭璞所建,他根據北斗七星狀的地形設計並建造了温州城。他還修建了六十四個泉、五個水塘,五色五水來調整這個城市的結構。宋朝時期,方臘圍困温州城四十六天而沒有攻下,海陸風水之優越是無可挑剔的。
而浙東南歷代倍受佛家道家青睞,道家洞天福地中的七十二福地有十處位於温台,分別為第二福地蓋竹山,第三福地仙磕山,第四福地東仙源,第五福地西仙源,第六福地南田山,第七福地玉溜山,第十二福地大若巖,第二十八福地陶山,第二十九福地皇井,第六十福地司馬梅山,福地之密,是為全國之最。丹陽陶弘景就曾在永嘉陶公洞修道。温州都市區綠心——大羅山太上老君的道場"玄都紫府"所在,屬三大無上仙宮(玄都紫府:大羅山~八景宮玉京金闕崑崙山~玉虛宮仙域真境:蓬萊島~碧遊宮)。
水鄉印象
水鄉印象(9張)
温州地區佛寺香火鼎盛,洞頭列島的中普陀寺舟山觀音道場——普陀山遙相呼應。近代以來温州還成為了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橋頭堡,尤以天主教為盛,被冠以“中國耶路撒冷”的美譽。
園林
園林(5張)
東部濱海平原河網密佈,水系發達,是江南水鄉景觀的重要延伸,舊時人們出行往來都要依賴船隻。這一地區海塗資源豐富,為農作物生產提供了良好的土地資源。又是浙閩沿岸流和台灣暖流(黑潮)的交匯之處,為海洋漁業資源開發和水產養殖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一派魚米之鄉的景象。千百年來,這種世外桃源般的地理位置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和佛道名仕前來,瞻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有謝靈運李白杜甫孟浩然陸游文天祥等為之題詩。

浙南區域經濟

農業上,濱海平原地區以水稻種植業和蔬菜瓜果種植業為主,丘陵地區以牛羊畜牧業,水庫生態養殖,水稻、小麥種植業,經濟作物種植業為主。其中經濟作物以茶葉,瓜果為主,該區域的名優農產品以永嘉烏牛早温州甌柑黃岩蜜桔,温州生薑東魁楊梅等為代表。
東魁楊梅 東魁楊梅
漁業上,温台地處浙閩沿岸流和台灣暖流交匯處,為海洋漁業資源開發,水產養殖提供了天然餌料,尤其是洞頭列島南麂列島北麂列島大漁灣甌江口,靈江口,雲江口等地有着豐富的漁業資源和海洋開發前景。
龍泉窯
龍泉窯(3張)
工業上,歷史上的温處兩地是中國重要的瓷器產地,擁有豐富的手工業手工藝品製造傳統。處州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屬六大窯系之一,因其主要產區在龍泉市而得名。宋代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中的哥窯所在地就在龍泉,以燒製青瓷而聞名。龍泉窯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明清,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製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南宋時期龍泉窯得到空前的發展,龍泉青瓷進入鼎盛時期,越窯瓷器業凋敝,唯有龍泉青瓷質量顯著提高,馳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色就是在南宋龍泉窯中燒製成功並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頂峯,是南宋紹興元年至紹興十九年時及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南宋朝廷令地方州府為宮廷代燒的官窯瓷器。龍泉窯的產品暢銷於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
長三角城市羣的鳳尾城市台州,以及於2019年7月3日被列入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的温州,是我國經濟走向全球化的重要節點。這裏還是民營經濟“温台模式”的發源地,在温州不僅僅民間企業是民辦的,就連機場,鐵路也都是從民間集資建造的,由於温州地處台海防禦的作戰前線,國家對温州的財政支持可以説是少之甚少。上世紀80,90年代為了讓温州製造走出去,遠在台灣的温州華人南懷瑾毅然出資為温州建起了金温鐵路,從此温州告別了沒有鐵路的歷史。金温鐵路溝通温州、麗水和省內樞紐金華,是自強不息的温州人走出去的第一步。

浙南風土文化

浙南永嘉南戲

南戲是中國的“百戲之祖”。“百戲之祖”並非崑曲,崑曲源於崑山腔,而崑山腔只是“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並不能代表弋陽腔海鹽腔餘姚腔
南戲四大戲文《荊釵記》 南戲四大戲文《荊釵記》
温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華富庶的商業都市,宋高宗在南渡之初,為避金兵,曾浮海逃至温州,以“州治為行宮”(《温州府志》),甚至把太廟也遷來温州(《宋史》)。北方士紳平民,紛紛隨之來到温州,温州人口在短期內驟增一半。城市消費人口與日俱增,進一步推動了温州商業經濟的發展。同時,諸色藝人也紛至沓來,各種民間伎藝雲集於此,相互影響,也相互促進。一種新的藝術樣式——南曲戲文,就在這樣的土壤中孕育、萌發。

浙南永嘉學派

永嘉事功學派,又稱“事功學派”、“功利學派”等,是南宋時期在浙東永嘉(今浙江温州)地區形成的、提倡事功之學的一個儒家學派,是南宋浙東學派中的一個先導學派。
於北宋慶曆年間王開祖丁昌期等人開創學術思想,到南宋,鄭伯熊薛季宣陳傅良等形成學派,葉適則集前輩學術理念之大成。在哲學思想上,認為充盈宇宙者是“物”,而道存在於事物本身(物之所在,道則在焉);提倡功利之學,反對虛談性命。永嘉學派曾與理學派、心學派鼎足而立。
永嘉學派提出“事功”思想,主張“經世致用,義利並舉”,重視經史和政治制度的研究,主張通商惠工、減輕捐税、探求振興南宋的途徑。正如明清之際的學者黃宗羲所指出的“永嘉之學,教人就事上理會,步步着實,言之必使可行。足以開物成務,蓋亦鑑一種閉眉合目朦朧精神自附道學者,於古今事物之變,不知以為何等也”(《宋元學案》51卷《水心學案》)。
永嘉學派與陳亮永康學派呂祖謙金華學派,統稱為南宋浙東學派。

浙南瑞安鼓詞

瑞安鼓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文學形式角度來看,它是和唐代的變文一脈相承的,因為“敦煌變文是後世各種説唱文學的先驅。”關於它的具體形成時代,一説始於南宋。持此説者以當時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作為分析論證的依據。温州鼓詞發源於“鼓詞之鄉”——温州瑞安,故亦稱瑞安鼓詞,俗稱“唱詞”、“門頭敲”。它是流傳在温州地區屬大鼓類的民間説唱藝術,是華東和浙江省民間曲藝的主要曲種之一。素有“浙北評彈,浙南鼓詞”的美譽,是温州及浙南羣眾喜聞樂見的曲藝藝術。

浙南江心孤嶼

詩之島
詩之島(6張)
江心孤嶼,俗稱江心嶼,位於温州市區北面甌江之中。山水詩開山鼻祖謝靈運於公元422年出任永嘉(温州)太守時,頻遊孤嶼,留下不少詩篇。其中《登江中孤嶼》:亂流趨孤嶼,孤嶼媚中川。雲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是他描寫江心嶼的第一首詩,也是歷代詩人傳世的第一首詠江心嶼的詩。
謝公亭即為紀念永嘉太守謝靈運在此觀海所建。地處江邊,可南瞰鹿城。杜甫有詩:“孤嶼亭何在?天涯水氣中”; 李白亦詩云:“江亭有孤嶼,千載寄猶存。”各代詩人題詠詩詞就有800餘首,如李白、杜甫、孟浩然韓愈、文天祥等均有名篇佳作詠及孤嶼。
江心十景:春城煙雨、海淀朝霞、甌江月色、孟樓潮韻、翠微殘照、遠浦歸帆、沙燈漁火、塔院筠風、海巖香泉、羅浮雪影
江心嶼有雙塔,東塔建於唐鹹通十年(869年),高28餘米;西塔建於北宋開寶二年(969年),高32米。自唐以來,温州商業與造船業發達,温州港桅檣林立,業務繁忙,江心嶼上的雙塔蹲踞甌江入海口,便成為船舶進出温州的引航標誌。直到今天,航海者仍把這兩座塔當作導標。國際航標協會將江心雙塔評為世界燈塔百強之首。 [1-2] 

浙南懷素與雁蕩山

雁蕩山脈
雁蕩山脈(5張)
雁蕩山三山五嶽之一,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與黃山廬山齊名,是我國境內唯一一座流紋岩破火山。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蕩,南歸秋雁多宿於此,故名雁蕩。
唐代時期,西域高僧諾矩羅因仰慕雁蕩山“花村鳥山”之美名,率弟子三百來雁蕩山弘揚佛教。
“草聖”懷素也慕名來到浙雁蕩山修行,徜徉於擁有奇峯、怪石、巨幛、飛瀑的神山之中,抄下《四十二章經》這篇被徐悲鴻譽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草書鉅製。這幅作品落筆縱橫,隱見莫測,妙絕古今。在懷素之後,另一位法號叫貫休的僧人來到雁蕩山,他處處尋訪懷素的遺蹤,並寫下一首《觀懷素草書歌》。爾後是宋代的呂夷簡戴復古,元代的李孝光和明代的文徵明湯顯祖,乃至於近代的康有為黃賓虹,無不為雁蕩山留下詩作,或將這裏的奇山秀水寫入翰墨丹青。 [3] 

浙南攔街福

攔街福是浙江省温州市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初期的攔街福是一種單純的信仰民俗,後來人們以娛神為名,增加了文化娛樂活動。現代攔街福在活動現場有傳統工藝品展示,遊客們還可以參與猜燈謎、剪紙龍等這些老温州的節日民俗。活動兩旁街道有長人餛飩膠凍九層糕、麥芽糖、燈盞糕等温州地區的漢族傳統美食小吃。

浙南“十四夜”

台州中北部(臨海仙居天台三門)以及寧海象山縣丹城鎮及其以南地區則在正月十四過元宵,這一帶的人稱元宵節為“十四夜”,正月十四當晚會舉行隆重的慶元宵活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