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歷史沿革
編輯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年),析臨海郡温嶠嶺以南地區置永嘉郡,隸揚州。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以原永嘉郡轄境置處州。
唐初武德五年(622年)置台州,隸江南道。
唐後期藩鎮屬浙東觀察使。
至元十三年(1276),置江淮等路行中書省,統兩淮(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兩浙(兩浙東路,兩浙西路)地,又稱淮東行省、揚州行省,治揚州,至元二十六年後徙治杭州。元二十六年(1289年),劃江而治,江南部分為江浙行省。
1984年4月,為進一步吸收外資,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又決定擴大開放沿海十四個港口城市,温州就在其列。
浙南地理環境
編輯温處台地處山川海陸相間之地,浙江四條大江——甌江,靈江,鰲江,飛雲江就從這裏奔流到海,又有括蒼山,天台山,雁蕩山三大名山聖景相傍,得天地之靈氣,海陸之精華,地處東海之濱,海島星羅棋佈,氣候受海洋性影響顯著,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温州城就被評為中國六大風水城市之一,由中國風水學鼻祖,第一個寫葬書的郭璞所建,他根據北斗七星狀的地形設計並建造了温州城。他還修建了六十四個泉、五個水塘,五色五水來調整這個城市的結構。宋朝時期,方臘圍困温州城四十六天而沒有攻下,海陸風水之優越是無可挑剔的。
而浙東南歷代倍受佛家道家青睞,道家洞天福地中的七十二福地有十處位於温台,分別為第二福地蓋竹山,第三福地仙磕山,第四福地東仙源,第五福地西仙源,第六福地南田山,第七福地玉溜山,第十二福地大若巖,第二十八福地陶山,第二十九福地皇井,第六十福地司馬梅山,福地之密,是為全國之最。丹陽陶弘景就曾在永嘉陶公洞修道。温州都市區綠心——大羅山是太上老君的道場"玄都紫府"所在,屬三大無上仙宮(玄都紫府:大羅山~八景宮、玉京金闕:崑崙山~玉虛宮、仙域真境:蓬萊島~碧遊宮)。
園林(5張)
浙南區域經濟
編輯農業上,濱海平原地區以水稻種植業和蔬菜瓜果種植業為主,丘陵地區以牛羊畜牧業,水庫生態養殖,水稻、小麥種植業,經濟作物種植業為主。其中經濟作物以茶葉,瓜果為主,該區域的名優農產品以永嘉烏牛早,温州甌柑,黃岩蜜桔,温州生薑,東魁楊梅等為代表。
龍泉窯(3張)
長三角城市羣的鳳尾城市台州,以及於2019年7月3日被列入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的温州,是我國經濟走向全球化的重要節點。這裏還是民營經濟“温台模式”的發源地,在温州不僅僅民間企業是民辦的,就連機場,鐵路也都是從民間集資建造的,由於温州地處台海防禦的作戰前線,國家對温州的財政支持可以説是少之甚少。上世紀80,90年代為了讓温州製造走出去,遠在台灣的温州華人南懷瑾毅然出資為温州建起了金温鐵路,從此温州告別了沒有鐵路的歷史。金温鐵路溝通温州、麗水和省內樞紐金華,是自強不息的温州人走出去的第一步。
浙南風土文化
編輯浙南永嘉南戲
温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華富庶的商業都市,宋高宗在南渡之初,為避金兵,曾浮海逃至温州,以“州治為行宮”(《温州府志》),甚至把太廟也遷來温州(《宋史》)。北方士紳平民,紛紛隨之來到温州,温州人口在短期內驟增一半。城市消費人口與日俱增,進一步推動了温州商業經濟的發展。同時,諸色藝人也紛至沓來,各種民間伎藝雲集於此,相互影響,也相互促進。一種新的藝術樣式——南曲戲文,就在這樣的土壤中孕育、萌發。
浙南永嘉學派
於北宋慶曆年間王開祖、丁昌期等人開創學術思想,到南宋,鄭伯熊、薛季宣、陳傅良等形成學派,葉適則集前輩學術理念之大成。在哲學思想上,認為充盈宇宙者是“物”,而道存在於事物本身(物之所在,道則在焉);提倡功利之學,反對虛談性命。永嘉學派曾與理學派、心學派鼎足而立。
永嘉學派提出“事功”思想,主張“經世致用,義利並舉”,重視經史和政治制度的研究,主張通商惠工、減輕捐税、探求振興南宋的途徑。正如明清之際的學者黃宗羲所指出的“永嘉之學,教人就事上理會,步步着實,言之必使可行。足以開物成務,蓋亦鑑一種閉眉合目朦朧精神自附道學者,於古今事物之變,不知以為何等也”(《宋元學案》51卷《水心學案》)。
浙南瑞安鼓詞
瑞安鼓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文學形式角度來看,它是和唐代的變文一脈相承的,因為“敦煌變文是後世各種説唱文學的先驅。”關於它的具體形成時代,一説始於南宋。持此説者以當時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作為分析論證的依據。温州鼓詞發源於“鼓詞之鄉”——温州瑞安,故亦稱瑞安鼓詞,俗稱“唱詞”、“門頭敲”。它是流傳在温州地區屬大鼓類的民間説唱藝術,是華東和浙江省民間曲藝的主要曲種之一。素有“浙北評彈,浙南鼓詞”的美譽,是温州及浙南羣眾喜聞樂見的曲藝藝術。
浙南江心孤嶼
詩之島(6張)
謝公亭即為紀念永嘉太守謝靈運在此觀海所建。地處江邊,可南瞰鹿城。杜甫有詩:“孤嶼亭何在?天涯水氣中”; 李白亦詩云:“江亭有孤嶼,千載寄猶存。”各代詩人題詠詩詞就有800餘首,如李白、杜甫、孟浩然、韓愈、文天祥等均有名篇佳作詠及孤嶼。
江心十景:春城煙雨、海淀朝霞、甌江月色、孟樓潮韻、翠微殘照、遠浦歸帆、沙燈漁火、塔院筠風、海巖香泉、羅浮雪影
江心嶼有雙塔,東塔建於唐鹹通十年(869年),高28餘米;西塔建於北宋開寶二年(969年),高32米。自唐以來,温州商業與造船業發達,温州港桅檣林立,業務繁忙,江心嶼上的雙塔蹲踞甌江入海口,便成為船舶進出温州的引航標誌。直到今天,航海者仍把這兩座塔當作導標。國際航標協會將江心雙塔評為世界燈塔百強之首。
[1-2]
浙南懷素與雁蕩山
唐代時期,西域高僧諾矩羅因仰慕雁蕩山“花村鳥山”之美名,率弟子三百來雁蕩山弘揚佛教。
“草聖”懷素也慕名來到浙雁蕩山修行,徜徉於擁有奇峯、怪石、巨幛、飛瀑的神山之中,抄下《四十二章經》這篇被徐悲鴻譽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草書鉅製。這幅作品落筆縱橫,隱見莫測,妙絕古今。在懷素之後,另一位法號叫貫休的僧人來到雁蕩山,他處處尋訪懷素的遺蹤,並寫下一首《觀懷素草書歌》。爾後是宋代的呂夷簡、戴復古,元代的李孝光和明代的文徵明、湯顯祖,乃至於近代的康有為、黃賓虹,無不為雁蕩山留下詩作,或將這裏的奇山秀水寫入翰墨丹青。
[3]
浙南攔街福
攔街福是浙江省温州市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初期的攔街福是一種單純的信仰民俗,後來人們以娛神為名,增加了文化娛樂活動。現代攔街福在活動現場有傳統工藝品展示,遊客們還可以參與猜燈謎、剪紙龍等這些老温州的節日民俗。活動兩旁街道有長人餛飩、膠凍、九層糕、麥芽糖、燈盞糕等温州地區的漢族傳統美食小吃。
浙南“十四夜”
- 參考資料
-
- 1. 走進中國詩之島-江心嶼 .搜狐[引用日期2020-04-09]
- 2. 世界古航標江心雙塔 .温州網[引用日期2020-04-09]
- 3. 震撼!央視《探索·發現》播出紀錄片,揭秘1000多年前雁蕩山 .搜狐[引用日期20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