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4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7]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合稱“文化遺產”。
2022年12月,隨着“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申遺成功,中國已有43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
[57]
- 中文名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外文名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參見法律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
- 頒佈者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等
目錄
- 1 詞語定義
-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 2 名詞審定
- 3 分類
- 4 國務院非遺保護體系
- ▪ 國家級
- ▪ 省級
- ▪ 市級
- ▪ 縣級
- 5 “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解析
- ▪ “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歸屬
- ▪ “非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
- ▪ “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
- ▪ “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淵源
- ▪ “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態度
- ▪ “名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認同
- ▪ 特點
- 6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7 節日展會
-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詞語定義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羣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羣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羣眾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43]
《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
1.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 表演藝術;
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 傳統手工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詞審定
編輯2021年12月11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詞審定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工作會議在線上召開。
據悉,全國非遺名詞委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授權成立,具體負責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領域的名詞審定工作,將秉持“立足國內,對接國際”的思路,釐清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界內的專業術語,構建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界內的術語體系,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及實踐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與完善奠定基礎。
[49]
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
編輯在不同的國家,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並不完全相同,因為每個國家的民族、歷史、文化乃至國情都不甚相同。因此,每個國家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分類並非完全一致。但是,聯合國在綜合了各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之後,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佈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幾乎涵蓋了世界各國的基本情況,而中國的學者們提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幾乎是以這部公約所確立的體系為基礎進行確立的。
中國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明確的分發,都是由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維度進行了多種分類,如王文章在其《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中提出的13類分法,向雲駒在其《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中的四大類分法,以及周耀林等人撰寫的《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方法的重構》提出的宏觀、中和、微觀的分類方法等,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呈現眾説紛紜的狀態。其中得到業界比較多認可的是王文章的13類分法,即:①語言,②民間文學,③傳統音樂,④傳統舞蹈,⑤傳統戲劇,⑥曲藝,⑦雜技,⑧傳統武術、體育與競技,⑨民間美術、工藝美術,⑩傳統手工技藝及其他工藝技術,⑪傳統的醫學和藥學,⑫民俗,⑬文化空間。
[43-45]
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務院非遺保護體系
編輯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並制定了“國家 + 省 + 市 + 縣”共4級保護體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等5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5]
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等31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縣級
高郵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崑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衡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等2853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解析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歸屬
關於“非遺”,人們往往側重於對於個別少數民族的,特別是瀕臨消亡的、人口基數小的民族文化的搶救。這是“非遺”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突破個別民族、局部區域、特定時間、某個行業的“非遺”,在中華民族的宏大敍事中,去發掘對56個民族的大家庭成員有普遍影響,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覆蓋,不分男女、貧富、行業、信仰等差別在全社會廣泛適應的“非遺”。
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突出非物質的屬性,更多強調不依賴於物質形態而存在的品質。但在當今物慾橫流、精神空間被嚴重擠壓的社會,“非遺”同樣不可避免地在申報過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物化包裝的態勢、突破物質形態的藩籬和侷限、保持“非遺”的非物質特徵,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遺產的必要態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
“非遺”,有着文以化人的禮樂作用,大部分是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對憂樂、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與態度的表達,是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態文化。其實用性,是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但現實保護中,對遺產的文化品質在不斷消解,功利性目的越來越突出,甚至“非遺”的留存、申報乃至保護,都有着強烈的利益驅動。不僅是個人的需要,還有當地政府的助推,使得申遺工作變成了本地的廣告、旅遊的宣傳、增值的途徑。更有甚者,對“非遺”的申報就是一個異化、商品化、去神聖化、從文化常態中剝離的過程。沒有經濟利益的衝動,就不會有多少人會從文化本位上關注“非遺”。
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淵源
“非遺”是先輩通過日常生活的運用而留存到現代的文化財富。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斷髮展流變,雖然隨着族羣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但對遺產的文化認同感和歷史感是始終不變的。現代的“非遺”,如何保留遺蹟的自然狀態和真實性而減少人造的成分、如何繼續保持日常性而減少節慶性、如何增強實用性而減少表演性、如何體現民間性而減少官方性,才是還原前人的遺產對後人的作用,失卻了這種作用,遺產就成了包袱。特別是現代看到的“非遺”,大部分是農耕時代形成並在相對封閉落後的地方保存下來,能否在現代化的大潮中繼續發揮作用、如何避免被現代性同化而發揮作用,是繼承遺產人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態度
“保護”一詞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説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脆弱性。任何事物都有產生、成長、延續、消亡的過程,“非遺”的未來,同樣在這樣一個動態的過程中。“非遺”自身如果沒有足夠的生命力繼續發展下去,對其的保護就成了一種“臨終關懷”。當一個“非遺”不能讓後人自覺傳承而需外力被動留存時,需要考慮其維持的時間。當一個“非遺”要靠項目申報的方式來保護而自身難以維繫時,需要想到有多少沒有被列入申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沒有被人們關注到的偏遠村落苟延殘喘直到停止呼吸並隨着歲月漸漸流失。現代化的衝擊,商品化的影響,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社會環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當一個文化項目被裝進保護的温室裏,供後人從外部考察、觀看、品味的時候,也許已經是一種憑弔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認同
基於西方的學術理念、按照西方文化分類方式和程序進行申報,也因為符合西方的價值評判標準而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這個過程中,“非遺”本身可能被肢解,系統的整體性可能被碎片化、活態性演變成標本化而走失了原來的模樣。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要保護,不是因為好看,而是因為有用。如果“非遺”是中看不中用的東西,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跟古董和藝術品收藏沒有什麼區別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非物質的無形遺產更加重要,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着難以言傳的意義、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藴藏着傳統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該民族文化的原生狀態。
非物質文化遺產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不脱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説,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1997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建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決議,並於1998年11月審議通過《宣佈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評選從2001年開始,在2001年、2003年和2005年共評選了三批。2008年改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代替,新名錄於2008年公佈第一批,即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三個批次的合計。此後,教科文組織根據成員國申報的名單進行評選,不斷更新這一名錄。其記錄着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風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
[38]
[40]
《公約》第四章“在國際一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明確,由締約國成員選舉的“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提名、編輯更新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亟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計劃、項目和活動(優秀實踐名錄)。
[31]
截至2020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584個,涉及131個國家: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92項,涉及128個國家;《亟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7項,涉及34個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錄》25項,涉及18個國家。
[31]
截至2022年12月,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總數達43項,其中包括35個項目(含2個跨國聯合申請項目)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7個項目被列入《亟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個項目被列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錄》。
[6]
[32]
[57]
中國是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法國與日本分別以23個項目和22個項目分列第二三位。
[6-9]
年份 | 項目 |
2001年注 | |
2003年注 | |
2005年注 | |
2009年 | 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 |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 | |
宣紙傳統制作技藝 | |
《格薩(斯)爾》 | |
《瑪納斯》 | |
蒙古族呼麥歌唱藝術 | |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 |
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 | |
2010年 | |
2011年 | |
2013年 | |
2016年 | |
2018年 | |
2020年 | |
2022年 | |
年份 | 項目 |
2009年 | |
2010年 | |
中國活字印刷術 | |
2011年 |
年份 | 項目 |
2012年 | |
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日展會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當前,隨着經濟的全球化和社會的現代化,中國文化遺產生存環境漸趨惡化,保護現狀堪憂。為進一步加強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遺產日”。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類和非物質類。物質類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等可移動文物;以及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非物質類包括:口頭傳統、民俗活動和禮儀節慶、傳統手工藝等以及與此相關的文化空間。政府希望通過設立“文化遺產日”,使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全面加強。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較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效保護;保護文化遺產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2016年9月,國務院批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10]
文化遺產日 | ||
日期 | 屆次 | 主題 |
2006年6月10日 | 第一屆 | 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 |
2007年6月9日 | 第二屆 | 保護文化遺產,構建和諧社會 |
2008年6月14日 | 第三屆 | 文化遺產人人保護,保護成果人人共享 |
2009年6月13日 | 第四屆 | 弘揚民族文化,延續中華文脈 |
2010年6月12日 | 第五屆 | 文化遺產,在我身邊 |
2011年6月10日 | 第六屆 | 依法保護,重在傳承 |
2012年6月9日 | 第七屆 | 文化遺產與文化繁榮 |
2013年6月8日 | 第八屆 | 人人都是文化遺產的主人 |
2014年6月14日 | 第九屆 |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
2015年6月13日 | 第十屆 | 保護成果 全民共享 |
2016年6月11日 | 第十一屆 | 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
2017年6月10日 | 第一屆 | 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 |
2018年6月9日 | 第二屆 | 多彩非遺,美好生活 |
2019年6月8日 | 第三屆 | 非遺保護,中國實踐 |
2020年6月13日 | 第四屆 | 非遺傳承進萬家 健康生活你我他 |
2021年6月12日 | 第五屆 | 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享 |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第一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於2010年10月在山東濟南舉辦;
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於2012年9月在山東棗莊舉辦;
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於2018年9月在山東濟南舉辦;
[29]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於2020年10月在山東省濟南市國際時尚創意中心舉辦。
[30]
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題展
由文化部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承辦的中國“文化遺產日”大型專題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於2007年6月18日閉幕。
這次展覽於2007年6月8日開幕,分為年畫、剪紙、皮影、木偶、染織5個專題,共展出來自全國各地的1400餘件作品。展覽通過展板、實物、現場製作和表演等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保護成果。
展覽期間,時任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温家寶,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也參觀了展覽。展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截至展覽閉幕,超過10萬人參觀了這次展覽。豐富多彩的展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精彩現場展示為廣大觀眾呈現了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彩盛宴。
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活動
2021年5月18日,浙江省德清縣舞陽街道紀工委、長春村婦聯、計生協聯合上柏幼兒園開展了“學非遺,傳清風”的活動。活動中志願者們手把手教孩子們製作家風主題的瓷板畫、國畫、泥塑等手工作品。通過家風傳承啓迪思想、塑造心靈,培養心智,將良好的習慣自覺地踐行在日常生活中。
[48]
[56]
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非遺代表項目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貢燈會
自貢燈會
[51-52]
,四川省自貢市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53-54]
據史籍記載,唐宋時自貢地區已逐步形成新年燃燈、元宵前後張燈結綵的習俗。自貢地區燈會的成型是在明清時期,逐漸衍展為具有相對固定的內涵、並在特定的時段進行的並有一定傳承線路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動。
[55]
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説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鳳陽花鼓主要分佈於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其曲藝形態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鼓和小鑼伴奏,邊舞邊歌。歷史上藝人多以此為出門乞討的手段,鳳陽花鼓因此而傳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間,許多文人的詩文記錄了鳳陽花鼓表演時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清中期以後,舞蹈因素逐漸從民間的鳳陽花鼓中淡出,僅剩下唱曲部分,分為“坐唱”和“唱門頭”兩種形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嘉善田歌
嘉善田歌是吳歌的一個品種。 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是過去勞動者尋求慰藉、抒發思想感情的歌聲。田歌有獨唱、對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見的是把當地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編成長篇,到處演唱。田歌的曲調有“滴落聲”、“大頭歌”、“羊早頭”、“落秧歌”、“平調”、“急急歌”、“小快板”等。
田歌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宋代,郭茂清編的《樂府詩選》 “吳聲歌曲”中就收有嘉善田歌。十二月花名體的《五姑娘》是嘉善田歌的代表作,這是一首以發生在清朝咸豐年間嘉善洪溪鄉塘東村的一個真實愛情故事的敍事田歌。1955年初,以沈少泉等7人組成的一個田歌班曾演唱《五姑娘》參加浙江省第一屆民間間音樂舞蹈會演,獲得演出獎。
“嘉善田歌”是江南地方文化中的極具個性色彩的優秀民歌品種,清亮優美,富有江南水鄉韻味,是一份寶貴的民族音樂文化遺產。嘉善田歌作為嘉善本土優秀文化遺產,在歷史文化價值上,特別是在音樂價值上佔有特殊的地位。
嘉善田歌歷史悠久,主要流傳地區是嘉善縣及其臨縣,是江南吳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種,唱腔清亮優美,有滴落聲、落秧歌、埭頭歌、羊騷頭、急急歌、平調等多種曲調,時而平穩流暢,時而悠揚高亢,時而急如口語。嘉善田歌產生於勞動,產生於生活,因而不同的田歌曲調有其不同的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嘉善田歌的演唱方式有獨唱、對唱、齊唱、聯唱等。嘉善田歌十二月花名《五姑娘》已在民間傳唱上百年,曾被改編成越劇、舞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在舞台上展現。
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
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着巨大的影響。崑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崑腔及其戲劇結構(旦、醜、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劇種所借鑑。《牡丹亭》、《長生殿》成為傳統的保留劇目。崑曲表演用鑼鼓、絃索及笛、簫、笙、琵琶等管絃和打擊樂器伴奏。崑曲的舞蹈動作主要分作兩類,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中國海南省黎族人民創造的一種紡織技藝,它集紡、染、織、繡於一體,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人民從小就學習扎染經紗布、雙面繡、單面提花織等紡織技藝。人們通過口傳心授,傳授技能。黎族人民僅憑自己的豐富想象力和對傳統樣式的瞭解來設計紡織圖案。在沒有書面語言的情況下,這些圖案便成為黎族歷史、文化傳奇、宗教儀式、禁忌、信仰、傳統和民俗的記錄者。
這些圖案還對海南島的五大方言進行了區分。黎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場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一些宗教儀式和各種節日,特別是婚嫁場合。每逢這些重要日子,黎族人民都會為自己設計服裝。作為黎族文化的載體,黎錦的傳統紡織技藝是黎族文化遺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近年來,掌握織、繡技藝的人數急劇減少,黎錦的傳統紡織技藝正瀕臨滅絕,亟需給予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麥西熱甫
麥西熱甫廣泛流傳於新疆,由於地域不同,表現出來的形式豐富而又多樣,是實踐維吾爾人傳統習俗和展示維吾爾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藝、戲劇、雜技、遊戲、口頭文學等的主要文化空間,是民眾傳承和弘揚倫理道德、民俗禮儀、文化藝術等的主要場合,是維吾爾傳統節慶、民俗活動的重要部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木活字印刷術
木活字印刷術曾在温州地區普遍存在。由瑞安平陽坑鎮東源村王姓家族傳承的木活字印刷術已成為中國完整保留和仍在使用的極少數地方之一,迄今已有800多年曆史。它完全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傳統工藝,是活字印刷術源於中國的實物明證,堪稱古代印刷術的活化石。
非物質文化遺產羌年
羌年是中國四川省羌族的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慶祝活動。節日期間,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禱繁榮,在釋比(神父)的細心指引下,村民們身着節日盛裝,舉行莊嚴的祭山儀式,殺羊祭神。然後,村民們會在釋比的帶領下,跳皮鼓舞和薩朗舞。活動期間,釋比吟唱羌族的傳統史詩,人們則唱歌、喝酒,盡情歡樂。新年之夜,每個家庭的一家之主會主持祭拜儀式,獻祭品和供品。由於人們的遷徙活動日益頻繁、年輕人對羌族傳統文化的興趣不斷減弱,加之外來文化的衝擊,慶祝羌歷新年的人越來越少;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毀了許多羌族村莊,羌族人民聚集區遭到嚴重破壞,羌歷農曆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狀態。
非物質文化遺產石灣陶
“石灣公仔”為代表的石灣陶藝品,是嶺南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早在明清時期就享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歷經千百年的傳承和錘鍊,石灣陶藝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深受國內外人士喜愛和讚賞。石灣公仔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石灣陶藝如何才能突破區域性限制,這引發了許多文化人士的思考。人們認為,石灣陶藝需要注入“新鮮血液”,應突破以往千篇一律的題材,與社會市場需求接軌。
[39]
非物質文化遺產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帶尖底古海船的統稱。其船上平如衡,下側如刀,底尖上闊,首尖尾寬兩頭翹,全身上下藴藏着美的因素,散發出誘人的魅力。而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為互不相通的艙區,艙數有13個,也有8個。這一船舶結構是中國在造船方面的一大發明,它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遠航的安全性能。漳灣福船承其衣缽,特徵鮮明,一脈尚存。如今,它已是一種瀕將消亡的民間手工技藝,需要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蕪湖鐵畫
蕪湖鐵畫(1張)
鐵畫的製作起源於宋代,盛行於北宋。清代康熙年間,安徽蕪湖鐵畫才自成一體,並逐漸享譽四海。
鐵畫是以鐵為墨,以砧為硯,以錘代筆鍛制而成。鐵畫的品種分為三類:一類為尺幅小景,多以松、梅、蘭、竹、菊、鷹等為題材,這類鐵畫襯板鑲框,掛於粉牆之上,更顯端莊醒目。第二類為燈綵,一般由4至6幅鐵畫組成,內糊以紙或素絹,中燃銀燭,光彩奪目,動人神魄。第三類為屏風,多為山水風景,古樸典雅,蔚為壯觀。
蕪湖鐵畫以錘為筆,以鐵為墨,以砧為紙,鍛鐵為畫,鬼斧神工,氣韻天成。蕪湖鐵畫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技藝高超著稱於世。鐵畫始於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間,由蕪湖鐵工湯天池與蕪湖畫家蕭尺木相互砥礪而成,已有340多年曆史。蕪湖鐵畫源於國畫,具有新安畫派落筆瘦勁簡潔、風格冷峭奇倔的基本藝術特徵,是純手工鍛技藝術。它以鐵為原料,經紅爐冶煉後,再經鍛、鑽、抬壓焊、銼、鑿等技巧製成。既具有國畫的神韻又具雕塑的立體美,還表現了鋼鐵的柔韌性和延展性,是一種獨具風格的藝術。
蕪湖鐵畫曾參加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匈牙利布達佩斯造型藝術展,並赴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亞、沙特、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1959年~1960年老藝人儲炎慶和幾位弟子製作的大型鐵畫《迎客松》、《梅山水庫》和鐵書法《沁園春·雪》等作品佈置在人民大會堂。蕪湖鐵畫歷經了340多年的承傳和發展,在傳統形式的尺幅小景、畫燈、屏風基礎上,又創有立體鐵畫、盆景鐵畫、瓷板鐵畫和鍍金鐵畫,形成了座屏、壁畫、書法、裝飾陳設和文化禮品等五大系列二百多個品種,以其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和魅力,在藝壇獨樹一幟。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蕪湖鐵畫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安徽省蕪湖市的楊光輝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非物質文化遺產越劇
越劇是中國傳統戲曲,是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有“第二國劇”之稱。從田間地頭到世界舞台,從單一唱腔到多種流派,從傳統演繹到現代創新。100多年來,越劇以多元化的呈現方式遍佈鄉村老戲台、都市大劇院,更漂洋過海走出國門。
[40]
2021年,在第二十屆嵊州·中國民間越劇節期間,嵊州市發起組建“推動越劇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工作聯盟”,發佈《推動越劇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工作聯盟倡議》(以下簡稱《倡議》),意在推動越劇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倡議》共涉及深化共識、展現價值、有序保護、活態傳承、傳播文化、聯合行動、共同發聲、優化生態等八項內容,旨在進一步加強越劇對於促進世界文化發展的獨特價值,共同推動越劇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工作。
[41]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
中國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是採用原木材料,使用傳統木建築工具及手工技法,運用“編梁”等核心技術,以榫卯連接並構築成極其穩固的拱架橋樑技藝體系。木拱橋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師傅指揮,其他木匠操作來完成。木匠的建造工藝按照嚴格的程序,通過師傅對學徒的口傳心授或是作為家族手藝而代代相傳。這些家族在木拱橋的修造、維護和保護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傳統工藝的載體,木拱橋既是傳播工具,也是傳播場所。它們是當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場所,人們在木拱橋上交流信息、開展娛樂活動、舉行祭拜儀式,從而加深了感情,凸顯了文化特徵。城市化進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築空間不足等因素威脅到了木拱橋工藝的傳承與存活,使這一傳統技藝有所流失。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刺繡
刺繡 ,古代稱之為針繡,是用繡針引綵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屬於"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刺繡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中國的手工刺繡工藝,已經有2000多年曆史了。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至周代,有“繡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繡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繡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繡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繡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繡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產了蘇繡、粵繡、隴繡、湘繡、蜀繡,號稱“五大名繡”。此外還有顧繡,京繡、甌繡、魯繡、閩繡、汴繡、漢繡、麻繡和苗繡等。
刺繡保存難度較大,正因如此,古代刺繡的價值遠超過其它收藏品。清代刺繡保存的大多數顏色脱落,變色,或者已經開始腐爛,現存的保存較好的刺繡為甘肅民間藏品《福祿壽》,市面上常見的清代刺繡大部分變色,繡工較粗,構圖簡單,但是《福祿壽》長260cm,寬110cm,如今保存完好,顏色鮮豔 ,繡工精細,人物栩栩如生,屬名家繡品,此藏品曾用於民國總統府過節或壽辰時的中堂。此類繡品極其少見,除了有較高收藏價值,還有很深的文化底藴,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流程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建立檔案的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傳達的文化信息記錄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將其納入到檔案系統中,運用檔案學理論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實施檔案化的管理和保護,以使作為文化和記憶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應有的關照和重視。
建檔流程
(I)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和收集
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保護工作首先需要從普查工作開始,瞭解該地區非遺分佈現狀、形態、載體、展示方式等特徵,保管和現存情況、歷史背景和傳承情況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數散存於民間,其收集工作相較於傳統檔案的收集工作更加複雜與困難,必須運用徵集、接收、史料挖掘、代存、購買等多途徑多渠道開展收集工作。
(II)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鑑定
非遺資源具有自身的特性,歷史沿革帶來的衝擊,及相關的自然、社會、人文環境變化帶來的建檔保護方面的問題,是檔案管理者面對的空前的挑戰。首先,在非遺檔案界定領域,必須結合本學科的鑑定理論,又要根據鑑定對象的不同特點有所變化。非遺檔案鑑定工作的基本原則:全面性原則。歷史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效益性原則。
(III)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
非遺檔案的整理工作主要是指分類和整理工作。分類和整理是相互伴隨着進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分類。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全宗的分類和全宗內檔案的分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整理。非遺檔案整理除沿用檔案學本學科的基本理論之外,可參照系統論的相關原則,根據非遺檔案內部之間有機的、系統的聯繫組建為可進行信息交換和數據挖掘價值的資料庫,具體來説,非遺檔案的整理應遵循以下原則:保持有機聯繫的原則。動態整理的原則。分級整理的原則。
(IV)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歸檔
非遺的歸檔工作包括檔案的存儲和著錄,是對非遺資源實施物化的過程,將活態易逝的記憶轉化為可永久保存的固化記憶,使記憶外化的過程。一方面,必須注重對傳承人的建檔。建議對傳承人進行“跟蹤式”的調查,對傳承人個人、家族信息和傳承人項目保護的過程,以及傳承歷史脈絡、歷史背景和當前開展的教育活動,不間斷地進行記錄;另一方面,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的原始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包括:各種文字材料、申報過程中的項目補充材料、以及相關的訪談稿件等。
(V)非遺檔案的保管
非遺檔案的保管是最終實現相關資料的檔案價值的最重要的一環,非遺檔案由其自身的特殊性,如非物質性,動態性,活態性和交流性等因素,在日常保管工中與其他類型的檔案有着較大的差異,因此必須重視和加強管理。保管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是指檔案管理工作中的基本環節之一,廣義是指涉及檔案主體及相關管理工作的所有部門和工作環節的總稱。這裏使用的是狹義的概念。非遺檔案以多種類型、多種載體存在,且始終處於變化的社會發展環境中,因此其保管工作比普通檔案保管工作更顯複雜。
(VI)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開發
非遺檔案是檔案資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亟需建立非遺檔案來開展保護。由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依附性,導致其極易失傳,非遺大規模傳播或展演的機會較少,可以通過影音等途徑打破非遺保護的困境。
(VII)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
一般紙質和電子檔案提供的社會服務主要有查閲、複製、展覽等類型,非遺檔案其形式多種多樣,它的可利用途徑也比較豐富,如:非遺檔案查閲服務。非遺檔案展覽。非遺檔案編研。
(VIII)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傳播
非遺資源是中國重要的優秀文化,在文化傳承和民族智慧的延續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價值,因此,對其進行建檔保護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是要對其進行廣泛傳播,將優秀的文化在中國以及世界範圍得到共享和利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於2011年6月1日起實施。
[35]
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保護
伴隨着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工業化生產開始更加深入的與現代生活相融合。伴隨着科技這個在人類歷史漫長演進過程中,出現時間晚卻影響最為深廣的一個重要力量。強勢的介入人類的生活,尤其是在生產領域,取代了人力勞動,使大量的技藝轉變為一個個技術指標,大規模機器的流水線式生產,讓過去需要人工精細打磨、代代傳承的許多技術,都成為科技參數中可以精確計量,分毫無差的數字堆積。但是,還有很多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其特質很難通過科技手段複製,也無法用科學數字丈量,但是伴隨着人工耗費太大而市場需求的降低,生存已經岌岌可危,不得不面對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甚至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經徹底地消失了。
[43]
因此,用影像記錄下正在面對巨大考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那些珍貴的手藝、藝術形式能夠用影像保存下來。但是這種影像的記錄,不應當僅僅是監控攝像頭式的拍攝,也不能如同拍攝劇情片那樣,通過情節的設計、人物的造型、故事的編排、場景的構造,打造出高潮迭起的、吸引眼球的片子。既要保留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又要具有觀賞性,因此,對於採用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便非常值得研究。
[43]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導方針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原則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
隨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開始放棄了原始的生活方式,那些代表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非物質漸漸湮滅在了歷史的邊緣,下面就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談幾點看法。
一、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關係一個民族的文化與精神的傳承,較之有形遺產而言,如指間之沙,稍有不慎,就會流失於指縫。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記錄着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歷史,凝結着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別是那些歷史上沒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或是創立較晚的眾多少數民族,他們的歷史,則是在創世神話中表述,在民間傳説中記載,在羣眾口頭上流傳。民族傳統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傳統文化的消失,便意味着一個民族的解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傳承、發展是民族處在大的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重要而又急迫的問題,因為這些文化消失後就不可再生了。100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流失嚴重。樓蘭古城最完整的資料不在中國,而是在大英博物館;敦煌文書最完整的不是在中國,而是在日本;最早出現的湖南灘頭年畫是在德國和日本的收藏家那裏發現的。中國有很多歷史檔案及國寶外流,歷史上有,當代仍不斷髮生。
二、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
歷經數千年而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它長期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受歷史條件、經濟形態、生產、生活方式及羣眾思想觀念的侷限,必然要打上某一時代與階級的烙印,其中既有金礫玉石,亦有殘渣敗絮;既是精神動力,亦是沉重的包袱。在對其研究時,首要的是要分清這兩種界限。對其金礫玉石及精神力量,要使之發揚光大,給予繼承並創新;對其殘渣敗絮、沉重包袱,必須棄之不惜,堅決甩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要採取多學科交叉綜合性的研究方法。比如將考古發現的青海大通縣上孫專寨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有舞蹈造型的彩陶,與仍在陝北安塞地區流傳的民間剪紙“抓髻娃娃”相比較,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證明了人類在童年時期所創造傳統文化藝術,歷經幾千年到當代仍有着強大的生命力,並給現代藝術以深遠的影響。再如湖南侗族學者林河老先生,他將文學典籍中記載的屈原的《九歌》與沅汀地區的民俗,加以比較考證,寫出論著《九歌與沅汀民俗》。書中運用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民俗風情資料,證實了流傳在沅湘間的巫歌巫舞,是屈原《九歌》的活化石,提出了《九歌》即《神歌》的論斷,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強烈的共鳴。有學者稱之“是打開楚辭寶庫的一把金鑰匙”。
三、創造保護、傳承、發展良好氛圍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藴,構成了有別於其它城市的特色與風格。隨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行動的啓動,全球性的保護、珍視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掀起熱潮。包括中國“崑曲”、“古琴”等凝聚中華文化特質的古老藝術在內,多種世界各地的民間藝術均已登上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名錄”。然而,申遺不等於保護,僅僅是申遺,遠遠不夠,重要的是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能像文物一樣被保護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死的,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意義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羣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繫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是國家在21世紀初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國及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藴藏狀況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普查所得的資料和數據,作為全面分析國情的重要資料之一,是國家或地區主管機構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國策的重要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又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地保護,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的基礎。因此,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對全國各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進行的普查,無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還是對國情的調查,都具有重要意義。
[36]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導原則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要充分尊重民眾的創造性,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為普查的指導原則。所謂全面性,即在普查和採集過程中,要避免教條主義和機械主義,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史觀為指導,堅持全面調查和採錄。所謂代表性,即在普查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對一切民間文化現象平均使用力量,要善於發現一個地區的範圍內,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類型、哪些民俗現象是有代表性的,抓住了這些,就抓住了主流的或主要的東西。因此,代表性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抽樣調查的性質。所謂真實性,即按照民間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現形態,真實地、不加修飾地將其記錄和描述下來,更不要以自己的想象或憑自己的知識和愛好去篡改民間文化作品。只有把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三者結合起來、統一起來,符合這“三性原則”的普查和採錄成果,才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內容
凡具有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在普查和保護之列。主要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戲曲、曲藝、雜技、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商貿、副業等)、消費習俗、人生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傳統體育與競技和傳統醫藥等類別。
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扶貧
編輯我國文化聚力、文化張力、文化實力,隨着“十三五”規劃的順利完成,所彰顯出的文化自信體現於十三屆五中全會公報中。這種文化自信,有一個重要的標誌是,廣大貧困地區和貧困羣眾逐步樹立起來的文化自信,樹立起貧困地區的文化自信、貧困羣眾的文化自信,將使中國文化自信更加完整、底氣更足。
[47]
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
國務院扶貧辦會同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聯等有關文化部門和相關企業,通過非遺保護傳承、文藝文化宣傳等形式與脱貧攻堅融合。2018年,國務院扶貧辦和文旅部聯合印發了《關於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通知》,正式啓動推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支持各地以傳統工藝為重點,支持各類文學藝術創作為載體,依託非遺項目,設立了一批特色鮮明、帶貧作用明顯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2019年,又印發了《關於推進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的通知》,進一步強化了政策扶持,將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納入產業、就業等各項扶貧政策支持範圍,按照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遴選程序和標準,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研培學員中,遴選一批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加大扶持力度,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脱貧。
[47]
非物質文化遺產問題
在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貧困人口覆蓋範圍還不夠大;如,一些地方,對於本地區非遺所藴含的文化內涵挖掘不足;再如,傳統工藝等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足,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認真研究、解決,以此推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持續壯大,在鞏固拓展脱貧成果,在鄉村振興中繼續發揮作用。
[47]
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評論
編輯韓國媒體曾報道稱,韓國擬將暖炕技術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言論引起了中國網友的熱議,不少網友建議和呼籲有關部門把與暖炕技術類似的火炕技術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此,著名社會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夏學鑾表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能夠提升自己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能夠把自己的文化、文明推向世界,它本身的文化遺產當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如何讓世界接受自己的文化,如何能夠有效地完成價值輸出。就文化遺產而言,更重要的在於他對於文化創新的促進和推動,而非相反。工夫不應該都放在申請非遺上,更重要的還是如何從遺產中得到創新的資源和動力,有遺產能夠促進創新,而不是阻礙。如果因為遺產而阻礙了創新,那就得不償失了。申請非遺只是開發和保護文化遺產的一種方式,而且,保護更加重要,現實的問題是,很多人可能過於重視申請,而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上做得不夠。”
[37]
當前世界中,文化發展的趨勢,一方面是全球化日益明顯,這和人類普遍的文化和價值更容易獲得認同有關。另一方面,地方性的文化也越來越被重視,因為地方性文化的獨特性,對於整個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多元性、豐富性都有着重要的貢獻。
[37]
- 參考資料
-
- 1.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百家號 新華視線.2020-12-21[引用日期2021-02-17]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6-05-20[引用日期2021-02-17]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2-16]
- 4.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1-06-09[引用日期2021-02-17]
- 5.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4-12-03[引用日期2021-02-17]
- 6. “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百家號 澎湃新聞.2020-12-17[引用日期2021-02-11]
- 7. 意大利披薩入選聯合國非遺名單,200萬人請願支持傳世絕技 .澎湃網[引用日期2017-12-16]
- 8. 名錄搜索列表頁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非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引用日期2021-02-17]
- 9. 名錄搜索列表頁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非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引用日期2021-02-17]
- 10. 2017年文化遺產日主場洛陽 聚焦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 .人民網.2017-05-25[引用日期2021-02-12]
- 11. 中國迎來首個文化遺產日 文化遺產保護怎堪憂 .華夏經緯網.2006-06-10[引用日期2021-02-12]
- 12. 文化部關於2007年“文化遺產日”期間 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活動的通知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2018-11-05[引用日期2021-02-12]
- 13. 2008年文化遺產日主題公佈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非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2008-04-28[引用日期2021-02-12]
- 14. 文化部公佈2008年文化遺產日活動安排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非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2008-06-12[引用日期2021-02-12]
- 15. 2009年中國記憶 中國文化遺產日特別節目 .CCTV節目官網[引用日期2021-02-12]
- 16. 2010·中國第五個文化遺產日 .雅昌藝術網[引用日期2021-02-12]
- 17. 2011年文化遺產日"依法保護 重在傳承"活動開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1-06-10[引用日期2021-02-12]
- 18. 文物局召開2012年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發佈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2-03-29[引用日期2021-02-12]
- 19. 2013"文化遺產日" "非遺"活動主題已確定 .人民網.2013-06-03[引用日期2021-02-12]
- 20. 2014年文化遺產日主題和口號發佈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4-04-21[引用日期2021-02-11]
- 21. 2015年中國文化遺產日主題:保護成果 全民共享 .華夏經緯網.2015-06-03[引用日期2021-02-12]
- 22. 2016年中國文化遺產日: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中國新聞網.2016-06-11[引用日期2021-02-12]
- 23. 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了 | 保護傳承國家“瑰寶”,看看總理怎麼説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7-06-10[引用日期2021-02-12]
- 24. 非遺保護 中國實踐——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大幕拉開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非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2019-05-31[引用日期2021-02-12]
- 25. 【多彩非遺盛宴】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廣東省主場系列活動在汕頭市隆重啓動 .百家號 人民日報網.2018-06-10[引用日期2021-02-12]
- 26. 2020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非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2020-06-13[引用日期2021-02-12]
- 27. 第三屆非遺博覽會10日開幕 山東17市非遺項目齊亮相 .鳳凰網山東.2014-10-10[引用日期2021-02-17]
- 28. 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閉幕 參與人數創新高 .新浪山東.2016-09-25[引用日期2021-02-17]
- 29. 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9月濟南開幕 引入電商“購”方便 .新華網.2018-08-21[引用日期2021-02-17]
- 30. 非遺助力精準扶貧!第六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將於10月23日在濟南開幕 .人民網.2020-10-21[引用日期2021-02-17]
- 3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冊)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非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引用日期2021-02-17]
- 32.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收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21-02-11]
- 33.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收錄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2019-06[引用日期2019-12-15]
- 34. 名錄搜索列表頁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非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引用日期2021-02-19]
- 35.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1-02-26[引用日期2021-03-14]
- 36. 合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文藝教育 促進傳統文化傳承 .中國文明網[引用日期2017-06-01]
- 37. 北大教授:文化遺產不是古董 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4-03-20]
- 38. 教科文組織設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聯合國新聞.2008-11-04[引用日期2021-02-28]
- 39. 石灣陶藝成投資“窪地” 珍品見證嶺南特色文化 .南方日報.2013-06-24[引用日期2021-03-24]
- 40. 越劇誕辰115週年:推動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華夏經緯網.2021-03-29[引用日期2021-03-30]
- 41. 嵊州市發起越劇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工作 .浙江在線.2021-03-29[引用日期2021-03-30]
- 42. 【中國共產黨的“十萬個為什麼”】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什麼是世界最多的?-中新網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1-04-05]
- 43. 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研究--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2019-08-06[引用日期2021-04-06]
- 44. 宋麗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的問題解析與體系重構:國家圖書館學刊,2014:87
- 45.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70
- 46.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開展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的通知 .文化和旅遊部官網.2021-04-01[引用日期2021-05-08]
- 47.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鞏固拓展非遺扶貧成果--文旅·體育--人民網 .人民網.2021-05-20[引用日期2021-05-21]
- 48. 德清:學非遺傳清風 .浙江在線.2021-05-20[引用日期2021-05-21]
- 49. 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詞審定委員會成立 .光明日報 - 文章[引用日期2021-12-12]
- 50. 泰南諾拉舞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央視新聞[引用日期2021-12-16]
- 51. 自貢燈會5上《新聞聯播》 中國燈城愈發璀璨奪目 - .自貢網 - 在這裏,讀懂鹽都[引用日期2022-05-06]
- 52. 燈會(自貢燈會)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非遺[引用日期2022-05-06]
- 53. 燈會起源— .自貢燈會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22-05-06]
- 54. 自貢燈會 .自貢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05-06]
- 55. 自貢燈會的沿革與發展 - .自貢網 - 在這裏,讀懂鹽都[引用日期2022-05-06]
- 56. 陳剛、曾鳴:自貢景物志之——自貢燈會 - .自貢網 - 在這裏,讀懂鹽都[引用日期2022-05-06]
- 57.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 .網易新聞.2022-12-30[引用日期2022-12-30]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