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

鎖定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是一種具有製作性、技能性和藝術性傳統手工藝,製作與技能性主要表現於原料配製、成型裝飾、高温燒成等方面。 [1] 
2009年9月,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全球首個入選“非遺”的陶瓷類項目。 [2-3] 
中文名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
外文名
The traditional firing technology of Longquan celadon
遺產級別
國家
遺產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陶瓷類
所屬地區
浙江省龍泉市
遺產編號
Ⅷ-9
申報日期
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
浙江省龍泉市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遺產簡介

據有關資料顯示,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陳腐和練泥;器物的成型、晾乾、修坯、裝飾、素燒、上釉、裝匣、裝窯;最後在龍窯內用木柴燒成。在原料選擇、釉料配製、造型製作、窯温控制方面,龍泉青瓷均具有獨特的技藝。龍泉青瓷燒製技藝服務人類生活,其成品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陳設瓷、裝飾瓷、茶具、餐具等,是燒製技術與藝術表現的結合。龍泉窯燒製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寧靜,是中國古典審美情趣的表現。 [2]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歷史溯源

龍泉窯始於西晉北宋時已初具規模,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制瓷技藝登峯造極,梅子青、粉青釉達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傳統龍泉窯中的哥窯官窯汝窯定窯鈞窯等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龍泉窯的青瓷技藝推動了各地瓷窯的發展,從南宋至明代,福建、廣東沿海和江西一帶的瓷窯紛紛燒造出類似龍泉青瓷的產品。
龍泉窯青瓷在國外也有重大影響,宋元時期就大量出口,陳橋驛在《龍泉縣地名志序》中説:“從中國東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和東非沿海,無處沒有龍泉青瓷的蹤跡。”龍泉青瓷在宋元時達到高峯,明代生產規模不減,但質量下降,至清代逐漸衰落,晚清後曾一度停燒,僅有少數窯口從事仿古生產。
龍泉青瓷的歷史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後期到南宋、元明。
五代到北宋早期
三國兩晉時期,老百姓利用本土優越的自然條件,吸取越窯和甌窯的制瓷技術與經驗,開始燒製青瓷。這一時期的青瓷作品製作粗糙,窯業規模也不大。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吳越國的統治者為了俯首稱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計其數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如此龐大的生產數量致使越州窯場無力承擔,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龍泉窯便以擔負這樣一個“和平”的貢器使命換來了它本身發展的契機。龍泉窯業初具規模,燒製青瓷技術已有相當水平。加上越窯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一批優秀的瓷匠陸續在龍泉安家落户,龍泉窯產品的質量得以迅速提高。
這一時期的龍泉窯器皆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為灰白色,少數灰黑色。胎壁薄而堅硬,質地堅實、細密。龍泉窯的制瓷作坊大多數建造在河流或溪溝兩旁的山麓上。窯匠們在山的緩坡上建龍窯,窯旁小塊平地造作坊和住宅,窯和作坊連在一起,佈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樹木,附近有瓷石礦,生產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與河流,既可為作坊提供工業用水,又可通過船筏等水上運輸工具將產品運往銷售地。從五代到北宋中期,龍泉一躍成為江南第一名窯。那些被無數人所吟詠贊嘆的“秘色瓷”,也正是龍泉青瓷演繹它美輪美奐傳奇的開始。
北宋後期到南宋
南宋可謂龍泉窯的黃金時期,青瓷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北宋覆滅後,北方人大量南遷,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窯、定窯等名窯又被戰爭所破壞,甌窯和越窯也相繼衰落。到南宋晚期,由於北方制瓷技術的傳入,龍泉窯結合南藝北技,創造了中國青瓷史上的頂峯。
這一時期,龍泉窯出現了一種碧玉般的厚釉瓷。厚釉瓷分黑胎和白胎兩類。南宋統治者為解決財政困難,鼓勵對外貿易,於是龍泉青瓷就藉海上貿易興起之利,從海路大量出口,行銷世界各國,成為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日本陶瓷學者三上次男把這條運輸瓷器的海上航路譽為“陶瓷之路”。對外貿易產生的大量需求帶動了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湧現,產品燒製技術質量不斷提高。
南宋末期,龍泉窯進入鼎盛時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燒製成功,巧奪天工,在中國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粉青、梅子青是公認的青瓷釉色的巔峯,它不僅意味着龍泉窯制瓷技術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了更豐富的審美意藴。南宋龍泉窯很多器皿的新造型都是傳承古代青銅器演變而來的,如尊式瓶、鼎式爐等。人們在審視這些玲瓏雋秀的南宋龍泉窯青瓷時不免要發出驚歎,它們身上帶着太多官窯器的影子。官窯作為一種壟斷,絕對不允許民間仿製,龍泉青瓷與官窯器的相似恰好説明了它受到了官窯器的影響。雖然尚未找到南宋龍泉設立官窯的明確記載,但種種跡象表明,宮廷很可能派遣了技術人員和官僚在龍泉等地監製“貢器”。
南宋時期,龍泉青瓷的製作已達到登峯造極的地步,其釉色追求一種青碧玉般的情調和效果。後來這種青瓷傳入朝鮮,影響到高麗青瓷。日本人稱之為砧青瓷,並大量仿造成。在歐注入龍泉青瓷叫做“雪拉同”(Seladon)。此名字有着一段富浪漫色彩的傳説。17世紀初,法國作家雨費寫了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説,是法國最愛歡迎的讀物之一。後來這個小説被改為戲劇,搬上舞台,上演後轟動一時。演出時,劇中的牧童雪拉同穿着一件像海水樣碧綠,像青天一樣美麗的青色外衣,逗人喜愛。而來自遙遠東方充滿神秘感的中國龍泉青瓷,也是轟動一時的藝術品,許多貴族對它的喜愛幾乎達到着迷的程度,人們很想給它起個最能表達那種狂熱感情的名稱。恰好龍泉青瓷的色調和牧童所穿的衣裳相似,因而人們就把“雪拉同”贈給龍泉青瓷,歐洲人還是把龍泉青瓷叫成“雪拉同”。
元明
或許元代統治者欣賞不了那種精緻細膩的藝術,但瓷器仍然是貴族生活不可或缺的點綴。元代的龍泉窯依然為宮廷和貴族燒製瓷器,龍泉窯出現的八思巴文瓷器,便是一個力證。元代的龍泉窯瓷器在風格上更是煥然一新。其實元代的蒙古統治者不是單方面地被漢文化所同化,蒙古鐵騎在征服一個王朝的同時也帶來了草原的大氣與粗獷。加上元代統治者繼續奉行對外貿易政策,使龍泉青瓷生產規模在元代繼續擴大,窯址和產品的數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產品品種增多,遠銷國外。
1975年至1977年,在韓國西南部的新安海底發現一艘元代沉船,打撈出1萬多件瓷器,其中龍泉青瓷佔了9000多件,可見龍泉青瓷在元代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
元后期,隨着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劇,嚴重影響着青瓷的生產。此時青瓷器的胎骨逐漸轉厚,且較粗糙,多數瓷窯在坯體成型以後未經很好修整,釉層減薄,器皿釉色青中泛黃,造型也不及以前優美。而明代龍泉窯青瓷是在元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殘片中仍可看出元代器物的影子。
到了公元1403年至1424年(明永樂)和1426年至1435年(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海外貿易促進青瓷生產。此後,青花瓷興起,加之中國航海事業衰落,海上貿易之路變為西方殖民者侵略之路。明王朝實行海禁,青瓷外銷量鋭減。龍泉窯窯口紛紛倒閉,改燒民間通用青瓷,造型、燒製都不及以前精緻。但是,明代龍泉窯也有精品的存在是不容否認的。對照同時期的景德鎮官窯器不禁豁然開朗,兩者在造型紋飾上的不謀而合正昭示着這類龍泉窯青瓷器的正統身份。
到了清朝,龍泉窯窯場所剩無幾,產品胎質粗糙,釉色青中泛黃。燦爛的龍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但是,大明處州龍泉官窯,這個被歷史遺忘湮沒了很久的奇蹟終究在種種機緣巧合之下,被撥開塵土,重見天日。 [3]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藝術特色

龍泉青瓷傳統上分“哥窯”與“弟窯”。哥、弟窯之説來自明人記載:“宋處州龍泉縣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所陶名章龍泉,又名弟窯。章生一之哥窯其兄也。”是否真有兄弟二人,王無可考。但這使龍泉窯形成兩種不同的燒製方法。在南宋中晚期出現了一類黑胎開片瓷器,即所謂哥窯瓷,與著名的官、汝、定、鈞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特點是“胎薄如紙,釉厚如玉,釉面佈滿紋片,紫口鐵足,胎色灰黑”。此類產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開片取勝,因開片難以人為控制,裂紋無意而自然,可謂天工造就,更符合自然樸實、古色古香的審美情趣。另一類胎白釉青,釉色以粉青、梅子青為最,豆青次之,即所指的弟窯,被譽為民窯之巨擘。青翠的釉色,配以橙紅底足或露胎圖形,產生賞心悦目的視覺效果。南宋中晚期起,尤其是在元代,運用露胎的作品大量出現,人物塑像的臉、手、足等,盤類器物內底的雲、龍、花卉等,裝飾獨具神韻。 [3]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技藝相關概念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是以中國浙江龍泉一帶的瓷土、紫金土、石灰石和石英等為原料,以手工拉坯成型技術、家傳配料方法,用窯爐高温(1310℃左右)燒製青瓷的一種傳統手工技藝。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流程特色技術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具體工藝流程有粉碎、淘洗、陳腐、練泥、拉坯、晾乾、修坯、裝飾、素燒、上釉、裝匣、裝窯、燒成等多道工序。具有特色的傳統技術是: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青釉配製技術

制釉的主要原料為紫金土、瓷土、石英、石灰石、植物灰。配製過程是將上述原料分別焙燒、粉粹、淘洗後按比例混合製成釉漿。好的釉配方需要數百次試驗才能成功,多以師徒或家族相傳,秘而不宣。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厚釉裝飾技術

即採用多次施釉的方法,將坯體晾乾、素燒、施釉,然後再晾乾、素燒、施釉,如此反覆三至四次,最後燒製成温潤如玉的厚釉青瓷。青瓷裝飾技法還有刻花、劃花、印花、貼花、剔花、鏤空、捏塑、堆塑、點彩、露胎等。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青瓷燒成技術

龍泉青瓷燒成過程分烘乾、氧化、恆温、還原、高火氧化、降温六個階段。厚釉青瓷燒成難度大,温度偏高或偏低,都達不到如玉的效果。藝人們藉助温度計,結合觀察火焰顏色及其它長年積累的經驗控制燒成温度、時間與氣氛。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載體特徵

龍泉青瓷以鐵作主要呈色劑,釉面基本色調呈青綠色,髮色純正、釉面類玉為目標。龍泉青瓷分哥窯和弟窯兩大類,哥窯青瓷以黑胎開片,弟窯青瓷以白胎不開片,釉色以粉青、梅子青為顯著特徵。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從業者特徵

技藝從業者以家庭作坊式生產、家族式傳承為主,家庭成員為技術骨幹。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傳承的角色

龍泉青瓷行業協會負責青瓷原料和傳統燒製技藝的保護;青瓷博物館是青瓷收藏和技藝展示的中心;上垟鎮“曾芹記古窯坊”為龍窯燒成傳承基地,曾世平為第七代傳人;青瓷大師徐朝興毛正聰為代表性傳承人,在傳藝授徒、窯爐改革、青釉研製、燒成技術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當代青瓷藝人還發明瞭哥弟窯結合、開片控制等新技術。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社會文化功能

龍泉青瓷温潤如玉,具有玉文化的內涵,被譽為人工製造的美玉。中國古代《詩經》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説,將有德之人喻為玉。龍泉青瓷釉色與自然界青綠色調相融合,符合“道法自然”的古典審美理想。
龍泉青瓷不含鉛、鎘等有害物質,被燒製成餐具、茶具、酒具等日用瓷,應用於生活;精美的工藝瓷,陳設於家居;高雅的藝術瓷廣被博物館、鑑藏家珍藏;中國政府把龍泉青瓷作為國禮贈送國際友人。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遺產認同

龍泉青瓷
龍泉青瓷(20張)
龍泉青瓷行業協會及藝人與當地政府共同投資建設青瓷文化園,包括龍泉青瓷始祖廟、青瓷技藝展示區、大師工作室、國際陶藝村等;政府設立青瓷藝術終身成就獎;編輯出版《哥窯與弟窯》、《龍泉青瓷研究》等專著;發展龍泉青瓷為當地的主導產業。龍泉人和青瓷藝人都視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賴以生存的傳統技藝。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