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鎖定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福建省晉江市、寧德市蕉城區地方傳統手工技藝,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以樟木、松木、杉木為主要材料,採用榫接、艌縫等核心技藝,使船體結構牢固,艙與艙之間互相獨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結構形式,在“師傅頭”(閩南地區對主持造船工匠的尊稱)指揮下,由眾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
2008年6月7日,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138;2010年,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3]  2019年11月12日,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4] 
中文名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Ⅷ-138
遺產類型
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
福建省晉江市、寧德市蕉城區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歷史淵源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5張)
泉港海船製造技藝最遲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代的福州和泉州是南方的主要造船基地,造船技術有了明顯的進步。水密隔艙海船製造技藝大約發明於唐代。但還不能證明泉港先民在唐代製造的漁船是否具有水密隔艙海船製造技藝。據《惠安縣誌》記載,最遲在唐神龍、景龍年間,沙格等地已有捕魚業。古代,漁業與造船業的發展史是同步的,有船才能捕魚。這從側面證明,最遲在唐代,泉港先民就掌握海船製造技藝。
宋代泉港所造海船已採用成熟的水密隔艙結構
宋代以後,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在海船中被普遍採用,部分內河船也有采用。宋代,福建與廣州成為海船建造中心,福州、興化、泉州、漳州設有官船廠。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設置市舶司。
1974年泉州灣後渚港出土了一艘宋代遠洋貨船殘體,其艙位保存完好,已具有極為完善的水密隔艙結構。1982年發掘的泉州法石宋代古船,也有水密隔艙結構。以上兩艘古船的發掘無可辯駁地證明:最遲於宋代,泉州所造海船已採用成熟的水密隔艙結構。那麼,泉港能“通異域”和“諸番國”“百粵”之舟自是採用成熟的水密隔艙結構。可見,泉港先民在宋代就掌握了水密隔艙造船技藝。
元明時期泉港海船製造技藝達到鼎盛
元代(庚午年)元宗至順元元年,峯尾黃氏始祖“源修”徙居峯尾半島,建造“開峯府”和“衍澤堂”,開啓了黃氏造船世家的千秋基業。到了明朝時期,泉港的造船技術和造船業都達到了一個階段性的頂峯。圭峯黃氏造船技藝世代相傳聞名遐邇。
清代泉港海船以戰船著稱於世
清朝禁海“遷界”後,泉港海船製造走向沒落。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卻一脈相承。由於清代中後期西方殖民者東侵和朝廷限制,航行東洋和南洋的帆船已為數不多。康熙二十八年(1682年)黃都公受清廷任用為“道憲廈廠軍工匠首領”,連續為鄭成功和施琅造船、修船,並主持監造新戰船事務。
20世紀90年代,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終於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在大海上漸失蹤跡。 [5]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工藝特徵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構造

普遍採用傳統的分格式水密艙結構,隔板下方靠近龍骨處,左右各有“肚臍”兩個,既可排水,又可隔艙防漏。全船首尾依次排序“頭禁、假肚、五肚、官廳、水櫃、尾踏、奔邊、前刊後刊、柴鹽艙、駕駛台”等。船上設置“十二生肖”暗示標記於整船的不同位置,喻稱為鼠橋、牛欄(護手)、虎口、兔廁(船後如廁的弧形擋板繪畫免圖)、龍目、舟皮蛇(或稱“水蛇”或指船形孤板)、馬面(艙面甲板)、羊角、猴頭(滑輪索)、雞櫥、狗齒、豬架(安放船帆支架處)。 [5]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材料

選料的優劣事關整船的質量,品位及安全生產的可靠性,泉港造船人特別考究。需選擇既輕便、堅固,又耐水的木材。主要材質是油松、樟木、什木、杉木。龍骨多用東北油松,長期泡水不易腐爛。隔艙板多用什木或樟木,鐵釘入木後不易開裂。艙板、船殼板採用長杉,較有韌性,有利雕製成彎曲孤型船殼。龍骨首尾、梁座、梁頭等多用什木或樟木。船舵、木碗則最好用質地堅硬的鐵力木(“黑腰二”俗稱)及柚木、什木等。主桅杆、前後桅則選用“老福杉”或進口的“鐵木”(門格里斯進口木)等。 [5]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工藝流程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主要經過五大工序:
首先根據需要、噸位,確定龍骨的長度、寬厚、頭禁、關營、大堵、尾營及若干隔艙板在龍骨兩邊的相對位置,加接首尾兩段向上翹起的龍骨首尾部位不同角度,初定該船的脊樑骨造型及船寬、船深基本參數。結合不同船種及其用途和作業所需條件等確定隔板的上下寬度、關營、下營度及其設定分佈的位置。再根據該船的生產需要及本船關營的上寬確定主桅杆的長度大小、口徑大小及蓬葉高寬。最後待整船基本定型後,根據需要製作舵葉的形態與大小。
水密隔艙福船安裝的工序如下:先安放龍骨,釘龍骨翼板和兩邊水底板。安裝隔艙板,一般均採用不同定格的水密艙裝置,釘批板及“梁拱”。鋪設“肋骨”,雕制彎曲形的船殼外板及艙面甲板。該船主體(外殼)結構完成後,同時用“桐油灰”摻揉“麻檸茸”或“竹絲”擠塞粘縫。安龍目、“釘頭根”、樹桅、“張帆”。 [5]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傳承保護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
自唐代木船製造就已採用水密隔艙技術,並從18世紀起逐漸被各國所吸收採用。至明末清初,由於實行海禁,海船製造業衰弱,但它的技藝卻一直在傳統民間傳承。20世紀80年代以來,鐵殼船不斷增多,給木船業帶來很大沖擊,即使像泉州那樣的全國造船中心,也以製造鐵殼船(輪船)為主,少見海船製造與使用的蹤影了。水密隔艙這一瀕臨消亡的傳統民間技藝,能在福建寧德漳灣一脈尚存,還可造載重量60噸位以上的三桅木帆船,實屬罕見,堪稱“活化石”。發掘、搶救、保護原生態漳灣海船,對於傳統民間手工技藝的保留與發展深具歷史研究價值。
文化價值
一是水密隔艙福船從船型到渾然流暢的曲線設計等,都充分保留與體現了“古福船”的特點,其形式對功能美學與產品設計藝術都有一定的研究借鑑意義。二是他們保留下豐富的地域行業特色的造船與航海的奇風民俗,可謂一份難得的傳統民俗文化的寶貴遺產。
科學價值
水密隔艙和舵,是中國古代船舶的兩項重大發明,是“福船”兩大特色,而水密隔艙福船均完整具備。當代雖然也造機帆船,但這種船舶也是木帆船改造而來的船體,水密隔艙未變,舵的裝位固定也未變,即“內核”未變,只是以機械為驅動力,有風張帆,無風開機,機帆並用,是一種動力和風力並用的水密隔艙木船,仍然十分科學,在傳統民間實用流行。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在科學技術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5]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傳承現狀

隨着現代交通事業的發展,木船日益失去生存的土壤,木船生產行業也隨之衰落,製造技藝逐漸流失。在此狀況下,必須從速制定相應的搶救和保護措施,以保證傳統木船製造這種珍貴民間手工藝的有效傳承。 [2]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傳承人物

陳芳財,男。1948年9月24日出生。2009年5月26日,陳芳財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泉州市和晉江市申報。項目名稱: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6] 
劉細秀,男。2018年5月8日,劉細秀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申報。項目名稱: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7] 
黃宗財,男。2018年5月8日,黃宗財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申報。項目名稱: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8]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保護措施

自2006年起,晉江市每年撥出專項經費委託技藝傳承人制造船模,並在深滬鎮文化活動中心設立船模館,在金井職校設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傳習點等,不斷加大對該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力度。 [9] 
2012年4月20日,寧德市蕉城區成立了水密隔艙福船研究會,該會致力於傳統福船技藝的保護和宣傳。 [10] 
2015年,為宣傳福船技藝與文化,漳灣成立福船文化展示中心。該館船技展廳通過多個船模,全面展示了漳灣福船製造的詳細過程,形象生動。此外,陳列有船隻製造的工具、原料。還用文字的形式,詳細列述了水密隔艙福船十二個關鍵部位的製作方法和特徵。 [10]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項目保護單位晉江市文化館、寧德市蕉城區水密隔艙福船研究會評估合格。 [13]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泉州市泉港區文化館。 [14]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8年7月20日至23日,“首屆海峽兩岸台北夏季旅展”在台北世貿中心展覽館舉行,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在其中被展示。 [11] 
榮譽表彰
2016年3月,寧德漳灣“水密隔艙”福船模型入藏崇武海洋科普館。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