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安鼓樂

(陝西省傳統音樂、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鎖定
西安鼓樂,流傳於西安(古長安)及周邊地區的傳統音樂,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6] 
西安鼓樂源於唐代燕樂,之後又融入了宮廷音樂,安史之亂期間隨宮廷樂師的流亡而流入民間。西安鼓樂至今仍然保持着相當完整的曲目、譜式、結構、樂器及演奏形式。西安鼓樂曲目豐富、內容廣泛、調式風格多異、曲式結構複雜龐大,演奏形式有坐樂、行樂,其中還包括有套曲、散曲、歌章、念詞等。2009年9月3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阿布扎比會議上,西安鼓樂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品錄》。 [1-3] 
2006年5月20日,西安鼓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61。 [4-5]  2009年,該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6] 
中文名
西安鼓樂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申報地區
陝西省
遺產編號
Ⅱ-61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西安鼓樂歷史淵源

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起源於隋唐形成於明、清,20世紀20年代、30年代可以説是它的鼎盛時期,西安城鄉內外鼓樂社不計其數,每年農曆六月初一終南山南五台舉行鼓樂盛會,各路鼓樂隊雲集一處,笙管齊鳴,連續三天,晝夜不停,盛況空前。
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前夕,西安鼓樂幾乎停止活動,樂譜大量散失。解放後,人民政府對僅存的幾家鼓樂社會給予很大關注,至“文革”前尚有二、三十家鼓樂社。但十年浩劫使鼓樂活動逼迫停止。
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
改革開放以後,各鼓樂社紛紛恢復,到了1987年“第五屆華夏之聲・西安鼓樂音樂會”時達到一個高潮。此後,各鼓樂社的發展又逐漸走向衰退。20世紀90年代,西安鼓樂進入了一個相對沉寂的階段。以李石根、何均為代表的老一輩專家學者退休後,研究工作陷入了癱瘓局面。陝西省鼓樂研究中心已名存實亡。長安古樂學社的活動也時有時無。
進入21世紀,西安鼓樂迎來了又一個發展的時期。首先隨着國家民族民間文化工程的啓動,陝西省和西安市分別成立了由主要領導掛帥的鼓樂搶救保護領導小組,加大了搶救保護工作的力度。陝西省文化廳為各樂社贈送了樂器,西安市上撥專款對樂社現狀進行了次詳細的蒐集普查,並對老藝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 [7] 

西安鼓樂基本特徵

西安鼓樂表演形式

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分為“坐樂”和“行樂”兩種演奏形式。
坐樂是室內音樂,坐樂大致可以分為城鄉兩種,城市坐樂編制約十二三人;農村坐樂有若干樂器調整,依條件而定。有些地方,在農村的坐樂中,吹奏樂器用到十幾個以上,打擊樂器更多,演奏者多達幾十人,造成震撼人心、搖盪山嶽的宏大音響,風格與城市坐樂迥然不同。
行樂在行進中演奏,伴以彩旗、令旗、社旗、萬民傘、高照斗子等,樂器用高把鼓、單面鼓等。用高把鼓的,風格温雅莊重;用單面鼓的,風格活潑悠揚。行樂有時還有歌詞,內容與祈雨有關。 [8] 

西安鼓樂演奏樂器

以竹笛為主奏樂器,吹奏樂器有笛、笙、管,擊奏樂器有坐鼓、戰鼓、樂鼓、獨鼓及大鐃、小鐃、大鈸、小鈸、大鑼、馬鑼、引鑼、鉸子、大梆子、手梆子等,有時還加上雲鑼。 [8-9] 

西安鼓樂調式

西安鼓樂的調式為七聲音階,他所用的調依據五度相生律而得,常用的四調稱之為:六調、尺調、上調、五調。 [10] 

西安鼓樂代表作品

西安鼓樂代表曲目有《鼓段子》《打扎子》《引令》《套詞》《南詞》《曲破》《雜曲》等。 [4] 

西安鼓樂傳承保護

西安鼓樂傳承價值

西安鼓樂保存了大量史傳曲目名錄中的鮮活曲譜,對被認為“無聲的中國音樂史”有着難以估量的價值;西安鼓樂的曲體曲式結構原則和手法,對開啓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結構難題、發揚民族優秀音樂傳統、建立新的民族音樂體系有着有益的基礎和借鑑的價值。 [11] 

西安鼓樂傳承現狀

由於現代強勢文化的侵蝕,原西安鼓樂賴以生存的民間人文環境如民間廟會等正在逐步消亡,其生存土壤正在消失,加之老藝人相繼謝世,後繼乏人,西安鼓樂瀕臨滅絕,亟待搶救和保護。 [4] 

西安鼓樂傳承人物

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
何忠信,男,1953年12月22日生,2009年5月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安鼓樂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申報。 [12-13] 
田中禾,男,漢族,1943年生,陝西周至人,2008年1月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安鼓樂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申報。 [14] 
顧景昭,男,漢族,1946年生,陝西周至人,2008年1月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安鼓樂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申報。 [15] 
趙庚辰,男,漢族,1918年生,陝西渭南人,2008年1月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安鼓樂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申報。 [16] 

西安鼓樂保護措施

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
1953年,楊蔭瀏和當時西北音協的李石根、陝西文教廳的何均先生等人深入城隍廟、東倉、何家營、南集賢等重要樂社,對樂社、樂譜、樂器、民間藝人、等問題進行了詳細地考察,錄製了成套的鼓樂演奏音像資料,並於此年,將其採訪的資料編為《陝西鼓樂社與銅器社》,為後人研究、瞭解西安鼓樂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據。 [17] 
1985年,在陝西省文化廳的支持下,何家營村建立了第一家民間鼓樂陳列館——何家營鼓樂陳列館,收集了大量的鼓樂資料,先後接待了幾十個國家的專家學者,為宣傳鼓樂文化,展示中國古代音樂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7] 
2011年1月14日,西安鼓樂傳習基地在陝西省周至縣藝術技術學校掛牌成立。 [1]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陝西省藝術研究院獲得西安鼓樂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8]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西安鼓樂項目保護單位陝西省藝術研究院評估合格 [21] 

西安鼓樂主要流派

西安鼓樂分為僧、道、俗三個流派。
僧派由一毛姓和尚所傳,演奏者多為市民、僧人;其音調較高,悠揚而熱烈。
道派為城隍廟道士所傳,音調較低,平和、幽雅。
俗派是由於僧派中的一部分樂曲,長期掌握在農民手中,不斷吸收民間音樂,逐漸和僧派有了區別,而形成俗派,其音調高揚、渾厚、熱烈。 [3] 

西安鼓樂社會影響

西安鼓樂重要演出

1991年5月26日—7月3日,西安音樂學院“長安古樂學社”出訪歐洲瑞士、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六國,為21個城市演出西安鼓樂專場音樂會。 [19] 
1997年3月,西安音樂學院“長安古樂學社”出訪台北市演出西安鼓樂音樂會。 [19] 

西安鼓樂榮譽表彰

1991年6月,西安音樂學院“長安古樂學社”在巴黎演出“長安古樂”(也叫西安鼓樂)專場音樂會,獲法國“查理考斯”音樂唱片獎。 [19] 
2019年,西安鼓樂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 [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