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瑞安鼓詞

(地方曲藝名稱)

鎖定
瑞安鼓詞又名温州鼓詞,是流行於浙江省温州及其毗鄰地區的一個曲藝品種,俗稱唱詞。因過去的藝人多為盲人,故又稱為瞽詞盲詞。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清代中期已見流傳。
進入21世紀以來,温州鼓詞的發展面臨困境,演出很少,傳人斷檔,急需保護。
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
瑞安鼓詞
鼓詞又名
温州鼓詞
文學形式
和唐代的變文一脈相承的
相關文獻
《過來語》

瑞安鼓詞歷史淵源

瑞安鼓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文學形式角度來看,它是和唐代的變文一脈相承的,因為“敦煌變文是後世各種説唱文學的先驅。”關於它的具體形成時代,一説始於南宋。持此説者以當時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作為分析論證的依據。温州鼓詞發源於“鼓詞之鄉”——温州瑞安,故亦稱瑞安鼓詞,俗稱“唱詞”、“門頭敲”。它是流傳在温州地區屬大鼓類的民間説唱藝術,是華東和浙江省民間曲藝的主要曲種之一。素有“浙北評彈,浙南鼓詞”的美譽,温州及浙南羣眾喜聞樂見的曲藝藝術。
金兵入侵,宋室南遷。隨之而來的是宋代政治、經濟、文化三大中心的南移。曲藝作為民間喜聞樂見的説唱形式,也隨着民族的遷移而南下。陸游的《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夕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説蔡中郎。” 就生動地描繪了江南農村演唱鼓詞的盛況。陸游所指,相當部分人認為,它是北方南下的鼓詞,這就為北方曲藝南下找到了依據。
瑞安地處浙南,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又鄰近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温州。宋室南遷後,因温州使成了南宋王朝的大後方,因而,與外地交往也更為密切頻繁,這為鼓詞形式的進入創造了一定的有利條件,作為浙南地區最大的曲種瑞安鼓詞產生和發展在此時,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瑞安鼓詞
瑞安鼓詞(2張)
鼓詞最早見到文字的,乃是清代趙鈞的《過來語》。趙鈞(1757),世為學究,頗多著述。他從嘉慶丁卯年(1806)始撰《過來語》,其中説:“嘉慶、道光年間,有白門松最善唱詞,到處皆懸燈結彩,傾動一時。”從書名《過來語》以及書中所載內容來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結論:一、1806年前已有鼓詞流傳;二、白門松是“傾動一時”的“最善唱詞”者,可見當時還有中下等水平的藝人,證明當時“唱詞”比較流行,鼓詞藝術已見成熟。任何一個藝術門類,從它形成到成熟,都有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戲曲從形成到發展就經歷了幾百年。當然,瑞安鼓詞並非戲曲,但從嘉慶年間瑞安鼓詞的興盛,並且出了名藝人這一點來看,瑞安鼓詞源於明代或明末清初之説是較為可靠的。如是,瑞安鼓詞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了。

瑞安鼓詞現狀

瑞安市現轄5個鎮、10個街道,總人口119.05萬。瑞安人自古以來就十分喜歡聽鼓詞,據張綱《杜隱園日記》載:“晚,是處搭一戲台,懸燈結彩,僱一盲人唱《陳十四收妖的故事》。台下男女環價坐,聽者不下千餘人。少年婦女濃妝豔服,輕搖圓扇,露坐至五更始返。”這些記載,既反映了歷史上瑞安鼓詞在城鄉活動的情況,又説明了羣眾對這一説唱藝術的喜愛。解放初期,瑞安就有詞場47家,比較正常營業有36家。城鄉聽眾不但就近到詞場聽唱,而且還可以聽瑞安廣播站點播的“瑞安詞場”節目。
1983年瑞安張瑞星音像公司錄製了瑞安鼓詞錄音帶,發行國內外,深受聽眾歡迎。1998年瑞星音像公司製作了鼓詞VCD,更受聽眾歡迎。以前,一些鄉鎮如召開大會,往往把演唱鼓詞作為“開路先鋒”,以召集羣眾;為配合黨的中心任務的宣傳,如計劃生育宣傳,反盜竊宣傳等,鼓詞就更發揮了“文藝輕騎兵”的作用了。
羣眾的喜愛,帶來了鼓詞形式的繁榮,同時也促使藝人隊伍的壯大。據1986年統計,瑞安市有鼓詞藝人197人,如以每一藝人每年演唱一百場,每場聽眾150人計算,年聽眾總數量可達300多萬人次,鼓詞藝人隊伍之大,有賴於鼓詞擁有廣大的聽眾,聽眾之愛好,又有賴於鼓詞 通俗易懂、雅俗共賞,同時還有賴於瑞安古來的民風習俗及鼓詞獨特的藝術形式。

瑞安鼓詞演唱形式

瑞安鼓詞是使用瑞安方言的一種説唱藝術,為什麼以瑞安方言音韻來演唱瑞安鼓詞呢?
一、 較之其它縣區,瑞安鼓詞之風尤盛。
二、瑞安城關方言噴口重,宜辨別;聲調多變,富有音樂性。
三、瑞安城關方言音韻部少,這就使每韻部包含的字數多,善於表達內容及便於藝人記憶背誦。
瑞安鼓詞的演唱形式,分“大詞”和“平詞”兩種,以一人演唱為常見。
大詞,宜唱經卷書。流傳詞目有《南遊》,民間又稱大詞為“娘娘詞”。清、郭鍾嶽的《甌江竹枝詞》:“呼鄰結伴去燒香,迎廟高台對夕陽,錦繡一叢齊坐聽,盲詞村鼓唱娘娘。”即演唱大詞。
平詞,適合演唱以傳書,小説編成的詞目。瑞安古來習俗,凡村遇社日廟會,神佛開光,宗族宗譜,家逢壽誕,婚喪嫁娶,或夏日納涼,或犯禁、爭端認錯等,總喜歡邀請鼓詞藝人去演唱。村頭巷尾,草坪中堂都可作場,多則連台數日,少者一夜即止,曲調文雅,賞心悦耳。演唱時,藝人把一張約1.5市尺見方的凳子倒置,用帶子把四隻凳腳繃成網狀,右前放扁鼓牛筋琴平直襬在正中,右面後凳腳上繫着抱月(梆),前圍一幔。一些藝人又在右面凳腳上掛堂鑼,以增加音樂氣氛。表演時,藝人端坐椅上,左手持鼓籤(筷子),敲奏琴、鼓、梆、鑼(堂鑼),與此同時,表演者兼生、旦、淨、末、醜於一身,要求吐字清楚,情節交代分明,神態掌握準確,人物刻畫逼真,若非苦練,確實很難成功。
瑞安鼓詞以一演唱(單檔)為主,但也存在雙檔、多檔的演唱形式。雙檔,習慣上稱為唱“對詞”。或二男、或二女,若一男一女,基本都是“夫妻檔”,當然,也有“兄妹檔”。70年代末,瑞安排練了以瑞安鼓詞曲調為基礎的鼓詞劇《秋江趕船》參加温州地區曲藝會演,並進行巡迴演出;鼓詞劇《寡婦門前》,在1984年温州羣眾文藝會演中,受到羣眾一致好評。

瑞安鼓詞伴奏樂器

瑞安鼓詞的主要伴奏樂器有扁鼓、三粒板(拍)牛筋琴、小抱月(梆)等,較有特色的是牛筋琴。牛筋琴產生於清光緒中葉。後瑞安一個叫廣全的藝人又把五絃發展到七絃,伴奏上又加上小抱月,此舉順應了鼓詞伴奏樂器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的要求。

瑞安鼓詞內容特徵

瑞安鼓詞的內容大都取材於歷史小説和民間傳説。分其類別,大致有神話類、歷史類、武俠類、世情類、公案類,其中以表現朝廷的忠奸鬥爭,社會上的頌善懲惡,家庭的悲歡離合和愛情故事居多。
瑞安鼓詞有説有唱,以唱為主,代言敍事相結合,行詞流暢,音節諧和,長於抒情,善於敍事。其文體韻散相間,詩文合璧。散文部分包括敍述語言和人物語言。敍述語言以第三人稱出現,有表(白)、評(白)之分。表(白)用來敍述故事、刻劃人物、説明事件、描繪環境,同時,還對人物性格成長的某些特點、事件發展的某些環節、環境氣氛演變的某些方面作適當的交代和説明。評(白),即表演者對故事、人物或某一事件發表評議,人物物語言以第一人稱出現,有對白、獨白、咕白等。咕白,是人物抒發內心情思,類似戲劇中的旁白。
鼓詞的韻文包括三個部分:一、唱句;二、含句;三、數板句。唱句的句法結構以四三式的七字或或加冠七字句為基本句式,有時,為加強氣氛,也運用五言、大言。唱句除首句起韻外,其餘奇句落仄聲,不求合轍,偶句落平聲,必須押韻。韻分:先、冬、江、支、歌、漁、陽、更、貞、灰、真、山、寒、由、知、來十六部,只論平仄,不分陰陽,其中“先”部和“來”部,“歌”部和“由”部有許多字韻母收音相同或相近,可以互借,其他不可借用。唱句中間換韻,以道白後換韻為好,也可以在唱句中直接換韻。唱句用韻避免連用相同字或同音字。唱句有表唱、人物唱之分,意義與表(白),人物白相同。含句是詞中人物韻白,有台引、定場詩、出場白等。其聲韻要求和唱句同,句式不限於七言。念句可套用曲牌,如《點降唇》、《撲燈蛾》等,它的確良句式聲韻按譜填詞;不用曲牌的,可用戲劇韻轍。數板句大都採用三、五字相同的句式,上句平仄不拘,下句押韻。用韻平仄均可,一般押仄聲韻。韻字要求同一聲調,或上、或下、或入,一韻到底。數板句除兩一韻的特殊用法外,中間不宜換韻。

瑞安鼓詞不斷完善

瑞安鼓詞的唱腔、伴奏音樂是在不斷借鑑、創新中發展起來的。原始的鼓詞曲調平板單調,基本上是吟哦式的上下旬結構。後來,藝人們吸收了民間小調、田歌來充實鼓詞音樂。鼓詞音樂真正起重大變化,解放後的數十年間,體現的最為明顯。阮世池、鄭明欽等著名藝人,借鑑吸收了諸如應變劇、越劇、甌劇、高腔、梆子、黃梅戲等戲曲音樂為已有,並不同程度地套用戲曲曲牌音樂,形成了各自不同唱腔的藝術流派,豐富和發展了鼓詞音樂。於是瑞安鼓詞不僅在詞目上,而且在音樂上同上述戲曲劇種及其他曲種有着密切的關係。
藝人自我完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些熱愛地方曲藝的音樂工作者,為發展鼓詞樂也不遺餘力,他們所作的貢獻,是很值得稱道的。瑞安胡廣澤、胡平致力於曲藝音樂改革,先後為《陳家大媽訪農莊》、《送糧》、《古道別》編曲。其中《古道別》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多時。瑞安胡平,不僅能彈能唱,且對鼓詞音樂也矢志創新改革,他的《刑場上的婚禮》,獲1979年温州地區曲藝會演音樂創作獎;《法庭擒鷹》獲1986年浙江省新曲(書)目比賽音樂創作獎。
瑞安鼓詞音樂是一種板式變化音樂,有九種基本板式,常用曲調有正、反太平調等(詳見音樂釋文)。這些基本曲調和板式的形成,離不開歷代藝人及熱愛鼓詞的音樂工作者的不斷實踐和不斷總結。

瑞安鼓詞名家介紹

温州鼓詞名家 温州鼓詞名家
林朝藩(1904-1984),字月儒,時稱“趙巖先生”,幼家貧,曾入私塾,好詩文、書法。十四歲從鼓詞名師“東山德”學藝,一年後即出師登台演唱。以演唱武俠題材見長。音域寬廣、聲腔、道白剛勁、優美、琴鼓伴奏恰到好處,有力烘托故事情節,善於隨情節的發展演多種武打動作,有時還以武術師裝束上場,聽眾莫不凝神屏息,形成獨特風格。時人譽為:趙巖的“勁”,嶽生的“文”,華山的“琴”,世池的“音”。一次在平陽縣城演唱時,台下巧有一武術師聽唱,不覺聽之入迷,模仿其動作。演唱結束後,武術師所坐登椅竟被碾碎。代表曲目:《三門街》、《龍虎圖》、《十粒金丹》等,1949年後演唱的新題材有:《漁姑樂》、《三世仇》、《黃繼光》。
管華山(1916.8.25-1960.1.11),乳名南山兆。原籍瑞安市塘下鎮南山西岸村,1951年遷居温州市區,十三歲學藝,師承候福祥,曾過堂於陳寶煥先生,1936年,參加由温州民眾教育館舉辦的温州鼓詞演唱大比賽,演唱《貂蟬拜月》獲第一名,從而嶄露頭角,四十年代,經常演唱於温州市區各(書)詞坊,以他嚴肅的舞台作風,認真的藝術態度,更博得廣大聽眾的讚揚。演唱的詞目有《玉堂春》、《楊乃武與小白菜》、《董小宛》等,代表詞目有《孟麗君》、自編詞目《三錯奇緣》,他擅長鬚袍正旦,唱腔平實厚朴,道白自如,自屈一指,刻劃人物感情真切逼真。形神兼備,尤以神似為最,民間把“管華山的神似油”作為美談。1958年,他參加浙江省第一次曲藝會演,演唱《新羣英會》,獲優秀演出獎。而且參加温州市民間曲藝首屆觀摩演唱大會,獲得演員一等獎。解放初期,曾任瑞安縣曲藝改進會主席,温州市第一屆曲協主席,浙江省第一屆曲協副主席,温州市一、二屆政協委員。
管華山一生短暫,但仍不愧為温州曲壇的前輩。
阮世池(1928.9.11- ),瑞安市安陽鎮人。浙江省文化廳首批命名的民間藝術家、温州鼓詞“阮派”創始人。十四歲拜王啓凡學藝,後重師陳寶生、陳阿奴先生。十七歲時,以唱《五鳳圖》、《十二紅》成名。解放初期,任瑞安市曲藝改進會副主席。1952年參加浙江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演唱鼓詞《王貴與李香香》,1956年又赴省城,演唱《秋香愛社》,均獲好評。1958年進瑞安市曲藝隊任演員,當年參加浙江省第一次曲藝會演,演唱《山崗紅波》,獲優秀演出獎,同年8月,上北京參加全國首屈曲藝會演,演唱鼓詞《別靠天》,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隨後,中選參加由中央文化部組織的巡迴演出江蘇、上海、江西、廣東、遼寧、天津、山東等十一個省市,又參加福建前線慰問前線三軍,受到熱烈歡迎。1964年參加浙江省曲藝調演,演唱《李大娘捉特務》,1968年轉瑞安廣播器材廠當工人。77年歸隊。1979年,參加温州(地區)曲藝會演,演唱自己改編的《遷玄壇》,獲表演一等獎。1980年轉幹,落實瑞安市文化館工作。他經常演唱的詞目有《八竊珠》、《紅綠梅花簪》、《黃金鐲》、《紫金鞭》、《粉妝樓》等,代表詞目《文武香球》、《十美圖》;他積極提倡演唱現代詞目,自編自唱或改編的現代詞目有《破曉記》、《祖國處處有親人》、《一個降落傘包》、《阿種娘》等數十篇,改編或整理的傳統詞目有《十二紅》、《飛虎鞭》、《合同記》等。他敢於突破舊框框,善於吸取民間俗語及其他藝術門類之長,咬字準,吐字清,道白通俗,唱詞婉約嫵媚,以刻劃大家閨秀、小家碧玉和農村婦姑見長,形成了纖細華美之獨風格,影響廣泛,被人們稱為“阮派”。1985年,他創建温州市少兒圖書館集資,與丁凌生、陳志雄、方克多同台義演,演唱《逼上梁山》中的《發配滄州道》,被人們作為美談;又與上述三人合作,演唱《蝴蝶杯》中的《獻杯》選段,由浙江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現為中國曲協會員,第二屆浙江曲協副主席,温州曲協副主席,瑞安市曲協主席,瑞安市政協常委、四屆温州政協常委,曾任瑞安1-6屆人民代表。
陳昌牌(1865—1947)又名牌先,號稱“天下一”,瞽目,平陽縣鰲江鎮濱海村人,系温州鼓詞已故名師,温州鼓詞牛筋琴的創造者。他的一生為温州鼓詞的創新、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起初從好朋友陳煥昌和陳尤千處學些戲班和學習班得來的知識,在鄉里小有名氣。在22歲那年拜師著名鼓詞藝人蕭江毛家處毛阿發學唱温州鼓詞。他認為演唱鼓詞同戲曲舞台演戲差不多,但鼓詞是靠一個人唱、念、表、敍來完成任務的。如果把鼓詞中人物也模仿戲劇中每個人物聲腔而富有表情地進行唱唸表述,就更能吸引聽眾興趣。因此,他模仿戲劇中老生、老旦、小生、花旦、花臉等各行當聲腔運用到唱詞中來。在清·光緒中葉時,陳昌牌在聽眾一片讚揚聲中,他沒有滿足現狀,認為演唱鼓詞專靠一個扁鼓作配器感到太單調,他聽説永嘉一位鼓詞藝人把彈棉花用的牛筋縛在椅腳上敲的啓發下。他經過多少日日夜夜的苦思研究,終於想出了用一塊弓形長方形的梧桐板,製作成長62公分、寬32公分,厚3.8公分,用竹碼作琴線填子,排成梯形作音皆,兩頭用硬木做框架,框兩頭擰上螺絲可以鬆緊作校音,用一杆小竹籤在牛筋弦上敲打發音,牛筋琴終能發出宮、商、角、微、羽五個渾厚、柔美、響亮清脆的聲音,而且具有傳音遠的特色,能奏出小曲小調,取名“牛筋琴”。他説既然有曲有調,還必須有板有眼,於是又把戲曲中“三粒”(拍)和“小抱月”(梆)都用上,加強了節奏感。牛筋琴問世,大大增強了温州鼓詞的表現力,為温州鼓詞的改革、創新與發展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這位唱紅了甌江南北的鼓詞大師,在後期時也培養了一批鼓詞藝人,如墨城的蘇方足等人,蘇方足是個有文化的明眼學生,他接受能力強,三天能學會一本詞,只可惜他的嗓子條件不很好,沒有唱紅,可是他把老師肚裏的詞本都能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至今留下《十二紅》、《節孝文》等詞本傳給他的學生方克多。方克多至今還保存在那裏。
陳昌牌誕生135週年之際,浙江省曲藝家協會、温州市文化局、市文聯、市曲藝家協會、平陽縣人民政府等單位,為了紀念這位為温州鼓詞的改革、創新、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大師,於2000年9月28日至29日在鰲江鎮聯合舉辦紀念温州鼓詞名師演唱會和陳昌牌鼓詞藝術研討會。這是對温州曲藝界特別是鼓詞藝人巨大鼓舞,這對繼承與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將起極大推動作用。
胡平(1953- ),瑞安市安陽鎮人。現為瑞安市文化館副館長,副研究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音樂學會會員、浙江省曲藝家協會理事,浙江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温州市曲藝家協會副秘書長。
他在1970年從瑞安中學初中畢業後,赴浙江生產建設兵團温嶺17團支農、1974年上調回城,在瑞安樂器廠工作,1977年調縣文化局籌備組建縣曲藝隊,並在縣曲藝隊擔任作曲和演員,1983年起帶職就讀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於1987年畢業。
1982年他與人合作參加全國曲藝優秀劇(南方片)觀摩演出,演唱了鼓詞《智闖龍潭橋》榮獲表演一等獎;1986年再次與人合作在浙江省首屆曲藝新曲(書)目比賽中演唱鼓詞《法庭擒鷹》獲表演二等獎和音樂設計獎,同年參加全國曲藝新曲(書)目比賽中演唱鼓詞《法庭擒鷹》獲表演三等獎和伴奏三等獎,該曲目同時獲文學創作和音樂設計獎。1978年他演唱的改革鼓詞《古道別》,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音,並在一年內反覆播放。
從1977年開始,他悉心對浙南地方曲藝音樂進行採集和研究,猶對温州鼓詞音樂反覆琢磨和改革卓有成效。著作有:《温州鼓詞音樂》、《温州花鼓音樂》,併兼任《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温州分卷》副主編。他的傳略被收在巴金、曹禺擔任總顧問的《中國文藝家傳集》(第四部)。
鄭明欽(1920.4.20-1984.10.18),瞽目,瑞安市馬嶼片區曹村人。八歲學藝,師承林月生。十三歲登台,經常演唱的詞曲有《徵西》、《七星劍》、《雙合同》等,以《三門街》最為突出。1958年,參加浙江省第一次曲藝會演,演唱《別靠天》,獲優秀演出獎;1979年,參加温州(地區)曲藝會演,演唱《世美赴考》,獲榮譽獎。他演唱風格跌宕騰挪,唱詞多俚語,聲腔多變化,富有民間風味;伴奏曲調豐富,深受飛雲江岸聽眾的歡迎。曾任瑞安市曲藝改進會副主席,第四屆瑞安市政協委員,為浙江省第一、二屆曲協會員。
萬愛琴(1943.1- ),瑞安市安陽鎮人。幼年雙目失明,7歲時拜林銀衝先生學瑞安鼓詞,11歲重拜鄭明欽為師,13歲登台演唱,女性琴師,當時在温州還是首例。萬愛琴刻苦鑽研,勤奮好學,在鄭明欽先生的精心傳授和指點下,按鄭先生的風格,發揮她個人長處,聲音優美,把人物、語氣刻劃分明,琴板協調,扣人心絃,深受廣大聽眾一致好評。未到20歲,演唱《反唐》、《玉蜻蜓》、《孟麗君》就紅遍全市。其父萬茂盛對鼓詞伴奏樂器進行改革,原牛筋琴,只有七根琴絃,經過一段時間努力,把琴絃增為十二根,後發展到十五根、十六根。在舞台上得到更好發揮,並豐富了鼓詞的音樂,也為温州鼓詞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徐玉燕(1962.3- ),浙江省瑞安市人。1977年畢業於瑞安塘下中學。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曲藝家協會會員、温州市曲藝家協會理事、瑞安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自1977年拜黃世銘為師;1978年考入瑞安市曲藝團為鼓詞學員,後又拜戴步金為師;1981年拜項宗光為師。自70年代從藝以來,曾演唱過《龍鳳再生緣》、《李宸妃》、《封神》、《錦香亭》、《漢玉明珠》、《白蛇傳》、《秦香蓮》等7部大書,其中代表曲目是《龍鳳再生緣》。1988年演唱《高則誠吃糠填詞》獲温州市第二屆曲藝匯演二等獎;1990年演唱《審姜後》參加匯演,獲温州市一等獎,浙江省演出獎。1988年演唱《誰綁架》榮獲温州市第三屆曲藝會演表演一等獎,1989年至1994年前後五次參加瑞安市文化節、曲藝節分別獲一等獎、銀質獎、表演獎及創作獎。從1998年至今已由浙江省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的(VCD)曲目有《鍘美記》、《孟麗君》、《白蛇傳》、《珍珠塔》、《西廂記》、《情海孽緣》、《駭浪驚濤》、《飛龍劍》、《陰陽風火扇》、《川南三俠》、《鳳凰山》、《三官傳奇》、《淝水之戰》、《東甌人龍》、《大明開國朱元璋》、《雙重姻眷姐妹緣》、《龍鳳再生緣》等。以上這些簡歷以載入《中國曲藝界名人大辭曲》、《中國當代藝術家名人錄》。

瑞安鼓詞藝人名輩

在瑞安鼓詞的發展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少名藝人。他們在表演上各具特色,有的重唱,有的重白,有的擅長抒情,有的擅長敍事,有的擅長琴鼓伴奏。文武粗細,異彩紛呈。
清乾、嘉年間,有白門松、阿光兒名聞遐邇。白門松不只是趙鈞對他作過評價,又項嵩《午堤集》:“瞽者白門松,工唱詞,遠近爭致之。名且出於其鄉土族以上……”可見白門松聲譽之高。阿光兒,以詼諧聞名,演唱時能隨機應變,出口敏捷,風趣橫生。
同、光年間,有上塢發、毛行發、東山德、陳昌牌等名揚曲壇。張綱(1862-1943)的《杜隱園日記》讚道:“同、光之間,以唱詞知名者,無如上塢發。阿發唱詞,皆細針密縷,無一俗句,其所唱《倭袍傳》,尤膾炙人口。而今日(1906年)則推東出德為巨擘。”“初五日霽,是日東山德來予家唱詞,詞目為《雙面貌》。午後唱一本,燈下又接唱,約至四點鐘始罷。所唱故事,乃兩生兩旦,皆面貌相同,而悲歡離合,情節頗佳,阿德又唱得淋漓盡致,故聽者皆忘倦雲。”
四十年代,名藝人層出不窮,民間則廣泛流傳着這樣一首順口溜,即“林朝藩的勁,葉嶽生的文(以演唱《西廂記》聞名),管華山的神,鄭聲淦的琴,阮世池的音。”當然,像高美卿、鄭明欽等都很有成就。
五十年代,阮世池成名,樹幟曲壇,在藝術界產生影響。
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前期,因受“十年浩劫”,名師無從誕生。
八十年代,新秀猶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瑞安徐玉燕、阮愛蘭、林秀珍這些脱穎而出的新秀,使瑞安曲壇又充滿着活力和生機。此外,唐孫文、萬愛琴、黃世銘、凌康君等一批中年藝人也各紅一方,成為當今曲壇的骨幹力量。
瑞安鼓詞的繁榮,文化人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由於藝人文化水平的侷限,先時的鼓詞內容大都為口傳身授,師徒相傳。據説《十二紅》詞目,還只能傳授瑞安市內的瞽目藝人。他們此為,無非是防止他人爭奪自己的飯碗。隨着從藝人員的增多和聽眾要求的提高,藝人意識到這種傳藝、傳詞方式不僅因代代相扣,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且更談不上提高與發展。於是他們之中一些人,除自己進行創作或改編外,還聘請文人為自己編寫詞本。一些有識或失意的文化人被鼓詞這顆明珠的光彩所吸引,也樂於此道。清末民初,瑞安黃體芳、任滿蘇州學政回鄉,帶回彈詞唱本並予以改編。四十年代,藝人從事改編增訂本較多,稍見成就的有管華山、楊志鳴等。瑞安的解放,也為瑞安鼓詞創作帶來了繁榮局面。五十年代,瑞安李禮夫貢獻最大,經他改編的劇目有《描金鳳》、《三國》、《粉妝樓》、《反唐》等不下幾十中(本)。
八十至九十年代,曾一鬆、黃宗賢、張鶴鳴、陳錫權、鄭志強、蔡秀錢、凌康君、項積林等這批瑞安鼓詞創作編寫人員,還多次獲獎。(獲獎人員或獲獎鼓詞詞目略)在瑞安鼓詞創作繁榮的同時,鼓詞理論研究也逐步開展和深入,宋維遠對此頗有成就。
傳承意義
温州鼓詞的藝術傳人已知的有清代的白門松、阿光兒、毛行發、陳昌德,民國時期的曹岱卿、陳壬蓮、李慶新、李林姆、白象珍、王阿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管華山阮世池、鄭明欽、丁凌生、陳志雄、方克多、徐玉燕、林秀珍等。
進入21世紀以來,温州鼓詞的發展面臨困境,演出很少,傳人斷檔,急需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瑞安鼓詞主要曲目

類別
詞目:神話
長篇:《封神》、《西遊記》、《南遊》、《北遊》、《東遊》、《濟公傳》、《白蛇傳》、《天仙配》
中篇:《張羽煮海》、《天緣配》、《寶蓮燈》*、《三打白骨精》
短篇:《豬八戒拱地》*、《林香盜寶》、《對課》*
公案類:長篇
《包公案》、《施公案》、《彭分案》、《大破獅子案》、《宋公奇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李辰妃》
中篇:《顏查散案》*、《十五貫》*、《徐九經升官》*
歷史類:長篇
《東周》、《西漢》、《三國》*、《昭君出塞》*、《羅通掃北》*、《説唐》、《徵東》、《徵西》、《反唐》、《月唐》、《殘唐》、《長生殿》、《後唐》、《水滸》*、《三下南唐》、《飛龍傳》、《嶽傳》*、《五虎平南》、《楊家將》、《呼家將》、《英烈傳》、《滿江紅》、《大紅袍》、《小紅袍》、《萬花樓》、《淝水之戰》
中篇:《野豬林》*、《鳳儀亭》*、《西施淚》*、《韓信拜帥》、《武松》*、《魏相千秋》*、《搜孤求孤》*
短篇:《楊志賣刀》*、《忠義堂》*、《周幽王玩法》*
世情類:
長篇:《文君夜奔》*、《日月樓》、《九曲樓》、《粉妝樓》、《百仙樓》、《三探聖仙樓》、《連城璧》、《風雨雙龍劍》、《寶騎試劍》、《雙龍劍》△、《七星劍》、《三盒明珠劍》、《梅花劍》、《定漢劍》(又名《白兔記》)、《盤龍劍》、《雙劍合璧》、《八寶珠》、《恩仇奇緣》、《墨水龍》*、《金如意》、《金絲帶》、《十三支金牌》、《八仙台》、《六美英雄傳》、《乾坤四面貌》、《梅花英雄傳》、《九連環》、《呂蒙正》、《定心珠》、《五玉牌坊》、《五鳳圖》、《八美圖》、《十美圖》、《九鳳圖》、《淚灑美人圖》、《太陽圖》、《百鳥圖》、《紫金鞭》、《飛虎鞭》、《虎雷鞭》、《九龍鞭》、《金玉扇》、《雙鳳白龍扇》、《十美穿金扇》△、《玉羽扇》、《落金扇》、《西廂記》、《荊釵記》、《琵琶記》、《繡襦記》、《合同記》、《合同鏡》、《合珠記》、《乾坤銀錦記》、《一串珠》、《二度梅》*、《雙珠鳳》*、《雙玉燕》、《雙金牌》、《三門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