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市,簡稱澄,古稱暨陽,
[1]
江蘇省省轄縣級市,由無錫市代管,位於無錫市北側,介於北緯31°40′34″至31°57′36″,東經119°59′至120°34′30″之間
[2]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處江尾海頭、長江咽喉,歷代為江防要塞,是長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江海聯運的天然良港城市,總面積987.5平方千米。
[3]
截至2021年末,江陰市共有户籍人口126.96萬人,常住人口178.2萬人。
[60]
江陰歷史沿革
編輯7000多年前,已有人類在江陰地域生活。
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已在境內聚成村落,繁衍生息,從事漁獵和農耕,開始種植水稻,並掌握了製陶、織麻、琢玉等手工業技術。
[6]
楚考烈王十六年(前247年),楚相春申君黃歇遷封於江東吳地,江陰屬其封地。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會稽郡,江陰隸屬會稽郡延陵鄉。因江陰先後為吳季札的封地和黃歇的采邑,故江陰有“延陵古邑”和“春申舊封”之稱。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延陵鄉改為毗陵縣,在縣境東部置暨陽鄉,為江陰古稱。
西晉太康二年(281年),置暨陽縣。
[53]
南朝梁敬帝紹泰元年(555年),廢暨陽縣,置江陰郡,為江陰名稱之始,下轄江陰、梁豐、利城3縣。
陳永定元年(557年),陳霸先奪梁王位,封梁主蕭方智為江陰王,在江陰郡建江陰國。此後江陰分別為縣、為郡、為軍、為路、為州,建置數經變化,置廢分合無常。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江陰軍升格為江陰路總管府。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秋,改江陰路為江陰州,隸屬常州路。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佔吳王張士誠轄區江陰,降江陰州為江陰縣,恢復江陰縣建置,屬常州府。
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克江陰,江陰屬太平天國蘇福省常州郡。太平軍敗後,復屬常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存縣,江陰縣隸屬江蘇都督府。
民國三年(1914年),屬蘇常道。
民國十六年(1927年),道廢,江陰縣屬江蘇省。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省以下設行政督察區,江陰縣屬江蘇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侵佔江陰,建立江陰縣偽政權。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民國政府仍設江陰縣,屬江南行署第二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在江陰境內並跨縣建立4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澄西縣政府、江陰縣政府、沙洲縣政府、澄東縣政府。
1949年4月23日,江陰全境解放,屬蘇南行署常州專區。
1953年1月,改屬蘇州專區。
1962年1月,將東北部的9個公社劃歸新建的沙洲縣。
1983年3月,江陰縣改屬無錫市。
江陰行政區劃
編輯江陰區劃沿革
1987年底,域內有10鎮20鄉。
1988年5月4日,利港、申港、夏港、璜塘、北漍、南閘、長山7鄉撤鄉建鎮。
1991年2月9日,西石橋、月城、山觀、文林、新橋、河塘、馬鎮、長壽、陸橋、桐岐、石莊、西郊、要塞13鄉撤鄉建鎮。至此,全市原28鄉全部撤鄉建鎮,率先在全國完成撤鄉建鎮工作;所建30個鎮全面實行鎮管村體制。
截至1993年,全市30個鎮平均鎮域面積32平方千米,無超過50平方千米的鎮,平均人口不足4萬人,鎮行政區劃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相適應。此後至2007年,先後進行3次鎮區劃調整:
1994年7月,西郊鎮與澄江鎮合併,稱澄江鎮;長山鎮與要塞鎮合併,稱要塞鎮。
2001年6月,璜土鎮與石莊鎮合併,稱璜土鎮;利港鎮與西石橋鎮合併,稱利港鎮;澄江鎮與要塞鎮合併,稱澄江鎮;青陽鎮與桐岐鎮合併,稱青陽鎮;華士鎮與陸橋鎮合併,稱華士鎮;周莊鎮與長壽鎮合併,稱周莊鎮;長涇鎮與河塘鎮合併,稱長涇鎮;祝塘鎮與文林鎮合併,稱祝塘鎮。
2003年11月,澄江鎮與山觀鎮合併,稱澄江鎮;璜塘、馬鎮、峭岐3鎮合併,稱霞客鎮;顧山鎮與北鎮合併,稱顧山鎮。
2007年2月13日,霞客鎮更名為徐霞客鎮。4月22日,澄江鎮更名為澄江街道辦事處,下轄城中、城南、虹橋、花園、城東5個街道辦事處更名為街道管理區;城西、澄西新村兩個街道辦事處合併,稱城西街道管理區。
江陰區劃詳情
截至2019年,江陰市轄6個街道、10個鎮:澄江街道、南閘街道、雲亭街道、申港街道、利港街道、夏港街道、璜土鎮、月城鎮、青陽鎮、徐霞客鎮、華士鎮、周莊鎮、新橋鎮、長涇鎮、顧山鎮、祝塘鎮;另轄4個鄉級單位: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江蘇江陰靖江工業園區、臨港經濟開發區、青陽園區。
[7]
市政府駐澄江街道。
[8]
江陰地理環境
編輯江陰位置境域
江陰市位於江蘇省南部,介於北緯31°40′34″至31°57′36″,東經119°59′至120°34′30″之間。北枕長江,與靖江隔江相望;南近太湖,與無錫接壤;東鄰張家港、常熟,距上海150千米;西連常州,距南京150千米。總面積987.5平方千米。
[1-2]
[5]
江陰地形地貌
江陰市地處太湖水網平原北側、長江南部沖積平原地帶,境內地勢平緩,平均海拔6米左右,西南邊緣地勢偏低,中部、東北部有零星低丘散佈其間,地勢較高;中部山丘多在海拔200米左右,以定山273.8米為最高,東北部黃山海拔91.7米。
[14]
江陰地質
- 地層
- 構造
江陰土壤
江陰市域內土壤分為水稻土、潮土和黃棕壤3個土類,分為瀦育型水稻土、漂洗型水稻土、脱潛型水稻土、滲育型水稻土,灰潮土,粗骨黃棕壤、普通黃棕壤7個亞類,有11個土屬、30個土種及若干變種。江陰北部沿江一帶為潮土和滲育型水稻土,由長江泥沙沖積沉積母質發育而成,以沙質為主。西南部和東南部地區為脱潛型水稻土,由湖積母質發育而成,黏性較強。中部為漂洗型水稻土和瀦育型水稻土,由黃土狀母質發育而成。低山丘陵區為粗骨型黃棕壤和普通型黃棕壤,由砂岩和石英砂岩風化的殘積物發育而成。
[16]
江陰氣候
江陰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豐沛。
春季3月26日—5月31日,歷期67天。初春,上空冷暖氣團活動頻繁,天氣時冷時暖。2007年3月下旬最高氣温29.6℃,1998年3月下旬最低氣温-4.0℃。有兩年的4月最高氣温34.3℃,1991年最低氣温0.8℃。4月中旬至5月中旬為春季連陰雨的集中期。
夏季6月1日—9月20日,歷期112天。6—7月為梅雨期,平均入梅日期為6月18日,出梅7月10日,梅雨期23天。入梅最早6月7日(2年),最晚6月27日(2005年),出梅最早6月25日(2001年),出梅最晚7月24日(2007年)。平均降雨量在200毫米左右。
秋季9月21日—11月20日,歷期61天。9月影響江陰的颱風活動仍較頻繁,是秋季連陰雨的集中期。10月中旬起,冷空氣日趨加強,常處於穩定的變性高壓控制,秋高氣爽,風小雨多,多日照。有些年份氣温較高,會出現“秋老虎”天氣。秋季降温迅速,10月平均氣温18.4℃,1992年10月25日氣温驟降至4.7℃;11月平均氣温降至12.4℃。
冬季11月21日—次年3月25日,歷期125天。前期乾冷少雨雪,後期陰冷,有些年份多雨。12月氣温明顯下降,月均氣温6.3℃。1月為全年最冷月,月均氣温3.8℃,2002年1月14日極端最高氣温20.7℃,2000年1月26日極端最低氣温-6.5℃。2月氣温開始回升,月均氣温5.6℃。
[15]
[17]
江陰水文
- 長江江陰段
長江江陰段以鵝鼻嘴為界,上游稱揚中河段,下游稱澄通河段,為單一順直微彎型河道。長江江陰段岸線西起與常州市交界的老桃花港,東至與張家港市交界的江陰經濟開發區新城東辦事處所轄的陸家莊,全長35千米,長江水域面積56.7平方千米。老桃花港口江面寬3.5千米,中部申港口因2006年圍堰縮減寬度1千米,江面淨寬3.3千米,黃山地段江面最窄,僅1.25千米,過黃山向東,江面擴展呈喇叭形,至福姜沙西側,寬達6千米。
長江江陰段為非正規半日淺海潮,每日兩漲兩落,落潮流速及落潮歷時均大於漲潮流。最大流速一般出現在長江洪季。徑流主要來自長江上游幹流。1988—2007年,長江江陰肖山站平均高潮位4.14米,平均低潮位2.40米,最高潮位7.22米(1997年8月19日),最低潮位0.99米(1991年12月29日);漲潮平均歷時3小時41分,落潮平均歷時8小時45分。歷史上洪水期大通站最大流量為每秒9.26萬立方米(1954年8月1日),枯水期最小流量為每秒4620立方米(1979年1月31日)。
[16]
- 水系
江陰河流屬太湖水系。錫澄運河、白屈港河、張家港河3條河道貫穿南北。北有長江引排,南瀕太湖調節,承無錫、常州地區外來客水過境,泄下游陽澄澱茆區,構成良好的水環境。域內河流縱橫,河流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98千米,經多年河網建設和改造,已形成有12條通江河道、18條調節河道、121條鎮級河道、929條村級生產河道相互配套、引排及時、利於航運的網絡水系。全市河道納入蘇南水系,無明顯的流域界限,常年水流方向為自西向東,自北向南。由於北依長江,邑北沿江一帶的河流,以入江為主。南臨太湖的青陽、璜塘、北以南地區河流,以入湖為主。
江陰內河經長期整治,已形成三大水系:澄西新溝河水系,包括桃花港、窯港、利港和申港等河,承擔澄西和常州東部、北部地區的引排水,匯西橫河、北塘河、漕港河等河道入江,集水面積3.87萬公頃(含常州2萬公頃)。中部錫澄運河水系,包括夏港、黃山港、白屈港等河,承擔新溝河以東、毗山以西地區和無錫北部地區引排水,汛期匯西橫河、黃昌河、應天河、馮涇河、青祝河、界河等河流入江,集水面積4.34萬公頃。東部張家港河水系,包括大河港、石牌港等河,承擔江陰東部地區和張家港、無錫東北部地區的引排水,汛期匯東橫河、應天河、華塘河、祝塘河、東清河等河流入江,集水面積4萬公頃。
[16]
江陰自然資源
編輯江陰土地資源
江陰市土地總面積為98780.13公頃,其中農用地56977.81公頃,包括含耕地39056.99公頃,茶、果、桑等園地2737.29公頃,林地1715.13公頃,牧草地26.12公頃,農村道路、設施農業用地、畜禽飼養等用地13442.28公頃。建設用地30804.53公頃。未利用地10997.78公頃,包括荒地77.47公頃,裸土地2.63公頃,葦地、灘塗等地10917.75公頃。
[18]
江陰礦藏資源
江陰市是礦藏資源極度匱乏的地區,僅有的礦藏資源主要是砂石、白泥、泥炭、煤、淺層天然氣。砂石遍佈域內所有山丘。部分砂石為五通組石英砂岩;白泥分佈在秦望山、觀山、綺山、花山、定山,為泥盆系茅山羣石英砂岩的黏土夾層,質地較好,有黏性白泥和沙性白泥兩種;泥炭主要分佈在徐霞客鎮峭岐社區東南1千米,埋藏於地表1米以下。分佈範圍較廣,估計儲量為192萬噸;煤主要分佈在南閘—山觀向斜,峭岐—周莊向斜,青陽—祝塘—北向斜的構造盆地中;淺層天然氣主要藴藏在全新統、中下更新統的海侵、湖相砂岩的夾層內,其分佈與古海岸或古河流入海、入湖的河、湖、海三角洲密切相關。
[18]
江陰生物資源
江陰水資源
- 地表水
江陰北臨長江,南近太湖,地表水豐富,外來水充足。境內河、溝、渠、塘眾多,蓄水充裕。全市930.8平方千米(不含長江水域面積56.7平方千米)的年地表徑流量,2004年為2.84億立方米,豐水年頻率20%為4.46億立方米,平水年頻率50%為3.79億立方米。1960—2004年,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為4.03億立方米,扣除超出防洪標準而排入長江的不可利用的洪水量,多年平均當地產流可利用量為2.74億立方米。
[18]
- 地下水
江陰地下水總水量達1.51億立方米。2001—2005年,域內封閉地下深井,禁采地下水。根據《江蘇省綜合規劃技術細則》的要求,深層地下水不參與可利用量計算,僅對淺層地下水作適度開發利用,多年平均可開採量為2645萬立方米。
[18]
- 過境水
江陰過境水主要為長江水。長江江陰段多年平均過境水量為9300多億立方米。江陰沿江15座閘站,可常年利用長江高水位引水補充內河水源,2000年前,每年引水量為5億立方米~8億立方米。2000年後,為改善內河水質,引水量逐年提升。2005年、2006年均高達20億立方米。
[18]
江陰人口
編輯截至2020年末,江陰市有常住人口1779515人;其中男性人口為920161人,佔51.71%;女性人口為859354人,佔48.29%。0-14歲人口為227723人,佔12.80%;15-59歲人口為1204104人,佔67.66%;60歲及以上人口為347688人,佔19.54%,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258854人,佔14.55%。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331352人,佔74.8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448163人,佔25.18%。
[45]
江陰經濟
編輯江陰綜述
2019年,江陰市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36.08億元,下降1.4%;第二產業增加值2042.02億元,增長8.9%;第三產業增加值1923.02億元,增長4.7%。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0.9:51.0:48.1。
2019年,江陰市提供就業崗位6.4萬個,本地勞動力實現就業5.5萬人,城鎮新增就業2.82萬人,城鎮困難人員再就業598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75%。扶持自主創業5315人,帶動就業2.47萬人,發放各類創業補貼751.9萬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5651萬元。
截至2019年末,江陰市擁有各類工商登記市場主體總數198875户,增長11.3%。企業總數67470户,增長6.9%;其中國有及集體控股企業3520户,外商投資企業1161户,私營企業62789户;個體工商户總數131405户,增長13.8%。
[4]
2019年,江陰市固定資產投資802.89億元,增長6.0%;第三產業投資416.54億元,同比增長5.4%;國有投資87.52億元,增長195.8%,民間投資634.18億元,增長3.0%,外商投資72.31億元,增長25.5%。
[4]
2020年,江陰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13.7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3.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24.88萬元。2020年,江陰市全年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38.04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2094.11億元,增長4.2%;第三產業增加值1981.60億元,增長1.6%。
[44]
江陰第一產業
2019年,江陰市出欄生豬2.24萬頭,下降42.6%,豬肉產量1680噸,下降52.1%。奶牛存欄888頭,下降68.3%,牛奶產量9353噸,下降27.3%。水產品產量25130噸,下降2.8%。
[4]
江陰第二產業
2019年,江陰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6069.31億元,同比增長9.5%;其中輕工業實現產值2102.68億元,增長3.6%;重工業實現產值3966.63億元,增長12.9%。跟蹤統計的27種重點產品中,有15種產品的產量實現正增長,工業用電量242.95億千瓦時,增長0.9%。
[4]
2019年,江陰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6417.01億元,增長3.3%;產品銷售率為97.7%,比上年減少1.0個百分點;利潤總額394.31億元,下降3.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為13.7%,與上年持平,虧損額14.46億元,比上年減少4.51億元。
[4]
江陰第三產業
2019年,江陰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71.53億元,增長21.3%。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454.31萬平方米,增長1.0%;房屋新開工面積296.17萬平方米,下降16.0%;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48.81萬平方米,增長13.5%。商品房銷售面積308.83萬平方米,下降6.5%。全年商品房銷售額314.72億元,增長9.1%,其中住宅銷售額289.49億元,增長16.5%。
[4]
2019年,江陰市實現進出口額235.01億美元,下降3.5%;其中出口147.14億美元,增長2.8%;進口87.87億美元,下降12.5%。
2019年,江陰市郵政業務總收入4.70億元,增長10.5%。年末移動電話用户244.71萬户,增長13.1%,其中4G移動電話用户204.56萬户,增長18.0%,5G移動電話用户5.48萬户。
[4]
江陰交通運輸
編輯江陰鐵路
江陰公路
截至2019年,江陰市境內公路主要包括:北京—上海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2)、上海—武漢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4221)、靖江—張家港高速公路(蘇高速S23)、上海—成都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42)、澄琴公路、澄巫公路等。
[4]
江陰水路
江陰社會事業
編輯江陰科學技術
2019年,江陰市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16家,累計高新技術企業達500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企業190家;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48家;獲評無錫市雛鷹、瞪羚、準獨角獸企業分別為3家、6家、1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2257.50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為37.2%。
[4]
2019年,江陰市獲批建設企業省級重點實驗室1家,省級研究生工作站8家,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建企業聯合創新中心1家。新建江陰市級企業院士工作站3家,獲批省級、無錫市級企業院士工作站各3家;新增江陰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5家,無錫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7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累計達162家。
2019年,江陰市獲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5項,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6項。引進科技人才項目18個,引進外國高端人才47名,外國專業人才200名;入選省科技副總8人,入選省雙創團隊、省雙創(創新類)博士3人;獲評國家科學技術獎1項,省科學技術獎6項。
[4]
江陰醫療衞生
江陰教育事業
中學 | 江陰市第一中學 | |||
民辦藝術特色學校 | / | / | / | |
高等院校 | 南京理工大學江陰校區
[42]
| / | / |
江陰社會保障
2019年,江陰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擴面新增6.4萬人,淨增3.29萬人;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61.75萬人、87.81萬人、53.06萬人、52.38萬人、53.06萬人。居民養老保險和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3.4萬人和50.64萬人。
截至2019年末,江陰市擁有養老牀位13505張;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3705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3348萬元。全年實施直接救助6.9萬人次,直接醫療救助支出11780.83萬元;實施臨時救助386户次,發放救助金45.04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人數5325人。
[4]
江陰歷史文化
編輯江陰江陰保衞戰
江陰保衞戰,又稱“江陰八十一日”,指清順治二年(1645年)夏,江陰人民為抵制剃髮易服令,在南明江陰縣典史閻應元和陳明遇、馮厚敦等將領領導下進行的反清鬥爭,前後長達81天,明清軍民共死傷約18萬人,後江陰全城殉國,無一人投降。
[20]
江陰江陰方言
主詞條:江陰話
江陰話擁有許多特有詞彙,保留全濁聲母,皮bi/同dong/橋dʑiau/縫vong/習zih等;江陰話分尖團音,尖tsien/千tsʰien/小siau/象ziang/靜dzin等;江陰話有入聲韻,平上去入四聲齊,四聲因清濁而各分陰陽。
江陰境內4種吳語口音分佈有:
3.澄南話:月城、青陽、徐霞客、雲亭南、周莊南、祝塘南。語音優美。
4.澄西話:申港、利港、璜土。你咕、我咕。
江陰地方風俗
江陰集場
江陰集場又稱“廟市”或“節場”。早期集場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後來集場成為中國市集。悠久的吳文化孕育了江陰深厚的文化底藴,江陰廟會集場這一民俗傳統已有上千年曆史。
龍舟競渡
龍舟競渡是為預慶端陽,活動日在農曆三月十七、十八或者農曆四月初十、十一。一般兩天。
[22]
江陰地方特產
特色飲品:黑杜酒
江陰友好城市
巴西奧裏藏特 | 日本藤岡 | 意大利托爾託納 | 俄羅斯弗拉基米爾 | 美國阿拉美達 |
德國哈勒 | 德國馬格德堡 | 南非馬洛迪 | 摩洛哥穆罕默迪亞 | 中國佳木斯市 |
江陰風景名勝
編輯江陰概況
江陰市是吳文化發祥地之一,域內考古發掘證明,這裏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活動。見證江陰曆史悠久的遺存有祁頭山、高城墩等古遺址20餘處;有興國塔、徐霞客故居、適園、黃山炮台舊址、劉氏兄弟故居、國民黨江陰要塞司令部舊址、佘城遺址(以上7處均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文廟、梁武堰遺址、江蘇學政衙署遺址等古代和近現代建築;有舜過井、虎跑泉、廣濟泉(四眼井)、萬安橋、犀帶橋、五雲橋等古井古橋;有王羲之換鵝碑、心經碑、晴山堂石刻、倪雲林山水石刻等古碑刻150餘塊,有吳季札墓、吳王八子墓、楚春申君黃歇墓、酒聖杜康墓、三國大將淩統墓、梁敬帝墓、徐霞客墓、楊名時墓等古墓葬40餘座;有中共江陰“一大”會址、渡江戰役紀念館、陳毅演講處、新四軍六師駐地舊址等革命遺址遺蹟30餘處。千古奇人徐霞客、狂草巨碑心經碑、梁代昭明太子蕭統手植之紅豆樹被譽為“江陰三奇”,享譽海內外。江陰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濱江要塞旅遊區(國家AAAA級景區)、江蘇學政文化旅遊區(國家AAAA級景區)、長涇古鎮文化旅遊區(國家AAA級景區)、雙涇生態園(國家AAA級景區)、國家工農業旅遊示範區(華西新市村、海瀾工業園)、徐霞客故里文化旅遊區等旅遊板塊。
[21]
江陰江陰文廟
江陰文廟建於北宋初年乾興、天聖年間,為江陰較大古建築羣,蘇南較大文廟。北宋慶曆新政期間,宋仁宗下詔興學:“諸路州府軍監,除舊有學外,餘並各令立學。”北宋景祐年間,江陰“軍故無學,初建廟於觀風門外,學者肄習其中,後知軍範宗古以鄰郡獄,卜千軍治之東南。”時任蘇州知州的范仲淹於景祐三年(1036年)撰寫了《重建至聖文宣王廟記》,“…成均博士範公宗古之守江陰也,謹明明,挺至誠,黥豺狼之兇,禮芻堯之善,廢典皆舉,積訴鹹辨,清風以下,人則笑歌,陽春之來,物自鼓舞…”。
江陰興國塔
興國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976—983年)年間,原是太平興國教寺的七級浮屠,為樓閣式磚木結構。元朝至正年間,興國塔遭到戰火毀壞,明正統年間修復,塔身增為九級。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興國寺被毀,興國塔被損,僅留下興國塔磚石結構的塔身。民國十四年(1925年)在軍閥混戰的“乙丑圍城”中,興國塔再次遭受劫難,塔頂受炮火擊中,遂成鋼筆尖形;解放後數次維修,現6層以下仍為宋時原物。
[24]
江陰南閘獅山湖
江陰著名人物
編輯季札
季札為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稱公子札,是一位開啓江陰文字記載史的古代先賢;江陰所屬的延陵地區為其封地,人稱“延陵季子”。季札不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廣交當世賢士,對發展華夏文化作出了貢獻。
[25]
繆昌期
徐霞客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為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出生於金鳳鄉(後改馬鎮)暘岐一個沒落士紳家庭。自幼聰慧過人,好讀書。15歲博覽祖遺“雲樓”藏書,特好古今史籍、地誌圖經,萌遠遊五嶽之志。22歲開始出遊。37歲以前,遊歷了北方的泰山、嵩山、華山、恆山、五台山;南方的黃山、廬山、普陀山、天台山、雁蕩山,最遠至福建的武夷山。
[25]
吳文藻
吳文藻,近代社會學家和民族學家,生於夏港。16歲考上北京清華學堂,後參加“五四”愛國運動。民國十二年(1923年)赴美留學。民國十七年(1928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歷任教授、社會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培養了不少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專業人才,是中國人民政協協商會議第二、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79年、1983年當選為中國民主促進會第六、七屆中央常委,並先後擔任中國民族學會、中國社會學學會、中國人類學學會、中國世界民族學學會的顧問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評議組成員等職。
[25]
江陰榮譽稱號
編輯2019年,江陰市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中獲“十七連冠”。
[34]
同年,江陰市獲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縣市“十二連冠”。
[35]
同年,江陰市入選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36]
同年,江陰市獲批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
[37]
2021年9月8日,江陰市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50]
- 參考資料
-
- 1. 江陰市史志辦公室.江陰市志[M].北京:方誌出版社,2012.12:1.
- 2. 地理位置 .江陰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8-01]
- 3. 區域面積 .江陰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8-01]
- 4. 2019年江陰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江陰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8-02]
- 5. 江陰概況 .江陰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8-01]
- 6. 建置沿革 .江陰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8-01]
- 7. 2019年統計用區劃代碼 .國家統計局官網[引用日期2020-08-01]
- 8. 國行政區劃信息查詢平台 >江陰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引用日期2020-08-06]
- 9. 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和複查確認繼續保留榮譽稱號的往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 .中國文明網[引用日期2017-11-14]
- 10. 全國愛衞會關於2018年國家衞生城市(區)和國家衞生縣城(鄉鎮)複審結果的通報 .國家衞健委[引用日期2019-05-10]
- 11. 江陰市史志辦公室.江陰市志[M].北京:方誌出版社,2012.12:51-53.
- 12. 江陰市史志辦公室.江陰市志[M].北京:方誌出版社,2012.12:54-55.
- 13. 江陰風貌 .江陰文明網[引用日期2020-08-04]
- 14. 江蘇省江陰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江陰市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1:126-129
- 15. 江陰市史志辦公室.江陰市志[M].北京:方誌出版社,2012.12:62-68.
- 16. 江陰市史志辦公室.江陰市志[M].北京:方誌出版社,2012.12:68-69.
- 17. 氣候概況 .江陰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8-01]
- 18. 江陰市史志辦公室.江陰市志[M].北京:方誌出版社,2012.12:73-94.
- 19. 蘇南沿江高鐵加速駛來!力爭上半年開工,未來直接引入上海浦東 .新華報業網[引用日期2018-03-29]
- 20. 紀連海著,順天而治 紀連海辣評順治帝,中國工人出版社,2018.06,第121頁
- 21. 人文風情 .江陰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8-01]
- 22. 江蘇省江陰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江陰市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1:1040-1042
- 23. 江蘇省江陰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江陰市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1:1168
- 24.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8-04]
- 25. 江陰名人 .江陰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8-01]
- 26. 江陰市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工作側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網[引用日期2020-08-01]
- 27. 七地獲評小康傑出貢獻城市 .新浪網——京華時報[引用日期2020-08-01]
- 28. 江蘇省政府向江陰頒發“江蘇人居環境獎”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8-01]
- 29.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示2011年中國人居環境獎獲獎名單 .青海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8-01]
- 30. 江蘇省江陰市獲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中國廣播網[引用日期2020-08-01]
- 31. 首批2016-2020年度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名單 .中國建築學會官網[引用日期2020-08-01]
- 32. “2018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結果發佈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8-11-26]
- 33. 關於首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公示的公告 .科技部 [引用日期2018-12-02]
- 34. 江陰獲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十七連冠”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08-01]
- 35. “中國製造業第一縣”再奪冠 江陰實現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縣市“十二連冠”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08-01]
- 36. 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11-05]
- 37.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農業農村部 中央組織部 中央宣傳部 民政部 司法部關於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工作的批覆 .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19-12-19]
- 38. 縣域工業哪家強?來看看最新發布的《中國縣域工業競爭力地圖》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0-11-16]
- 39. 【百縣榜】“2020中國縣域綜合實力百強榜”發佈 .中國小康網[引用日期2020-11-23]
- 40. 強勢躍升!全國百強縣榜單出爐,樂清排第14 .浙江新聞[引用日期2020-12-03]
- 41. “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百佳示範縣市”揭曉 .中國小康網[引用日期2021-01-06]
- 42. 南京理工大學江陰校區啓用 .新華日報[引用日期2021-04-05]
- 43. 全國農技中心發佈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1-04-05]
- 44. 2020年江陰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江陰市人民政府官網[引用日期2021-06-24]
- 45. 江陰市七普人口公報 .江陰市統計局官網[引用日期2021-06-24]
- 46. 第31個土地日,江蘇一批土地節約集約模範受表彰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1-07-03]
- 47. 2021賽迪百強縣權威發佈!《2021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重點內容一覽 .賽迪網[引用日期2021-08-07]
- 48. 科學普及 中國科協關於命名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的決定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引用日期2021-09-07]
- 49. 江陰站,來了! .無錫日報[引用日期2021-09-09]
- 50. 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於公佈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的通知 .國家能源局[引用日期2021-09-16]
- 51. 2021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發佈 .光明日報[引用日期2021-10-04]
- 52. 「百縣榜」讓治理更高效 “2021中國智慧城市百佳縣市”榜單出爐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1-10-06]
- 53. 江陰市人民政府門户網-江陰概況 .江陰市政府網[引用日期2021-11-01]
- 54. 水利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於公佈2022年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引用日期2021-11-15]
- 55. 重磅發佈!邳州工業再登全國百強榜單,領跑蘇北! .澎湃[引用日期2021-12-17]
- 56. 全國愛衞辦關於2020年度全國健康城市建設評價結果的通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08]
- 57. 無錫、江陰、沛縣被命名為“江蘇省生態園林城市”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03-05]
- 58. 全國最新GDP十強縣出爐!江浙兩省包攬7個席位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04-14]
- 59. 全國第三!義烏上榜了 .瀟湘晨報[引用日期2022-05-09]
- 60. 2021年江陰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江陰市統計局官網[引用日期2022-05-14]
- 61. 全國青年發展型縣域試點名單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06-02]
- 62. 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驗收通過名單發佈 安徽3地上榜 .人民資訊[引用日期2022-09-05]
- 63. 全省首批!吳江入選江蘇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新民晚報[引用日期2022-10-23]
- 64. 2022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發佈 .經濟日報[引用日期2022-11-19]
- 65. 中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論壇舉行 發佈2022年“中國工業百強縣”等名單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2-11-26]
- 66. “江蘇省首批省級地名文化遺產”出爐 .中國經濟網.2022-12-08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