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燈盞糕

鎖定
燈盞糕是浙江温州市和福建省閩西、閩北地區的一種傳統特色名點,是温州十大名小吃之一,同時該小吃也是福建閩西連城長汀等地的地方特色客家美食小吃,也是閩北建甌、浦城等地的地方特色美食小吃。 [4] 
其歷史悠久,最遠可追溯至元末明初。一般是用大米、黃豆磨成稠漿,加入麪粉,包裹蘿蔔絲豬肉等為餡料,油炸而成。
中文名
燈盞糕
分    類
浙菜閩菜客家美食 [4] 
口    味
松嫩香酥,兼有豆香
主要食材
大米,黃豆,麪粉,葱花,蝦米,豬肉 [1] 
產    地
浙江温州,福建連城縣,長汀縣,建甌市,浦城縣等地 [1] 
發源時間
元末明初

燈盞糕菜品簡介

燈盞糕歷史起源

閩西客家燈盞糕
閩西客家燈盞糕的來歷卻和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有着很大的淵源。傳説誕生於寧化的清朝著名畫家黃慎幼年喪父,家境清貧,其母為讓黃慎專心學業,每天都在縣衙旁邊街頭煎油餅賣,補助家用。黃慎的母親每天天不亮就起來磨米漿,年幼的黃慎見母親如此辛勞,也早早起牀幫母親打下手推磨。米漿磨出後,其母就挑着爐鍋出門炸油餅,因黃慎母親炸的油餅金黃剔透,香氣撲鼻,很受顧客的喜歡,每天來買早點的人們絡繹不絕。逐漸地黃慎母親所炸的油餅越來越出名,常常都供不應求。由於其母炸油餅的煎勺形似照明用的燈盞,黃慎就給它起了一個極有詩意的名字“燈盞糕”,從此“燈盞糕”的名字不脛而走。 [4] 
温州燈盞糕
燈盞糕 燈盞糕
據説在元末明初劉伯温義軍攻温州城的和城內義軍聯絡暗號,為“等斬”糕(意為縛好內蒙古人),温州俗話“等斬”和“燈盞”是同音。另據傳清光緒末年,温州人陳大姆、陳碎姆兩兄弟,在東門陡門頭設攤炸燈盞糕。內餡是豬腿肉白蘿蔔絲,外皮用黃豆、米粉漿和麪粉拌和,採用鮮豬油炸制。因外形酷似古代扁圓形的菜油燈盞,故得名“燈盞糕”。

燈盞糕相關故事

1.民國初期,基督教英籍傳教士詹嘉德牧師來汀傳教,在教徒周某家中吃“燈盞糕”時,反覆幼稚地詢問:“面底兩塊是怎樣粘合的?”成為一時笑談。
製作燈盞糕 製作燈盞糕
2.當地農村每逢年節,家家都要炸燈盞糕食用或送人,城裏則為日常小吃,大街小巷都有出售,精美者內加精肉、香菇、冬筍或葱蒜等餡心。有一首兒歌:“燈盞糕,膨膨起,沒銅錢,餱(饞的意思)得死。”道出了人們對這種傳統食品的喜愛。

燈盞糕風味特點

燈盞糕 燈盞糕
燈盞糕外皮鬆脆,圓邊酥軟,內餡爽口,獨具風味。剛出油鍋的燈盞糕,濃香撲鼻,金黃誘人,令人食慾頓生。

燈盞糕非物質文化遺產

燈盞糕 燈盞糕
2014年1月10日燈盞糕與清江三鮮面作為樂清傳統小吃製作技藝一同被列入温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燈盞糕烹飪方法

燈盞糕配料

黃豆
麪粉
雞蛋
調料
味精
葱花豬油

燈盞糕製作方法一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2張)
作時先將大米、黃豆浸泡二個小時,然後磨成米漿,和入麪粉,調入細鹽、味精、葱花攪拌調勻。用湯匙舀一匙米漿到特製的勺子內,沉入已沸的油鍋中。油炸時,漫溢成狀的米漿在沸油中迅速發酵,充氣成圓頂形,漸離勺子浮出油麪,到通身金黃時即熟。
燈盞糕 燈盞糕
燈盞糕的餡料因產地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燈盞糕的內餡多以白蘿蔔絲為基本佐料講究添上不同優質物品,有肉餡的;雞蛋的;海鮮等等美味可口。如今在温州比較有名的是"大王"燈盞糕和"扁頭"燈盞糕,以鮑魚為餡的是最貴的,最普通的就是蘿蔔絲餡的了,只見師傅先在一個大湯勺裏鋪一層面漿,用蘿蔔絲將湯勺填滿,再蓋上一層面漿。聽師傅説那麪漿是要恰到好處的,要看起來挺稀,明擺着溢到湯勺外面卻流不下來。這樣做完以後,再把湯勺伸到沸油底下,"茲啦"一聲響,香氣就冒出來了。光聽着聲音就讓人直流口水了,更何況那香氣;燈盞糕在油裏炸到一定程度之後,就需要翻過來了。把湯勺提起來,微顫幾下,把油甩掉,再猛地一拎,燈盞糕就在半空中轉了一個身,然後穩穩地落回到勺子裏。這樣高水準製成的燈盞糕,味道自然不同凡響,外皮酥鬆脆甜,肉餡則煞是爽口。 [3] 

燈盞糕製作方法二

蘿蔔燈盞糕
蘿蔔燈盞糕(2張)
將自種的大米和黃豆在山泉水中浸泡,待黃豆泡漲後用石磨慢慢磨成漿;另將帶苗。大蒜的白質部分,用刀切片撕成條狀,投入漿中,注入適量精鹽水,攪拌均勻;又選新鮮的精豬肉牛肉(有條件可加入香菇、冬筍等),搗成肉碎。待油鍋(最好是剛出的山茶油,也可用菜籽油花生油、豬油)燒滾後,用湯匙把漿水舀入特製的圓形略凹的薄鐵皮勺內,攤成碗口大小,再加些許豬肉或牛肉碎醬質塗蓋,連勺投入翻滾的油鍋內炸,一會兒功夫糕便自動脱離鐵勺浮上油麪。因糕質帶豆醬,油炸時便慢慢鼓起,形成中空扁圓形的球狀,再翻動幾下,待炸熟至色澤金黃時,便可起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