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命婦名)

鎖定
妃:本指匹配者,《禮記》“天子之妃曰後”,《説文》:“妃,匹也。”後來指低於皇后的女子級別,太子正妻,如皇太子妃、王妃。魏晉時候也指皇帝侍妾, 如三國時有淑妃,爵比諸侯王 [1]  唐代延伸概念可指皇帝的高位側室,替代了夫人一詞的含義,譬如四夫人也可稱作四妃(即貴妃淑妃賢妃德妃),明清妃作為單獨位號存在。
中文名
外文名
Consort [4] 
別    名
皇妃、宮妃、帝妃
讀    音
[fēi]
本    意
匹配,配偶。《説文》“妃,也。”

歷史溯源

上古時期,妃是用來稱呼君主之正室(如正妃),因當時後字的使用是用於稱呼君主而非君主的正室。 [2] 
周朝設一後三夫人六宮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後,皇帝正室為後,當時側室有名號者皆稱夫人,低位或無名號者為姬。漢初,妃僅指皇太子正妻,西漢後期,諸侯王正妻也改稱為妃,具體又分為太子妃、王妃等,後世沿用,如魏明帝平原王時期的妻虞妃,吳南陽王妃張妃,唐廣平王妻崔妃等。除“妃妾”一詞以外,妃通常不用於指代皇帝之妾。
曹魏首次將妃一詞用在稱呼帝王妃嬪中,曹叡設淑妃,為后妃第四等,位次於皇后、夫人和貴嬪晉武帝時,淑妃為九嬪之首,位在三夫人之下。南朝宋首次設貴妃,位列三夫人之首,僅在皇后之下。
唐宋兩朝時,改三夫人為四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等為正一品,位在皇后之下。
唐玄宗時改為惠妃麗妃華妃
明朝時,後宮位號分別不嚴密,以貴妃(後期為皇貴妃)為眾妃之首並僅次於皇后,其餘宮妃以寓意吉祥或美德之字作為妃的徽號
清朝後宮,前期變化較大且有較大隨意性。關外努爾哈赤時期還沒有后妃制度。這時妻妾沒有名號。努爾哈赤的16個妻子都叫“福晉”。皇太極時期,有了后妃之別,建立了五宮: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次西宮永福宮。
入關後,后妃名稱多了起來。順治十五年(1658)決定採用禮官建議,乾清宮設夫人1名,淑儀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寧宮設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沒有定數。此外還有女官。然而這個制度並沒有真正執行。
康熙後典制完善了后妃制度。后妃設皇后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東宮有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宮有永壽宮翊坤宮、啓祥宮、長春宮、鹹福宮。每宮都有宮女供役使。

歷代選妃制度

先秦帝王

先秦帝王的嬪妃 [3]  ,有不同的來源,有的是諸侯或是大臣的女兒,由他們的父親獻給帝王;有的是帝王們直接搶劫來的;還有的則是恩威並施,在以禮相求的同時加以武力威脅奪取的。 紂時西伯昌九侯、鄂侯是紂任用輔助天子掌握軍政大權的三公。九侯將自己美麗的女兒送給了紂。九侯的女兒不喜淫亂,結果被紂殺掉。紂還將九侯剁成肉醬以示懲罰。也有的嬪妃是帝王以雙重手段才獲得的,像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妹喜,她以歌舞聞名天下,桀想要得到她,一方面派説客前往提親;一方面又伐有施求妹喜。最後有施沒辦法,有施夫妻獨送妹喜豔妝出城。搶劫也是帝王獲得嬪妃的一個來源,特別是國家之間兵戎相見時,失敗一國的公主及一般少女很容易被對方虜獲,成為對方宮中的收藏物,有的得到帝王寵幸,便晉封為嬪妃。不過,大多數是淪為宮婢。

漢代

宮廷要選民間之“良家女”,是漢代的法律制度。笄,古“算”字。《漢儀注》:“八月初為笄賦,故曰笄人。”即每年的八月初,朝廷為向天下徵收捐税、租賦,便開始結算賦税。出人中核算賦税之官,稱為“笄人”。朝廷向民間徵收美女,也屬於徵收賦税,是每年都要進行的。每年八月是徵收“良家女”的時候,此時朝廷派中大夫、掖庭丞、相工三種官員,去洛陽周圍的鄉間,“閲視”年齡在13歲至20歲之間的“姿色端麗”、“合法相”的女子,載回後宮。
在派下去徵收“良家女”的官員中,“相工”之官,應多加註意。相工,必須是閹人,即宦官。凡是被看中的,就將其用車運到後宮,後宮再進一步篩選,方能決定能否陪伴皇帝。
東漢皇帝劉志要娶梁女瑩(哥哥梁翼是劉志的大將軍)為後,那時梁瑩僅僅15歲。劉志即派遣一宮廷女官名叫吳姁的去對梁女瑩進行身體檢查。其框框條條之多、規格之嚴,毫不亞於當今的遴選太空航天員。這女官吳姁先檢查梁女瑩的走姿,結果發現其舉止優美,婀娜多姿。吳姁接着摘下她的兩隻耳環,散開她的髮絲,查其有無脱落。繼而檢查其秘密部分,命其裸體,但見她皮膚滑膩,有如凝脂,冰清玉潔,如芙蓉出水,證明皮膚良好。再查其乳房隆起,發育良好趨於成熟,表面發育正常。肚臍優美,能容下半寸珍珠。之後,吳姁對她的腋窩與腳底都檢查了,結果令人滿意,梁女瑩才成了劉志的皇后
皇后只有一個,享受的待遇當然是至高無上的。自漢武帝劉徹、漢元帝劉奭起,不再像其先輩劉邦、劉恆那麼土裏土氣了,他們知道以女色取樂,並且越多越好。以後,漢後宮的宮妃數目成倍地增長,遠遠超過3000。
從《漢書·外戚傳》中可以看出其稱謂之繁雜,等級之森嚴:“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妾皆稱夫人。又有美人、良子、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至武帝制婕妤、女聖娥、俗華、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儀之號,凡十四等雲,昭儀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漢成帝就曾封趙飛燕的妹妹合德為昭儀。婕妤視上卿,比列侯。漢成帝時最先封大司馬車騎將軍許嘉之女許氏為皇后,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當時尚為嬪妃的趙飛燕不一般,於是把她帶回宮中,封為婕妤,後廢許皇后立趙飛燕為皇后。女聖娥視中二千石,比關內侯。俗華視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視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視千石,比中更。充依視千石,比左更。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良人視八百石,比左庶長。長使視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視四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視有秩斗食雲。”自此,歷朝君主都以此為模式,根據自己的好惡增減修訂。

西晉武帝

西晉武帝司馬炎的年號是“泰始”,當時司馬炎剛剛建立起西晉政權。他登上帝位後,馬上着手“博選”後宮佳麗。273年,為了切實做到“博選”,他先下了一條命令:挑選卿以下文武官員的女兒到後宮,若有把女子藏起來的就處以“目無君主”的罪名,直至死罪。在他還沒有挑選完宮女之前,禁止老百姓結婚嫁娶,以便把所有適齡女人留着供他先行選擇。第二年,又下令良家女和下級軍官及小官吏的女兒5000多人,進宮供他挑選,駭人聽聞,朝野憤懣,幾乎導致人們揭竿而反。為了擇嬪妃,晉武帝還派宦者駕着車,帶着隨從馳經各個州郡,物色美女。宦官們選來良家女後,再由皇后親自挑選。這皇后便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楊皇后。這樣一來,晉武帝司馬炎的後宮頓時爆滿。史稱:“時,帝多內寵,平吳之後,復納魏元帝及吳末帝孫皓的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由於嬪妃多,每天不知擇誰侍寢才好,於是就發明了以羊拉御車,羊車在哪個妃子的門前停下,他就與哪個妃子飲酒作樂,並睡於該妃子之室。宮人為求寵幸,有的就取竹葉擦地,有的用鹽汁灑地……以使皇帝的羊車停下。

明代

明代挑選宮女皆奉欽命而行。洪武十四年(1381)皇帝下令從蘇、松、嘉、湖等地及浙、贛二省選民間13歲以上、19歲以下的女子以備後宮。明朝天啓元年(1621),熹宗將舉行大婚,先期選天下淑女年13至16者,有司聘以銀幣,其父母送之,以正月集京師,集者5000人。皇帝分遣內監挑選美女,每百人以齒序立,內監巡視之,説:某稍長,某稍短,某稍肥,某稍瘠,皆扶出,遣回1000人。明 日,諸女分立如前,內監諦視耳、目、口、鼻、發、膚、領、肩、背,有一不合法者去之,遣回1000人。又使通籍、姓、年歲,聽其聲之稍雄、稍窳、稍濁、稍吃者去之,去者1000人。明 日,內監各執量器,量女子之手足,隨後,復使周行數十步,有點像選美選模特一樣,目的在於以觀其丰度,去其腕稍短、趾稍巨者,舉止稍輕躁者,遣回又1000人,留者僅1000人,皆召入宮,備宮人之選。分遣宮娥之老者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捫其肌理,因此入選者僅300人。在宮一月,熟察其性情言論耳評匯其人之剛柔愚智賢否,入選者只50人得封妃嬪。其餘的只能淪為宮婢或僕役。

清代

每3年由户部主持選閲駐防八旗和外任旗員之女。吳振《養吉齋叢錄》卷二十五敍述了挑選八旗秀女的做法:
舊制,挑選秀女,皇后及內廷主位之親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員、兵丁、閒散之女子,皆備選。嘉慶十一年,命漢軍自筆帖式,驍騎校以上女子備選。十八年,命滿洲蒙古自護軍、領催以上備選。其拜唐阿(執事人)、馬甲(清代八旗驍騎營馬兵的別稱)以下女子不備選;
挑選八旗秀女,事隸户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為合列。有應挑而以病未與者,下屆仍補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謂之逾歲,則列於本屆合例女子之後。每日選兩旗,以人數多寡勻配,不序旗分也。挑選之前一日,該旗參領、領催等先排車。如挑正黃、鑲黃兩旗,則正黃之滿、蒙、漢分三處,每一處按年歲冊,分先後排定。鑲黃之滿、蒙、漢亦分三處,每一處亦按年歲冊,分先後排定,然後車識行。首正黃之滿洲,而蒙古,而漢軍。繼以鑲黃之滿、蒙、漢。貫魚銜尾而進,車樹雙燈,各有標識。日夕發軔,夜分入後門,至神武門外。候門啓,以次下車而入。其車即由神武門夾道而出東華門。由崇文門大街至直北街市,還繞入後門而至神武門。計時已在次日巳午之間。選畢者,復以次登車而出各歸其家。雖千百輛車,而井然有序。素謂之排車。聞舊時車馬雜沓,先後凌亂,應選者爭路不得進,不特墜珥遺簪而已。自嘉慶間額駙丹巴多爾濟定此法,人皆稱便。又內務府三旗挑選,亦排車在地安門之沙灘地方。

制度

唐代品級

前期:唐高宗武德、唐太宗貞觀時期:
一品:妃(四人,分別為貴妃淑妃賢妃、德妃)
二品: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
三品:婕妤(9人)
四品:美人(9人)
五品:才人(9人)(在唐代,皇后不屬於官職,所以無品級,連同婕妤、美人共稱為二十七世婦)
六品:寶林(27人)
七品:御女(27人)
八品:采女(27人)(與寶林、御女曰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時:裁撤後宮人數,更易內官名稱
一品:贊妃、德妃(代四妃)
二品:宣儀(4人,代九嬪)
三品:承閨(5人,代美人)
四品:承旨(5人,代才人)
五品:衞仙(6人,代寶林)
六品:供奉(8人,代御女)
七品:侍櫛(20人,代采女)
八品:侍巾(30人,統稱“內官”)。
唐玄宗時:根據法象之意改四妃為三妃
一品:惠妃、麗妃、華妃(但仍封楊玉環為貴妃均為正一品)
二品:芳儀(六人)
三品:美人(四人)
四品:才人(七人)
五品: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
其餘各司各典的女官為六品至九品

宋朝品級

各個宋帝在位的時候略有差異。
一品:四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或宸妃)各一人)
二品:九嬪(貴儀、貴容、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各1人,或者 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1人)
三品:婕妤(無定數)
四品:美人(無定數)
五品:才人(無定數)

明朝品級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
賢妃、淑妃、莊妃、敬妃、惠妃、順妃、康妃、寧妃
皇后以下皆為妃位,後代皇帝多有改動,也設立了一些等級,皇貴妃位份在明憲宗皇帝事情確立。
明世宗嘉靖皇帝效仿古制設立後宮等級
皇貴妃、貴妃
賢妃、淑妃、莊妃、敬妃、惠妃、順妃、康妃、寧妃
九嬪(德嬪、賢嬪、莊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
婕妤昭儀、美人、才人、貴人、選侍、淑女

清代品級

皇后(1人) 【位同帝尊,不設品級】
一品:皇貴妃(1人)
二品:貴妃(2人)
三品:妃(4人)
四品:嬪(6人)
五品:貴人(無定數)
六品:常在(無定數)
七品:答應(無定數)
注:皇后不是官職,官女子是可以服侍皇帝的奴婢。

妃位介紹

歷代妃號列表

朝代
君主
名稱
封號/稱號/諡號
備註
晉武帝
劉媛
劉淑妃 [5] 
-
公孫氏
公孫淑妃
晉惠帝時進貴人 [6] 
晉惠帝
謝淑妃 [7] 
-
宋文帝
潘氏
-
殷氏
長寧園淑妃
原為殷修華,追贈長寧園淑妃。 [9] 
宋孝武帝
殷氏
宣貴妃
追贈,原為殷淑儀。疑是南郡王劉義宣之女。 [10-11] 
宋明帝
陳妙登
-
齊高帝
張氏
-
齊武帝
範氏
-
張氏
-
齊明帝
管氏
管淑妃 [16] 
-
梁簡文帝蕭綱
範氏
-
陳宣帝
錢氏
陳項原配,因娶柳敬言而被降為側室。 [18] 
陳後主
張貴妃 [19] 
-
北齊後主
馮淑妃 [20] 
-
周武帝
李氏
李妃
西魏柱國、隴右十二州諸軍事、行台左僕射、太尉公、隴西郡開國公李虎之女。 [21] 
周宣帝
元貴妃
後被立為天右皇后、天右大皇后。 [22] 
長貴妃
原為西陽郡公宇文温之妻,後被立為天左大皇后。 [23] 
唐高祖
萬氏
-
尹氏
-
唐太宗
韋貴妃 [26] 
-
楊氏
-
燕氏
初封賢妃,後晉封德妃。 [27] 
鄭氏
-
徐賢妃
原為充容,追贈賢妃。 [30] 
楊氏
楊妃 [31] 
-
陰氏
可能降為嬪位。 [31]  [32] 
唐高宗
鄭氏
-
蕭氏
-
唐睿宗
豆盧氏
神龍初年請求離宮回家生活,去世後以貴妃之禮葬,曾撫養申王李捴、玄宗李隆基 [35] 
崔氏
-
竇氏
玄宗李隆基生母,後追封為昭成皇后 [37] 
王氏
-
王賢妃 [39] 
-
唐玄宗
董氏
-
楊淑妃 [41] 
-
武氏
-
武氏
後追封為貞順皇后。 [43] 
趙氏
-
劉氏
-
楊貴妃
原為壽王李琩王妃,奉命出家為女道士,後唐玄宗下詔讓楊玉環還俗,並接入宮中,正式冊封為貴妃,馬嵬驛兵變被殺。 [47-48] 
錢氏
錢妃 [44] 
-
盧氏
盧賢妃
原為美人。 [44]  [45] 
韋順妃
諡號順。 [46] 
唐肅宗
張氏
張淑妃
後立為皇后,即張皇后 [49] 
唐代宗
崔氏
昇平公主生母,或與李豫原配崔妃為同一人。 [50] 
獨孤氏
追諡為貞懿皇后 [51] 
唐德宗
王氏
唐順宗之母,後立為皇后,諡號昭德皇后 [52] 
武氏
武德妃
原為充容,唐憲宗時冊封為崇陵德妃。 [53] 
韋氏
-
趙氏
-
唐順宗
董氏
由於順宗在位時間較短,董氏直接由太子良媛受封為太上皇德妃。 [56] 
唐憲宗
郭氏
郭子儀孫女,昇平公主之女,憲宗原配,即位後只被封為貴妃,後追諡為懿安皇后 [57-58] 
唐穆宗
武氏
追贈,原為才人。 [59] 
楊氏
楊賢妃 [60] 
-
唐敬宗
郭氏
-
唐文宗
王氏
-
楊氏
-
唐武宗
王氏
-
劉氏
劉德妃 [64] 
-
劉氏
-
王氏
原為才人,追贈賢妃。 [65] 
唐懿宗
王氏
王貴妃
僖宗李儇生母,後追尊為惠安皇后 [66] 
楊氏
生前受封楚國夫人,追贈貴妃。 [67] 
郭氏
-
王氏
原為韓國夫人,追贈德妃。 [69] 
唐昭宗
何氏
何淑妃
後立為皇后,諡號積善皇后 [70] 
後梁太祖
張氏
張賢妃
追封賢妃,後追封為元貞皇后 [71] 
後梁末帝
張氏
-
後唐莊宗
韓氏
元配。 [73] 
伊氏
-
後周太祖
張氏
為郭威第三任妻子,郭威建立後周,追贈她為貴妃。 [74] 
楊氏
為郭威第二任妻子,郭威建立後周,追贈她為淑妃。 [75] 
董氏
德妃 [76] 
-
前蜀高祖
張氏
生太子王宗懿(即王元膺),被冊為貴妃。 [77] 
徐氏
徐淑妃
又稱花蕊夫人 [78] 
徐氏
徐賢妃
花蕊夫人之姐,即順聖太后 [79] 
前蜀後主
韋氏
-
錢氏
-
蘇氏
蘇順妃 [82] 
-
南漢後主
李氏
-
後蜀高祖
李氏
李貴妃
原為後唐莊宗李存勖登基前的姬妾,後被賜給孟知祥,孟昶生母,即李太后 [84] 
閩康宗
李賢妃
後立為皇后。
閩景宗
尚氏
尚賢妃 [85] 
-
宋太宗
臧氏
初為南唐後主李煜的宮人,後成太宗妃嬪,追贈貴妃。 [86] 
孫氏
-
方氏
-
王氏
-
朱氏
-
高氏
-
邵昭明
-
宋真宗
出家為女道士,追贈貴妃。 [92] 
沈氏
-
楊氏
撫養宋仁宗,被追諡為章惠皇后 [94] 
劉德妃
後被立為第三任皇后,諡號章獻明肅皇后 [95] 
陳氏
-
曹氏
曹彬之女,仁宗曹皇后姑母。原為充媛,累追贈至賢妃。 [97] 
宋仁宗
張氏
張貴妃
追贈温成皇后 [98] 
苗氏
原為德妃,尊封為貴妃。 [99] 
周氏
原為賢妃,尊封為貴妃。 [100] 
張氏
原為美人,尊封為貴妃。 [101] 
董氏
原為充媛,追贈淑妃,後又追贈貴妃。 [102] 
楊宗妙
曾出家修道,後召回累封至修儀,逝後追贈德妃。 [103] 
俞氏
原為昭儀,後追贈賢妃、德妃。 [104] 
馮氏
原為始平郡君,累追贈至賢妃。 [105] 
張氏
原為安定郡君,累追贈至賢妃。 [126] 
宋神宗
邢氏
原為賢妃,尊封為貴妃。 [106] 
宋氏
原為充媛,尊封為貴妃。 [107] 
張氏
原為婉容,追贈淑妃。 [108] 
林氏
原為婕妤,累追贈至賢妃。 [109] 
武氏
原為婕妤,累尊封至賢妃,後追贈貴妃。 [110] 
宋哲宗
慕容氏
原為美人,尊封為貴妃。 [111] 
劉賢妃
後立為皇后,諡號昭懷皇后 [112] 
宋徽宗
鄭氏
鄭貴妃
後立為第二任皇后,諡號顯肅皇后 [113] 
王氏
-
王氏
懿肅王貴妃 [115] 
-
喬氏
-
劉氏
劉貴妃
追贈明達皇后 [117] 
劉氏
劉貴妃
追贈明節皇后 [118] 
崔氏
被廢為庶人。 [119] 
韋氏
高宗趙構生母,諡號顯仁皇后 [120] 
王氏
-
楊氏
-
宋高宗
吳氏
後立為第二任皇后,諡號憲聖慈烈皇后 [123] 
張氏
-
潘氏
-
張氏
孝宗趙昚養母,原為婉儀,追贈賢妃。 [127] 
宋孝宗
謝氏
謝貴妃
後立為第三任皇后,諡號成肅皇后 [128] 
蔡氏
-
張氏
-
李氏
原為婕妤,追贈賢妃。 [130] 
宋光宗
黃氏
被皇后李鳳娘害死。 [131] 
張氏
在黃貴妃被李皇后殺害後,張貴妃出嫁於民間。 [132] 
宋寧宗
楊氏
楊貴妃
後立為第二任皇后,諡號恭聖仁烈皇后。 [134] 
宋理宗
謝貴妃
後立為皇后。 [135] 
賈氏
-
閻氏
-
宋度宗
楊氏
宋端宗趙昰之母。 [137] 
明太祖
孫氏
- [138-141] 
李氏
李氏
胡氏
郭氏
郭氏
崔氏
崔惠妃
胡氏
鄭氏
劉氏
達氏
葛氏
韓氏
餘氏
楊氏
周氏
明成祖
王氏
昭獻王貴妃
諡昭獻
張氏
諡昭懿
權氏
恭獻權賢妃
諡恭獻
韓氏
諡康惠莊淑
崔氏
諡康靖莊和
吳氏
諡康穆懿恭
張氏
張順妃
諡貞靜
郭氏
郭順妃
諡惠穆
王氏
王賢妃
諡恭和榮順
龍氏
龍惠妃
諡安順
陳氏
諡恭順榮穆
王氏
王賢妃
諡昭肅靖惠
王氏
王順妃
諡昭惠恭懿
喻氏
喻賢妃
諡昭敬忠順
任氏
-
明仁宗
郭氏
諡恭肅
譚氏
譚順妃
諡恭僖
王氏
諡貞惠
王氏
諡惠安
黃氏
諡恭靖
張氏
-
張氏
諡貞靜
李氏
-
趙氏
趙妃
-
李氏
李麗妃
諡悼僖
明宣宗
宣廟榮思吳賢妃、端靜何貴妃、純靜趙賢妃、貞順吳惠妃、莊靜焦淑妃、莊順曹敬妃、貞惠徐順妃、恭定袁麗妃、貞靜諸恭妃、恭順李充妃、肅僖何成妃
明英宗
靖莊安穆萬宸妃、貞順懿恭劉敬妃、端靖安和王惠妃、恭和安靜樊順妃、莊僖端肅楊安妃、莊靜安榮高淑妃、恭端莊惠魏德妃、昭肅靖端王賢妃、安和榮靖劉麗妃、端莊武昭妃、恭安宮和妃、昭靜劉恭妃、恭靖趙莊妃、恭僖張成妃、僖恪餘充妃、惠和陳麗妃、榮靖王貞妃
明代宗
明憲宗
端順柏賢妃、莊懿張德妃、端懿姚安妃、恭懿王敬妃、榮惠楊恭妃、康順潘端妃、莊靜王順妃、和惠嶽靜妃、昭順章麗妃、靖僖唐榮妃、恭惠梁和妃、靖順郭惠妃
明武宗
淑惠吳德妃、榮淑沈賢妃
明睿宗
温靜王淑妃
明世宗
榮安惠順端僖閻貴妃、端和恭榮順温王貴妃、莊順安榮貞靜沈貴妃、恭僖貞靖文貴妃、悼隱文恭妃、曹端妃盧靖妃、懷榮鄭賢妃、恭淑安僖楊榮妃、榮安馬貞妃、趙懿妃、陳雍妃、尚壽妃、江肅妃、榮昭張德妃、恭僖王麗妃、端惠徐永妃、沈安妃、包宜妃、於宜妃、宋宜妃、王宸妃、褚晏妃、張常妃、王莊妃、彭安妃、杜莊妃、王康妃、張和妃、高和妃、高安妃、張安妃、王徽妃、張淑妃、陳靜妃、王懷妃、何睦妃、耿平妃、吳定妃、李順妃
明穆宗
淑妃、江賢妃、恭惠劉莊妃、恭靜趙和妃、莊僖王榮妃
明神宗
劉昭妃、周端妃、温靜常順妃、李順妃、端靖王榮妃、莊靖許德妃、王僖妃
明光宗
明熹宗
任皇貴妃、範皇貴妃、張裕妃、段純妃、李成妃、王良妃
明思宗
王妃、王妃、劉妃、方妃、沈妃
清太祖
壽康太妃博爾濟吉特氏、元妃佟佳·哈哈納扎青、繼妃富察·袞代、側妃伊爾根覺羅·賴、側妃葉赫那拉·綽奇、側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側妃哈達納喇·阿敏哲哲、庶妃兆佳氏、庶妃鈕祜祿氏、庶妃嘉穆瑚覺羅·真奇、庶妃西林覺羅氏、庶妃伊爾根覺羅氏、庶妃德因澤、庶妃阿濟根
清太宗
元妃鈕祜祿氏、繼妃烏拉那拉氏、敏惠恭和元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莊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追封皇后,孝莊文皇后)、側妃葉赫那拉氏、側妃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康惠淑妃阿霸垓博爾濟吉特氏、庶妃顏扎氏庶妃那拉氏、庶妃伊爾根覺羅氏、庶妃克伊克勒氏、庶妃賽音諾顏氏、庶妃奇壘氏
清世祖
福臨
恭靖妃浩齊特博爾濟吉特氏端順妃阿霸垓博爾濟吉特氏、淑惠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寧愨妃董鄂氏、董鄂妃(追封皇后,孝獻皇后)、悼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貞妃董鄂氏、恪妃石氏、庶妃巴氏(筆什赫額捏福晉)、庶妃穆克圖·塞穆肯、庶妃唐氏(唐福晉)、庶妃鈕祜祿氏、庶妃陳氏(陳圖塞爾福晉)、庶妃楊氏(楊喇亥娘福晉)、庶妃烏蘇氏、庶妃那拉氏
清聖祖
佟佳氏
格格
(屬妃級)
冊封為貴妃,尊封皇貴妃,諡號愨惠皇貴妃 [142] 
烏雅·瑪琭
清世宗生母,諡號孝恭仁皇后 [143] 
章佳氏
追封,後追諡敬敏皇貴妃 [144] 
瓜爾佳氏
累尊封至皇貴妃,諡號惇怡皇貴妃 [145] 
鈕祜祿氏
格格
(屬妃級)
冊封為貴妃,諡號温僖貴妃 [146] 
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
追封。 [147] 
烏喇納喇氏
-
馬佳·吉鼐
-
郭絡羅·納蘭珠
-
赫舍里氏
追封。
覺禪·雙姐
-
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
-
戴佳氏
-
萬琉哈·妞妞
尊封為妃。
王氏
陳氏
清世宗
胤禛
鈕祜祿氏
熹妃
晉封為熹貴妃,清高宗生母,諡號孝聖憲皇后
耿氏
累尊封至皇貴妃,諡號純懿皇貴妃
李氏
-
武氏
-
劉氏
尊封為妃。
清世宗
弘曆
葉赫那拉氏
-
噶勒雜特博爾濟吉特氏
-
和卓氏
-
汪氏
-
陳氏
尊封為妃。
沙濟富察氏
鈕祜祿氏
累降至順貴人
清仁宗
顒琰
恕妃完顏氏華妃侯佳氏、莊妃王佳氏、信妃劉佳氏
清宣宗
和妃輝發納喇氏、祥妃鈕祜祿氏、常妃赫舍里氏
清文宗
璷妃納喇氏、禧妃察哈拉氏、吉妃王氏、慶妃張氏
清遜帝

妃嬪容像

清朝妃子容像
清聖祖慧妃
清聖祖成妃
清高宗舒妃
高宗惇妃
清宣宗和妃
聖祖慧妃 聖祖慧妃
聖祖成妃 聖祖成妃
高宗舒妃 高宗舒妃
高宗惇妃 高宗惇妃
宣宗和妃 宣宗和妃
-
參考資料
  • 1.    俞鹿年.中國官制大詞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20
  • 2.    康熙字典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23]
  • 3.    歷朝歷代選妃制度  .浩學歷史網.2010-12-29[引用日期2015-08-17]
  • 4.    Image of China: The Consort Shu (1728-1777)(外網關於乾隆舒妃的報道)  .bridgemanimages[引用日期2023-12-28]
  • 5.    《晉起居注》:泰始三年,使使持節兼五官中郎將、宗正丞司馬恢拜崇陽園妾李琰為修華,王宣為修容,徐琰為修儀,吳淑為婕妤,趙○為充華。九年,有司奏﹕《禮》,唯皇后聘以穀圭,無妾媵設玉之制。詔曰拜授可依魏氏故事。十年,上臨軒,使持節兼太常、洛陽令司馬啟拜采女胡芳為貴嬪,又使使持節兼御史中丞、太子舍人司馬誕拜采女劉媛為淑妃,臧曜為淑媛、芳為淑儀,逵粲為修華,陳○為修容。
  • 6.    《全晉文 卷七》:公孫淑妃進貴人詔(元年)峻陽園淑妃公孫,明識貞粹,今進位為貴人。
  • 7.    《全晉文 卷七》嚴可均輯,謝玖進位淑妃詔(元康五年):才人謝玖,進為淑妃。(《御覽》一百四十五引《晉起居注》。)
  • 8.    《南史·卷十一·列傳第一》:潘淑妃者,本以貌進,始未見賞。帝好乘羊車經諸房,淑妃每莊飾褰帷以候,並密令左右以鹹水灑地。帝每至户,羊輒舐地不去。帝曰:“羊乃為汝徘徊,況於人乎!”於此愛傾後宮。
  • 9.    《宋書卷七十九·列傳第三十九》:誕母殷、妻徐,並自殺。追贈殷長寧園淑妃。
  • 10.    《南史·卷十一·列傳第一》:殷淑儀,南郡王義宣女也。麗色巧笑。義宣敗後,帝密取之。寵冠後宮。假姓殷氏,左右宣泄者多死,故當時莫知所出。
  • 11.    《南史·卷十一·列傳第一》:或雲,貴妃是殷琰家人入義宣家,義宣敗入宮雲。
  • 12.    《宋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一》明帝陳貴妃諱妙登,丹陽建康人,屠家女也。世祖常使尉司採訪民間子女有姿色者。太妃家在建康縣界[……]
  • 13.    《南齊書·卷三十五·列傳第十六》◎高帝十二王……高帝十九男:昭皇后生武帝、豫章文獻王嶷……張淑妃生江夏王鋒、河東王鉉;李美人……
  • 14.    《南史 卷十一 列傳第一》舊顯陽、昭陽二殿,太后皇后所居也。永明中無太后皇后,羊貴嬪居昭陽殿西,範貴妃居昭陽殿東,寵姬荀昭華居鳳華柏殿。
  • 15.    《南齊書·卷四十·列傳第二十一》:武帝二十三男:穆皇后生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子良;張淑妃生廬陵王子卿、魚復侯子響
  • 16.    《南齊書卷五十·列傳第三十一》:明帝十一男:敬皇后生東昏侯寶卷,江夏王寶玄,鄱陽王寶寅,和帝;殷貴嬪生巴陵隱王寶義,晉熙王寶嵩;袁貴妃生廬陵王寶源;管淑妃生邵陵王寶攸;許淑媛生桂陽王寶貞。餘皆早夭。
  • 17.    《南史 卷八十 列傳第七十》 :溧陽主與其母範淑妃東向坐。上聞絲竹,悽然下泣。景起謝曰:「陛下何不樂?」上為笑曰:「丞相言索超世聞此以為何聲?」景曰:「臣且不知,豈獨超世。」上乃命景起舞,景即下席應弦而歌。上顧命淑妃,淑妃固辭乃止。
  • 18.    《陳書·卷七·列傳第一》:初,高宗居鄉里,先娶吳興錢氏女,及即位,拜為貴妃,甚有寵,後傾心下之。每尚方供奉之物,其上者皆推於貴妃,而己御其次焉。
  • 19.    《南史·卷十二·列傳第二》:張貴妃,名麗華,兵家女也。父兄以織蓆為業。後主為太子,以選入宮。時龔貴嬪為良娣,貴妃年十歲,為之給使。後主見而悦之,因得幸,遂有娠,生太子深。
  • 20.    《北史·卷十四·列傳第二》:馮淑妃名小憐,大穆後從婢也。穆後愛衰,以五月五日進之,號曰“續命”。慧黠能彈琵琶,工歌舞。後主惑之,坐則同席,出則並馬,願得生死一處。命淑妃處隆基堂,淑妃惡曹昭儀所常居也,悉令反換其地。
  • 21.    《李寶豔墓誌》:夫人姓李,諱寶艷,隴西狄道人也……祖柱國隴右十二州諸軍事,行台、左僕射、太尉公、隴西郡開國公諱虎……周武皇帝之妃,即夫人之姑也
  • 22.    《周書·卷九·列傳第一》:宣帝元皇后,名樂尚,河南洛陽人也。開府晟之第二女。年十五被選入宮,拜為貴妃。大象元年七月,立為天右皇后。二年二月,改為天右大皇后。冊曰:“諮爾資靈姜水,載德塗山。懿淑內融,徽音潛暢。是用加茲寵數,式光踐禮。爾其聿修儀範,肅膺顯冊,祗承休命,可不慎歟。”帝崩,後出俗為尼,改名華勝。初,後與陳後同時被選入宮,俱拜為妃,及升後位,又同日受冊,帝寵遇二後,禮數均等,年齒復同,特相親愛。及為尼後,李、朱及尉遲後等並相繼殞沒,而二後於今尚存。後父晟,少以元氏宗室,拜開府。大象元年七月,以後父進位上柱國,封翼國公。
  • 23.    《周書·卷九·列傳第一》:宣帝尉遲皇后名熾繁,蜀國公迥之孫女。有美色。初適杞國公亮子西陽公温,以宗婦例入朝,帝逼而幸之。及亮謀逆,帝誅温,進後入宮,拜為長貴妃。大象二年三月,立為天左大皇后。冊曰:“諮爾門膺積善,躬表靈貺,徽音茂德,朕實嘉之。是用弘茲盛典,申彼寵章。爾其克慎厥猷,寅荅景命,永承休烈,可不慎歟。”帝崩,後出俗為尼,改名華首。隋開皇十五年,殂,年三十。
  • 24.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楚王智雲,高祖第五子也。母曰萬貴妃,性恭順,特蒙高祖親禮。宮中之事,皆諮稟之,諸王妃主,莫不推敬。後授楚國太妃,薨,陪葬獻陵。
  • 25.    《舊唐書高祖諸子列傳》: 建成、元吉又外結小人,內連嬖倖,高祖所寵張婕妤、尹德妃皆與之淫亂。
  • 26.    《唐太宗文皇帝故貴妃紀國太妃之銘》:太妃諱圭,字澤,京兆杜陵人也。靈源秘遠,崇基峻極。榭徽庸於夏□,著匡合於殷商。仕漢 則變理繼從,佐魏復褰帷奕葉。家風門範,戈□輪軒。備詳簡冊,可略言矣。曾*孝寬,周太傅、尚 書右僕射、雍州牧,鄖襄公。偉度宏才,經文緯武。建殊功於晉野,殄巨猾於漳濱。故□爵裂山河, 位隆台鼎。祖總,周驃騎大將軍、右宮伯、京兆尹、河南懷公。地乃國華,人惟朝望。肅周戈于禁 掖,揚美化於神京。父玄成,□開府儀同三司、陳□二州刺史、鄖國公。未襲裘裳,便膺龜組。仁風 偃俗,雅望光朝。太妃承百代之芳徽,資□和之秀氣。降淑靈於分月景,分麗彩於星區。玉度夙彰, 蘭儀早爵。天情簡素,稟性矜壯。□華邁桃李之姿,修短合纖之哀。憂勤*,肅事言容。既受教 於公宮,亦遵訓於師氏。飛採筆於花旦,則鶴峙鴻驚;披*冊於娥□,則敦詩悦禮。春椒□詠,豔奪 巫岫之蓮;秋□騰文,麗掩蜀江之錦喬枝比操,□□方和。德聲聞於九皋,□言應於千里。俄以良家人 選,自谷遷喬。地望高華,寵章斯縟。貞觀元年四月一日,冊拜貴妃。
  • 27.    《封賢妃燕氏為德妃制》 :二南垂範,王風之所基;六宮分職,陰教之所繫。故能清眺側於九霄,弘禮樂於八表。賢妃燕氏器懷明淑,志識詔令,地惟軒冕之華,德備言容之美。夙陪巾櫛,早侍宮闈。幽閒之譽,播蘭芳於彤管;婉嫕之風,流玉潤於紫殿。授以徽命,寔允茂典。可德妃。
  • 28.    《大唐故贈司空荊州大都督上柱國趙王墓誌銘》:“王,楊貴妃之所生也。”
  • 29.    《唐會要·卷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一》 昭陵陪葬名氏。  越國太妃燕氏。趙國太妃楊氏。紀國太妃韋氏。賢妃鄭氏。才人徐氏。鄭國夫人。彭城郡夫人。
  • 30.    《新唐書·列傳第一·后妃上》:手未嘗廢卷,而辭致贍蔚,文無淹思。帝益禮顧,擢孝德水部員外郎,惠再遷充容。...永徽元年卒,年二十四,贈賢妃,陪葬昭陵石室。
  • 31.    《舊唐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太宗十四子 ,文德皇后生高宗大帝、恆山王承乾、濮王泰,楊妃生吳王恪、蜀王愔,陰妃生庶人祐,燕妃生越王貞、江王囂,韋妃生紀王慎,楊妃生趙王福,楊氏生曹王明,王氏生蔣王惲,後宮生楚王寬、代王簡。
  • 32.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昭陵博物館. 唐昭陵韋貴妃墓發掘報告.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田野考古報告 ISBN 9787030527813. 科學出版社. 2017-6
  • 33.    《唐兩京城坊考·卷五》:“其東時邕坊,隋有蘇威宅。郯王宅,本鄭貴妃宅。其南即上林坊官園之地。”
  • 34.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諸子》:蕭淑妃生許王素節。
  • 35.    《睿宗貴妃豆盧氏墓誌銘》:貴妃,姓豆盧氏,稽諸本系,受氏於燕,因山為號,以冠易族。……神龍初,伯父左僕射平章事兼相王府長史,芮國元公欽望,以妃久處禁闈,特乞出內,詞旨懇到,有詔見許。敕令妃養惠莊太子為己子。……今上昔在幼年,太后棄代,妃在椒掖,時遇龍潛,累載左右,一心保輔。
  • 36.    《新唐書·列傳·第八》:鄎國公主,崔貴妃所生。三歲而妃薨,哭泣不食三日,如成人。
  • 37.    《舊唐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一》:睿宗昭成順聖皇后竇氏,將作大匠抗曾孫也。祖誕,大理卿、莘國公。父孝諶,潤州刺史,景雲元年,追贈太尉、邠國公。後姿容婉順,動循禮則,睿宗為相王時為孺人,甚見禮異。光宅元年,立為德妃。生玄宗及金仙、玉真二公主。長壽二年,為户婢團兒誣譖與肅明皇后厭蠱咒詛。正月二日,朝則天皇后於嘉豫殿,既退而同時遇害。梓宮秘密,莫知所在。睿宗即位,諡曰昭成皇后,招魂葬于都城之南,陵曰靖陵。又立廟於京師,號為儀坤廟。睿宗崩,後以帝母之重,追尊為皇太后,諡仍舊,祔葬橋陵,遷神主於太廟。
  • 38.    《新唐書列傳第六》:睿宗六子 肅明皇后生李憲,柳宮人生李捴,昭成皇后生玄宗皇帝(李隆基),崔孺人生李範,王德妃生李業,後宮生李隆悌。
  • 39.    《大唐睿宗大聖真皇帝賢妃王氏墓誌銘並序》:賢妃諱芳媚,太原祁人也。梁司徒太尉,大司馬永寧公諱僧辯之來孫,皇朝徵君諱珌之曾孫,國子司業鄭州刺史諱思泰之孫,司封郎中,潤州刺史贈益州大都督薛國公諱美暢之中女也……
  • 40.    《冊封皇帝良娣董氏等誥》:《關雎》之化,始於國風;貫魚之序,著於《大易》。用能輔助王道,葉宣陰教。皇帝良娣董氏、良娣楊氏、良媛武氏等,門襲鍾鼎,訓彰禮則,器識柔順,質性幽閒。美譽光於六寢,令範成於四教。宜升徽號,穆茲朝典。董氏可貴妃,楊氏可淑妃。武氏可賢妃。
  • 41.    《唐故淑妃玉真觀女道士楊尊師(真一)墓誌銘》:尊師諱真一,字真一,弘農人也。
  • 42.    《全唐文卷十九》《冊封皇帝良娣董氏等誥》: 《關雎》之化,始於國風;貫魚之序,着於《大易》。用能輔助王道,葉宣陰教。皇帝良娣董氏、良娣楊氏、良媛武氏等,門襲鐘鼎,訓彰禮則,器識柔順,質性幽閒。美譽光於六寢,令範成於四教。宜升徽號,穆茲朝典。董氏可貴妃,楊氏可淑妃。武氏可賢妃。
  • 43.    《舊唐書》:玄宗貞順皇后武氏,則天從父兄子恆安王攸止女也。攸止卒後,後尚幼,隨例入宮。上即位,漸承恩寵。及王庶人廢后,特賜號為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后。所生母楊氏,封為鄭國夫人。同母弟忠,累遷國子祭酒;信,秘書監。惠妃開元初產夏悼王及懷哀王、上仙公主,並襁褓不育,上特垂傷悼。及生壽王瑁,不敢養於宮中,命寧王憲於外養之。又生盛王琦,咸宜、太華二公主。惠妃以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薨,年四十餘。下制曰:“存有懿範,沒有寵章,豈獨被於朝班,故乃施於亞政,可以垂裕,斯為通典。故惠妃武氏,少而婉順,長而賢明,行合禮經,言應圖史。承戚里之華胄,升後庭之峻秩,貴而不恃,謙而益光。以道飭躬,以和逮下,四德粲其兼備,六宮諮而是則。法度在己,靡資珩佩;躬儉化人,率先絺紘。夙有奇表,將加正位,前後固讓,辭而不受,奄至淪歿,載深感悼,遂使玉衣之慶,不及於生前;象服之榮,徒增於身後。可贈貞順皇后,宜令所司擇日冊命。”葬於敬陵。時慶王琮等請制齊衰之服,有司請以忌日廢務,上皆不許之。立廟於京中昊天觀南,乾元之後,祠享亦絕。
  • 44.    《舊唐書 列傳第五十七 玄宗諸子》:玄宗三十子,元獻皇后生肅宗,劉華妃生奉天皇帝琮、靖恭太子琬、儀王璲,趙麗妃生廢太子李瑛,錢妃生棣王李琰,皇甫德儀生鄂王李瑤,劉才人生光王李琚,貞順皇后生夏悼王一、懷哀王敏、壽王李瑁、盛王李琦,高婕妤生潁王李璬、郭順儀生永王李璘,柳婕妤生延王李玢,鍾美人生濟王李環,盧美人生信王李瑝,閻才人生義王李玭,王美人生陳王李珪,陳美人生豐王李珙,鄭才人生恆王李瑱,武賢儀生涼王李璿,汴哀王李璥,餘七王早夭。
  • 45.    《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贈太傅信王墓誌銘》:昔周以仁厚這化,睦於宗戚,而武王之弟,有國者三,無官者五。漢家雖皇子畢王,而猶各守疆土,不在京師。我唐以孝理萬國,周親並建,至兇宗儀制益重,寵以留邸,罪其歸藩,大第連乎北宮,高台接乎雙闕。今舊典不易,特恩有加,所以廣親親之道,洽骨肉之愛也。王諱皇,字某。元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第某子也,母曰盧賢妃。
  • 46.    《大唐故順妃墓誌銘並序》:夫朝有賢哲,則雍熙之業著;邦有淑媛,則關雎之化揚。樊妃辭味以感君,姜氏請愆以悟主。徵之今代,則順妃其人歟。妃諱秀,京兆胄貴里人也。高祖澄,舉秀才,仕隋為兵部侍郎、東都司勳尚書、金山郡守,皇朝授金紫光祿大夫、國子祭酒,俄徙綿州刺史、彭城郡開國公,諡曰敬。輔殷醜夏,既重伊摯之賢;去隨歸唐,彌表敬公之識。曾祖慶植,皇考功郎中、舒密二州刺史。握蘭華省,則列宿相輝;建節江鄉,則人謠允屬。烈祖頊,工部尚書、扶陽郡開國公,諡曰恭。承一經之緒,昇八座之榮。履聲簡於帝心,星影奐乎天掖。皇考鐬,駙馬都尉,尚永壽公主,銀青光祿大夫、衞尉卿、太僕卿、右金吾將軍,食實封二百户,封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贈兗州都督。重侯累將,四代五公。庭起鳳皇之樓,門繁槐棘之蔭。積無違德,必誕異人。故生我順妃,實漲其族,少稱女士,長類諸生。四德聞於六宮,百行周於一體。以開元六年正月廿七日娉入,非色授也。妃性婉順,有精識,每侍帷幄,以謙謹自守,故得常屬意焉。嗚呼!天不與仁,以開元廿八年三月廿九日,遘疾,薨於北宮。越翌日,遷神柩於興寧裏之官舍。喻月既望,葬於京兆府萬年縣細柳原之傷。敕京兆尹李慎名為監護喪事,所以敦贈終之禮也。夫性和而靜,婉妁深裹,考行議能,諡之曰順,宜哉。
  • 47.    《全唐文·卷三十五·元宗(十六)》○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 聖人用心,方悟真宰,婦女勤道,自昔罕聞。壽王瑁妃楊氏,素以端懿,作嬪藩國,雖居榮貴,每在精修。屬太后忌辰,永懷追福,以茲求度,雅志難違。用敦宏道之風,特遂由衷之請,宜度為女道士。
  • 48.    《資治通鑑 卷第二百一十五》秋,七月,壬午,冊韋昭訓女為壽王妃。八月,壬寅,冊楊太真為貴妃
  • 49.    《舊唐書·卷五十二·列傳第二》:肅宗即位,冊為淑妃。贈父太僕卿去逸左僕射,母竇氏封義章縣主,姊李曇妻封清河郡夫人,妹師師封郕國夫人。乾元元年四月,冊為皇后。弟駙馬都尉清加特進、太常卿,同正,封范陽郡公。
  • 50.    《新唐書·列傳第八》:齊國昭懿公主,崔貴妃所生。始封昇平。下嫁郭曖。大曆末,寰內民訴涇水為磑壅不得溉田,京兆尹黎幹以請,詔撤磑以水與民。時主及曖家皆有磑,丐留,帝曰:“吾為蒼生,若可為諸戚唱!”即日毀,由是廢者八十所。憲宗即位,獻女伎,帝曰:“太上皇不受獻,朕何敢違?”還之。薨元和時,贈號國,賜諡。穆宗立,復贈封。
  • 51.    《舊唐書代宗貞懿皇后獨孤氏傳》 代宗貞懿皇后獨孤氏,父穎,左威衞錄事參軍,以後貴,贈工部尚書。後以美麗入宮,嬖倖專房,故長秋虛位,諸姬罕所進御。後始冊為貴妃,生韓王迥、華陽公主。華陽聰悟過人,能候上顏色,發言必隨喜愠。上之所賞,則因而美之;上之所惡,則曲以全之,由是鍾愛特異。大曆九年,公主薨,上嗟悼過深,數日不視朝。宰臣等因中使吳承倩附奏,言修短常理,以社稷之重,宜節哀視事。初,公主疾,上令宗師道教,名曰瓊華真人。及疾亟,上親自臨視,屬纊之際,齧傷上指,其愛念如此。
  • 52.    《舊唐書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德宗昭德皇后王氏,父遇,官至秘書監。德宗為魯王時,納後為嬪。上元二年,生順宗皇帝,特承寵異。德宗即位,冊為淑妃。貞元二年,妃病。十一月甲午,冊為皇后,是日崩於兩儀殿。臨畢,素服視事。既大殮成服,百僚服三日而釋,用晉文明皇后崩天下發哀三日止之義,上服凡七日而釋。諡曰昭德。初,令兵部侍郎李紓撰諡冊文。既進,帝以紓文謂皇后曰"大行皇后"非禮,留中不出。詔翰林學士吳通玄為之,通玄又云"諮后王氏",議者亦以為非。知禮者以貞觀中岑文本撰文德皇后諡冊曰"皇后長孫氏",斯得之矣。五月,葬于靖陵。後母郕國夫人鄭氏請設祭,詔曰:"祭筵不可用假花果,欲祭者從之。"自是宗室諸親,及李晟、渾瑊、神策六軍大將皆設祭。自啓攢後,日數祭,至發引方止。宰臣韓滉為哀冊。又命宰相張延賞、柳渾撰《昭德皇后廟樂章》,既進,上以詞句非工,留中不下,令學士吳通玄別撰進。初,後為淑妃,德宗贈後父遇揚州大都督,遇子果眉州司馬,甥侄拜官者二十餘人。永貞元年十一月,徙靖陵,祔葬於崇陵。
  • 53.    《舊唐書 本紀第十四 順宗 憲宗上》元和元年……六月癸己朔,以冊太后禮畢……丙申,冊德宗充容武氏為崇陵德妃。
  • 54.    《大唐故賢妃京兆韋氏墓誌銘(並序)》:德宗聖文神武皇帝元妃韋氏,諱某,字某,京兆人也。曾祖某某官,祖某某官,父某某官。妃即某官府君第某女也,母曰永穆公主。元和四年四月某日,妃薨於某所。以某年四月某日,詔葬於萬年縣上好裏洪平原。上悼焉,哀榮之禮,有以加焉。嗚呼!惟韋氏代德宦業,族系婚戚,有國史家牒存焉,今奉詔但書地及時,與妃之所以曰賢之義而已。
  • 55.    《大唐故惠妃趙氏墓誌銘並序》:惠妃姓趙氏,其先天水人也。始以良家入口口職,執柔恭以奉上,循法度以修身。婉彼幽閒,挺茲端惠,訓傅詩史,名葉風圖。着口問扵王宮,摽令儀扵邦媛,是宜永遵福履,長被思光。忽蘭畹之不芳,騖蕣華之早落。以貞元廿年六月十一日薨逝,享年卅七。皇帝念遺組之在笥,悼芳塵之委榭。命以追錫,表其哀榮。以其年十月十九日窆於京兆府萬年縣灞城鄉辛店原,禮也。扵戲!永去房口,俄歸泉户。甶宸衷扵悼注,降口禮扵飾終。爰命儒臣式敍徽懿銘。
  • 56.    《舊唐書 本紀第十四 順宗 憲宗上》五月己巳,......承徽王氏、趙氏可昭儀,崔氏、楊氏可充儀,王氏可昭媛,王氏可昭容,牛氏可修儀,張氏可美人。.....誥立良娣王氏為太上皇后,良媛董氏為太上皇德妃。......甲子,郇王母王昭儀、宋王母趙昭儀、郯王母張昭訓、衡王母閻昭訓等,各以其王併為太妃。以許氏為美人,尹氏、段氏為才人。潯陽公主母崔昭訓為太妃。
  • 57.    《舊唐書·卷五十二·列傳第二》:憲宗懿安皇后郭氏,尚父子儀之孫,贈左僕射、駙馬都尉曖之女。母代宗長女昇平公主。
  • 58.    《舊唐書·卷五十二·列傳第二》:元和元年八月,冊為貴妃。八年十二月,百僚拜表請立貴妃為皇后,凡三上章。上以歲暮,來年有子午之忌,且止。帝后庭多私愛,以後門族華盛,慮正位之後,不容嬖倖,以是冊拜後時。
  • 59.    《新唐書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 唐穆宗八女,義豐公主,武貴妃所生。下嫁韋處仁,薨於鹹通時。
  • 60.    《舊唐書·穆宗諸子傳》:安王溶,穆宗第八子。母楊賢妃,長慶元年封。
  • 61.    《舊唐書·列傳第二》:敬宗郭貴妃,父義,右威衞將軍。長慶末,以姿貌選入太子宮。敬宗即位,為才人,生晉王普。帝以少年有子,復以才人容德冠絕,特寵異之。贈其父禮部尚書,又以兄環為少府少監,賜第一區。俄冊為貴妃。及昭愍遇盜,宮闈變起,文宗即位,尤憐晉王,有若己子,故貴妃禮遇不衰。大和二年晉王薨,帝深嗟惜,贈曰悼懷太子。
  • 62.    《資治通鑑》卷246 太子永之母王德妃無寵,為楊賢妃所譖而死。
  • 63.    《全唐文 卷0076》::“門下:禮重內朝,國有彝制,德既備於宮壺,位宜峻其等威。婕妤王氏劉氏,並體坤順之德,循姆師之訓,齊莊之禮,淑慎有儀,揚懿軌於中闈,表柔明於《內則》。惠流宸禁,芳靄椒塗,慕辭輦之志,宏逮下之德。宜極寵數,以彰徽猷,必能重正閫儀,助修陰教,無愧於女宗之誡,國風之《詩》。王氏可淑妃,劉氏可賢妃。仍並令所司擇日,備禮冊命。主者施行。”
  • 64.    《永樂大典(殘卷)·卷之二萬四百七十八 》:武宗德妃劉氏,賢妃王氏。昭儀吳氏,沈氏,修儀董氏,婕妤張氏,趙氏
  • 65.    《新唐書》列傳二:武宗賢妃王氏,邯鄲人,失其世。年十三,善歌舞,得入宮中。穆宗以賜潁王。性機悟。開成末,王嗣帝位,妃陰為助畫,故進號才人,遂有寵。狀纖頎,頗類帝。每畋苑中,才人必從,袍而騎,校服光侈,略同至尊,相與馳出入,觀者莫知孰為帝也。帝欲立為後,宰相李德裕曰:“才人無子,且家不素顯,恐詒天下議。”乃止。 帝稍惑方士説,欲餌藥長年,後寢不豫。才人每謂親近曰:“陛下日燎丹,言我取不死。膚澤消槁,吾獨憂之。”俄而疾侵,才人侍左右,帝熟視曰:“吾氣奄奄,情慮耗盡,顧與汝辭。”答曰:“陛下大福未艾,安語不祥?”帝曰:“脱如我言,奈何?”對曰:“陛下萬歲後,妾得以殉。”帝不復言。及大漸,才人悉取所常貯散遺宮中,審帝已崩,即自經幄下。當時嬪媛雖常妒才人專上者,返皆義才人,為之感動。宣宗即位,嘉其節,贈賢妃,葬端陵之柏城。
  • 66.    《新唐書·后妃下》:懿宗惠安皇后王氏,亦失所來。鹹通中,冊號貴妃,生普王。七年薨。十四年,王即位,是為僖宗。追尊皇太后,冊上諡號,祔主懿宗廟,即為簡陵。後屬緦以上,帝悉官之。
  • 67.    《全唐文補遺》第三輯 二五八《故楚國夫人贈貴妃楊氏墓銘並序》維鹹通六年歲次乙酉四月辛亥朔十九日己巳,楚國夫人楊氏薨於大內,享年三十有二,皇帝震悼,不視朝者一日。越翌日,贈貴妃。以其年七月廿三日,葬於萬年縣崇道鄉夏侯村,禮也。皇帝悼蕣華之夙殞,嗟推諉殿之凝塵。顧視神傷,綢繆睿睠。將存懿範,用飾遺儀。遂詔侍從之臣,受以彤管之史。臣實當御,承例命直書。貴妃弘農人也,受氏有周,分茅往漢。伯僑蓋得姓之始,赤泉乃啓土之侯。派自河汾,誕生淑哲。以良家子選居禁掖,而待年於公宮。天付凝華,柔明有素。漸漬於保姆之訓,肄習於婉嫕之儀。悦詩禮以自持,頩薄怒而莫犯。洎乎顯迴天旨,恩拜御中,無固寵妒娼之心,有蹈和納順之譽。德隆坤則,祚集靈祥。嘉夢屢兆於國香,甲觀亟延皇胤。金相璿式,玉度蘭儀。慶洽袋梁,運遷舟壑。降齡甚促,真宰何言?然而截道驚飆,薪火罷續。清問不及於蒙被,徵醫無逮於秦俞。用是纏悲,宜乎怛化。借使雲陽山下,未央宮中,通靈建台,致神設帳。烈丕誕之方士,祖故態於文成。徒示勤求,詎瞻髣髴。曠千載兮何有,寧一遇之可期。所以深軫皇情,式俻隆禮。刻銘貞石,用慰玄扉。 詞曰:珪月圓明兮中凝瑞光,猗蘭擢穎兮總翠含芳。何陰雲之忽起兮,毀維夏之繁霜。顧明豔之俄失兮,徒怊悵以仿佯。慟皇情兮夙駕,去閶闔兮適中野。圖甘泉兮何為,想樂池兮同大夜。俻容物兮禮有終,緘永恨兮意何窮?
  • 68.    《新唐書 列傳第二》:懿宗淑妃郭氏,幼入鄆王邸。宣宗在位,春秋高,惡人言立太子事。王以嫡長居外宮,心常憂惴。妃護侍左右,慰安起居,終得無恙。生女未能言,忽曰:“得活。”王驚異之。及即位,以妃為美人,進拜淑妃。 女為同昌公主,下嫁韋保衡。保衡處內宅,妃以主故,出入娛飲不禁,是時譁言與保衡亂,莫得其端。僖宗立,保衡緣它罪為人所發,且污舊謗,卒貶死。妃猶處禁中。黃巢之難,天子出蜀倉卒,妃不及從,遂流落閭里,不知所終。
  • 69.    《全唐文補遺》第二輯《故德妃王氏墓誌銘並序》(節錄):有唐韓國夫人王氏,其本太原人也。幼有容色,既笄而中選入宮。我皇御極之初,特承恩澤。稟蘭蕙之芳姿,挺瓊瑤之瑞質,朗澈閒澹迥然,出塵處寵,貴而益謙,持禮教以垂訓。至於保恭默之道,知節儉之風,雖古之慎夫人,無以過也。而又識滿盈之理,審榮辱之機。常以止足為戒,又見其班婕妤之不若也。故得侍寵十有餘年,而未嘗居有過之地。上將欲表其賢德,增其懿號,以光彤史,以彰茂範。無何遘膏盲之疾,針砭藥餌,靡不攻療。風焰難駐,竟無所瘳。以鹹通十一年七月十八日薨於大內,享年廿有六,贈德妃。
  • 70.    《舊唐書·卷五十二·列傳第二》:昭宗積善皇后何氏,東蜀人。入侍壽王邸,婉麗多智,特承恩顧,生德王、輝王。昭宗即位,立為淑妃。乾寧中,車駕在華州,冊為皇后。國家自乾符已後,盜滿天下,妖生九重,宮廟榛蕪,奔播不暇。景福之際,奸臣內侮,後於蒙塵薄狩之中,嘗膳禦侮,不離左右。左關、右輔之幸,時事危迫,後消息撫御,終獲保全。自岐下還京,崔胤盡誅黃門宦官,每宣諭宰臣,但令宮嬪來往。是時國命奪於朱氏,左右前後,皆是汴人,宮中動息,雖纖芥必聞於朱全忠。宮人常懷惴怵,帝后垂泣相視。天祐初,全忠逼遷輿駕,東幸洛陽。其年八月,昭宗遇弒。翌日,宰相柳璨、獨孤損等詐宣皇后令雲:"帝為宮人害,輝王祚宜升帝位。"仍尊後為皇太后。遭罹變故,迫以兇威,宮中哭泣,不敢聲聞於外。明年十二月,全忠將僣位,先行九錫,然後受禪。全忠牙將蔣玄暉在洛陽宮知樞密,與太常卿張廷範私議雲:"山西、河北未平,禪代無利,請俟蕩定。"欲有諮諫。宣徽副使趙殷衡素與張、蔣不協,且欲代知樞密事,因使於梁,誣告雲:"玄暉私於何太后,相與盟詛,誓復唐室,不欲王受九錫。"全忠大怒,即日遣使至洛陽,誅玄暉、廷範、柳璨等,太后亦被害於積善宮,又殺宮人阿秋、阿虔,仍廢太后為庶人。
  • 71.    《新五代史·卷十三》載:太祖元貞皇后張氏,單州碭山縣渠亭裏富家子也。太祖少以婦聘之,生末帝。太祖貴,封魏國夫人。後賢明精悍,動有禮法,雖太祖剛暴,亦嘗畏之。太祖每以外事訪之,後言多中。太祖時時暴怒殺戮,後嘗救護,人賴以獲全。太祖嚐出兵,行至中途,後意以為不然,馳一介召之,如期而至。郴王友·裕攻徐州,破朱瑾於石佛山,瑾走,友裕不追,太祖大怒,奪其兵。友裕惶恐,與數騎亡山中,久之,自匿於廣王。後陰使人教友裕脱身自歸,友裕晨馳入見太祖,拜伏庭中,泣涕請死,太祖怒甚,使左右捽出,將斬之。後聞之,不及履,走庭中持友裕泣曰:“汝束身歸罪,豈不欲明非反乎?”太祖意解,乃免。太祖已破朱瑾,納其妻以歸,後迎太祖於封丘,太祖告之。後遽見瑾妻,瑾妻再拜,後亦拜,悽然泣下曰:“兗鄆與司空同姓之國,昆仲之間,以小故興干戈,而使吾姒至此;若不幸汴州失守,妾亦如此矣!”言已又泣。太祖為之感動,乃送瑾妻為尼,後嘗給其衣食。司空,太祖時檢校官也。天祐元年,後以疾卒。太祖即位,追冊為賢妃。初葬開封縣潤色鄉,末帝立,追諡曰元貞皇太后,祔於宣陵。後已死,太祖始為荒淫,卒以及禍雲。
  • 72.    《新五代史·梁家人傳》:末帝德妃張氏,其父歸霸,事太祖為梁功臣。帝為王時,以婦聘之。帝即位,將冊妃為後,妃請待帝郊天,而帝卒不得郊。貞明五年,妃病甚,帝遽冊為德妃,其夕薨,年二十四。
  • 73.    《舊五代史 伊德妃傳》:莊宗皇帝嫡夫人韓氏,後為淑妃。伊氏為德妃。契丹入中原,石氏乞降,宰相馮道奉尊冊,契丹主大張宴席,其國母后妃列坐同宴,王嬙、蔡姬之比也。
  • 74.    《舊五代史·卷121》:貴妃張氏,恆州真定人也。祖記,成德軍節度判官、檢校兵部尚書。父同芝,本州諮呈官、檢校工部尚書,事趙王王鎔,歷職中要。天佑末,趙將張文禮殺王鎔,以鎮州歸梁,莊宗命將符存審討平之。時妃年尚幼,有幽州偏將武從諫者,駐騑於家,見妃韶令,乃為其子聘之。武氏家在太原。太祖從漢祖鎮並門,屬楊夫人以疾終,無何武氏子卒,太祖素聞妃之賢,遂納為繼室。太祖貴,累封至吳國夫人。漢隱帝末,蕭牆變起,屠害大臣,太祖在鄴都被讒,妃與諸皇屬同日遇害於東京舊第。太祖踐阼,追冊為貴妃,發哀,故世宗有起復之命。世宗嗣位,以太祖舊宅即妃遇禍之地,因施為僧院,以皇建為名焉。
  • 75.    《新五代史·卷十九·周家人傳第七》:淑妃楊氏,鎮州真定人也。父弘裕,真定少尹。妃幼以色選入趙王宮,事王熔。熔為張文禮所殺,鎮州亂,妃亦流寓民間,後嫁里人石光輔。居數年,光輔死。太祖柴夫人卒,聞妃有色而賢,遂娶之為繼室。太祖方事漢高祖於太原,天福中妃卒,遂葬太原之近郊。太祖即位,廣順元年九月,追冊為淑妃。拜妃弟廷璋為右飛龍使,廷璋辭曰:“臣父老矣,願以授之。”太祖曰:“吾方思之,豈忘爾父邪!”即召弘裕,弘裕老不能行,乃就其家拜金紫光祿大夫、真定少尹。太祖崩,葬嵩陵,一後三妃皆當陪葬,而太原未克,世宗詔有司營嵩陵之側為虛墓以俟。顯德元年,世宗已敗劉旻於高平,遂攻太原,太原閉壁被圍,乃遷妃喪而葬之。
  • 76.    《新五代史·卷十九· 周家人傳》:德妃董氏,鎮州靈壽人也。祖文廣,唐深州錄事參軍。父光嗣,趙州昭慶尉。妃幼穎悟,始能言,聞樂聲知其律呂。年七歲,鎮州亂,其家失之,為潞州牙將所得,置諸褚中以歸。潞將妻嘗生女,輒不育,得妃憐之,養以為子,過於所生。居五六年,妃家悲思,其兄瑀求之人間,莫知所在。潞將仕於京師,遇瑀,欣然歸之,時年十三。瑀以嫁里人劉進超,進超亦仕晉為內職。契丹犯闕,進超歿於虜中,妃嫠居洛陽。漢高祖由太原入京師,太祖從,過洛陽,聞妃有賢行,聘之。太祖建國,中宮虛位,遂冊為德妃。廣順三年卒,年三十九。   妃兄三人:瑀官至太子右贊善大夫,玄之、自明皆至刺史。
  • 77.    《十國春秋·前蜀四》:貴妃張氏,梓州郪縣人。太子元膺,其所出也。武成中,進號貴妃。
  • 78.    《十國春秋·前蜀四》:翊聖皇太妃徐氏,耕次女也。高祖時進位淑妃,宮中稱為花蕊夫人,亦曰小徐妃。光天元年夏六月,尊為皇太妃。
  • 79.    《十國春秋·前蜀四》:順聖皇太后徐氏,唐眉州刺史徐耕女也。……太后事高祖為賢妃……賢妃欲立其子鄭王,即後主是也……及嗣皇帝位,尊賢妃為順聖皇太后。
  • 80.    《十國春秋 卷三十八‧前蜀四 列傳》:元妃韋氏,故徐耕女孫也。有殊色。後主適徐氏,見而悦之,太后因納之宮中。後主不欲娶於母族,託言韋昭度孫。初為媫妤,累封至元妃。
  • 81.    《十國春秋 卷三十八‧前蜀四 列傳》:貴妃錢氏,事後主,累封貴妃。皇后金氏以復位故,深德之。未幾,從後主降唐而死。
  • 82.    《十國春秋 卷三十八‧前蜀四 列傳》:順妃蘇氏,未詳其家世。後主時累封至順妃。
  • 83.    《十國春秋·卷六十一·南漢四·列傳》:後主貴妃李氏,宦者李託養女也。後主納託二女於後宮,長者冊為貴妃,凡國政稟託以行。
  • 84.    《十國春秋·後蜀三》:太后李氏,太原人,故唐莊宗嬪御也。莊宗以賜高祖。一日,夢大星墮於懷,告於瓊華長公主,長公主即高祖皇后也,謂太后曰:“婢有福相,當生貴子。”遂常令知府舍。未幾生後主。為人明辨知大禮。初封夫人,明德元年進封貴妃。後主踐阼,尊為皇太后。
  • 85.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三》:閩主曦納金吾使尚保殷之女,立為賢妃。妃有殊色,曦嬖之;醉中,妃所欲殺則殺之,所欲宥則宥之。
  • 86.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三 貴妃》:太宗貴妃臧氏。江南李煜宮人。煜卒,入宮中。太平興國八年九月自御侍為縣君,端拱二年四月為美人,至道三年七月進昭容,大中祥符六年三月進順儀,天禧二年九月進淑儀,乾興元年四月進貴儀。卒年月缺。明道二年十二月贈婕妤,慶曆四年九月贈貴妃。生舒王元偁,晉國、申國大長公主。
  • 87.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三 貴妃》 :太宗貴妃孫氏。左金吾衞大將軍守斌之女。太平興國二年七月入宮,三年為才人,又賜號貴妃,八年九月卒。
  • 88.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三》:太宗貴妃方氏。初封新安郡君,天禧二年九月為美人,乾興元年四月進婕妤,五月卒。天聖三年五月贈昭媛,明道二年十二月贈太儀,慶曆二年三月贈淑妃,四年九月贈貴妃。生魏國大長公主。
  • 89.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三》:太宗淑妃王氏。初封金城郡君,天禧二年九月進為美人,乾興元年四月進婕妤,天聖九年十一月進昭媛,卒年月缺。明道元年十月贈太儀,二年十一月贈德妃,慶曆四年九月贈淑妃。生荊王元儼。
  • 90.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三 賢妃》:太宗賢妃高氏。太平興國二年三月入宮,三年三月為才人,至道三年七月為修容,進昭容,大中祥符六年進昭儀,天禧二年九月進淑容,乾興元年四月進淑儀。卒年月缺。明道二年十月贈太儀,慶曆四年九月贈賢妃。
  • 91.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三》:太宗賢妃邵氏。初事藩邸,及帝即位,授司衣、博陵縣君,遷御侍押班、郡夫人,再遷尚宮、冀國夫人,知大內事。真宗初,徙封鄭國夫人,大中祥符二年遷宮正、安國夫人,六年為司宮令、楚國夫人,八年十一月加號順容。九年二月卒。明道二年十二月贈太儀,慶曆四年九月贈賢妃。
  • 92.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三》:真宗貴妃杜氏,初事藩邸,後於洞真入道,為法正都監,號悟真大師,名瓊真。明道二年十一月為婕妤,寶元元年十一月進充媛,慶曆元年十二月進充容,四年九月進婉儀,尋為賢妃,六年八月卒,贈貴妃。生衞國大長公主。
  • 93.    《宋會要輯稿·后妃三》:真宗貴妃沈氏。故相倫之孫、光祿少卿繼宗之女。大中祥符二年四月為才人,六年正月進美人,天禧二年九月進婕妤,乾興元年四月進充媛,明道二年十一月進昭容,寶元元年十一月進昭儀,慶曆元年十二月進婉容,四年九月進賢妃,尋加德妃。為人淑儉不華,帝亦以妃家世,故待之異眾。長秋虛位,帝欲立之,有從中沮之者,不果。嘉祐七年十二月,進貴妃。熙寧九年十一月卒,賜諡昭靜。
  • 94.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傳第一》:楊淑妃,益州郫人。祖瑫,父知儼,知儼弟知信,隸禁軍,為天武副指揮使。妃年十二入皇子宮。真宗即位,拜才人,又拜婕妤,進婉儀,仍詔婉儀升從一品,位昭儀上。帝東封、西祀,凡巡幸皆從。章獻太后為脩儀,妃與之位幾埒。而妃通敏有智思,奉順章獻無所忤,章獻親愛之。故妃雖貴幸,終不以為己間,後加淑妃。真宗崩,遺制以為皇太妃。 始,仁宗在乳褓,章獻使妃護視,凡起居飲食必與之俱,所以擁佑扶持,恩意勤備。及帝即位,嘗召其侄楊永德見禁中,欲授以諸司副使。妃辭曰:「小兒豈勝大恩,小官可也。」更命為右侍禁。 章獻遺誥尊為皇太后,居宮中,與皇帝同議軍國事。閤門趣百僚賀,御史中丞蔡齊目台吏毋追班,乃入白執政曰:「上春秋長,習知天下情偽,今始親政事,豈宜使女後相繼稱制乎?」乃詔刪去遺誥「同議軍國事」語,第存後號。奉緡錢二萬助湯沐,後名其所居宮曰保慶,稱保慶皇太后。 景祐三年,無疾而薨,年五十三。殯於皇儀殿。帝思其保護之恩,命禮官議加服小功。 初,仁宗未有嗣,後每勸帝擇宗子近屬而賢者,養於宮中,其選即英宗也。英宗立,言者謂“禮慈母於子祭,於孫止”,請廢后廟,瘞其主園陵。英宗弗欲遽也,下有司議,未上,會帝崩,遂罷。後父祖皆累贈至一品,知信贈節度使。知信子景宗,見外戚傳。
  • 9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七十九》: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丁亥,立德妃劉氏為皇后。
  • 96.    《皇宋十朝綱要 卷第三 真宗》:賢妃陳氏 初事藩邸,為司衣。至道二年卒於東宮,葬沙台寺。鹹平三年十月,改葬普安院,追贈美人。大中祥符八年正月,贈昭儀。乾興元年四月,贈順容。明道二年十二月,贈淑容,又贈太儀。慶曆四年六月,贈賢妃。
  • 97.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三》:真宗賢妃曹氏,樞密使檢校太師兼侍中贈魯王彬之女,大中祥符中,為美人,六年正月,進婕妤;天禧二年九月,進充媛。乾興元年四月。進修媛。天聖四年六月,卒。明道二年十二月,贈淑儀。慶曆四年九月,贈貴儀。皇祐元年十月,贈賢妃。
  • 98.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傳第一》:張貴妃,河南永安人也。祖穎,進士第,終建平令。父堯封,亦舉進士,為石州推官卒。時堯封史堯佐補蜀官,堯封妻錢氏求挈孤幼隨之官,堯佐不收恤,以道遠辭。妃幼無依,錢氏遂納於章惠皇后宮寢,長得幸,有盛寵。妃巧慧多智數,善承迎,勢動中外。慶曆元年,封清河郡君,歲中為才人,遷修媛。忽被疾,曰:"妾姿薄,不勝寵名,原為美人。"許之。皇祐初,進貴妃。後五年薨,年三十一。仁宗哀悼之,追冊為皇后,諡温成。追封堯封清河郡王,諡景思。而堯佐因緣僥倖,致位通顯雲。
  • 99.    《宋史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后妃上》:苗貴妃,開封人。父繼宗。母許,先為仁宗乳保,出嫁繼宗。帝登位,得復通籍。妃以容德入侍,生唐王昕、福康公主,封仁壽郡君,拜才人、昭容、德妃。英宗育于禁中,妃擁佑頗有恩。既踐阼,疇其前勞,進貴妃。贈其父至太師、吳國公,母陳楚國夫人。福康下嫁,當移恩外家,抑不肯言。元祐六年薨,年六十九。哲宗輟朝,出奠,發哀苑中,諡曰昭節。
  • 100.    《宋史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周貴妃,開封人。生四歲,從其姑入宮,張貴妃育為女。稍長,遂得侍仁宗,生兩公主。帝崩,妃日一疏食,屏處一室,誦佛書,困則假寐,覺則複誦,晝夜不解衣者四十年。公主下嫁錢景臻、郭獻卿。連進至賢妃,徽宗立,加貴妃。歷五朝,勤約一致。啓壽藏於周氏塋南,傍建僧屋,費緡錢六萬,皆貯儲奉賜。郭公主先亡,詔許出外第,與親戚相往來。年九十三薨,諡昭淑。
  • 101.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三》:仁宗貴妃張氏 熙寧九年十一月,詔:「魯國大長公主養母仁宗後宮延安郡君張氏,可特進美人。」元豐八年四月進婕妤,元符三年正月進充儀,崇寧二年三月進賢妃,三年十月薨。車駕臨奠,特贈貴妃,賜諡昭懿。
  • 102.    《皇宋十朝綱要 卷第四 仁宗》:貴妃董氏,嘉祐四年,自御侍、縣君為貴人。五年五月,進美人。固辭,請回授其父一官,許之。六年七月,進婕妤。九月,進充媛。是月卒,贈淑妃。元符三年四月,贈貴妃。生莊謹(此處有誤,應為莊儼)大長公主、莊齊大長公主、賢懿恭穆大長公主。
  • 103.    《宋會要輯稿·后妃三·德妃》德妃楊氏天頭原批雲:“《宋史》:仁宗德妃楊氏。”,初入宮為美人,景佑元年八月出於別宅安置。十月聽入道,賜名宗妙,居瑤華宮。皇佑二年十月為婕妤,嘉佑八年三月進修儀,熙寧五年十二月卒,贈賢妃,元符三年四月贈德妃......
  • 104.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三》:仁宗德妃俞氏,景祐五年三月自御侍、延安郡君為才人,九月進美人,寶元二年六月進婕妤,皇祐二年十月進充儀,嘉祐八年三月進昭儀。卒年月缺。治平元年六月贈賢妃,元符三年四月自賢妃贈德妃。生楊王昉、莊和大長公主。
  • 105.    《宋史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馮賢妃,東平人。曾祖炳,知雜御史;祖起,兵部侍郎。妃以良家女,九歲入宮。及長,得侍仁宗,生邢、魯國二公主。封始平郡君。帝將登其品秩,力辭不拜。養女林美人得幸神宗,生二王而沒,王尚幼,妃保育如己子。累加才人、婕妤、修容。在禁掖幾六十年,始終五朝,動循禮度。薨,年七十七,贈賢妃。
  • 106.    《皇宋十朝綱要 卷第八 神宗》:貴妃邢氏 初為御侍,熙寧二年四月封永嘉郡君,四年六月進美人,七年七月進充容,十年二月進婉儀,元豐元年十二月進賢妃,八年四月進淑妃,元符三年正月進貴妃,崇寧三年十月薨。車駕臨奠,賜諡曰懿穆。生惠王僅、冀王僩、豫王價、徐王倜。
  • 107.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三 貴妃》:貴妃宋氏,熙寧二年十一月為才人,六年四月進婕妤,元豐二年進充媛,八年四月進婉儀,紹聖四年二月進賢妃,元符三年正月進德妃,大觀二年二月進淑妃,政和三年三月進貴妃,七年六月薨。生鹹王佾、唐王俊、賢孝長公主。八月,內出手詔曰:「神考嬪御貴妃宋氏,自熙寧初誕育皇嗣,年德彌邵,譽謁掖庭。遽爾淪謝,列用傷惻。可依例賜二字諡,並依貴妃苗氏合得恩澤七人外,更添三人,以稱朕思親眷舊之意。」宣和五年,以岳陽節度使王舜臣乞致仕,手詔獎諭王貴妃。
  • 108.    《皇宋十朝綱要 卷第八 神宗》:淑妃張氏 初為御侍。熙寧二年四月,封仁壽縣君。三年正月,進才人。元豐八年四月,進婕妤。元符三年正月,進婉容。崇寧五年九月卒,贈淑妃,諡曰懿靜。生賢恪長公主。
  • 109.    《宋史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后妃下》: 林賢妃,南劍人,三司使特之孫,司農卿洙之女。幼選入宮,既長,遂得幸,封永嘉郡君,升美人。生燕王俁、越王偲、邢國公主,進婕妤。元祐五年薨。詔用一品禮葬,贈貴儀,又贈賢妃。
  • 110.    《皇宋十朝綱要 卷第八 神宗》:貴妃武氏,初為御侍。元豐五年八月,進才人。八年四月,進美人。紹聖三年,進婕妤。元符三年正月,進昭儀。建中靖國元年十二月,進賢妃。大觀元年六月薨。七月,車駕臨奠,贈貴妃,諡曰惠穆。生吳王佖、賢和長公主。
  • 111.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甲集卷一》:慕容貴妃、魏修容,哲宗後宮也。初併為御侍,崇寧元年春,慕容氏始封才人,魏氏封昌平郡君。大觀元年夏,魏氏亦封才人。二年春,並進封美人。靖康之難,六宮皆北去,唯先朝嬪御得免,乃建承慶院以處之。紹興三年夏,以昭慈聖獻皇后大祥推恩,並進婕妤,祿賜如式。久之,慕容氏進婉儀,魏氏進修容。十三年冬,修容卒。婉儀少在宮中,與顯仁皇太后相厚,及太后歸就慈寧之養,十四年冬,上諭執政,特拜婉儀為賢妃。制曰:「藻鑑精明,獨前知於聖母;蘭心芳潔,今娛侍於東朝。」二十二年薨,年八十,贈貴妃。
  • 112.    《宋史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昭懷劉皇后,初為御侍,明豔冠後庭,且多才藝。由美人、婕妤進賢妃。生一子二女。有盛寵,能順意奉兩宮。時孟後位中宮,後不循列妾禮,且陰造奇語以售謗,內侍郝隨、劉友端為之用。孟後既廢,後竟代焉。右正言鄒浩上疏極諫,坐竄。徽宗立,冊為元符皇后。明年,尊為太后,名宮崇恩。帝緣哲宗故,曲加恩禮,後以是頗干預外事,且以不謹聞。帝與輔臣議,將廢之,而後已為左右所逼,即簾鈎自縊而崩,年三十五。
  • 113.    《宋會要輯稿》后妃一:顯肅皇后鄭氏 檢校太師、瀛海軍節度使紳之女。元符三年十二月為才人。建中靖國元年八月進美人,十月進婕妤,十二月進婉儀。崇寧元年十一月封賢妃。二年五月進封淑妃。三年二月進封貴妃。大觀四年十月立為皇后。政和元年二月行冊禮。生,兗王檉,嘉德、安德、壽淑、崇淑、成德公主。(“崇淑”是記載錯誤,正確為“榮淑”)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尊為道君太上皇后。靖康元年三月居寧德宮。二年二月從徽宗北狩。建炎四年九月五日崩,年五十二。紹興七年六月十一日諡曰顯肅,十二月十日祔太廟徽宗室。十二年八月梓宮還臨安,十月七日權攢永佑陵。
  • 114.    《皇宋十朝綱要》卷第十五·徽宗:貴妃王氏 初封壽昌郡君。建中靖國元年十月,進美人。崇寧二年三月,進婉容。三年七月,進德妃。四年八月,進淑妃。大觀元年四月,進貴妃。生鄆王楷、荊王楫、肅王樞、徐王棣、相國公梴、崇德保淑熙淑公主。
  • 115.    《皇宋十朝綱要》卷十五·嬪妃十四:貴妃王氏 崇寧三年九月封平昌郡君。四年閏二月進才人,三月進美人,是月進婕妤。五年八月進修容。大觀二年二月進婉容,七月進賢妃。政和元年六月進德妃。三年二月進淑妃。四年五月進貴妃。七年九月薨,諡曰懿肅。生,莘王植、陳王機,惠淑、康淑、順德、柔福、衝懿公主。
  • 116.    《皇宋十朝綱要》卷十五·嬪妃十四:貴妃喬氏 初為御侍。崇寧二年五月封宜春郡君。三年九月進美人。四年閏二月進婕妤。五年二月進婉容。大觀元年十二月進賢妃。二年二月進德妃。三年五月進貴妃。生,景王杞、濟王栩、邠王材、華原郡王樸、鄆王栱、鄆國公楃、瀛國公樾。
  • 117.    《宋會要輯稿》后妃一:明達皇后劉氏 太師彥清之女。元符三年四月為御侍。崇寧元年十二月封壽安郡君。二年三月進才人。三年七月進美人。四年四月進婕妤。大觀元年二月進婉容,九月進婉儀。二年正月進德妃,二月進淑妃。三年四月進貴妃。生,濟陽郡王棫、祈王模、秦王榛,茂德、安淑、洵德公主。(“祈王”“秦王”是記載錯誤,正確為“祁王”“信王”)政和三年七月二十二日薨,年二十七。諡曰明達懿文,葬昭先□積慶院。九月二十日追冊為皇后,止以明達為諡,即塋所為園陵,置祠殿,祭別廟。
  • 118.    《宋會要輯稿》后妃一:明節劉皇后 興寧軍節度使、龍德太一宮使宗元之女,十歲入宮中。政和三年閏四月自宮人為才人,八月進美人,九月進婕妤。五年六月進婉容。六年十一月進婉儀,十二月進賢妃。八年六月進淑妃。宣和二年進貴妃。生,建安郡王楧、嘉國公椅、英國公橞,和福公主。三年四月薨,年三十三。五月追冊為皇后,諡曰明節。葬昭賢□,祔明達皇后寢園之西北隅。
  • 119.    《皇宋十朝綱要》卷十五·嬪妃十四:貴妃崔氏:初為御侍。大觀三年正月封平昌郡君,十月進才人。四年七月進美人,十二月進婕妤。政和元年二月進婉容 。二年二月進賢妃。三年十一月進德妃。六年七月進貴妃。生,漢王椿,悼穆、崇淑、寧福、順穆、永穆公主。宣和四年七月降為庶人。(“崇淑”與“永穆”為錯誤記載,正確應為“敦淑”與“永福”。)
  • 120.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一》、《皇宋十朝綱要 卷第十五 徽宗》: 顯仁皇后韋氏,贈太師、韓王安禮之女。崇寧五年封平昌郡君,大觀元年二月進才人,六月進婕妤,二年進修容,生高宗皇帝。靖康元年十一月進位龍德宮賢妃,二年二月從徽宗北狩,建炎元年五月尊為宣和皇后,紹興七年三月尊為皇太后,十二年八月迴鑾,居慈寧宮。二十九年九月二十日崩,年八十。諡曰顯仁。十一月二十六日權攢永佑陵,祔太廟徽宗室。
  • 121.    《皇宋十朝綱要》卷十五·徽宗 賢妃王氏 大觀元年閏十月封平昌郡君。二年正月進才人,二月進美人。四年五月進修容。政和三年閏四月進婉容。重和元年十一月進賢妃。生沂王㮙,衝慧公主。
  • 122.    《皇宋十朝綱要》卷十五·嬪妃十四 賢妃楊氏:崇寧元年二月封永嘉郡夫人。三年九月進才人。大觀二年二月進美人。政和元年七月進修容。五年十二月卒,贈賢妃。生,和王栻,順淑公主。
  • 123.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傳第二》:後頗知書,從幸四明,衞士謀為變,入問帝所在,後紿之以免。未幾,帝航海,有魚躍入御舟,後曰:“此周人白魚之祥也。”帝大悦,封和義郡夫人。還越,進封才人。...後益博習書史,又善翰墨,由是寵遇日至,與張氏併為婉儀,尋進貴妃。...紹興十三年,詔立貴妃為皇后。帝御文德殿授冊,後即穆清殿廷受之。追王三代,親屬由後官者三十五人。   顯仁太后性嚴肅,後身承起居,順適其意。嘗繪古列女圖,置坐右為鑑;又取詩序之義,扁其堂曰「賢志」。
  • 124.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傳第二》:初入宮,封永嘉郡夫人。乾道六年,進婉容。淳熙七年,封太上皇淑妃。十六年,進貴妃。紹熙元年薨。
  • 125.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傳第二》: 潘賢妃,開封人,元懿太子母也。父永壽,直翰林醫局官。高宗居康邸時納之,邢後北遷,妃未有位號,帝即位,將立為後,呂好問諫止之,立為賢妃。太子薨,從隆祐太后於江西,逾年還。紹興十八年薨。永壽,贈太子少師。
  • 126.    《皇宋十朝綱要 卷第四 仁宗》:賢妃張氏,初封安定郡君。元豐八年四月,為才人。元符三年正月,進美人。崇寧五年七月卒,贈修容。繼贈貴儀。政和四年三月,贈賢妃。
  • 127.    《宋史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張賢妃,開封人。建炎初,為才人,有寵,進婕妤。帝欲擇宗室子養禁中,輔臣問帝以宮中可付託者誰耶?帝曰:“已得之矣。”意在婕妤。已而伯琮入宮,年尚幼,婕妤與潘賢妃、吳才人方環坐,以觀其所向。時賢妃新失皇子,意忽忽不樂,婕妤手招之,遂向婕妤。帝因命婕妤母之,是為孝宗。尋遷婉儀,十二年卒,上為輟朝二日,贈賢妃。弟萃,閣門宣贊舍人,妃薨,遷秩二階。
  • 128.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一》:成肅皇后謝氏,贈太師、追封忠王寧之女。紹興三十一年二月二十日封鹹安郡夫人,三十二年八月二十八日進封婉容,隆興二年二月十一日進位貴妃,淳熙三年八月十四日立為皇后。十月五日行冊禮。冊文參知政事龔茂良撰。紹熙元年正月一日恭上尊號曰壽成皇后,冊文參知政事王藺撰。慶元二年十月三日恭上尊號曰壽成惠慈皇太后,冊文知樞密院事鄭僑撰。六年八月十六日加上尊號曰壽成惠慈太皇太后。十月十四日禮部太常寺言:「依淳熙十四年禮例,候三年喪畢行禮。」詔依。嘉泰二年十二月四日加上尊號曰壽聖慈祐太皇太后,冊文右丞相謝深甫撰。開禧三年五月十六日崩於壽慈殿。八月二日上諡曰成肅,議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衞涇撰,冊文右丞相陳自強撰,攢祔於永阜陵,二十九日祔太廟孝宗室。
  • 129.    《宋史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蔡貴妃,初入宮,為紅霞帔,封和義郡夫人,進婉容。淳熙十年冬,拜貴妃。十二年秋薨。父滂,宜春(此處有誤,應為宜州)觀察使。
  • 130.    《宋史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后妃下》:李賢妃,初入宮,為典字,轉通義郡夫人,進婕妤。淳熙十年卒,贈賢妃。
  • 131.    《宋史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黃貴妃,淳熙末在德壽宮,封和義郡夫人。光宗為皇太子,傍無侍姬,上皇以夫人賜之,遂專寵。即位,拜貴妃。紹熙二年冬十一月,為皇后李氏所殺。帝聞而成疾。
  • 132.    《宋史》:黃貴妃,淳熙末在德壽宮,封和義郡夫人。光宗為皇太子,傍無侍姬,上皇以夫人賜之,遂專寵。即位,拜貴妃。紹熙二年冬十一月,為皇后李氏所殺。帝聞而成疾。又有張貴妃,亦舊侍東宮,次婕妤符氏,後出嫁於民間。
  • 133.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三》:孝宗貴妃張氏。淳熙十四年三月二日,詔婉容張氏進封貴妃,制曰:「朕董擇柔儀,宣明內治。奉慈闈之養,上焉祗事於兩宮;佐中壼之徽,下以翼齊於九御。克艱厥選,茲得其人。申制綍以誕 ,亶廷紳而傾聽。婉容張氏,性資嫺肅,矩度淵英,德盛雎鳩,擅《彤管》三章之美;禮崇褕翟,應良家八月之求。自虞侍於邃清,即寖蒙於腆澤。恩隆而志愈巽,位峻而身益恭。蘭行桃姿,茂迪嬪嬙之化;瑤環瑜珥,動循珩佩之龢。罍觥不替於憂勤,琴瑟日章於窈窕。靖言懿範,妙簡深衷。是用稽參往策之文,登晉列妃之冠。宸班一品,有嚴玉瑱之華;天極四星,於赫珠躔之貴。昭其命數,匪我私親。於戲!《雞鳴》興賢女之思,久賴陳詩之戒;《魚貫》利宮人之寵,更圖觀象之孚。勉輯芳猷,永綏多佑。」
  • 134.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一》:恭聖仁烈皇后楊氏,故保義郎、累贈太師尚書令、追封齊王漸之女。慶元二年三月封平樂郡夫人,三年四月進封婕妤,五年五月進封婉儀,六年二月進位貴妃,嘉泰二年十二月十三日立為皇后,三年二月六日行冊禮,冊文知樞密院事陳自強撰。嘉定十七年閏八月三日寧宗遺制尊為皇太后。寶慶三年正月(缺)正月(缺)籤書樞密院事陳貴誼撰,冊文知樞密院事薛極撰。四月二十八日陪葬永茂陵,五月十三日祔太廟寧宗室。
  • 135.    《宋史》:初,深甫為相,有援立楊太后功,太后德之。理宗即位,議擇中宮,太后命選謝氏諸女。後獨在室,兄弟欲納入宮,諸父攑伯不可,曰:"即奉詔納女,當厚奉資裝,異時不過一老宮婢,事奚益?"會元夕,縣有鵲來巢燈山,眾以為后妃之祥。攑伯不能止,乃供送後就道。後旋病疹,良已,膚蜕,瑩白如玉;醫又藥去目瞖。時賈涉女有殊色,同在選中。及入宮,理宗意欲立賈。太后曰:"謝女端重有福,宜正中宮。"左右亦皆竊語曰:"不立真皇后,乃立假皇后邪!"帝不能奪,遂定立後。初封通義郡夫人,寶慶三年九月,進貴妃,十二月,冊為皇后。
  • 136.    《宋史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紹定四年]七月己丑,日生承氣。丁酉,賈涉女侍後宮,詔封文安郡夫人。庚戌,葛洪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有流星大如太白。 八月己未,大元兵破武休,入興元,攻仙人關。辛酉,洪諮夔敍復元官祠祿。辛未,文安郡夫人賈氏封才人。 …… [紹定五年]十二月丙子朔,進封才人賈氏為貴妃。
  • 137.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傳第二》: 楊淑妃,初選入宮為美人。鹹淳三年,進封淑妃。推恩親屬幼節等三十四人進秩有差。生建國公昰。昰走温州,又走福州。眾推為主,冊妃為太后;封弟昺衞王。昺,修容俞氏所生也。 景炎二年,大軍圍昰於海上。明年四月,昰卒,昺代立。祥興春二月,昺投海死,妃聞之大慟,曰:“我艱關忍死者,正為趙氏祭祀尚有可望爾,今天命至此,夫復何言!”遂赴海死。其將張世傑葬之海濱。
  • 138.    《明史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成穆貴妃孫氏,陳州人。元末兵亂,妃父母俱亡,從仲兄蕃避兵揚州。青軍陷城,元帥馬世熊得之,育為義女。年十八,太祖納焉。及即位,冊封貴妃,位眾妃上。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帝以妃無子,命周王橚行慈母服三年,東宮、諸王皆期。敕儒臣作《孝慈錄》。庶子為生母服三年,眾子為庶母期,自妃始。葬褚岡。賜兄瑛田租三百石,歲供禮。後附葬孝陵。
  • 139.    《明史》(卷一百一十三·后妃一):“淑妃李氏,壽州人。父傑,洪武初,以廣武衞指揮北征,卒於陣。十七年九月,孝慈皇后服除,冊封淑妃,攝六宮事。未幾,薨。寧妃郭氏,濠人郭山甫女[……]後封寧妃。李淑妃薨,妃攝六宮事。”
  • 140.    《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九》:洪武十九年九月十八日,皇第二十三子桱生,賢妃李氏出也。
  • 141.    《明史·卷一百一十六·列傳第四》:太祖,二十六子。高皇后生太子標、秦王樉、晉王棡、成祖、周王橚。胡充妃生楚王楨。達定妃生齊王榑、潭王梓。郭寧妃生魯王檀。郭惠妃生蜀王椿、代王桂、谷王橞。胡順妃生湘王柏。韓妃生遼王植。餘妃生慶王㮵。楊妃生寧王權。周妃生岷王楩、韓王松。趙貴妃生沈王模。李賢妃生唐王桱。劉惠妃生郢王楝。葛麗妃生伊王㰘。而肅王柍母郜無名號。趙王杞、安王楹、皇子楠皆未詳所生母。
  • 142.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50
  • 143.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42
  • 144.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82
  • 145.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85-286
  • 146.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49
  • 147.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52
展開全部 收起